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2025届广东省六校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广东省六校202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

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很难看清那些虚构妄想的网络究竟拥有多大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对于大规模的信息网络(无论其

信息是真实还是虚构的)的运作方式有一种整体上的误解,我称之为“天真的信息观”。

天真的信息观对大规模人类网络的看法太过乐观。

天真的信息观认为,通过收集与处理比个人多得多的信息,大规模网络能更好地了解医学、物理学、

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于是这样的网络不但力量强大,还无比明智。具体来说,通过收集更多关于病原体的

信息,制药公司与医药保健服务机构就能找出更多疾病的病因,从而研发出更强大的药物,并就药物的使

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观点认为,有了足够多的信息,就能得到真理与真相;有了真理与真相,就能

得到力量与智慧。相较之下,无知似乎无法通向任何地方。虽然在某些历史上的危急时刻,基于妄想或欺

瞒而形成的网络偶尔会出现,但长期看,这些网络必然会败给那些真实且可信的网络。因此,天真的信息

观就会相信,那些基于妄想的网络肯定只是异常,而大规模网络通常都值得信赖,肯定能明智地运用其力

量。

当然,天真的信息观也承认,在从信息到真理与真相的路上,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出问题。比如我们在

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时候可能会犯下一些无心的错误,可能有些坏人会出于贪婪与仇恨而想隐藏重要事实或

试图欺瞒。因此,有些时候信息并非导向真理与真相,反而导向错误。比如,信息不完整、分析有错误,

或有人刻意散布虚假信息,都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于是就连专家也可能对某种疾病的真正成因产生误判。

然而,天真的信息观会认为,面对收集与处理信息时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收集与处理更

多的信息。错误本来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能获取更多信息,确实能让准确率有所

提鬲。

当然,就算我们准确地分析了信息,发现了重要事实,也无法保证我们因此得到力量之后能够明智地

加以运用。一说到明智,大部分人会认为就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所谓“正确”是有价值判断的,

不同的个人、文化或意识形态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科学家发现了新的病原体之后,一种想法可能是

研发疫苗来保护人类,但如果这位科学家抱持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心认为某些种族就是劣等民族,应

该被消灭,那么这项新的医学发现就可能被用来研发生物武器,以此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

即使在这种情境下,天真的信息观也会认为,只要有更多的信息,至少还是能解决部分问题的。天真

的信息观认为,只要仔细检查就会发现,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价值观,要么是因为信息缺乏,要么是有人在

刻意传播虚假信息。

天真的信息观核心原则就是:信息本质上是件好事,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够的信息和

足够的时间,我们就一定能找出各种事物的真相。不但让人类的力量得以提升,也能让智慧得以成长,进

而能更明智地利用这种力量。

这种天真的信息观为发展更强大的信息技术科技提供了理由,而这种观点也成为计算机与网络时代半

官方意识形态。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智人之上》)

材料二:

关于“信息分析”,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信息分析是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搜索,经过深入分

析研究,挖掘隐藏于信息中的情报,从而为决策服务。信息分析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理解:广

义的信息分析指在搜集和占有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排序、筛选、组织、存储、加工、分析和研

究,发现新知识和情报的过程。狭义的信息分析是指信息分析的各个环节。

一般认为,信息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一、智能性与创造性。信息分析人员常常会面对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全面收集有关信息的基础

上,经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提出对有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发现事物的规律,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活动提供有创见性的、有一定价值的指导意见。

二、系统性和综合性。当代社会发展受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和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只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分析研究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认识和把握。

三、针对性与灵活性。信息分析总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对象、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围绕某一特定目

标展开;信息分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等的变化进行调整。

四、科学性和实用性。信息分析遵循严格的程序,普遍使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及

工具,同时信息分析满足用户特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五、连续性和累积性。信息分析总是在对事物进行长期跟踪,并且在积累大量原始数据和信息的基础

上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体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累积性。

六、预测性和近似性。信息分析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未来状态的预计和推测,或者对已发生事件的

未知状态的估计和推断。由于受到各种不断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与实际情报相比,信息分析结果往往会出

现一些偏差,只是一个近似值。

(摘编自文庭孝《信息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于大规模的信息网络的运作方式有一种整体上的误解,是因为他们很难认知虚妄的网络有怎样

的力量。

B.天真信息观承认信息并非总是导向真理与真相,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完整或信息分析出现

错误。

C.信息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分析包括搜索、占有、整理、排序、筛选等信息分析的各个

环节。

D.对已发生事件未知状态的信息分析,由于受到各种不断变化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和实际情报相比常常

出现偏差。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真信息观认为大规模的网络力量强大、无比明智,因此大规模网络一般都值得信赖。

B.如果病人隐瞒了一些重要的事实或是说谎,那么医生可能会对其疾病的成因产生误判。

C.准确分析了信息我们就能得到强大的力量,从而明智地运用信息,做出有益人类的行动。

D.如果不能系统地分析研究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就不能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准确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通过收集用户们浏览的诸多信息,网站就能分析不同用户的喜好,向其精准地推送各类文章和商品信

息。

B.在众多家长和学生追逐热门专业、关注就业前景的背景下,钟芳蓉却毅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考古专

业。

C.某网络平台在收集与处理信息时特意提高某部正在上映的电影的评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纷纷购票观

影。

D.很多人喜欢阅读网络上的健康养生信息,认为只要了解的健康养生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自己的养

生。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天真的信息观对大规模人类网络的看法太过乐观”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其论证

思路。

5.吴军认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未来并不属于知识的积累者,而属于信息的整合者”,请结合两则

材料,谈谈这对我们处理信息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跑的稻田

汤成难

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趟远门。这个决定,引起我们的一阵哄笑,毕竟父亲既不像村里的王富贵

会木匠活,可以到城里帮人家打家具;也不像修鞋匠杨癞子去上海给城里人修鞋。父亲只是个农民,除了

老老实实种地,没有其他手艺。

直到父亲背着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对他去外地种地的决定信以为真。父亲沿着田境向前走,我走在

后面送他。

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

只有去城里才要坐车,父亲答。

让人沮丧的回答。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呢?

外地,他答得干脆。

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

唔,父亲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唔,外地就在远处吧。

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

父亲的离开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多大改变,原本他就是个木讷寡言的人,每天就是在地里干活。常

常是天黑了,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去地里噢他回来。你父亲就像栽在地里的一株庄稼似的,我把他从地里拔

出来了——母亲总这样说。

一个多月后,父亲来信了。信不长,跟他平时说话一样。他在信里说找到一片地了,至于这块地如

何,以他常年插进地里的双脚在上面走一走,我想他就知道好耨了。父亲说他把稻种泡上了,过两天长出

小牙就可以播种,我们就等着吃新米吧。很难想象那个木讷寡言的人是怎么写出这样鼓舞人心的句子的。

第二封信很快就到了,比上一封长了些。他告诉我们长了小牙的稻种已经播种,还画了几条线,他说

这些线组成的图形是一匹马,这是他播种的稻田。

村里的人渐渐进城了,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的去城里学手艺。从城里回来的人常带回些稀

奇玩意儿,这些只让我短暂地羡慕,之后我便不在乎了,因为我开始期待父亲的新米到来。父亲说他会慢

慢扩大庄稼地,那匹马将越来越大,这样年复一年,马蹄终将踏进我们村庄。

第三封信来了,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把它插进空瓶里,这

是一株让我和父亲紧密相连的水稻。

父亲说等收获后就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

他种的新米,一点不比从城里回来的人逊色。从城里回来的人都会坐一种叫放屁虫的车,那种车疾驰起来

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父亲则不,他的马一定会在进村时嘶叫,然后一阵烟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秋天过去了,父亲没有骑着马回来。他来信说他暂时不能离开,毕竟他没办法把地卷起来带

走。随信来的还有一袋新稻米,只是袋子小了些,是衣服的一只袖子,把两端扎紧就成了口袋。

直到第二年春天,父亲的下一封信才姗姗来迟。父亲用脚丈量那块地时,有几个陌生人也在打那块地

的主意,他们用卷尺丈量,用仪器检测那块地的良莠,不容置否地对父亲说,这里将建设一座飞机场。陌

生人如何在周围建起工棚,还未冒出泥土的种子们又是如何被混凝土覆盖——父亲没有说,但我能想象,

因为在我们村子附近也出现过这样的陌生人。

父亲离开了,去寻找另一块土地,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停了下来。种子播下去了,禾苗钻出地

面,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连写信的时间都没有了。

仍然是霜降前,我们收到父亲的稻米,比上次多了些,不仅是一只袖子,而是一整套衣服。仍是将每

一出口缝好了,形成一个空心袋子,稻米塞得满满的。

这一年我们的收成并不好,原本种番薯的地再没刨出什么,另一块地被新建的马路占去大半。姐姐们

开始学手艺了,一个跟着村里的剃头匠,一个去了镇上学裁缝。到了晚上,我们坐在一起时,我会拿出父

亲的信一封封地读,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在村里生活的父亲,我是陌生的,相反,走出村庄的父亲却

是我熟悉和喜欢的。

三年后,临近春节,载着城里回来的人的放屁虫络绎不绝,“哒哒哒”的声音震耳欲聋。每一声划

过,我都有些难受——父亲不会骑着马回来。然而就在这时,父亲的第二件衣服突然回来了,紧跟着是第

三件,第四件,依旧装满了稻米。每一件衣服里的稻子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父亲这些年又换了

不少地方。父亲在信中没有说明每一次离开的原因,仿佛人与土地很难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父亲在三年里走过很多地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他在信纸反面画了

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

没多久,我们的村庄拆了,准备建工业园。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把母亲也接走了。母亲喜欢城

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的感觉。她再也不需要走到地里了,地板的存在简直是对鞋底最大的尊重。

去外地读书时,我带走了父亲的信,和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

我的专业是作物栽培学,说不清这个选择是不是和父亲有关。我常常到午夜才做完实验,将疲惫的身

体扔到床上。闭上眼睛,父亲信中描绘的景物清晰起来……身子轻了,在稻浪上轻轻摇晃着。

一觉醒来,月亮已经爬了很高,月光跃上挂在墙上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

突然,我看见衣服上隐约散发着光芒,我立即跳下床,向它走去。月色更明亮了,像吸取了海面太多

的粼粼波光。父亲的衣服——微微弓着身子,双臂打开,像给人拥抱。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正向父亲走去,

当越来越近时,我不禁惊讶起来——从衣服的布缝里,钻出了无数细密的绿色谷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我”的追问,父亲没法确切回答“外地”是何处,但是他回答问题的干脆和没有放慢的脚步体

现了父亲对这件事的坚定。

B.父亲远行的决定引起我们的哄笑,父亲在信中与原来不同的娓娓而谈,这些表现都说明,在出走之

前,父亲的内心是孤独的。

C.父亲的来信反映了乡村正在慢慢消失,面对这种状况,身为农民的父亲选择不断寻找可播种的土地,

他的不断退守也是一种抵抗。

D.虽然父亲出走,缺席了“我”的成长,但“我”靠着自己对父亲流浪生活的想象理解了父亲的选择,

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父亲种稻事件的见证者,“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由“我”来讲述故事,增

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父亲的来信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信的内容既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也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C.文中多次写到去城里谋生的木匠、鞋匠等人以及学手艺的姐姐们,意在和父亲形成对比,批判这些人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

D.尽管作者笔触冷静,但小说内在的抒情性并没有被掩盖,文中潜在的价值判断通过叙述和抒情的结合

不着痕迹地呈现了出来。

8.为什么在“我”的想象中,父亲是骑着马回来的?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者曾点评道,“汤成难有一颗诗人的心灵”。学校图书馆荐阅栏准备围绕该点评,为本文写一则

文学评论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母姓钟氏,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越二载,生铃,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计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铃,寄食外祖家。

钱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

字,抱钱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铃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

书。

记母教铃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铃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

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钱日:“醒矣!”张目视母

面,泪方纵横落,铃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

日:“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母有病,铃则坐枕侧不去。问日:“母有忧乎?”日:“然。”“然则何以解忧?”目:“儿能背诵

所读书,斯解也。”铃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铃即持书诵于

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

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目:“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铃学甚

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住故不能荒于嬉,

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铃延之为母写小像,因以位置景物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

娱。”母愀然目:“呜呼!自为蒋氏妇,尝以不及奉舅姑盘画①为恨;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铃跪

日:“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鸣机课夜,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图成,母视之而欢。

(蒋士铃《鸣机夜课图记》)

【注】①盘回yi:古代盥洗用具。注水用固,承水用盘。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日训十字A明B日C令D铿E持竹丝合F所识G字H无误I乃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中的“归”与此处“归”的意思相

同。

B.“于",介词,可译为“在”,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中后一个“于”字的意思不相

同。

C.“少间”,指较短的时间,我们学过的“少时”“须臾”“未几”“比及”“少顷”“顷刻”等与之意

思接近。

D.“当图之以为娱”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以为”用法和意思相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母出身名门,嫁给蒋家之后,蒋家家道衰落,生活穷困,可蒋母很坦然并没有忧愁的样子。

B.蒋士铃四岁开始,蒋母就将竹枝削成细丝折断,拼成一个个字,教坐在她膝盖上的士锋认字。

C.蒋母寒夜让孩子读书,鸡叫了才让孩子睡,为此,她的姐妹们都责备蒋母,认为她太过严厉。

D.《鸣机夜课图》是蒋士铃请画师为母亲画的小像,画的内容符合母亲的愿望,母亲非常满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

(2)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

14.蒋母教育儿子时常常是严厉中饱含着慈爱,这一特点在文中多有体现,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刘仙岩①

曹辅

石磴仙岩路,登临莫倦攀。

乱泉归万壑,一目尽千山。

障雨收云后,松风吹莫还。

道人今不见,无处觅玄关。

刘仙岩

吕愿中

平明小队出郊墟,尽日登临据隼族②。

闻道仙人尸解去,尚应犹学世间书。

【注】①刘仙岩:位于桂林南溪山,相传北宋初年一个名叫刘仲远的人在此修道成仙。②隼旗

(yu),画有隼鸟的旗帜,古代为州郡长官所建,也用来指代州郡长官。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诗前两句说努力攀登莫倦怠,吕诗前两句说爬了一整天才登顶,表明刘仙岩地形险峻,不易登临。

B.由曹诗颔联中的“乱泉”“千山”“万壑”等意象,可知作者在刘仙岩上极目远眺,风景开阔雄浑。

C.曹诗的颈联写到了山上天气变化莫测,林间清风吹拂,令人不禁流连忘返,营造出清新幽静的意境。

D.曹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运用了以动衬静和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手法描写登山所见,摹景状物层次丰富。

16.两首诗的标题和题材相同,但表达方式和主旨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客至》中,“,”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为迎接

即将到来的客人而做准备的兴奋之情。

(2)很多怀古题材的古诗文都有以古鉴今的特点,其中《阿房宫赋》提醒当时的统治者要吸取秦朝

灭亡的教训的两句是:,。

(3)古代的边塞诗中有不少诗句出现了带有异域色彩的乐器名称,它们或者寄寓戍边将士的乡愁,

或者展示瑰丽的塞外风情,例如:,o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随着网络的普及,②各类以“你以为正常,其实是XXX的行为”为标题的心理分析短视频“走

红”短视频平台,③这些视频通过总结某种人格或心理问题的特征,④网友在线自我“诊断”人格。

⑤“NPD”(自恋型人格障碍)、“BPD"(边缘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也成为

年较人口中的“网络热门人格”。⑥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呼,⑦本来以为自己拥有的健全人格,⑧刷了几

个视频之后发现自己原来“不正常”。

对于这类心理分析短视频,甲,套用相关特征来解释自己和身边人的行为举止;另一些人则

认为不可轻信,因为网络上的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以此随意界定病症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容易给自己或

他人施加过多心理压力。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如一指出,人类天生有探究自我的倾向,这类视频满足了人们了解自己和

预测他人的需求。然而,大部分视频存在易产生误解、缺乏科学依据等问题。心理问题的诊断是一个复杂

而全面的过程,不能仅凭某个行为就下结论。她强调,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业的评估和干预,网上的心理

健康知识只能作为基础来了解。若有疑虑或症状,乙。“这就像生病时我们需要医生的诊疗,而非

依赖网络或视频自行判断和解决。”

18.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

原意。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

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笑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

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

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

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敏的老人,两个老孩子!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

道。他们还一定不贪幕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

20.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1.文中“看样子……”这个段落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何处理情绪,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有人认为:成长需要我们学会在人前隐藏情绪。

但有人则认为: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有朝一日,它会以其它方式爆发出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很难看清那些虚构妄想的网络究竟拥有多大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对于大规模的信息网络(无论其

信息是真实还是虚构的)的运作方式有一种整体上的误解,我称之为“天真的信息观”。

天真的信息观对大规模人类网络的看法太过乐观。

天真的信息观认为,通过收集与处理比个人多得多的信息,大规模网络能更好地了解医学、物理学、

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于是这样的网络不但力量强大,还无比明智。具体来说,通过收集更多关于病原体的

信息,制药公司与医药保健服务机构就能找出更多疾病的病因,从而研发出更强大的药物,并就药物的使

用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观点认为,有了足够多的信息,就能得到真理与真相;有了真理与真相,就能

得到力量与智慧。相较之下,无知似乎无法通向任何地方。虽然在某些历史上的危急时刻,基于妄想或欺

瞒而形成的网络偶尔会出现,但长期看,这些网络必然会败给那些真实且可信的网络。因此,天真的信息

观就会相信,那些基于妄想的网络肯定只是异常,而大规模网络通常都值得信赖,肯定能明智地运用其力

量。

当然,天真的信息观也承认,在从信息到真理与真相的路上,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出问题。比如我们在

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时候可能会犯下一些无心的错误,可能有些坏人会出于贪婪与仇恨而想隐藏重要事实或

试图欺瞒。因此,有些时候信息并非导向真理与真相,反而导向错误。比如,信息不完整、分析有错误,

或有人刻意散布虚假信息,都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于是就连专家也可能对某种疾病的真正成因产生误判。

然而,天真的信息观会认为,面对收集与处理信息时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收集与处理更

多的信息。错误本来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能获取更多信息,确实能让准确率有所

提鬲。

当然,就算我们准确地分析了信息,发现了重要事实,也无法保证我们因此得到力量之后能够明智地

加以运用。一说到明智,大部分人会认为就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所谓“正确”是有价值判断的,

不同的个人、文化或意识形态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科学家发现了新的病原体之后,一种想法可能是

研发疫苗来保护人类,但如果这位科学家抱持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一心认为某些种族就是劣等民族,应

该被消灭,那么这项新的医学发现就可能被用来研发生物武器,以此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

即使在这种情境下,天真的信息观也会认为,只要有更多的信息,至少还是能解决部分问题的。天真

的信息观认为,只要仔细检查就会发现,人之所以有不同的价值观,要么是因为信息缺乏,要么是有人在

刻意传播虚假信息。

天真的信息观核心原则就是:信息本质上是件好事,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只要有足够的信息和

足够的时间,我们就一定能找出各种事物的真相。不但让人类的力量得以提升,也能让智慧得以成长,进

而能更明智地利用这种力量。

这种天真的信息观为发展更强大的信息技术科技提供了理由,而这种观点也成为计算机与网络时代半

官方意识形态。

(摘编自尤瓦尔•赫拉利《智人之上》)

材料二:

关于“信息分析”,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信息分析是通过有针对性的信息搜索,经过深入分

析研究,挖掘隐藏于信息中的情报,从而为决策服务。信息分析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理解:广

义的信息分析指在搜集和占有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排序、筛选、组织、存储、加工、分析和研

究,发现新知识和情报的过程。狭义的信息分析是指信息分析的各个环节。

一般认为,信息分析具有以下特点:

一、智能性与创造性。信息分析人员常常会面对新问题、新情况,需要在全面收集有关信息的基础

上,经过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提出对有关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发现事物的规律,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活动提供有创见性的、有一定价值的指导意见。

二、系统性和综合性。当代社会发展受多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各因素之间相互联系

和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只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分析研究才能准确地对其进行认识和把握。

三、针对性与灵活性。信息分析总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对象、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围绕某一特定目

标展开;信息分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等的变化进行调整。

四、科学性和实用性。信息分析遵循严格的程序,普遍使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及

工具,同时信息分析满足用户特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五、连续性和累积性。信息分析总是在对事物进行长期跟踪,并且在积累大量原始数据和信息的基础

上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体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累积性。

六、预测性和近似性。信息分析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未来状态的预计和推测,或者对已发生事件的

未知状态的估计和推断。由于受到各种不断变化的因素的影响,与实际情报相比,信息分析结果往往会出

现一些偏差,只是一个近似值。

(摘编自文庭孝《信息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于大规模的信息网络的运作方式有一种整体上的误解,是因为他们很难认知虚妄的网络有怎样

的力量。

B.天真信息观承认信息并非总是导向真理与真相,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完整或信息分析出现

错误。

C.信息分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息分析包括搜索、占有、整理、排序、筛选等信息分析的各个

环节。

D.对已发生事件未知状态的信息分析,由于受到各种不断变化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和实际情报相比常常

出现偏差。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真信息观认为大规模的网络力量强大、无比明智,因此大规模网络一般都值得信赖。

B.如果病人隐瞒了一些重要的事实或是说谎,那么医生可能会对其疾病的成因产生误判。

C.准确分析了信息我们就能得到强大的力量,从而明智地运用信息,做出有益人类的行动。

D.如果不能系统地分析研究各种自然、社会因素,就不能对当代社会发展有准确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的一项是()

A.通过收集用户们浏览的诸多信息,网站就能分析不同用户的喜好,向其精准地推送各类文章和商品信

息。

B.在众多家长和学生追逐热门专业、关注就业前景的背景下,钟芳蓉却毅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考古专

业。

C.某网络平台在收集与处理信息时特意提高某部正在上映的电影的评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纷纷购票观

影。

D.很多人喜欢阅读网络上的健康养生信息,认为只要了解的健康养生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自己的养

生。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天真的信息观对大规模人类网络的看法太过乐观”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其论证

思路。

5.吴军认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未来并不属于知识的积累者,而属于信息的整合者”,请结合两则

材料,谈谈这对我们处理信息有什么启示。

【答案】l.D2.C

3.B4.①有了足够多的信息就能得到真理与真相,进而得到力量与智慧;

②接着阐述天真的信息观面对信息到真理与真相路上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

③进而阐述天真的信息观面对真理与真相到明智运用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之道;

④最后指出天真的信息观的核心原则:信息本质上是件好事,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

5.①我们要在充分搜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组织、分析与研究。

②信息整合需要注重针对性与灵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连续性和积累性等。或:要善于通过有针对性的

信息搜索,对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挖掘隐藏于信息中的情报,从而为决策服务。

③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进而整合信息,但又不能过分迷信信息。

④我们在占有信息、整合信息的同时也要明智地利用信息。

【解析】

【导语】材料一通过“天真的信息观”揭示了人们对大规模信息网络的过度乐观,认为信息越多越能接近

真理,但忽略了信息处理中的错误和价值观的差异。材料二则从信息分析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强调信息分

析的智能性、系统性和预测性,指出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信息的

依赖与反思,提醒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仅要注重信息的收集,更要重视信息的有效整合与正确运

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因为……”错,根据“我们很难看清那些虚构妄想的网络究竟拥有多大的力量,是因为我们

对于大规模的信息网络(无论其信息是真实还是虚构的)的运作方式有一种整体上的误解”可知,选项颠

倒了因果。

B.”其原因就在于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完整或信息分析出现错误”错,理解片面。根据“比如,信息不完

整、分析有错误,或有人刻意散布虚假信息,都可能让人误入歧途”可知,选项只列举了信息不完整和分

析错误两个原因,忽略了有人刻意散布虚假信息这一原因。

C.“狭义的信息分析包括搜索、占有、整理、排序、筛选等信息分析的各个环节”错,根据“广义的信息

分析指在搜集和占有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排序、筛选、组织、存储、加工、分析和研究,发现

新知识和情报的过程。狭义的信息分析是指信息分析的各个环节”可知,选项将广义信息分析的内容误作

为狭义信息分析的内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C”准确分析了信息我们就能得到强大的力量,从而明智地运用信息”错,理解错误,根据“就算我们准

确地分析了信息,发现了重要事实,也无法保证我们因此得到力量之后能够明智地加以运用”可知,选项

说法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主要讨论的是“天真的信息观”,即认为只要拥有足够多的信息,就能找出各种事物的真相,进而

能更明智地利用这种力量。然而,这种观念忽略了信息分析过程中的复杂性、人的主观性以及信息可能带

来的误导性。

A.是在描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过程,它符合“天真的信息观”中的部分逻辑,即收集更多

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并做出相应决策。虽然这种推送方式可能带来信息茧房等问题,但从表面逻辑上

看,它仍是在强调信息量的重要性,因此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B.描述的是个体的选择行为,这个选择并非基于信息量的多少,而是基于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对未来的

判断。它并不符合“天真的信息观”所强调的“信息越多越好”的逻辑。相反,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主观

能动性和价值观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因此,这一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C.描述了一种基于信息误导的行为。虽然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仍然体现了“天真

的信息观”中的一个潜在问题:即使信息量大,但如果信息被误导或篡改,那么基于这些信息做出的决策

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这一选项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之一,用来支持“天真的信息观”可能带来的问

题。

D.描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认为获取更多信息有助于做出更好的决策。这完全符合“天真的信息

观”的核心逻辑。因此,这一选项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提出论点“天真的信息观对大规模人类网络的看法太过乐观”,然后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

首先,文章阐述了天真的信息观认为“有了足够多的信息,就能得到真理与真相;有了真理与真相,就能

得到力量与智慧”,这是论证的第一步。

接着,文章阐述了天真的信息观面对从信息到真理与真相的路上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之道,即“面

对收集与处理信息时遇到的大多数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收集与处理更多的信息”,这是论证的第二步。

然后,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天真的信息观面对真理与真相到明智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之道,即

“只要有更多的信息,至少还是能解决部分问题的",这是论证的第三步。

最后,文章指出天真的信息观的核心原则:”信息本质上是件好事,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越好”,这是论

证的总结。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①我们要在充分搜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组织、分析与研究。这是信息整合的基

础步骤,也是材料一中提到的“天真的信息观”所强调的收集与处理信息的重要性。然而,与“天真的信

息观”不同的是,我们在处理信息时不仅要注重数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量的提升,即通过对信息的深入

分析和研究,挖掘出隐藏于信息中的有价值的内容。

②信息整合需要注重针对性与灵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连续性和积累性等。这是材料二中提到的信息分

析的特点,也是我们在进行信息整合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只有根据特定的问题或需求,对信息进行有针对

性的搜索和分析,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同时,我们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调整信息整合

的策略和方法。此外,信息整合还需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以确保整合出的信息具有科学

性和实用性。同时,对信息的长期跟踪和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趋势。

③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占有信息,进而整合信息,但又不能过分迷信信息。虽然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

的价值,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因此,我们在占有信息的同时,也需要对信息进行审慎的筛

选和判断,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我们拥有了大量的信息,也不一定能够

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信息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量,而在于我们如何整合和利用这些信息。

④我们在占有信息、整合信息的同时也要明智地利用信息。这需要我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合理地利用信息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

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跑的稻田

汤成难

父亲在他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趟远门。这个决定,引起我们的一阵哄笑,毕竟父亲既不像村里的王富贵

会木匠活,可以到城里帮人家打家具;也不像修鞋匠杨病子去上海给城里人修鞋。父亲只是个农民,除了

老老实实种地,没有其他手艺。

直到父亲背着稻种离开村子,我们才对他去外地种地的决定信以为真。父亲沿着田城向前走,我走在

后面送他。

为什么不去大路上坐车呢?我问。

只有去城里才要坐车,父亲答。

让人沮丧的回答。我继续问道,那你要去哪呢?

外地,他答得干脆。

可是,外地在什么地方呢——

唔,父亲丝毫没有放慢脚步,唔,外地就在远处吧。

等着吧,我会给你们写信的,父亲说。

父亲的离开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多大改变,原本他就是个木讷寡言的人,每天就是在地里干活。常

常是天黑了,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去地里唤他回来。你父亲就像栽在地里的一株庄稼似的,我把他从地里拔

出来了——母亲总这样说。

一个多月后,父亲来信了。信不长,跟他平时说话一样。他在信里说找到一片地了,至于这块地如

何,以他常年插进地里的双脚在上面走一走,我想他就知道好弄了。父亲说他把稻种泡上了,过两天长出

小牙就可以播种,我们就等着吃新米吧。很难想象那个木讷寡言的人是怎么写出这样鼓舞人心的句子的。

第二封信很快就到了,比上一封长了些。他告诉我们长了小牙的稻种已经播种,还画了几条线,他说

这些线组成的图形是一匹马,这是他播种的稻田。

村里的人渐渐进城了,有的是木匠,有的是瓦匠,还有的去城里学手艺。从城里回来的人常带回些稀

奇玩意儿,这些只让我短暂地羡慕,之后我便不在乎了,因为我开始期待父亲的新米到来。父亲说他会慢

慢扩大庄稼地,那匹马将越来越大,这样年复一年,马蹄终将踏进我们村庄。

第三封信来了,信封里夹了一小支稻花,鹅黄色的,散发着来自远方的气息。我把它插进空瓶里,这

是一株让我和父亲紧密相连的水稻。

父亲说等收获后就回来,想想那场景都叫人兴奋,父亲扛着——哦,不,应该是骑着马,马背上装满

他种的新米,一点不比从城里回来的人逊色。从城里回来的人都会坐一种叫放屁虫的车,那种车疾驰起来

会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父亲则不,他的马一定会在进村时嘶叫,然后一阵烟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

然而,秋天过去了,父亲没有骑着马回来。他来信说他暂时不能离开,毕竟他没办法把地卷起来带

走。随信来的还有一袋新稻米,只是袋子小了些,是衣服的一只袖子,把两端扎紧就成了口袋。

直到第二年春天,父亲的下一封信才知姗来迟。父亲用脚丈量那块地时,有几个陌生人也在打那块地

的主意,他们用卷尺丈量,用仪器检测那块地的良莠,不容置否地对父亲说,这里将建设一座飞机场。陌

生人如何在周围建起工棚,还未冒出泥土的种子们又是如何被混凝土覆盖——父亲没有说,但我能想象,

因为在我们村子附近也出现过这样的陌生人。

父亲离开了,去寻找另一块土地,终于在一片水草丰茂的地方停了下来。种子播下去了,禾苗钻出地

面,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连写信的时间都没有了。

仍然是霜降前,我们收到父亲的稻米,比上次多了些,不仅是一只袖子,而是一整套衣服。仍是将每

一出口缝好了,形成一个空心袋子,稻米塞得满满的。

这一年我们的收成并不好,原本种番薯的地再没刨出什么,另一块地被新建的马路占去大半。姐姐们

开始学手艺了,一个跟着村里的剃头匠,一个去了镇上学裁缝。到了晚上,我们坐在一起时,我会拿出父

亲的信一封封地读,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在村里生活的父亲,我是陌生的,相反,走出村庄的父亲却

是我熟悉和喜欢的。

三年后,临近春节,载着城里回来的人的放屁虫络绎不绝,“哒哒哒”的声音震耳欲聋。每一声划

过,我都有些难受——父亲不会骑着马回来。然而就在这时,父亲的第二件衣服突然回来了,紧跟着是第

三件,第四件,依旧装满了稻米。每一件衣服里的稻子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父亲这些年又换了

不少地方。父亲在信中没有说明每一次离开的原因,仿佛人与土地很难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父亲在三年里走过很多地方,直到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父亲的稻田就在海边,他在信纸反面画了

出来——海风吹着稻田,波浪起伏,像另一片海。

没多久,我们的村庄拆了,准备建工业园。姐姐们去了更大的城市,把母亲也接走了。母亲喜欢城

市,喜欢双脚踩在地板的感觉。她再也不需要走到地里了,地板的存在简直是对鞋底最大的尊重。

去外地读书时,我带走了父亲的信,和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

我的专业是作物栽培学,说不清这个选择是不是和父亲有关。我常常到午夜才做完实验,将疲惫的身

体扔到床上。闭上眼睛,父亲信中描绘的景物清晰起来……身子较了,在稻浪上轻轻摇晃着。

一觉醒来,月亮已经爬了很高,月光跃上挂在墙上那件装过稻子的衣服——

突然,我看见衣服上隐约散发着光芒,我立即跳下床,向它走去。月色更明亮了,像吸取了海面太多

的粼粼波光。父亲的衣服——微微弓着身子,双臂打开,像给人拥抱。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正向父亲走去,

当越来越近时,我不禁惊讶起来——从衣服的布缝里,钻出了无数细密的绿色谷茅。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我”的追问,父亲没法确切回答“外地”是何处,但是他回答问题的干脆和没有放慢的脚步体

现了父亲对这件事的坚定。

B.父亲远行的决定引起我们的哄笑,父亲在信中与原来不同的娓娓而谈,这些表现都说明,在出走之

前,父亲的内心是孤独的。

C.父亲的来信反映了乡村正在慢慢消失,面对这种状况,身为农民的父亲选择不断寻找可播种的土地,

他的不断退守也是一种抵抗。

D.虽然父亲出走,缺席了“我”的成长,但“我”靠着自己对父亲流浪生活的想象理解了父亲的选择,

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父亲种稻事件的见证者,“我”的所见所思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由“我”来讲述故事,增

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父亲的来信是小说行文的线索,使文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信的内容既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也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C.文中多次写到去城里谋生的木匠、鞋匠等人以及学手艺的姐姐们,意在和父亲形成对比,批判这些人

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

D.尽管作者笔触冷静,但小说内在的抒情性并没有被掩盖,文中潜在的价值判断通过叙述和抒情的结合

不着痕迹地呈现了出来。

8.为什么在“我”的想象中,父亲是骑着马回来的?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者曾点评道,“汤成难有一颗诗人的心灵”。学校图书馆荐阅栏准备围绕该点评,为本文写一则

文学评论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D7.C

8.①马是父亲稻田的形状,父亲在来信中对不断扩大播种面积,让“马蹄”踏进村庄的展望激昂豪壮,踏

马而归、烈马嘶鸣的豪壮画面是“我”由此展开的想象。

②骑马回来可以凸显父亲归来时神气的样子,对此的想象表明“我”对父亲外出种稻的态度的转变(表明

此时“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③父亲骑马回来与其他人坐车回来形成对比,骑马回来象征父亲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坚守。

9.①小说中的人物具有诗意化的追求。小说中的父亲在五十岁那年决定出远门,他一路流浪,只为了寻找

最适合种水稻的土地。和村人顺城市化浪潮进城的选择相比,父亲的坚守诗意而浪漫。

②小说主题表达具有诗意。父亲对种地的执着终于感染了“我”,小说借此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那种对土

地的坚守所具有的动人力量,主题具有诗意美。

③善用象征手法。小说中马、父亲的衣服、绿色谷芽等意象既是实指,又是虚指,意蕴丰富,撑开了叙事

的弧度,构成小说整体丰盈的意义。

④小说语言充满诗意。小说中对稻花、海边的稻田、月光下的衣服等的描写形象而细腻,富有画面美;善

用修辞,“把地卷起来带走”,“他又把自己栽进了地里”,父亲“被一片蔚蓝的大海拦住”等表达凝练而

形象。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父亲远行种稻的故事,展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父亲不断寻找土地,象征着

农民对土地的执着与无奈,而“我”对父亲的理解则体现了代际间的精神传承。小说以“我”的视角叙

述,增强了真实感与情感共鸣。父亲的信件作为线索,串联起乡村变迁的历程,揭示了工业化对乡村生活

的冲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虽然父亲出走,缺席了‘我'的成长”错,原文中“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我”通过父亲

的信件和想象实现了自我精神成长,但并没有说父亲缺席了“我”的成长。相反,父亲的信件和“我”对

父亲的想象成为了“我”成长的一部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批判这些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抛弃”错,原文中提到的木匠、鞋匠和学手艺的姐姐们,更多的是为了

展现乡村生活的变迁和人们的不同选择,并没有直接批判他们的选择。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父亲在信中描述了他播种的稻田形状像一匹马,并展望说这块稻田会不断扩大,年复一年,“马蹄”终

将踏进村庄。父亲用简单的线条在信中勾勒出稻田的形状,这匹马不仅代表了稻田的形象,更寄托了父亲

对丰收的期望和对家乡的深情。在“我”的想象中,父亲骑着这匹由稻田化成的马归来,这一画面既是对

父亲信中描述的具象化,也是对父亲豪壮情怀的生动展现。踏马而归、烈马嘶鸣的场景,充满了激昂与豪

迈,是“我”对父亲未来丰收景象的美好憧憬。

②文中提到“我”开始期待父亲的新米到来,并对父亲骑着马满载新米归来的场景感到兴奋。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