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18个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单二18个文言虚词

1.而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

⑴某所,财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皿听细说。(《鸿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画破之。(《鸿门宴》)

后”,或者不译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

⑷君子博学画日参省乎己。(《劝学》)

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画见者远。(《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去『

(6)今以秦之强则先割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

列传》)

(7)而余亦悔其随之则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

禅山记》)以“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⑼籍吏民,封府库,晅待将军。(《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皿征一国

(10)名词,通“能”,才能

者。(《逍遥游》)

(H)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财已。(《师说》)(n)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行,则况于明哲乎!(《谏太宗

(12)表递进

十思疏》)

(13)既加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13)不久,一会儿

碑记》)

夕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I)故汤武不循古画王

而:

(2)(2024•全国卷I)芝坐爽下狱,当死,画口不讼直而:—

(3)(2024•全国卷II)每食辄弦歌皿荐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见财异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弘微家素贫俭,加所继丰泰

而:________________

(6)(2024•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皿气和

而:________________

(7)(2024•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地卒

而: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

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

不译

2.何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大王来回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

⑵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秦论》)

⑶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

(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

(4)徐公河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反问

⑸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⑸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也!(《伶官传序》)

⑹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回。(《过秦论》)(6)作动词,译为“呵问”

(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

⑺樊哙曰:“今日之事四如?”(《鸿门宴》)

相当于“怎么样”

⑻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

传》)相当于“凭什么”

夕牛刀小试

⑴(2024•北京卷)不亡何待

何: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I)在郡何以为理

何: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山)草湿则生火,四足怪

何:_____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II)申饬边臣岂不行,何以使为

何:______________

(5)(2024•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

(6)(2024•全国卷II)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

(7)(2024•四川卷)何滞(困难)而不通,回远(远大目标)而不至邪何:

【答案】⑴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⑵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⑶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⑷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5)疑问代词,为什么⑹疑问代词,什么⑺疑问副词,怎么

3.乎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1)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⑵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乎?(《游褒禅山记》)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3)助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乎?(《师说》)

⑷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吕氏春秋》)

或“呀”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表示语气的停顿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的样子”

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7)介词,相当于“于”

小牛刀小试

(1)(2024•北京卷)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乎: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乎:______________

(3)(2024•江苏卷)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乎:

(4)(2024•天津卷)众会平坐,不问不言

乎: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______________

(6)(2024•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7)(2024•湖北卷)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乎:______________

【答案】(1)助词,表语气停顿(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反问语气,吗(4)助词,

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5)助词,表反问语气,吗(6)助词,表揣测语

气,吧(7)表感叹语气,啊

4.乃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2)副词,表确定推断,译为“是”

记》)“为”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

⑶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刺秦王》)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

(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

(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死》)

夕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II)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

(2)(2024•全国卷I)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乃:

(3)(2024•全国卷II)乃挟兵结客,后遂往报仇

乃:_______________

(4)(2024•浙江卷)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5)(2024•山东卷)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答案】(1)副词,表推断,是(2)表顺承,于是、就(3)表顺承,于是、就

⑷副词,表推断,是(5)表转折,却、竟然

5.其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臣从某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

列传》)的”或“他(她、它)们的”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

(2)基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它)们”

(3)而余亦悔募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游褒禅山记》)

⑷则或咎甚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

⑸一狼径去,某一犬坐于前。(《狼》)

后面多为数词

⑹不可怪也欤!(《师说》)(6)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莫非”“怎么”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7)表示揣测语气。译为“唯恐、或许、也许、

于此乎?(《师说》)可能”

(8)与尔三矢,尔基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

(8)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应当、确定”

序》)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

(9)表示商议语气。译为“还是”

乱易整,不武。吾基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10)天之苍苍,募正色邪?外远而无所至极(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经常是两个以上的

邪?(《逍遥游》)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11)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

(11)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假如"

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12)静女甚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12)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小牛刀小试

(1)(2024•北京卷)基孰能知之

其: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基为人所重如是

其: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I)民思基德,为立祠安阳亭西

其:________________

(4)(2024•浙江卷)考丹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其:______________

(5)(2024•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甚至乎其:

【答案】(1)莫非(2)第三人称代词,他(3)第三人称代词,他的(4)指代第三人称,他们

(5)表示揣测语气,或许、也许

6.且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不出,火耳尽。(《游褒禅山记》)⑴副词,译为“将要”

⑵北山愚公者,年耳九十。(《愚公移

⑵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山》)

⑶存者耳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

(3)副词,译为“暂且”

吏》)

⑷王不行,示赵弱旦怯也。(《廉颇蔺(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

相如列传》)“又……又……”或"一边……一边……”

⑸臣死耳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宴》)

⑹耳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

(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论》)

⑺穷耳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

(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阁序》)

(8)耳耒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一步争论,译为“再说”

夕牛刀小试

(1)(2024•北京卷)县所谓者天事乎

且: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I)意以因疾报杀(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耳释之而去

且: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UD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旦往大国分画矣

且:______________

(4)(2024•浙江卷)二者所以为喜耳自贺也,幸甚

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副词,译为“况且”⑵副词,译为“暂且”⑶副词,译为“将要”⑷表递

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若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年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1)人称代词,译为“你”

⑵君子哉若人!尚德哉惹人!(《论语•宪问》)(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假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如”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荐也。”(《廉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颇蔺相如列传》)

⑸怒而飞,其翼着垂天之云。(《逍遥游》)(5)动词,译为“像”“似乎”“犹如”

⑹桑之未落,其叶沃惹。(《诗经•氓》)(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⑺若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

且恶乎待哉?(《逍遥游》)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夕牛刀小试

(1)(2024•北京卷)惹国亡,不过十年

若:____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若挟天子保许昌

若:

(3)(2024•全国卷I)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若:_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I)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

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像这样”(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3)动

词,译为“像”“似乎”“犹如”⑷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假如"

8.所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今入关,财物无加取,妇女无所幸,此(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

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组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

论》)“为……所……”的格式

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后以为愚,⑶复音虚词,“所以”,表示缘由,译为“……的缘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由“

⑷师者,用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

说》)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夕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II)妾不知其死所矣

所: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父为郭氾所害

所: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混风格高峻,少折交纳

所:______________

(4)(2024•天津卷)会世扰乱,恐为怨仇后擒

所:______________

(5)(2024•浙江卷)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

所以: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哪里⑵表被动⑶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⑷助词,用

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5)复音虚词,表示缘由,译

为“……的缘由

9.为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1)介词,读wei,译为“被”,表示被动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介词,译为“给,替”

⑶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介词,译为“对,向”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⑷介词,表缘由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

为之。(《鱼我所欲也》)“为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⑸语气助词,读we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

门宴》)等相协作,表疑问或反问

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殛为妄作。(《兰

(6)动词,读w6i,“是”,表推断

亭集序》)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

⑺译为“做”“担当”

相如列传》)

金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为:____________

(2)(2024•天津卷)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

为: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司空琰其次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为:_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I)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为: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I)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为:______________

(6)(2024•全国卷III)申饬边臣岂不行,何以使为

为:______________

(7)(2024•天津卷)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为:

【答案】⑴动词,做⑵动词,担当⑶动词,做⑷动词,担当⑸介词,译为“给,替”

⑹语气助词,读w6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协作,表疑问或反诘⑺介词,表缘由或

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10.焉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

⑴犹且从师而问卷。(《师说》)

“老师”

(2)且常置土石?(《愚公移山》)(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帚则胶。(《逍(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

遥游》)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售。(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

(《游褒禅山记》)气,译为“了”“啊”

(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

(5)盘盘薄,困困裁,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常,或不肯,小学而大

(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夕牛刀小试

(1)(2024•江苏卷)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常

焉: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天津卷)一岁仓卒国绝,因家聂以农桑为业焉:

(3)(2024•全国卷I)首相韩琦每咨访带

焉:_______________

【答案】(1)助词,表陈述语气,了、啊(2)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3)

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他

11.也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1)语气助词,表示推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生?(《寡

(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人之于国也》)

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劝学》)(4)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说明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

(5)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列传》)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

遥游》)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小牛刀小试

(1)(2024•北京卷)则又吾所不识出

也: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鲁芝字世英,扶风那人也

也: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UD以梦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也:_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从叔峻,司空琰其次子电

也: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电

也:______________

(6)(2024•浙江卷)如足下之才之时,真惋惜也

也: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气助词,表示推断语气,不译(2)语气助词,表示推断语气,不译(3)语气助词,

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4)语气助词,表示推断语气,不译(5)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

不译(6)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12.以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

(1)介词,表运用,译为“拿”或“用”

列传》)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

(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师》)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依据”“以……

在汉者。(《苏武传》)身份”

⑷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4)介词,表缘由,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祭妹文》)

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

(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记》)

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

⑺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去来兮辞》)

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

(8)连词,表缘由,译为“因为”

武退秦师》)

⑼作《师说》以贻之。(《师说》)(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师表》)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秦王》)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星以区区不(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

能废远。(《陈情表》)“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

传》)“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14)复音虚词,“以为”,依据语境敏捷翻译。译为

(《过秦论》)“以……为”,即“把……作为”

(15)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

(15)动词,认为

谏》)

金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I)子何以中吾君

以:

(2)(2024•全国卷I)一旦以罪见黜

以: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诸葛诞以寿春叛

以:_____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I)在郡何以为理

以:____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I)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以:__________________

(6)(2024•全国卷I)司空琰其次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以:—

(7)(2024•全国卷I)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

以:______________

(8)(2024•全国卷II)意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以:

(9)(2024•全国卷III)申饬边臣岂不行,,以使为

何以:______________

(10)(2024•浙江卷)(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

以: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用(2)介词,因为(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5)介词,用(6)介词,

表处置,译为“把”⑺连词,表缘由,译为“因为”⑻动词,认为(9)复音虚词,“何以”,

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10)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3.因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

⑴项王即日坦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于是”

⑵用击沛公于坐。(《鸿门宴》)⑵副词,趁机

⑶不哀丧而求国,难;口乱以入,殆。(《国语》)(3)介词,趁着,趁

(4)罔不国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4)介词,依照,依据

(5)用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5)介词,凭借,依靠

(6).来宾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6)介词,经由,通过

⑺口噎废食(成语)(7)介词,因为,由于

⑻蒙故业,西遗策。(《过秦论》)(8)动词,沿袭

⑼批大郤,导大霰,国其当然。(《庖丁解牛》)⑼动词,依顺,顺着

(10)加之以师旅,国之以饥僮。(《子路、曾皙、冉有、公

(10)连词,接着,继而

西华侍坐》)

夕牛刀小试

⑴(2024•全国卷II)国攻其军

因:____________

⑵(2024•天津卷)应以为名也

因: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I)意以国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因:

(4)(2024•全国卷II)而谗者坦言意与奉合谋

因:____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I)坦条数事以献

因:______________

(6)(2024•福建卷)国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因:—

【答案】⑴介词,趁机,趁着⑵连词,于是,就⑶介词,趁,趁着(4)副词,表顺承关系,

就、于是(5)连词,接着,因而(6)副词,表顺承关系,就、于是

14.于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1)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2)介词,自、从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⑶介词,到,到达

⑷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4)介词,对,对于

⑸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5)介词,向

⑹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⑹介词,由,由于

⑺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8)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夕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II)遂死于敌

于: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I)商人露宿于道

于: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I)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严猛于涣于:

(4)(2024•全国卷I)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于:

(5)(2024•全国卷II)邓奉反于南阳

于:______________

(6)(2024•浙江卷)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

于:______________

(7)(2024•江苏卷)仪征盐船昵于火,焚死无算

于: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介词,在⑵介词,在⑶介词,比⑷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5)介词,

在(6)介词,自、从(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15.与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1)介词,译为“和、跟、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2)连词,译为“和、跟、同”

⑶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动词,赐予,授予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

(4)动词,结交,亲附

武退秦师》)

(5)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动词,赞许,同意

⑹蹇叔之子与师。(《左传》)(6)动词,参与,读“yti”

(7)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7)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

侍坐》)疑问语气

夕牛刀小试

(1)(2024•全国卷III)请与子论功

与: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HI)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

与:_____________

(3)(2024•江苏卷)解、陈二生善画与棋

与:_____________

(4)(2024•全国卷I)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与:_______________

(5)(2024•全国卷II)时平原多盗贼,熹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

与:_______________

(6)(2024•浙江卷)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②仆相远

①与:②与:

(7)(2024•全国卷山)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与: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跟,和(2)介词,跟,和(3)连词,和⑷介词,和、跟、同⑸连词,和、

跟、同(6)①动词,赐予,授予②介词,和、跟、同(7)动词,读y"参与,参与

16.则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劝学》)

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2)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则”假如出现在前一个分

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句中,译为“假如”;假如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么”

也?(《阿房宫赋》)“就”

(3)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⑶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像的一

(《师说》)

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4)连词,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

(4)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

中,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

(《陈情表》)

为“虽然”“但是”

⑸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5)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

(《种树郭橐驼传》)是……就是……”

⑹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6)副词,用在推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

阳楼记》)是“

夕牛刀小试

(1)(2024•北京卷)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则:_______________

(2)(2024•全国卷III)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则:_______________

(3)(2024•全国卷III)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则:_______________

(4)(2024•浙江卷)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则:_______________

(5)(2024•湖北卷)我蔬食则①喜,肉食则②不喜

①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连词,就是(2)连词,那么,就(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便

(4)副词,用在推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5)①连词,就②连词,表示转折,却

17.者

记住经典归纳义项

⑴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

⑴先破秦入咸阳省王之。(《鸿门

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

宴》)

事”“的东西”

(2)此三有,吾遗恨也。(《伶官传(2)代词,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序》)物,可译为“……种””……样”

(3)今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3)代词,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公也。(《鸿门宴》)

⑷不益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

(4)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

宴》)

(5)客有吹洞箫煮,倚歌而和之。

(5)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记

(《赤壁赋》)

⑹廉颇有,赵之良将也。(《廉颇

(6)助词,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推断

蔺相如列传》)

(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苟,徒慕

(7)助词,用在主语后,引出缘由说明

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⑻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

(8)助词,放在疑问句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