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儒家思想
前面几讲中,对于在中国历史
上有重大影响的儒家学说已稍
第有接触,本章将分别介绍
儒家的人物
经曲
儒家伦理
思想
争一、儒家的几个主要人物
电(一)孔子
◎孔子其人,我们在上一讲中已
经介绍了他的身世背景,这里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他的个性特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
六十八矣。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
删诗正乐,序易彖、系、象、说卦、文言。弟子盖三千焉,身
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
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
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伯鱼生急,字子思,
作中庸。”
•1、孔子的人品与性格特点
e(1)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
一生,好学不辍,真正做到了
“活到老,学到老。”孔子的
儒家“学”,在广义上它包括了求
知与修德两个方面,他自己多
人物次申明“吾非生而知之者”,
之“好古敏而求之也。”并说:
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都
说明,孔子少年立志向学,毕
其一生仍学而不厌,故能成就
其大德风范。
您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经14年
之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而不改
救生济世之志,返鲁后依然
“不怨天,不尤人”,他一面
儒家招徒授学,继续传播他的仁政
人物德治理想,一面删《诗》订
之《书》,述《礼》正《乐》,
修《春秋》,赞《十翼》,为
孔子中国文化奠定了经典文献的基
础。
e《十翼》为孔子赞《易》之文,
旧以为《上彖》、《下彖》、
《上象》、《下象》、《上
系》、《下系》、《文言》、
儒家《说卦》、《序卦》、《杂卦》
人物为《十翼》。
之您或曰:《系辞》上下、《说卦》
孔子上下、《文言》上下、《杂卦》
上下、《序卦》上下,是为
《十翼》。
安(2)中庸的风格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儒家民鲜久矣。”他称赞帝尧以“允执
其中”的正道将帝位传给舜,这都
人物反映了孔子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
之一中庸。
孔子◎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搞
“折中主义”,就是不讲原则。对
的于孔子而言,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
性格上适宜的。
特点家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是
相互联系的,而且他的中庸思想本
身也讲究“时中”与权变。
a“时中”的意思是处理事情要审时
度势,随事物的变化而处中,努力
做到无时不中。他还说“君子之于
儒家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即一切是非取舍都以合理、
人物合宜为标准。他既反对“过”,又
之反对“不及”这两种不合中道的行
为。
孔子令子贡曾问他:“师与商也,孰贤?”
的他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
一子贡不甘心,又问“然则师愈与?”
性格孔子说:“过犹不及”。也就是说,
特点太左或太右都不好,只有无“过”
无“不及”的适中是可取的。也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十分强调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建(3)诚实的态度
脸孔子强调,必须以诚恳踏实的态度
来对待学问和做人。他对子路说
儒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人物也。”就是说,在求学过程中,只
有不欺人、不自欺,不强不知以为
之知,才可能获得真知。
孔子e孔子还要求学生们杜绝四种坏毛病,
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的即要断绝空想、武断、固执、主观
性格这四种坏的学习态度。孔子早就以
博学而成名,但他却“入太庙,每
特点事问”,一有机会就向专家请教,
以检验自己的所学是否有误。
期2、孔子的政治主张
e(1)取信于民其一,他把
民与牲畜区别开来。其二,他
孔子主张富民、教民。论语里讲过
的这么一段事,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政治“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主张“富之。”曰:“既富矣,又
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其三,取
信于民。
e(2)选贤任能孔子认为,为
了对百姓负责,必须选举贤能
的人担任国家大臣。鲁哀公问
他怎么做就能使老百姓信服,
孔子他回答说:“举直错诸枉,则
的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
政治服。”意思是推举正直贤能的
人在邪恶的人之上,老百姓就
主张信服;推举邪恶的人在正直贤
能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信
服。
⑨在另外一个地方,他批评说:
“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
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他认为
臧文仲身居国家要职,却不懂
得选贤举能,从这里我们知道,
孔子孔子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
的贤人政治上,在今天看来固然
政治是一种幼稚,但在官禄世袭的
春秋时代,这种打破传统的用
主张人主张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柳下惠不仅是个坐怀不乱的君
子,而且是个济困扶危的侠义
之士。
尊柳下惠(亦称柳下季),姓展,名获,
字子禽。子禽官拜鲁国士师(掌管
监狱的官)。因他居官清正,执法
严谨,不合时宜,弃官归隐,居于
柳下(今濮阳县柳屯)。死后被谥为
“惠”,故称柳下惠。
a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
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相传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
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
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
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了一夜,
并没发生非礼行为。於是柳下惠就
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❷(3)以文明程度作为辨别贵贱的
标准
e在《论语》这本书中,一直存在着
“君子”和“小人”之争,孔子的
孔子“君子”和“小人”有时也指因社
会地位的高低而区分出来的上下尊
的卑,但更多的是,孔子认为评价一
政治个人主要的依据不是身份地位的贵
贱,而是道德境界、学养水平的高
主张低。冉雍是一个出身贫贱的学生,
孔子鼓励他只要努力向学,即使出
身寒微,也会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
期3、孔子的教学活动
e(1)破除西周王官之学的传
统,开创私人讲学的新时代。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由
孔子贵族阶级垄断。孔子作为从贵
的族阶层没落下来的“士”,他
教学招收弟子,兴办私学,既推动
活动了学术下移,又培养了一大批
自己政治理想的追随者。据说,
孔子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学
有所成的就有72位。
◎孔子教育弟子,总结和创造了一系
列的教学方法和原则,以教授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
其目的除了为国家培养治国贤才外,
也为了培养“君子儒”,即像他那
样以教授知识为生的职业教师。几
十年后,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变成一
个人才多、势力大的学术团体。孔
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分散到各地,
、继续传播和弘扬孔子的学说,使孔
子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中国
古代文化的一支重要渊源。
e(2)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
类
您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主张,他认为应该扩大受教
孔子育的对象,不应因地域、贫富
的的差别而将一些人排斥在教育
教学之外。他的学生就是由各色人
活动等组成的。
%从地域来说,他的学生大部分
是鲁国人,也有来自卫、吴、
陈、楚、宋、齐等国的人。
◎从年龄来说,从几岁到几十岁,老
少同学,只要肯学者,未有不教焉。
从出身来说,学生中既有在鲁国当
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适,也
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和“鄙家”
子弟的子张。
◎从贫富来说,他的学生中既有以货
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又有蓬
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宪、颜回等。
孔子的“有教无类”,在一定程度
上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奴隶主
贵族的等级制度,对文化和教育的
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O(3)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以古
代典籍为主,言志乐教。孔子教学,
以传授诗、书、礼、乐为主,主要
是教学生掌握各级贵族从事政治生
活和宗教生活所必须熟悉的各种专
孔子门知识。孔子强调《诗》教的社会
作用,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
的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他把诗的
教学教化看成是事父事君的一种本领。
活动.而且先秦时期,《诗》在祭祀、朝
会、筵宴中与乐相配,成为典礼的
重要组成部分,出使、交际时也广
为引用,所以孔子说“不学《诗》,
无以言。”
O《书》教的内容现在己无从得知,
据说是各国贵族从事政治生活和宗
教生活的共同的东西,相传他把
“疏通知远”作为衡量“书教”效
果的尺度。
您孔子对“礼”教的重视程度远远超
过了其它几科,以致“礼教”成了
孔子学说的代名词。孔子对“乐”
教也很重视,他经常让学生唱歌,
自己则应和,并用道德观念来评价
各种乐舞的优劣,孔子经常把“礼
乐”并提,说是“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
期4、孔子的道德修养
©(1)提倡忠恕之道,忠恕
之道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的人”。所谓“忠”即是尽己,
道德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
修养他人。所谓“恕”,则是原谅,
宽囿他人。其实,这两个方面
都立足于“推己及人”这■原
则的。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推
己及人的消极意义,即自己不
愿意做的也不要推给别人做。
后者是推己及人的积极意义,
即自己喜欢的也愿意成就别人。
忠恕原则的核心要求,显然是
要人们在礼听言动之中,保持
一颗仁爱之心,既不要把自己
所可恶强加于他人,也不仅仅
只顾自己之所欲,而是要乐于
帮助他人,成就他人。
©(2)智、仁、勇的统一,孔
子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
仅应该常怀仁德之心,而且应
该智勇兼备。他不仅是这样说,
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在他50多岁期
的间短暂的从政生涯中,孔子很
道德快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
与智仁勇兼具的大政治家风范。
修养公元前502年,鲁定公以孔子
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
之。”
◎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而后
由司空升为大司寇,开始执掌
鲁国的刑法、诉讼,兼摄相事,
在他执政期间,社会秩序安定,
百姓各守礼法,四方人士纷纷
前来投奔,鲁国大治,诸侯畏
服。孔子对他自己的政治才干
是颇为自许的,他曾说“如有
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从
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实践来看,
说孔子是智仁勇“三达德”集
其一身的圣者,应该不是妄言。
安(3)温、良、恭、俭、让,这是
孔子自身的写照,也是孔子为人处
事的原则。《论语》记载,子禽问
子贡说,孔子到那里都能知道人家
的政事,是他求来的,还是人家告
孔子诉他的,子贡就说,“夫子温、良、
的俭、恭、让以得之。”意思是说,
道德孔子得闻其政,是因为温和、善良、
纯朴、恭敬、和谦逊,让人心生敬
修养仰,乃自诉于他。可见,孔子在待
人接物上的修养已经臻于化境,所
谓“吾欲仁,斯仁至矣。”
整(4)好义正直的人格。孔子的一
生是历经坎坷因而经验丰富的一生。
他深谙富贵贫贱的个中滋味。但无
论在怎样的境地,孔子都不改其正
直豁达的品性。子张有一次问孔子:
孔子“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他回答
的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
道德而观色,虑以下人。”在他看来,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修养.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孔子
强调只有“义之与比”的富贵才能
安然处之的思想境界。
◎(二)孟子及其王道政治
&(1)孟子,姓孟名轲,字子
舆,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
后代,因其家道衰落而迁居邹
地。372BC-289BC
孟子◎孟子的身世,史书上没有明确
的记载。只有《史记》上有
《孟子荀卿列传》。孟子出生
时,孔子去世已经一百多年。
◎孔子551BC—479BC
e他是继承孔子思想与道统的人,
15.16岁离开学宫赴鲁国
向孔子的门徒求教,对儒学的
理解随知识的丰富日益加深。
30岁左右仿效孔子开始收徒
讲学。40岁以后,开始接触
政界要人,筹备周游列国之事。
公元前329年,带领学生周
游列国,宣扬王道、仁政学说,
但在政治活动中屡不得志。
60岁时回到邹国,不再远出,
除了讲学,便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即是他晚年率万
章之徒所作。曾受业于子思的
门人,学成后和孔子一样周游
列国而不见用,晚年,仙在刍口
国,“退而与万章之徒序
《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后世以其
宗孔圣之道,至宋朝时尊为仅
次于“至圣”孔子的“亚圣”
之位。自唐代韩愈以后的学者,
大多数认为儒家的道统乃由孔
子传给曾参,曾参传给子思(孔
子孙),子思之门人传给孟子。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子并起、
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与儒家对立
的,以墨家和杨朱的势力为最大,
所以孟子曾说:“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
墨。”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儒、
墨、杨有三分鼎足之势。孟子继承
了孔子的衣钵,以孔子的保护者和
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
人心,他对孔子学说作了系统的阐
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孟子一
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他的弟子有
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
屋庐子、孟仲子等。
O(2)孟子的王道政治
鼎孔子的思想以“礼”为核心。为了
论证和阐发自己"礼”的思想,孔
子,血支谋F仁”;并用戈仁吸
解释“礼”、或青把“仁”作为
2北”的最终百琮:孔学的施范思
孟子想,主要在于健全“礼治”,维护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
的治秩序,他的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
王道思想体系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孔子以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
政治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
理论“仁政”学说。孟子的这一思
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
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
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王天
下”、“得天下”。
期第一,人人有田宅。
e“制民之产”是孟子“仁政”
学说的纲领。要实现王道政治,
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孟子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
的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王道人们应当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
政治才能谈得上安居乐业,才能谈
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安第二,争取民心。
◎孟子认为,要实现“王道仁政”,
必须争取民心。他说:“桀纣之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而得民心,就应该与民
孟子同乐,因为“乐民之所乐,民也乐
的其乐;忧民之所忧,民也忧其忧。
王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政治未之有也。”从这个前提出发,孟
f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的著名命题,把人民提到了
比社稷和君主还高的地位。
争第三,尊贤重士。
◎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重要
内容。他认为,国君要“王天
下”,就必须使“贤者在位,
孟子能者在职”,历代圣王霸主取
得天下,无一不是如此。
的
•第四,施行教化。
王道
◎这是孟子学说的特点之一。在
政治、孟看来,人民有了稳定的生活,
仅仅是“王道之始”,只有对
人民施行教化,才能完成王道
政治的实现。
期第五,性善论。
e孟子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
义、礼、智等乃是人性固有的,
与生俱来的。但这种性善论是
孟子以其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
的础的,为此,他又提出了“尽
王道心、知性、知天”的行事原则,
政治就是要尽量扩充发展仁、义、
礼、智等固有的“善端”,只
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人的
无性。
O(3)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脸①启发宋明理学。孟子提出性善论。
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
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
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
家思想的主流。程颍、程颐、陆九
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
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②形成「道统」观念。孟子时,更
把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
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
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
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
分割的整体。
◎③民本思想的影响。孟子的民
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
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
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
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
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④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
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三)、荀子
争荀子姓荀名况(约前313-前
238),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荀
卿、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在先秦儒学大家中,除了孔子
和孟子外,荀子的地位应该说
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在继承
孔子的同时,荀子又批判和改
造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尤其对
孟子一派,荀子持明显的反对
和批判态度,在儒家学派中别
立一宗,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
的思想体系。
导荀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加剧,
战国七雄争城夺地,战争连年不断。
当时齐王广招天下贤士,设“稷下
学宫”,到齐闵王时,规模盛大,
荀子也在其中游学,他企图说服齐
国的当权者,能够选贤任能,重用
儒生,最终实现王道政治,但他的
忠告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后来他游
说到秦国,陈述了自己对当时时局
的看法,荀子“隆礼、尊君、爱民、
实行王道”的立场,博得了秦昭王
的赞赏。荀子曾有一些弟子,韩非
子和李斯(后来的秦相)是较著名
的两个。但荀子对他们只注重用法
术与权谋治理国家的作法非常不满,
认为治理天下当以仁义为本。
O他的主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O第一,荀子重视民众的力量。他把
君民关系看成是舟与水的关系,认
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所以
为人君者,要想使天下安宁,最要
紧的就是要“平政爱民”。
◎第二,荀子重视刑罚。这是他与孔
孟等正统儒家有所区别的一个重要
特点。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礼
治思想,也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荀子希望建立起“贵贱有等,长幼
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的社
会秩序,为维护这种秩序,在注重
礼义教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法治。
第三,荀子反对天使鬼神。认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质,不
能控制万物,也不能主宰人类。相
反,人的力量却可以征服天,这种
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第四,荀子主张性恶论。在这一点
上,他与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认为
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欲望:“目好
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
这正是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
所以,人应该学习礼义、圣人,君
主也应该“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
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这是荀
子思想的特点。
a(四)董仲舒
❾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又是《公羊》学大师。在中国历史上,
他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曾向汉武
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对
传统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
他被封建统治者称为“阐道醇儒”,甚
至挂篇奉祀。
e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
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人。青年时
期曾随公羊派的大师子寿学习《公羊春
秋》,汉景帝时担任过博士官,那时,
他就开始招收弟子,传播儒家学说。汉
一武帝即位后,,曾经颁布过“举贤良文
学”的诏令,要求各地的官员推荐学者
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也被推举到了京
城。汉武帝先后三次召见董仲舒上殿策
向,史称为“天人三策”。
e第一次,他用儒家的“五帝三皇”之道、
“三皇受命”之符,论证了他的“天人
感应”的观点,“人之为人本于天,天
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
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
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
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
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
人。”认为上天不仅主宰着自然界,也
3宰着人类社会,自然界的灾异都和国
家政治有关。他说:“国家将有失道之
政,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
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不仅“王者承天意从事”,
而且“天”经常用各种符瑞和灾异来表
示希望和谴责。
汉家传统向来是霸王道杂之,所谓“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天人感应论”一方面树立了君权神授的渊源,一面则假天之威,
提出了对皇帝言行的要求。既然天人相应,君王便当顺应天命,
为臣民的表率。行德政以使百姓归心,使上天降下祥瑞,来为合
这一套针对皇权的外观设计,从此之后长盛不衰。但在另一方面,
权力的程序性则构成了对于皇帝一举一动的制衡。譬如中国历朝对
于胥吏下乡都有所限制,以E看美图到©wptol.comcn而
下的法律来限制。这时关于2T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皇帝扰民E门
外的那对华表,上面的蹲兽,两
只犯就劝戒他回宫,因此又J据说猊熊一种r理动物,它每天成
蹲在华表e*3*的行踪。两只
为了现代中国的政治象征物,面南而座徜总谟守展皇帝出巡的,代
表了传统文化力量对于君王I人们称这两厢望君归”。位于城
楼后华表上的的田北而座的猊贝U是
监视皇帝在宫心…依,'’避免皇帝久
居宫中,不理政事,<
阴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了
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始
开
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
阳
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阴
止
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雨
书写的便是“今文家”。帝
武
孙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公
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岁
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
58读
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于
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
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
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
真传。
O他的著作大都是阐发《春秋》之意
的。董仲舒认为,孔子在《春秋》
里蕴含的“微言大义”并没有人真
正领会,只有通过他的著作才能明
白。他把自己解释《春秋》的123
篇文章汇编成册,取名为《春秋繁
露》,这是他惟一流传下来的完整
著述,其中包含了他的全部思想和
主张。在这部书中,他再次系统地
4宣传了“天人感应”学说和“三纲
五常”等二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尊崇。
(四)朱熹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建州龙
溪(今江西婺源)人,字元晦,号晦庵,
学者称之为晦庵先生。朱熹的父亲朱松,
博学多识,为人刚正不阿,朱熹五岁开
始读书,即由父亲教授。少小的时候,
朱熹就表现出非凡的颖悟之资,据记载,
他刚会说话,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
是天,他就问道:“天之上是什么呢?”
使他的父亲大为惊讶。十四岁时,他父
亲去世,他遵从父命跟从胡原仲、刘致
中、刘彦冲三人学习。朱熹少年时代努
力学习,读《中庸》、《大学》、《周
礼》不辍,十六岁时便好理学,但他受
佛老思想的影响也很大,他的思想体系,
乃是后来历经曲折,艰苦磨难所成。他
最主要的建树是构建了宋明理学的“神
学体系”.
期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
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
专心儒学,成为程颖、程颐之
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朱熹在
“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
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
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
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
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
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
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
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
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
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
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
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
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
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
著作广博宏富。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
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
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
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
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
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
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
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
T“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
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
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
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
《四书或问》、《太极图说
解》、《通书解》、《西铭
解》、《周易本义》、《易学
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
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O朱熹对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贡献。
0(1)他承继了程颐、程颖之理学,
以弘扬儒家伦理为核心,整合了儒
道佛三家伦理思想,完善和创立了
理学体系;
喳(2)他把“三纲五常”视为天理,
主张修德之实在于“去人欲,存天
理”;
e(3)他兴书院、授理学,以理学
化了的“四书”为教本,培养治国
治世之才;
(4)他为白鹿书院订立的学规与
教规,影响后世教育700多年。他
提出了“五教”与“四要”的教育
思想,这是一种创造。
◎所谓“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
◎所谓“四要”,即为学、修身、
处事、接物之要。
e为学之要:“博学之,审问之,慎
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
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
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建二、儒家典籍
脸儒家的典籍可谓是数不胜数。早期
的有“四书”、“五经”之说。
◎“四书”是《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的合称。其中
《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
中的两篇文章。宋代是儒学发展的
一个高峰时期,由朱熹撰写的《四
书章句集注》,因为内容通俗易懂,
便得到广泛的普及,后来的科举考
试就以《四书》为开科取士的经典
书目。
“五经”特指《诗》、《书》、
《礼》、《易》、《春秋》五部儒
家经典。
0孔子生前,曾长期从事教育,他同
这些经书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汉时,
经学兴盛,汉武帝设立了“五经”
博士,“五经”遂得到了广泛的传
播。如《庄子・天下篇》说: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礼》以道行,《乐》以道和,
《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
分。”
期后来成书的《礼记•经解》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疏
通知远,《书》教也;广博精
良,《乐》教也;洁静精微,
《易》教也;恭俭庄敬,《礼》
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
也。”可见,当时的人们对
“五经”的教化作用已经有很
、深刻的认识,所以它在封建社
会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a以后,儒家经典的范围逐渐扩大,
由“五经”发展到唐代的“九经”,
“十二经”,直到宋代的“十三
经”。“十三经”主要包括《周
易》、《尚书》、《诗经》、《仪
礼》、《周礼》、《礼记》、《春
衩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论语》、《孟
子》、《孝经》、《尔雅》。到清
代,儒家学者阮元把“十三经”较
好的注疏本选出,汇刻成为《十三
经注疏》,成为儒家学者的经典书
目。在本章我们简要介绍在封建社
会里影响最深广、流传最普及的
《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四本书。
◎1、《论语》
❾《论语》是“语言的论篡”,
也就是“语录”的意思。东汉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儒家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
典籍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
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
及再传弟子(主要是曾参的弟
子)编辑而成。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
约nooo余字。每篇都从文中
的第一句话里节取前两三个字
作篇名,如《学而》、《述
而》、《公冶长》等。旧时,
为了研读方便,一部《论语》
分上下两部分。“上论”自
《学而篇第一》至《乡党篇第
十》,“下论”自《先进篇第
十一》至《尧日篇第二十》。
按历史沿习的读音,《论语》
的“论”字读“轮”o
寸.r~t
《论语》早目
学而第一先进第十一
为政第二颜渊第十二
八信第三子路第十三
里仁第四宪问第十四
公冶长第五卫灵公第十五
雍也第六李氏第十六
述而第七阳货第十七
泰伯第八卫子第十八
子罕第九子张第十九
乡党第十尧日第二十
《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
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
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
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
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
育的主张,也可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
度和处世方法。该书言简意赅,
哲理深蕴,发人深省。
《论语》的言辞字句非常优美,例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雍也第六》)、“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第
十五》)等等,他说的这些道理,
二千多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
读书人。其中的一些短语,经历代
沿用,己成为世人尽知的格言或成
语,如“见义勇为”、“既往不
咎”“不耻下问”、“举一反三”、
“后生可畏”、“诲人不倦”等。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1
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仔
e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
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
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
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
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
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
深长。”
O当然,我们在《论语》中也能看出
孔子思想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在政
治思想上的保守倾向,在礼乐制度
上的复古倾向和轻视妇女、轻视劳
动的思想等,所以我们在学习时要
注意鉴别。匡亚明先生说得好: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
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
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
.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
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
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
(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
物。”(《孔子评传》)
«无论如何,孔子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是巨大的,《论语》一书
也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一
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们
今天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儒家•2、《孟子》
典籍◎《孟子》一书是研究孟子思想
最为重要的材料。
《孟子》的撰者历来有不同的
说法,宋代的朱熹、清代的阎
若玻认为,《孟子》七篇的文
章风格基本一致,其中只记载
了孟子的言语和行动,没有像
《论语》那样因成书于门人而
记录了孔子的音容笑貌。因此,
《孟子》应为孟子本人所作,
而万章、公孙丑可能参与其事,
并在孟子死后进行了序次编订。
◎现存的《孟子》有七篇,有
《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篇》、
《万章篇》、《告子篇》、
《尽心篇》,每篇又分上、下
篇,共14篇。其中记载了孟子
的政治活动,反映了孟子的思
想学说,是我们研究孟子的宝
贵材料。关于他的主要思想,
我们在儒家的主要人物“孟子”
那里详细介绍过,在此不再赘
述。
&3、《大学》
e《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
章,据说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
到宋代,朱熹把它和《中庸》拿出
来,与《论语》、《孟子》合起来,
称为“四书”。并且朱熹认为原来
儒家的《大学》,有脱落、错简之处,
典籍于是加以移动和补充,又重新分段,
把最前面的一段作为“经”,认为
是孔子之意,由曾子所记述。后面
的十段为十章,是解释经文的
“传”,以阐明"经'’的意义,由
曾子的弟子记述曾子之意而成的。
《大学》,按朱熹的注释说: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他所谓的“大人”并不是地位
崇高的王公贵族,而是人格高
尚,达到了完美而光辉的理想
地步的“大丈夫”,也即道德
上的巨人。这一目标,好像太
高远了,太伟大了,似乎不可
攀登。然而就《大学》的内容
和教导的实际而言,应该是我
们每个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
道德修养。
正心、诚意、是人们修己的起点;
修身、齐家,更是每个人的希望和
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我们的
理想,一国之人共同的愿望;何况,
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又在每个人
的正心和修身之上;这说明了《大
学》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所
需要的常人之学。程子说:“《大
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为初学
的人进修德行的门径。”也就是说,
人人做好了正心、诚意、修身的功
夫,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道德巨人也是可以预期的了,并不
会因为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尊卑而
受到影响。
e《大学》的“经”部为孔子原
意,共240多字,言简而意义
深远,其中有著名的“八目”,
被古代的中国人视为修身和治
世之道。
争格、致、诚、正、修、齐、治、
平,有一个严密的推演程序。
电现录于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向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
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❷4、《中庸》
e《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礼记》二十卷,相传是汉代宣帝、
元帝时戴圣所作。取材于孔子弟子
后学者的有关著述。据《史记•孔
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鲤,字伯
儒家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
典籍生仪(ji),字子思,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汉
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
称子思曾为鲁穆公师。子思大概生
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个学派,
3字次君,Bfe(郡治在今,平生以学习儒家
经典为主,尤重《礼》学研究。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
心钻研《礼》学。三人苦心钻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今
文礼学大师。戴德号称“大戴”,戴圣被称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汉书・儒林传》)。戴圣成为今文礼
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后来,三家之学皆立于学官,其学兴盛一时。宣帝时,
戴圣曾被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议,评定五经异同。终生以授徒讲学和著述为业,
曾选集战国至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
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的资料汇
编,后经郑玄作注,使它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成为今本《
》。全书共分《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
》、《》、《》、《内则》、《坊记》、《儒行》、《王
》、《冠义》、《昏义》、《杂记》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义
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缗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与其叔父戴德所编《
》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
曾传其学于梁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
学”(《汉书•儒林传》)。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
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
成为“五经”中的《礼》o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
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0《中庸》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所
以对“中庸”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e中庸就是折中调和,无过也无不及。
脸中庸就是妥协保守。
彩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天下的正道和
定理
e中庸就是人之常情,恰到好处。
彩中庸就是最精微正确的人生哲学。
❾中庸就是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
质的规定性,既反对“过”,又反
对“不及”如此等等。
e总之,后人的种种解释,都或多或
少地反映了各自的思想和道德、政
治的需要。
勒在封建社会中,《中庸》一直被推
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
身受用的经典,但在中国封建社会
后期,真正起作用的思想是程朱理
学,并非《中庸》本身。
❾《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
“中''谓中和、中正,“庸”谓常、
用。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
一书,但他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却
•有久远的渊源。尧让位给舜时即强
调治理社会要“允执其中”。《论
语•雍也篇》记载,子曰:“中庸
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e中庸作为儒家思想里最高的道
德和自然法则,主要讲述了天
道和人道的关系。后代儒者在
继承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础上,
把中庸与人性道德联系起来进
行考察,提出:“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以“至诚”作为最高的道
德境界和世界本原,论述了“尊德
性”与“道问学”两种修养形态,
提出以“至诚”的态度使人与天道
合一,做到“极高明而道中庸”,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赞天地之
化育。
《中庸》言虽简而义实繁,几乎浓
缩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儒家思想,涉
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因而很
难用几句简明的语言,归纳出对中
庸的准确解释来,需要所学者细心
研究,才能有所领悟。
您三、儒家伦理
•1、儒家的人伦关系
®儒家人伦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
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知道,人伦关系能否很好
儒家地得到调节,社会秩序能否很
好地得到维持,有没有一个适
伦理合该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的人
伦规范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思想家们对于天人关系、人性
问题和义利关系等问题的探讨,
最后必然要落脚于人伦问题。
⑨根据历代思想家们的论述,中
国人伦关系主要分为五条:男
女结合,乃人类社会之始,故
有夫妇之伦;夫妇生子,而有
人类社会的延续,故有父子之
伦;既有社会,必有管理者与
儒家被管理者、统治者与被统治者,
伦理故有君臣上下之伦;社会是代
代相续,必有代际人伦关系,
故有长幼之分;人生在世,结
友以互助,故有朋友之伦。这
五条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五
伦”,只是其次序不同而已。
e《易传•序卦》云:“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
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
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
上下然后有所措。”这个说法,
儒家较孟子五伦的排序更富逻辑性,
伦理下面分而述之。
e(1)夫妻关系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原始初民,
首先实行的是群婚制,这种情
况,在上古的一些典籍中专青
记载。
e《庄子•盗跖》中说:“神农
之时,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
相害之心。”《吕氏春秋•恃
儒家君览》上也说:“昔太古尝无
伦理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
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
另限”在一些神话传说中,这
种男女生活状况也得到了印证。
⑨比如,历史传说黄帝之母附宝
感北斗而生黄帝,炎帝之母女
登感神龙而生炎帝等等,这些
神话的背后,隐藏的就是原始
时代男女群婚,人知其母而不
知其父的历史真相。在这一时
期,由于没有固定的夫妇关系,
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夫妇之伦理
了。所以说,夫妇之伦,应当
始于原始时代的男女性禁忌,
一定的性禁忌,必然会逐渐形
成较成型的男女性关系的伦理
规范。
◎首先,关于夫妇伦理,传统之
礼规定了其婚姻的本质。
争其一,婚姻是为了联结两个家
庭的利益。
◎其二,婚姻是为了祭祀祖先。
◎其三,婚姻是为了生子继嗣。
◎这三条,根本不考虑夫妇双方
个体的利益和幸福,以个体的
利益服从于家庭和家族的利益,
就是宗法等级制下婚姻的伦理
实质。
其次,同宗同姓的男女不能结
婚。《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载郑叔詹语:“男女同姓,其
生不繁。”在《礼记•大传》
里也有相似的记载。《论
语•述而》里陈司败问孔子,
昭公懂不懂礼,孔子回答说,
当然懂礼。陈司败不满意,就
对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吾
闻君子不党,君子也党乎?君
取(娶)于吴,为同姓,谓之
'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
知礼!”
e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娶了吴国
的吴孟子为妻,吴国是周文王
的伯父太伯的后代,鲁国是周
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的后代,
都为姬姓,按当时同姓不能通
婚的规定,鲁昭公此举有背于
礼仪,而孔子出于为“尊者讳”
的考虑,只能说鲁昭公懂礼,
所以陈司败说我听说君子是没
有偏袒之心的,难道君子也有
偏袒之心吗?这里反映出的就
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礼制。
⑨第三,男女不能自己做主结婚。
《诗•齐风・南山》:“娶妻如
之何?必告父母。”《礼
记•坊记》:“男女无谋(媒)
不交。”等等,都记载了当时
男女之间受授不亲的社会规范。
当然,不是因爱而缔结的婚姻,
肯定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婚姻,
所以,当时的人们因为两性伦
理观念的淡漠,有许多混乱的
伦理关系。一些政治家和思想
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强
调夫妇之间的伦理规范。
❷比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
有“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周
易•家人・彖》上也有“男女正,天
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
这些论述涉及到了夫妇伦理三个方
面的规范。第一,夫妇之间应该友
爱相处。第二,要保证夫妇之间的
和谐,夫妇应该各尽自己的伦理义
务。夫者,应该和乐、守义、纯朴、
厚道;妻者,应该勤勉、守正、忠
贞。;第三,夫妇之间关系到两姓
之好和先祖后代,所以不可以不恒
久。
0这些规范,反映了最一般的夫妇之
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这种
夫妇之道也是针对夫妇双方来说的,
有比较公正、公平的一面。但是到
了孟子的时候,提出了“夫妇有别”
的伦理思想。
尊这个“别”字,有着丰富的内涵,
涉及到了名分、职责、礼仪、称号
等诸方面的区别。一家之内的夫妇
尚且有别,一般的男女两性之间更
要有别。
◎孟子所说的“别”,除了包含
有男女有别的意义在内外,主
要是指男女之间要依礼而行。
例如,男之有室,女之有家,
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
当然,孟子说的“男女有别”,
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夫权和性压
迫的消极因素在内。
0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男主女
从、男尊妇卑的伦理规范也被强化。
这种夫权主义的夫妇伦理规范,在
秦汉之际的关于礼的典籍中有突出
的表现。例如,《大戴礼记・本命》
说:“妇从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
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
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
也。”同样这本书还有这样的记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
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
窃盗去。不顺父母去,为其逆德也;
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
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
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
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⑨在这些材料的字里行间,夫妇
之间那种相亲相爱、休戚与共
的关系荡然无存了,代之的是
一种统治与被统治、奴役与被
奴役的关系。它重点强调的是
做妇人的伦理义务和做丈夫的
权利。妇人已经没有了任何自
由的选择权利和机会。这种不
平等的夫妇伦理规范,把妻子
完全沦落到丈夫私有财产的地
位。而且显然,夫妇关系的这
种状况是与家天下的政治专制
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e在儒家尤其是孟子以前的儒家
伦理学说中,还是比较讲夫妇
之间的爱和相互的伦理义务的。
他们虽然也讲妇对夫的顺从,
但远不象法家那样讲得绝对。
法家从商鞅开始,就倾向于把
伦理法制化。秦统一中国后,
秦始皇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制
礼活动,其礼法制度在全国范
围内得到推行,这也是秦汉之
际关于礼的论著中为什么多讲
夫权主义夫妇伦理的历史原因。
(2)父子关系
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控制电机及其驱动合作协议书
- 2025-2030防脱生发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趋势前景与投融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钨钢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投资运作模式研究报告
- 2025-2030自动药丸机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空气净化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趋势前景与投融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矿泉水产业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白酒行业投资机会及风险投资运作模式研究报告
- 2025-2030特种养殖产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沙发茶几组合产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机械设备市场前景分析及投资策略与风险管理研究报告
- 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 外研版五年级下册英语Module 8 Unit 1课件
- 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专项施工方案(140页)
- 羽毛球教案36课时
- 第三章煤层气的储层压力及赋存状态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中方方中圆经典题练习
-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检测报告
- ansys教学算例集汽轮机内蒸汽平衡态与非平衡态仿真分析
- 安全管理机构架构
- 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介绍
- 自卸车生产过程检验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