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新闻史课件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新闻事业(1927-1936)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取代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地位,在南京建立了“统一”的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损失殆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重建自己的新闻事业,上海成为共产党报刊的出版中心,中共中央先后在这里创办了《布尔塞维克》、《红旗》、《红旗日报》、《红旗周报》等机关报刊及通俗报纸《上海报》等。但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严酷的新闻统治政策,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一、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报刊的重建1.党报网络的重建(1)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报刊损失殆尽。为了坚持斗争,党开始重建自己的报刊,上海成为党的报刊的出版中心。1927年10月22日,中央决定出版中央机关报《布尔塞维克》(《向导》的续刊)。指定瞿秋白、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委会,瞿秋白任主任。《布》以评述国内外形势,政治经济问题为主要内容。除刊载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文件、发表评论文章外,还设有地方通信、读者之声、“寸铁”等专栏。《布》初为月刊、后为了躲避查禁,改为半月刊、月刊、双月刊、采用伪装封面出版。初为16开本,后改为32开本,现在所见的最后一期为第5期第1期(1932年7月)。(2)1928年11月20日,中央又创刊一个机关报《红旗》,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先后出过16开本、32开本、8开半张。初期,《红旗》把重点放在评述“国家大事”上,同现实的革命活动联系较少;数期后,强调发挥指导作用,大量刊载文件,内容枯燥。从第40期起,既指导实际斗争,又评述变化中的政治形势,面向全国,不像过去那样只注意上海。1930年8月,《红旗》与《上海报》合为《红旗日报》。《红旗日报》于1930年8月15日创刊。除发表消息评论、中共中央文件外,还常刊载革命根据地来信、莫斯科通讯、欧洲通讯等,每周还有一篇系统分析国内外形势的时事赏评,还辟有副刊《红旗俱乐部》,并增出独立的副刊《实话》。(3)1931年1月27日,中央通过《关于党报的决议》,规定《红旗日报》为中央机关报;《实话》为中央经济政治机关报,《布尔塞维克》为中央理论机关报,《党的建设》为中央关于组织问题的机关报,这样重建了中央级的党报网络。但由于条件艰险,至1934年3月,这些报刊相继停刊2.青年团刊物与通俗报纸《上海报》共青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1927年“715”汪精卫叛变后,又从武汉迁回上海,改名《无产青年》继续出版,不久被迫停刊。1928年10月又改名为《列宁青年》出版,坚持到1932年上半年停刊。《上海报》是党所办报刊中,独具特色的一家,当时被称为“全国最好的地方报纸”。它创刊于1929年4月17日,初名《白话日报》,后改为《上海报》,编辑有李求实、谢党哉、吴永康等。《上海报》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工人运动、支持工人斗争是它的主要使命。起初有公开的报馆,不久被查抄,转入地下。在发行上起初也是交报贩公开发行,在1929年纪念“五卅”活动中创下5小时售出8000份的记录。这种现象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出动警察逮捕报贩、没收报纸。此后,《上海报》转入秘密发行。1930年8月与《红旗》合刊。可见,党在极其困难艰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工作。二、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

《红色中华》报和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创办的机关报和机关通讯社。这一报一社,是一个组织机构,两块牌子。红中社创办得稍早些,于1931年11月7日成立,《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创刊。

《红色中华》报初创刊时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铅印四开报纸,第一任主笔周以粟。它的宣传内容一个是大量刊登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重要文告和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播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一个是大力报道宣传红军胜利的消息。此外,它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明了工农政权建设的重要性,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红》留在苏区坚持到1935年2月才停刊。2.《红星报》、《青年实话》A.《红星报》与《红色中华》同时创刊于1931年12月11日,它是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一般是4开4版,不定期出。《红星报》是为了提高红军的政治素质创办的。办报宗旨:它应是“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全面反映红军的工作和生活,传播红军、苏区、全国和世界的消息在瑞金的三年中,《红星报》出色地实现了上述要求,办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通俗生动,被称为“战士的良友”。每期发行17000多份。

B.《青年实话》是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创刊于1931年7月1日。先后出过旬刊、半月刊、周刊。《青年实话》是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编排形式活泼、内容多样、文字通俗,对青年读者有引导、组织、鼓动作用。它刊载团中央决议与宣言,传播团和青年群众工作经验,报道红军的战斗生活和各地青年拥军参军情况,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知识,反对迷信活动。被读者看作是苏区“青年人唯一的读本”。发行数由8000份增加到10000份,乃至28000份。

C.除上述我们介绍的中央苏区的这几份主要刊物之外,各根据地党政军组织还出版了一批机关报刊,如湘赣根据地的《湘赣红旗》、湘鄂西的《红旗日报》、《工农日报》、赣东北的《红色东北》、川陕的《苏维埃》报、以及红军的《红色战场》、《大战》等。这些报刊为宣传党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方针政策,传播中国工农红军的反“围剿”斗争消息,发动与组织群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有效的舆论宣传。三、长征后的陕北新闻事业1.1935年底,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于1935年11月25日复刊了油印(无铅印设备)的《红色中华》,红中社也同时恢复工作。复刊后的《红色中华》在宣传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a.大力宣传扩大红军,加强抗日力量。在复刊的第一期,就用头版的整个版面刊载各地扩大红军的消息,此外,《红色中华》还介绍了扩红运动的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表彰有突出贡献者。

b.宣传“反蒋抗日”“逼蒋抗日”

c.西安事变发生后,《红色中华》在第二天就详细地介绍了事变的经过,正确分析了事变的原因,对人们了解事变真相,澄清一些糊涂认识,起了积极作用。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也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2.1937年1月29日,《红色中华》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报、社仍为一家。同时,为了加强宣传,1937年4月24日,中央决定创办《解放》周刊。《解放》的宣传中心,仍是围绕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宣传,另外,它十分注重对于国际形势的评述。对于西班牙战争、苏联的情况及世界各国的革命形势,《解放》周刊都有所评述。四、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a.艰苦奋斗的办报作风b.紧密配合党政中心任务进行宣传c.实行通俗化办报方针,依靠群众。阅读文章: 郑德全:《瞿秋白在〈红色中华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十年内战时期的私营新闻事业

一、十年内战时期的私营新闻事业的概况由于军阀混战渐次结束,城市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私营新闻事业也随之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私营报刊、私营通讯社、私营电台,这一时期在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增加。1.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从1926到1937年,全国报纸的数量由628家增至1049家(这数字中除一部分为国民党党营报刊和其他政党、团体办的报纸外,大部分为私营报纸)。全国的私营通讯社从155家增至520家或759家;私营电台由最初1928年前的几家增至几十家,仅商业台就有45座其他还有教育电台宗教电台。(2)这一时期报业托拉斯的出现,更能说明这一时期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的大报,进一步增强了实力,开始向着报业托拉斯的方向。虽然后来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遏制以及对日本战争的爆发,这一趋势未能继续发展,但这已表明我国私营报业资本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2.发展迅速的原因(1)首先,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带动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927年国民党新政权建立以后,不少地区结束了旧军阀割据的局面,暂时取得了没有战争侵扰的相对稳定的环境,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条件。上海、天津、青岛以及江浙沿海地区,民族工商业、金融业都有了相当快的发展,这使得私营新闻事业在资金调度、广告收入、设备更新及物质添置、储备方面,得到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政治局势的变化,刺激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国民党执政之后,虽然军阀之间的战争渐次结束了,但内部派系争夺中央权力的斗争及新军阀之间争夺地盘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局势的动荡使群众对时事新闻具有很大的需求,这大大刺激了私营报刊、通讯社、电台的创办。(3)抗日救亡的形势推动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势力深入华北。空前的民族灾难使民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心时局的变化,更需要详尽的新闻报道。而另一方面,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又促使大量私营报刊、通讯社问世,以反映广大民众的抗日愿望和呼声。(4)国民党执政的最初几年,内部极不统一,还没有来得及在全国各地很快建立自己的新闻宣传网络和新闻检查机构,颁布的新闻法规也不严密,对全国的新闻统治不可能一下子奏效,这为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和相对自由的天地。不过,这个时期并不长久,随着国民党中央新闻事业的强化,私营新闻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干涉和摧残,因而最初几年的松动是非常难得的。由于以上这几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的私营新闻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二、十年内战期间的《大公报》

在前一章里我们已介绍了新记《大公报》的创办经过,这里我们要谈谈《大公报》在十年内战期间的迅速崛起,它的办报方针、政治主张、业务特色等。1.“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新记《大公报》续刊之日,张季鸾在《本社同人之志趣》一文中,便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文章对这“四不主义”作了较具体的解释:所谓“不党”,即“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而已耳”。同时声明“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第二不卖,所谓“不卖”即“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这实际上指的是“言论独立,经济独立”。第三、不私,是指“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处,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第四不盲,张季鸾解释说:“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祥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这“四不主义”,实际上是对《大公报》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报纸风格的总体概括。《大公报》在实现这“四不主义”方面也的确做出了很大努力。新记大公司在初创的4年中,新旧军阀混战不已,台上台下走马灯似地易主,《大公报》在这一时期坚持“四不主义”,不仅顶住了各派军阀的压力,而且为后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大公报》客观地报道了蒋与冯阎双方的政治军事形势,因而得罪于南北军阀。报纸在蒋介石集团统治的南方被扣,在阎锡山控制的平津地区受“警告”。《大公报》面对这种压力,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发表公开启事和社评,声明“本报决不变其独立公正之立场,决无受任何方面贿赂津贴之情”,再次显示“不党”“不卖”的办报主旨,提高了自己的声誉。中原大战结束后的半年之内,《大公报》的发行量由3万份增到5万份,为续刊4年来平均发行增长量的4倍。2.与蒋介石政权的特殊关系材料显示,《大公报》对国共两党都是既有批评,也有赞许的。这与一般报纸确有不同。但《大公报》的一贯立场是拥蒋反共的。3.在抗日救亡运动和西安事变中的宣传活动

“明耻教战”爱国、拥蒋、反共、斥张杨4.业务特色

1931年5月22日,胡适为大公报一万号纪念刊撰文时指出,大公报的成功,“不过是因为它在这几年之中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这两点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大公报》正是凭此树立起自己的形象。①消息灵通,客观准确

20年代中国报界的一大通病是“外来新闻多,而自行采集之新闻少”,造成“消息不准确”之病。大公报打破了依赖通讯社办报的陋习,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广、机动性强、反应灵敏的记者、特派员、通讯员网络。地方通讯和本埠新闻完全为本报记者和通讯员采写。②强化新闻评论大公报的社评,一般在重大新闻刊出的当日配合发表,褒贬是非曲直,使读者明确报社的立场和态度。加上张季鸾那只锋利凝炼的笔,让人感到大公报不仅敢言,而且善言。

5.记者和作者队伍

(1)大公报能在10年间迅速崛起,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培养了一支出色的记者队伍,并吸引了全国第一流的作者为之写稿,人才济济是大公报的一大优势。大公报的名记者,张季鸾、胡政之以下,有曹谷冰、王芸生、徐铸成、范长江、萧乾、王文彬、徐盈、子冈、杨刚等。透视一下他们的成长经历,可以窥见大公报的人才政策。

(2)大公报除重视培养自己的记者队伍,还全力网络社会上的名流学者为己所用。除象其他报刊一样请知名专家学者主编各种副刊外,还专门开辟了《星期论文》专栏,每周请一位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时事政治和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种问题。这个专栏最初由胡适为首的8人星期论文团轮流撰稿,后来队伍逐步扩大,几乎囊括国统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写稿较多的有胡适、丁文江、梁漱溟、傅斯年、陈衡哲、梁实秋、马君武、竺可桢、黄炎培、蒋百里、潘光旦、张元济、郭沫若、老舍、费孝通等先后近百人。阅读文章:谢国明:《“小骂大帮忙”新论》1988.1《人大复印》方汉奇:《为〈大公报〉辨诬》2002秋《新闻大学》吴廷俊:《论〈大公报〉的“敢言”传统》同上

《自由主义职业报刊理念的探寻与游移——张季鸾新闻思想述评》同上周雨:《大公报史》1993、江苏古籍出版社周雨:《王芸生》1996、人民日报出版社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1998、三联书店尹韵公:《为什么不是范长江?》2003、2、《新闻与传播研究》周敏:《〈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今报业的启示》2003、9《新闻记者》三、《申报》的改革1.“九一八”前的《申报》1929年冬,《申报》的发展因内部重要人事变动而发生危机。这主要是由总主笔陈冷、经理张竹平、协理汪英宾的辞职引起的。这几位骨干的离职给《申报》带来很大困难。史量才毅然决定由张蕴和继任主笔,马荫良继任经理,自己也改变以往很少到馆的习惯,亲躬馆务。1931年1月,《申报》成立总管理处,统辖一切馆务,史量才自任总经理兼总务部主任,马荫良副之,聘黄炎培为设计部主任,戈公振副之,陶行知为总管理处顾问(对外不公开,因陶当时正受到国民党的通缉)。总管理处的成立,进步人士的聘用,对《申报》的改革及史量才本人思想上的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史量才黄炎培陶行知2.“九一八”后《申报》的进步政治倾向“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向在重大政治事件中谨慎保守的《申报》一改常态,表现出积极抗日和要求民主的进步倾向。①积极报道事变真相,主张自救、抵抗、作“背城战”。②《申报》积极报道和申援群众的抗日行动③反对国民党独裁,要求民主自由权利④成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宣传讲坛3.《申报》和史量才在淞沪抗战中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向上海发动新的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违背蒋介石的旨意,奋起抵抗,上海各界市民自发组织声援。《申报》和史量才也积极参加了这场民族自卫战。史量才约集上海工商文化界的头面人物,成立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史被选为会长,广泛开展了慰劳军队,救护难民,调剂金融,维持商业,联络军民等各方面的活动。整个淞沪抗战期间,史量才白天全力主持地方维持会会务工作,晚上听取《申报》关于战争动态的报告,研究宣传方针。他一手通过地方维持会联络各方,一手通过《申报》影响舆论,指导抗战,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极大热忱。《申报》在淞沪抗战中也成为重要的舆论指导机关。具体表现:首先,《申报》积极促进和推动了支援十九路军的社会活动。其次,《申报》为稳定金融市场、稳定人心作了舆论宣传。第三、《申报》还发动和指导了难民收容、救济工作。在整个淞沪抗战中,上海地方市民维持会几乎像一个准政府,履行了部分地方政府的职能。由此,史量才成为引人注目的地方领袖人物,《申报》也成了上海的舆论中心。4.业务改革和《自由谈》的改版

《申报》在政治上进步的同时,业务上励精图治,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革。1932年11月30日,《申报》发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提出在新闻和广告编排、国内外通讯、自由谈改版等十二方面进行全面改革。首先,是言论的变化。改革前《申报》的时评常被人讥为不伤脾胃的“太上感应篇”,既不应“时”,又很少“评”,只是作一些远离时事的格言。改革后时评的鲜明特点是,联系实际。尖锐泼辣,风格多样。其二,众多副刊附刊的创办、改版,是业务上的又一次改革。从1932年12月至1934年4月,《申报》创办、改版的副刊、附刊有《业余周刊》、《妇女周刊》、《妇女园地》、《经济专刊》、《自由谈》、《春秋》等10个。这些副(附)刊的创办与改版实际上前一时期报纸朝综合性方向发展、报纸杂志化的继续。其三,“申报读者通讯”的创设也是一项有意义的改革。1937年9月1日,《申报》在本埠新闻版上刊出《申报读者通讯简章》,简章表示,“根据服务社会的精神”,愿作读者的顾问,与读者商榷“若干切身”问题。简章首先开列的是术学、职业、婚姻三项议题。简章发表后反应强烈,读者来信最多的一天达48封。“记者通信”栏摘要发表来信,同读者讨论人生。“九一八”后,这一专栏转向讨论抗日救国,民主政治。实际上变成了进步记者呼吁民主抗日的窗口,成了《申报》时评的补充。许多在时评中不便讲的话,以读者来信形式揭载报端。其四,业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谈》的改版。《自由谈》有悠久的历史,创刊于1911年8月。21年来一直是鸳鸯蝴蝶派文人的重要阵地,撤换了任主编十二年的周瘦鹃(让他编《春秋》),起用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28岁青年黎烈文。(1)编辑方针是,立足于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决不敢以“茶余酒后消遣之资”的“报屁股”自限。(2)黎烈文借重、依靠了一大批左翼作家。以《自由谈》变阵地,团结各种文化力量,形成了爱国民主的文化统一战线。鲁迅、瞿秋白、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都是重要的撰稿人,(3)《自由谈》的成功还在于集中突出地采用了杂文——这一新型报章文体,《自由谈》发表杂文之多、杂文作者面之广,风格之多样,为报刊史上所罕见。如果说30年代是杂文繁荣的年代,那么《自由谈》是杂文繁荣的百花园。仅鲁迅就在《自由谈》上发表了143篇杂文。由于鲁迅和其他作家的提倡,杂文在报刊上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5.《申报》的文化事业按照预定的改革计划,从1932年7月至1933年12月,《申报》创办了月刊、年鉴、图书馆、补习学校、新闻函授学校等一系列文化事业。同业务改革相比,它们的社会影响更大。(1)1932年7月15日,《申报月刊》创刊。这是一份政治、经济、文艺、科学的综合性刊物。主编是俞颂华。《申报月刊》发表过鲁迅的杂文、茅盾名作《林家铺子》等,巴金、胡愈之、钱俊瑞、竺可桢等曾为月刊撰稿。《申报》月刊很快成为30年代有影响的杂志。(2)1933年4月,《申报年鉴(1932)》发行。这是我国编制的最早的年鉴之一。共180多万字、重要统计70余种,由30多位专家编制了7个多月。年鉴所收入的各种资料今天成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一家私营报馆不惜耗费资金和人力,编制社会年鉴,实属有远见的文化建设。(3)1932年12月初,设在大陆商场(今南京东路)三楼的《申报流通图馆》正式对外服务。这个图书馆免费为下层店员、工友、学徒服务。它藏书仅1.2万册,但二年的周转量达19万册,为藏书的15倍多。图书馆还设立了“读书指导部”,为读者指导读书内容和方法,同时在《申报》上设了“读书问答”专栏。此项工作由李公朴等人负责。(4)1933年1-3月,《申报》还创办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吸收一批文化低的在业青年或失业青年进校学习。《申报》文化事业的意义:依靠报纸办起文化事业,通过文化事业又提高报纸声誉,这在报业管理上实是一个创造。参与办《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的钱伯涵、孙恩霖当时就指出:“近代报纸的职责,不仅在向大众供给消息而已,对于社会上还要做一种服务工作。这种社会服务工作,一方面在显扬报纸的特色,一方面也替报纸本身做宣传;因之这发扬报纸特征的社会服务工作,实际上便是增进销路的一种方法。”另外还指出的是,“九一八”以后兴办服务事业是一股进步的潮流。许多爱国人士认为中国受外国侵略者欺侮,是社会落后、国力衰弱所致,因此要“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这样做了,《申报》也适应了这一潮流。6.史量才遇害正当《申报》的事业发展进入鼎盛的时候,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在沪杭公路上遭暗杀。(1)一个原因是,“九一八”以后,《申报》政治上的进步以及改革的成功,在上海舆论界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在堪称新闻中心的上海,执政的国民党的力量竟然不占优势,而民营的《申报》却严重影响舆论,这对于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来说是不能容忍的。(2)更重要的原因是,史量才已成为国民党难以驾驭的地方实力派人物。《申报》的成功,使史量才成了新闻界的巨擘,与人合办中南银行的成功,又使他成了金融界的头面人物,他身上体现着舆论力量与金融实力的结合。国民党要处理上海地方事务,几乎不能忽视史量才的意见。史遇害后,其子史咏赓掌管《申报》,《申报》又开始“老沉持重”起来,改革的成果不复存在,《自由谈》也于1935年停刊。阅读文章:曾宪明:《〈申报〉、〈大公报〉1925-1935十年间广告手法评析》,《人大复印》,1994.3马荫良:《报纸革新要抓“头”和“尾”——回忆一九三一年〈申报〉的改革》,《新闻记者》,1987.1《人大复印》,1987.2康咏秋:《〈申报〉副刊〈自由谈〉的革新——〈黎烈文评传〉之四》,《人大复印》,1985.1四、《新闻报》的股权转让风波1、转股前的《新闻报》

从1924年至1929年,《新闻报》逐渐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汪汉溪去世时,《新闻报》已还清了历年所有债务,有了一份相当雄厚的资产。当年报纸销数已超过8万份。汪伯奇、汪仲韦兄弟从其父手中接过《新闻报》后,几年中又连续采取几项重大措施,使报馆的事业大大向前推进。汪氏兄弟受过高等教育,懂得外语,对报业的发展比汪汉溪更具远见。(1)首先,更新了设备,运用先进的印刷机器使《新闻报》具有了现代化报纸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大增强了《新闻报》同其他报纸的竞争能力。(2)设备更新后,《新闻报》适应营业发展需要,从1926年兴建报馆,1928年,一座气宇雄伟的四层大楼在汉口路上落成,与《申报》馆的大楼遥遥相对。这一大楼的落成标志着《新闻报》已成为旧中国不多见的经济独立的现代化大报。这一年底至1929年初,《新闻报》的日销数越过15万大关,居全国日报之首。2.福开森秘密转股福开森出于对中国人民革命的敌视,对中国“南方革命”疑虑重重,而且1927年后,国民党经常检查新闻机构,对租界内的新闻机构不能检查,就“停邮”。这对福开森刺激很大。《新闻报》的订户外地不少,一旦停邮,损失极大。而一般外国人在华经营企业,一般不期望万世兴隆,往往见好就收,因此,福开森连《新闻报》现有资产都来不及请专家详细估值,背着汪氏兄弟及公司员工,寻找买主转让他的股权。史量才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与福开森洽谈,购得65%股份3.股权风波根据让股草约,史量才掌握65%的股权,就有权控制《新闻报》。1929年1月中旬,史量才委派董显光为《新闻报》新任监督,前去接收馆务,引起了一场股权风波。董显光到报馆的当天晚上,《新闻报》举行全馆职工大会,决定抵制董显光,发动收回股权运动,争取社会舆论支持。

1月13日,《新闻报》在第一版广告中登出《本馆同人紧急宣言》。大意是:“本报舆论纯正,代表民意,为全国销数最大之报纸,素为民众所信仰。对于收回外股,素所主张。惟以旧股东美国人福开森,对于言论上向来尚无干涉行为,而馆务全由华人主持,亦暂相安……”而福开森秘密转股,“惟此种出卖情形实有把持舆论之嫌,及其他不良背景,殊认为不合。”现正努力收回股权,在福开森售出之股未曾收回之前,否认任何人干涉本馆事务。随着15万份报纸销往各地,这事引起了社会轰动。4、风波平息后的《新闻报》

在国民党及各方干预下,史量才被迫退出部分股份,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对《新闻报》馆务不加干涉,汪氏兄弟仍主持其事。此后几年,《新闻报》主要在业务上进行了改进,为了与其它报在新闻报道上进行竞争,《新闻报》千方百计改进新闻采、写、传的方法。在新闻报道上的不懈努力,《新闻报》的销数在30年代一直维持在15万份左右。另外,《新闻报》利用原有条件又创办了《新闻夜报》。五、《时事新报》、《大晚报》、英文《大陆报》和申时电讯社联合办事处的建立(简称四社)前面我们谈到十年内战期间私营报业发展的一个表现是出现了报业托拉斯雏型的联合体,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四社的建立。四社是以张竹平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张竹平是四社的创始人。张竹平(1886-1944年),江苏太仓人,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笃信基督教,与“青帮”杜月笙有密切联系。1914年前后进入《申报》馆,颇有经营管理才能。自1924年起,他聚集一部分同人,开始筹组电讯社并作非正式发稿,1928年正式创立申时电讯社。这年冬,他又和他人合股购下《时事新报》,并利用在《申报》的职权动用通讯、印刷条件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引起史量才的不满。1930年冬,张竹平离开《申报》,开始独立经营各项事业。四社的成立,主要是四个新闻单位在新闻报道和业务经营上互通有无,进行合作,如纸张、油墨、印刷等方面互通有无,《大晚报》就由《时事新报》代印。三个报纸每天的专电、重要新闻供给申时通讯社,申时通讯社的稿件优先给三家报纸等等。这三报一社分开看,无法与一些大报相提并论,但联合起来,力量就不可小看,既有报纸,又有通讯社;既有中文报,又有英文报,这样一个联体,在新闻界造成很大影响。当时就有人认为是搞报业“托拉斯”。其实,严格的说,它只是一个报团的雏形,仅仅是业务上的部分联合,不是资本的联合,各报都有自己的董事会。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私营报业联合体的有限发展,也遭到了国民党劫夺。抗战爆发后,《大陆报》、《大晚报》、申时通讯社相继停办,《时事新报》迁往重庆,中国新闻史上少见的报团雏形就此完全解体。六、《世界日报》系统的报纸和上海《立报》1.成舍我简介成舍我,原名成希箕,成舍我是他1916年在上海卖文为生时的笔名。1898年8月28日出生于南京。从小就有志于新闻事业。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创办《世界日报》系列而一举成名。不久,又南京创办《民生报》,抗日救亡时期,又在上海创办著名的《立报》。1933年在北京创办新闻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北京《世界日报》停刊,《立报》迁香港出版,香港沦陷后,又到重庆续办《世界日报》。1943年,在国民党CC派的支持下,创办“中国新闻公司”。该公司以重庆《世界日报》为基地,准备战后将中心迁往南京,并在全国办十家以《世界日报》命名的大报,垄断中国的新闻事业,解放前夕,去了台湾。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据说1988年台湾开放“报禁”后,90高龄的成舍我又申请继续办《立报》。成舍我2.从北平的《世界日报》到南京的《民生报》1924年4月16日,成舍我在北平创办《世界晚报》报馆就设在家里。全部工作人员只有三个半,半个是指张恨水,他兼任编辑,印刷也是由别人代印。

1928年3月,成舍我在南京创办《民生报》,《民生报》创刊后,与《世界日报》南北呼应,互有补充。《民生报》的人员在南京为《世界日报》采写新闻,拍发专电,使《世界日报》专电多且快,提高了竞争力。《民生报》是南京的第一份小报。按照成舍我“小型报乃大报的缩影”的认识,采取“小报大办”,“精选精编”的方针,“重视言论,竞争消息,广用图片”,3.成舍我等人集资经营的小型报《立报》《民生报》停刊后,成舍我来到上海,与人合力《立报》。《立报》他刊于1935年9月20日,是一张四开四版的日报,成舍我任社长,1936年7月成舍我离开上海后,报务主要由萨空了主持。《立报》的特色:(1)《立报》诞生于内忧外患之时。它顺应民生,紧迫时代主潮,采取了“对外争取国家主权独立,驱逐敌寇;对内督促政治民主,严惩贪污”的办报宗旨。并提出了“报纸大众化”的口号。并解释为报纸大众化是价钱便宜人人买得起,文字浅显人人看得懂。(2)《立报》很注意新闻报道。为增加新闻容量,它采取精编精选的办法,所有通讯社的电稿一律改写,加上编辑们精心编辑,使《立报》新闻内容不比大报少,而且较大报更精炼、活泼、醒目。(3)《立报》也很重视言论。它的二版上几手每天都有5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这些评论既坚持爱国主义立场,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褒贬,又采用婉转的形式,以避免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如“西安事变”发生后,《立报》发表的评论《御侮必须团结》、《特赦与大赦》等,均在帮助了解事实真相,敦促国民党政府团结抗日。(4)《立报》的三个副刊也各具特色。《言林》主要是刊登一些文艺作品;《花果山》除登载长篇小说外,还刊载风物小志、名人轶事、历史掌故、世界珍闻、讽刺小品等小文章;《小茶馆》主要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趣闻。

《立报》在发行量不达到10万份时,不登广告,直到超过10万份才登广告,有一段时期突破20万大关。1937年11月13日上海陷落后,《立报》被迫停刊。南京《新民报》:陈铭德社长、吴竹似总编,1929年9月9日创办。北平《实报》:管翼贤,1928年10月创办,四开小型报。上海《社会日报》:1929年11月创办,胡雄飞等创办,1930年10月停刊。“小报大办”方针企图在大报与小报之间找一条路开小报革新之首。阅读文章:刘小燕:《中国民营报业托拉斯道路的破灭》2003冬《新闻大学》

张友鸾:《世界日报兴衰史》,重庆出版社,1982第二节十年内战时期的国民党新闻事业十年内战时期,是国民党新闻事业迅速扩张的时期。国民党新闻事业在1928年初具规模,到1932年前后迅速加强,形成了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主干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新闻事业网络。在中国新闻界处于全面垄断地位。一、国民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建立1.派系报刊林立的局面国民党在执政期间,党内、军内派系林立,争斗不断。在1927-1930年的最初几年,这种争斗尤为激烈。军事上,有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桂系(李宗仁)、奉系五大军阀。党内有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三大派别,此外还有“西山会议”派、CC派、国民党左派等派别。这种情况反映到新闻界,国民党的新闻事业最初也不是统一的整体。各种报刊、电台、通讯社分别隶属于军阀势力和党内派别,派系报刊中势力较大、影响也较大的是汪精卫一派。汪精卫:武汉《中央日报》CC派陈立夫1928年4月在南京创办《京报》在上海,《民国日报》初为“西山会议”派的阵地,后落入市党部CC派陈德征之手。2.三个党报条例的颁布(1)1928年6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会议通过并颁布了《设置党报条例》、《指导党报条例》、《补助党报条例》。设置这三个条例,一是为了加强国民党中央(主要指蒋介石集团)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权,另一个目的是统一各派系在反共反人民这一立场上的口径。(2)党报规定了党报的范围和领导体制。范围包括党报、半党报、准党报。“由中央及国内外各级党部所主持者”为党报,“由本党党员主办而受党部津贴者”为半党报,“完全由本党党员所主持者”为准党报。(3)条例规定“凡中央及各级宣传部直辖之日报杂志,其主管人员及总编辑由中央或所属之党部委派”。条例还规定,“各党报须绝对站在本党的立场上,不得有违背本党主义、政策之处;各党报须完全服从所属各级党部之命令,不得为一人或一派所利用”,等等。三个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国民党开始控制新闻舆论。3.国民党中央新闻事业的兴办(1)《中央日报》

前面我们谈到1927年3月,汪精卫派的顾孟余等人办的报纸就挂出了《中央日报》招牌,但国民党至今不承认这是中央的报纸。被承认为国民党第一个中央直属党报的《中央日报》,是1928年2月在上海创刊,由丁惟汾任社长,彭学沛为主笔,日出两大张,报头四个字采集自孙中山先生的墨宝。(2)中央通讯社中央通讯社原创办于1924年4月1日,地点是广州,是第一个全国性的通讯社,宁汉分裂时国民党出现了两个通讯社,一个是汪派在武汉的“中央通讯社”,一个蒋介石控制的广州的中央通讯社。(3)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台址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后院。功率为500瓦。每天播音两小时,后又增加。主要内容为新闻和演讲节目。新闻主要由中央社提供。4.国民党全国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国民党全国各地的党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区性的重要报纸,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管辖;一类是地方党部管辖的报纸。前一类主要有:北平《华北日报》、天津《天津民国日报》、武汉《武汉日报》、西安《西京日报》、福建《福建民报》、广州《广州中山日报》。后一类主要由国民党省、市、县各级党部所办,一般在省会所在地及一些重要城市,都采用“民国日报”这一名称,前面加地名,如《山东民国日报》、《杭州民国日报》等。二、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强化

1.中央新闻事业的改进和扩充

1931年起,随着蒋介石集团在中央领导地位的巩固,国民党开始加强党营新闻事业,这种强化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进对党营新闻事业的领导体制,二是投资扩充规模和设备。(1)《中央日报》《中央日报》率先改行社长制。实行社长制后的《中央日报》,言论报道上直接对国民党中央负责,行政上(包括经费、人事)相对独立,由社长总管、协调编辑、经理两部。39岁的程沧波被任命为第一任社长。他担任社长后,提出“经理部要充分营业化,编辑部要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当然要制度化效率化”的口号。①《中央日报》在新闻和言论上有所改进,改变了过去新闻内容贫乏的现象,新闻面有所扩大,报道有所加强,国际新闻也有所突破。程沧波对于言论也相当重视,自己亲自写了许多“社评”,还精心组织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