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经典好题单元练(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阅卷人一、选择题得分1.(2024七上·期末)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2.(2023七上·句容期末)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3.(2020七上·雷州期末)“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4.《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B.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C.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D.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5.(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练习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6.(2023七上·潮南期末)“鲜卑族在汉化、融合的过程中失去的只是落后的格局,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这说明鲜卑族的改革()A.为后世发展注入了活力 B.加强了其对中原的统治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D.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7.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公元前3世纪初,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B.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C.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D.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A.曹魏 B.前秦 C.北魏 D.东晋9.(2021七上·富裕期末)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10.(2023七上·福田期末)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11.(2024七上·潜江期末)北魏流行舞蹈“方舞”,舞者佩戴两件头饰,与汉族传统舞蹈“清商乐”相同。“方舞”音乐安徐、闲雅,近于汉族传统,而脚下动作繁杂丰富,具有西域风格。材料中“方舞”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三国鼎立 B.对外交往 C.民族交融 D.南北统一12.(2020七上·惠城期末)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为三国鼎立形成奠定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13.(2023七上·唐县期末)鲁迅先生在评价曹操的时候曾说: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历史上曹操的主要“本事”表现在()A.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B.完成了北方的统一C.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 D.实现了大一统的梦想14.(2024七上·玉州期末)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和梨、枣、杏树等果树,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北方地区B.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更迭C.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光照充足D.北方人南迁带去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15.(2023七上·微山期末)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段词描述了我国古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B.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袁绍军队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D.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16.(2020七上·谢家集期末)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A.秦 B.西汉 C.三国 D.东晋17.(2024七上·黄石期末)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发生在三国时期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割据局面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2024七上·惠来期末)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学习笔记,归纳的学习主题是()·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9.(2024七上·蓬江期末)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金朝宣称“我本中国”。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20.西晋时期造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直接原因是()A.国民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农民起义阅卷人二、材料分析题得分21.(2023七上·浏阳期末)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往往要依赖多方面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摘自班固《汉书》材料三: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摘编自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后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哪一治世局面?(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2.(2023七上·微山期末)探究中国古代制度创新、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兵戎相见、民族交融的历史,完成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后来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秦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经济发展】材料二:江南之国盛矣。……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安定)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五十四传论【文明交流】材料三:“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兵戎相见】材料四: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民族交融】材料五:(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齐]魏收:《魏书》卷七《高祖纪》(1)材料一中“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体制”指的是什么体制?秦朝在地方实行了什么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这对我们发展经济有何启示意义?(3)材料三“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件?汉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4)材料三中的“流亡政府”指的是哪一政权?这一政权以少胜多打败号称百万的前秦军的著名战役是什么?(5)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方式的认识。2.【答案】A【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可知,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政权分立的加剧,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3.【答案】A【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根据“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所以A符合题意,其他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4.【答案】D【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分析】《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
ABC三项都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答案】A【知识点】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B、C、D三项是原因之一,根本原因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点评】注意根本原因和其它原因的区别。6.【答案】A【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鲜卑族在汉化、融合的过程中失去的只是落后的格局,迎来的则是它融于中华民族大家庭而在隋唐的新生和大放异彩。”可知,鲜卑族的改革为后世发展注入了活力,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加强了其对中原的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
C: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鲜卑族改革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7.【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200年,曹操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是对官渡之战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ABD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8.【答案】D【知识点】东晋的兴亡【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据此分析:
A项: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所以曹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不合题意,排除A项。
B项:4世纪下半叶,氐族贵族苻坚建立前秦,并且统一了黄河流域,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重建晋,定都建康,史称东晋,统治局限于淮水以南的江南地区,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故选D项。
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晋的统治。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东晋的相关史实。9.【答案】B【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符合题意;
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与史实不符,排除A;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
官渡之战与西晋的统一全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D项正确;
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11.【答案】C【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2.【答案】B【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分析】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赤壁楼船”“周瑜于此破曹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周瑜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回北方,刘备向四川进军,孙权占据江南,奠定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不符合题意;
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时,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来判断出赤壁之战,之后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赤壁之战的影响。13.【答案】B【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14.【答案】D【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15.【答案】A【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赤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
交战双方为曹操军队和孙刘联军,排除B;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
淝水之战导致了前秦的瓦解和北方的再度分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知识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赤壁知识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C【知识点】三国鼎立【解析】【分析】A.秦,不符合史实;
B.西汉,不符合题意;
C.依据课本所学,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等,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记忆。17.【答案】D【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解析】【详解】图片中可以看见“赤壁”、“刘备、关羽军”、“曹操军”、“孙权、刘备军”等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发生激战,最后曹操败北,孙刘联军获胜,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才正式形成,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之前,排除A项;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项;
淝水之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识。18.【答案】B【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9.【答案】B【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到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再到金朝宣称“我本中国”,这反映出从北魏到金朝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B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反映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A;
民族交融在材料未体现,排除C;
北魏、后唐、后晋、后汉、契丹、金朝都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C【知识点】西晋的兴衰【解析】【分析】西晋后期以来,由于“八王之乱”,北方战乱不断,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故造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排除ABD,选项C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人口的南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1.【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治世局面:文景之治。(3)现象:北民南迁;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影响: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4)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1)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表明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表现在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表明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由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文景之治。
(3)材料“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反映了北民南迁的现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是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促进经济重心南移。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的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是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根据上述材料,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工具政策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故答案为:(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储备。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现象:北民南迁;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南方相对安定;影响: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或答促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4)因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改进;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耕文明,文景之治,江南地区的开发等知识。22.【答案】(1)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2)江南地区的开发。从政局稳定,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引进人才,重视发展科技等方面作答即可得1分。(3)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4)东晋政权;淝水之战。(5)改说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会考试心理素质要求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的重要概念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会考试备考的团队合作与分享经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应试过程中效率提高的有效途径试题及答案
- 环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关于费用支付sql笔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检验数据统计试题及答案
- 财务会计新动态试题及答案
- 畜牧业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考试考点剖析试题及答案
- 呼吸科常用吸入药物介绍
- 人行道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
- 《自相矛盾》的说课课件
- 2023年-2024年电子物证专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药品储存与养护技术》 课件全套 第1-8章 药品储运与养护技术- 特殊管理药品的储存与养护
- 室内线路的安装-课件
- 儿科学:21-三体综合征课件
- 水运工程重大事故隐患清单
- 安徽省阜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测历史试题
- 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铜陵恒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铝锭和5万吨铝棒项目(重新报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