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学习目标第壹章知人论世两晋政治恐怖,司马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如“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不满当朝统治,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写作背景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世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作者介绍袒腹东床《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关于王羲之的逸闻《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古代人们每年三月初三,为驱邪消灾、祈福安康,都有到水边嬉游的习俗,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天气晴朗,微风和煦,51岁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等41位文人墨客及社会名士一同来到兰亭雅集,共赴修禊盛会。他们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于谁前则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罚酒。据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15人各成一首,余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324字,以记之。《兰亭集序》的由来《兰亭集序》神龙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贰章赏析文本理清脉络,找出直接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字词?情信可乐也!(第1—2段)岂不痛哉!(第3段)悲夫!(第4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春季的末一个月高高的形作名,贤德/年少/年长之人映衬酒杯排列旁边。其次,古今异义乐器繁盛作诗全、都引来深远高雅的情思名作动,环绕名作动,喝酒这暖和舒畅自然界的万物用来……开畅、舒展形作名,穷尽实在值得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南朝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羲之告诉我们兰亭修禊,“信可乐也”。你认为兰亭之乐,乐在何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佳朋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修禊”之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永和九年,即癸丑年。时值暮春三月之初,我们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共同行修禊之事。众多贤士齐聚一堂,无论年少长幼,皆参与其中。兰亭之地,有峻岭崇山,茂密树林和翠竹环绕,更有清澈的溪流萦绕于亭旁。我们以流水为曲水,列坐于水边,虽无音乐的华丽伴奏,但仅饮酒赋诗,已足以尽情抒发我们深远而高雅的情思。此时此刻,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徐徐,温暖宜人。抬头仰望,可见宇宙之广阔无垠;低头俯察,则感叹世间万物之丰富多彩。借此刻宁静时光纵目观察,心情开阔舒畅,足以尽情享受眼前所见的一切美好。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啊。文本翻译借助于禊事的名义聚会,消灾祈福,这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礼,这样的活动暗含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眷恋。作者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感慨于大自然神奇的造化,这些忘情的快乐是健康生命的赏赐。所以,乐的根源是:以生为乐。

:1.同道相逢

2.环境优雅

3.气候宜人......

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环境中,人的幸福感与愉悦度是想当然的。“信可乐也”,因何而乐?小结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宗白华《美学散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结交古今异义,比喻时间短暂兼词,之于同“晤”,面对同“取”一时高兴的样子动词,往,引申为求得等到到、及过去,以前连接因代词造化,指自然随着、依靠放纵感到欣喜成为代词发生、兴起形作名,大事古今异义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人们相互交往,时光匆匆,一生便悄然度过。有的人在室内相聚交谈,彼此倾诉内心的想法;有的人则寄情于所钟爱的事物上,言行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虽然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和性情各有不同,但当他们遇到让自己欣喜的事物时,心中便会涌起一种自得和满足的感觉。然而,他们未曾意识到衰老和死亡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情况的变化而起变化,感慨就随之有所不同了。从前感到欢欣的,很快就成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这些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于消灭!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啊!文本翻译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因为太过专注,太过忘我,最美的时光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了。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那场在许多年以后也能想起的日落,倒也不见得是有多好看,就是莫名觉得还挺难忘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席慕蓉《为什么》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生命的渺小、短暂,是自然规律。史铁生的感慨: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岂不痛哉”,因何而痛?“生死”之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老之将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之痛世事无常(欢乐有尽)之痛生死难测之痛魏晋士人生死观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汉魏)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魏)阮籍《咏怀》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魏晋士人生死观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更有许多人及时行乐、纵情声色。觉得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总结:“一死生”“齐彭殇”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静躁作者的情感是如何由“乐”转“痛”的?作者首先联想到哪两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共同点:贪恋自己喜欢的事物,留恋有生之乐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孔融是汉末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死让许多士人感到沮丧。嵇康则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音乐家、思想家,他的死使得当时社会那种直言不讳、批判政治的清议之风逐渐消失)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在文学上,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道家思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面对悲伤明白乃,因而意动,把…看做一样/看做相等意态,情趣一个个原因犹如因此……的原因这次(集会)状语后置每当看到古人关于生死感慨的文章,我总是感同身受,不禁为之叹息。这些文章像符契一样,与我心意相通,让我无法不为之动容。然而,尽管我明白生死的等同是虚妄的,长寿与短命的等同更是无法兑现的言论,但我仍然无法完全明了这些感慨背后的深意。后人看待今人,就如同今人看待前人一样,这种代代相传的情感是如此可悲。因此,我记录下这次聚会的参与者名单和他们的诗篇,虽然时代变迁,世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感的原因却是一致的。我想这些诗篇也能让后世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慨吧。文本翻译“悲夫”,因何而悲?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为何而悲?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希罗多德(古希腊史学之父)《历史》“悲夫”,因何而悲?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之视今)(今)(今之视昔)千古同悲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悲叹当时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表面美景盛事(寄情山水)内心执着追求(反思生命)作者因何而悲?王羲之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人生态度)

痛——个体

生命短暂,生死难测

悲——人类

代代皆痛,永无之境

怎样理解“悲夫”,作者因何而悲?王羲之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推及到人类的普遍情感,认为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慨是跨越时空的共鸣。他感慨道,“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即古人对于生命的感慨与现今的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他也意识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即后人看待现今的我们,也会像我们看待古人一样,对生命产生同样的感慨和思考。但王羲之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而言也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难以苛求的。第叁章总结提升《兰亭集序》两种人生态度三种不同心境一篇奇文传世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兰亭集序》是一篇充满情感的诗集序言,作者通过描绘兰亭的山水美景和宴会盛况,表达了对世事变幻和生死无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当时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观,但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虚无的哲学观念,强调了现实生活的珍贵和值得珍惜的一面。在这个时代,老庄思想盛行,许多人沉迷于玄学,而王羲之能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留恋和珍惜,这种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总结全文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谈一谈人生苦短,是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这是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鲁迅在”绝望与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目光放近,则自应振作,以求乐观”承认人生局限,更应努力奋斗。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1)《兰亭集序》中交代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