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练习题
(《孙权劝学》《卖油翁》《陋室铭》《爱莲说》共20组)
(一)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
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
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鲁肃过寻阳
(2)即更刮目相待
(3)及为郢州
(4)母年其以劳生疾
【答案】(1)到(2)重新(3)等到(4)担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
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及:至IJ,等到。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答案】(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2)(沈约)白天所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
背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
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
词语。重点词语:涉猎:粗略地阅读。
3.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精读(研究)、略读(涉猎);前者是为了出成果,后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
增长见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
第1页共32页
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笃志好学。
4.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答案】笃志好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
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读书方法是:精读(研究)是为了
出成果,略读(涉猎)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闻。
5.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
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
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本
题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乙:沈约年幼丧父,家境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他的母亲
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
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
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
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二)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辱矣。”师旷日:“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日:“安有
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晋国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炬。④昧:昏暗。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巨鲁肃过寻阳
第2页共32页
⑵恐已停矣
【答案】(1)到,等到(2)迟晚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
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
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暮”是“晚”;“及”是古今异义词,“等到”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大有所益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蒙乃/始/就学
D.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答案】C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
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
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C.“蒙乃始就学”的意思是: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依
据主谓之间句读,正确的句读:蒙/乃始/就学。故选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答案】(1)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的光芒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几个词是
赋分点。(2)句中的“好(喜好)、如(像)日出之阳”几个词是赋分点。
4.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o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用原文语句
作答)
【答案】军中多务恐已暮矣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填写作答。
本题可依据“蒙辞以军中多务”和“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来概括填写作答。
5.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的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根据劝说的对象而采取适合的劝说方法,并且收到好的效果。不同点:孙权现身
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师旷用形象的比喻让晋平公明白:好学总不会晚。
第3页共32页
【解析】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分析能力。《孙权劝学》中的孙权劝说吕蒙读书学习,而吕蒙以“军中多
务”为借口推辞,孙权则首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
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而后采用现身说法的方法,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
吕蒙,最终说服了吕蒙。《说苑》一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
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
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
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据
此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己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怎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
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把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
公说:“(讲得)好啊!”
(三)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乙)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
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
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④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⑤故旧耶?念之!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⑥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熹《与长子受之》)
【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这里指父母。③汩:搅乱,扰乱。④伎俩:
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⑤乡党:家乡的人。⑥无忝:不要辱没。忝: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及鲁肃过寻阳
第4页共32页
(3)然今遵汝者
(4)力改故习
【答案】用经过派旧,原来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
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
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故:旧的,原来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答案】(1)士别三日,就要另眼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2)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
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
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
词语。重点词语:更:重新。汝:你。
3.(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什么?(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的原因是什么?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文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全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经验教训。乙
文朱熹因为自己不能常陪儿子学习,就让他拜师求学,也劝儿子珍视光阴、努力向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
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孙权劝导吕蒙要学习的理由是通过博览
群书,可以获得教益,了解历史的经验教训。乙文中朱熹让儿子离家求学,一是担心儿子在家被俗务耽误,
不能专心学习;二是父子之间不想日夜督促;三是在家没有朋友、没有见识。
4.从写作目的看(甲)(乙)两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从写法上看又有何不同?
写作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上:(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都是劝说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劝说,也有侧面描写。乙文主要从
正反两方面劝说。
第5页共32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
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
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两文都是在劝谏别人认真学习,勤奋读书。甲文既有委婉的劝谏,又
有侧面烘托;乙文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语重心长的劝说。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
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
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
夜督促责备你。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里,能
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若不是这样,则
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
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记住!记住!“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吗?”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四)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产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
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
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斜线标注句子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答案】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要根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可先根据语境,把句
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
第6页共32页
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
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
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2.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钱币乞之蒙辞以军中多务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
C.忽啼求之水陆草木之花
D.蒙乃始就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项,前句句意为:有的人用钱求取仲永的诗。以:用。后句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
推托。以:用。
B项,前句句意为: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见:认识。后句句意为:回来后拜见天子。见:拜见。
C项,前句句意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代书具。后句句意为:水上陆地
上各种草木的花。之:的。
D项,前句句意为: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就:开始。后句句意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
永立刻就能完成。就:完成。
故选:Ao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乞之。
【答案】(1)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
史罢了。
(2)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岂(难道)、治(研究)、但(只)、涉猎(粗略的阅读)、见(了解)”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奇(感到惊奇)、稍稍(渐渐)、或(有人)、乞(乞求)”几个词是赋分点。
第7页共32页
4.(甲)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
【答案】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
孙权又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自己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熟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
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概括。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作答。孙权开始劝吕蒙“卿今当涂拿事,不可不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
以“军中多务”推辞。接着孙权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又用“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采用现身说法的方法,劝说的语气坚定而又循循善
诱。最终,使得“蒙乃始就学”。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甲)(乙)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从选文角度来看。分别有什么特点?但是,两文段都说明一个
什么问题?
【答案】【甲】文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乙】文是幼年不学,泯然众人。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孙权劝学》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
进的故事,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伤仲永》讲述了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不学习,最终沦落“泯然
众人矣”的故事,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据此可知,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
从材料选择来看,却是一正一反的事例:一个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个是幼年不学,最后是泯然众人。
但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吕蒙和方仲永的故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根据两文给人的启示,任选一个对象(对家长对学生对老
师),写出你的建议。
【答案】示例一:(对家长)不应该目光短浅,贪图小利而不让孩子上学。
示例二:(对学生)无论自己天资怎样都不能放松学习,因为后天的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出建议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提出建议,所提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
空洞的口号,要有针对性。这个针对性既指要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也指提出建议的对象。从两篇文章内容
看,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本题回答,无论是针对家长、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围绕学习的重要性这
一角度来提建议。如:对家长可提出要有远见,不可目光短浅,只为眼前的利益而不让孩子学习。对老师
可提出要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答案是多元的。
【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
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
第8页共32页
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
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
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
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
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五)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
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
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
肱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沈括《梵天寺木塔》)
【注】⑴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2)据:统治,割据。(3)级:层。(4)患:嫌,担心。(5)布:
铺排。(6)贻(yi):赠给。⑺讫(qi):完毕。(8)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9)六幕:指上、下、
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10)月去箧:打开的箱子。月去箧,音qilqie。脏:从旁边打开,打开。(11)履:走,
踩踏。(1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学射于家圃()
(2)惟手熟尔()
(3)匠师如其言()
(4)人,伏其精练()
【答案】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遵照,按照都
第9页共32页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
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
合上下文来判断。“尔”是一个通假字,必须先点明通哪一个字再解释,这样答案才完整。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答案】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
牢,就不会晃动了。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
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乃”“以”“覆”“但”“钉”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
释准确。
3.甲文所说的道理用这个成语来概括。
【答案】熟能生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分析能力。卖油翁用油杓舀油的技艺娴熟,只因
为练习的次数多。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善于射箭也并没有称赞他,只因为陈尧咨练习射箭的次数多。所以本
文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
4.“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
(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答案】放下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的意思是“有个卖
油的老翁放下担子”,“释”的意思是“放下”。“爱不释手”的意思是:喜欢得舍不得放手。“释”的意思也是“放
下”。
5.《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
物有哪些方法。两篇文章写道了人物说的话,做的事,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另外匠师的不成功和喻皓
方法的有效,陈尧咨的骄傲和卖油翁的不在意又形成了对比。据此回答即可。
第10页共32页
【参考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
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
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
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
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
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六)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
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
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U)公亦以此自/矜:
(2)肃笑而道之遣____________
(3)夫没者岂箪然哉苟____________
(4)舟而畏之畏____________
【答案】(1)夸耀(2)打发(3)随便、随意(4)畏惧、害怕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
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
合上下文来判断。“肃笑而遣之”的意思是“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遣”的意思是“打发”;“夫没者岂苟然
哉”的意思是“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苟”的意思是“随便”。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第11页共32页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答案】(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
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
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
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但”“颔”“居”“道”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o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案】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乙文:生不识水。(不学而务求其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
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甲文中陈尧咨的傲慢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表
现的。“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的意思是“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尔安敢轻吾射”
的意思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这些句子体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他,但手熟尔”的意思是“没
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体现卖油翁的观点是“熟能生巧”。乙文中“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
溺者”,说明这些人一是不识水性,二是不学习而直接到河里去游泳。用文中的话概括就是:生不识水。
4.(甲X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答案】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写陈尧咨射箭,通过卖油翁的话,我们可知箭射得准是
因为熟练;乙文写南方人会游水,是因为天天和水打交道,因而南方多会游泳的人。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可
以看出,要想学会一项本领,就得多多练习,正所谓熟能生巧。
5.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
的长处。)
【答案】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
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
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自己的长处不要自夸,同时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第12页共32页
【参考译文】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
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
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
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
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七)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冷。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樗担而立,朋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但微领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卸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除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卖蒜叟
袁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忽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
旁阴而挪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
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
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
“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
馀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冷
(2)有卖油翁程担而立
(3)康肃芯然日
(4)但见杨双膝跪地
【答案】(1)夸耀,(2)放下(3)气愤的样子(4)只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第13页共32页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
判断。“冷”,夸耀;“咨镂”,气愤的样子;“但”,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以此自矜以拳打破墙
B.睨之久而不去旁睨而揶揄之
C.徐以杓酌油沥之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老人自缚于树
【答案】A
【解析】A项,介词,凭借/介词,拿,用。
B项,都是“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的意思。
C项,都是“缓缓地”的意思。
D项,均为介词,在。
故选A„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答案】①(卖油翁)看见•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命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②杨二故意在十步外积蓄力量,奋力一拳打上了老人。
【解析】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
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发矢”,射箭;“颔”,点头;“故”,故意;“于”,在。
4.【甲】文中的陈尧咨和【乙】文中的杨二性格特征有什么相似之处?你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答案】相似之处:两人都恃技骄横轻视别人,最终自讨苦吃。教训:一个人即使有长处也不要骄傲
自满,要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想真正学会一项技能,就得踏实认真,勤•学苦练,才能真正
学有所成。
【解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甲文中“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
吾射!”“康肃笑而遣之。”和乙文中“叟能如是乎?”“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
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得出:两人都恃技骄横,轻视别人。然后
围绕“不能骄傲自满,人外有人'’等阐述得出的教训即可。
第14页共32页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
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
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
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
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
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
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己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
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
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八)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
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
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
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自钱孔入(2)坐客罔不叹服
【答案】(1)自钱孔/入⑵坐客/罔不叹服
【解析】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
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
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根据句意:
第15页共32页
(1)油从钱孔注入。(2)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故停顿划分为:(1)自钱孔/入。(2)坐客/罔不叹服。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射于家圃()(2)以我型油知之()
(3)陈尧咨善射()(4)及守荆南回()
【答案】(1)尝噌经。(2)酌:舀取,这里指倒入。(3)善:擅长,善于。(4)及:
等到,至U。
【解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
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酌”:
舀取,这里指倒入。“善”:擅长,善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答案】(1)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2)难道是你死去父亲的心意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
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岂:难道。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答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