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山亭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枣庄市山亭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枣庄市山亭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枣庄市山亭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枣庄市山亭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22枣庄市山亭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回望我们前三单元的学习之旅,是鲁迅先生带我们走进赵庄看社戏,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生活;是那宛转悠扬的横笛,使我们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它(消散/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是刘成章先生所描述的腰鼓声,让我感受到什么是气势磅礴,什么是生命活力;是那腰鼓使冰冷的世界立刻变得(躁/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是那迁徙的大雁给我们带来春的消息,给大地带来有益无损的诗歌……是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从草长莺飞、花香鸟语到秋风(萧/箫)瑟、昆虫(消/销)声匿迹乃至寒冬的风雪载途这样周而复始的春夏秋冬其实饱含着怎样的学问……沉浸在这些课文之中,我们感受语文带给我们的魅力。1.下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蕴藻(zhǎo)迁徙(xí)风雪载(zǎi)途沉浸(jìn)B.蕴藻(zǎo)迁徙(xǐ)风雪载(zài)途沉浸(jìng)C.蕴藻(zǎo)迁徙(xǐ)风雪载(zài)途沉浸(jìn)D.蕴藻(zhǎo)迁徙(xí)风雪载(zǎi)途沉浸(jìng)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消散躁箫消 B.弥散燥萧消C.弥散燥萧销 D.消散躁箫销3.与语段中画横线的短语类型相同的一项()A.人情世故 B.天衣无缝C.海枯石烂 D.时间的脚印【答案】1.C2.C3.D【1题详解】考查字音。蕴藻(yùnzǎo):一种水草,也称为蕰藻。迁徙(qiānxǐ):迁移、搬家;变易、更改;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地区或气候区迁移到另一地区或气候区;风雪载途(fēngxuězài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沉浸(chénjìn):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故选C。【2题详解】考查词语运用及字形。第一空:消散:消失、离散、消除。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在此形容横笛声向四周扩散,应使用“弥散”;第二空:燥热(zàorè):(天气)炎热不湿润;第三空:萧瑟(xiāosè):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一般作为形容词使用,形容环境冷清、凄凉;第四空:销声匿迹(xiāoshēngnì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故选C。【3题详解】考查短语结构。“恬静的阳光”为偏正短语。A.并列短语;B.主谓短语;C.并列短语;D.偏正短语;故选D。4.下面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春季不但有春耕备耕的忙碌,也有收获的喜悦。B.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C.陶渊明的“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等诗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D.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技能人才缺口或达50万以上。【答案】C【详解】考查病句辨析。A.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不但”改为“不仅”;B.语序不当,应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D.语义矛盾,应删去“以上”;故选C。5.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诗经》,也叫作《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B.《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D.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不能兼用其他顺序。【答案】D【详解】考查文学文化常识。D.有误,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故选D。6.古诗文名句默写。漫步古诗苑,给古诗分门辑类:(1)体会《诗经》中多姿多彩的爱情:《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______,______”,体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蒹葭》中的“蒹葭萋萋,______。所谓伊人,______”,抒发了主人公对“伊人”绵远悠长的思念;《子衿》中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表达了一个人徘徊城头、约而不遇的失落惆怅。(2)诗文佳句往往给人美的愉悦。王勃笔下有“______,天涯若比邻”;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四字短语描绘了桃花林的神奇之美。《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两句色彩绚丽,描写了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突出桃林绝美的景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的名句:______,______。(3)委婉含蓄地表达显得大方得体。柳宗元笔下有“佁然不动,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之欢乐。【答案】①.窈窕淑女②.琴瑟友之③.白露未晞④.在水之湄⑤.一日不见⑥.如三月兮⑦.海内存知己⑧.中无杂树⑨.芳草鲜美⑩.落英缤纷⑪.芳草鲜美⑫.落英缤纷⑬.气蒸云梦泽⑭.波撼岳阳城⑮.俶尔远逝⑯.往来翕忽【详解】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窈、窕、淑、瑟、露、晞、湄、兮、俶、翕”等字的写法。7.现代诗人舒婷的《这也是一切》(节选),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能够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请你仿照诗中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诗。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______,______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答案】①.不是一切梦想②.都甘愿被折掉翅膀【详解】考查续写、补写、仿写能力。解答此题,要细读句段找到句子在用词,句意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的特点,辨析作答。做此题一定要把握仿写句子的基本要求:①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②句式要统一;③修辞要相同;④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根据“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可知,仿写的句式应为“不是……,都……”;根据“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我们从中能感受到诗人能够正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可知,所仿写的内容要着重呈现困难处境中蕴含的希望。句式与内容大致符合即可。示例: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暗而不报告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只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二、阅读与鉴赏(共40分)(一)(5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8.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9.本诗写出了诗人出使的行踪:言事中又有写景,写景中又表达情感,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原因是?【答案】8.B9.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前两句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紧连着话锋一转,境界转而扩大起来,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8题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而不是“明媚秀丽”;故选B。【9题详解】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运用动词“问”“过”“出”“入”“逢”写出了诗人的出使行踪;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为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飘零之感;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塞外风光,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飘零孤寂的情绪巧妙地消散在雄伟壮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情感也随之升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与“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相照应,继续写出使之事。(二)(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日光下澈(清澈) B.可百许头(可以)C.凄神寒骨(凄凉) D.佁然不动(……的样子)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乃记之而去蒙乃始就学 B.潭西南而望面山而居C.皆若空游无所依猛浪若奔 D.全石以为底河曲智叟亡以应12.把甲乙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13.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14.仔细阅读选文,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答案】10.A11.C12.(1)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

(2)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13.①.潭四周景物②.亭午抵桃林村③.环翠亭④.明教院14.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0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A.句意为: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A。【11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A.乃:于是……就/于是;B.而:表承接/表修饰;C.若:均为“像”;D以:把/用来;故选C。【12题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西,向西;行,行走;百二十步,一百二十多步。(2)句重点词语:薄暮,傍晚;至,到。【13题详解】考查信息筛选。(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亭午抵桃林村;(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暮,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14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根据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作者被贬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而我们面对这样的景色,应该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吧,你看各色石头,青树翠蔓,尤其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溪水清澈,潭鱼自由,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如此洁净,不受时俗的打扰,欣赏这样的景色,人好像与自然融为了一体。示例:心旷神怡,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美好感受。【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向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乙】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三)(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乌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侯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15.阅读第①段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16.①-③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17.结合第③④段的内容,指出文段画线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8.仔细阅读第⑥段,写出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答案】15.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16.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17.①举例子②作比较①句列举了“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②句“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将活生生的生物和气象仪器进行比较,说明生物复杂、灵敏的特点,因此又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8.作者从“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几个方面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15题详解】考查赏析词语。结合“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分析,加点词语“沉睡”“苏醒”是形容人的动作情态的词语,句中用于形容大地,这是赋予大地以人的动作情态,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立春过后,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与准确性。【16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①段作者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提出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提出物候的概念做铺垫。第②段中“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是中心句,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第③段首先说明“物候”就是种种自然现象,从而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17题详解】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①句列举了“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能理解、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②句“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将活生生的生物和气象仪器进行比较,说明生物复杂、灵敏的特点,因此又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比较具有显现事物特征、增强说明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18题详解】考查说明顺序。结合第⑥段“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可知,作者首先介绍了物候学这门科学的性质,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主要意义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从主要方面说明;结合“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可知,接着作者又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其它方面的意义,即次要方面说明;结合“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可知,最后作者强调开展山区物候观测的必要性;综上分析,这一段主要是介绍物候学的研究的意义,作者按照“首先……”“此外……”“还可以……”“也可以……”的顺序,从主要到次要进行说明,这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四)(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材料二: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摘编自张民权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A.刃、取、友、莫 B.炎、采、休、武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21.下面三个字是由象形字“手”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你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争”字所给示例,用七字句描述“友”“尊”的形体结构和字义。(争:争夺)(友:朋友)(尊:尊重)汉字争友尊结构两手相向互拉扯①③字义互不相让争长短②④22.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答案】19.D20.B21.言之成理即可22.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