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课件第五课先秦历史散文学习资料_第1页
文学史课件第五课先秦历史散文学习资料_第2页
文学史课件第五课先秦历史散文学习资料_第3页
文学史课件第五课先秦历史散文学习资料_第4页
文学史课件第五课先秦历史散文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課

先秦歷史散文“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多士》)

《尚書》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散文集,文字佶屈聱牙,古奧難懂;《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大事綱要,文字簡練概括,平實含蓄。在先秦史家之文中,文學性較強的是《國語》、《左傳》、《戰國策》。

《尚書》多載訓誡之文

《春秋》多寓褒貶之言

《左傳》多敘列國之事

《國語》多記教誨之語。

聞一多《詩經的性欲觀》

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一詩誠然當得起這八個字,但是淮南王安把孔子的意思擴充了,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亂”,那就有點言過其實了。清人江永、崔適大概看著國風淫得太不成話,於是根本的懷疑孔子未曾刪《詩》。江氏說“孔子未嘗刪《詩》,《詩》亦自有淫聲”;崔氏說“孔子曰‘鄭聲淫’,是鄭多淫詩也”。前輩讀《詩》,總還免不掉那傳統的習氣,曲解的地方定然很多,卻已經覺得《詩經》云淫是不可諱言的了。現在我們用完全赤裸的眼光來查驗《詩經》,結果簡直可以說“好色而淫”,淫得厲害!

《詩經》時代的生活,我們既知道,沒有脫盡原始人的蛻殼,而《詩經》本身,又不好說是贗品,那麼,用研究性欲的方法來研究《詩經》,自然最能瞭解《詩經》的真相。其實也用不著十分的研究,你打開《詩經》來,只要你肯開誠佈公讀去,他就在那裏。自古以來苦的是開誠佈公的人太少,所以總不能讀到那真正的《詩經》。

真正《詩經》時代的人只知道殺、淫。一部《左傳》簡直充滿了戰爭和奸案。《左傳》裏的人物,是有理智,講體面的上層階級,尚且如此,那《詩經》裏的榛榛狉狉的平民,便可想而知了。不管十五國風裏那大多數的詩,是淫詩,還是刺淫的詩,即便退一步來講,承認都是刺淫的詩,也得有淫,然後才可刺。

認清了《左傳》是一部穢史,《詩經》是一部淫詩,我們才能看到春秋時代的真面目。可是等看到了真面目的時候,你也不必怕,不必大驚小怪。原始時代本來就是那一回事。也不要提原始時代了,咱們這開化的二十世紀還不是一樣的?我們應該驚訝的,倒是《詩經》怎麼沒有更淫一點!

一、《春秋》與《左傳》

《春秋》是我國編年體史書之祖,它以魯國十二公為序,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記載了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歷史。它是綱目式的記載,文句極簡短,幾乎沒有描寫的成分。

《孟子》:“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筆法”

寓褒貶於記事寓褒貶,別善惡

微言大義

微博体

《春秋》按時間順序編排歷史事件,記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

《春秋》以一字寓褒貶,在謹嚴、精煉的措辭中表現出作者的愛憎,是“禮義之大宗”。比如殺有罪為“誅”,殺無罪為“殺”,下殺上曰“弑”等等。

《春秋》(鲁文公四年)四年春,公至自晋。夏,逆妇姜于齐。狄侵齐。秋,楚人灭江。晋侯伐秦。卫侯使宁俞来聘。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风氏薨。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敍事,起于魯隱西元年(722),至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並說他是魯太史。現在一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無名氏的作品。《左传》

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废之,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不允宜哉!《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敬主之谓也。”《左傳》中的戰爭描寫

春秋時代著名的五大戰役:

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

秦晉殽之戰(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晉楚邲之戰(宣公十二年)

齊晉鞌之戰(成公二年)

晉楚鄢陵之戰(成公十六年))

鄭伯克段于鄢

——《左傳》隱公元年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二、《左傳》與《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記事年代起自周穆王,止于魯悼公(約前1000—前440),內容涉及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以記載言論為主,但也有不少記事的成分。

曹劌論戰

(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公曰:“余不愛衣食於民,不愛牲玉於神。”對曰:“夫惠本而後民歸之志,民和而後神降之福。若布德於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人務力;動不違時,財不過用;財用不匱,莫不共祀。是以用民無不聽,求福無不豐。今將惠以小賜,祀以獨恭。小賜不鹹,獨恭不優。不鹹,民不歸也;不優,神弗福也。將何以戰?夫民求不匱於財,而神求優裕於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曰:“是則可矣。知夫苟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

《春秋》要言不烦、暗寓褒贬《国语》平实自然、明白流畅《左传》典美博奥、含蓄委婉三、《戰國策》

——士的風度

《戰國策》是彙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彙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三十三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為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劉向:“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一)游士風度——朝秦暮楚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絍,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綿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秦策一》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尔城!”

(二)謀士風度——個性尊嚴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魚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聞:“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懦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云‘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有毀孟嘗君于閔王,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齊策四》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齊策四》

(三)俠士風度——重義輕生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燕策三》

《史記》: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四)文學手法上的兩大特點

——排比誇張、善用寓言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楚策一》

昭陽為楚伐魏,覆軍殺將得八城。移兵而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再拜賀戰勝,起而問:“楚之法,覆軍殺將,其官爵何也?”昭陽曰:“官為上柱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