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精讲精研】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统编版)_第1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精讲精研】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统编版)_第2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精讲精研】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统编版)_第3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精讲精研】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统编版)_第4页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精讲精研】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提升(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考一轮复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第五讲(上)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唐三彩胡人背猴骑骆驼俑隋朝兴亡知识点一581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改国号隋。589年,隋炀帝(杨广),灭陈,统一全国。隋一、隋朝的建立材料: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融合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任务。——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思考:依据材料,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俯首称臣接受招抚强二、盛世概况——隋材料: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夫既非苛敛以取财,且时有征役以糜财,而赏赐复不吝财,则宜用度之空匮也,而殷富如此。——[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国用考》回洛仓遗址材料:……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杜佑《通典·食货典》含嘉仓: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含纳苏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万三□□十五石。——含嘉仓仓窖出土的刻字砖含嘉仓河阳仓【史料实证】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意义。2.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特点:1.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运河。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意义:经济:①加强南北方经济和文化交流;②促进漕运和运河沿岸城镇发展;③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沿用至今。政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运送军事物资;社会: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弊:过度役使民力,带来沉重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隋朝灭亡。材料: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日:“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司马光《资治通鉴》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司马光《资治通鉴》年份户数人口数全国耕地面积文帝开皇元年399万余文帝开皇九年670万余1940万余顷炀帝大业五年890万余4600万余5585万余顷三、盛极一时,短命而亡——据魏征等《隋书∙地理志》11隋炀帝一开始就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的反抗怒火。下令为盗者随获随杀,甚至抄没全家。……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閤裴虔通等,利用骁果的不满情绪,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把炀帝用腰带勒死。

——白寿彝《中国通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1.大兴土木,穷奢极欲。2.生产破坏,民不聊生。3.严刑峻法,镇压人民。4.穷兵黩武,四处征伐。5.部将不满,发动兵变。【思路拓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周书·谥法》:“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1.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2.评价原则:

①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

③确定评价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辩证看待,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人物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例题: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例题: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知识点二1.唐朝的建立:618年炀帝被杀,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唐。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628年统一全国。唐朝的建立及唐朝的繁荣皇帝配偶女婿隋文帝汉族独孤氏鲜卑族女婿宇文赟

鲜卑人唐高祖汉族窦氏鲜卑族19女中7位嫁胡族唐太宗汉族长孙氏鲜卑族21女中8位异族驸马隋唐两朝帝王都有鲜卑血统,受游牧民族观念影响,最突出的就是儒家纲常观念的淡化。隋唐两代很少有正常嫡长子继承。从游牧民族观念来看,这些事极属平常。2.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初现繁荣。吸取隋亡教训对旧士族贬抑更甚

唐太宗修订宗族谱系《氏族志》,皇族、外戚为首,提高寒族功臣地位,最后才是关东大姓门阀。扩大统治基础,加强皇权打击门阀。

武则天为提升武氏地位,拉拢中下层官僚,修订《姓氏录》将当朝无官职的旧士族全部排除在外,当朝五品以上都升为士流。3.武周统治(武则天):持续发展。从官修谱牒更迭看门阀政治演进变迁政治经济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发展科举,创立殿试、武举;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4.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前期空前繁荣,后期“安史之乱”。措施:①政治:稳定政局;选贤任能,裁汰冗员,改革吏治;

②经济:兴修水利,重视农业;

③文化:大兴文治,压抑佛教,禁造佛寺;

④军事:改革兵制。(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唐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中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耕作农业成熟的标志5.唐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沿袭北魏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度;(2)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3)手工业:纺织业;

陶瓷业(4)商业:货币金融信贷市场城市交通对外贸易通宝、元宝、重宝,货币符号化特征的增强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出现契约应用广泛草市发展、夜市出现;茶马互市(内地和边疆地区之间)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扬一益二)大运河沟通南北,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陆上丝绸之路在隋唐达到鼎盛,唐中期以后重要性下降,海路活跃;唐朝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6.民族交融周边民族唐朝民族政策突厥回纥靺鞨吐蕃思考:唐对各民族的态度与前朝有何不同?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册封册封和亲、会盟羁縻府州制:是指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唐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共23次,唐高祖的19个女儿近半数嫁给了少数民族首领。——张岂之《中国古代史十五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敦煌壁画胡旋舞为什么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能够取得巨大进展?杰出统治者“一统天下”的民族观念多元灵活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羁縻制度、册封、和亲、战争等)地域民族间经济贸易互相依存、互通有无少数民族在唐朝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唐朝统治者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心态例题: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例题: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的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例题: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例题: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1.(2024·山东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江南经济区”的变迁

图6汉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

图7唐代江南经济区示意图——据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概括说明“江南经济区”的变化体现了汉唐时期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知识点三一、唐朝覆亡史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宋)欧阳修《新唐书·兵志》1.安史之乱(755-763/唐玄宗后期):(1)背景:“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宋史·尹源传》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百年未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何黄巢起义后唐朝速亡?唐代藩镇一方面削弱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河朔型藩镇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东南型藩镇由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西南、西北的藩镇则属于中间状态,与中央有摩擦,但尚未达到割据状态。藩镇之间互相抗衡,难以完全推翻中央政权。2.宦官与朋党:唐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互为表里,政治腐败加剧。3.黄巢起义: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打击唐朝统治。4.唐朝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后梁),唐朝灭亡。安史之乱后,只能梦回盛世大唐。摇晃的帝国勉强支撑,宦官专权、朝臣内讧、胡人添堵、藩镇割据。私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又用农民大起义踹了唐王朝一脚。——易中天875,王仙芝,“冲天大将军”起义;880,黄巢称帝,建立“大齐”,僖宗逃;882,朱温降唐,赐名朱全忠,黄巢败走;884,黄巢兵败,狼虎谷(山东莱芜)自杀。牛李党争:指唐后期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持续将近40年。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从表面看,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分歧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

二、五代十国:唐亡宋兴之间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