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防范主要内容自然灾害概述一自然灾害应急体系二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四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五三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第一局部:自然灾害概述
涵义、成因及其分类普遍特点危害分布概况一、自然灾害的涵义灾害——通常是指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平安、危及人类生存条件,并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灾害是地球表层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综合作用的产物。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自然变异;人为影响。自然灾害: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灾害
人为灾害地球圈层自然变异引起自然灾害1.按照主因进行分类“天灾〞和“人祸〞互为因果,交叉出现:自然—人为灾害;e.g.太阳黑子活动电磁干扰通信受阻飞机失事人为—自然灾害e.g.过度采伐水土流失2.按照成灾过程进行分类〔1〕突发性自然灾害;〔2〕缓发性自然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
3.按照统计管理口径进行分类〔各国不同〕我国政府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1〕气象灾害〔2〕洪涝灾害〔3〕地震灾害〔4〕地质灾害〔5〕海洋灾害〔6〕森林灾害〔7〕农业生物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冻雨春雪冰雹气象暴雪洪涝风暴潮旱灾水旱地震滑坡泥石流地质、地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7级地震,继而引发印度洋海啸,涉及多个国家,遇难者人数约22万人。海洋森林蝗灾锡林郭勒局部草原鼠灾肆虐饿急了还吃活羊生物原生次生衍生二、自然灾害的分类5.按照灾情的大小进行分类“灾度〞:灾度是用来评估自然灾害本身造成的社会损失的度量标准。主要指标:〔1〕人员的死伤数量;〔2〕为社会经济损失的折算金额。按照灾情的大小一般可把自然灾害分为分巨、大、中、小、微等五个灾度。
也有分为特别重大〔简称“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种自然灾害。〔分级〕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分级标准.doc二、自然灾害的分类6.其他分类按照发生和涉及的地点地域分类、按照成因等分类,如:陆上灾害水上灾害空中灾害城市灾害非城市灾害……二、自然灾害的分类1.必然性与普遍性
2.多样性与影响性3.随机性和韵律性:地质、气象、洪涝4.突发性与渐变性:地震、滑坡、干旱?5.群发性和链发性:灾害群、灾害链
我国四大灾害链:寒潮大风灾害链、地震灾害链、台风暴雨灾害链、干旱灾害链地震——滑坡——洪水海底地震——海啸——水灾6.一定程度的可预防性和可控制性: 气象、地质、森林等灾害时间或空间相对集中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的危害方式与破坏效应危害方式Note:自然灾害的危害或破坏效应,要看对于社会经济要素与的素影响。主要包括:承灾体类型、数量、密度、价值、对自然灾害的抗御能力、破坏后的可恢复性等。
直接危害
/间接危害危害的对象、范围和灾害破坏程度危害方式四、自然灾害的危害2.自然灾害所造成危害的具体表达对人类本身的危害生理&心理对经济财富的损害物质&非物质对城镇、工业、农牧渔业、效劳业、根底设施〔生命线工程〕、人类遗产、森林等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危害行业对工业生产、农业生产、运输交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危害人类生存&社会交流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与社会环境等四、自然灾害的危害五、我国自然灾害根本情况与分布特点根本概况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有74%的省会城市以及60%的地级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VII度以上危险地区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灾害严重的地区。6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或干旱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局部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06-2021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借鉴损失年均占GDP的1.56%,死亡人口总数103811人。2021年自然灾害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doc2.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特点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泼,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小山脉东西南北纵横交错,同时从西到东的阶梯地势特点十清楚显;气候特点是从北向南纵贯寒带、温带和热带,气象条件复杂;大江大河和湖泊较多,但分布不均;海岸线蜿蜒绵长,也是人口、城乡社区和经济布局的密集地带。主要山脉山系水系状况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台风、风暴潮低温冷害雪灾海洋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西北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我国自然灾害带域分布高原气候区地势高、起伏大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中部灾害带
东部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海洋灾害带形成原因主要灾害分布地区灾害带名称主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为主受海洋环境的影响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的影响
主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季风环流不稳定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而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
主要指西北内陆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自然灾害为主第二局部: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应急体系的根本框架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科技教育支撑体系自然灾害应急机制A
预防与应急准备D灾后恢复与重建B监测预报与预警C应急响应处置与救援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流程应急体系的根本框架应急体系根本架构图应急体系根本架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监测、预报及预警体系各项应急保障体系科技教育支撑体系信息传播疏导体系应急指挥平台体系1.法律法规一、法律法规与应急预案体系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部门预案地方应急预案〔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特定事件或活动预案2.应急预案体系二、应急组织管理体系三、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国家应急平台体系根本架构示意图应急平台功能模块结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进展情况四、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五、应急人力资源队伍体系六、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七、科技教育支撑体系八、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与供应保障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灾情预测预报与预警机制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应急体系内在机制第三局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气象灾害的概念、类别及特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状况分析典型案例分析根本定义气象灾害是指由于天气气候原因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灾害。狭义与广义气象灾害狭义:天气、气候因素直接导致的灾害;广义: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一、气象灾害的概念包括: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风、大〔浓〕雾、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雨涝,等。二、气象灾害的具体类别龙卷风.mpeg视频:台风的形成.wmv种类多:气象灾害分20余种,细分甚至可达数十种、上百种之多;范围广:一年四季,各种地势,都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高:我国平均每年发生重大气象灾害达24.8次;持续时间长:同一种气象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诸多地区连锁反响显著:气象灾害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灾情重:1980~2005年间,在自然灾害事件中,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的75%都与气象和水文灾害有关。三、气象灾害的特点四、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doc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五、案例分析——2021年冰雪灾害应急管理视频:铭记2021年雪灾.flv二、灾后反思我国的应急管理系统依然以本部门、本地区为主,形成了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不能互联互通,一旦面对需要跨部门、跨省解决的问题,就无法迅速跟进;电力系统、通信系统的应急机制不如交通应急有序应急管理的平战结合依然停留在口头,日常维护不力。
三、相关管理建议由国家应急管理机构牵头制定重大气象灾害的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构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社会联动机制;
尽快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从法律层面促进气象灾害应急部门联动;制定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根底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形成和建立部门之间互联互通、实时充分共享的信息交换机制。第四局部: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旱灾害概述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的根本情况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一、水旱灾害概述水灾害水旱灾害旱灾害洪水灾害内涝灾害暴雨洪灾融雪洪灾冰凌灾害山崩灾害溃坝灾害海啸灾害泥石流灾害涝灾渍害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蓄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灾害。受旱易旱地区成灾(一)水旱灾害的类别一、水旱灾害概述(二)水旱灾害分级一般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5~10年一遇的洪水)较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10~20年一遇的洪水)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20~50年一遇的洪水)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或洪量的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的洪水)洪水1.洪水等级划分一、水旱灾害概述2.旱灾等级划分轻度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30%以下;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在20%以下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31%~50%;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达21%~40%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达51%~80%;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达41%~60%受旱区域作物受旱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在80%以上;以及因旱造成农(牧)区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占所在地区人口比例高于60%干旱干旱又有春旱、夏旱〔其中又有伏旱〕、秋旱、冬旱或连旱之分。一、水旱灾害概述(三)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频率高
范围广
种类多
损失重
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较大水灾或严重干旱中国有2/3的国土面积可能产生洪水,干旱分布更为广泛流域性大洪水、山洪、泥石流、滑坡、台风、冰凌等灾害我国水旱灾害受灾成灾面积均在10000千公顷以上我国干旱灾害和季节干旱地区分布图我国雨涝灾害地区分布图概括而言,雨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20世纪主要江河洪水发生频次统计表长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汛期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洪水发生时间一般是中下游洪水早于上游,江南先于江北。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洪水多发生于5~7月,金沙江和长江上游北岸支流洪水发生时间为6~9月。受支流影响,长江上游干流洪水发生时间为7~9月,中下游干流为5~10月。长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上游一次洪水过程短那么7~10d,长的可达一月以上,中下游由于众多支流汇入,常形成屡次洪峰的连续洪水,持续30~60d,甚至更长。长江上游洪水和中下游洪水遭遇时机虽然较小,但一旦上游洪水提前或中下游洪水延后,上游洪水就可能与中下游洪水遭遇,形成全流域的大洪水。长江洪水除超额洪量巨大之外,还有年际变化较小,含沙量低,输沙量大等特点。长江黄河淮河流域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从梅雨期开始,大范围连续屡次暴雨可形成历时达2个月以上的流域型洪水;由台风或涡切变天气系统暴雨那么往往形成的局地性洪水,且洪峰流量很大,局部山区河流洪峰流量创下了全国同样汇流面积实测最大洪峰流量的记录。淮河水系为非对称的羽状河流,来自淮南山区的暴雨洪水源短流急,暴涨暴落,而来自北部平原支流的洪水在比降平缓的中游河段相继汇入,干支流洪水相互顶托影响,作用关系十分复杂。13~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大量泥沙淤积在淮河下游,使淮河丧失了自己的入海通道,在淮河平原洼地上蓄积成洪泽、高邮等湖泊后,被迫向南汇入了长江。而在干流中游入洪泽湖的河段甚至形成了倒比降,使得中游洪水消退缓慢,汛期长时间处于高水行洪状态,不得不沿河设置大量行洪区与蓄洪区以分滞大量的洪水。淮河海河洪水来自夏季暴雨,可分南系洪水和北系洪水,南系洪水主要来源于太行山区,北系洪水主要来源于燕山山区,南北水系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时机较小。海河洪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季节在七大江河中最为集中。大局部河道中游段短,洪水源短流急,洪量集中。洪水洪峰流量量级和洪水年际变化大是本流域洪水的最大特点。流域中一些不同集水面积的河流曾发生过接近世界实测记录的洪峰流量。海河辽河暴雨洪水多出现在7~8月份。其主要支流大都流经山丘地区,集水面积小,流程短。故洪水一般为陡涨陡落,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不超过7d,最长为半个月左右。由于洪水成因和汇流条件等不同,东、西辽河洪水与干流中下游洪水一般不遭遇。两大支流浑河与太子河相邻,常处于同一暴雨区,洪水同时发生且在下游遭遇,因而量级很大。辽河洪水年际变化大,仅次于海河洪水。辽河松花江的暴雨洪水多发生在7~9月,干流洪水涨落缓慢,洪水过程持续时间长,一次洪水过程历时可达90d甚至更长。干流(哈尔滨以上)大洪水主要来自与嫩江和第二松花江,干流下游大洪水那么是由干流上游洪水和支流呼兰河或牡丹江或汤旺河洪水相遭遇而形成。松花江珠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4~7月份为前汛期,主要由大气环流热带季风影响的结果;8~9月份为后汛期,主要由热带风暴和台风形成。一般来说,各大支流洪水出现的时间自东向西逐步推进,但西江与北江洪水遭遇的情形较多,且两江洪水量级越大,其遭遇的时机越多,从而形成珠江三角洲特大洪水。另外,热带风暴和台风导致的风暴潮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珠江太湖流域84%为平原水网区其洪水可分两类:一类是梅雨型洪水,特点是历时长、范围广,洪量大,可影响全流域;另一类为台风暴雨型,特点是历时短,范围相对小,多为地区性洪水,但降雨强度大,局部灾害严重。太湖流域洪水灾情依河网水位变化十分敏感,洪涝矛盾突出是其最大特点。太湖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较大洪水列表时间江河灾害1915年珠江广东、广西受淹农田94.7万km2,受灾人口600万人1931年长江、淮河受淹农田973万km2,受灾人口5127万人,死亡22万多人1932年松花江受淹农田190万km2,死亡2万多人1933年黄河受淹面积6600km2,受灾人口273万人,死亡1.27万多人1935年长江受淹农田150.9万km2,受灾人口1000多万人,死亡14.2万多人1939年海河受淹农田346.7万km2,受灾人口800多万人,死亡1.33万多人1951年辽河受淹农田43.4万km2,受灾人口87.6多万人,死亡3100多人1954年长江、淮河受淹农田317万km2,受灾人口1888多万人,死亡3万多人耕地近百年来我国发生的较大洪水列表〔续〕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1998年成灾面积1182.33万km2,受灾人口2.6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208.36亿元珠江、长江、海河1996年受淹农田544.6万km2,受灾人口9604.6多万人长江、辽河、松花江1995年西江1994年受淹耕地401万km2,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塌房屋196万间淮河、太湖1991年黄河大水1982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长江上游1981年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km2耕地受严重水灾,死亡2.6万多人淮河1975年受淹农田440万km2,京广铁路中断海河1963年黄河1958年1998年特大洪水视频:1998年特大洪水.flv二、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流域防汛指挥机构黄河防汛指挥机构松花江防汛指挥机构地级政府有关部门县级政府有关部门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委员会松辽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委员会驻军驻军驻军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总参谋部国家气象局广电总局农业部省级防汛指挥机构地级防汛指挥机构县级防汛指挥机构……省级政府有关部门长江防汛指挥机构〔一〕预防预警预防预警预警行动相关信息准备工作
思想准备
物料准备
方案准备
工程准备
组织准备
通信准备防汛抗旱检查防汛日常管理气象水文海洋信息工程信息
洪涝灾情信息旱情信息
江河洪水预警
渍涝灾害预警
山洪灾害预警台风暴潮灾害预警
蓄滞洪区预警
干旱灾害预警
供水危机预警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二〕应急响应与救援处置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1.应急响应的分级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机构根据水旱灾害的严重程度〔包括: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和范围,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共四级。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关于响应级别确定的条件不同。地方确定的响应级别在国家层面未必是相同的响应级别,但国家层面确定的响应级别对于事发地而言,必定是同样或更高的级别。2.应急响应行动〔1〕信息报送和处理〔2〕指挥和调度〔3〕抢险救灾〔4〕平安防护和医疗救护〔5〕社会力量发动与参与〔6〕信息发布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三〕善后工作灾后生活与社会秩序恢复卫生防疫防汛抢险物料补充水毁工程修复蓄滞洪区补偿灾后重建防汛抗旱工作评价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四〕应急保障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装备与技术保障
培训与演练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应急队伍保障
供电保障交通运输保障
医疗保障
治安保障
物资保障
资金保障社会动员保障
技术保障公众信息交流培训演习水旱灾害的应急保障三、我国水旱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流程与机制第五局部: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形势我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原那么与组织体系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宣传、培训和演习〔一〕地震的分类与分级1.地震的形成及其分类广义定义狭义定义
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人工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脉动,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经常性微动。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快速震动,地震的发生是地球本身在不断变化的表现,是震源所在处的物质发生形体改变和位置移动的结果,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震源深度震源距震中距震源震中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地震名称震级小震或弱震3到4.5级中强地震大于4.5级到小于6级强震6级至小于7级大地震7级至小于8级特大地震8级及8级以上2.地震的分级地震级数影响小震或微震小于2.5级不易感觉到有感地震2.5~5.0级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破坏性地震大于5.0级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生命线设施破坏地光烧伤地面、山体破坏海啸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直接灾害〔二〕地震灾害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间接灾害一、地震与地震灾害概述〔三〕地震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极强
2.破坏性大,成灾广泛3.社会影响深远4.次生灾害严重5.持续时间较长6.具有地域性和准周期性7.防御难度大8.灾害损失与社会和个人的防灾的意识密切相关特点构造地震矿震水库地震诱发地震就构造地震而言,我国地处世界环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都在2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活动较多且强烈的国家。〔一〕我国的地震分布状况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
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的较大震级构造地震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地震烈度来看,我国有约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板块构造?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从具体的分布来看,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二)近50年来我国曾发生的大地震1.河北邢台地震2.云南大关地震7.河北尚义地震3.辽宁海城地震6.四川松潘-平武地震8.新疆伽师-巴楚6.8级地震9.江西九江地震10.“5.12”汶川特大地震5.河北唐山地震4.云南龙陵地震11.玉树地震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视频:4.14玉树地震.flv〔三〕我国防震减灾面临的挑战二、我国的地震灾害及抗御情况〔一〕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原那么立即响应,自行启动的原那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那么依靠军民,依靠科技的原那么三、我国地震应急管理的工作原那么与组织体系①抢险救灾组②群众生活组③地震监测组④卫生防疫组⑤宣传组⑥生产恢复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板料液压折弯压力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中草药沐浴露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方形拉手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数控激光仿型铣床数据监测报告
- 新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商业摄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生物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3课时导学案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第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案
- 2025-2030年中国4A沸石行业运行趋势分析及发展商机研究报告
- 新疆农业大学《蒙元史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维吾尔哈密地区2025年数学五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英国皇室文化课件
- 咯血个案护理
- 普及防癌知识宣传
- 【课件】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课件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必修美术鉴赏
- 第6课+呵护花季+激扬青春【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规划》(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博士生入学复试面试报告个人简历介绍(完美版)模板两篇
- 康养旅游项目策划书
- 全套电子课件:基础会计(第五版)
- 超高频开关电源技术的前沿研究
- 安徽恒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新型高品质电子级及多功能环氧树脂项目环评报告
- 光伏支架及组件安装施工方案(最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