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伤逝》解读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伤逝》解读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课件 《伤逝》解读学习资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逝》解读一、鲁迅为什么写《伤逝》?1.时代背景。2.易卜生《娜拉》(1879)的影响。3.1923年底,演讲《娜拉走后怎样》。4.两年后,鲁迅以形象的方式演绎社会热点问题。因为形象大于思想,使见解更能说服人,更能表现具体细微的感受。二、《伤逝》的思想内容1.一个为寻求个性解放而反叛家庭、离家出走,最后迫于经济原因只能再回去,并造成更大悲剧的故事。2.否定易卜生的诗性鼓动和涓生易卜生式的爱情。是对诗化爱情方式的批判。提出了怎样实现个性解放的问题。三、《伤逝》的主要情节1.生活幸福的开始。2.爱情成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爱情在宁静的幸福中成熟,爱情因成熟而失去激情,两人出现隔膜。所以,“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3.失业是爱情变成悲剧的转折点。子君没有先前幽默和善于体贴,常常颓唐、凄苦、无聊。两人之间开始冷漠。涓生“烦厌”子君,“烦厌”家庭。4.“我已经不爱你了”,“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分离”。子君离开,死。一“伤”一“逝”。悲剧结局。四、人物形象1.涓生:不可信赖、不负责任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对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理解肤浅,只会说空话。不是追求理想,而是追求时髦。重演了古代文人“始乱终弃”的翻版。是既善良又无耻的实用主义者。2.子君:没有自我,缺乏理想,志趣平庸。依附于男人,在逝去的梦里徘徊。她的热情和勇气止于被追求的初恋状态,活在过去。是虚弱的理想主义女性。现实中的丁玲、凌淑华等是新女性的榜样。五、潜文本的含义。许广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