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7次收割机陷泥、48次农机维修、收获62.66吨水稻……与以往文艺作品所描述的唯美浪漫的田园生活不同,劳作纪实互动综艺《种地吧》让“种地”真正成为动词,扎扎实实地种,不是__________________、装腔作势的“体验”,也别跟我扯什么组CP,你真正需要的是和土地进行踏实深入的沟通。当然,把“种地”这门古老的手艺写成文字、搬上屏幕,不是真正的农民做的事,农民甚至不是这类作品的目标观众。10个青年也终将回归城市,但土地、阳光、雨露,在四季轮回的时空变化中带给大家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真理——认真干一件事情,就一定会有回报。然而,因“割稻谷”等问题,节目组动辄被扣上“糟蹋粮食”的帽子,如此上纲上线,乍一看是尊重劳动、农民,实际上是将“三农”问题__________________,反而切断了普通人了解“三农”的重要路径。进而言之,把田园作为舞台,把种地作为才艺,也有助于那些生活在云端里的有闲阶层,打破对“三农”的傲慢与偏见。大多数农民对读书人拥有敬畏,但很多掌握学识和文化话语权的人,对“三农”缺乏尊重和认识,更别谈了解。希望《种地吧》能够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看清楚自己的“幸运”和“局限性”。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蜻蜓点水一成不变束之高阁B.走马观花亘古不变置之不理C.蜻蜓点水亘古不变束之高阁D.走马观花一成不变置之不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也不是一味追求综艺效果,而是真正地深入田间地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是一幅让人A的画卷,碧绿的河水行至此地忘记了流淌,似琉璃镜面般安然酣睡。岸上连成片的胡杨林似千军万马,B,远山如黛遥相呼应,远高近低协防驻守。①再看河中:鸬鹚在悠闲地觅食。时而连声鸣叫,时而紧贴水面低飞掠过……它身下垂荡着一双调皮的小短腿,不经意间划破镜面,激起几圈波纹,泛开几层涟漪,搅扰了胡杨林的水中倒影,也激活了先前近乎静止的画卷。②胡杨有着粗壮而扭曲的树干,枝叶斜向上展开,拥抱天空,生就一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模样。它近似椭圆的锯齿状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宝石般C,③若以蓝天为背景仰视之,更如天神降财——不,简直堪称散财。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若长在干旱之地,发达的根系便能向下伸展,酣吮深层土壤的水分,树叶上厚厚的角质层也能帮助减少水分蒸发;它若长在水中,根系则起到自我加固的作用,而结构独特的树叶竟能在水下进行光合作用;它若长在盐碱地上,根系更如开挂一般,以吸收积累盐分来降低细胞外渗透压,从而保持细胞内水分平衡。④天哪,造物如此神奇!耐旱耐水且耐盐碱,几近完美的生命支持系统,使胡杨拥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5.下列句子中的“向”与文中加点的“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到了向午时候,他们才回来吃饭。B.她很喜欢你,很多时候都会向着你。C.主任号召大家向先进工作者学习。D.我们人向来没有专学部首的道理。6.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句子,标点使用有误的一处是()A.①B.②C.③D.④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散文或小说在叙事抒情方面,往往要用许多文字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而中国古典诗歌在叙事抒情的时候,强调和追求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诗歌作品的语言往往是高度概括性的。以杜牧的七绝《江南春》为例,该诗的前两句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这里,诗人只用了六个意象来表现江南春天美丽的景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难道江南春天只有这六个景象吗?当然不是。比如,小草、野花、蝴蝶、燕子等自然景色,都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如果是写散文,这些都可以写,而且可以描述什么鸟在啼叫、树是什么树、花是什么花等。但是,这种细致的、散文化的描写手法不是诗歌的语言。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以少总多”(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万取一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即强调重点突出、高度概括。在这两句诗中,杜牧并没有具体描写什么鸟、什么树、什么花等,他只是抓住了江南春天中最有特色的几个景象,用最精练的语言,稍加点染修饰,一幅江南春景图就生机盎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首诗的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表面上看,这两句诗依然是描写江南春天景色的特点。这个景色就是南朝时期建筑的佛教寺庙。这些寺院的楼台殿宇,在空蒙烟雨的笼罩之下,朦胧缥缈、深邃神秘。但是,透过表层的朦胧美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诗人的情感已经发生了变化,即不再是单纯的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喜悦之情,还有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感叹:南朝时期建筑的精美寺庙还在,可是宋齐梁陈那些南朝的国家早已经烟消云散、不知所终。而且,面对这些历史遗迹,诗人不仅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感叹,还很有可能产生一种对现实政治的担忧与无奈的情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大唐王朝已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很快就会像南朝的宋齐梁陈一样成为过眼云烟。这些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被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体会和感受出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往往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由上述可见,这么多景色,这些情感、情绪和思想,如果用散文的笔法来写,至少得需要上百字。但是杜牧只用了四句诗二十八个字。当然,对于这首诗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意”,读者必须琢磨思考后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与思想。(摘编自朱海波《浅谈中华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材料一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例证,名篇佳句信手拈来,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体验。B.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以少总多”,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提出“万取一收”,都体现了古典诗歌在意象和语言的选择上主张重点突出、高度概括。C.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旦使用“多少”这个词,就都蕴含着感叹、感慨的情绪和情感,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等。D.在杜牧的《江南春》中,诗人发出了历史和现实的人生感叹,虽然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呈现出来,但是读者可以从这首诗的语气,尤其是关键词“多少”中体会和感受出来。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因为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所以诗歌语言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B.在材料一中,作者通过比较“木叶”“落木”“落叶”“黄叶”等词语的不同,细致分析了每个词语带给读者的不同联想,目的是证明“木叶”最好。C.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诗里,“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是因为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D.周邦彦《满庭芳》中的“午阴嘉树清圆”不能改为“午阴嘉木清圆”,因为这样改后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9.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写出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对个人遭际的感伤,用“戎马”来代指战争,正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B.“高树多悲风,海水扬且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是千古名句,曹植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像海潮一样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越饱满,这里用“树”字而不用“木”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C.“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只用了“一一”两字,就描绘出了荷塘之上荷叶亭亭出水,风过处,荷叶一片一片舞动起来的动态,精练传神,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千古”二字高度概括,道尽了历史上的无数风云人物随岁月消逝的境况,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概括性。10.材料一的第二自然段讲“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体是什么?作者如何展开论证的?11.两则材料都涉及“诗歌语言”,在内容上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蔡记纸铺王琼华裕后街蔡七,一字不识。他的蔡记纸铺里,墙上却挂了一幅字。上面写道:“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谁写的?”有人这般打听,蔡七皆是摇头,还说:“我从老娘裤裆里钻出来,它就贴在墙上。”私塾先生邓四眼来买纸,在这幅字前看了好半日,惊叫:“大宝贝呀!”“擦屁股,也嫌它糙!”邓四眼扶扶眼镜说:“俗不可耐!这东西能挽回两三间铺子。”“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邓四眼噎了。蔡七做纸坊就在纸铺隔壁,一间巴掌大的屋子。他庆幸自己屁股瘪瘪的,要不然连身子都转不过来。邓四眼的院子里则有好几间闲屋,惹得蔡七常常心痒。很快,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蔡七说:“纸铺卖纸!”后来,他一听人家说买这幅字的,便会将人家撵出去。那日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他听到纸铺里有响动,便起床从里屋出来,看见一裹头男子把铺门撬开钻了进来。他大叫:“有贼偷纸!有贼偷纸!”当即,他被砸了两棍。还好,蔡七叫声被邓四眼听到了。每天大早,他会上河堤打太极拳。于是,他跟着大喊:“捉贼!捉贼!”裹头男子匆匆溜了。邓四眼走进纸铺时,蔡七已经撑起身子,很恼火地说:“活见鬼,竟有偷纸的毛贼?”“你猪投胎吧。”邓四眼愣愣,侧头往墙壁看去。那幅字还在。蔡七问:“真值两三间铺子?”“眼前,三五间铺子也换得回来。”那年遭了大灾,又遇战乱。蔡七的妻子活活饿死,幼女则嗷嗷待哺。蔡七哭丧般:“这纸也当不了饭吃。”邓四眼跟他出主意,将墙上这幅字当了。蔡七把字从墙上取下来,抱起女儿出了门。傍晚,蔡七回到纸铺。他把那幅字又挂上了墙。邓四眼跑来看了看,问:“女儿呢?”“给了人家。”蔡七呜呜痛哭,“我哪敢把老祖宗给当了呢?”过了几日,日军来了裕后街。一少佐走进蔡记纸铺。翻译官跟蔡七嚷道:“姓蔡的,你得深感荣幸,太君第一次进老街的屋子,就是你蔡记纸铺。”蔡七像一个聋子待着。翻译官张嘴骂人。这时,少佐开腔:“别无礼。”少佐上前摸摸纸,眼睛忽地发亮,向蔡七问道:“这纸从哪来的?”蔡七冷冷地说:“不是东洋货。”“在日本,我买过很多地方的纸张,真没发现这么好的货。没料到,在这座老街中,我梦想中的纸张,竟能与我相遇。”蔡七无语。少佐拍拍蔡七的肩膀,说:“我跟中国人是朋友。我的书法老师,中国人。十三年前,我求学北平。老师用纸,挑剔。所以遇到闲时,我也喜欢琢磨它。”他贴在蔡七耳朵上问:“这纸,谁做的?”蔡七眼皮翻翻。少佐有点不开心。但他的目光忽地被墙上那幅字勾去了。他将那幅字念了一遍,又细细看了又看,万分兴奋地:“这幅字怎会挂这里?”“祖上之物。”“天呐。蔡、蔡先生是蔡伦后代?我的书法老师说过,北宋阮阅在贵地做知府时,曾写下一首题为《蔡伦宅》的诗,赠予蔡家。老师与我,有过约定,一块南下寻访蔡家。但那年我从军时,老师上五台山剃头了。哈哈,与蔡家我真是有缘,来到裕后街第一天,就让我……”蔡七平静地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蔡先生,绝顶聪明。”翻译官抬手便要取下那幅字。结果,少佐一个巴掌挥出,落到翻译官脸上:“祖上所传东西,怎能拿走?”蔡七说:“铺里的纸,你也可拿走。”“谢谢。不过,这纸怎么做成的,才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该有秘方吧。”“哪有秘方?祖上传了一点吃饭手艺。”“这就够了。”少佐钻进做纸坊看了一个究竟,然后跟蔡七说,“做纸工序很多。明早,我再来铺子,从头至尾看你做纸。皇军会重重有赏。”少佐见蔡七侧脸往门外扫了一眼,便拍拍他的肩膀,“今晚,你休想跑出裕后街。”晚上,蔡七从门缝间看见门口站着日本兵。他闭闭眼。第二日,少佐带兵走进蔡记纸铺的做纸坊。蔡七早早待在做纸坊。少佐见蔡七穿着一件干净的青布大褂,头发也梳得光溜溜的,便说道:“这模样才像一个风光的老板。看来,蔡先生想明白了。”蔡七说:“我脑子没坏。”他把墙上的字取了下来。少佐没看明白蔡七的用意,只得打趣:“蔡老板,除了愿意动手做纸,还想将这幅字赠送给太君。”“做梦!”蔡七撇撇嘴。少佐一瞪眼:“只要往你身上剔下三五块皮,那份做纸秘方,你就会乖乖交给太君。”日本兵攥刀上前。但迟了,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快捞上来!”蔡七被捞出来,但七窍流血了。显然,蔡七已经服毒。街坊后来说,蔡七那天铁心要在少佐跟前死去,无非想让鬼子死了那份贪婪之心。少佐看到那幅字也烂在纸浆中,一气之下,将整幢铺坊连同蔡七一块烧了。日本兵败那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一块招牌——“蔡记纸铺”。他将院子闲屋也改成了做纸坊。他冲天上大叫:“蔡七兄弟,看见了吧,这私塾院子真能做纸!”街坊发现,邓四眼做的纸跟蔡七手法没点差异。这时,他们才打听到一个秘密。蔡七死的前一个晚上,将墙上戳出一个洞,让隔壁邻居将邓四眼叫过来,把做纸门道一一传给他。邓四眼说:“我得把蔡七兄弟的女儿赎回来。他也托付过。”(有删改)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有人走进纸铺说要买墙上那幅字时,蔡七却说:“纸铺卖纸!”其潜台词是:纸铺卖纸但不卖字。B.蔡七说:“你拿去吧。我今日就上你私塾院子做纸去。”邓四眼噎了,说明这幅字并不值两三间铺子。C.一天凌晨,蔡七突然被人打了,原因是有贼为了偷纸撬开其纸铺的门,被他发现,他被贼砸了两棍。D.蔡七说:“这幅字你喜欢,尽管拿走吧。”因为他看出少佐并非真心喜欢这幅字,少佐不会拿走它。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七从“一字不识”“俗不可耐”到最后抓起那幅字“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人物塑造欲扬先抑,颇显张力。B.“蔡七抓起那幅字,扭身跳进盛满纸浆的池中”,“抓”“扭”“跳”等动作写出蔡七寻死的决心,震撼人心。C.小说以“蔡记纸铺”为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是串联全文情节的线索,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紧凑。D.小说语言朴素平实,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则很有韵味,唯有这种风格才能体现作者对主人公蔡七朴实人生的认识。14.蔡七对墙上这幅字的价值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5.小说以邓四眼在私塾门口挂出“蔡记纸铺”招牌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段太尉逸事状(节选)[唐]柳宗元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取判铺农者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之。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旦日A来B遂卧C军中D晞不解E衣F戒候卒击柝G卫太尉。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词义不同。B.“当务始终”与“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两句中的“务”词义不同。C.“其与存者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两句中的“几何”词义相同。D.“农且饥死”与“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且”词义相同。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作者详细叙述了郭营士卒的骄纵横暴、恣肆残忍之状,与段太尉的惩恶治邪、整治军纪的行为进行对比。B.“注”和“植”两个动词,有力地突出了段太尉的“勇”,面对郭晞士卒的嚣张气焰,不凭武力,晓之以大义。C.第五段,作者采用细节描写,叙写段秀实救助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D.全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夹叙夹议,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深沉的歌颂之情。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2)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20.当时朝中有人散布流言,污蔑段秀实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柳宗元为辩正这一曲解,愤然写作此文。请结合全文,从段秀实的生平事迹和人物品性的角度,概括分析辩正理由。四、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王定国扬州①苏轼此身江海寄天游,一落红尘不易收。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又惊白酒催黄菊,尚喜朱颜映黑头。火急著书千古事,虞卿②应未厌穷愁。【注】①王定国,时因政治风波和好友苏轼同遭贬调,苏轼还京后,荐他为宗正丞,可以回到京城,不想王定国此时又被贬为扬州通判。②虞卿:战国时期名士,曾为朋友弃官逃难,后困于他国,矢志著书立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①黄庭坚清洛②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③。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④歌吹愁?【注】①元祐初,黄庭坚的好友王定国因直言进谏遭贬,出为扬州通判。②洛:洛河,可通扬州。③鸡头:鸡头米,一种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软糯香嫩,营养丰富,是水八仙之一。④竹西:扬州地名。2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诗首联以“江海寄天游”形容人生的无常和漂泊,接着用“一落红尘不易收”写出了一旦涉足尘世,便难以超脱的困境。B.苏诗颈联中,“催”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他开导友人虽时光流逝,但容颜未老,年富力强,还可有所作为。C.黄诗首联以清澈的洛水日夜流淌比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北归”表达了诗人流寓他乡,思念故土的情感。D.黄诗颔联中,诗人用“未生白发”宽慰友人还年轻,足以享受人生。“垂上青云”却“佐州”,暗含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22.苏轼与黄庭坚是如何表达对好朋友王定国的劝慰之情的?请结合画线的两联分别加以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离骚》中“,”两句,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因为百姓生活的艰难而伤心落泪。(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行人艰难的步履和惶恐的神情,表现了蜀道的艰险难行。(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两句话来批评:“。。”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对待自然美景,我们“想见”,然后“看见”,最后有所“感悟”。“想见”是一种向往和期待,它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梦想;“看见”是行动,亲自前往,实际观察,一探究竟,它可能带给你深刻体验和意外惊喜;“感悟”则是在观察和思考后获得了认识和领悟。这对我们的学习求知和成长发展也有启示意义。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答案】1.C2.①原文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和网络流行语,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②原文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土地人的特征,将人踏实种地形象化表述为人与土地的沟通;③采用第二人称“你”,叙述主体更加鲜活。3.大多数农民对读书人怀有敬畏(拥有敬畏之心/抱有敬畏),但很多具有学识和文化话语权的人,对“三农”缺乏认识和了解,更别谈尊重。【答案】4.A.叹为观止(心旷神怡)B.气势磅礴(遮天蔽日)C.熠熠生辉(晶莹剔透)5.C6.A【答案】7.C8.B9.A10.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首先,承接上文讲“木”暗示树干和颜色,“木”虽然是“树”的意思,但暗示着黄色和干燥,于是“木叶”就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接着,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木叶:微黄,干燥——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落叶:饱含水分,繁密。黄叶:有微黄无干燥(湿润)——无飘零之感;然后得出结论:“木叶”最能表现清秋气息。进一步分析,落木:出现的环境更空阔——毫无绵密之意(绝情)。木叶:出现在秋风中——有袅袅余情(缠绵)。11.①材料一主要讲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者用“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