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4老子的社会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4老子的社会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4老子的社会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4老子的社会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4老子的社会思想学习资料学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老子的社会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确切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于周定王、周简王时期(公元前606年~前571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道家的特点:第一,道家产生的背景——“周文疲敝”“道家就是这样把周文看成是束缚,因为凡是外在的、形式的空架子,都是属于造作有为的东西,对我们生命的自由自在而言都是束缚桎梏,在这个情形之下,老子才提出‘无为’这个观念来。”第二,先秦儒家墨家共同特点为,其思想范围均偏重于人生界,很少涉及宇宙界(孔子言天命,墨子言天志,皆就人生界推演说之。重人不重天。)老庄乃始转移重点,以宇宙论引演,其与儒墨不同,乃本于“天道”而言人。第三,道家是讲道的。道法自然道生万物第四,反者,道之动。“反”有两层意思:一是知雄守雌,知白守辱,以尽量避免物极必反,反受其殃;二是可利用相反相成的法则,为了达到某种意图而先行表现出与意图相违的行为。第五,“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德经是写给谁读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说法:“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圣人之治也”一、社会运行法则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道”,“道”,从首、从走,其本义是人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法则的意思。亦为世界之本源。据统计,“道”字在《老子》中共出现74次。人们普遍承认,“道”既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石。第一,老子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2章。解释1:可做宇宙形成论的解释。道乃混沌未分的总体,从中自我分化出“一”(统一的气,阴阳未分)和“二”(阴阳)和“三”(阴阳二气化生)形成杂多的万物。解释2:异名同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王弼注:“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第二,道的活动、运行法则是:“道法自然”。“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其表现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42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家的自然是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正在,自己如此,无所依靠。……精神独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无待”、“自然”——“有待”、“他然”老子乃自然放任思想之鼻祖二、论处世方法1.为无为,事无事。“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60章。后人对上文作了如下阐释:“烹小鲜者不可扰,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烂。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然……”

统治者的“有为”是百姓的灾难“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第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第53章。2.守柔处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76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废之,必固予之。(36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3.取后不争“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7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4.知足“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6章)“慧智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28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5.宽容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49)“以德报怨”三、社会批判思想第一,体谅民间疾苦,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表示愤慨。“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第75章“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老子》,第53章。第二,天道均平论首先,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抨击了统治阶级无止境的剥削贪欲,力倡均富,使百姓,尤其是那些穷困孤独者能够保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77章。第二,老子还宣扬“圣人不积”

的观点,认为过多地积累私人财产,就破坏了“道”,违背了自然,因为“天道”是反对持盈的。“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第44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9章。第三,反对礼治、法治。“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38)“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四、小国寡民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