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科-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_第1页
心血管科-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_第2页
心血管科-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_第3页
心血管科-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_第4页
心血管科-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血管科-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心系疾病》。以心悸、心慌,心跳或快或慢,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可自行缓解为主要症状。结合促脉脉象,来综合诊断。促脉脉象特征为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9ESC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发作特点:心房颤动呈阵发性发作,发作起始相对突然,持续时间可短至数秒、数分钟,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然后自行终止。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间距不一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钟。RR间期绝对不齐。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增宽变形。(二)证候诊断1.痰火扰心证症状:心悸时发时止,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促。辨证要点:心悸伴痰火内扰之象,如胸闷烦躁、口苦咽干、苔黄腻等。2.气阴两虚证症状: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神疲乏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或促。辨证要点:心悸伴气阴亏虚之象,如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等。3.心脉瘀阻证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促。辨证要点:心悸伴心脉瘀阻之象,如胸闷心痛、唇甲青紫、舌有瘀斑等。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痰火扰心证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剂: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6g,法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枳实10g,茯苓15g,远志10g,酸枣仁15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方解:黄连清热泻火;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枳实下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之效。加减:若痰火较盛,可加胆南星10g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力;若大便干结,加大黄(后下)6g通腑泄热。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方剂: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人参(另煎)10g,麦冬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生地15g,阿胶(烊化)10g,麻仁10g,桂枝6g,生姜3片,大枣5枚。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阴止汗;炙甘草益气养心;生地、阿胶、麻仁滋阴养血;桂枝、生姜、大枣通阳复脉。全方益气养阴,滋养心脉,宁心安神。加减:若气虚明显,可加黄芪30g增强补气之功;若盗汗较甚,加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收敛止汗。3.心脉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生地15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6g,柴胡10g,枳壳10g。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活血;川芎、赤芍助桃仁、红花增强活血化瘀之力;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柴胡疏肝理气;枳壳行气宽中。诸药合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使瘀血去,气机畅,心脉通。加减:若胸痛较剧,可加延胡索10g、郁金10g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伴有气虚,加党参15g益气行血。(二)中成药1.痰火扰心证:可选用礞石滚痰丸,每次612g,每日12次,口服。功效为逐痰降火,适用于痰火扰心所致的心悸、癫狂惊痫等。2.气阴两虚证:生脉饮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之效,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3.心脉瘀阻证:通心络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口服。能活血通络,改善心脉瘀阻症状。(三)针灸治疗1.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能宁心安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可养心安神;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调理心气;膻中为心包之募穴,理气宽胸,宁心定悸。2.配穴:痰火扰心证:加丰隆、曲池。丰隆为化痰要穴,曲池可清泻阳明痰火。气阴两虚证:加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补气健脾,三阴交滋阴养血。心脉瘀阻证:加血海、膈俞。血海活血化瘀,膈俞为血之会穴,加强活血化瘀作用。3.操作方法:针刺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3次。每周治疗3次,4周为1个疗程。(四)推拿按摩1.基本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从胸骨上窝开始,沿胸骨中线向下推至剑突,往返35遍,然后用双手拇指分推两侧肋间隙,重点在膻中穴,手法要轻柔,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接着,医者用按揉法在鸠尾、巨阙、上脘等穴位上操作,每个穴位12分钟。再用擦法横擦左侧胸部心前区,以透热为度。2.辨证加减:痰火扰心证:加按揉丰隆、内庭穴各12分钟,以泻热化痰。气阴两虚证:加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2分钟,以益气养阴。心脉瘀阻证:加按揉血海、膈俞穴各12分钟,以活血化瘀。推拿按摩每周23次,每次3045分钟,4周为1个疗程。三、护理(一)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2.患者宜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劳累。病情缓解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剧烈运动。3.给予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2.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肢体温度等,判断病情的虚实及转归。(三)情志护理1.关心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四)用药护理1.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使用中药,注意药物的煎服方法,确保药效。2.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五)康复指导1.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2.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大便通畅。四、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临床控制:心悸等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促脉脉象消失。2.显效: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减少80%以上,心电图明显改善,促脉脉象明显减轻。3.有效:心悸等症状有所减轻,发作频率减少50%80%,心电图有一定改善,促脉脉象有所减轻。4.无效:症状、发作频率、心电图及促脉脉象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二)评价方法1.症状评价:观察患者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的变化,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发作频率进行评分。症状完全消失为0分,症状轻微,偶尔发作且不影响日常生活为1分,症状中度,发作较频繁,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为2分,症状严重,频繁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3分。治疗前后分别评分,计算症状改善率。症状改善率=(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2.心电图评价: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对比P波、f波、RR间期等指标的变化,评估心电图改善情况。3.脉象评价: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观察促脉脉象的变化,根据脉象的强弱、频率等进行评分。脉象完全消失为0分,脉象明显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