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词语 课内外联合判断 专练(1-8)训练版_第1页
高考文言词语 课内外联合判断 专练(1-8)训练版_第2页
高考文言词语 课内外联合判断 专练(1-8)训练版_第3页
高考文言词语 课内外联合判断 专练(1-8)训练版_第4页
高考文言词语 课内外联合判断 专练(1-8)训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一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文中是自我夸耀的意思,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的“伐”的意思完全不同。B.弑,本意是指子杀父、臣杀君,在古人看来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在文中指厉公被臣子诛杀。C.惧,文中是警惕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意思不同。D.按剑,指用手抚剑,是准备击剑之势,与《鸿门宴》“按剑而跽”的“按剑”意思一样。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戌,古代的纪时方式,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意思相同。B.止,指停止,与《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止”用法不同。C.趣,指立即、立刻,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词义不同。D.几,指几乎,差一点,与《登泰山记》“乙不可登”中的“几”词义相同。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意为亲附,与“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B.“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C.“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D.“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担笈负书”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B.《春秋公羊》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与《左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C.“帝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省”字含义相同。D.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标准,故以“石”(十斗为一石)称之。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文中指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的“幸”意思相同。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与班固的《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C.夺,文中指抢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字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使……灭亡,与贾谊的《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驾,字面意为车驾晚出,在古代指帝王死亡的讳辞,“驾崩”一词与其意思相同。B.遽,意为急忙、马上,与《促织》“遽扑之,入石穴中”中的“遽”意义相同。C.甲子,在文中是干支纪日,古人以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来纪日,六十次一循环。D.顾,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中的“顾”意义相同。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十六诵诗书”的“书”意思相同。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D.况,指说明,与《赤壁赋》中的“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况”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指恰逢,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相同。B.譬如破竹,指进攻像劈竹子一样,节节胜利,毫无阻挡,今演化为成语“势如破竹”。C.造,文中指去、到,与《屈原列传》中“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造”意思不同。D.间,文中指离间,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意思不同。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指“舍弃、抛弃”,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遗”词义相同。B.耻,指“以……为耻”,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的“悦”用法相同。C.合从,亦作“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D.三代,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与现在所说的“祖孙三代”并不一样。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指使……屈服,“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指使……起舞,两者用法相同。B.布衣,本指布制衣服,文中借指平民。古代平民穿粗布衣服,故称。C.坐,指因为,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的“坐”意思不相同。D.祖宗,文中指帝王的祖先,与成语“祖宗法度”中的“祖宗”意思不同。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B.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C.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D.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参考答案-------------------------------1.A[解析]A项,“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意思;C项中“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惧”字为担忧之意。2.A[解析]文中的“壬戌”是纪日,《赤壁赋》中“壬戌”是纪年。3.B[解析]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4.D[解析]D.错误。都表被动,被。句意:怜惜他年老而不被任用。/诚信却被怀疑。5.C[解析]C.错误。了解,知道;/检查,反省。6.D[解析]D.错误。都是“仅、只”的意思。7.C[解析]C.错误。“勿夺其时”是指耽误,二者意思不相同。8.A[解析]A.错误。“遗”,送,给予。/放弃,遗弃。句意:送给孙权一封书信。9.C[解析]C.错误。“十二天干与十地支”说法错误,应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10.D[解析]D.正确。遭受,遭遇;/通“披”,披散。11.A[解析]A.错误。书:专指注书/泛指书籍。句意:世上解释诸子著作之传书的话。/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12.A[解析]A.错误。意思不同。恰逢;/出嫁。句意:恰逢杜预的奏表送到。/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13.A[解析]A.错误。舍弃、抛弃;丢失。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14.D[解析]D错误。都指帝王的祖先。句意:您如能谨慎守帝王的祖先的法度。/指先代帝王所制定而为后世沿袭、应用的法则。15.A[解析]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二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业不一样。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意为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中的“孰”,词义相同。B.恶,指恶劣,与《鱼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恶”中的“恶”,词义不同。C.再拜,拜了两次,古代一种礼仪,与文中“却立”均表尊敬。D.敢,表敬谦辞,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中的“敢”,用法相同。1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覆,指覆盖,与成语“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中的“覆”意思不同。B.遂,文中是“于是,就”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C.赐,文中指赐予的恩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意思相同。D.毫毛,人或鸟兽身上的细毛,多用于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如《鸿门宴》中“毫毛不敢有所近”中的“毫毛”就是这个意思。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国都或京城,与《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的“国”意义不相同。B.治,治理、整治,与《大学之道》中“欲治其国者”的“治”的意义完全相同。C.闻,让知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的“闻”意义不相同。D.游,交际、交往,与《归去来兮辞》中“请息交以绝游”的“游”的意义相同。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功伐”含义不同。B.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C.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D.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文中表被动关系,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中的“见”意思相同。B.援,文中指持着,与《送东阳马生序》“援疑质理”中的“援”意思不同。C.率,文中指一概、全都,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相同。D.迹,文中指追踪、搜寻,与《项脊轩志》“瞻顾遗迹”中的“迹”意思不同。2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2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积其德义”的“德”意思不同。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2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与《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两句的句式相同,“道”的词义也相同。B.“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木兰诗》中“出郭相扶将”意思是父母到外城迎接木兰。C.“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中的“逆”意为“迎击”,与《孔雀东南飞》“逆以煎我怀”的“逆”词义不同。D.“君其图之”中的“图”是“考虑”的意思,与《陈情表》“本图宦达”的“图”词义相同。2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效,文中指功效,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信者效其忠”的“效”意思不同。B.少,文中指轻视,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少”意思不同。C.旋,文中指回转,与蒲松龄《促织》中“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意思相同。D.中人,文中指平常的人,与《过秦论》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2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指总共,与《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凡”意思相同。B.觞,指使之饮酒,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觞”意思不同。C.舞,文中指跳舞,与成语“舞文弄墨”中的“舞”字意思相同。D.俎,指古代切肉的砧板,与《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意思相同。2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赍,文中指携带,与《孔雀东南飞》中“赍钱三百万”的“赍”意思不同。B.有隙,指有嫌隙,与《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邵”的“有邵”意思相同。C.寇,意为“侵犯”,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寇”意思不同。D.刍,指“草”。束刍,有“祭品”“成束的草”等义,文中指“捆草成束”。3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文中是到、至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中“适得府君书”的“适”含义不同。B.疾,文中指迅速,与《兼爱》中“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的“疾”含义不同。C.趣,文中同“趋”,指趋向,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含义相同。D.西,文中指向西行进,与苏轼《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参考答案-------------------------------16.A[解析]A.错误。词义不同。“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是“治理得好”。17.C[解析]C意思相同,都是指清楚。18.A[解析]A项“孰视之”中的“孰”,意为仔细。19.D[解析]两个“肆”意思都是“扩张”。20.B[解析]“遂而鸡豚”的“遂”是“喂养”的意思。21.B[解析]B.错误。安定;治理。句意:因此天下安定太平;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2.A[解析]A.错误。都是“功劳、功勋”的意思。句意:考核他办事的功勋。/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23.C[解析]C.“相率”的意思是指相继,即一个接一个,“率”类似现代汉语“接着,接连”。24.B[解析]B项《兰亭集序》中“诸”是“之于”的意思。25.D[解析]D错误,都是“扩张”之意。26.D[解析D.错误。“本图宦达”的“图”是希望。句意: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本来希图官职显达。27.C[解析]C错误。回转;不久。句意:转足之间也就灭亡了;不久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28.C[解析]C.错误。跳舞;玩弄。句意:不高兴地跳起舞来。/玩弄文字技巧。D.正确。句意:不越出筵席之间(的礼节)。/如今别人是刀和砧板。29.D[解析]A.正确。赍:携带;赠送。D.“文中指‘捆草成束’”错误。文中的“束刍”为名词性短语,应指“成束的草”。30.C[解析]C.错误。“虽趣舍万殊”的“趣”是通假字,同“取”。句意:即使取舍各不相同。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三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施,“延续”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施”意思不同。B.内,同“纳”,接纳,与史传文《鸿门宴》中“毋内诸侯”的“内”意思相同。C.髀,即“大腿”,与清代小说《促织》中“已股落腹裂”的“股”意思不同。D.适,适于、适合,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不同。3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语句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指如果没有,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微”字含义不相同。B.“爱之谓也”与《逍遥游》中的“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都属于宾语前置句。C.夙夜,指早晚、日夜,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中的“夙夜”含义相同。D.“皆见信用”中的“见”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中的“见”用法相同。3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过,文中指经过、走过,与杜牧《阿房宫赋》中“宫车过也”的“过”意思相同。B.骤,文中指多次、屡次,与苏轼《赤壁赋》中“知不可乎骤得”的“骤”意思相同。C.食,文中指吃、吃饭,与《论语》中“食无求饱”的“食”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逃亡、逃走,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亡走赵”的“亡”意思相同。3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指怜悯,与《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词义相同。B.三军,古代指前军、中军、后军,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意义不同。C.九鼎,传说是大禹铸造,象征九州;“一言九鼎”意思是一句话的分量象九鼎那样重。D.长,指首领,与《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中的“长”词义不同。3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尤弊者”中的“其”意为“其中的”,与《石钟山记》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的“其”含义相同。B.“惟其遇事而事治”中的“治”意为“好,成功”,与《苏武传》中的“单于使卫律治其事”中的“治”含义不同。C.“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中的“量”意为“估计”,与《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量”含义不同。D.“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意为“适合”,与《孔雀东南飞》中“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含义不同。3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贿,指贿赂,与《六国论》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的“赂”意思相同。B.甲戌,干支合称,用以记日。甲戌日的前一日是癸酉日,后一日是乙亥日。C.愈,指胜过,与《送东阳马生序》“色愈恭,礼愈至”中的“愈”意思不同。D.德,指有德行,与《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中的“德”意思不同。3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负手步阶除”与《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两个“除”字词义相同。B.“谘经诹史”与《出师表》“以咨诹善道”中的两个“诹”词义相同。C“秋以为期”与《氓》中的“秋以为期”句式一样,正常语序为“以秋为期”。D.穷,文中指偏僻、荒僻;与成语“山穷水尽”中的“穷”词义不相同。3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整治。与《阿房宫赋》中“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齐”含义不同。B.“圣人之治民”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C.“治与世宜则有功”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两句中的“宜”字含义相同。D.恃:依靠。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恃才傲物”“有恃无恐”等中的“恃”含义相同。3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贼,伤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4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毁誉,指毁坏和赞誉。“毁”与成语“毁家纾难”中的“毁”含义不同。B.孰,疑问代词,指谁,与《师说》“孰能无惑”中的“孰”含义相同。C.仄陋,指鄙陋卑微。“陋”与《陈情表》“至微至陋”中的“陋”含义相同。D.植,指栽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或植杖而耘耔”中的“植”含义不同。4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同。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4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徒,指“只”“仅仅”,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恶,意为“讨厌、憎恨”,与成语“深恶痛绝”“恶衣恶食”中“恶”词义相同。C.就列,指“担任职务”,与《论语·季氏》中“陈力就列”的“就列”意义相同。D.章,同“彰”,彰显,与《四子侍坐》中“端章甫”的“章”意义和用法不同。4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睦,使……和睦,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用法不同。B.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则盍反其本矣”中“盍”意思相同。C.存亡,存在或灭亡,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中“出入”用法相同。D.泰,放纵、傲慢,与《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中“泰”意思不同。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B.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C.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D.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4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攻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克终者盖寡”的“克”含义不同。B.易,改换。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义相同。C.固,稳固。与《阿房宫赋》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的“固”含义不同D.修,整治。与《过秦论》中“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修”含义相同。-----------------------------参考答案-------------------------------31.C[解析]C.“意思不同”错误。“髀”“股”意思相同,都指大腿。32.D[解析]D.“用法相同”有误,《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33.D[解析]D.正确。亡:逃亡、逃走。34.A[解析]A.“词义相同”有误,“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解释为“吝啬”。35.C[解析]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中的“量”意思是“估计,估量”。36.A[解析]A.错误。两个“赂”意思不同,第一个“财物”,第二个“贿赂”。37.A[解析]A.错误。台阶/授官。句意:背着手走上台阶。/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官。38.C[解析]C.错误。适应;应该。句意: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情况,就会有功效。/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39.C[解析]C.“意思相同”误,根据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是害君王的人”,贼:窥测;伤害。40.A[解析]A.“毁誉,指毁坏和赞誉”错误。毁誉,指诋毁和赞誉;“毁家纾难”中的“毁”指毁坏。41.A[解析]A.错误。辅佐;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42.B[解析]A.正确。只,仅仅;同类的人。B.错误。讨厌、憎恨;讨厌、憎恨;粗劣的。D.正确。同“彰”,彰显;与“甫”连用,指礼帽,本处指戴礼帽。43.C[解析]A.正确。睦,使……和睦,使动用法/悦,以……为愉悦,意动用法。C.“用法相同”错误。存亡,存在或灭亡/“出入”为偏义复词,强调“进入”。D.正确。放纵、傲慢/好运气。44.C[解析]C.错误。“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错误,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六国诸侯”。45.B[解析]B.错误。改变,驳倒/改换。句意:众人没有办法改变谯周的道理。/根部拳曲而土被改换。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四4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子,可译为“您”,古时用以表示对对方的敬爱之辞,多用于男子之间。B.适,意为“只”,与《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句中“适”的词义不同。C.能,指能做到,与《齐桓晋文之事》“非不能也”句中“能”的词义不同。D.素餐,指无功受禄,不劳而食,与成语“尸位素餐”中“素餐”含义相同。4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履,意为踩踏,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履”的词义不同。B.会,指适逢。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中“会”词义不同。C.撰,指才华。与《四子侍坐》中“异乎三子者之撰”中“撰”的词义相同D.期,指约定,与《归去来兮辞》中“帝乡不可期”中的“期”词义不相同。4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指不久,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同。B.具,指用具,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C.去,指离开,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去”意思相同。D.越,指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的“越”意思不同。4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伏惟,下对上陈述时表敬之辞,与《孔雀东南飞》“伏惟启阿母”中的“伏惟”意同。B.“今臣亡国贱俘”的“亡”与《苏武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的“亡”意同。C.结草,出自《左传》,后与“衔环”合二为一,指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D.自弱,即“使自弱”,与现代汉语中的“自强”“自立”“自娱自乐”的语法现象相同。5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有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王安石。B.卒,表示“死亡”的意思。《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5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5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陈情表》“愍臣孤弱”中的“孤”含义相同。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5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词义不相同。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D.上,与“借曰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上”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5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5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D.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5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指察知、弄明白,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词义相同。B.称,同“秤”,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用来评判事物的客观公正的标准。C.外交,指对外结交,与现在所说的“外交官”中“外交”所表达的含义并不一样。D.贵,指“以……为贵”,引申为尊重,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用法相同。5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指对古书的详细注解,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疏”意义不同。B.微,小、少,“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为“没有”,两处词义不同。C.叹息,即叹气,与《琵琶行》中“我闻琵琶已叹息”的“叹息”词义相同。D.霄壤,指天地,比喻相去甚远,“霄壤之势”与成语“天壤之别”意义相同。5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在材料一中的意思是辅佐,与“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词义相同。B.被发左衽,指头发披散,衣襟向左开,文中代指华夏将沦为文明未开化的夷狄之族。C.弹冠而相庆,含贬义,指“三子”在管仲死后为自己将得到齐桓公的重用而相互庆贺。D.手足,文中借代举动,与成语“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的“手足”词义不相同。6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春,指农历三月,与孟春、仲春合称“三春”,“季”指时代、朝代或季节的末期。B.焦土,文中指烧焦了的土,与《阿房宫赋》中“可怜焦土”的“焦土”用法相同。C.挟,文中指拥有、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不同。D.候,文中指看、观察,与《归去来兮辞》中“稚子候门”的“候”意思不同。-----------------------------参考答案-------------------------------46.C[解析C.错误。都是指能做到。句意:想以礼乐教化纣,却失败了。/不是不能做到。47.C[解析]C.错误。“撰”,掌握;才华。句意:掌管大印于洛,回报在齐地。/与其他三人的才能不同。48.B[解析]B.“意思相同”错误。“用具/详细地”;C.正确。均为“离开”;D.正确。“经过/跨过”。49.C[解析]C.错误,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顾:难道,反而,表反问语气。/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50.B[解析]B.“意同”错。“亡”,灭亡。/同“无”,没有。二者不同。51.A[解析]A.“唐宋八大家'还包括……陆游”错误。“陆游”不在“八大家”之列,应该是“曾巩”。52.D[解析]A.正确。通“猝”,突然;最终;士卒C.错误。三个“耻”字均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53.D[解析D.错误。幸:“庆幸、高兴”错,应是希望/指皇帝来临;54.D[解析]D.“文中指李世民”错误,上指唐高祖李渊。55.D[解析]D.错误。“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错,张良不是平民百姓子弟身份,是韩国贵公子。56.A[解析]A.错误。意思不同。生活、养活;安慰、慰问57.A[解析]A.错误。察知、弄明白。/详细周密。D.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贵,尊重;/以……为齐。58.C[解析]A.正确。对古书的详细注解;奏章的一种。C.错误。文中的“叹息”是表示仰慕的感慨;“我闻琵琶已叹息”的“叹息”是表示同情的叹气。59.A[解析]A.错误。“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句中的“相”意思是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D.正确。“情同手足”“手足之情”中“手足”来比喻兄弟。60.B[解析]B.错误。“可怜焦土”中“焦土”的用法是活用为动词,变为焦土。C.正确。拥有、倚仗。/偕同;与……一起。D.正确。指看、观察。/守候,等候。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五6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不同。B.世故,意为生计,与“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C.诚,意为确实,与《六国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D.临,意为临近,与《石钟山记》“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的“临”意思相同。6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通“纳”,与《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内”词义相同。B.瞽叟,这里指虞舜的父亲,“叟”意为老年男子,“瞽”说明他是盲人。C.旄,竿头以牦牛尾为饰,通常用作军旗或信物,苏武牧羊时手持的就是这种旄节。D.逆,指违背、不顺从,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中的“逆”词义相同。6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餍,文中指厌弃、厌恶,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意思相同。B.从事,文中指干某项事业,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的“从事”意思不同。C.卑,本义是位置低下,文中是使动用法,与成语“草菅人命”中的“草菅”用法相同。D.盘庚,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之迁”中的“盘庚”,是商的君王,曾将国都迁到殷。6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用火灼龟甲以推测吉凶的方法,与《氓》“尔卜尔筮”中“卜”的意思相同。B.断,“决定”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中的“断”的意思不同。C.果,文中指最终的意思,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中的“果”的意思不同。D.微,文中指衰弱,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字意思相同。6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指统治、治理,“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君”意思与此相同。B.喜,通“嬉”,怠慢,与《赤壁赋》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喜”意思不相同。C.劝,文中指努力向善,与《屈原列传》“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中的“劝”意思不同。D.国,文中指君主赐给臣下的封地,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中的“国”意思相同。6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的“所立”结构不同。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的“绝”词义不同。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6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克;指胜过;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意思不相同。B.疾,指憎恨;与《齐桓晋文之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中的“疾”意思相同。C.奔,指逃散,与上文“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中的“奔”意思相同。D.凭,指凭据,与《项脊轩志》“或凭几学书”中的“凭”意思不相同。6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中国古代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俗称,非具体的官名。B.全,指保全,与《鸿门宴》中“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用法不相同。C.殆,指危险,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词义相同。D.鄙,指鄙俗,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意义和用法不相同。6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吝惜、吝啬,与《过秦论》中“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B.壮,强盛、雄壮,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壮”意思相同。C.食言,指不履行诺言、言而无信,与成语“食言而肥”中的“食言”意思相同。D.山河,指的是大山大河,此处是子犯借晋国地势险要,劝谏晋文公下定决心开战。7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指“使……来朝见”,与“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用法不同。B.不肖,指没有才能,与文中的“贤”相对。代指自己时,常表示自谦。C.被,意为“覆盖”,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的“被”词义相同。D.而,代词,它的意思与《项脊轩志》中“而母立于兹”中的“而”相同。7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意为封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意义不相同。B.绝,意为渡过,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义相同。C.石,表单位,文中表示俸禄的多少,与《五石之孤》中的“石”意义相同。D.适,意为到、往,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义不相同。7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意为他们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用法相同。B.夺,意为抢夺、掠夺,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C.荣,意为使……荣耀,“会盟而谋弱秦”的“弱”意为使……削弱,两者用法相同。D.致,意为得到、获得,与《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致”词义不同。7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指厌倦,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和“贪得无厌”中的“厌”词义不相同。B.当,指应当,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和“当仁不让”中的“当”词义相同。C.趋,特指礼貌性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秦汉之后“入朝不趋”成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D.封,指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和“封疆大吏”中的“封”词义相同。7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推究,与《屈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推”含义不同。B.间,非议,责难,与《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的含义相同。C.俾,让,使,与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中的“俾”的含义相同。D.庶,几乎,将近,与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含义不同。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事,指执政、当权,与《屈原列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的“用事”词义相同。B.其,意为“还是”,表示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中“其”的用法相同。C.趣同“促”,意为急忙、赶紧,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趣”的用法及意义相同。D.“冠盖相望”中的“冠盖”,指使者,与现在所说的“冠盖相属”中“冠盖”的词义相同。-----------------------------参考答案-------------------------------61.D[解析]D.“意思相同”错误。“临”,面对。/靠近,临近。62.D[解析]A.正确。均为“通‘纳’”,使进入;D.“词义相同”错误。“违背、不顺从/预料,想到将来”;63.C[解析]C.错误。使动用法,使……矮小;意动用法,以……为草菅。句意:他使宫室矮小。/以人命为草菅。64.D[解析]D.“意思相同”错误。“衰弱/如果没有”;65.D[解析]D.错误。“去国怀乡”中“国”的意思是“国都”。66.B[解析]B.“‘所立’结构不同”错误,都是“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C.正确。断绝/横渡。67.C[解析]A.胜过/约束。B.均为“憎恨”。C.错误。逃散/奔赴。D.凭据/靠着,引申为伏、伏身。68.C[解析]C.错误。词义不同。危险;/将要、快要。D.正确。鄙俗/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9.B[解析]B.错误。强盛、雄壮;壮年。70.C[解析]A.正确。朝:使动用法,“使……来朝见”/侣:意动用法,“以……为伴侣”。C.错误。被:披散/被覆盖。D.正确。而,代词,“你”或“你的”。71.C[解析]C.错误。文中表示俸禄的多少;表示容积。句意:享受万石俸禄。/能装五石容积的大葫芦。72.B[解析]A.正确。他们的实际情况,古今异义;那实际上,古今异义。B.错误。抢夺、掠夺;改变。C.正确。使……荣耀,使动用法;使……削弱,使动用法。D.正确。得到、获得;表达。73.B[解析]B.“相同”有误,“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当”是“担当,担任”的意思。74.B[解析]A.正确。推究;/推移、变化。B.错。非议、责难;/暗中。C.正确。“俾”,让、使。D.正确。几乎、将近、大概;/竭尽。75.C[解析]C.有误,意义不同。趣:急忙;通“取”,趣舍,即取舍。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六7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文中指“报答”。与《过秦论》中“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报”含义相同。B.乱,文中指“扰乱”、与《石钟山记》中“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的“乱”含义不同。C.就,文中指“靠近”,引申为“到”,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含义相同。D.负,文中指“背负”,与《阿房宫赋》中“使负栋之柱”的“负”含义不同。7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省试,指科举中每三年一次的礼部试,明清时称会试,又因在二三月进行而称“春试”。B.“枉道速祸”中的“速”是加速之意,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速”含义相同。C.舍人,古代指豪门贵族家的门客,也是官职名称,宋后称权贵子弟。本文是官职名。D.“聊举数人以训汝”与《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中的“训”用法和含义不相同。7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7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息,大声长叹,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含义不同。B.母乳,文中指母亲哺乳,与现代汉语“母乳喂养”中的“母乳”含义不同。C.宰,文中作动词,主管。宰县,意为主管一县的事务,即担任县令一职。D.地方,文中指土地方圆,其中“方”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六七十”中的“方”含义相同。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文中指引导。这与《离骚(节选)》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B.流,文中指放纵。这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欲流之远者”的“流”意思不同。C.文,指乐曲的文词。这与《<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的“文”意思相同。D.乐,指喜好、热爱。这与《归去来兮辞》中“乐琴书以消忧”的“乐”意思不同。8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率得此人”与“率赂秦耶”(《六国论》)两句中的“率”意思不同。B.“选爪牙之士”与“蚓无爪牙之利”(《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爪牙”意思不同。C.“犹却众谋”与“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两句中的“却”意思相同。D.“如此则善安从生”与“沛公安在”(《鸿门宴》)两句中的“安”意思相同。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因这期间为治世局面,故称“贞观之治”。B.靡,指无、没有,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靡”意思相同。C.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D.陵,指欺压,与《荆轲刺秦王》中“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陵”意思不同。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从,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引,即拉弓,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赵使者蔺相如”的“引”意思不同。C.春申君,即楚相国黄歇。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并称战国“四君子”。D.请,即请求,请对方做某事。与成语“投笔请缨”“不情之请”的“请”意思相同。8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说,高兴,喜悦,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说”词义相同。B.归,使之归,黜退,与《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中的“归”词义不相同。C.徒,门徒,与《过秦论》“乐毅之徒通其意”中的“徒”词义不相同。D.书,可指书信,也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文中指后者,即《晏子春秋》。8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刀笔,指刀笔吏,即主办文案的官吏。古代记事于案策,谬误用刀削除,故称“刀笔”。B.“赵王不能将”的“将”和“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将”含义相同,指“以……为将军”。C.“王觞将军”中的“觞”,与“引壶觞以自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觞”含义相同。D.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文中指武安君向赵王回敬酒。8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C.“子幸记之”与“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幸”含义不同。D.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两者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后用来指代国家。8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文中指约定,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读音、意思都不同。B.陈,同“阵”,列阵,与《过秦论》中“陈利兵而谁何”的“陈”用法不相同。C.鼓,击鼓进军,意为进攻,与《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的“鼓”词义相同。D.当,文中是“抵挡”的意思,和《蜀道难》中“一夫当关”的“当”词义相同。8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这里指光线昏暗不明,与《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晦”意义不同。B.致仕,指官员辞官退休,也称“致政”,与《张衡传》中的“乞骸骨”意义相近。C.深,意为苛刻严峻,与《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的“深”意义不同。D.绌,这里的意思是在某方面存在不足,与成语“相形见绌”中的“绌”意义相同。8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捭阖,文中指分化或联合,与成语“纵横捭阖”中的“捭阖”意思相同。B.壮,文中指赞赏,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意思相同。C.籍,文中指凭借,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的“籍”意思相同。D.犬马,文中指玩好之物,与《陈情表》中“犬马怖惧之情”的“犬马”意思不同。9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厌,指憎恶,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不同。B.居,指过了,与“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意思不同。C.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指朝廷。D.坐,指坐着,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中的“坐”意思相同。-----------------------------参考答案-------------------------------76.A[解析]A.错误。报答;发泄。B.正确。扰乱;杂乱、零乱。D.正确。背负;支撑。77.B[解析]B.错误。“枉道速祸”中的“速”是“招致”的意思。D.正确。动词,教导;/名词,教养。78.C[解析]C.“词义相同”有误,“逆”分别解释为“迎合”和“迎接”。79.A[解析]A.有误,“长太息以掩涕兮”中的“太息”也是大声长叹的意思。80.C[解析]C.“文质彬彬”中的“文”,指华美、文采。句意:如果文采和实质相配合。81.C[解析]“犹却众谋”是“拒绝,推辞”的意思,“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是“使……退”的意思。82.D[解析]D.错误。都是欺压、欺侮的意思。句意:凭借才能欺凌别人;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83.D[解析]D.有误。“臣请为君终言之”是“请人允许我做某事”。“投笔请缨”“不情之请”是“请求”。84.A[解析]A.错误。说:通“悦”,高兴,喜悦;通“脱”,解脱。85.C[解析]C.“含义相同”错误。动词,敬酒;名词,酒杯。86.C[解析]C.两句“幸”都是“幸亏”的意思。句意:幸亏您记住了它;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87.D[解析]D.错误。抵挡/把守。句意: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一人把守关口。88.D[解析]D.有误,绌,这里通假为“黜”,意思是贬退,“相形见绌”中的“绌”意思是“不足”。89.C[解析]A.正确。都是指分化或联合。B.正确。都是赞赏、认为……豪壮。C.错误。“籍吏民,封府库”的“箱”意思是“登记”,与本文之意不同。D.正确。玩好之物;像犬马一样。90.D[解析]A.正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的“厌”意思是“满足”。B.正确。“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居”意思是“处于,居处”。D.材料一中的“坐”指因为。“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坐”是通假字,同“座”,指座位。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七9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置,摆设,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意思相同。B.辞,言辞,与“辞不赴命”(《陈情表》)中的“辞”意思不同。C.薄,减轻,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中的“薄”意思不同。D.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9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的“凡”意思不同。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D.临,指面对,与《陈情表》中“州司临门”的“临”意思不同。9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词义相同。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9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覆,指内心反复不定,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相同。B.比,指连续、接连,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不同。C.烈,指功业、功绩,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D.“吾未之乐也”与《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的特殊句式类型一致。9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囚徒,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讯察复核囚徒的罪状,以平反冤案、疏理滞狱。B.苟,苟且,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中的“苟”意思相同。C.贼,杀害,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D.乌,文中作疑问词,何,哪里,与成语“乌合之众”中的“乌”意义不同。9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伐,文中指攻打、攻伐,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相同。B.谢,此指谢罪、赔罪,与《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含义相同。C.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屈原列传》中子兰曾任此职。D.国人,此指国都中的人,其中“国”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的“国”含义相同。9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经,指《周易》《诗经》《礼记》等经典,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所指一致。B.鼎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这里指炊具。与《鸿门宴》“人为刀俎”中的“俎”词义不同。C.疾学,指努力学习,“疾”的词义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中的“疾”相同。D.属,指类别,与《过秦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中的“属”的词义相同。9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雍再拜,愿受业”与“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出师表》)两句中的“受业”词义相同。B.“未尝强以语人”与“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强”含义相同。C.“士人之道洛者”与“闻道有先后”(《师说》)两句中的“道”字含义不同。D.“无贵贱亲疏之间”与“俯仰之间,以为陈迹”(《赤壁赋》)两句中的“间”字含义相同。9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当,数量上差不多,相匹配。与《苏武传》中“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不同。B.所以,用来……。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C.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的“致”意思相同。D.师,效法,学习。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意思相同。10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10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雅有经国之才”中的“雅”与“察纳雅言”(《出师表》)中的“雅”含义不同。B.“遽即秦王而请见”中的“即”与“若即若离”中的“即”含义相同。C.“又劳之”中的“劳”与“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劳”含义相同。D.“擢拜”“累迁”“召拜”“拔”都是表示官职变动的意思。10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相同。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不相同。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10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指靠近,与《荀子·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B.斥候,指军队中的侦察兵,“远斥候”说明李广治军简易之外,也重视敌情变化。C.小人,指普通人,文中说他们“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具体就是指李广的士兵。D.所以,表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不同。10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坚其意”中的“坚”与“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中“苦”的用法相同。B.文中加点的“就”字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意思相同;都是“靠近”之意。C.“夜半”是我国古代计时的说法,对应的时辰是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D.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10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矫,矫正、纠正,与《归去来今辞》中“时矫首而退观”的“矫”意思不同。B.而,可表相承关系,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意思不同。C.听,听见、听清,与《陈情表》“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中“听”不同。D.诚,确实,与《齐恒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是诚不能也”中“诚”相同。-----------------------------参考答案-------------------------------91.A[解析]A“沛公则置车骑”的“置”为“放下,留下”92.B[解析]“若甚怜焉”中的“若”的意思是“好像”,与文中的“若”意思不同。93.C[解析]C“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为“典范,模范”94.A[解析]A.“于反覆不宜卤莽”的“反覆”意思是“书信往返”。95.C[解析]C“贼其君者也”的“贼”为“伤害”,D“乌合之众”中的“乌”为“像乌鸦一样”96.A[解析]A《<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为“夸耀”97.C[解析]C.努力/痛心、痛恨。B.炊具/案板。98.D[解析]D区分差别/中间。B“士人之道洛者”的“道”为“取道”,“闻道”的“道”为“道理”99.D[解析]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是“从师”,A“汉亦留之以相当”的“相当”为“相抵”,B“故今具道所以”的“所以”为“这样做的原因”100.C[解析]C“唯才是举”中的“是”为宾语前置标志,“反是不思”的“是”指示代词,指誓言101.C[解析]C慰劳/操劳,A项,一直/正确的,B项,靠近,接近。102.B[解析]B“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职。103.C[解析]C“具体就是指李广的士兵”有误。这里句意是普通人共通的感情,是喜欢安乐放纵而看不清眼前的灾祸,可见“小人”就是泛指普通人。D.后一个“所以”是“意为用来……的”。104.A[解析]A.使动用法,使……坚持/意动用法,以……为苦。句意: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105.C[解析]C“听臣微志”也是“听凭”,A“时矫首而遐观”中的“矫”是“抬头”之意;B“人而不仁,如礼何”中“而”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微训练高考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专练八10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可不养而择也”与“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养”字含义相同。B.“吊有忧”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两句中的“吊”字含义相同。C.“然后卑事夫差”与“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不同。10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病,指病重,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病”意思不同。B.诸,兼词,之乎,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诸”意思相同。C.可以,可以用来,与“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中“可以”意思相同。D.然后,这样以后,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中“然后”意思相同。10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指考虑、计议,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相同。B.郡县,秦朝建立的郡县两级的中央集权制度,郡下设县,即郡县制。C.社稷,指国家,与《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社稷”意思相同。D.审,指详细、周密,与《促织》中“审视,巨身修尾”的“审”意思不同。10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居胥,出自司马迁《史记》,原指汉将霍去病打败匈奴后登上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后比喻建立显赫功勋。B.佛狸,文中喻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佛狸祠下”的“佛狸”意义不同。C.“眄”,本义为斜视,此处取其引申义,泛指望、看,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眄”意义相同。D.“扪”,文中意为“抚摸”,与李白《蜀道难》中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成语“扪心自问”的“扪”字意义都相同。1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