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1
命题趋势
考点高考三年考情梳理
2024年2023年2022年
1.湖北•秦汉大一统的时代特征
1.北京•贞观之治的特点2.全国甲•唐朝的专制集权
中枢机1.浙江•汉代尚书职能
2.重庆•宋代抑武方针3.广东•隋唐中枢机构三省六部
构的演2.浙江•宋代三司使的职能
3.海南•宋代崇文风尚4.浙江•君主专制加强
变3.广东•元朝大一统秩序
4.北京•清朝奏折制度特点5.辽宁•金加强君主专制
6.湖南•清初君主集权
1.湖南•西周血缘政治
2.广东•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变
化.
1.辽宁•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3.全国•春秋争霸
2.广东•分封制
4.浙江•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1.河北•西周至春秋政治秩序的
3.江苏•春秋政治秩序的变化
5.湖北•秦朝延续秦国耕战变化
4.天津•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影
6.浙江•汉代均输平准2.浙江•西周统治模式的特点
地方行响
7.全国新课标卷•门阀政治3.分封制的文化影响
政管理5.广东•汉初的修养生息
8.浙江•汉至唐政治特征4.河北•秦朝的文书行政
制度的6.北京•汉朝的行政体制
9.浙江•东晋门阀政治5.浙江•古代职官的演变
沿革7.山东•隋代京畿区域的变化
10.湖南•豪强大族势力膨胀6.天津•汉武帝的财政政策
8.天津•汉唐时期的地方治理
11.湖南•唐末新藩镇军队7.湖南•汉代重农抑商政策
9.广东•唐藩镇割据
12.湖南•唐末至后周军事体制8.广东•两汉的政治制度
10.全国乙•明初对百姓的管理
的变化
11.辽宁•清朝的统治政策
13.辽宁•敕令的规范
14.湖北•明朝的分封
15.浙江•明朝的边疆管理
中国古
代官员1.辽宁•明经科考1.重庆•唐后期科举制的弊端
1.湖南•隋唐科举制的影响
的选拔2.浙江•元代的选官制度2.海南・清朝科举文化的影响
制度
中国古
代官员
无无1.山东•汉代的官员素养建设
的考核
制度
中国古无1.全国新课标•两汉地方监察1.湖南•宋代监察制度
代官员演变2.浙江•西汉的刺史制度
的监察3.江苏•元代的地方监察建设
制度
2025年高考预测:
(1)中枢机构的演变:汉代中外朝制度、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朝废丞
相设内阁、清朝奏折制度以及设军机处;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以及汉武帝加强
中央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元代的行省制;
(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重点关注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4)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汉朝刺史制等
重难诠释
【一图看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芽
隋
秦
秦
宋
两
元
唐
朝
汉
朝
。@
夏朝
。
®。®
皇
三
三
二
中
一
帝
君主公
省
府
省
外
九
制
两
专制三
商朝六
朝
卿
度
院
司
部
制
制
制
制
制
一
西周H
路
三
郡县道
、
行
郡
二
级
中央(州
春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州
省
县
与分级
(制
)府
制
制
战国权制萌芽集权制
封并、
县)
、
行制县
中央集权的确立及进一步加强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西周世官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专题线索】
(-)中枢机构的演变:
趋势: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强化。
先秦(萌芽)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组成中央政府
西汉(巩固)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
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
宋元(加强)
元朝: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明清(顶峰)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强化。
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层级区划
形成秦朝郡县制郡一县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一县(东汉)州一郡一县
巩固
汉武帝推恩令
隋朝: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
完善唐朝唐:节度使(后期藩镇割据)
唐朝:道(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州、县三级
加强宋朝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路一州(府)一县
新发展元朝行省、宣政院、宣慰司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
省一府一县
清朝督抚制度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朝代制度途径标准特点
西周世官制世袭(世卿世禄)血缘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缺乏制度化;
举荐与军功爵制举荐、军功才能、军功
战国战时(临时)选官方式
“以法为教”
秦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明习法律专任法家思想
“以吏为师”
先考察后推举,地方官推荐取士;
两汉察举制孝廉、茂才等
分常科和特科皇帝征召
魏晋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门第初期集权;
后门阀士族垄断
隋唐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分科考试,
才学
分为制举和常举取士不问家世,进一步发展
两宋科举制
完善
元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血缘、军功、才学时断时续;等级色彩
明清三级考试才学八股取士,内容僵化
(四)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发展总趋势: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日趋严
格,标准细化;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
朝代考核制度或归属部门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结果
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
隋唐
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
两宋
明朝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
考满三年、六年、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
依据
考察三年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
六年京官
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
大计外省官员
(五)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时期制度
秦朝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监御史)
秦汉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
相不法行为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
隋唐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承唐制设御史台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称为“监州”,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
宋责对知州的监察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元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
明
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清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的监察职能没有改变(科道合一)
<1
限时提升练
1.(2024・湖北•一模)学者许倬云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
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上的意义,大于裂土封疆的意义。新封的封
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一个政治单位。学者意在说明分封制()
A.促进了早期国家形成B.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C.结束了血缘部落关系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上的意义,大于裂土封疆的意义”可知,分封制打破了族群的界限,
促进了不同族群的融合,形成了地缘性的政治单位,这说明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D项正确;早期
国家在夏朝己经形成,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侧重于新族群的形成,而不是巩固统治,排除B项;分
封制分封的对象,仍然是以血缘为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河北・高考真题)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
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
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答案】A
【知识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
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
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
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
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
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4・浙江・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
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
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
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
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
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4・四川成都•二模)秦汉时期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发行时间名称重量币面文字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秦半两半两半两否
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四铢钱四铢半两否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三铢钱三铢三铢不准私铸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郡国五铢钱五铢五铢由郡国垄断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赤侧五铢钱五铢五铢(带红色镶边)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表格信
息反映了古代货币的发行从秦朝时的不垄断到汉武帝时期由中央垄断,说明汉代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能力增
强,体现了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C项正确;汉承秦制强调汉代继承秦代某些制度,材料主要强调汉代货币
制度与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中央垄断铸币权,表明从经济层面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央对铸币权的管控,没有体现古代铸
币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江西•高考真题)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
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
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A.行政效率提高B.中央集权加强C.决策事权转移D.科举影响扩大
【答案】C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
料信息可知,黄麻书写的诏令一般是需要长时间传递的不紧急的诏令,而白麻书写的诏令一般为重大的诏
令或者紧急的诏令,唐朝后期,中书省只有黄麻可用,而白麻都在翰林院,折射出唐代决策事权的转移,
重大诏令或者紧急诏令的起草由中书省转移到翰林院,C项正确;中书省和翰林院都有起草诏令的职权,不
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决策权的变化,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4・广东•高考真题)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
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
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
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A
【知识点】赋税制度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
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
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
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
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宁夏吴忠・一模)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
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
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
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婚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D.三省权力分割给六部
【答案】B
【知识点】三省六部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
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
执宰相之职。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
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B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三省分权逐步转移到中书
门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制度,“婚变”意为蜕变,更替,有彻底
改变的意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书门下是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的核心,而不是成为决策部门,
排除C项;由题干材料信息“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可知,“三省权力分割给六部”说法错误,不符
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5•广东惠州•二模)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
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
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
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答案】A
【知识点】科举制
【解析】本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
据材料可知,贞元年间,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增加了许多与时政相关的题目,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
乱后,唐朝政府面对复杂的政治形势和经济问题的实际需求,急需选拔具有实际治理能力的官员,A项正
确;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不影响考试内容,排除BC项;选官标准的变化一定程度上
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但并非是主要原因,而且材料无法反映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排除D项。
故选A项。
9.(2024・辽宁・高考真题)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
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
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答案】B
【知识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赦书
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材料提到赦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颁布赦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
故令刑部摹印颁行,赦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
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赦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
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赦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
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赦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隋唐以来,历朝在科举考试内容上都围绕儒家经典,但在科目设置上多有
调整。一般认为,依据这一标准,有学者将考试内容与行政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量化统计(见如图)。
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业化水温
注:图中负值代表考试内容,与行政能力无直接关系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注重教化,推崇理学
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
【答案】C
【知识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以来(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图中宋代出现负值,宋代崇文抑武和提倡文治,C项正确;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排除
A项;图中宋代负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排除B项;唐朝奉行三教合一、不符合宋代,
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江西景德镇•模)金朝在地方设置了路、府、州、县四级。路设转运司,掌规措钱谷;府设府
尹,而总管府则设兵马都总管,统领本府军民;州分节镇州、防御州、刺史州,其职分别为镇抚地方、防
御盗贼、兼治州事;县设县令,掌管本县事务。金朝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征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管理
C.奠定了南下灭宋的基础D.推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答案】B
【知识点】金朝入主中原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夏宋金
元(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金朝设置路府州县,明确职责,强化对地方控制,B项正确;
金朝沿袭唐宋制度,同时推行“猛安谋克制”体现因俗而治特点,排除A项;北宋被金攻灭,南宋与金长期
对峙,不合史实,排除C项;多元一体格局金朝之前已经存在,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4・广东•高考真题)《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
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
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统一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
料“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可知元朝意图通过修撰全国性的地理
志来树立正统地位,为全国统治秩序寻求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了西域地区,不能代表全部的边
疆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全面”的说法存在绝对化的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修撰体例的变化,
只是强调地理志的范围更广,局部采用了外来制图技术,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通过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
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3.(2022•江苏•高考真题)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
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
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地方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
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
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
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
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湖南・高考真题)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
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日"。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飞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
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
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不符合
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3・北京・高考真题)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
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
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
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
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
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
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
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4•山东日照•三模)明洪武年间,建历代帝王庙,一并祭祀历代帝王。洪武二十一年,确定历代开
国之君自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至元世祖共16帝入祀。如表为此后变化情况()
停止祭
时间段入祀人数入祀标准增加祭祀
祀
明嘉靖中期15开国创业之君元世祖
清顺治元年16开国创业之君明太祖
恢复元世祖,新增辽太祖、金太祖、金
清顺治二年21开国创业之君
太宗、元太祖
清康熙末年至除无道被弑和亡国之夏启、商太甲、周成王、崇祯帝等143
164
雍正初主,皆可入祀人
明清时期国家祭祀历代帝王主要目的是
A.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B.宣扬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
C.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质D.缓和朝代更迭引起的动荡
【答案】C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
明朝“停止祭祀元世祖”,清朝“恢复元世祖牌位,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数民族的
开创之主入祀”等内容可得出,明清两代停止或增加祭祀的内容,都是为了是说明本朝政权是合理合法的,
彰显自身统治的正统性质,试图构建起合法统治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不是主要
目的,排除A项;宣扬天下一家的政治理念和停止或增加祭祀无关,排除B项;缓和朝代更迭引起的动荡
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4・吉林•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显过多,便设“道”,全国分十道,
每道派出采访使,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景云二年,唐政府正式置节度
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由此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
平定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材料二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
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宋史・职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诏各镇节度会于京师,赐
第(宅)以留之。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
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
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
——以上材料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根据材料,简析从唐到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阿比多API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锂电池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铝箔盒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属锆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野营椅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酶抑制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造纸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车用柴油滤清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超透明平板玻璃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认知和记忆增强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充电站工程监理细则
- 水利工程建设文明工地创建措施
- 液压阀门测试机安全操作规程
- kV落地手车式开关移动平台的研制
- 电力行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标准(试行)
- 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与流程
- 上海市汽车维修结算工时定额(试行)
- 装配式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中国古典文献学(全套)
- 自身免疫性脑炎
- 医院质控科工作质量考核指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