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中国航天日Addyourtextcontent.Addyourtextcontent.01中国航天发展史Addyourtextcontent.Addyourtextcontent.02航天知识科普Addyourtextcontent.Addyourtextcontent.03向航天英雄致敬Addyourtextcontent.Addyourtextcontent.04中国航天日01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日中国航天发展史02docerID:46106371958年5月17日1960年2月19日1960年11月5日1962年3月21日1964年4月29日1964年6月29日相关领导人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零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010203040506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相关领导人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开始研制。0708091011121964年7月19日1965年1965年10月1966年6月30日1966年10月27日1966年11月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研制的中程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66年12月26日01“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试射成功。1967年02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1968年2月20日03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首次成功。1970年1月30日04“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相关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0年4月24日05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1971年3月3日06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1971年9月10日1975年11月26日1979年1月7日1980年5月18日1981年9月20日1982年10月12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地发射了远程运载火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十六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1984年4月8日01.中国发射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二十日,卫星定点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6年2月1日02.中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1988年9月7日03.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织女一号”火箭,至此,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圆满结束。1988年12月25日04.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圆满成功。1990年4月7日05.中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1990年7月16日06.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从此,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最高的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启动,代号“921工程”。1992年9月21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搭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准确地按运行轨道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个小时于11月21日凌晨在预定地区安全着陆。1999年11月20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10月16日6点,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2003年10月15日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前往月球。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2007年10月24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进行我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2008年9月25日-28日我国成功完成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启程,经过两天的追逐和五次变轨,在11月3日凌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交会,我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11年11月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成功。6月16日18点37分神舟九号成功发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组成“神九”飞行乘组,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员。2012年6月22日搭载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在轨飞行期间,先后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绕飞交会等技术试验,并进行了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2013年6月11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发射成功,景海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三入太空的人,在经历33天的太空遨游后,于11月18号返回地球。2016年10月17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2019年1月3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2020年4月24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他们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操作和再生环控生保等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迈入空间站建设阶段。2021年6月17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将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到了空间站。我国航天员首次尝试在太空中驻留长达6个月的时间,也是首次在太空过年。2021年10月16日太空三人组返回地球,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构建第一阶段关键技术验证圆满成功;也标志着工程由关键技术验证阶段正式转入在轨建造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22年4月16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建造阶段。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2022年6月5日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2022年11月30日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中国空间站开启常态化运营:2023年共计完成1次货运飞船(天舟六号)、2次载人飞船(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正式运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500次发射:12月1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500次发射。2023年多颗高水平科学卫星升空:1月,“天关”卫星升空,开启了X射线时域天文学探测;6月,“中法天文卫星”升空,是迄今为止对伽马暴开展多波段综合观测能力最强的卫星。卫星互联网组网拉开大幕: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发射了54颗“千帆星座”极轨互联网卫星,中国星网公司也于年底成功发射首批10颗低轨互联网卫星。新型火箭首飞成功:我国新型火箭长征六号C、长征十二号首飞成功。其中,长征六号C具有可靠、经济、好用等特点。长征十二号火箭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单芯级运载火箭。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启用: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航天商业发射场首次启用。2024年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长征八号A首飞:长征八号A将进行首飞,其在发射巨型低轨互联网卫星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笑”天文卫星升空:我国与欧洲合作的“微笑”天文卫星将升空,探测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等。卫星互联网星座继续组网:“千帆星座”和星网星座的更多组网星将在2025年升空。“轻舟”货运飞船首飞:“轻舟”货运飞船将于9月执行首次飞行任务,采用一体化单舱构型,可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扎实推进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开展相关飞行产品的初样各项大型试验等工作。2025年CHINAAEROSPACEDAY中国航天发展史航天知识科普03飞机越大越安全是个错误的认识,这个思想可能来自人们对汽车的认识。在人们的传统观点中,汽车越大,看上去更加威武霸气,似乎也增加了几分安全感。在航空领域,飞机的安全性与飞行品质、天气情况、维护程度、飞行员状态等多个因素有关联,并非越大越安全,也并非越小越不安全。飞机并非越大越安全CHINAAEROSPACEDAY航天知识科普飞机在起降时是最危险的,巡航阶段是飞行中最安全的时候。普通民航客机的升限在1.2万米左右,巡航高度不等,短程航线的航班巡航高度在6000米至9000米不等,洲际航线的巡航高度一般达到8000米至1.2万米不等。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制定的高度层来确定巡航高度,但巡航高度通常在对流层顶飞行,能见度高、气流稳定,还能增加飞行航程,再往上空气开始稀薄。此外,飞机飞在哪个高度层,需要听从空管的指挥,不可高于这个高度,也不能低于这个高度。飞机并非飞得越高风险越大CHINAAEROSPACEDAY航天知识科普因为飞机的金属外壳可以抗雷击,能起到保护作用;飞行员也会利用气象雷达,勘测环境从而避开风暴最严重的区域,保证飞行安全,一般的雷击,不会对飞机机体造成伤害,也不会影响到各零部件作用;飞机在机翼尖端安装了放电刷,可将静电释放到大气中,因此也会减少被雷击的概率,大家可以放心出行。雷暴天气飞行是安全的CHINAAEROSPACEDAY航天知识科普乘客能航行在空气稀薄,温度约低于零下50℃的万米高空,是因为客舱经过特殊的加压处理之后与外部有一个压差,因此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是无法打开舱门的。即使舱门被强行打开,机内外的温度差与压差过大,会直接给乘客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即使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乘客成功跳出机外,由于飞行速度过快,也很容易被卷进舱门旁边的发动机里。据统计,民航飞机事故主要发生在“滑跑-起飞”和“进近-着陆”阶段,这个阶段的高度太低时间太短,降落伞无法完全展开。因此在飞机上安装降落伞,是无法有效保护乘客安全的。民航飞机不配备降落伞的原因CHINAAEROSPACEDAY航天知识科普飞机下降时,外界环境压力大于鼓室压力,鼓室形成负压,因咽鼓管是“单向活门”,不能自行开放,必须主动做咽鼓管通气动作,才能使之开放。如鼓室负压持续存在且一直不能消除,则可形成中耳气压损伤。中耳气压损伤多发生于4000米以下,尤以1000-2000米高度为最多。预防中耳气压性损伤,需要主动作咽鼓管通气动作,常见的方法有:(1)吞咽法(2)捏鼻鼓气法(感冒时谨慎使用)(3)运动下颌法(4)运动软腭法,如模拟打呵欠飞机下降时耳朵难受的原因CHINAAEROSPACEDAY航天知识科普向航天英雄致敬04目前中国针对航天员颁发的荣誉,有“航天功勋奖章”、“二级航天功勋奖章”、“三级航天功勋奖章”。与此同时,“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也彰显着航天员的贡献。探索宇宙奥秘,挑战人类极限,13名曾经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们,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中国政府为13名航天员,颁发了荣誉。其中,杨利伟与翟志刚,获得了航天英雄的称号,而剩下的11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则获得了英雄航天员的称号。为什么只有杨利伟与翟志刚,获得了“航天英雄”称号?CHINAAEROSPACEDAY向航天英雄致敬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即将进入太空。上午9时,随着一声“发射”,上百吨的燃料开始燃烧,火焰形成的强大推动力,将杨利伟送入了太空。这是中国航空航天历史上的首次飞行,杨利伟作为探路人,为中国今后的太空实验,带来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杨利伟的太空探索,让地面的工作人员意识到了不足。他们改变了火箭的制造工艺,减少了振动。010203CHINAAEROSPACEDAY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此后神州六号升空前,杨利伟同航天员仔细地讲过在太空的失重感,所有的航天员,在他的帮助下也做好了充分的困难准备。到了升空时,航天员也遇到过声响,想起杨利伟“这是正常现象”的嘱托,所有人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杨利伟开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移动办公设备贷款协议
- 《网络广告互动性研究》课件
- 双语列车长车票的发售规定课件
- 双语列车长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理课件
- 中医与传统文化课件
- 家居设计合同范本
- 版个人房产转让合同样本
- 四位创始股东合作合同书
- 【课件】电荷+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 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中医养生与康复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办法
- ICP-AES分析原始记录
- 2022年医疗器械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及培训记录
- 钢铁公司Q195作业指导书
- 口腔科诊断证明书模板
- 越南工业到2025年发展战略及到2035发展展望(提到钢铁)
- 河北省用人单位录用人员身份核查登记表
-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电子书
- 老视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VDA6.3的P2-7条款
- 工程联系单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