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知识清单+作文指导5篇_第1页
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知识清单+作文指导5篇_第2页
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知识清单+作文指导5篇_第3页
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知识清单+作文指导5篇_第4页
初中语文七上第二单元知识清单+作文指导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一、文常《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作者与背景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散文《我与地坛》更是鼓励了无数的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集《病隙碎笔》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史铁生21岁时,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许多多的文字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母爱这个主题,史铁生一直是笔耕不辍的,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因为他对母亲的理解是在母亲去世以后,这也成为作者心中永远的痛。在一种迫切的愿望中,他对母亲的理解升华为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诗篇。《秋天的怀念》便是这样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二、字词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唰唰啦啦

憔悴(qiáo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

创伤(chuāng)词语解释: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4.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三、问题巩固(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四、课文讲解理解主旨《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和传神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文中两处提到“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对残疾儿子勇敢地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的期望,第二处是多年后儿子对母爱的理解,对生命本质的感悟。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抓平常小事,事事真情。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四件平常的小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平常小事中显露出来。2.简淡厚重、朴实丰美的语言。如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再如“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里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但它们又很容易被疏忽,一个是“挡”,一个是“央求”。母亲为什么要“挡”?就是因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怕儿子见落叶伤心,所以挡在窗前,而故意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的颜色。“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前辈,可这里却是母亲对儿子,足见母亲对儿子的诚恳与耐心,仁慈与博大。把握重点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人生象征。2.结合文章中心,你是如何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的?在这篇文章中,“好好儿活”出现了两次,集中体现的是要勇敢面对生活的信心,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文本的社会意义所在。第一处是妈妈说的“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是“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第二处出现在文章结尾,菊花在秋风中开得烂漫,在萧瑟之中尽显热烈和深沉,“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里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当史铁生用笔在那残疾的身体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时候,他终于“好好儿活”了——用他的笔“好好儿活”,这是他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是对“好好儿活”的诠释。6.《散步》

莫怀戚作者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重点与难点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也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抵深意的写法。(难点)品味意蕴丰富的句子,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重点、准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重点)基础词汇成语拼音解释两全其美liǎngquánqíměi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波光粼粼bōguānglínlín形容波光明净。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随意一瞥suíyìyīpiē匆匆地一瞥;不完全注意。各行其是gèxíngqíshì比喻各搞一套。铺天盖地pūtiāngàidì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背水一战bèishuǐyīzhàn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摸金校尉mōjīnxiàowèi指掠夺财物的军官。漠不关心mòbùguānxīn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模棱两可móléngliǎngkě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糖衣炮弹tángyīpàodàn比喻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去牟取自己的利益。敷衍搪塞fūyǎntángsè做事马马虎虎应付一下,塞责了事。词汇拼音解释信服xìnfú相信佩服。分歧fēnqí离别。取决qǔjué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一霎

yīshà谓时间极短。顷刻之间;一下子。拆散chāisàn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婚姻。~联盟。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隽永优美的散文,作者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浓厚亲情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三代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文章结构散步:主线-劝母多走走(爱老)-顺母走大路(尊老)-背母仔细走(孝老)尊老爱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副线-“我”委屈儿子(爱幼)母亲改变主意(疼幼)-妻子背起儿子(护幼)文学常识此文写于1985年,最先发表于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当时莫怀戚父亲去世不久,照料了莫怀戚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莫怀戚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同时,作者在和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流时候发现国外对“孝”也是倍加推崇,因此在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时候产生了写下这篇文章的念头。

技巧分析1.以小见大,意蕴丰富。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的一次野外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现的意蕴却发人深省: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绝对地信任,一个真诚地理解,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之美。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从表面上看,“我们”是害怕他们摔倒,其实是对老人的尊敬和对孩子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景物传神,蕴含诗意。文中的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在轻描淡写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到处透露出春的气息,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也是对生命的礼赞。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包含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爱之情。深思探索1.课文第4段语言清新明丽,景色优美动人,是像个花瓶摆在那里,仅作为装饰,还是别有深意?参考答案:这段文字描写了新绿、嫩芽儿、咕咕地起着水泡儿的冬水,透露出春的气息。这样的气息,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发,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快起来。2.课文并未写妻子、儿子对“我”的决断的反应,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文中虽然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庭的温馨和谐。妻子温柔贤惠,尊重丈夫;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爸爸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他的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3.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参考答案例1: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另拟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这些标题与文章的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这两个标题提示了文章的线索。4.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参考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有闪失。从更深层面上来看,“我”和“妻子”都已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对人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5.本文以叙事为主,其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用:通过对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鄰粼的鱼塘。”作用:渲染了融洽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知识积累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7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泰戈尔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作品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二、故事背景《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诗选》。《金色花》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三、理解词义1.匿笑:偷偷地笑。2.祷告:向神祈求保佑。3.沐浴:

洗澡;借指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中。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我”变成金色花后开始和母亲捉迷藏。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第三部分(第⑧⑨段):写母子对话,充满娇嗔、爱意和母子情深。五、问题解疑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假如一词有什么作用?“假如”表明全篇文章是以一种想象的方式来写的,这个词是本文的文眼。2.“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这一段写出了孩子的什么特点?本段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听着母亲的呼唤,“我”“暗暗”“匿笑”“一声儿不响”,表现了孩子的调皮、可爱、活泼、天真。3.怎样理解“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是孩子对母爱的回报。快乐、活泼的孩子沐浴着母爱,想要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他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4.第④-⑦段按时间顺序写“我”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在三次嬉戏中,“我”散发出香气,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恢复原形,缠着母亲讲故事,更是对母亲的爱的自然流露。总之,这三次嬉戏都是“我”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深切的爱和依恋。5.怎样理解妈妈对“我”说的“你这坏孩子”的一句嗔怪?上文写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孩子不见了,妈妈多么着急,这种焦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妈妈自然会嗔怪孩子,所以说“我”是“坏孩子”,嗔怪中透出的其实是至真的母爱。六、课文主题《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与妈妈“捉迷藏”,让妈妈嗅到花香,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等,以此来表现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荷叶﹒母亲》

冰心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二、故事背景《荷叶·母亲》节选自《往事(一)——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往事》是冰心1922年7月相继写成的。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画图”,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诗的内容。冰心曾说:“《往事》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往事》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表现上,从细处落笔,撷取生活中的片段,在美的意境中,引发出诗的情思,在精美流畅的言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三、理解词义慈怜:慈爱怜惜。繁杂:(事情)多而杂乱。烦闷:(心情)不畅快。荫蔽:遮蔽。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③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④一⑦段):描绘雨中荷叶保护红莲的动人情景。五、问题解疑1.第②③段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去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作铺垫。2.红莲是本文描写的重点,此处为什么要写白莲?这是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而红莲却能够在荷叶的庇护下迎接风雨,这样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攲斜”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三步分析法作答。“攲斜”是“倾侧,歪斜”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风雨中红莲的样子,为下文写荷叶在风雨中对红莲的庇护埋下伏笔。4.怎样理解“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我不宁的心绪”是因为红莲遭受雨打而“左右攲斜”,现在由于荷叶的遮蔽,红莲安然无恙,“我不宁的心绪”自然就散尽了。这句话,表明“我”内心已被荷叶对红莲的勇敢呵护所触动,涌起对荷叶的爱恋,对精心呵护子女的母亲的爱恋。5.第⑤⑦段中,作者为什么反复写雨势之大?强调雨势之大,更反衬出荷叶对莲的荫蔽之情有多重要,同时突出荷花的无助和荷叶的勇敢慈怜,表达作者对母爱的赞美之情。6.怎样理解结尾句的含义和作用?“心中的雨点”象征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结尾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8.《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③必以信。信:实情。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3、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7、下车引之。引:拉。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9、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10、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