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安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安庆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统一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初,半两虽仍延用,但不断减重,自二十铁而榆荚、而八铁、而五分、而四珠、而三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吕后曾亲自参与钱币设计,给方孔圆钱增加了围边,定五铁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至汉武帝时以强制方式行五铢。上述变化主要反映出,西汉A.成为古币重如其文的开端 B.通货膨胀非常严重C.货币铸造权趋于集中统一 D.确立了圆形方孔的货市样式2.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下图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表明当时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 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如图所示现象在明代大量出现,该图反映出明代“一田二主制”土地权益分配结构图注:一田二主,即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田底)和使用权(田面),分别为两个主人所拥有。A.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有限 B.重农政策进一步的细化C.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增强 D.土地经营效率大为提高4.史学家霍布斯鲍姆(1917—2012)说:“自由贸易对于英国,就如同在政治上美国宪法对于美国一般,同是两者身份形象的象征。英国从世界经济体系中撤退,放弃了自由交易的原则,愈发凸显当时各国急于保护自家门户的现象。说得更明确一些,西方各国在大萧条压力之下,不得不将社会政策的考虑列为优先,经济事务只好屈居次要了。否则政治后果会很严重,德意志等国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他强调A.大萧条时期激烈的经济战有一定的合理性B.德国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产生了严重后果C.经济大危机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击得粉碎D.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够达到共同繁荣和稳定5.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塑造了慈爱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顺从、坚忍并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汤姆叔叔。当年在美国本土便销售出了三十万册,林肯接见斯托夫人人时,说道:“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据此可知这一小说()A.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C.得到美国总统林肯的高度赞扬 D.唤起美国社会对黑人奴隶的关注6.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叙述正确的是①白银普遍流通,区域性商人群体活跃②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吴江市镇的发展④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吴江市镇的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7.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材料主要反映A.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C.中国办报深受西方的影响D.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8.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人评价说“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下列有关这种说法对应正确的是A.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B.查理一世、威廉三世、詹姆士二世C.詹姆士二世、查理一世、威廉三世 D.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乔治一世9.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的科技成就,其中属于二战及以后科学技术革命成果的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1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一直沿续到北宋1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13.下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并配有标题“美国人领取救济——在‘世界最高生活水准’的广告牌下,美国人民排着长队领取救济。”该照片最早出自1937年2月美国《生活》杂志的新闻报道,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A.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B.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C.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巨大冲击D.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14.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15.“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新民主主义论》16.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D.提倡实验科学17.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的最终结果是A.爆发“光荣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制定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C.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D.推动宪章运动,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18.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主要是指()A.非法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19.下列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C.“天理即是吾心”D.“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20.1923年,“划定了联盟工业企业和共和国工业企业,前者主要是重工业大型企业'直接由全苏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一些重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由各加盟共和国最高经济委员会管理;其余的工业企业则由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由此说明新经济政策A.探索农业与轻工业的协调发展 B.注重区分工业企业的不同类型C.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做准备 D.探索轻重工业企业的管理模式21.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立的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年份厂数折成战前币值的资本数(千元)总计289918842519376021721193818267178193934649880194049624230194173818083194210777333该表反映出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困境 B.工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C.统制经济促进工业发展 D.沦陷区的工业基本停滞22.查理·马特:“只有野蛮人才能使一个在垂死的文明中挣扎的世界年轻起来。”查理·马特使他的王国“年轻起来”的措施是A.实行无条件赏赐制 B.实施领地世袭制度C.建立严格等级制度 D.改革土地分配制度23.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连一些国王和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场浩劫A.促使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及 B.推动了人文主义发展C.直接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D.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24.“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评价针对的是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土地改革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5.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B.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C.明朝以前的政府采取集体决策方式D.明以前政府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26.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它们所揭示的共同问题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大国之间结盟威胁和平D.冷战局面的形成27.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8.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最大的进步体现在A.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B.消除了国际间矛盾导致战争的隐患C.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D.中止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29.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省略的五字最可能是A.洋务清火汤B.新政补元汤C.宪政调味汤D.革命销魂汤30.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各地诸侯国是周室分封的,一开始即与周王维持着从属关系、君臣不平等的关系。周王对各诸侯有巡狩等权力,诸侯对周王有贡赋、朝聘等义务,这种联系一直不断。所以,后来才产生一个地大物博的、统一的东方中华大国。”该学者意在说明①分封制体现了等级差别②西周时代蕴含着大一统因子③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④分封制遏止了分裂割据势力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材料一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材料二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9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派使臣随商船前往中国,并致信中国皇帝。不幸,船队到好望角时遇难,又遭遇葡萄牙舰队袭击,最终全部覆没,信件并未送到。以下节选自该信:“持此信致陛下之吾国忠实臣民里查·阿伦及托马斯·布罗菲尔德,系我英格兰王国伦敦城之商人。彼等坚决恳求吾人准许彼等取海道前往贵国贸易。盖贵国治理坚固而贤明,其声誉传遍天下,是以此等我臣民不仅欲参见陛下,且愿于彼等身居贵国期间,遵循贵国之法令。……今求至尊之陛下,凡我国人来贵国某处、某港、某地、某镇或某城贸易时,务请赐以自由出入之权,与其他国人在贵国贸易所享受者,一无差等。则吾人在他方面不独对于陛下尽具事上国之道,且为我两国国君及臣民之互爱与贸易起见,愿对于贵国人民之入境贸易者,到处予以自由,加以保护(如陛下以为善者)。”——据萧致中《西风拂夕阳: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材料二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这是历史上英国君主对中国的第一次国事访问。……中英双方交换了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女王还把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当年写给明朝万历皇帝的一封信(当时未能送达)作为礼物当面赠送李主席(注:李先念主席),以示中英两国的传统友谊。——据时任中国外交部长助理唐龙彬《忆英国女王第一次访华》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王致信中国的目的,并比较当时中英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异同。(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的背景,并分析其赠送书信传递了哪些信息。33.材料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元素的性质进行各种分类的尝试,将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相结合,1869年他更是集中精力进行思考,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个元素用拉丁字母表示法的符号写在63个方形厚纸小卡片上,记上其名称、性质和原子量,像玩“牌”样不断在桌上搬动这些卡片的位置,探究着它们之间的规律,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有一天元素周期表在门捷列夫的梦境中显现,当时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是“偶然的运气”。他回答道:我差不多考虑了20年!门捷列夫用数量和次序把各种元素牢牢地固定到它们原本应该所在的位置上。1871年,写岀了《化学原理》一书,系统地提出了元素周期律体系,并大胆地预言了3种未知元素,并详细描述了它们可能具备的化学性质。不到7年,这3种元素镓、锗和钪就分别为法国、瑞典和德国科学家所发现——摘编自王渝生《元素周期表在门捷列夫的梦境中显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方法及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汉朝货币由最初的币制混乱到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五铢钱,这说明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货币铸造权趋于集中统一,C正确;成为古币重如其文的开端是秦朝的半两钱,A排除;通货膨胀的典型表现就是物价飞升,货币贬值,材料未涉及,B排除;秦朝的半两钱确立了圆形方孔的货市样式,D排除。故选C。2、C【解析】

该漫画发表于1907年,反映的是预备立宪,结合右上角的画外音可知,漫画实际反映了作者在揭露和嘲讽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立宪是虚,是欺骗民众的,故选C;A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材料信息与民主共和无关,排除D。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实行立宪》”、“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联系清末预备立宪的史实分析解答。3、C【解析】

明代大量出现“一田二主”现象,土地权益分配结构图表明了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部分,佃农要对国家之外的所有者和占有者交纳地租,反映了当时租佃关系的流动性在增强,C项正确;土地权益分配由国家、田底主、田面主再到佃户不能说明“政府抑制土地兼并”的有限性,也不能说明“重农政策”的细化,更不能说明土地经营“效率”的提高,ABD三项错误。4、A【解析】

“西方各国在大萧条压力之下,不得不将社会政策的考虑列为优先,经济事务只好屈居次要了。否则政治后果会很严重,德意志等国的例子就摆在那里”表明大萧条时期激烈的经济战有一定的合理性,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故A正确;B理解片面,材料无法体现德国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5、D【解析】

材料中《汤姆叔叔的小屋》对黑人形象的塑造,有利于通过文学传播的方式唤起美国社会对黑人奴隶的关注,因此林肯说“你就是那位引发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D正确;美国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南北双方经济形态的冲突,A排除;《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最优秀的说法错误,B排除;林肯总统的赞扬属于表象,C排除。故选D。6、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增多,受到了白银普遍流通、商帮活跃、商品经济发展和手工业进步等现象的推动,①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明朝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②与吴江县市镇发展无关,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7、D【解析】根据“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主要是因为《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因此,报纸具有宣传政治主张的功能,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排除;报纸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创办,而19世纪末民族工业才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办报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排除。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关键信息:《时务报》销量增长迅速主要与救亡图存运动有关,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8、A【解析】

依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可知,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最后被送上断头台;1685年詹姆士二世继位,他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被议会和荷兰执政威廉发动光荣革命赶跑;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邀请威廉执政英国,称威廉三世。因此一一对应了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A正确;BC两项对应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时,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D错误。故选A。9、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是核电站,图②是电灯,图③是原子弹,图④是互联网。其中属于二战及以后科学技术革命成果的是①③④,故C正确;图②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BD错误。10、B【解析】从青铜铭文内容“诸侯战争、土地交换”判断出该地应该是东周时期的重要城市。11、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均田制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故B正确。【详解】12、B【解析】“新的革命策略”指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装起义不属于新的革命策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革命策略”指农村包围城市而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等,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3、D【解析】

美国难民领取救济并没有体现胡佛应对危机的措施,因此无法说明胡佛应对危机的效果十分有限,故排除A项;根据“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可知图中难民领取救济是由于遭受了洪灾,并不能说明是美国忽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故排除B项;经济危机确实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冲击,但图片原标题是“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即难民领取救济是由于遭受洪灾,而不是由于经济危机,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将“洪灾难民等待领取救济”的图片放在讲述经济危机的内容中说明教材对该材料的处理存在不妥,故选D项。14、D【解析】

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用于上层社会的的仪式的道具上,体现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D正确;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说法错误,西周时期礼制兴盛;桑蚕文化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礼制在西周,C排除。15、B【解析】“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井冈山的斗争》属于该时期著作,B正确;A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C属于解放战争时期;D是抗日战争时期。16、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有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明朝时期有数学方面的珠算法和求圆周率公式的推导、证明,农业及手工业生产的综合著作——《天工开物》。故二者的共同点是体现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明朝科技17、C【解析】

从材料中的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进入国家政权,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本家的政治权力,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C正确;从材料“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可以看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议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说明已经进入君主立宪时代,“光荣革命”时间是1688年,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A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不是说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排除D。18、D【解析】

本题要注意19世纪中期,A发生于40年代,BC发生于19世纪后期,只有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发生于19世纪中期。故选D项。【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9、D【解析】

根据材料“长安”“洛阳”“匈奴”“代郡”“燕、齐”等字可知,材料图片体现了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度,与之同一时代的是董仲舒的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即君权神授思想,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主张,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故A选项错误;“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天理即是吾心”是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20、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对重工业大型企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企业、其余的工业企业进行管理职责的划分,反映了苏联对经济建设模式新的探索,故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农业,排除A项;题干强调分类管理,而非区分工业类型,排除B项;题干现象未体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排除C项。故选D。21、A【解析】

由1937—1942年抗战后方设立的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增长非常有限可知,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困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统制经济”促进了工业的发展,C项错误;沦陷区的工业基本停滞与民营工厂数和资本数均有所增长不符,D项错误。22、D【解析】

查理·马特为加强统治,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实行采邑制,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查理·马特的改革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排除A项;采邑不能世袭,排除B项;各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关系,不能说是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C项。23、B【解析】

民众面对疫情,从求助上帝无效,到改善卫生条件措施控制疫情,加之国王和大主教都未能幸免,这必然引发民众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宗教信仰的怀疑,有助于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B正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时期,不足以建立代议制,排除A;黑死病和自然科学兴起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C;宗教改革不是由黑死病引发的,排除D。24、D【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发组织,后由国家推广的农村改革形式。故D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属于国家主导,不属于农民的创作,排除A、B和C。故选D。25、B【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符合题意,故选B;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体决策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中国封建社会属于家天下,政府是为皇帝统治天下服务的,D选项排除。26、C【解析】图片显示两大军事集团对峙、轴心国和“铁幕”说明大国之间的结盟威胁着世界和平,C正确;A、B和D只是反映材料中部分信息,排除。27、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28、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一战战胜国参加的会议。苏俄中途退出协约国,故无权参加会议。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将苏俄排斥在外。而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是美苏主导的会议,建立了新的战后国际政治军事新秩序,这个体系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包含在内,认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故A项正确。二者都没有消除国际分歧与隐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不久爆发了二战,雅尔塔体系建立后爆发了冷战。故B项错误。C、D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英法等大国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主导的,二者并未中止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因此也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C、D项错误。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成立联合国、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29、A【解析】试题分析:“湘乡曾姓者”是指曾国藩,“粤匪扰乱”则指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材料说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事情。为了“剿发捻”(指太平天国和捻军)和抵御外来侵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故省略的是洋务清火汤。故选A。B项错误,新政是在光绪年间;C项是在1908年;项是在20世纪前十年进行的。因此BCD三项均与材料在时间上不符。考点:洋务运动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运用西方科技兴建了一批近代军用、民用企业,希望使中国富强,实现中兴,但是结果并没有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甲午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30、A【解析】

各地诸侯国与周王维持着君臣不平等的关系说明分封制体现了等级差别,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联系“一直不断”才有了后来“统一的东方中华大国”说明西周时代蕴含着大一统因子,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并不能遏止分裂割据,③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皇权色彩浓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技术进步;英国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来看,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依据材料“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来看,防疫侧重在赈济救助,忽视防治;依据材料“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来看,缺乏系统、有效的救济措施。(2)不同:依据材料“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来看,英国防疫方法更科学、理性,依据材料“群众愿意配合隔离”来看,英国措施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依据材料“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来看,英国呈现法制化特点,而且英国政府防更加制度化、系统化;相对于英国来说,明政府的措施很难得到民众的有效配合,缺乏有效的针对疫情的防治体系;原因:结合中英两国的社会制度和主流文化来看,明政府敬天畏神思想观念浓厚,施政的重点在维护封建统治,而英国经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关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3)综上中、英两国在防疫上的特点和结果来看,疫病流行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治理;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预防与治理相结合;要有强有力组织的领导;防疫事关民生。32、(1)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试图与葡萄牙争夺东方市场;与中国建立平等自由的贸易关系。同:政治:都是君主制国家;都是封建制度;经济:农业经济都比较发达;商品经济发展,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异:政治:英国有议会制传统;中国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强化。经济:英国:开展圈地运动;实行重商主义;开展殖民运动;鼓励资本主义发展。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