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_第1页
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_第2页
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_第3页
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_第4页
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7.040

CCSX01

CASME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团体标准

T/CASMEXXXX—2023

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traditionalWuyiGongfuteabrewingprocess

(征求意见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  发布

T/CASMEXXXX—2023

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传统武夷工夫茶艺沏泡流程技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器具、茶席布置、沏泡参数、沏泡

流程。

本文件适用于传统武夷工夫茶的沏泡要求及操作流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480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

GB4806.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

GB4806.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玻璃制品

GB480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929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

GB/T18745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

GB/T30357.1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夫茶kungfutea

“工夫茶”在清早期(康雍乾时期)特指高品质武夷岩茶;清嘉庆时期,“工夫茶”不仅从特指武

夷岩茶发展到泛指乌龙茶,更进一步发展到称述武夷岩茶泡饮法;晚清以后,“工夫茶”又从特指武夷

岩茶泡饮法发展到泛指乌龙茶的小壶小杯泡饮法。

3.2

主泡peoplewhomainlymaketea

工夫茶席的主理人。

4基本要求

4.1茶品

4.1.1选用乌龙茶类,首选武夷岩茶。

4.1.2茶叶品质应符合GB/T30357.1、GB/T18745的规定。

1

T/CASMEXXXX—2023

4.2水品

泡茶用水品质应符合GB5749、GB19298的规定。

4.3燃料

薪炭活火是茶家法律。薪炭包括竹薪、坚炭、橄榄炭。竹薪用于引火,坚炭以荔枝炭、龙眼炭、绞

枳炭等为主,橄榄炭由乌榄核烧制而成。

5器具

5.1构成

武夷工夫茶沏泡器具讲求“器具以小为上”,主要构成器具为茶壶、茶杯、砂铫、泥炉,又称茶器

四宝,并配以取火、煮水、储水、沏泡、清洁、品饮、陈列、收纳等各类辅助器具。

5.2材料

器具材料应符合GB4806.1、GB4806.4、GB4806.5、GB4806.9的规定。

5.3器具分类

按功能用途划分为以下8类28种器具,具体见附录A:

a)储水类:水瓶、水钵、龙缸、水瓢,计4种;

b)取火类:炭篓、炭锤、炭箸、炭钳、炭铲、炭勺、羽扇,计7种;

c)备茶类:净纸、茶罐,计2种;

d)煮水类:泥炉、砂铫,计2种;

e)沏茶类:茶壶、盖瓯、盖置、壶承(配壶垫),计5种;

f)品饮类:茶盘、茶杯,计2种;

g)清洁类:茶洗、茶巾、竹箸,计3种;

h)陈列收纳类:茶台、炉台、茶担,计3种。

6茶席布置

6.1总体布置原则

以省时省力、取用方便、操作无碍、安全高效为基本原则,以“三才五行九宫布局法”陈列并实操。

6.2三才五行九宫布局法

将茶席按上、中、下等比例横向划分为三个区块,上部区块为天格居上,人格居中,地格居下,器

具陈列布置蕴含天、地、人三才格局。

将茶席按左、中、右等比例纵向划分为三个区块,与天、地、人三才格相交,形成九宫格局,将各

操作器具根据其操作流程,依合理顺序分别放置于其中。

在布局方案中结合茶品类别(绿黄黑白青红)、季节(春夏长夏秋冬)、五行(木火土金水)、五

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等自然属性,与五脏(肝心脾肺肾)等

人体脏腑的内在关联,运用生克运化的阴阳五行思想等理论,因时、因地、因人灵活调整器具布局。

2

T/CASMEXXXX—2023

6.3布置示意图

6.3.1茶席布置

茶席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茶席布置示意图

6.3.2茶台布置

茶台器具布置示意图见图2,布置说明如下:

a)天格区:天左格放置正茶洗,内配4只备用茶杯;天中格放置茶盘,一盘配4只茶杯,呈

菱型摆放;天右格放置副茶洗1、茶壶1,副茶洗1内放置茶壶1,并可根据需要选择添置

冷、热水或不加水,茶壶用于泡茶,壶嘴不可朝向客人。

b)人格区。人左格放置副茶洗2,用于净手、倾倒茶渣和废水盖置;人中格放置壶承,内置壶

垫,壶承用于承纳沸汤;人右格放置盖置、茶罐,盖置用于放置壶盖和瓯盖,茶罐用于贮藏

茶叶。

c)地格区:地左格放置盖瓯,用于洗茶润茶;地中格放置折叠成长方形的茶巾(2块),用于

清洁器具和茶壶覆巾;地右格放置竹箸、净纸,竹箸用于箝挑茶渣,净纸需沿中线对折再对

折成小正方形,用于倾茶及展示茶叶。

图2茶台器具布置示意图

6.3.3炉台布置

3

T/CASMEXXXX—2023

6.3.3.1炉台器具布置示意图见图3,布置说明如下:

a)天格区:天左格放置水钵,用于贮存净水;天中格放置羽扇,用于起火煽风;天右格放置炭

锤、炭钳,炭锤用于将大块木炭敲碎,用炭钳夹取之,炭铲用于清理炭灰。

b)人格区:人左格放置水瓢,用于从水钵中舀取净水;人中格放置泥炉,用于生火煮水;人右

格放置炭篓,内盛薪炭。

c)地格区。地左格放置水瓶,用于将净水注入到砂铫中;地中格放置砂铫,用于煮水;地右格

放置炭勺、炭箸,炭勺用于添加橄榄炭类细碎炭料,炭箸用于簇火拨炭。

图3炉台器具布置示意图

6.3.3.2将龙缸置于炉台右侧,上面有盖以挡灰,下设木架以支撑,龙缸用于贮存大量净水。

7沏泡参数

沏泡参数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沏泡参数

项目参数

沏泡水温100℃沸水

浓饮茶水比a12:1

清饮茶水比b16:1

a以二级茶叶为例,茶壶容量100mL,投茶量8.5g。

b以二级茶叶为例,茶壶容量120mL,投茶量7g。

8沏泡流程

8.1总流程图

沏泡总流程图见图4。

4

T/CASMEXXXX—2023

图4沏泡总流程图

8.2治器

主泡按第6章要求布置茶席器具。

8.2.1泥炉生火

泥炉生火,主泡点燃竹薪引火,燃料采用坚炭、绞枳炭、橄榄炭。

8.2.2砂铫掏水

待泥炉火势炽盛,用水瓢从水钵中舀净水注入水瓶,再将水瓶中净水注入砂铫,将砂铫置于泥炉上

煮水。

8.3入场净手

8.3.1备水

主泡用水瓢从水钵中舀取净水注入副茶洗2。

8.3.2入场

主泡治器生火结束,从椅子左侧入座。

8.3.3净手

主泡在副茶洗2中洗手并擦干。

8.4备茶

8.4.1取茶罐

主泡右手取茶罐下部,左手旋开上盖,将盖与罐身分置于茶巾左右两侧。

8.4.2倾茶入纸

右手取净纸移至胸前,双手打开净纸后置于左手掌心,右手食指按压纸张中心,形成自然凹度。右

手取茶罐轻轻转动,倾倒适量茶叶于纸上。

8.4.3置茶罐

盖好茶罐,将茶罐整理放回原位(人右格),将净纸整理放回原位(地右格)。

8.5催火候汤

5

T/CASMEXXXX—2023

8.5.1煽风催火

取羽扇煽风催火,煽扇幅度左右不可超过泥炉,火借助风力使炭充分燃烧至表面呈现灰白色炽热程

度。

8.5.2煮水候汤

8.5.2.1候汤准则:鱼眼作泡,水面浮珠,声若松涛,砂铫锅盖起落,拍之有声。

8.5.2.2如听到三、四声,立即用手提起砂铫,将沸汤倒出。

8.5.2.3如果是淋罐烫杯可以不受准则限制,像腾波鼓浪的三沸汤也可以使用。

8.6净水洗茶

8.6.1涤瓯增温

等待汤煮沸,主泡取盖瓯置于壶承上,将瓯盖反扣在盖瓯内,留一缝隙,右手取砂铫移至高于瓯口

约5cm处,环绕瓯口注满沸汤,将砂铫放回原处。取竹箸向内压瓯盖,使瓯盖翻转盖于盖瓯上,竹箸

整理放回原位。等盖瓯内外烫热时,将盖瓯内的沸汤倾倒于副茶洗2后,盖瓯再次置于在壶承上。

8.6.2倾茶入瓯

将瓯盖置于盖置上,双手拿捏盛有茶叶的素纸两端对角,将素纸移至盖瓯上方,倾斜一定角度使茶

叶全部滑入盖瓯中。

8.6.3摇盅嗅香

盖瓯上盖住瓯盖,取盖瓯双手轻摇,将瓯盖开一细缝,使热茶气从盖瓯内散出少许,细嗅茶香。

8.6.4净水入瓯

将瓯盖置于盖置上,将水瓶中常温净水从盖瓯边缘向中心环注,水将满的时候停止注水,水瓶整理

放回原位。

8.6.5洗茶润茶

盖瓯上盖住瓯盖,主泡将盖瓯从壶承移到原位(地左格),茶叶在常温净水中浸润约3min。在此

期间,主泡进行淋壶烫杯流程。

8.7淋壶烫杯

将砂铫内的净水煮沸,用沸汤将茶具依次浇烫,使茶具起温,同时清洁茶具。

8.7.1淋壶

主泡取茶壶置于壶承上,将壶盖置于盖置上,右手取砂铫移至高于壶口约5cm处,环壶口浇注沸

汤一圏后,拉高水注至10cm处将水注满,盖上壶盖,在高于壶盖5cm处浇淋盖眉后将砂铫整理放

回原处。

8.7.2烫杯

主泡取茶壶轻轻按在茶巾上用来吸收壶底剩余的水,再按弧线移至茶盘上,从右侧茶杯开始,按

逆时针将壶内沸汤均匀斟入各茶杯中,沥尽壶内剩余的水后按弧线将茶壶置于壶承上。

6

T/CASMEXXXX—2023

8.7.3滚杯

滚杯用手方式可按照个人习惯。

示例:以右手为例,右手食指和拇指拈起右侧茶杯,杯口向左,置于茶盘顺时针方向处的另一茶杯中,食指松开,

中指托底沿,拇指快速拨动杯口边沿,使茶杯向前滚动一圈。用拇指、食指轻拈杯沿,中指轻抵杯底凌空轻点一次,沥

尽杯中剩余的水后归位。余杯操作顺序如前。

8.8纳茶

8.8.1置壶

主泡将茶壶旋转约90°,使壶嘴朝内,置于壶承上,揭开壶盖置于盖置上。

8.8.2纳茶

在副茶洗2内滤尽盖瓯中的洗茶水,将盖瓯去盖,取竹箸将盖瓯内已浸润洗净的茶叶都拨入茶壶

中。纳茶不应太饱满,一般70%~80%。纳茶结束后,将盖瓯整理放回原位。按上述置壶的方法,旋转茶

壶约90°,置于壶承上。

8.9沏泡

8.9.1注汤

左手揭开壶盖,右手取砂铫将沸汤沿壶口低注一圈,再拉高至壶口15cm处向壶内侧定点注入沸

汤,直至汤注满茶沫溢处。砂铫宜举高注汤,注汤时不可断续、不可急迫,不应直冲壶心。

8.9.2刮沬淋壶

汤注满,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时,取壶盖沿壶口按“Z”字形轻轻平推旋刮,茶沫散掉,然后将壶盖

放平,再次浇淋沸汤在盖眉处来去除其茶沫。

8.9.3覆巾追热

取茶巾覆盖于茶壶上,用沸汤浇淋在上面,使茶巾充分吸收沸汤,等壶承所承纳沸汤半满就停止注

水,砂铫整理放回原位,在副茶洗2内拧干茶巾,稍等一会儿就出汤(或高冲入汤),主泡应灵活把

握出汤速度。

8.9.4匀斟

主泡提壶在茶巾上按拭壶底剩余的水后移至茶盘上方,将壶嘴前部少许茶汤倾弃于茶盘中,然后按

逆时针方向低斟茶汤入各茶杯,先均匀斟至50%,再均匀斟至70%~80%,斟茶时应各杯轮流均匀。

8.9.5点茶

茶汤斟茶将要结束时,再转茶壶向各杯巡回滴注茶汤,点茶应点尽,壶中茶汤应沥尽,手法应稳、

准、匀。

8.10请茶

斟茶结束后,乘热每人各一杯品饮。主泡右手手指并拢掌心向上,拇指稍微内收,沿顺时针方向走

弧线,请品茗者品尝茶汤,规则如下:

a)若有主客,以主客为第一位;

7

T/CASMEXXXX—2023

b)若无主客,第一轮冲泡从主泡左侧第一位开始,由左到右,依次是第一、二、三、四位品茗

者品饮,第二轮冲泡则依次是第二、三、四、五位品饮,第三轮冲泡依次是第三、四、五、

六位品饮,按“一退五补”的顺序品茶;

c)若品茗者多于四人,主泡则不参与品饮第一轮冲泡的茶汤。

8.10.1闻香

拇指、食指轻捏杯沿,顺势稍微倒出少许茶汤,中指托住杯底,端至鼻前嗅闻。

8.10.2啜味

分三口啜饮(吸气把茶汤啜入口腔),慢慢下咽,让茶汤与口腔各部位充分接触,全面感受茶汤滋

味。

8.10.3审韵

品饮茶汤后,轻搧茶杯,稍凉时吸嗅杯底,赏杯中韵香。

8.11谢宾

待品茗者品饮完毕,主泡清洁茶具,收纳完毕,起身行礼,退场。

8

T/CASMEXXXX—2023

A

附录A

(资料性)

武夷工夫茶沏泡器具列表

武夷工夫茶沏泡器具列表见表A.1。

表A.1武夷工夫茶沏泡器具列表

序号类别名称别名定义/说明

以竹木为框架,用藤编织而成的竹筐或篓,炭篓宜小且不漏灰渣,用

1炭篓炭筐、乌府

于贮存适量木炭

2炭箸火箸、炭筴、火筴以铁、熟铜等金属制作的用于簇火拨炭的火筷

3炭捶炭檛、铜锤以铁、熟铜等金属制作的用于捶碎大块木炭的带长柄小锤子或斧

4取火类炭铲铜铲以铁、熟铜等金属制作的用于清理炭灰的小铲子

5炭勺铜勺以铁、熟铜等金属制作的用于舀取添加细碎炭料的小勺子

6炭钳铜钳以铁、熟铜等金属制作的用于夹取炭块的火钳

羽扇用来煽火,用洁白鹅翎编制而成,大小与泥炉相适应,传统鹅

7羽扇鹅毛扇、纸扇

毛羽扇为佳

风炉、白泥炉、红泥直径12cm~20cm,高25cm~40cm,以传统红、白泥小风炉为

8泥炉

炉主,炉口通透,生火殊易

煮水类沙泉清冽,故铫必砂制,以潮州枫溪砂泥烧制而成者为佳。有盖、有

茶锅、茶铫、瓦铛、煮

9砂铫嘴,有短柄,制作不必坚致,陶质甚薄,易于沸透。高不过10

水器

cm,直径不过12cm,容量300mL~500mL

10净纸素纸用于倾茶、展示茶叶的绵纸。今多以茶荷、茶则代替

备茶类茶叶罐、茶合、茶入、储蔵茶叶用陶罐或锡罐,罐口双套,具较好密封效果的容器,名贵

11茶罐

茶仓茶叶则用密封性强的锡罐为佳

紫砂壶、孟臣壶、朱泥壶必孟臣,圆体扁腹,努嘴曲柄,用于沏泡工夫茶的泡茶器,以小、

12茶壶

壶、冲罐浅、齐、老的宜兴紫砂壶为佳

用于沏泡工夫茶的泡茶器,上有盖,下有垫,垫俗称茶船,以白瓷

13盖瓯盖碗、瓷瓯、三才杯

敞口仰钟器型为佳。容量90mL~150mL,以120mL为宜

高4cm~5cm,形如小钵,使用时将茶壶置于其中,承受沸汤。根

沏茶类

据茶壶或盖瓯大小选择口径适合者。掌握“夏浅冬深”,冬深便于

14壶承壶垫、棕垫浇罐时多承水,使茶不易冷。壶垫也称毡垫,以无异味、软硬适中

的丝瓜络为佳,衬垫在壶承内,起到茶壶与壶承之间的柔性隔振效

15盖置瓷盂用于放置壶盖或瓯盖的器具

水瓶贮水以备烹茶,容量约1000mL,用于向砂铫内添水的瓶、壶

16水瓶水壶、执壶

类贮水器具。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上

容量约5000mL,如普通花盆大小,用于储水,以宽口、束脚、圆

17水钵净水罐

腹的瓷缸体为佳

储水类

用于储存大量天然水的带盖水缸,容量适宜,类似栽种莲花的莲缸,

18龙缸水缸

素瓷青花者为上

长柄杓、木勺、铜勺、用于从水钵或龙缸里舀取净水的瓢、勺类器具,有葫芦、木、椰子、

19水瓢

椰瓢铜勺、竹筒等形制

放置茶杯的敞口浅腹瓷盘,俗称茶垫。口径15cm~22cm,高2cm~

20品饮类茶盘茶垫、瓷盘

5cm。以宽、平、浅、白为上,宽则足容四杯;底平则稳;边要浅,

9

T/CASMEXXXX—2023

序号类别名称别名定义/说明

色要白,则可衬托茶杯、茶壶,使其美观。杯盘之间隔以毡垫,以

无异味、软硬适中的丝瓜络为佳,避免茶杯与茶盘相互碰触

杯必若深,俗称茶盅,4杯为一盘。茶杯以若深制白瓷小杯为佳,

品茗杯、若深杯、茶盅、

21茶杯白地蓝花,底平口阔。容量25mL~35mL。以小、浅、薄、白为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