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八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北京八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北京八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北京八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北京八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PAGE1试题2024北京八一学校高一(下)期中语文一、现代文阅读(10分)1.(10分)阅读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序幕黛玉进府黛玉幼年丧母,外祖母接她到贾府居住,与表兄宝玉一见倾心。薛姨妈携宝钗也来贾府投亲。第一幕共读西厢黛玉深得贾母爱怜,宝黛朝夕相处,情意日深。一天,宝玉的书童焙茗偷偷送来了《西厢记》,宝玉和黛玉读起来如痴如醉,书中张生和莺莺的叛逆行为,不仅让他俩心中产生了强烈共鸣,而且互相也道出了倾慕之情。第二幕宝玉挨打父亲贾政逼迫宝玉读圣贤书、考取功名,而宝玉十分厌恶,袭人相劝,更是不满,此时只有黛玉能够理解他。宝钗探望宝玉,换看灵玉金锁,致使黛玉生疑。贾政得知宝玉不读圣贤书反而偷读《西厢记》,又与戏子琪官结交,怒气冲天,痛打宝玉。黛玉得知,心急如焚,前去探视,却被丫头无意阻止。黛玉想到自己寄人篱下,极度伤心,含悲离去……第三幕黛玉葬花贾母带众人到大观园赏花,王熙凤、宝钗等相随,宝钗持扇扑蝶,取得贾母欢心。而黛玉见园中落花飘零,触景伤情,深感悲凉,以葬花寄托哀思。宝玉前来安慰黛玉、倾诉衷情,互赠绢帕与荷包,终于消除了二人的误会……第四幕王熙凤献计设谋黛玉见到宝玉所赠的绢帕,深感欣慰,提笔在绢帕上寄托情思。宝玉在梦中与黛玉相会,然而轻风吹散了梦景,宝玉痴呆若失……贾母欲成就“金玉良缘”之说,决意娶宝钗为媳,又怕宝玉不肯。王熙凤设下调包计,假告宝玉要与黛玉成婚,宝玉满心欢喜。第五幕宝玉被骗成婚热闹的婚礼之后,宝玉发现新娘竟是宝钗,悲愤交加,昏倒在地。第六幕黛玉焚稿断痴情凄凉的潇湘馆内,黛玉病重,而窗外传来了阵阵喜乐声,更使她悲痛交加。她挣扎地起身,把所写的诗稿和绢帕投入熊熊的炉火之中,蹒跚地走向茫茫雪地,饮恨离开了尘世。尾声宝玉出走宝玉得知黛玉已死,万念俱灰,离开家门,迎着漫天大雪,走去,走去……材料二刘熙裁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1)材料一是舞剧《红楼梦》的剧情简介,其中有不少地方对《红楼梦》原著做了改编。请指出任意四处并按原著加以修正。(2)下面关于“忧世乐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具有的情怀。B.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C.《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D.“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现出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3)“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对此句含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恨的情感表露。B.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C.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D.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历经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完全相同。B.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C.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D.“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等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二、文言文阅读(16分)2.(16分)阅读文字,完成题目。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说,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说,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如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说。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①,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释:①旄倪(máo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去之去:使……离开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五旬而举之举:攻克C.取之而燕民说说:通“悦”诸侯多谋伐寡人者谋:图谋,谋划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置君而后去之置:安置(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挟太山以超北海B.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在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C.见贤焉,然后用之圣心备焉D.取之而燕民不说顺风而呼(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D.齐国攻克燕国,燕国的百姓非常欢迎齐国国君夺取自己的国家,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4)翻译下列句子。①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孟子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实行仁政、保民而王这些“民本”思想,概括原文说说孟子“民本”思想在文中的具体体现。三、诗歌阅读(8分)3.(8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永遇乐(南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③釭:油灯。(1)上元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又称称元夕或元夜。《红楼梦》里的元宵节,描写得比春节更隆重,小处如开头甄士隐女儿走失,大到荣国府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都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3)请赏析诗词中画线语句。四、默写(6分)4.(6分)(1),铿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古人热爱山川胜景,《桂枝香•金陵怀古》“,”描绘了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锦绣金陵;《登岳阳楼》“,”描绘了浩瀚无际,气势磅礴的洞庭湖水。(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自己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诗句是:“,。”(4)盖儒者所争,,名实已明,。(《答司马谏议书》)(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五、现代文阅读(10分)5.(10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各题。苦恼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可是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姚纳猛的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那匹瘦马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鬼把你支使到哪儿去啊?靠右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一个是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抖掉自己衣袖上的雪,行人刚刚穿过马路,肩膀撞在那匹瘦马的脸上。“这些家伙真是混蛋!”那个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来撞你,或者故意要扑到马蹄底下去。他们这是互相串通好的。”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车夫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哀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姚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你的雪橇赶开!”姚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姚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搔了搔自己的身子,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呢,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挠了挠头……“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我的儿子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有删改)(1)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契诃夫,英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家”。B.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代表有《诉讼》《城堡》《变形记》等。C.《红楼梦》中参加诗社的姊妹们和宝玉都起了别号,探春号为“蕉下客”,黛玉号为“潇湘妃子”,宝钗号为“蘅芜君”。D.《水浒传》是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英雄传奇小说,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姚纳的孤寂悲苦。B.本文善用短句、省略号刻画人物心理,如末尾“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表现了姚纳最终战胜怯懦,大胆诉说的心理。C.小说写了姚纳的多种苦恼,有丧子的悲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痛苦无奈。D.小说以冷峻的笔触,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精彩的对话、出色的细节描写等表现了姚纳这个小人物的辛酸和苦恼。(3)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4)姚纳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地向周围人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姚纳的“无人围观”和祥林嫂的“被围观”都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你认为谁的遭遇更为不幸?请结合以上选文和链接文字加以分析。【链接材料】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节选自鲁迅《祝福》)

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0分)1.【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注意平时多阅读理解。(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解答】(1)在材料一的舞剧《红楼梦》剧情简介中,确实存在对《红楼梦》原著的改编。以下是四处明显的改编,以及按照原著内容的修正:改编处:“贾母带众人到大观园赏花,王熙凤、宝钗等相随,宝钗持扇扑蝶,取得贾母欢心。”修正:原著中,宝钗持扇扑蝶的情节并非在贾母带众人赏花时发生,而是在另一个场合,宝钗独自在大观园游玩时偶遇一双玉色蝴蝶,宝钗便取出扇子来扑蝶。改编处:“贾政得知宝玉不读圣贤书反而偷读《西厢记》,又与戏子琪官结交,怒气冲天,痛打宝玉。黛玉得知,心急如焚,前去探视,却被丫头无意阻止。”修正:原著中,黛玉看宝玉被丫鬟阻止的情节发生在《红楼梦》的第二十六回。在这一回中,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来到怡红院问宝玉情况,但晴雯因和碧痕拌了嘴,没好气,加上之前宝玉说除了宝钗和黛玉,其他人都不让进怡红院,所以晴雯没有听出是黛玉的声音,便使性子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黛玉因此被晴雯拦在了门外。改编处:“贾母欲成就‘金玉良缘’之说,决意娶宝钗为媳,又怕宝玉不肯。王熙凤设下调包计,假告宝玉要与黛玉成婚,宝玉满心欢喜。”修正:原著中,贾母和王夫人确实有“金玉良缘”的打算,但王熙凤设下的调包计并非直接告诉宝玉他要与黛玉成婚,而是在婚礼当天,宝玉被蒙在鼓里,不知新娘已换为宝钗。改编处:“凄凉的潇湘馆内,黛玉病重,而窗外传来了阵阵喜乐声,更使她悲痛交加。”修正:原著中,黛玉病重期间,窗外传来的喜乐声并非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礼,而是指贾府的其他喜庆活动。黛玉的悲痛更多地是因为她深感自己的命运多舛,以及她对宝玉的深情无法得到回应。(2)B.偷换概念,“宝玉‘喜聚’”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鲁迅的观点。故选B。(3)C.错在“没有才能”,“虚度流年”。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故选C。(4)A.错在“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的分析。文中只说“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并未推究原因。另据第4段对张岱经历的介绍,以及作者对曹雪芹身世的了解,也可以判断此项错误。B.“惊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属夸大其词,“哀怨不平之气”的结论属无中生有。见第3段。C.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见第4段。故选D。答案:(1)在材料一的舞剧《红楼梦》剧情简介中,确实存在对《红楼梦》原著的改编。以下是四处明显的改编,以及按照原著内容的修正:改编处:“贾母带众人到大观园赏花,王熙凤、宝钗等相随,宝钗持扇扑蝶,取得贾母欢心。”修正:原著中,宝钗持扇扑蝶的情节并非在贾母带众人赏花时发生,而是在另一个场合,宝钗独自在大观园游玩时偶遇一双玉色蝴蝶,宝钗便取出扇子来扑蝶。改编处:“贾政得知宝玉不读圣贤书反而偷读《西厢记》,又与戏子琪官结交,怒气冲天,痛打宝玉。黛玉得知,心急如焚,前去探视,却被丫头无意阻止。”修正:原著中,黛玉看宝玉被丫鬟阻止的情节发生在《红楼梦》的第二十六回。在这一回中,黛玉因担心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来到怡红院问宝玉情况,但晴雯因和碧痕拌了嘴,没好气,加上之前宝玉说除了宝钗和黛玉,其他人都不让进怡红院,所以晴雯没有听出是黛玉的声音,便使性子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黛玉因此被晴雯拦在了门外。改编处:“贾母欲成就‘金玉良缘’之说,决意娶宝钗为媳,又怕宝玉不肯。王熙凤设下调包计,假告宝玉要与黛玉成婚,宝玉满心欢喜。”修正:原著中,贾母和王夫人确实有“金玉良缘”的打算,但王熙凤设下的调包计并非直接告诉宝玉他要与黛玉成婚,而是在婚礼当天,宝玉被蒙在鼓里,不知新娘已换为宝钗。改编处:“凄凉的潇湘馆内,黛玉病重,而窗外传来了阵阵喜乐声,更使她悲痛交加。”修正:原著中,黛玉病重期间,窗外传来的喜乐声并非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礼,而是指贾府的其他喜庆活动。黛玉的悲痛更多地是因为她深感自己的命运多舛,以及她对宝玉的深情无法得到回应。(2)B(3)C(4)D【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二、文言文阅读(16分)2.【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A.放:流放。句意: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故选:A。(2)A.介词,用,凭借;连词,相当于“而”。B.介词,在;介词,对于。C.焉:都是句末陈述语气词,不译。D.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修饰,不译。故选:C。(3)D.错在“非常欢迎”,原文为“孟子对曰……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孟子认为是否兼并一个国家要看那个国家百姓的反应,若是兼并了燕国而百姓高兴那就去兼并,百姓也会迎接大王的军队。这些都是孟子的假设,所以不能说“非常欢迎”。故选:D。(4)①不得人:得不到合适人选;疏:指关系亲近;慎:慎重。译文: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②谨:认真地从事;庠序:学校;颁:同“斑”,头发花白。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5)文中孟子说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国君要慎审任贤杀伐。为民众以审慎的态度选出贤能之人,做到审慎的对待生杀大权便是最大的爱民之策。文中从选贤和杀伐的时候要听从左右、大夫、国人的意见并且国君自己也要仔细查验才能付诸实施来加以说明的;文中孟子说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国君要行仁施义。文中从汤武伐桀纣是诛杀的独夫论述桀纣残害了仁义之道,不能为君加以论述;还说到“取之而燕民说,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说,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国君攻伐要以民心民意为重。文中从攻取燕国,民众喜欢则攻取,不喜则止加以论述;还说到“如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说……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国君要爱民护众。文中从如果保护农商吊问民众则举国相迎,如争城掠地虐民夺财则天下共诛来说明国君要爱民护众。答案:(1)A(2)C(3)D(4)①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②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5)①国君要慎审任贤杀伐。为民众以审慎的态度选出贤能之人,做到审慎的对待生杀大权便是最大的爱民之策。文中从选贤和杀伐的时候要听从左右、大夫、国人的意见并且国君自己也要仔细查验才能付诸实施来加以说明的。②国君要行仁施义。文中从汤武伐桀纣是诛杀的独夫论述桀纣残害了仁义之道,不能为君加以论述。③国君攻伐要以民心民意为重。文中从攻取燕国,民众喜欢则攻取,不喜则止加以论述。④国君要爱民护众。文中从如果保护农商吊问民众则举国相迎,如争城掠地虐民夺财则天下共诛来说明国君要爱民护众。参考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独裁者。我只听说杀了独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诗歌阅读(8分)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熟悉相应的作品的人物、情节相关知识,正确填空。(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英莲(香菱)、元妃(元春、贾元春)(2)B.“因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错。“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是写天气好、景色美,并不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是“断烟禁夜”。故选B。(3)“空相对、残釭无寐”中“空”字直接写个人感受,写出孤身一人,无人相伴,面对的是一片空寂;“残釭无寐”是写长夜难眠,只有孤灯相伴。夜已深,灯光渐暗,油灯将尽,词人却哀叹不止,难以入眠。以“残釭”衬托人的孤寂,以灯“残”暗写人生命无能无力。“难眠”直接抒写漫漫长夜,孤苦难捱之情。“满村社鼓”句,“社鼓”写村里社火的热闹景象,以“满村”反衬孤身一人,着意用“满村社鼓”的热闹景象反衬孤身一人的孤寂,以声衬寂,以闹衬孤,以他人之乐倍增自身孤苦。答案:(1)英莲(香菱)、元妃(元春、贾元春)(2)B(3)“空”字写个人感受,突出孤身空寂之感;“残釭无寐”是写长夜难眠,只有孤灯相伴。以“残釭”衬托人的孤寂,以灯“残”暗写人生命无能无力。“难眠”直接抒写漫漫长夜,孤苦难捱之情。“社鼓”写社火的热闹,以“满村”与“独”对比,用“满村社鼓”的热闹反衬一人的孤寂,以声衬寂,以闹衬孤,以他人之乐倍增自身孤苦。译句: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晓?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赏析: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四、默写(6分)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鼓瑟希舍瑟而作(重点字:瑟)(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簇、坼)(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重点字:舷)(4)尤在于名实而天下之理得矣(重点字:尤)(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重点字:谦、怠)【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五、现代文阅读(10分)5.【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记熟记准作家、作品(含名篇、名句)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