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课件第十课汉代散文学习资料_第1页
文学史课件第十课汉代散文学习资料_第2页
文学史课件第十课汉代散文学习资料_第3页
文学史课件第十课汉代散文学习资料_第4页
文学史课件第十课汉代散文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課漢代散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明.李夢陽)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一、政論文(一)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

——第一代政論文(賈誼、晁錯)1、李斯《諫逐客疏》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辭于荀卿曰:“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詔,此布衣馳騖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

“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遊間耳,請一切逐之。”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取百里奚于宛,迎騫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枝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乙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願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這篇奏疏在藝術上有兩個顯著特色。一是善於用比喻。從而增強了議論的形象性和說服力。二是氣勢奔放,文采斐然。這與作者多用鋪陳、誇飾手法和排比、對偶句子以及多選用華美辭藻有密切關係。清李兆洛《駢體文鈔》選錄此篇為“駢體初祖”,指出了本篇對後世駢文寫作的深遠影響。

2、西漢前期散文

1)西漢前期,由於分封諸侯的勢力較大,游于諸侯宮廷的文士,所作文章依然保存了戰國縱橫家的氣息。鄒陽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鄒陽的文章以在梁時所作《獄中上梁王書》最為著名。鄒陽游梁之前,先游于吳,見劉濞有反叛的跡象,曾作《上吳王書》以勸諫之。典型的戰國縱橫家式的散文,至此已到了最後的階段。

2)代表西漢前期散文主流的,是一批為中央政權服務的政治家寫作的具有強烈時代特徵的政論散文。與戰國諸子討論政治問題的散文相比,西漢前期的政論散文有三點顯著不同:一是更注重具體的實際的政策方針,而不是一般地從理論上討論政治的原則;二是既繼承了戰國散文縱橫馳騁的氣勢,又具有戰國散文所缺少的整飭謹嚴的風貌;三是更具有恢宏的氣度,和身在其中的熱情。這是由於時代不同、作者與政權的關係不同而造成的。《過秦論》是西漢政論文的典範作品,也可以說是後世專題性政論的始祖。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據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陳涉,甕牖繩樞之子,甿隸之人,而遷徙之徒,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閑,而倔起什伯之中,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而轉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回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千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晁錯《論貴粟疏》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蓄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晁錯《論貴粟疏》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複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3、西漢中期政論散文,仍以奏疏為主要形式而存在。董仲舒作為新儒學的設計者,其文章充滿天人感應、陰陽災異的內容,其風格也一變為引經據典,典雅醇正,代表了下一個時期政論文的主流。

另一方面,以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難蜀父老》等文章和桓寬的《鹽鐵論》為代表,西漢中期的散文出現追求對偶工整的趨向。

(二)挾桓君山之書,富於積猗頓之財

——第二代政論文

自漢元帝開始真正地、全面地重用儒生,推行儒術,天下群趨而研習今文經學說,於是在西漢後期的對策奏疏文中,繼承董仲舒所開創的傳統,引經據典,專門從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來討論政治的風氣盛行一時,形成了不同於西漢前、中期政論文的第二代政論文。

劉向編著的《新序》、《說苑》廣泛搜羅先秦至漢初的史事和傳說,雜以議論,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點,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其中所記錄的大量故事傳說和寓言,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凡人之死,皆有所恨:志士則恨義事未立,學士則恨問多不及,農夫則恨耕未蓄谷,商人則恨貨財未殖,仕者則恨官位未極,勇者則恨材未優。天下各有所欲乎?然而各有所恨!必以目不瞑者為有所恨,夫天下之人死皆不瞑也!(王充《論衡·死偽》)《高祖本紀》言: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遏。是時雷電晦暝,太公往視,見蛟龍於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如實論之,虛妄言也。光武皇帝產于濟陽宮,鳳凰集於地,嘉禾生於屋。……是則光武皇帝嘉禾之精,鳳凰之氣歟。夫婦合氣,非當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

(王充《論衡·奇怪》)

文麗而務巨,言眇而趨深,然而不能處定是非,辯然否之實。雖文如錦繡,深如河漢,民不覺知是非之分,無益於彌為崇實之化。(王充《論衡·定賢》)

王充《論衡》八十五篇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東漢王朝那種妖妄荒誕的統治學說,並不需要深刻的哲學思辨來對付。打破它,需要的是勇氣,是清楚明白、具有說服力的批判,是尖銳而堅決的抗爭。《論衡》正是這樣適時的著作。沒有理性精神的復苏,沒有對官方學說的懷疑和唾棄,正處於衰微的文學是很難找到出路的,《論衡》正是起到了喚起理性的作用。所以它不僅預示了思想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同樣也預示了文學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三)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

——第三代政論文

自東漢中期王符寫作《潛夫論》,到東漢後期,又出現仲長統的《昌言》、崔寔的《政論》、荀悅的《申鑒》等著作,形成漢代第三代政論散文。這些著作既不像西漢前期以賈誼等人為代表的第一代政論散文,以總結歷史教訓、提供治政方案為中心命題,也不像西漢後期以谷永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政論散文,從天人感應、陰陽災異來推論政治的得失,而是具有尖銳的批判性。它們可以說繼承了桓譚、王充等人散文的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但又已把批判的對象從迷信思想轉向更具體更廣泛的社會現實問題。在風格方面,它們繼承了漢代散文一直在發展著的駢偶化傳統,文章更為整齊工麗。這一時期最著名的作家是漢末“三子”王符、崔寔、仲長統。

(仲長統為人)“倜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

“每論說古今時俗行事,恒發憤歎息,因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十余萬言。”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珞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伎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睇盼則人從其目之所視,喜怒則人隨其心之所慮。

(《理亂》)

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匝,竹木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艱,使令足以息四體之役。養親有兼珍之膳,妻孥無苦身之勞。良朋萃止,則陳酒肴以娛之;嘉時吉日,則烹羔豚以奉之。躕躇畦苑,遊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諷於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與達者數子,論道講書,俯仰二儀,錯綜人物。彈南風之雅操,發清商之妙曲。消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陵宵漢出宇宙之外矣!豈羨夫入帝王之門哉!(《後漢書》本傳)

此外,仲長統等人的散文還表現出濃厚的個體意識。他的自敘中對理想人生的描述,體現了士人與政權的疏離、國家意識的淡薄和個人意識的強化。它反映著當時社會的兩大背景:一是士族莊園經濟的興起;一是由於政治黑暗、社會動盪,使得士人不再願意把人生價值建立在為帝王效忠的基礎上。這種人生觀,是以前的漢代文學中所未曾出現過的,而與魏晉文學相一致。

二、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歷史散文(司馬遷與班固)(一)司馬遷與班固的生平

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故能如明代茅坤所言:“讀遊俠傳即欲輕生,讀屈原,賈誼傳即欲流涕,讀莊周,魯仲連傳即欲遺世,讀李廣傳即欲立鬥,讀石建傳即欲俯躬,讀信陵,平原君傳即欲養士”也。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髕腳,《兵法》修列。……

《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及如左丘明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僕竊不遜,近自托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適會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二)《史記》《漢書》的藝術手法和文學地位班彪: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亦其涉略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以勤矣。又其是非頗謬于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埶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史记》“謗書”?

《史記》以人物為中心,開創紀傳體散文體制,本身就是對人的地位和價值的發現與重視。人是歷史前進的動力,也是文學的創造者,所以說文學也是“人學”。作為最貼近生活的散文,更是一種面對人的自身的文體。司馬遷把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人作為寫史的主體,而且採取“不虛美不隱惡”的態度,無疑是對前人和同時代人的一大超越。

首先,《史記》在選材和構思上能抓住主要事件,突出人物性格。代表作——《李將軍列傳》

(四次戰鬥)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裡。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十裡,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裡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於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餘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複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

元朔六年,廣復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軍士乃安。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力戰,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其次,《史記》刻劃人物性格的多用“互見法”。為了突出某一人物的基本特徵和主要性格,司馬遷常常把這一人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入本傳,而移入其他人物傳記。這樣,可避免重復,使二者相得益彰。

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張丞相列傳》)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王從之。(《項羽本紀》)第三,《史記》善於把人物放在矛盾衝突中刻劃。第四,《史記》寫人,不但寫大事,突出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徵,還常常寫些小事,寫些顯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細節。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第五,《史記》人物刻畫形象生動,與語言運用的突出成就關係甚大。

而周昌廷爭之彊,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後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