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卷(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L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红色文艺,指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伴相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反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要内

容,集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文艺体系。

红色文艺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创造力,形塑着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进而激励着民众积

极投身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红旗谱》等战争题材的红色

小说塑造了周大勇,杨子荣,朱老忠等人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中,以忠勇坚韧的崇高品质,彰显出集体主义,共

产主义的思想光辉,进而引领了中国人民心系国家,志存高远的价值信念。《黄河大合唱》以振奋人心的歌词,豪迈激昂

的旋律,诉说了中华民族的悲怆命运,鼓舞了中华儿女同仇敌,汽,奋勇向前的士气,张扬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自强不息

的精神。红色文艺将庄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自信乐观的豪迈情怀,潜移默化地播撒在中国人心中,深度参与了中华民族

文化心理的构建与文化人格的形塑。

红色文艺艺术化地投射着中国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反映了

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群体生存样态。红色文艺记录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轨迹,呈现了中华民族破旧立新的现代

化历程。农村题材的红色小说围绕着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等问题,展现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历程。

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夏征农等创作的农村破产题材小说,揭示了“丰收成灾”,谷贱伤民的畸形社会现象,反

映了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下,饥寒交迫,哀哀无告的生存处境以及艰难觉醒,走向抗争的革命经历。40年代,丁玲,周立

波,赵树理等创作的土改题材小说,显示了土改运动之于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意义,土改运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改

造以及政治秩序的重建,使得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物质生活与政治生活的重大进步。

红色文艺折射着百年来中国人丰富的文化生活方式,呈现着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与民俗风情。赵树理创

作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集中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如“窑洞”民居方式,处置纠纷的“吃烙饼”仪式,“八音

会”“求雨”等民俗事项,从中传达出农民对民主政权,现代革命的迫切追求意识。

红色文艺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经验,彰显了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红色文艺注重

将古典通俗小说中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等叙事模式,创造性地转换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红旗谱》将家族复仇的传奇

叙事嵌入阶级斗争的情节结构之中,从而彰显正必胜邪的革命伦理。《青春之歌》将两性结合的言情叙事嵌入革命性格

的成长逻辑之中,从而强化知识分子的政治归属。红色文艺注重采用自然鲜活,清新明快的民间语言,描绘土乡土色,多

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从而契合人民大众的期待视野与审美习惯,张扬人民大众的审美主体性,进而符合人民大众通俗化,

民族化的审美追求。诸如赵树理的“新评书体小说”,孙犁的“浪漫抒情小说'’等,以鲜明的民间生活气息,地域文化色彩与

民族审美形式,深刻影响广大民众的接受心理与审美趣味。

(摘编自赵学勇《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

材料二:

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由此可见,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红色

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回顾讲述红色故事的文

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歌剧《白毛女》中有感天动地的父女情,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中有生死相依的战友情。文艺作品中的红色故事,往往涉及党史,军史,国史中的重大史实,涉及革命先驱,党和国家领袖

以及英模人物。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把人物都塑造成了“光伟

正''"高大全”,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这样的作品自然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

虽然很多红色故事发生时的时空环境与今天大不相同,但任何年代,人们的情感诉求和情感经验总是相通的。通过

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事更具张力,让人物更加丰满,让整个红色叙事更加逻辑自洽,令人

信服,让严肃厚重的历史和抽象的价值观念走进普通百姓的内心。

历史与时代从来不能被分割,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当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审视,用现代人的审美来

讲述红色故事,这样才能给予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电视剧《觉醒年代》将百年前相继发生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三件大事相互贯通,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鲁迅等历史人物与

毛泽东,周恩来等,置于同一时空环境中进行展示,并发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今

人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架起共情之桥,让今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

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为往往难以被现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艺作品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那么它对主流价值的表述和言说就更有说服力。比如,几十年前不同体裁的《江姐》,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大无畏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而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则更加真实细腻,格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实现对人物性格的深度

开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深度叙事与大众情感逻辑的契合。

(摘编自包世琦《如何用文艺擦亮红色文化底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红色文艺已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紧密相联,包含了文学,音乐,电影等不同的艺术样式。

B.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描写了“吃烙饼”“八音会”等民俗,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C.《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因此,观众能很好地理解剧中历史人物的选择。

D.“江姐故事”是红色文艺中的常见素材,近几年新创作的《江姐》要比以前的《江姐》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更真实细

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提到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在主题上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农村革命任务的变化。

B.红色小说借鉴古典通俗小说的叙事模式来讲述革命故事,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习惯,有利于宣传革命。

C.改变旧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重建其政治秩序,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能推动中国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D.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问题导致红色文艺难以引起读者,观众的兴趣,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给“中国红色文艺”下了定义,明确其内涵,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明力。

B.材料一列举了大量的红色文艺作品,有力地证明了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

C.材料二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旨在论证红色文艺中天然地凝结着人们的悲喜之情。

D.材料二站在受众角度,分析了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为创作者指明了创作方向。

4.材料一从哪几方面介绍百年中国红色文艺的精神文化内涵?请简要概括。

5.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创作红色文艺作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长翅膀的老头

加西亚•马尔克斯

雨下到第三天,佩拉约两口子在屋里打死了成堆的螃蟹。佩拉约只好穿过被雨水淹没的院子把它们扔到海里去,

因为他刚刚出世的孩子发了一夜烧,他寻思都是这些螃蟹招来的晦气。中午,光线十分微弱,佩拉约扔完螃蟹回到家里,

模模糊糊地看见院子当中有一个什么东西在蠕动和呻吟。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

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

佩拉约被眼前可怕的情景吓坏了,赶紧跑去找他的女人埃利森达。他女人当时正把凉毛巾敷在生病孩子的头上,

被佩拉约一把拉到院子中间。两个人惊愕地望着倒在地上的人。那人衣衫褴褛,口中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鸣似

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在泥水里。他们叫来了一位能

掐会算的邻居来看看他。

,,他是一个天使,,,她告诉他们说,,,我可以肯定,他是为你们的孩子来的。只是因为这个可怜的家伙太老了,结果被

雨打落在地上。”

第二天,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整整一下午,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

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鸣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半夜,孩子醒了,烧退了,想吃东西了。于是两口子大

发慈悲,决计把天使放走。但是,当他们趁着晨曦走到院子里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全都聚集在鸡笼前逗天使玩儿。这帮

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

这个耸人听闻的消息传开,惊动了贡萨加神父,他七点前赶到时,首先重温了一遍教义。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

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这证实了那东西并不懂得上

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他那副可怜的模样与高贵的天使毫无共同之处。

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

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几个小时后,院子里便像熙熙攘攘的市场一般。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

起围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

好奇的人们从老远的地方赶到这里。佩拉约和埃利森达甭提多高兴了,因为不到一个星期,家里所有的房间都堆满

了钱,而等着朝圣的香客已经排得一眼望不到边了。

这时,有人在村里搞了一个巡回展出,展出的是一个由于违背父母之命而变成蜘蛛的少女。看蜘蛛的门票不仅比看

天使的门票便宜,而且允许观众就她的痛苦遭遇提出任何问题,还允许颠来倒去地观察她,好让所有的人都不怀疑这桩

可怕的事实的真实性。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最叫人揪心的

还不是她那离奇的外表,而是她原原本本地讲述她不幸经历时那种痛心疾首的表情。当她几乎还是一个小姑娘时,有一

次她偷偷地溜出家门去参加一场舞会,当她跳了一宿舞从森林里回来的时候,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缝中迸出一

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

那么冷清,空无一人,只有螃蟹在屋里到处爬。房东两口子对此毫不惋惜。他们用收的门票钱造了一幢两层的住宅,有阳

台花园,门槛修得高高的。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

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

天使不仅熬过了那个严酷的冬天,而且随着春天的到来开始恢复了,在十二月份,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

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

一天早上,埃利森达正在切洋葱片准备午饭,似乎觉得一阵海风吹开了阳台门的插销,刮进屋里。于是她从窗口探

出头去,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他十分笨拙,结果把菜地弄得一塌糊涂,那翅膀在阳光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

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后,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

长地出了一口气。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

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翅膀的老人是在雨下到第三天时在佩拉约家院子里被发现的,老人的到来完全出乎佩拉约的意料,夫妇二人对此感

到惊愕。

B.小镇居民最初对长翅膀的老人充满好奇,后来逗弄,参观,最后将他遗忘,这是他们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的表现。

C.贡萨加神父到场后要先温习教义,认为不懂拉丁语便是“不懂上帝的语言”,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

D.小说的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得益于文章细节之处描写逼真详尽,场景具体,情感表达真实。

7.关于文中蜘蛛少女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女变成蜘蛛,是由于违背父母之命,当时她参加完一场舞会,刚刚回来。

B.展出蜘蛛少女的人为了牟利而不顾少女感受,他与佩拉约是同一类人。

C.“忧伤”一词反映出少女内心的痛苦,名声大噪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D.人们转而去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

8.马尔克斯在谈自己作品的共性时,曾说:“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是如何体现“孤独”的?作者借“孤独”表达怎

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9.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作品会采用超现实的夸张变形的描写,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

呈现一个现实与魔幻交织的世界。本文就是一篇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

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日:“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日:'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

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日:“贡本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隆。

夏,楚子使屈完为口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日:“岂丕谷®是为玄芨之好覆」

与丕爸同货包妲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日:“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

何城不比?”对目:“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不谷: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材料二: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日:“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

都。”周君大悦目:“子,能,寡人请以国听。”

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日:“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仓凛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

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

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日:“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目:“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日:“吾无征甲与粟

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日:“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

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日:“善。”

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岂不谷A是为B先C君之好D是继E与不谷F同G好H何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之不入”与《屈原列传》“人之本也”中的“之”用法不同。

B.如,指到,往,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如”意思相同。

C.克,指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能克终者盖寡”的“克”意思不同。

D.苟,指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的“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击溃了蔡国的军队,于是又去攻打楚国。楚国使者前往军中,质问齐桓公攻打楚国的

原因。

B.管仲解释了征讨楚国的两个理由,楚国使者一一加以回应,但齐桓公仍然带领军队继续向前开进,驻扎在隆邑。

C.在雍氏这场战役发生时,韩国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周君感到为难,告诉苏代。苏代自告奋勇,要为周君解决忧患。

D.听完苏代的分析后,公仲决定不再向周国征调兵士和粮食,主动提出把高都给周国,这一决策使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

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韩氏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14.两则材料中屈完和苏代是如何完成各自使命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答谢判官独游幽谷见寄

欧阳修

闻道西亭①偶独登,怅然怀我未忘情。

新花自向游人笑,啼鸟犹为旧日声。

因拂醉题诗句在,应怜手种树阴成。

须知别后无由到,莫厌频携野客②行。

【注】①西亭:即丰乐亭,是诗人在滁州所建,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亭在滁州城西的大丰山下,亭东十

余步就是幽谷泉。②野客:村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呼应标题,写谢判官独自登西亭赏景,怀念诗人,因而寄信给诗人。

B.根据“新花”“啼鸟”“树阴”等意象,我们可推知本诗写作的时间应在春天。

C.“游人”就是指“野客”,村民常游西亭,反映出诗人在滁州的突出政绩。

D.“无由到”三字写出了诗人的遗憾,“莫厌”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叮嘱。

16.颈联中是谁在“拂”“怜”?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刻的道理,用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2)高适《燕歌行》中“,”两句描写了唐军士卒为了国家浴血奋战,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重要内容。

(3)人类社会一代代向前发展,而自然却是永恒的,“,”这两句古诗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孩子喜欢模仿。

小时候,我读《封神演义》,雷震子在天上飞,学不来,土行孙在地里遁,也无法学,哪吒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手持

熟拽且望尘莫及,杨量三月眼,七土二变,尽熊里洋关区。.唯有姜子牙渭水钓鱼,不用弯钩,用一根针,说是“宁在直中取,

不向曲中求”,这事好办!

端午节,私塾放假。柳树下,小河边,我手持钓竿,抛出钓线,线头系着一根大号缝衣针。口里默念:“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半晌,浮子A。

闲着无事,翻开《封神演义》“渭水文王聘子牙”,上—地琢磨,看到子牙劝勉樵夫武吉:“古语有云:’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古语?不对呀!这话出自《神童诗》,作者是宋朝人,而子牙是商朝人,(甲)。哈哈!作家分明在胡编。

午后又坐去小河边,默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浮子仍没动静,倒是有一只钢蓝色的小蜻蜓落在上头,自得地梳

理触须。瞧着无聊,索性收回视线,继续翻看《封神演义》,从头看,开篇讲纣王进香女娟宫,命人取文房四宝,题诗粉壁。

我一拍大腿——吓飞了落在浮子上的蜻蜓——这是胡扯嘛,我已读了半本《幼学琼林》,晓得商朝没有毛笔,也没有纸,

那么,(乙)?作家尽在胡编。

18.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处“学不来”“也无法学”“望尘莫及”“只能望洋兴叹”四句前要加“我”字,有人认为不用加,你怎

么看?请谈谈你的看法。

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AB

20.文中画横线处“古语?”一个词独立成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甲_____

乙_____

22.文中“作家分明在胡编”“作家尽在胡编”两句在语意上有何差别?请简要说明。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汉阴有一老者,挖一个地道通向井里,抱着一个坛子取水灌溉。子贡看到了,询问他为什么

不用机械,老者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意思是说,人使用机械就会投

机取巧,心地就不纯洁。

你对老者的言行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2.D3.A4.①红色文艺影响了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世界。

②红色文艺反映了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③红色文艺体现了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追求。5.①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红色文艺中的情感元素,使红色文艺富有

情感温度。

②文艺工作者要用现代审美去进行红色文艺创作,让现代人更易于理解革命历史。

③文艺工作者要对历史人物的超常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合理地解释,更好地让现代人接受。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探讨了中国红色文艺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方向。材料一详细介绍了红色文艺的历史背

景,作品主题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强调其在塑造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精神与多元文化反映中的作用。材料二则从情感表

达出发,指出情感在红色文艺作品中的重要性,并建议以现代审美视角诠释红色故事,避免脸谱化,增强人物的情感厚度和

观众的共鸣。两则材料相辅相成,讨论了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创作红色文艺作品。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

C.“《觉醒年代》中角色人物的对话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电视剧《觉醒年代》……发

起一场今人与上述历史人物的跨越时空的‘对话'”可知,该项曲解了材料中“对话”的意思。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D.“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中“过去一段时间里,不少创作者不敢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愿

打开人物的情感世界……导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可知,原文是说红色题材创作一度

陷入人物脸谱化,故事程式化的怪圈,但是并没有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红色文艺的发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有力地证明了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错,材料一列举的多部红色文艺作品,是为了论证不同的分论点,并没

有证明红色文艺的生命力及其质量之高。

C.“旨在论证红色文艺中天然地凝结着人们的悲喜之情”错,材料二引用苏珊・朗格的观点,是为了论证情感在文艺作品中

的地位重要而独特。

D.“分析了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错,材料二并没有分析各类红色文艺作品的优劣,而是讨论了红色文艺创作中情感

的重要性和如何让红色文艺作品更具有情感的力量。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红色文艺以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创造力,形塑着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取向”概括:红色文艺影

响了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情感世界。

②根据“红色文艺艺术化地投射着中国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多元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广泛反映了

百年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群体生存样态”“农村题材的红色小说……展现了广大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历程”概括

为:红色文艺反映了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③根据“红色文艺……契合人民大众的期待视野与审美习惯,张扬人民大众的审美主体性,进而符合人民大众通俗化,民族

化的审美追求”概括为:红色文艺体现了百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红色故事由血泪和汗水铸就,故事中天然地凝结着巨大的悲喜,隐藏着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引线“讲述红色故

事的文艺作品会发现,但凡优秀之作,无不散发着情感的温度”“通过为红色故事注入更多情感逻辑和情感力量,能够让故

事更具张力”分析,情感在文艺作品中的地位重要而独特,红色文艺中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的魅力更能打动人们。所以,

文艺工作者应深入挖掘红色文艺中的情感元素,使红色文艺富有情感温度。

②根据“优秀的红色题材作品应当将红色历史置于现代语境下进行审视,用现代人的审美来讲述红色故事,这样才能给予

现代人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鼓舞”分析,用现代人的审美来讲述红色故事,更能鼓舞现代人,更能给现代人心灵的启迪,文

艺工作者要用现代审美去进行红色文艺创作,让现代人更易于理解革命历史。

③根据“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一些超常的思想和行为往往难以被现代人所理解,如果文艺作品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那么它对主流价值的表述和言说就更有说服力”可知,文艺工作者要对历史人物的超常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合理地解释,更

好地让现代人接受。

6.C7.D8.第一问:①长翅膀的老人自降临直到振翅离开,他一直是孤独的。②老人的孤独反映出现实社会

中的人际冷漠、精神扭曲和灵魂孤独。

第二问:作者以“孤独”表达对民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期盼。

9.①本文采用超现实的夸张变形的描写。小说对长翅膀的老人,蛛形少女的描写极尽夸张,荒诞离奇。②本文运用了象

征,隐喻的手法。天使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贡萨加神父等人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③本文描绘了一个现实与魔幻交

织的世界。一个本不可能存在的长翅膀的老人居然降临尘世。故事奇幻,耐人寻味。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能力。

C.“这突出了作为神父的他对教会的虔诚”错误,由原文“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证实了那东

西并不懂得上帝使用的语言,也不知道问候上帝的使者。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可知,小说里神父代表了以教皇为

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在确认天使身份这件事上神父持教条主义且又滑稽可笑。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是因为少女来自人间,她的讲述更具真实性”错,人们放弃欣赏长翅膀的老人,转而关注蜘蛛少女,是因为他们已经消遣

够了老人,且少女巡展票价更便宜,更重要的是少女详细的自述让他们能更愉快地欣赏到“展品”的痛苦。这充分揭露出他

们内心的冷漠与麻木。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无论怎么挣扎都站不起来”“那人衣衫褴褛,口中

的牙齿稀稀拉拉,他那像落汤鸡似的老态龙钟的样子显得格外可怜。身上那对大兀鹫翅膀又脏,羽毛又稀疏,一动不动地摊

在泥水里”“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房里守着,临睡前还把他从泥水里拽出来,同母鸡一起关进铁丝编的鸡笼里”“这

位全然不懂人间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等内容可知,老人是孤独的。老人是落难的天使,他

悲惨,弱小,无力,却完全不被众生同情和关怀,直到他振翅离开的那一刻,落难天使都是孤独的。

由“这帮人对天使毫无敬畏之心,竟还从铁丝网往里给他扔吃的东西,仿佛他不是什么神灵,倒是马戏团里的一只动物”“于

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于是埃利森达想了个好主意:把院子筑起围

墙,收五分钱门票看天使”“偶尔佩拉约两口子会用克辽林消毒水清洗鸡笼或熏点卫生香,但这并不是为了恭维天使,而是

为了驱除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全家蔓延的恶臭”“她一面切着葱头,一面盯着他,直到再也无法看见,因为这天使再也不

会扰乱她的生活,而只是地平线上模模糊糊的一个小点了”可知,众生是孤独的。他们对天使的亵渎甚至伤害体现出人类

的愚昧,贪婪,自私。人们内心麻木不仁,信仰缺失,这种精神扭曲最终只能使人走向灵魂的孤独。

从表现主题上,在人们对待老人的各种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内心变得麻木不仁,人的生存状况孤独,神父也无法与老

人交流,而他赖以交流的工具竟是基督教义以及上头的指令,而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表现了精神世界的孤独,居民所表现

出来的对老人各种荒唐甚至没有人性的行为又指向了另外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理解和温情,这是人与人之

间多么深刻的隔阂,“当那个变成蜘蛛的少女名声大噪的时候,而佩拉约家的院子就又变得像连下三天暴雨时那么冷清”,

人们纷纷为蜘蛛女的荒诞故事趋之若鹫,老人再次被“抛弃”,而小镇的居民在一场闹剧般的热闹过后恢复了平静,他们依

旧不懂得关爱,不懂得理解,“他那布满阴郁的瞳仁又渐渐地变得明亮起来,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也较为隐晦

地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期盼。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分析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很碍事”“翅膀上开始长出又大又硬的羽毛”“惊讶地看到天使正展翅欲飞”“那翅膀在阳光

下一阵乱扑腾,差点儿没把棚子打翻。最后总算飞了起来。在看见他颤巍巍地扇动着老兀鹫翅膀飞过最后几家的房顶

后”“这是一只可怕的意大利狼蛛,身体有一只绵羊大小,长着一个忧伤的少女的脑袋”“……突然一声炸雷劈裂长空,从裂

缝中迸出一道可怕的闪电将她变成了蜘蛛”,长翅膀的老人,不听父母的话而变成蜘蛛的女孩等,超现实的夸张变形描写,

荒诞离奇。

“雨下到第三天”这是神话隐喻。《圣经》神话中事关大洪水的经典描述的有意模拟,是对基督临世神话的完美模拟,让小

说具有了神话精神。“他是一个天使”,小镇上的村民说老人是天使,天使象征善良,神圣。“佩拉约拿着他那根警棍站在厨

房里守着……”“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神父开始怀疑他在作假……于是神父离开了鸡笼,简短

地告诫好奇的人们,叫他们不要被天真蒙住了眼睛”“埃利森达为自己也为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因为这天使再也不

会扰乱她的生活,……”等人物的描写隐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

“他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头儿趴在泥水里,他身上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他是一个天使”“大家都知道了佩拉约家里捉

到一个活脱脱的天使”“捉住天使的消息不胫而走”,天使本是传说中的形象,作者却煞有介事地将其当作确有形象来写,人

神世界交织,故事奇幻,耐人寻味,给小说涂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

10.BEH11.B12.D13.(1)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的祭祀用品供应不上,没有东西用来渗

酒,我来征收它。

(2)韩国仓库空虚,没有办法用来守城,我趁其饥饿的时候占取它,要不了一个月,必定攻克它。14.①屈完表达了楚

国希望与齐国和好的愿望,而面对齐候威胁时,不卑不亢,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②苏代告知了秦国形势,分析了向周征甲与粟的危害,把高都给周的好处,向公仲晓以利害,从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导语】《左传》节选中,齐楚争端为主线,展现管仲以威德并施的策略。在面临强敌时,楚使者屈完巧言劝说,使齐国退兵,

体现外交智慧。《战国策》节选中,苏代通过游说化解韩周矛盾,展现战国时纵横家以智谋化解纷争的能力。两文虽年代

不同,其共通之处在于彰显卓越的外交辩术和协商智慧在政治军事冲突中的重要性,以及君臣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次出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

“不毂”是“为”的前置宾语,故在B处断开.

“先君之好”是“继”的前置宾语,故在E处断开.

“与不毅”是介宾短语作“同好”的状语,故在H处断开。

故选BEH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句意:贡物没有进贡王室。/人的根本。

B.错误。到,往/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至于。句意: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

子了。

C.正确。攻克/能。句意:什么城池不能攻破?/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D.正确。都是“如果”的意思,表假设语气。句意:您如果能做到。/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主动提出把高都给周国”错。根据“公仲怒日:‘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

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不与也?‘公仲曰:‘善’"可知,不是公仲主

动提出将高都给周国的,是在苏代的劝说之下给的。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贡”,进贡,“共”,通“供”,供应,“是征”,宾语前置,常规语序为“征是”,征收它。

(2)“仓縻”,粮库,“吾收之以饥”,状语后置,“吾以饥收之”,“饥”,饥饿,“拔”,攻下。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可知,屈完赞同齐国共建友好关系的建议,表达了楚国希望与齐国和

好的愿望,然后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紧接着为齐桓公

讲清楚用仁德来安抚诸侯的好处,同时也讲明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不惧齐国的军队,面对齐候威胁,不卑

不亢,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根据“苏代遂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仓縻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及粟于周,此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

雍氏,雍氏必拔’"“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弊高都得完周也,何

不与也?’”可知,苏代直截了当分析当前的形势,指出韩国从周国征兵征粮是虚弱的表现,会促使楚王增兵攻下雍氏,并站

在对方的角度分析劝其将高都送给西周,他向公仲晓以利害,分析了向周征甲与粟的危害和把高都给周的好处,从而完成

了自己的使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

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

前召康公命令我们齐国始祖太公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

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

我特来查问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

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邑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辆战

车观看。桓公说:“这次出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

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承蒙接纳敝国国君,这正是敝国国君的愿望。“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

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

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再多,也发挥不了威力吧。”

材料二:

楚国攻打韩国雍氏,韩国向西周求兵求粮,周王为此忧虑,就告诉了大臣苏代。苏代说:“君王何必为这件事烦恼呢?

臣不但可以使韩国不向西周求兵求粮,而且可以为君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周王听后大为高兴,说:“您如果能做到,那么

以后寡人的国家都将听从贤卿你的调遣和管理。”

苏代于是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对他说道:“难道您不了解楚国的计策吗?楚将昭应对楚王说:‘韩国粮库空

虚,没有能力守城,我们趁韩国闹饥荒的时机去攻打它,不出一个月就可以拿下。'如今楚国包围雍氏已经五个月了,还

不能攻克,这暴露了楚军的处境困窘。楚王已经开始怀疑昭应的计策。现在您竟然向西周征兵征粮,这明明是告诉楚国

韩国已经精疲力竭。如果昭应知道以后,一定劝说楚王增兵包围雍氏,届时雍氏必然被攻陷。”公仲侈说:“你说得对。

但是我的使者已经出发了。“苏代接着说:“您为什么不把高都之地送给西周呢?'‘公仲侈听后生气地说:“我停止向西周

征兵征粮,这已经很对得起西周了,为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苏代说:“假如您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会转而

跟韩国修好,秦国知道以后,必然大为震怒,不仅会焚毁西周的符节,而且还会断绝使臣的来往。这样一来,阁下就是在用

一个破烂的高都,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阁下为什么不愿意呢?”公仲侈说:“好吧。”

于是韩国不再向周征兵征粮,并把高都送给了西周。楚军最终没能攻下雍氏,只好怏怏离去。

15.C16.第一问:颈联是诗人想象谢判官“拂”“怜”,而其实也是诗人自己在心中“拂”“怜”。

第二问:①第五句写“拂”往日诗人与友人在丰乐亭宴饮醉酒时题写的诗句,表达了对友人及往日欢会的怀念。

②第六句想象曾经在滁州种下的树木已经成荫,诗人对自己的付出已见成果感到欣慰。

【导语】这首诗借谢判官独游幽谷而见寄,不禁勾起诗人对往日情景的怀念与感叹。诗人描写西亭的美景和村民的休闲

生活。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自己不能再游西亭的遗憾。诗中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如新花

与啼鸟,更增加了诗的生动性与画面感。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J“游人,就是指,野客,”错误。颔联写诗人想象友人游览的情景,“游人”包括友人和野客(村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问:

颈联意思是说因为闲来无事,我在醉意朦胧中拂拭衣襟,刚好看到苏东坡留下的诗句,于是怜惜他亲手种下这些已成荫的

树木。其中“拂”是指动作,即拂拭,“题诗句”指的是苏东坡留下的诗句,“怜”是怜惜。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苏东坡的怀念和对

共同生活记忆的珍视之情,体现了对友谊的深深怀念。颈联是诗人想象谢判官“拂”“怜”,而其实也是诗人自己在心中

“拂”“怜这一联表达了诗人与谢判官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西亭的眷恋之情。

第二问:

①结合诗句"因拂醉题诗句在“,这里的“拂”是指谢判官因触景生情,挥手拂去醉意,题诗留念。通过动作描写,在回忆往昔,

曾经自己醉后题诗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那些诗句也还留存着,带有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感慨之情,表现了谢判官对

诗人的深厚情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西亭的深情眷恋。

②第六句“应怜手种树阴成”中“手种”体现了诗人与所种树木之间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幽谷中亲手种植了树木,如今这些树

木已经形成了树阴。想象自己徜徉于幽谷的自然美景之间。亲自种树也体现了他与这片土地的亲近联系,诗人对自己的

付出已见成果感到欣慰。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指,迩,见,勋,已。

18.(示例一)需要加。画波浪线处“雷震子”“土行孙”“哪吒”“杨戳”不是“学不来”“也无法学”“望尘莫及”“只能望洋兴叹”

的主语,如果不加“我”,句子就会出现主谓语搭配不当的问题。

(示例二)不需要加。这些句子承前省去了主语“我”,且都采用“叙述+评论”的结构。再结合前文“小孩子喜欢模仿”,读者

能清晰理解句子,不会产生歧义。19.纹丝不动逐字逐句20.①“古语?”的意思是“这是古语吗?”,

一个词独立成句,凸显了“我”心中的疑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②“古语?”独立成句,语言精炼,与文段的整体风格一致。21.不可能引用宋朝人的话哪来的文房四宝

22.①“作家分明在胡编”,用在“我”首次发现小说中的问题时,“分明”一词表达出“我”对“作家胡编”的确定无疑的态度。

②“作家尽在胡编”,用在“我”两次发现小说中的问题时,“尽”字语气强烈,表达出“作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