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宁夏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背记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2_第1页
人教宁夏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背记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2_第2页
人教宁夏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背记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2_第3页
人教宁夏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背记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2_第4页
人教宁夏 九年级 下册 语文 背记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南宋·文天祥写作背景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被俘后,他自杀未成,被元军押解北行,路过南安军时写下了此诗。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梅花南北路①,风雨湿征衣。经过梅岭,一路风雨打湿征衣。内容理解:这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环境。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梅岭。此处写梅花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诗人行程中心情的沉重。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越过梅岭我与谁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囚徒!内容理解: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家乡近在眼前,但自己身为囚徒,不得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情感: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个“出”字和两个“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祖国的河山千年万世永存,城郭只是暂时落入敌手。内容理解:抒写悲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会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写作手法:“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运用对比手法,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一时”表现了诗人对收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侵略者的蔑视。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②。绝食而死是我真正的意愿,梦中在首阳山头采薇。内容理解: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修辞:用典。“梦中行采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的爱国节操,以及誓死报国、决不投降的决心。重点注释①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②采薇:周武王伐纣灭商,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来饿死。薇,一种野菜。文天祥到了南安军曾绝食八天。作品主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被捕后的悲苦孤独之情,对收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侵略者的蔑视,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显示出凛然的民族正气。别云间明·夏完淳文学常识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写作背景夏完淳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就义于南京。这首诗是夏完淳被清廷逮捕后,在被解往南京前临别家乡松江时所作。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guān①。三年为抗击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成为俘虏。内容理解:首联叙事。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跟随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用典:“今日又南冠”借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和精忠报国的情怀。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尽,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广。内容理解:这两句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诗人流不尽“山河泪”。他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不禁失望、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炼字:“泪”“言”二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心中犯难。内容理解:诗人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楚—“已知泉路近”,同时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毅魄②归来日,灵旗③空际看。等到我英魂归来的那一天,将会看到战旗在空中飘扬。内容理解:“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做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高举着征伐之旗返回家园。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重点注释①南冠:《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②毅魄:英魂。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③灵旗: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作品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和炽热的、誓死不屈的爱国情感。山坡羊·骊山怀古元·张养浩写作背景相传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后,放火将阿房宫焚毁。后世,张养浩途经骊山时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散曲。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骊山四顾,阿ē房一炬①,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yū②。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一把火焚毁,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的草木、回环曲折的水流。内容理解:作者登上骊山,四顾茫然,当年奢华的秦朝宫殿在大火中灰飞烟灭,繁华从此不复存在。修辞:用典。化用火烧阿房宫的典故,回顾历史。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登上骊山,阿房宫早已被烧毁,当年的繁华不复存在,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对古今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当时奢侈今何处”一个问句,将往日奢华与眼前荒凉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对从古到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周、齐、秦、汉、楚,列国纷纭。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战败了的国家,都化作了土。内容理解: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齐、汉、楚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写作手法:结尾两句运用对比,通过“赢”“输”的对比,指出封建王朝变迁的规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警世醒世的意义,点明了主旨。重点注释①一炬:一把火。②萦纡:回环曲折。作品主旨这首散曲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也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文学常识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明代散曲家。写作背景这首散曲创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当时宦官当权,他们在运河上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作者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首《朝天子·咏喇叭》。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教材原文参考译文理解赏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①。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短小,声音响亮。内容理解:这里写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以此形容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修辞、写作手法:比喻,“曲儿小”比喻宦官本地位低下,“腔儿大”比喻他们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同时运用对比,通过“小”和“大”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官船②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③。扰民的宦官船只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来抬高声望和社会地位。内容理解:这里写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乱如麻的宦官船只抬高声望和社会地位,一个“抬”字,说明宦官的品格是卑下的。“全仗你抬声价”,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宦官命人在船上吹喇叭、唢呐,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他们的心虚。炼字:“乱”字表面写的是官船之多、来往之频繁,表现了宦官趾高气扬、骄横野蛮、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也从侧面表现出官场的混乱和黑暗,表达了百姓对宦官的憎恨。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军人和百姓听了都又发愁又害怕。到哪里去辨别什么真和假?内容理解:体现出宦官集团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军民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修辞: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军民听了喇叭声、唢呐声都又愁又怕,极言宦官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侧面反映出宦官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之深。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④!眼看着吹翻了这一家,吹伤了那一家,只吹得水干了,鹅也飞光了!内容理解: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只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修辞:“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运用夸张和比喻,刻画了宦官仗势欺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