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2佛教的慈善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2佛教的慈善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2佛教的慈善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2佛教的慈善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2佛教的慈善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的慈悲、慈善思想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在京揭晓,今年首次增设的“中国慈善特别大奖”授予“中国彩民”。去年我国彩票总销量为1016亿元,筹集公益金344亿元,远高于全国各类慈善组织收到的捐款总额。为此,本次排行榜首次设立“中国慈善特别大奖”,并将其授予“中国彩民”,以表彰这一群体通过购买彩票为国家筹集公益金,为我国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京华时报》)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大流行的原因:1、此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分裂、社会大动乱,人民生活极其痛苦的黑暗时期。现实生活的黑暗,正是宗教大放光明的时期。人人厌苦,家家思乱;人生若晨露;2、佛教理论具有较大的适应性:(1)佛教为人们树立了大慈大悲,救人于苦难的救世主——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形象,强调“普度众生”。(2)轮回说:精神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3)与一般封建统治思想粉饰现实不同,佛教特点在于承认现实社会充满苦难。3、玄学的思辨为佛学提供了土壤。佛经思辨哲学——玄学空————无4、佛教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1)伦理纲常:佛教——无君无父、出家、不婚;儒学——忠孝伦理、繁衍后代;(2)夷夏之辨二、中国传统慈善模式(一)朝廷举办的慈善事业。朝廷主办的慈善事业往往具有强烈的维护统治的应急色彩,且带有较强的临时性。往往发生在灾荒发生之时,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人们过分地夸大了朝廷在慈善救助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二)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慈善事业。在宗族救助功能的估价问题上,学术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其一是就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总体特征而言,大部分思想家的社会福利主张都带有典型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其二是相反的看法。如秦晖认为:“过去因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关于传统中国宗族社会的神话大大地夸大了宗族的能量。”(三)个人慈善事业。在宋代,个人慈善事业开始勃兴,主要有:范仲淹的“义田”刘宰的粥局1、刘宰为1165-1238年间人,南宋,他在告老还乡之后一年(1214)筹组第一个粥局以供应灾民和弃童。1224年又大饥荒时在镇江府金坛县设立粥局;1225年又设立第三个粥局;2、其财源来自本人及友人赞助曾达到日供应15000人的食物。3、其独到之处在于其个人慈善不是以家族为对象,而是采取社区组织方式进行。4、虽然刘宰反对佛道,但其三次大型粥局活动,都是委托一位和尚来组织进行。)朱熹的社仓等。但这些儒家士绅进行的私人慈善很难推广为一种制度式的慈善,主要因为:(1)新儒学者着重于自我觉醒,追求自我完整。其所关心的是为人、行仁、较少关心社会组织。故这种个人志愿的行善作风不利于有组织的社会行善。即或是族田制也难以超越宗族的藩篱,乃是一个扩大家庭的自我维持照顾体系。不是典型的民间慈善事业。(2)传统儒家自我——家庭——国家的观念依然存在。慈善始于家乃是行善的最高原则,舍家而行善于外,有沽名钓誉之恶名。故难有非宗教组织的慈善团体出现。(3)组织间的连结缺乏,部分原因是国家的介入。中国社会一直存在各种宗亲、宗教、地域团体,但皇权不主张其联系,以免造反。除灾年外,士绅的慈善活动也受到限制。(4)父权式的慈善观。士绅无普及人民福利之心,只是为了做一个好官。故少有慈善家采用社区组织的方式来推动慈善,宁愿自己来执行。(5)僵硬的阶层化不利于平民的参与。士绅独占社会慈善的特权,一般平民难以参加。(四)宗教慈善事业。最古老的慈善工作出现在中唐佛教的慈善事业。其特点为:

1.在教义上提出倡导慈善、普渡众生的救世伦理;在济贫救灾、赠医施药、劝人为善等方面发挥作用。2.教会寺院建立了一套颇有特色的金融信用与信托功能。可以从信徒那里得到大量的捐助、布施与其他投入。同时,亦注意将资金投入到经济运营之中。3.以唐代为例,当时寺院公益事业主要有三种类型:(1)寺院自办的公益事业;如唐代贞观年间的化度寺规定将寺院的收入分为三部分:一为增修寺院;一为施天下饥馁悲苦之人;一为以充供养无碍。有的寺院还参与修桥补路、资助教育等事业;(2)发动募捐:动员信徒参与慈善活动。(3)与官绅及地方政府合办善事。有的情况下是“官托寺办”。4.从其作用上看,佛教慈善既能够超越宗族、社邑公益那样狭隘的内部人互助性质,成为面向社会的、民间的有组织的公益行为的重要形式。堪称是中国慈善思想的重要的“本土资源”。“佛教丛林之财富,确确实实为融资制度发展提供了条件”。5.佛教势力作大,威胁世俗政权,导致统治者的毁佛运动。直到唐代中期以后才有所变化。所以,中国的宗教慈善事业的局限性在于受制于皇权,依附于皇权,不能与西方政教分立相比,其在公益上的作用也不能同日而语。三、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四:一是佛教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的方便中,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慈悲是梵语的意译。“慈”是慈爱众生,给与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简言之,慈悲就是“与乐拔苦”。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悲”原意为痛苦,由痛苦而生悲情。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悲情,自然地由衷地衍生出对他人的友情,并扩展为对一切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连,才能产生“与乐拔苦”的践行和作用。基督教的“慈善”是一个伦理学概念,其所表达的是基督教对众生的物质性关怀即各种各样的困乏救济;而佛教的“慈悲”则是一个心性论概念,其所表达的是佛教对众生的精神性关怀即各种各样的烦恼救度。但是,在当代,宗教之间在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交会,导致佛教“慈悲”概念外延的扩展,从而使得“慈悲”也具有了基督教“慈善”的含义。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在这三种“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是最大大乘义章十一回说:“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与他,名之为布。己惠人,名之为施。”这种宽宏大量,给人方便等于给己方便的做法,自己终会从中得到福报。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教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语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金刚经>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