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古代花鸟画 课件_第1页
中国绘画-古代花鸟画 课件_第2页
中国绘画-古代花鸟画 课件_第3页
中国绘画-古代花鸟画 课件_第4页
中国绘画-古代花鸟画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绘画

---花鸟画

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一、什么是古代花鸟画?二、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三、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四、古代花鸟画的历史轨迹及作品欣赏主要内容:在中国画中,以花草、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范畴。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一、什么是传统花鸟画二、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

1)注重“写生”——从实际生活中撷取对象,并加以艺术表现的优良传统。2)花鸟“拟人化”——把花鸟的自然属性与人的品德相类比。比如“白眼向天”和“四君子画”(梅、兰、竹、菊)。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精神内涵。4)“象征寓意,遣兴抒怀”的功能。(南宋)李迪

枫鹰雉鸡图在古老粗壮的枫树上,欲搏的苍鹰死死地盯着仓皇逃窜的雉鸡,眼睛圆睁,目光凌厉,神情逼人。它身体微微下挫,其翘尾俯胸引颈转首的动态,将全身的力量全部凝注在头、爪间,只待利爪一瞪,便要飞身而起,直扑目标,势在一触即发。树下的雉鸡仿佛已被它目光中透出的杀机吓得肝胆俱裂,逃命的动作都仓皇踉跄,撒腿只顾拼命往野草中钻。雉鸡命将覆灭时的裂胆惊叫,前胸几乎擦地的失态逃姿,魂不附体的摸样,更衬出鹰鸷的猛悍之势。如此急迫而紧张的场景被画家安排在一个偌大的空间里,形成了典型的对角线型构图,鹰与雉鸡各占一角,正是这一段距离,酝酿出一番悲剧色彩,黑沉沉的老枫树和巨石呈倒三角形下压之势增强了这种紧张、悲剧的色彩。《枫鹰雉鸡》图又称《鹰雉图》或《鹰窥雉图》,是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巨构杰作,纵189厘米横20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传世宋画中罕见的巨幅,由南宋宫廷画家李迪创作。艺术特色:3、笔法严谨,设色雅净,强调景物的质感。尤其树叶和草叶用劲秀之笔双勾后填色,每片枫叶都染出由青转黄的颜色变化,很好的渲染出秋天的苍凉。《枫鹰雉鸡图》大至章法构图的空间处理,小至每一颗小草的每一笔顿挫抑扬,都体现出一种精神风度,其扣人心弦的构思,创作性的画法,气势恢宏的画幅,以及对物象处理既有力度又非常精妙的表现,成为南宋绘画的代表。2、捕捉住形象的瞬间情态,成功地营造出特定情节的气氛和意境。苍鹰居高临下,直逼猎物的凌厉目光和雉鸡逃窜的姿态、惊恐的眼神,刻画得真实而具体。1、构图新奇巧妙。苍鹰位于左上角,沿着它的视线,到右下角的雉鸡,在画面上形成一条无形的对角线,景物集中在右上侧,除左下角数珠衰草与之呼应外,中间部分只用两条简洁的横线勾出山坡的走向,这张横与斜的交错、疏与密的对比,不仅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同时也创造出空旷明亮的空间意象。朱耷dā《鹌鹑图》

朱耷的花鸟画奇特而雄健,常以画中寄托国破家亡、身世漂零的。

“白眼向天”:是指清初画家朱耷将鸟、鱼画成翻白眼状,以此表达画家本人愤世嫉俗的心情。抒发的是一种孤独,冷漠,高傲和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情绪。不怕寒冷,能在严风霜雪中开放,借此歌颂一种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的精神清劲幽香,常被比喻为高洁的君子因其未出土时已有‘节’,直到长到凌云高出依然是‘虚心’,古人将其比作君子的坦直、忠诚盛开在秋天百花凋零的时候,古人将其比作清高脱俗的君子古代花鸟画技法多样,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唐代的《五牛图》属工笔花鸟画,而清代的这一幅《鸭》则是属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三、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五牛图》唐韩滉工笔花鸟画《五牛图》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唐代

韩滉(huang)《五牛图》,纸本设色,纵20.8cm,横139.8cm,故宫博物院藏

。《五牛图》的作者韩滉,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卒于唐德宗贞元三年(787),他是中唐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韩滉能诗、善画、雅爱丹青,从政之余,爱好鼓琴书画等艺术,其画学东晋南北朝三大家之一的陆探微,擅画田家风俗,尤以画牛、马、羊最佳,与画《照夜白图》的鞍马名家韩干齐名。画中的五只牛或行或立,或正或侧,或俯或仰,姿态生动,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画作绘于白麻纸上,纸质较为粗糙。牛以较粗的墨线勾勒轮廓,赋色清淡却不失沉着,尤其对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意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质感。最值得称道的是韩滉对牛的结构比例以及透视关系的准确把握。无论是牛的正面站立,还是回首顾盼,他都处理得生动巧妙,丝毫没有生硬之感,这是十分不易的。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古代以牛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韩滉的《五牛图》可说最为有名了。写意花鸟画三、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及作品欣赏(一)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最早描绘花鸟的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二)、花鸟画大约形成于唐代中晚期,当时已有许多名噪一时的花鸟画画家,可惜,他们的作品大多数都没保存下来。此图以传神之笔描绘了或缓步跛行,或低头吃草,或纵跱而鸣,或回顾舐舌,或翘首而驰,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

为了表现牛温厚老成的性格,作者以枯淡涩笔勾出富有特性的线条,笔不畅而意畅;对于墨色亦有丰富的处理,并非一色贯穿,其浓淡、干湿变化丰富精妙。《五牛图》最成功处在于为牛传神,作者实际上通过体察牛的脾性,将人的感情带入笔端,刻画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牛的性情和形象。“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

简练的概括与细腻的写实相结合,形神俱妙。使这幅画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画马图中的代表作品。全图虽无一陪衬物,但通过对人物与马匹神情气色的渲染,寓意着辽阔的原野风貌,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玩味不尽。

(三)、至五代,花鸟画迅速发展,产生了分别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个主要派别,即画史上所谓“徐黄异体”。两种风格,两种画法,对后代花鸟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筌是西蜀的宫廷画家,对自然的观察,是十分认真仔细的,所以,他的作品富有真实感。题材大都是皇家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此乃供儿子临摹之用的稿本,故没有整体布局,动物之间,大小间杂,互无联系,但每一虫鸟及动物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画家追求的不是线的形式变化,而是对质感的表达。从《珍禽图》可以看出黄筌的绘画,富丽而不柔媚,精致而不纤弱的艺术造诣。他的这种画风由儿子居宝居寀继承,被人称之为“黄体”,对后代花鸟画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徐熙是江南文人,为人宁静淡泊,不慕名利,专心于绘事。技法上,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用粗笔浓墨,略施杂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开创了一种水墨为主兼用色彩的新体貌,画史称为“徐体”,颇能传达“野逸”之趣。《雪竹图》是徐熙泛游江湖,写生创作,清秀淡雅,朴素自然,一丛竹林蓬起,根秆枝叶皆用粗笔浓墨,竹节用青色勾点,随风摇曳。(四)、宋代是花鸟画繁荣时期,前期沿袭“黄家”画风,中后期则出现了钟情于野景野趣的画家。他们注重写生,追求细节的真实,还善于表现运动中的禽鸟和花草的姿势。

崔白“性疏阔度”,画风体制清赡,形象自然而无雕琢痕迹;他技巧熟练,落笔可不用起稿,工而不拘。

画面上,一枝叶子已经落尽的老树,说明这已是隆冬时节,但是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似乎并不感到冬天寒冷,依然在老树枝头鸣跳嬉戏。它们不仅情态各异,而且活灵活现,充满生活情趣,给寒冷的冬天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这说明画家很善于把欣赏自然美时所引起的感触巧妙地表现出来,此外崔白在这一作品中还善于运用对比、变换等形式美法则,如老树干的横斜平直与麻雀形体的浑圆柔润,直与曲等对比,使作品显得更具有艺术魅力。

此图系册页,不知原载何册。在画的左下角款“李嵩画”三字。画一精美的藤编提篮,内盛有茶花、蜀葵、萱草等各色花卉。它是一幅静物画,但不是画植物标本。在画家灵巧的笔下,这些花卉被描绘得那样水灵鲜嫩和娇艳,就像刚从枝上采摘下来似的,我们简直可以嗅到它的香味。这幅画,用笔严谨周密,但并不使你感到繁琐滞涩。画家强调的是花卉的生命力。

花篮图宋李嵩

赵佶,即宋徽宗,宋代第八个皇帝。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封建帝王,但却是一位无所不能的书画家。赵佶在位时,大力提倡建立画院,十分重视搜罗绘画人才。他比较注重写生,讲究画理法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院体画的发展。画中描绘了一只绚丽丰润的锦鸡,停立在芙蓉枝干上,回首注视着翩飞的双蝶,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态。锦鸡的回头,芙蓉的微微弯垂,使花、鸟、蝶三者之间紧密联系起来,而产生了美丽动人的艺术效果。左下角那丛萧疏的秋菊,也被描绘得婀娜多姿。画上的题字是赵佶的瘦金书体,书法与工细、富丽的画风是相一致的。

(五)元代文人画家受佛、道思想影响,在艺术上以自然、平淡,不假雕琢为美,崇尚清淡的水墨画法,不着五彩的墨花、墨竹、墨禽成为一代时尚。《桃竹锦鸡图》只用深浅不同的墨色,以传统的笔法和墨法画出,不仅造型准确、生动,还表现出锦鸡羽毛的柔滑感、花的饱满艳丽感、石的坚硬感,使人感到无彩似有彩,别具清素、高雅之格趣(六)、明代是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花鸟画融入了一些水墨写意的笔势,从而赋予画面更多的生动性。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形成了不求形似、不拘成法、强调抒情言志的水墨大写意画风。至清初朱耷、石涛、郑燮等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墨葡萄图》明徐渭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明代写意画大师。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明清开创了大泼墨写意画,文人画家云集,出现了诸多画派。明代徐渭的写意画

徐渭,字文长。不幸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混乱、腐败的社会激愤不满,他以犀利的笔墨,用揶揄讽刺,嬉笑怒骂,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笔调发泄心头的激愤。他不拘程式,用笔恣肆狂放,泼墨汪洋淋漓,作品透出“不求形似求生韵”的意境。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法,说明了当时的“文人画”已经走向成熟,这一成就对于后来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杂花图》全卷共十幅,画四季花果、树木十三种,洋洋洒洒,一气呵成。丰润的牡丹、淋漓的荷叶、皎洁的白莲、孤傲的秋菊、厚实的石榴、挺俏的梅花、萧疏的竹叶,疏疏密密、虚虚实实、浓浓淡淡、轻轻重重所形成的墨的旋律,使人心旷神怡。*朱耷:朱耷,寡身孤居,绝交于世。二十三岁时,不甘心明朝的灭亡,抱着愤世嫉俗的心情,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出家为僧。朱耷后来蓄发还俗,常游山涉水,七十五岁时,身体健康,登山如飞,年八十而终。其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一批大家巨匠,莫不受其熏陶。朱耷作品多署“八大山人”,笔形似“哭之”或“笑之”。作品赏析《荷花双禽图》画面结构以一枝自左下向上斜出的荷叶和另一枝自右下向左上斜出的荷花交搭成基本的架势,其间又穿插三叶两花,丰富了荷塘的空间进深;下方为一巨石,石上栖一对小禽,均单足独立,耸肩敛羽,虽不作“白眼向天”的本色,但清冷的表情一以贯之。画法随意点,点、线、面的安排似不经意而无懈可击,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荷梗拉得极长,而略无飘忽,更可见画家功力所聚。丛竹图清

郑燮

此图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此画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曾做过山东潍县的县令。能诗善画。尤以画竹著称于世。是富有革新的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小结:古代花鸟画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最早描绘花鸟的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二)、花鸟画正式确立是在唐代,经唐、五代、北宋完全发展成熟。

(三)、五代时期,西蜀、南唐都设立了画院,绘画迅速兴旺起来,其间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风格流派。黄荃、徐熙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展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共同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四)、花鸟画发展到了北宋,前期沿袭“黄家”画风,中后期则出现了钟情于野景野趣的画家。他们注重写生,还善于表现运动中的禽鸟和花草的姿势。(五)、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竹、菊)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明代是花鸟画大发展的时期,花鸟画融入了一些水墨写意的笔势,从而赋予画面更多的生动性。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

(六)、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小结和思考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工笔和写意为主的花鸟画传统。在摹刻客观对象的过程中,画家们移注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所以,花鸟画便成了拟人化的观照,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