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有同学以“科举取士”“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作为关键词整理知识。据此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A.隋唐盛世 B.民族交融C.制度创新 D.藩镇割据2.唐朝诗人孟郊曾作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诗中描述的情景相关的制度是()A.察举制 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3.古时应试者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连得“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唐太宗首创了武举和殿试B.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C.扩大了封建社会统治基础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彻底废除4.(2023辽宁高一期中)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中外朝制B.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魏晋九品中正制D.隋唐的三省六部制5.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A.唐朝的兵源十分充足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C.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6.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B级能力素养提升练7.“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当权者的亲属)也。”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A.以孝廉作为选官的标准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8.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这说明()朝代制度选拔标准或方式汉代察举制德行学问,荐举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品评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C.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9.唐代三省长官每天上午齐集政事堂,根据皇帝的旨意,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政事堂集中办公旨在()A.奠定唐朝盛世的基础B.弱化三省的分工C.更快落实皇帝的意志D.削弱宰相的权力10.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这一做法表明()A.权力运行机制遭破坏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三省六部制正式废除D.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11.(2023广东佛山高一期中)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12.(2023江苏徐州高一期中)“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体现了两税法()A.放松了对农民的控制B.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C.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D.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之中正,不精才实……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摘编自《晋书》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到尚书省,始由户部集阅,而关于考功课试,可者为第。——杜佑《通典》(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描述的选官制度。(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作用。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取士”是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机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是赋役制度,故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隋唐制度创新,C项正确。2.B解析结合唐朝科举制可知,此诗名称为《登科后》,是诗人孟郊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后所作的,故选B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的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间不符,排除D项。3.C4.D5.C解析据材料“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帛或布代役”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即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兵源充足,排除A项;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而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制度,排除B项;没有对比,不能得出“唐朝农民负担较轻”的结论,排除D项。6.C解析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作为税收征收的主要标准,使国家放松了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利于农产品商品化,排除A项;唐朝“纳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7.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正确。8.D解析据材料表格可知,选官方式由举荐逐渐向考试过渡,整体趋向公平,故选D项;政府通过科举制加强了对读书人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官吏道德水平下降,排除B项;科举制之下,世家子弟也可通过科举入仕,并没有受阻,排除C项。9.C解析根据材料“经过商议,取得一致意见。事毕,于下午各自回本省办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更快更好地贯彻落实皇帝的意志,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10.A解析相较于传统三省六部进行中枢决策,翰林学士的设立改变了三省六部这种权力运行的机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并未废除,排除C项;官僚政治体制确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11.C解析根据材料“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可以看出两税法简化了税目,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以资产为主要征收标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12.B解析“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反映了农民负担加重,“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