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们现在政府所采用的纪年历是以耶稣诞生为纪元元年,那么下列哪个选项中的事情分别是公元前221年和公元221年发生的事情?()A.秦始皇统一中国和蜀国建立 B.西周灭亡和唐建立C.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西域都护的设立 D.西汉的建立和赤壁之战2.《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A.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C.嬴政对秦的统一发挥决定性作用 D.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偶然3.秦统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更在于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成为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材料主要强调了秦的统一()A.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C.促进大一统局面的确立 D.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4.某历史短剧以“因法而兴”“以法弱民”“作法自缚”“酷法民反”四个微主题进行演绎。据此判断,这一历史短剧的主题是()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秦朝的兴起与衰亡C.百家争鸣的影响 D.封建君主专制确立5.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还编制了“夏历”B.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C.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D.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6.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曰: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说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强调要()A.以民为本,关注农民生活 B.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C.减轻赋税,减少农民负担 D.严苛刑罚,减少酷刑数量7.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到了汉朝,汉文帝时废除肉刑,到汉景帝时他减轻刑罚,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废除笞刑,将磔刑改为弃市。以上材料意在说明()A.大乱之后才能有大治 B.法制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残暴的刑罚,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D.统治者对调整政策,推动国家发展8.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是因为武帝利用他的主张()A.废除丞相制度 B.抑制各诸侯王 C.打击豪强势力 D.强化中央集权9.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休养生息 C.注重农业生产 D.以德化民10.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11.汉朝时期,匈奴地区有歌谣: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一歌谣反映了()A.秦长城发挥的巨大作用 B.汉朝在河西走廊设四郡C.汉朝北击匈奴取得胜利 D.全部匈奴开始向西迁徙12.《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曾发生叛乱,引起西域各国惶恐不安,西域都护郑吉调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然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这说明西域都护()A.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B.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促进了世界各国和睦相处13.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探讨国家成败兴衰的道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之所以能著成《史记》是因为他()①勤奋好学,博览群书②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资料③创新体例记述古代史④据民谣农谚总结农业生产经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东汉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如今,对汉武帝的科学评价应该()A.坚信班固的旧观点 B.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C.赞同司马光的认识 D.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15.下表呈现了东汉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东汉初年()户数(万)口数(万)垦田数(顷)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4247963421007820汉章帝章和二年745678443356367汉和帝元兴元年9237112532562297320170A.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人地矛盾极为突出C.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自然环境遭到破坏16.“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忏悔”等佛经中的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这说明()A.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C.佛教迎合了贫苦民众的愿望 D.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17.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地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既是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三: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被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主父偃传》(1)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4分)(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3分)(3)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上从其计”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18.根据材料写小论文。(15分)材料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重要通道。东莞地处珠江出海口,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重要节点城市。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东莞商贸发展、商品流通,从东城柏洲边东汉墓出土的舶来品“琉璃耳铛”可推断,两汉时期东莞便已产生对外商贸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展现了自秦汉以来持续两千年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今天,由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东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将继承千百年来形成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促进沿线各国合作交流、繁荣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根据材料指出东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东莞地方史),以“丝绸之路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12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分)材料一:汉初,经济萧条,汉文帝在“十五税一”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赋税,将田租税减到“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全年免田租,以鼓励农民重回田地,从事农业生产;他还亲自参加劳动,劝课农桑。景帝也规定“不受献,减太官”“省徭役”。文景父子克勤克俭,勤政爱民,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仁政,保证了政策的持续性,百姓自食其力,勤于耕作,形成了勤劳务实的社会风气。——摘编黎芸《析文景之治》(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6分)材料二: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乱,刘秀随兄起兵于南阳,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25年,刘秀在南阳豪族和河北豪族的大力支持下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刘秀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消灭割据势力,使政局稳定下来。他提倡“柔道”治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教育,以培养后备文官。刘秀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辉煌时代。——赵瑞军《刘秀“退功臣而进文吏”研究》(2)根据材料二,归纳“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请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光武帝。(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概括推动国家繁盛的重要因素。(3分)20.某学校初一年级举办历史学科的探究活动,主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1)材料一中的话是谁说的?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造纸工艺流程图(2)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做出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谁?他的这一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7分)(3)请你说说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618年唐朝建立,排除B项;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排除C项;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208年赤壁之战,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可知,秦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霸战争的局面,因此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A项正确;军事实力决定政权归属,与“秦朝的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政权归属不完全靠军事实力,还要其他因素,排除B项;嬴政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个人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即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偶然,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据题干“秦统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束了国家分裂的局面,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更在于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成为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提到秦统一后,“找到了一套大一统制度,成为古代社会长期有效的一套规则”,这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统一带来了一个统一的制度,而这种制度的核心就是大一统局面的确立,因此正确答案是“促进大一统局面的确立”,C项正确;虽然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并没有根除地方割据的隐患。在后世,如汉朝初期有诸侯国势力坐大威胁中央的情况(七国之乱),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等现象表明地方割据的隐患依然存在,秦的统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并非根除,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秦统一在制度上建立起大一统的模式,而不是强调秦统一对民族间交流的推动作用。秦统一确实推动了民族间交流,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这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从整体上阐述秦统一对于建立大一统制度的意义,至高无上的皇权只是秦统一后建立的制度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秦统一的意义更侧重于整个大一统制度的构建和确立,这种制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而不单单是皇权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多方面,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故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因法而兴”“以法弱民”“作法自缚”“酷法反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采取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思想,进行改革,用法家思想维护统治,使秦国逐渐兴起;秦始皇时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思想控制的方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但由于严酷的刑法,官逼民反,秦朝走向了灭亡,故B正确;C.“百家争鸣”涉及众多学派,而题干只涉及法家故C错误;D.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但题干主旨是秦朝的兴起与衰亡,故D错误。故选:B。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看法、评价。“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还编制了‘夏历’”是客观史实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是客观史实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是客观史实的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解析:据材料“晁错曰:治国之道,勿使民贫。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可知,晁错认为治国之道,不要使百姓贫困,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不重视农业,由此得出晁错认为治国的根本是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表明晁错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排除A项。材料表明晁错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没有涉及赋税和农负问题,排除C项。材料表明晁错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没有体现严苛刑罚,减少酷刑,排除D项。故答案为:B。7.答案:D解析:A:题干未体现大乱之后才能有大治,A项不符合题意;B:法制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说法过于绝对,B项不符合题意;C:残暴的刑罚,必然导致国破家亡,说法过于绝对,C项不符合题意;D:根据题干“汉文帝时废除肉刑,到汉景帝时他减轻刑罚,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废除笞刑,将硎改为弃市。”和结合所学可知,文帝景帝时,及时调整了统治政策,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推动了社会发展,D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8.答案:D解析:A.朱元璋在位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与材料时空不符,故A项错误;B.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等政策有助于抑制各诸侯王,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材料涉及的是思想方面的主张,并非对地方豪强势力的打击,故C项错误;D.根据题干“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因此,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故选:D。9.答案:A10.答案:C解析:据题干“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A项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是经济上的影响,题干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后,中外交流上的影响与题意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理解左起,符合题意;B项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是汉武帝“推恩令”的实施,与题意中张骞通西域促进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说法错误,“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创造的盛世局面,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可知,汉朝时期,焉支山和祁连山都是匈奴的重要控制区域,它们的失去直接影响了匈奴的经济和民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并取得胜利,这使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经过数次战役,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据此可知,C符合题意。秦长城属于防御设施,不可能单因其就使匈奴丧失土地,排除A;B是西汉北击匈奴后的举措,排除;漠北战役使部分匈奴人向西迁徙,排除D。1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乌孙国曾发生叛乱,引起西域各国惶恐不安,都护郑吉调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然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域都护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域都护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西域都护对世界各国和睦相处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的父亲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国家典籍。在家庭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勤奋好学,饱读书籍,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他继任太史令后,秉承父亲的遗志,用1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因此司马迁之所以能著成《史记》是因为他①勤奋好学,博览群书②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资料③创新体例记述古代史,A项正确;④据民谣农谚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与司马迁之所以能著成《史记》的原因,没有联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14.答案:D解析:据题干看出班固与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截然相反,都过于片面,今天对汉武帝的评价应该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既要看到汉武帝的功绩,也有看到他的过失。故选:D。15.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依据“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汉章帝章和二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对应的数据可知,东汉前期户数和人口数不断增加,这表明东汉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符合题意。B、C、D在材料中均体现不出,排除。1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佛教的传入。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使用的一些汉语词汇,如“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忏悔”等都源自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故选B。17.答案:(1)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职能:行政。(3)问题: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影响: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4)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解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可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表现在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2)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二“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握,在地方上,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因此,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监察。(3)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根据参三“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限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可知,材料三中偃认为当时中央面临的问题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4)本题考查中央对地方管理的趋势。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的发展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不断加强。18.答案:(1)优越性:地处珠江出海口,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2)题目:丝绸之路带动沿线地区发展。论述: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重要通道,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重要节点城市,以其独特地理位置得到快速发展。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东莞商贸发展、商品流通,从东城柏洲边东汉墓出土的舶来品“琉璃耳铛”可推断,两汉时期东莞便已产生对外商贸往来。今天,东莞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将继承千百年来形成的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在促进沿线各国合作交流、繁荣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解析:(1)据材料“东莞地处珠江出海口,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重要节点城市”可知,优越性表现在地处珠江出海口,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入海口的地理位置。(2)题目: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影响表现在丝绸之路带动沿线地区发展。之后围绕观点进行论述,从东莞古今历史出发进行论述,如: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重要通道,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航道上重要节点城市,以其独特地理位置得到快速发展。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带动东莞商贸发展、商品流通,从东城柏洲边东汉墓出土的舶来品“琉璃耳铛”可推断,两汉时期东莞便已产生对外商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模具设计师资格认证考试路径规划试题及答案
- 用药知识培训课件
- 用药安全的风险防范课件
-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20万吨硫酸锂溶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
- 可持续农业发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模板)
- 游泳救生员资格考试前必看试题及答案
- 模具设计动态旅程的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体育经纪人职业资格考题及答案揭秘
- 游泳救生员常见错误与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东风天锦5180勾臂式垃圾车的改装设计
- 浦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
- 高考试卷命题设计的技巧 课件24张
- 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练习题知识讲解
- 防孤岛测试报告
- 按摩常用英语
- 食品公司规章制度
- midas NFX使用指南(八)
- 成都高新区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半期考试数学试卷
- 2018年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单词表
- 苹果中国授权经销商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