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5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开学考试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问答题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描述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因壮志未酬而投江自尽的著名楚辞《七谏·沉江》中,有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其中一句是“明法令而修理兮,兰芷幽而有芳”,意思是在法令严明的良好国度,兰和芷纵然在幽僻之处,也能散发馨香;另一句是“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意思是即使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做成佩饰,经过鲍鱼店也会失去芬芳。这两句都提到了两种古老的植物——蕙兰和白芷。对于蕙兰,大家比较熟悉,那是一种芬芳而素雅的兰科植物;而白芷究竟是什么植物,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其实,这种看似古老神秘甚至有些距离感的植物就在我们身边,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味香料。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团结等传统美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中曾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的名言。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是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了。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了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如唐代诗人钱起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䓖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既然白芷并非兰草,那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白芷又名河北独活、大活、香大活等。其植株高度通常为1~2米,有些品种的株高可达2.5米,在草本植物中算得上是非常高大了。白芷的茎干纤细劲挺,姿态婆娑美丽。叶互生,着生于茎干基部的叶片较大,茎干中部的叶片相对较小,茎干上部的叶片逐渐简化成了卵形的叶鞘。白芷的花形和花色非常素洁雅致。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繁花点点、色泽洁白,宛若一把把精致的白色小伞。最值得关注的是白芷的根部。其主根为圆锥形或近方锥形,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具同心环状纹理,形似胡萝卜。它的根部气味芳香,味辛微苦,是全株含油量最高、香味最浓的部位。白芷广泛分布在我国西南、东北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多生长于海拔200~1500米的河岸、溪边、林缘、灌丛和山谷草地,尤喜湿润环境。因此在许多古诗词中,白芷都与湖河池沼等水生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白芷竞新苕,绿苹齐初叶”;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的“泛滟清流满,葳蕤白芷生”等,都为我们描绘了白芷在水边葳蕤生长的动人景象。白芷的气味芳香,味道微苦,具有除腥去膻、增香添味、增进食欲的神奇功效,因而是日常烹饪中常见的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广泛被应用于卤、煮、酱、烤、焖、烩、煎等各种烹调方式之中,堪称去腥增香的“神器”。不过,白芷的香味太过浓烈,有一种很重的中药味道,很容易掩盖其他食物原有的味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很有讲究。白芷不仅是理想的香辛调味料,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传说,有一次深秋,苏轼与佛印禅师吟诵诗歌刚回到家中,便开始鼻塞流涕、头疼欲裂,浑身酸痛难受。佛印禅师听闻此事,知道苏轼定是感染了风寒,赶紧差人送去一包草药。苏轼服用以后,很快就痊愈了。后来,苏轼去向佛印禅师致谢,并好奇地打听禅师究竟使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才知是一种名为“白芷”的草药。除了民间传说,《本草纲目》等不少古代医药著作中也都明确记载了白芷的性味归经和医药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芷不仅在解热和镇痛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而且具有扩张和收缩血管、降低血脂血压等诸多功效,是一种天然的保健良品。另外,白芷还有非常明显的美白祛斑作用,是一种古老的美容中药。(摘编自陈博君《白芷,令人止步的王者之香》)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白芷植物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肤浅到更加清晰的过程,而赋予其文化属性的历史则十分悠久。B.一直以来,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有增无减,并借此来咏物明志,并没有受到将其误作兰草的影响。C.在草本植物中,白芷的外形高大,茎干劲挺,其叶片沿茎干往上依次从大至小,花形似小伞,花色洁白。D.白芷在水边生长,这就导致了其味微苦,不过,它可作香辛调味料,与各种烹调方式相融,但使用时量不能过多。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此后,许多文人还用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来咏物明志。B.在古代,白芷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这是人们将白芷与兰花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C.文章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先阐释了“芷”的文化属性,再阐释了“芷”的植物属性及其价值。D.白芷的价值巨大,其神奇功效和药用价值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医学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药用价值。3.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从楚辞《七谏·沉江》中两句知名度很高的语句切入,意在表明人们将蕙兰和白芷放在一起的认知是比较肤浅的。B.文中列举沈从文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把兰草当作芷草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将芷草误解为兰草对后人的巨大影响。C.文章引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来证明很多人还是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的观点。D.文章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在阐述这些内容时,作者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同时也注意了语言的生动形象。4.文中用苏轼的故事做“白芷的药用功效,在我国古代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观点的论据,产生了怎样的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5.白芷为什么会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亲爱的影子指尖①每个小孩童年最好的玩伴,大约都是他的影子。在孤独而忧郁的童年,我迷恋着影子伙伴。我站在树荫外面,跟一株榆树或杨树去比较谁的影子更长更大,可笑的是,我永远也没有榆树的影子大,没有杨树的影子长。脚下垫了一块石头,站上去,阳光穿透身边的空气,射给我一个颀长的影子,细细的脖颈,扛着一个小小的头,硕长的双腿成为我试图炫耀的资本,可是,当我的目光触到身边的杨树影子,还是气馁了。我看见自己的影子转过了头,朝向杨树的影子,欲言又止。②夜里,暗淡的煤油灯将窑洞里的物件照得影影绰绰,凳子的影子,桌子的影子,粮囤的影子。一只老鼠从粮囤里窜出来,它短小的影子,很快就随着它被赶出门外。母亲在灯下看书,每张书页的影子让桌面变得乌黑,仿佛烧红的烙铁的印子。空气中弥漫着煤油的味道、炭火的味道和木头烧焦的味道。祖母正在往灶火里添炭。腾起的火焰,映红她的脸。祖母的瘦弱影子竟然消失,屋子里只剩母亲庞大的影子。后来在墙上看到小马、小兔、小羊的影子——这些通过祖母的手掌而来的有趣的影子——稍感安慰,但并没有高兴起来。③村里人叨古话,除去神仙,只有鬼魂是没有影子的。在夜里碰到陌生的人,你要留神月光下他有没有影子,如果没有,那八成就是鬼魂。还有最骇怖的一点,倘若一个正常人突然失去了影子,那他的性命必将不久于人世。怀着这样的担忧,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每每泪汪汪地注视着灯下忙碌的祖母,过得极其煎熬。④直到我有了一个伙伴。⑤她从外乡搬来,借住在我家空闲的窑洞里。她怯生生坐到我旁边的草垫上,跟我一样抬头,看见满树梨果,黑脸上绽开灿烂的笑意。从那时起,我单调枯燥的童年生活发生变化,我渐渐忘了关于影子的游戏,更将所有影子的困扰都抛之脑后。我们在地上用黑炭画一个棋盘对峙,或者画一个房子去跳,央求大人缝一个好看的沙包,比赛跳绳……生活突然就变得色彩缤纷。我们好得像一个人似的,彼此的影子牢牢地黏住,一起到河边折柳枝做柳笛,一起捉鱼,一起堆沙房子,一起下河洗澡……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数到后来咯咯地笑不停,又去小菜园捉萤火虫,她将小手绢缠在一根铁丝上当网兜,那些拖着长长尾光的萤火虫们,一闪一闪地从菜地里飞起来,扑进她的网兜,她小心地把它们装进洗干净的墨水瓶里,将扎了小孔的盖子拧好,送给我。在被窝里,我看见了另外一个明亮而温暖的世界。⑥小学毕业后,她就辍学了。初中时光,在家人的不停催促和自己的虚荣心膨胀下,我努力追赶着成绩永远靠前的人,很快,就体验到成为影子的尴尬和无助。我的同桌是一个复读生,我们成为最好的朋友。在课间,如果她不想出去,我也不会出去。下课后,我跟屁虫一样随着她去食堂和厕所。我将自己的油笔送给她,将新买的《现代汉语词典》借给她,所有这些,就是为了在小考的时候,能得到她悄悄传递的纸条。当我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并受到老师表扬的时候,虽然心中忐忑,但还是沾沾自喜,仿佛所有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似的。她突然离开了学校。我战战兢兢从影子之中脱落出来——一个成绩突然下降的学生,令老师和同学大惊失色。我像孤独的旅人,独来独往,自卑而小心地度过那段艰难时光。⑦后来最喜欢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光源,有实体,有影子。虽然表达的是无尽孤独,但却形象地描画出了两个字:伙,伴。这时候我已经在工厂上班,突如其来的社会地位,很快让我找到了朋友,但已不再是之前经验里的关系。青春时代,容易被同化,也容易激动。倘若不是青春,我想我们永远也不会成为朋友。但人生就是这样,怎样的环境造就怎样的相处方式。那年中秋,我们留下来值班,在石桌上斟满酒杯,举起来,对着明月。她说:“应该是对影成五人。”我说:“你我是彼此的影子,对影成二人也妥当吧。”她笑笑。直到很久后,我才明白她笑容里的涵义。我不是她的月,不是她的酒,当然也不是她的影。她收拾行李,去往外地,去寻求更阔大的天地。⑧有次在飞机上,小孩一直在哭,她在我右侧,张着嘴,也没眼泪,玩笑似的哭。飞机不停地遇到气流,工作人员不停地过来提示带她的爷爷奶奶要系好安全带,但每次系好,她就会哇哇地哭叫,等工作人员一走开她已经从奶奶怀里站起来,踢开了安全带,这时她就会停止哭叫,小眼睛梭巡着舱内的人们。一会儿,气流又来,工作人员又来,她又哭。如此反复,渐渐,我对她的爷爷奶奶生出愧疚之心。我们都曾经年幼过,也曾经这样让大人们难堪过。倘若我的祖母在天有灵,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吧。机上正在播放《一条狗的使命》,自从小犬莫莫去世,我就不敢看这类影片了。现在,我身边的男人正看得津津有味,并且,不停地伸手,去擦掉眼镜下方的泪水。突然就释然,抬脸,目不转睛盯着小屏幕,任泪水一波又一波涌来。在人世的任何地方,在每个人身上,都会遇见我的影子,亲爱的影子。(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影子陪伴了作者“孤独而忧郁”的童年,村人关于影子的“古话”也带来了一些“担忧”,作者直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略无掩饰,忧伤里带着童年的纯真。B.相对影子带来的忧愁而言,从外乡搬来的“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灿烂的笑意,点缀了童年岁月,但该部分内容似与“影子”无关,于全文来看稍显游离。C.文中引用了李白诗句,借以表达了影子作为伙伴的存在意义,并用成长后的经验说明现实里真挚友情的难得,如“影子”般的伙伴难寻,文字兼具感性和理性。D.作者以“影子”勾连全文,从童年具体的影子写起,再写成长过程中抽象的“影子”,最后又写追念童年与亲人,“影子”的含义不断变得丰富,结构极具艺术性。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影影绰绰”一词描写概括准确有神,写出了夜里在微弱的煤油灯映照下,人与物的影子丰富驳杂的情景。B.作者写夜里老鼠的活动时,“窜出来”“被赶出去”等语,写出了夜里宁静被打破的一时动态场景,画面真实可感。C.文中写桌面时,将其比喻成“烧红的烙铁的印子”,这样新奇而跳跃的联想,很好地体现了孩童视角及思维的特点。D.作者除了描写夜里的影子外,还写到了空气中的各种“味道”,从视觉和味觉等感官细腻描绘,引人遐想。8.分析第七段中关于影子的对话的作用。9.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称影子为“亲爱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材料二: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选自姚鼐《游灵岩记》,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盖灵岩谷A水B西流C合中川水D入济E琨瑞山水F西北流G入济H皆泰山之北谷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乘,文中是“冒”意思,与“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中的“乘”字意思不同。B.烛,指照,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中的“日”字用法相同。C.居,指停留,与成语“奇货可居”中的“居”字意思不同。D.“观宇益兴”和“圣益圣”(《师说》)两句中的“益”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作者先用“乘、历、穿、越、至”交代了行进路线,最后选择泰山南麓比较容易攀登的西谷登上了泰山。B.材料一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泰山顶上的雪景、夕阳、云雾,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如诗如画,令人遐想不已。C.灵岩位于泰山北部,形状像石头垒起来的城墙,乾隆皇帝出游时曾将灵岩的一处泉水命名为“甘露之泉”。D.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碑,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这些石块有的被镶嵌到墙壁内,有的被用来砌了台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2)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14.作者为什么建议朱子颍一定要去琨瑞山游玩?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15.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16.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全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2)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3)“人物不可不饰”,人物形象的刻画在诗文中也颇具匠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用战船烧成灰烬来侧面烘托周瑜战功赫赫的形象;《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来表明陶渊明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长达七年的温暖陪伴中,《中国诗词大会》不断让观众深刻领悟到——重拾诗词,不是为了社交文化的“面子”,而是关乎心灵家园的“里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当悠久的经典和朴实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必会迸发出最为美妙又最具力量的精神颂歌。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不是一种典雅、平和、坚韧而又持久的力量,而且是万众瞩目的夺冠时刻。这种源于中华民族精神深处的君子之德,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慰藉和鼓舞。万物皆可诗词——这是本季节目带给观众最为强烈的感受。形容《觉醒年代》中的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可用“”;铭记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田径赛场上留下的高光时刻,当属“”;怀念一生没走出稻田的袁隆平院士,王立群老师借用《七律·到韶山》,道出深情无比的“”,吃米不忘育种人;为奋战在冰天雪地中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献上祝福,“”再合适不过了……如何用诗词的方式介绍冬奥项目?用诗词来形容“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两道家常菜,()古诗词里竟有和冰激凌高度适配的表达?一系列脑洞大开又生动妥帖的“古为今用”,一次次令观众感叹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壮夫思报国,志士窃忧时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③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④喜看稻菽千重浪⑤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②③④⑥ B.②⑥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过去六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无论“外卖小哥”雷海为,还是“上海民警”陈曦骏,诗词给予他们的最大回报,不是万众瞩目的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