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_第1页
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_第2页
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_第3页
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_第4页
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4页(共84页)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1.(2025•上海模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唐〕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家乡之景,触景而起对家乡近在咫尺却无法归家的感伤。B.第二联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C.第三联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后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显出心向往之的神态。D.最后一联“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对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2)有人评价“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最后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2.(2025•静安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梅雨[唐]柳宗元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②,非为帝京尘。[注]①迎时雨:梅熟而雨曰梅雨。晚梅未熟而先雨,所以称迎时雨。②“素衣”句:化用陆机典故,陆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色),这里反其意而用之。(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政治失意,天气糟糕,写下了这首愁闷之诗。B.首联写晚春时节,梅子将熟,连续不断的梅雨使得天地一派迷茫。C.颈联写雨雾蒙蒙、江云弥布,由眼前之景到想象之景,愁思无限。D.尾联写衣服因梅雨变黑,非京尘所染,暗写对被重用的热烈期盼。(2)赏析本诗颔联写愁的特色。3.(2025•金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①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③。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巾。【注】①杜审言,河南巩县人。唐永昌元年(689),在江阴县任小官,心中不爽。②淑气:和暖的天气。③蘋(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④古调:古雅的曲调,借指陆丞写的诗,即题中的《早春游望》。(1)本诗从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酬赠诗律诗B.干谒诗绝句C.唱和诗律诗D.山水诗古体诗(2)有人说,这首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你是否赞同?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4.(2024•崇明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残菊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选自曹雪芹《红楼梦》)(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两诗的一项是A.《红楼乐府集萃》B.《红楼近体选集》C.《红楼酬和诗选》D.《红楼闺怨诗集》(2)刘熙载《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红楼梦》中往往借助人物作品,隐寓人物情趣性格及身世。请结合阅读积累推断两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A.《残菊》贾探春;《问菊》林黛玉B.《残菊》贾宝玉;《问菊》薛宝钗C.《残菊》薛宝钗;《问菊》贾探春D.《残菊》林黛玉;《问菊》贾宝玉(3)《红楼梦》中借李纨之口评价众人的咏菊诗作,认为“《问菊》题目新,立意更新”,在最佳之列。请比较两首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5.(2024•徐汇区校级一模)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2)以下对两首诗歌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A.雄浑豪放B.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D.高古淡远(3)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6.(2024•徐汇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燕歌行(节选)庾信①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②,持寄思归燕将书。【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②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破。(1)本诗的题材可归为()A.送别类B.咏怀类C.边塞类D.怀古类(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歌开头对秋天的环境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五、六句用“无箭竹”“乏水源”描绘战争条件的恶劣,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C.燕歌行选自乐府旧题,据传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D.诗歌结尾运用鲁仲连退敌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征人能够回家的殷切期盼。(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7.(2024•黄浦区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郊行即事【宋】程颢①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1)校报编辑部同学拟定该诗所在栏目,不能编入的一项是A.宋诗赏读B.哲理诗选C.古体诗揽胜D.近体诗精华(2)对前两联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写春天景象,“碧”描摹遥山绿色,自可纵情游玩。B.第二联写追逐落花,“坐”透露困境中的闲适、春游之趣。C.两联既有整体氛围,又有具体内容,多角度地描绘了春天。D.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彼此独立,各有情趣。(3)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8.(2024•黄浦区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别严士元①(唐)刘长卿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注】①本诗为诗人被贬赴任临行时所做,与前来送行的友人严士元话别。②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低阶)官员的官服为青色。(1)首联□处最有可能填入的一个字是A.暖B.寒C.朝D.芳(2)以下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送别地点在江边。B.颈联是诗人想象离别后远行途中的美丽景致。C.诗人同情友人官微职卑,满腹雄才无以施展。D.全诗的风格清婉雅致,情思复杂,诗意浓厚。(3)本诗的“景语”细腻精妙,耐人寻味。请以颔联为例,加以赏析。9.(2024•浦东新区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五美吟•虞姫(选自曹雪芹《红楼梦》)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①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乙】虞姬(明)朱妙端②力尽重瞳霸气消,楚歌声里恨迢迢。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汉郊。注:①黥彭:黥布和彭越,与项羽同为秦汉之际崛起的诸侯,归附刘邦,为西汉开国功臣,初封异姓王,后以谋反罪被处死。②朱妙端,工诗,善吟咏,颇有诗名,被称赞“闺品之豪”。(1)对两首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羁旅B.咏史C.闺怨D.边塞(2)以下评价适用于甲诗的一项是A.雄浑沉郁B.淡远清新C.幽怨悲壮D.含蓄蕴藉(3)简析两首诗借虞姬形象表达情思的异同。10.(2024•奉贤区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南宋]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陈克:南宋词人,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四年,时年9月,金兵南下,一度逼近江城(今南京)②齑盐:原腌菜和盐,此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1)下列词牌名适用于本词的是A.临江仙B.念奴娇C.沁园春D.声声慢(2)以下评价适用于这首词的一项是A.沉郁顿挫B.蕴藉深沉C.慷慨激愤D.雄健苍凉(3)词家认为结尾应含有“不尽之意”,结合全词,赏析结尾的画线句。11.(2024•普陀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①〔南宋〕高观国楚峰翠冷,吴波烟远,吹袂万里西风。关河迥隔新愁外,遥怜倦客音尘,未见征鸿。雨帽风巾归梦杳,想吟思、吹入飞蓬。料恨满、幽苑离宫。正愁黯文通②。秋浓。新霜初试,重阳催近,醉红偷染江枫。瘦筇③相伴,旧游回首,吹帽④知与谁同。想萸囊⑤酒盏,暂时冷落菊花丛。两凝伫,壮怀立尽,微云斜照中。【注】①梅溪:词人好友史达祖的号。史达祖此时北行使金,身处被金人占领的河北。②文通:南朝文学家江淹,字文通,著有《恨赋》。③瘦筇:竹杖。④吹帽:晋代孟嘉重阳携宾客登高时帽子被风吹落,后用以咏重阳宴游,形容名士风雅。⑤萸囊:盛茱萸的佩囊。(1)下列对整首词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笔调豪放B.气格苍凉C.清空高远D.峭拔隽永(2)这首词融怀友之情和故国之思于一体,请对此加以赏析。12.(2024•松江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江楼月①唐元稹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东。江楼月唐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注】①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作《江楼月》寄给在长安的挚友白居易,白居易作同题诗以赠答。(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元诗写景视听结合,描绘了驿楼月景江声,意境开阔。B.元诗语言浅近,直抒胸臆抒发了对白居易的思念之情。C.白诗诗题、景物、情感与元诗相互应和,暗合“共语”。D.白诗以“今朝”“方”表示迟寄之悔,倾诉思友深情。(2)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异同。13.(2024•金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寄李儋元锡①(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①李儋和元锡是韦应物的诗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此诗是诗人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当时社会动荡,贫苦百姓逃亡。(1)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选出填入上面这首律诗空白处的中间两联并说明理由。①身多疾病思田里②春愁黯黯独成眠③世事茫茫难自料④邑有流亡愧俸钱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③②D.③②①④(2)北宋文人范仲淹读了此诗后,对其中的两句叹为“仁者之言”。你认为是哪两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评析。14.(2024•宝山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客夜有怀(清)吴兆骞①一灯愁独卧,永夜客衣单。星月临江静,楼台拂曙寒。悲笳霜外断,清漏梦中残。忽忆西园会②,笙歌满玉阑。【注释】①清初诗人,曾因科场案被流放到塞外宁古塔,著有《秋笳集》。②西园会,泛指文人雅集。(1)找出与这首诗题材相同的一项A.王维《山居秋暝》B.陶潜《归园田居》C.李清照《声声慢》D.杜甫《登高》(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点题,以“愁”字总领全篇。B.三四句写夜色静谧,春风拂去寒气。C.五六句写胡笳与刻漏声,以声衬静。D.悲、清、断、残,渲染出凄清氛围。(3)结合全诗,鉴赏诗歌结尾两句的构思特点。15.(2024•黄浦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忆江上吴处士唐•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①殊②未返,消息海云端。【注】①桡,桨。②殊,犹,仍然。(1)欲将此诗按题材归类并拟定栏目名称,恰当的一项是A.羁旅途中B.秋夜静美C.乡情悠悠D.怀人之思(2)“秋风生渭水”一作“秋风吹渭水”,请结合本联下句,对这两个版本作比较分析。(3)全诗时间流转有序,构思巧妙,请对此加以赏析。16.(2024•青浦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双调】大德歌•春(元)关汉卿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1)以下对整首作品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意境雄浑壮丽,给人以无限遐想。B.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抒发作者心迹。C.诗意层层推进,情感浓郁而深沉。D.写法多变,详尽描绘了宛转情思。(2)此曲从多个侧面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请结合全曲对此加以分析。17.(2024•嘉定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歌风台(明)祝允明①掉臂②长安市,遥从日边来。因过芒砀③下,步上歌风台。沛公善任使,猛士亡其骸。帝业袖手成,慷慨襟抱开。大风飞云亦壮哉。韩彭英卢④相继死,寄命寺人髀股⑤间,未央⑥志气拉飒⑦摧。相望千年余,安能为之哀。明朝放舟淮浦去,项王韩侯⑧一祠下亦徘徊。【注释】①祝允明:明代书法家,号枝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②掉臂:自在行游貌。③芒砀:芒山、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界。④韩彭英卢: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皆造反而死。⑤寺人髀股: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髀:大腿,音bì。刘邦曾居宫中不出,樊哙闯入见刘邦以宦官腿为枕躺着。⑥未央: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高帝七年建,常为朝见之处。⑦拉飒:如杂乱芜秽之物。⑧项王韩侯:项王:项羽;韩侯:韩信。(1)出版社编辑准备为收录本诗的作品集拟制一个名称,你认为下列不妥当的是A.《明清古体诗选粹》B.《吴中四才子律绝》C.《枝山歌行菁华录》D.《明人咏史诗大全》(2)下面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能够轻松取得如大风飞云般伟大的帝业,关键在于用人与杀伐。B.随着开国将帅们一个个地死去,留下的人奴颜婢膝,当初志气不再。C.借刘邦《大风歌》和汉初人物史事,深沉感慨,尽情抒发兴亡之感。D.这首诗歌从古人写到今人,由前朝写到今世,风格沉郁,语言顿挫。(3)请联系诗歌内容与注释,鉴赏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18.(2024•闵行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日再寄[唐]晁采珍簟生凉夜漏余,梦中恍惚觉来初。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由浪寄书。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如。(1)标题括号处应填入的是A.秋B.冬C.人D.元(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慷慨悲凉B.深沉幽怨C.清丽冲淡D.平实自然(3)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请加以分析。19.(2024•徐汇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初发夷①〔南宋〕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②舞便风。[注)①孝宗淳熙五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后奉诏离蜀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作于船出三峡到达夷陵(今湖北宜昌)后再出发时。②黄旗:古代军中用旗,此处借指诗人船上的旗帜。(1)下列对本诗写景笔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听觉写船出三峡,再侧面点染船闯险滩。B.颔联写景远近结合,江天一色,画面壮阔立体。C.颈联从天空到水面,鹊飞鱼跃,景象生动传神。D.中间两联写景动静、点面结合,虚实互为映衬。(2)尾联以问答抒情,请结合全诗和注释对此作赏析。20.(2024•虹口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满江红[宋]叶梦得重阳赏菊,时予已除代①。一朵黄花,先催报、秋归消息。满芳枝凝露,为谁装饰。便向尊前拼醉倒,古今同是东篱侧。问何须、特地赋归来,抛彭泽。回首去年时节。开口笑,真难得。使君②今郡更,自成行客。霜鬓不辞重插满,他年此会何人忆。记多情、曾伴小阑干,亲攀摘。【注】①除代:原任官员期满或罢任,与新任官员交接。这年春天叶梦得在福州除代,回到家乡。②使君:作者曾任知州,故以此自称。(1)上阕最后一句所用典故涉及的主人公是。(2)以下对本词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秋菊,用了拟人的手法。B.下阕写了霜鬓戴花,意气昂扬。C.以回忆勾连上下阕,自然流畅。D.多处用典而不隐晦,风格典雅。(3)词中有三问,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在此三问中寄寓的思想感情。21.(2024•静安区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清〕史承谦何处凄凉赋卖金①。偶逢风月一披襟②,倦游无味到而今。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晚来生怕薄寒侵。[注]①赋卖金:用汉武帝陈皇后以千金购司马相如《长门赋》事。②披襟:豪迈状。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江城子B.扬州慢C.浣溪沙D.望海潮(2)作者人生“不称意”,只有“偶逢风月”才能“一披襟”,看似豪气,实多辛酸无奈。下面的诗句与此相同的一项是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B.禅榻吹箫,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场。(陈维崧《沁园春》)C.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D.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书云》)(3)有人说“竹叶暖余残腊味,梅花薰透早春心”这两句“可作春联,贴于酒家”,有人说这两句不能给人以“暖”“薰”之意。根据你对全词意境的理解,评判前人看法。22.(2024•长宁区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长相思(二首)(宋)万俟咏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山驿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蟾一晕生,雨余秋更清。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1)以下对两首词的比较,最不适切的一项是A.两首词均为双调三十六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且用韵相类。B.两首词喜用淡语,共同呈现出“语弥淡,情弥苦”的特点。C.两首词选取相同意象,取义相近,对意象的处理各有其妙。D.两首词都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巧妙融合,写景虚实相生。(2)《长相思•雨》中“愁人不喜听”与《长相思•山驿》中“行人不要听”在抒情效果上有何相似之处?结合两首词的具体内容加以赏析。23.(2024•浦东新区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甲】_____①(宋)秦观唤起一声人悄。衾冷梦寒窗晓。瘴雨②过,海棠开,春色又添多少。社瓮③酿成微笑。半缺瘿瓢④共舀。觉倾倒,急投床,醉乡广大人间小。【乙】踏莎行•郴州旅舍(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①1096年,秦观被贬郴州;1098年,又被贬至离家更远的横州。据地方志记载,一位老书生邀请他来家中做客,第二天词人创作了这首词。②瘴雨:南方还有瘴气的雨。③社瓮:社日祭祀土地神用的酒瓮。④瘿瓢:以瘿木做成的酒瓢。(1)请为甲词补上合适的词牌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B.念奴娇C.醉乡春D.声声慢(2)对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起首两句写清晨梦醒,“窗晓”表明词人看到明媚的春光。B.第三句“瘴雨”双关,暗寓处境,并以“海棠”体现词人心境。C.下片用倒叙,写老先生用酿好的社酒邀请作者同饮,尽兴畅快。D.全词以梦醒的愉悦起笔,以赏花共饮后的沉醉收笔,末句点睛。(3)甲乙两首词中,词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两首词画线句作简要分析。24.(2024•黄浦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甲)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②。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①元九、李二十:分别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新唐书•李绅传》:(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②伏:通“服”,佩服、服气。(乙)戏赠友人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①,吟咏作縻绠②。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注】①辘轳(lùlu):用手动绞车牵引水桶自井中汲水的提水工具。②縻绠(mígěng):绳素,陈三立《江行杂感》诗之一:“中宵镫火辉,有涕如縻绠。”以上两句以从井中汲水比喻写诗。(1)从题材和体裁角度,选出对甲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送别、绝句B.抒怀、律诗C.讽喻、乐府D.咏物、楚辞(2)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一二句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诗作的代表作。B.甲诗五六句由编集引发,是作者对自身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辛酸和自嘲。C.乙诗五六句中作者感慨自己虽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D.乙诗语浅意深,以易喻难,把抽象的行为具体化,鲜明生动又通俗自然。(3)请从“戏赠”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25.(2024•奉贤区一模)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六州歌头①(南宋)张孝祥长淮②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羶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③纵横。看名王④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注释】①本词写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当时南宋北伐军在符离溃败,朝廷中主和派重又得势。②长淮:淮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向金屈膝求和,约定以淮河为界。③区脱:借指金兵哨所;④名王:指金兵的将帅;⑤怀远:用礼乐来使边远的少数民族归顺。(1)从字数上看,本词143字,属于。(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洙泗上”三句用虚写指礼乐之邦沦陷。B.“翠葆霓旌”一词用比喻形容皇帝仪仗。C.本词多用三言单句构成紧张激越的语势。D.本词多用领字来组织内容使行文层次强。(3)结合全词,分析词人寄寓的丰富情感。

2025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1.(2025•上海模拟)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唐〕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联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家乡之景,触景而起对家乡近在咫尺却无法归家的感伤。B.第二联写景寄情,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C.第三联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后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显出心向往之的神态。D.最后一联“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对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2)有人评价“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最后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示例1:我同意这种看法。全诗前两联借景抒情,营造出含蓄的氛围,尾联却直接表达仕途不顺与漂泊之苦,与前文风格不一致,显得过于率直。示例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尾联虽直抒胸臆,但把诗人内心的隐痛尽情抒发,情感真挚浓烈,更能打动读者,在整首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非过分率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评价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第一联“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中的“非我有”实际上指的是眼前的景色并非属于自己(即不在家乡),而不是指触景生情对家乡的感伤。因此,“都是家乡之景”的说法不准确。B.第二联“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虽然表面上描写了鹤和蝉的形象,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诗人以鹤蝉自况,更没有直接提到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这里的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C.第三联“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中的“凉”字和“倦”字确实描绘了诗人的冷寂凄清,但后半句“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显出心向往之的神态”并不准确。这里的“泛觞迟”更多是指泉水缓缓流淌的情景,并非真正的饮宴场景。故选D。(2)诗歌前两联借景抒情,颔联“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描绘出鹤向孤屿盘旋、蝉鸣拖尾过枝的凄凉景象,寄寓怀才不遇之感;颈联“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通过凉月照窗的孤寂与宴饮时的迟缓,突出诗人的冷寂与落寞。而尾联“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直接表明自己仕途不顺,虽梦到江南家乡却仍漂泊他乡。从全诗含蓄委婉的风格来看,尾联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确实显得较为率直。但从情感表达角度,此联将诗人内心仕途的失意与对家乡的思念和盘托出,使情感更加真挚浓烈,直接触动读者,引发共鸣。所以,尾联虽欠含蓄,却也有其独特作用。答案:(1)D(2)示例1:我同意这种看法。全诗前两联借景抒情,营造出含蓄的氛围,尾联却直接表达仕途不顺与漂泊之苦,与前文风格不一致,显得过于率直。示例2: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尾联虽直抒胸臆,但把诗人内心的隐痛尽情抒发,情感真挚浓烈,更能打动读者,在整首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并非过分率直。译文:抬头所见纵然不是我的家乡景,仔细想来一切却似我在故乡时。白鹤盘旋奔向远方投入了岛屿,蝉拖着哀鸣余音飞向另一树枝。冷月照窗倚着孤枕感到很倦怠,清泉绕石朋友聚饮自觉举杯迟。仕路坎坷迟迟不能平步青云去,梦回江南半生漂泊此身仍旅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方干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含着深沉的感伤之情。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落得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一个“投”字,一个“过”字,一个“孤”字,一个“别”字,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前所罕见。第三联:“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变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幅寡言少欢的神态。“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第四联,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全盘托出。“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意思是说: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倒也使人觉得情真意切。大概方干对自己功名不就,耿耿于怀,如鲠在喉,但求一吐为快吧。2.(2025•静安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梅雨[唐]柳宗元梅实迎时雨①,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②,非为帝京尘。[注]①迎时雨:梅熟而雨曰梅雨。晚梅未熟而先雨,所以称迎时雨。②“素衣”句:化用陆机典故,陆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色),这里反其意而用之。(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人被贬永州司马,政治失意,天气糟糕,写下了这首愁闷之诗。B.首联写晚春时节,梅子将熟,连续不断的梅雨使得天地一派迷茫。C.颈联写雨雾蒙蒙、江云弥布,由眼前之景到想象之景,愁思无限。D.尾联写衣服因梅雨变黑,非京尘所染,暗写对被重用的热烈期盼。(2)赏析本诗颔联写愁的特色。【答案】(1)D(2)颔联“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中,“愁深”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沉的愁绪,“楚猿夜”则借用了楚地悲凉的猿啼声来烘托自己的愁绪,使得愁绪更加具体可感。“梦断越鸡晨”则通过描述诗人被鸡鸣声惊醒,梦断难眠,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因忧愁而失眠的状态。这种直接表达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自身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歌读懂颔联,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暗写对被重用的热烈期盼”错误,从尾联“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可知,诗人借助“素衣”“缁衣”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被贬谪,但心系朝廷、忠心耿耿,并表现自己被贬之后自感前途渺茫的愁苦,并没有对被重用的期盼。故选D。(2)“愁深”的直接表达:“愁深”二字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这里的“深”字不仅指愁绪的程度深,还隐含着愁绪的持久和难以排解。“楚猿夜”的借景抒情:“楚猿”指的是楚地的猿猴,其啼声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作悲凉、哀怨的象征。“夜”字则营造了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楚猿的啼声更显得凄厉动人,从而有效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过借用楚猿夜啼的意象,诗人将自己的愁绪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使得这种情感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梦断越鸡晨”的侧面描绘:“越鸡”指的是越地的鸡,古代有“越鸡晨鸣”的说法,意指鸡鸣报晓。“梦断”二字表明诗人在睡梦中被惊醒,而“越鸡晨”则点明了惊醒的时间是在清晨。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因忧愁而失眠,被鸡鸣声惊醒的场景,侧面表现了其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种失眠的状态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深沉的愁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颔联整体上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的自然景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种手法,诗人的愁绪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而且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力。综上所述,颔联“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通过直接表达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描绘了诗人柳宗元深沉而复杂的愁绪,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答案:(1)D(2)颔联“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中,“愁深”二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深沉的愁绪,“楚猿夜”则借用了楚地悲凉的猿啼声来烘托自己的愁绪,使得愁绪更加具体可感。“梦断越鸡晨”则通过描述诗人被鸡鸣声惊醒,梦断难眠,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因忧愁而失眠的状态。这种直接表达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自身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够感同身受。译文: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赏析: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不必说是“俟罪非真吏”的流放囚徒了。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加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这“忧愁”是沉沉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挥不去,驱不散,化不开。颔联写永州之荒凉,夜里能听见猿猴悲啼,早晨被远处的鸡声惊醒,皆言人烟稀少。愁与梦,更是诗人不得志的心态写照。颈联写天气景象,一片朦胧晦暗,恰好是诗人此时境遇的象征。尾联用典。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字面写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但不是京城尘埃所染,而是边城气候。言外之意却是从此入京无份了——政治前途何其渺茫,心里必定愁苦。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是有独特沉郁的风格。3.(2025•金山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①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②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③。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巾。【注】①杜审言,河南巩县人。唐永昌元年(689),在江阴县任小官,心中不爽。②淑气:和暖的天气。③蘋(pín):多年生草本植物。④古调:古雅的曲调,借指陆丞写的诗,即题中的《早春游望》。(1)本诗从题材和体裁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A.酬赠诗律诗B.干谒诗绝句C.唱和诗律诗D.山水诗古体诗(2)有人说,这首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你是否赞同?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A(2)我赞同“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的说法。杜审言在诗中通过描写早春的自然景象,表现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美丽,但由于诗人身为宦游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思乡之情,因此虽然景色令人欣喜,诗人却因思乡之情而感到哀愁,形成了复杂的情感波动。【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分清诗歌的题材、体裁以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观点评价;根据题干要求,首先确定答题方向,再按照鉴赏诗歌的方法来解答问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和表达情感进行分析。【解答】(1)标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就说明它是一首酬和诗;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共八句,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故选:A(2)“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开篇就点明了诗人处于一种独特的身份——宦游人,这样的身份使他对季节的变化有着特别的敏感。物候的变化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新鲜的感受,但同时又带有孤独和不安的情绪,给人一种“惊新而不快”的感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描述了清晨的美丽景象,云霞映照着海面,梅花柳树在江水旁生长,春意盎然,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一景象充满生气,是“赏心”的部分,但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种美好景象中,反而在感受中带有一丝“惊”的情绪,表现出他内心的微妙波动。“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表示了春天的气息催动了黄鸟的歌唱,晴朗的光辉使水面上的绿蘋(浮萍)显得更加鲜亮,表现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景象,仍然是自然界的一片生机,带给读者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感觉,符合“赏心”的意境。“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描绘了诗人突然听到古老的歌曲,心情发生了转变的过程。诗人不仅被歌声打动,还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甚至因为思乡之情而泪湿巾帕。这种情感的波动是全诗的高潮,显现了诗人在新春景象中的“惊新”同时带有“哀愁”的情感,表现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的复杂心境。答案:(1)A(2)我赞同“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的说法。杜审言在诗中通过描写早春的自然景象,表现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美丽,但由于诗人身为宦游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思乡之情,因此虽然景色令人欣喜,诗人却因思乡之情而感到哀愁,形成了复杂的情感波动。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赏析:这是一首和诗,作者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诗人却像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这首诗造语警策。体例上韵脚分明,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已是成熟的律诗作品。结构上,首联一个意群,颔联颈联一个意群,尾联又一个意群,并且首尾呼应、中间展开。这种行文方式是初唐律诗乃至此后的唐律中常用的格式。因此,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4.(2024•崇明区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残菊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选自曹雪芹《红楼梦》)(1)下列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两诗的一项是BA.《红楼乐府集萃》B.《红楼近体选集》C.《红楼酬和诗选》D.《红楼闺怨诗集》(2)刘熙载《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红楼梦》中往往借助人物作品,隐寓人物情趣性格及身世。请结合阅读积累推断两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AA.《残菊》贾探春;《问菊》林黛玉B.《残菊》贾宝玉;《问菊》薛宝钗C.《残菊》薛宝钗;《问菊》贾探春D.《残菊》林黛玉;《问菊》贾宝玉(3)《红楼梦》中借李纨之口评价众人的咏菊诗作,认为“《问菊》题目新,立意更新”,在最佳之列。请比较两首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B(2)A(3)就题目而言,《残菊》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段的情状等内容的题咏;《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就立意而言,《残菊》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问菊》题为问菊,实则通过问菊凸显菊之“孤标傲世”,同时,以问句寄予个人之情怀,传递个人不趋时从众的品性,少有知音的感慨,名为问,实则以问寄赞,以问寓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体裁特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相关内容,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乐府诗是古体诗,而这两首诗是近体诗。B.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这两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律诗。C.酬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也称为唱和诗。也不符合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D.闺怨诗,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不符合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故选B。(2)《残菊》颈联写人。“才自精明志自高”,作为一个有才能、有志气的女孩子,探春早已对家族中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只是苦于无力回天。他日远嫁异乡,更使她日夜牵挂家中亲人,以至夜不能眠,听着窗外秋虫的叫声越来越弱,天空中,迟归的大雁迎着万里寒云缓缓飞翔,留下凄厉的哀鸣。在这幅阴冷的背景画面中,贾探春强打精神,安慰菊花,也安慰自己:“明年的秋天,还有相会的时刻,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分离,所以不必过于相思。”尾联“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表达了不必为花残而悲伤,“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的情怀,寄希望于未来的。在大观园里的所有少女中,探春是最积极的,面对残菊并不颓废。所以《残菊》的作者是贾探春。在这《问菊》首诗中,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所以《问菊》的作者是林黛玉。故选A。(3)题目新。《问菊》中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残菊》中写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残菊”是蕴含着“残局”的意思的,《残菊》中的残菊就是诗中一个表示衰败的意象,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段的情状等内容的题咏;立意新。盛极而衰,这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人世亦然。《残菊》这首诗借描写残菊,暗示了贾府的没落和众人离散的结局,没有脱离当时封建的传统主题,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问菊》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答案:(1)B(2)A(3)就题目而言,《残菊》属于咏物诗作应有之意,属于对菊花开放最末阶段的情状等内容的题咏;《问菊》与菊对话,以追问形式跳出一般欣赏题咏的范围;就立意而言,《残菊》由残菊时节自然引入人世之分离,立意平实;《问菊》题为问菊,实则通过问菊凸显菊之“孤标傲世”,同时,以问句寄予个人之情怀,传递个人不趋时从众的品性,少有知音的感慨,名为问,实则以问寄赞,以问寓情。《残菊》译文:在寒露严霜越来越重的时候菊花花枝渐渐倾斜,宴饮赏菊才过又到了小雪节气。花托上的花瓣还没有落完,颜色却渐渐浅淡,枝头的叶子渐渐凋落,留下的也显得散乱纷披。一轮残月半照在床前,蟋蟀的叫声也渐渐微弱,寒云密布的天空中雁队飞行也变得缓慢。明年秋天还一定会相见,暂时分手请不要过分相思。赏析:此诗为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诗,贾探春(蕉下客)作,是海棠诗社菊花诗中的最末一首。此诗作为小说人物诗,深刻展现了探春富于冷静理性的性格。“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问菊》译文: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赏析:《问菊》,作为小说人物诗,是并不弱于《咏菊》的。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问菊就是问自己,答案也都包含在问题之中。你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没人能和你结伴生活。花朵同样俊秀,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到了深秋才开放。一种深沉的寂寞感,孤扯感扑面而来。这就是觉醒之后的黛玉的心理的深切写照。可以说,这首诗倒是更深沉地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单就律诗的格律而言,这首诗是确有可推敲之处的,有的对仗不够工稳。这和黛玉的“不以词害意“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的诗学见解有关。在这首诗中,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林黛玉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性情。“圃露庭霜”就是《葬花吟》中说的“风刀霜剑”。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彷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几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首联之外,颔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林黛玉一再向那寄托在东篱之下的菊花发问,其实是暗喻自己寄人篱下,缺少知音。小说中李纨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所以林潇湘魁夺菊花诗。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另有微言大义,如果按十二首诗作的实际情况,那并非如宝玉所赞同的“极是!极公!”正如后人评点所调侃,宝玉情有所偏,“林妹妹为魁,不是也是,不公也公”。即以黛玉自己的三首诗而言,应该说这首《问菊》要比《咏菊》更真情更自然。首联即直切“问”字,所谓“讯秋情”即问讯菊花的情怀意向。下面一连几个问句,或切合历史上所形成的菊花之文化品位,或抓住菊花的自然特性,其实都是把菊花当作诗人的一个同类,即将诗人自己的情怀赋予了菊花。所谓问菊,实是自拟。孤标傲世,当然是从陶渊明就给菊花涂染上的文化个性,问“偕谁隐”,答案已经在问句之中,即与菊花相过从的只能是高人隐土。菊花在秋季开放,当然不同于“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为底迟”,也就是赞美了菊花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别的花所以不在秋季开放,菊花所以会感到寂寞,但也正因此反衬出菊花的遗世独立。鸿雁在秋天向南飞走,蛩即蟋蟀也即将结束生命,这进一步皴染出菊花的孤高。总之这四个问句,实际上就是以问的形式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就是对菊花的“移情”故问。最后两句就把这层意思明白点出:不要感叹没有知音,我就是你的好朋友,如果菊花能说话,咱们就好好聊一会吧。但全诗都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的韵味。应该说,这首诗十分切合小说中所写黛玉之性格——第五回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作者代拟的这首诗传神地体现了这种特点。同时当然也就关合了黛玉将来“眼泪还债”的寂寞之苦境。5.(2024•徐汇区校级一模)阅读诗歌,完成各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马厩里的马。这一天,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是咏史怀古(2)以下对两首诗歌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BA.雄浑豪放B.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D.高古淡远(3)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答案】(1)咏史怀古(2)B(3)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正确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写法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两首诗都以“勤政楼”为题材,结合历史背景描述和感怀,属于咏史怀古。王诗描绘出天宝年间勤政楼的繁华热闹场景,充满历史感与怀旧之情;杜诗写诗人临古地,想起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情志。(2)A.雄浑豪放的诗歌常常描绘宏大的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气势磅礴、场景宏阔,想象奇特,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B.深沉内敛的诗歌风格在表达上常常不直接叙述,而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传达深层的意义和情感。这两首咏诗史都借对勤政楼的描述,表露了诗人对盛唐逝去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感慨,深沉内敛。C.清雅委婉‌则强调清新雅致,语言优美,意境幽雅。这种风格通常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委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情感和意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D.高古淡远‌是一种诗歌风格,强调高雅古朴,意境冲淡高远,这种风格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强调意境的深远和古朴。故选B。(3)情感不同: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杜诗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寄寓鉴戒之意。写法不同: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深沉内敛,令人回味。答案:(1)咏史怀古(2)B(3)情感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写法不同: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译文:《楼前》天宝年前修建了勤政楼,每年都要为了给唐玄宗祝寿持续三天过千秋节。马圈里的老马曾接受舞蹈训练,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过勤政楼》千秋佳节的名号空在,世上已无互相馈赠的承露丝囊。只有紫苔称心惬意,年年因为下雨生长茂盛上了金铺。赏析:《楼前》唐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不仅给强大的唐帝国以致命打击,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导致了最终的灭亡;而且使原来发达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更加不堪其苦。因此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酿成,当时及其以后许多诗人墨客都在苦苦思索,寻求解答。这样,诗人对之进行思考也就是自然的了。“楼前”,即勤政楼前。站立于破败的勤政楼前久久凝望,这既成为了诗人引发灵感的一个契机,也为诗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实在对象。首句点明勤政楼修建时间。“天宝年前”,据记载,勤政楼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当时唐玄宗一举除灭韦氏后党势力,雄心勃勃,决心要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诗中特别点出“勤政楼”三字,暗示其当时下令修建此楼原也包含着良苦用心,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深层用意。次句逆接前意。“千秋”,敬词,指别人寿辰;“作千秋”,即祝寿。“每年”,说明其庆祝寿辰活动的频繁;“三日”,表示每回祝寿活动持续时间之久,《旧唐书•玄宗纪》载,每逢唐玄宗寿辰,“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诗人有意识将“勤政”和“作千秋”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排列一起,通过其自身的矛盾对照,辛辣嘲讽了唐玄宗修建此楼后的名实不符合言行不一。三、四句承接第二句,以马圈里的老马接受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具体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飞龙”,马棚名称。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曾命人对100匹马施行舞蹈训练。这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去多少人的心思,扭曲多少人的灵魂,培养多少拍马逢迎之徒!何况这还远不是其祝寿内容的全部。勤政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勤乐楼,这对于下令修建勤政楼的唐玄宗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嘲弄和讽刺。这首诗其意在对唐玄宗骄奢淫逸生活进行猛烈抨击;然而从整篇诗看,却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内容,其抨击意向只是在充分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人巧妙利用了“勤政楼”其名,却重点描写了其荒于朝政之实,并且善于将一般叙事和对典型细节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罪过的揭露和批判。《过勤政楼》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6.(2024•徐汇区校级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燕歌行(节选)庾信①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②,持寄思归燕将书。【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②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破。(1)本诗的题材可归为(C)A.送别类B.咏怀类C.边塞类D.怀古类(2)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秋天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歌开头对秋天的环境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B.五、六句用“无箭竹”“乏水源”描绘战争条件的恶劣,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C.燕歌行选自乐府旧题,据传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D.诗歌结尾运用鲁仲连退敌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征人能够回家的殷切期盼。(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答案】(1)C(2)B(3)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环境萧瑟阴冷(悲凉);三四句使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气势阔大)。【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的内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由诗中的“辽水”“蓟门”“晋阳”“阳关”等可知,本诗描述之地皆为边塞;“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及注释②可知,本诗叙述的是边疆战争之事。故本诗为边塞诗。故选C。(2)B.“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错误。“晋阳”“疏勒”二句用典,战国时期赵襄子为保卫晋阳,曾利用围植晋阳宫苑四周的荻蒿苫楚,以备足箭矢。东汉大将耿恭曾被匈奴围于疏勒城中,被壅绝水源,乃于城中穿井得水。而目前前线的景况正和它们相反,处于“无箭竹”“乏水源”的极端困境。“无箭竹”“乏水源”意在描述战争条件的极端恶劣,为下文的思妇的直接抒情做了铺垫,没有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故选B。(3)“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其中“寒雁邕邕渡辽水”描述的是大雁在寒冷的季节里南飞,越过辽水的情景;“桑叶纷纷落蓟门”则是指桑树的叶子在秋天纷纷落下,落在蓟门这个地方。这两句诗描写了萧瑟阴冷的环境,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而且诗句使用的叠词,叠词的使用,使得诗句音韵和谐富有美感。答案:(1)C(2)B(3)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环境萧瑟阴冷(悲凉);三四句使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通过寒雁这一意象,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蓟门”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气势阔大)。7.(2024•黄浦区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郊行即事【宋】程颢①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1)校报编辑部同学拟定该诗所在栏目,不能编入的一项是CA.宋诗赏读B.哲理诗选C.古体诗揽胜D.近体诗精华(2)对前两联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联写春天景象,“碧”描摹遥山绿色,自可纵情游玩。B.第二联写追逐落花,“坐”透露困境中的闲适、春游之趣。C.两联既有整体氛围,又有具体内容,多角度地描绘了春天。D.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彼此独立,各有情趣。(3)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答案】(1)C(2)D(3)诗的颈联联想(虚写)到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劝朋友莫要推辞,更不要辜负诚挚劝酒的心意;又使用比喻的修辞,说美好时光会像风吹花落一样逝去,表达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体裁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诗歌体裁的特点,再判断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这首诗是宋代“理学派”的作品,且全诗共8句,押“i”韵,故本诗又属于近体诗。属于不能编入古体诗揽胜。故选C。(2)D.“彼此独立”错,诗歌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叙事,侧重从颜色方面描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