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册语文教学案_第1页
第八册语文教学案_第2页
第八册语文教学案_第3页
第八册语文教学案_第4页
第八册语文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

文科教学进度表

教科书名及

科目语文教学班级四年级小学语文第八册

册数

翊2(XW总授课

每周节数9180

日期2月28日节数

周时间

教材内容(1课至32课)节数

次Mit

122M51、的突泉2.长城

236-312A古诗W首4西梆够录积1•运R1一

3313-319,■6iWtth

4320-3267尊严&w-ismr

532J429麻雀1Q猫

643-491L雪猴12鸟情积累•运用三

7410-416B彳蹦的/J红军14登山

8417-42315西1'坳16猎A海;怖

9424^430耨.运腓9

1051—57“五一”放B

1158-514

12515-52118落花生17丑菊19记金锄双龙洞

13522-5282Q山雨积累•运用五21圆明园B娜灭

14529-6422国孩子的呼^23期]魂

1565-61124锢白湖奇观积累•运用六2「古诗三首

16612-61826桂花雨27她翱的朋友28争吵

17619-625W•运肝t29太阳3Q有螂钠共(酗;象

18626-723L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32地球万岁

1973-79W-运R扒期穆习

20710-716嘛答式

2005-------2006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况: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

文15篇。

全册课文分为8组,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

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之前

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

习,每组有3〜4篇课文。

3、读写例话。

4、积累•运用。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

再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

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5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80个,

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75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只在

精读课文中安排,要求会认的分别安排在部分精读课文

和略读课文中,并在课后的横线条中标出。

积累•运用和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教师不讲读,

由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以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和习

惯。

二、学生状况:

本班共有37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6人,大

部分学生能自觉的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

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成绩不够理想,还须加倍努力。

三、教学重点:

1、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

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

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

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

四、教学难度:

1、掌握本册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概括、分析能力。

3、作文训练、写作能力的提高。

4、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

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

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五、教学措施:

1、精讲多练,启发教育。

2、动之以情,狠抓差生的转变。

3、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关于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在四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本册将继续学习生字255个左右,在四年级,识字虽然

仍是重要任务,但不在作为教学重点,因此要求学生运

用各种识字的方法独立识字。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

字的兴趣,继续坚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

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独立识字。

学生进入四年级第二学期,已经认识了常用汉字

2000个左右,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掌握

了几种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

看拼音认字、分析字形认字等,并且学会了使用工具书,

能够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来独立识字。

本册要求学生学习书写255个生字,要继续重视写

字的指导。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识字和写字的联系

外,还要指导学生在经常不断的练习中提高写字技能,

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07803391.doc教案

1、的突泉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总勺突泉的美,陶

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作者是

怎样抓住特点描写的。

3.学习生字并理解:“幽静、妩媚、晶莹、疲倦”在文中的

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

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本土的图是一幅国画,要使学生从图中欣赏美,从语言文

字中感受美,起到图文互补的作用。本文只从图中是感受不到

的突泉自身的整体美的;这也是与其他看图学文的不同之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图欣赏的突泉的美,初读课文看看语言文

字怎样表达这自然之美,弄清每段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抓重点词句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从中欣赏的突泉的美。

第三课时: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观图,了解图画的基本内容

(-)出示图画,整体看图,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

(二)图中石碑上写着什么?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的突泉。

(三)简介文章作者老舍先生。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第1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一)第一遍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时划下不理解的词语。

1.全班起立出声自由读文。

2.划出不理解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及新词订正读音。

4.对不理解词语进行质疑。全班查字典理解,或带入分析文章

中解决。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文章介绍了的突泉的哪些景物?

(教师范读,使学生感受美。)

(三)再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1.的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从西门桥上看到的的突泉流出的水。

3.大泉的景色迷人,水量大,充满活力,永不疲倦。

4.小泉的晶莹、美丽。

(四)请四位同学分段读文。学生们看看每一段描写的景物在

图中什么位置。

三、根据课前预习要求自由读文,并将初读文章中的疑问提出

(一)自由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整体观看了图,初读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知道

了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先生抓住事物

特点描写的方法,从语言文字中欣赏的突泉的美。

二、分段读文,整体感受全篇内容

(一)请四位同学分段读文。

(-)分别说出段意。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读第1段你知道了什么?

(二)理解“现在单讲的突泉”是什么意思?

(首先理解"单''是什么意思,随后引导学生理解由这句话引出

下文。)

第2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三)学习第2段,理解第2段内容。

1.读第2段,有儿句话?

2.四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讨论后,在全班发表意见。

(这里图文对照理解柳、泉是济南的特色,而的突泉又为“第一

泉”照应了图中石碑上的“第一泉重点理解第四句“假如没有

的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说明的突泉的地位。“妩

媚”一词要理解。)

(四)结合课后作业理解第3段。

1.读第3段并说说了解到大泉眼是怎样的?

形状:差不多见方。

大小:占了大半个公园。

水清:清极了,清到“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程度。

位置:泉池中央偏西。

大泉眼的特点:水量大,永不停歇。)

以上内容学生说不全,要通过指导阅读弄清上述问题。

2.理解课后思考题。

出示投影胶片(1)

(1)指导朗读,帮助理解。

(2)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的感受。

(1)要是冬天来了就更好了,为什么?请同学说说、读读。

(2)想象一下这句话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4段。

1.读第4段。(请学生自由读)

2.学生自学。读一读、画一画众多小泉眼的不同姿态想一想小

泉眼美丽的景象。

3.讨论自学收获。

(1)向同学们介绍一种小泉眼的姿态。

(2)到黑板前画一画小泉眼的姿态。

(3)阳光下的小泉眼哪里美?

4.大泉眼、小泉眼的美不同点在哪?

5.指导朗读描写小泉美的姿态的句子。

第3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四、朗读全文,总结板书,激发情感

(-)概括板书,教师总结全文。

(二)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了的突泉的

美。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么美的文

章背诵下来。同时学习巩固生字、新词。

二、巩固生字学习

(一)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学生自己说说生字字义及记忆方法。

(三)重点书写指导。

幽you:注意这个字书写笔顺。

藻茄o:注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

倦judn:注意这个字右半部分。“

三、重点词理解词义并会运用

(-)“幽静、妩媚、晶莹、疲倦”等词在课文中怎样出现的?

(二)说说词义,并说如何运用。

四、指导背诵

本文叙述的线索由三大名胜之一引出的突泉,由溪水

引出的突泉公园;由大泉眼讲到小泉眼。教师可依此指导分段

背诵。下列板书作为背诵提示。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生字词作业。

板书设计

第4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部洁

(大泉一伟大]活泼

【鲜明

的突泉J

,大鱼吐水,美

一串明珠

,小泉一有趣〈

一串珍珠

、一朵珠花)

2、长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

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

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

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第5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

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

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

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d峪yti屯tiin魄p。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

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

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二窟,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

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远看气势雄伟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

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

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

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

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

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

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

的特点。

第6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

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

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

么?

长城一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

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嵇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

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

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第7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

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形态像条长龙

悭墙顶上]气魄宏伟

长城[构造高大坚固J城墙外沿“

〔方形城台伟大奇迹

联想血汗、智慧凝成

3、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3、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

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第8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诗人及诗歌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

2、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

二、生字教学

三、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将诗歌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

五、再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

2、提出问题。

六、检查读诗情况。

1、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

(1)串讲诗意

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

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

篓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

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

(2)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

国家画得都是春天来临是的景物。

(3)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

轻快、生机勃勃

2、把诗中的内容画出来。

七、背诵古诗。

八、总结。

九、作业。

1、抄写、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

第9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第二课时

一、解题

1、简介作者

唐朝诗人,有“小杜”之称,“大杜”只杜甫,他的诗歌能描

绘出景物的特点,有景有情,充满诗情画意。

2、导入:

昨天我们刚学会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

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

二、生字教学。

三、自由读诗完成任务。

1、将诗读通读顺。

2、画出朗读节奏。

四、检查读诗情况。

五、诗歌教学

1、找出疑难词句。

2、讨论。

3、自由串讲诗意。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

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

4、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试着画一画。

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热爱江南、热爱春天。

6、朗读诗歌。

六、延伸拓展

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江南春天的诗?

七、小结

八、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c竹绿桃红、

207803391.doc教案

水暖鸭知

惠崇《春江晚景》美

篓蒿芦芽

河豚欲上

/莺、树、花

江南春|眼前[酒旗风

1烟雨中}美

过去多少寺

4、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

育。

重点•难点

,学习1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

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

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

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学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第11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

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

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

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

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

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

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

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

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儿分。”

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

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

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

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

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第12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f树

分外好看

湖的i

西

绿I坚忍不拔

l青

杨成熟茁壮

l柳

积累•运用一

教学要求

1、完成积累,背诵古诗,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完成阅读,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3.口语交际,围绕“小学生能否出门旅游”的话题各抒已见,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完成习作并予以评讲与修改。

重难点、关键

1.阅读并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完成习作并修改。

课时划分

4课时。

预习作业

1.搜集李清照的资料。

2.搜集写景的好词好句。

3.看儿篇想象作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完成积累,背诵古诗

2.完成阅读后的练习。

教具准备

长江三峡风光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说或互教。

2.师点拨串讲。

第13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节江南农村的景象。树上挂满了金黄

色的梅子,枝头的杏子也不小了。田野里,小麦已开花,一片

雪白;菜花有的已结籽,显得稀稀落落的;路上的人很少,篱

笆边,只有蜻蜓和峡蝶上下翻飞。诗人笔下的乡村宁静祥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帮助

亿,再熟读成诵。这首诗押韵的字是“肥”“飞”,朗读时要

尽可能

表达出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此外,还要注意读

出节奏。

二、阅读

(一)自由读短文《巫峡》,读通读顺。

(二)阅读短文《巫峡》,完成练习:

短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巫峡景色的美?

(三)解答习题,以板书形式归纳学生的回答。

山岩一连绵不断、山势奇绝

巫峡野草一绿茸茸、红艳艳壮美

旋涡一大大小小

(四)看板书欣赏巫峡的美后画巫峡。

=/]、°

今天我们又“游览”了荷塘暮色、巫峡风光,感受了大自然

的美,以后有机会去出游要记得写下你所看到的、想到的。

四、住业

画一画你去过的一个美丽的地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完成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或课件,激发对祖国名山大川的热爱之情。

二、引出话题。

1.山川是这样美,想不想去看看、玩玩,想的举手。

第14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2.大家都想去,可是妈妈不乐意,爸爸不乐意,爷爷奶奶

不乐意,怎么办?

三、围绕话题进行交际。

1.分成两方。一方充当学生,一方充当家长。

2.双方各抒已见,谁能说服对方就获得辩论冠军。

四、总结。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同学们要利用大好光阴陶冶自己的

情操,多

游历、多读书。

五、作业。

回家与父母展开辩论:该不该让我去旅游?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里是不是常常会闪现出

某些奇思妙想?你是否感到在这种异想天开的想象中有令人兴

奋的愉悦呢?今天,我们就以《假如我是……》为题展开丰富

的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板书:《假如我是……》)

二、出示图片。

1,沙漠:看见这么荒凉的地方,你想什么?

2.大海:看见这么壮阔的海水,你想什么?

3.水灾:看见这么恐怖的场面,你想什么?

海幻想。

1.我想让沙漠变绿洲。

2.我想让海水变淡水。

三、读一篇幻想作文:《假如我是服装设计师》或其他文

早。

四、指导写作。

第15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1.大胆想象,确定目标——我想干什么?(或成为什么?)

请看教学提示中的这些假想,想象美丽吗?读一读。

(提示: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2.细心组材-,想好内容——我具体怎么做,做了什么?

以例弓I例,指导选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段话都写了谁?

(根据学生答,老师在“神笔马良”、“电脑程序员”、“画”、“小

草”下面画……线。)

神笔马良是神话中的人物(板书:神话),除了可以写神话

中的人物,还可以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生活、大

自然)

'比如,看一到"神笔马良”,会想到他的什么特点?假如你也

是神笔马良,不画大堤,要画什么?做什么用?假如你也是小

草呢?孙悟空呢?

3.安排顺序,依序写作——我先——其次——最后-

五、自由写作。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写想象作文,大家写这类作文一定要敢想、

敢说、敢写。

第四课时

学生修改誉抄作文。

5、古井

第16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

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音形义;会用“哺育”、“络绎不

绝”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一边读、一边想”,了解有关古井的故事;理解课文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难点

抓住词句训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思考、练习”2中句子的

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小张填空片子、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齐读课题,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家乡古井的故事,作者离

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古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

请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要求边读边划,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边读边想,标出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

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

三、检查自读情况

(一)找儿名同学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

顺流利。)

(二)认读生字卡片,注意多音字“担”本课读ddn音,“薄”读“b

第17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6”的音。

生字中,,乳,,的读音,读“琏”勿读成“1晖“哺”是“bT吻读成“ptr

或“比”。

(三)提出难懂和不理解的词语。

哺育陶冶报酬品格晨光熹微络绎不绝

暮色降临年过六旬

四、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个人自查。

(-)同座位交流情况。

(三)全班进行解答。

重点词语的解释:

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有益的影响。

品格:指人的品质和风格。

晨光熹微:形容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没有亮。

暮色降临:傍晚,昏暗的天色已经来到。

五、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个人根据分段方法自己试分。

(二)分组议论。

(三)全班讨论。

1.全文儿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略)

2.可以归纳为几个大段?每大段段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

(第1自然段为一段,讲的是村东头古井的水清凉可口,像母亲

一样哺育着乡亲们。第2自然段讲人们每天挑水时的热闹情景,

与后儿段内容上相系不紧,独立成一段。第3〜5自然段都是围

绕一件事讲的。主要说的是村里的人常常帮助一对老人挑水,

却从来不要报酬。第6自然段独立成段,可以概括为古井默默为

人们奉献的精神影响教育着乡亲们,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本课分段依据是按不同的内容去分。概括段意时,要从自然段

的主要内容入手,然后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合并归纳,做到准确

全面,语言精炼。)

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边朗读课文边预习,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18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第二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教学任务

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这节课通过理解重点段落,抓

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请四名同学读课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哪

些事

三、单人读第一大段,思考:古井的位置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一)介绍了古井在村东头,井里的水清凉可口。

(-)出示投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L读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

的儿女

2.回答问题。

(1)“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3.同座位议论解答。

(因为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为了哺育和培养孩

子,她们可以无条件地做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这句话中儿女

指的是乡亲们,把井水比作乳汁。为什么把井水比作“乳汁”,

就是说乡亲们靠井水生活,就像儿女的成长离不开母亲乳汁的

喂养。这口井就像母亲一样,同样无私地向人们提供生命的泉

水,而对人们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由此可见

古井在不声不响地陶冶着人们一种高尚的品格,培养着人们默

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过渡:这样的古井,人们是怎样赞扬它的呢?

四、齐读最后一段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子?(递进关系的复句)写了几

层意思,都是什么?(两方面,一方面是说井水以自己的清凉

可口,供人们饮用。另一方面讲它用自己的精神,影响教育着

人们,……)

(二)出示:理解“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

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的意思。

第19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先理解难懂词语:“陶冶”是什么意思?(比喻给人的思想、

性格等有益的影响。)然后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意思在

后一部分。古井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的同时一,还以默默

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影响着乡亲们,在不知不觉中乡亲们懂

得做人也应该向古井那样,不能光为自己着想,要为人类做出

贡献。

过渡句:具体看看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

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五、个人默读第二、三大段,深入理解内容

(一)提问:

1.这两段写了有关古井的几件事?哪几件事?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古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它在

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边读边划找出具体描写的地方?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三)议论发言。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看出取水时间长,重点理解这两

个词语;从“络绎不绝”地面湿漉看出取水的人多,理解“络绎不

绝”的意思;从“扁担和桶儿声响''中,看出取水人的快乐;由此

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下过一场春雨。(“春雨”有什么

特点?“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怎样的?“老是像刚下过一

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五)分组议论,单人发言。

(从表面上理解:路面湿,说明挑水的人多。从深层理解应该

是,古井就像春雨一样,时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六)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挑水,

却不要报酬的。

1.单人读第三大段,大家思考问题。

2.比较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1)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原因是什么?在书上划出来。

(2)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情况是什么?划出动词来。

第20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3)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结果是什么?划出重点词,“总是”是

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4)哪些词语说明乡亲们帮助老人很热心,很真挚,从课文的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七)读读乡亲们说的话,深入理解意思。

这句话什么意思?反映了乡亲们什么民风?同时说明了什么?

(表明乡亲们态度的真诚和坚决。反映了乡亲们厚重淳朴的民

风;说明了人们在古井的熏陶和养育下,懂得做人的道理,陶

冶了人们一种崇高的品格。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把古井和人的

品格联系在一起。)

六、说说古井教育我们怎样做人

可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具体谈一谈。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掌握本课13个生字的字形、练习用“哺育”、“络绎不绝”两

个词语造句。练习背诵课文。

二、练习朗读课文,温习内容

(一)个人练读。

(-)指名读。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加强记忆。

(二)了解字义和词义。进行扩词练习,积累词汇。

四、检查个人自学情况

(一)读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交流记忆方法。

(本课生字中有两个偏旁部首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可通过查字

典知道“乳”是部;“旬”是“勺”旁。)

五、集体学习

指导分析字形易错的生字。

第21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暮:(1)什么结构?

(2)与哪个字易混?(与“幕”区别,字音相同,字义字形不同,

暮:在本课指傍晚。字形上要强调是“日”打底。“暮”与时间有

关,是太阳已经落山,所以下面是“日)

酬:(1)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注意什么地方?(左边不要丢掉横;右边三个点的方向;

第一个是竖撇。)

歉:(1)什么结构?

(2)哪一笔易错?(左半部分易错,注意不要少横;第五笔的

“横”要出头。)

六、指导造句

(一)先理解“哺育''、"络绎不绝”两个词语的意思。

(二)教师出示范句。

哺育——少年儿童在党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络绎不绝——这次画展办得很成功,每天来这里观看的人络绎

不绝。

(三)学生自己练习造句。

七、指导练习背诵课文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人练习读课文。

(二)在牢记每段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几个自然段,每段写

的主要内容。)

(三)在了解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背诵。(写作的先后顺序。)

(四)背诵的方法多样化。

个人背、同座位之间背,指名背、分行背、齐背,男女生分开

韭目。

(本课内容较长,背诵时可一段一段练习;读一段、背一段,

最后再串起来。)

八、巩固练习

(-)判断正确读音(在本课的读音)。

(二)写出下面字的偏旁部首

暮()桶()乳()酬()陶()

缸()哺()冶()歉()绎()

第22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九、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二)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古井

提供泉水

t

叙述赞美—古井一无私奉献

陶冶品格

6、峨眉道上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

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

劳动。

2.学习和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

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峨泡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

名英雄

教学难点

运用“二言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

的内容和思想,理解“无名英雄”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小张填空练习。

第23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题引趣,导入新课

学生读课题之后,教师提问:“谁知道峨眉山在什么地方,你去

过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简介峨眉山。它在四川省峨眉县

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09米。

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是我国名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

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二、提出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边读边划,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三)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葱茏愧疚平坦所谓歇息

(四)标出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练习分段,概

括段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书,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

(二)认读生字卡片,掌握生字的准确读音。

(三)提出难懂词语,全班讨论解答。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找几个同学读书,大家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

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

(-)根据分段方法,分组讨论分段。

(运用读、想、并的方法分段。)

(三)在全班汇总分段情况,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结果: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峨眉

山的路上所看到的。段意可归纳为,峨眉山的山路又窄又陡非

常难走。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和一位背石头人的

谈话。段意可归纳为,通过和一位背石人的谈话,“我”知道峨

眉山道是他们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石板,再背上山去铺

成的。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的感想。段意可归

纳为,铺路工作平凡艰辛,铺路人可敬可佩,他们默默奉献和

第24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甘当无名英雄的宝贵品质值得赞扬。

(分段时要加强引导,对于课文第6自然段作为过渡句应该分在

哪一段,可先让同学们议论,可带着学生分析这句话,它是上

面内容的概括,与上面内容联系紧凑,应该归纳到上个内容中

去。)

五、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

(-)分段读书,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二)提问解答,了解特点。

(作者按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作顺序来叙述的。内容

上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自然。)

六、自己练习读书,达到准确、流利

七、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逐段分析,理解词句

本节主要通过逐段学习,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

容,了解铺路人的艰辛危险,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

雄”。

(一)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思考:这段有儿句话?作者看到了

什么?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

1.作者第一句话说明什么?理解“平坦”、“所谓”的意思?用几

个词概括说说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又长、又陡、又窄、

又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块块、两尺见方、一步一

步、竖、长长的天梯)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山路的难走。

“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

上”,“竖”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

景色。(像一架天梯。这是比喻句,说明山路很陡,很高。“竖”

是直立。这里指石阶儿乎是直上直下,进一步说明高和陡的程

度。让学生自由议论想象情景。)

3.体会读这一段,知道山路的陡峭,攀登的艰难。

(二)指名读第二段。

第25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作者和背石人的谈话中知道什么?

(知道这些背石人就是铺路工人。)

2.结合插图,通过读文,说说峨眉山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运

用顺承连接词,如:先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然后将石头凿成

石板,再一块块背上山去。)从这些工作中你想到什么?反映

了铺路人什么精神?(铺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非常艰

辛。反映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出声读第二段。

1.首先看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作

者通过和铺路人的谈话想到了什么?在书上标划出来。(可抓

住以下几点:①峨眉山路长而陡且窄,需要数不清的石板;②

铺路人要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一块块人工背上山;③铺路

人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④铺成的登

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

名字。)

2.练习朗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出示投影:“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

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愧疚”是不安的意思,

“我”愧疚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

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

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因此感到愧疚。)

4.填空练习,体会排比句的涵义。

如果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

就没有()。

让学生用正面口吻,如“有了……有了……就有了……就有

了……也就有了……”的句式来叙述这段话,体会哪种句式更好

些。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书中原句好。用反面的口气来叙述,

更能突出铺路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四)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L提问: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2.分组讨论解答问题。

第26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注意应从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来解答;从铺路人的工作平凡

而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为登山

游人所知的高尚品质;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热爱铺路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导入

本节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14个生字新词,重点在记忆字形上,

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温习课文内容

(-)个人练习读书。

(二)指名读书。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一)认识分析生字的偏旁部首和记忆字形结构。

(二)弄懂词义,扩词练习,积累词汇。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字词卡片,检查字音情况。

(二)分析字形,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

(三)扩词练习,一字组多词。

五、集体学习,分析重点字的字形

篓:(1)什么结构?(上中下结构)

(2)注意什么地方?(中间“米”字,捺不要写成点。下面“女”

字最后一横,写得要长些。)

凿:(1)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业”部)

(2)哪个地方要注意?(下半部分,里面是“羊”字少一横。勿

写成“羊,,字。)

嫌:(1)这个字与哪个字易混?

(注意和“歉'’字的区别。)

(2)“女”旁书写时“提”的右边不要出头。

愧:(1)哪一笔要注意?(右边“鬼”字第六笔撇是一笔写成,

不要分成两笔。)

(2)与哪个字区别?(和“槐”字区别,偏旁不同。可根据字义

第27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记住字形。“愧疚”是内心活动,所以是寸”旁。"槐树'’是树木的

一种,因此是“木”字旁。)

六、巩固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

zhuloudoupdpingtanyouIan

()()()()

suoweiconglongkuijiuqicheng

()()()()

(二)练习用“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

有……”造句。

(三)换偏旁组词:

但_()徒_()愧—()

数—()迎—()彻—()

陡_()笼_()歉_()

七、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练习朗读第7、8自然段。

(二)回忆第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共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

么?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三)理清背诵顺序。

(铺路人的艰辛——我愧疚——默默奉献——为了他人。)

(四)自由读文,小声练背。

(五)同座位同学之间互背互练。

(六)单人自愿在全班背诵。

(七)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背。

(要重视背诵指导,它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记忆的重要手段,

背诵必须是在熟读、了解内容,掌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防止

死记硬背。还要注意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八、布置作业(一)

抄写生字新词。(二)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28页共174页

207803391.doc教案

r路险0、

询见彳

〔背石0[默默奉献

娥眉道5r

所闻铺路H)无名英雄

痂感辛劳、

7、尊严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3、理解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理解尊严的含义(尊贵庄严)

2、现在我们就自由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

二、学文

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

(1)认识二类生字。

(2)你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