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思辨之光”赏“文艺之美”———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议论文单元,人文主题是“读书、谈美、论艺”。本单元所选课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学习这些课文,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短文两篇》中《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都是谈论读书求知的。《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不求甚解》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议论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山水画的意境》一文通过品味山水画的意境,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无言之美》通过列举事例证明“言不必完全达意”和“无言之美”,表明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驱遣我们的想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表明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本单元的“写作”要求“修改润色”。这一写作主题,要求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在修改作文时正确运用,使作文更出彩。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综合训练一般议论性文章的基础上,了解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并迁移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及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能通过资料辅助,尝试撰写浅显的文艺论文。【单元知识建构】
【课标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诗话、文论、书画艺术论的经典片段,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欣赏、评析作品”。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阅读简单议论性文章,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并能解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实证材料对他人观点作出价值判断”。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文艺论文和议论性随笔、杂文时,应关注论证和价值判断两个方面内容,在本专题中论证侧重于论证的三要素及其关系。【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在前期的议论文教学中,学生已积累了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的相关知识,但欠缺逻辑思维,无法清晰地梳理论证思路;同时,缺乏理性思维,无法有理有据地做出价值判断。【单元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根据作者的定义和阐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能够理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2.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逐步建构文艺审美的知识构架。3.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二、思维目标1.能通过比较阅读,归纳、概括不同文艺论文的论述思路,总结和积累多种论述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能够通过拓展阅读,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学会质疑,获得自己新的见解,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三、价值目标1.通过阅读文艺论文,开拓审美和文化视野,领会文艺鉴赏的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中。
2.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获得审美享受,陶冶情操,发展探究精神。【单元学习任务】核心任务课型安排学习任务课时安排学校报社将开辟一个新的栏目“文艺之美”,现面向九年级各班征稿,撰写该栏目的首刊文章《美在意象》,积极向校报投稿。单元导读课任务一:文体知识大复盘任务二:扫清阅读障碍任务三:初读知大意1课时单篇精读课《山水画的意境》精读《无言之美》精读《驱遣我们的想象》精读6课时整合联读课《短文两篇》整合联读3课时读写共生课任务一:完善思维导图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任务三:写作指导,润色修改明技巧任务四:牛刀小试,修改润色解迷津2课时单元小结课任务一:梳理单元知识,探究文艺论文阅读策略任务二:勾连单元知识,撰写鉴赏文段1课时【教学实施】第一课时单元导读学习目标:1.回忆议论文阅读策略,梳理议论文相关知识点。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熟悉文章内容。学习任务:任务一:文体知识大复盘任务二:扫清阅读障碍任务三:初读知大意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古以来读书总是一件美好的事,一本好书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文体知识大复盘自学:回忆我们前面的议论文学习,在已有框架上进行补充,完成议论文阅读方法思维导图学习单。【议论文阅读思维导图学习单】论点论点增添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准确真实论据引出中心论点(论题)证明作用中心或分论点,增强说服力特点类型权威论据增加给摆权威性、可靠性简明扼要式论正反对比式论形式相关比较论式式议论文要素论证理解论证论证类比论证立阶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式归纳论证从特殊到一般了解演绎论证从一般到特殊因果论证揭示原因论证结果驳、驳、驳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古以来读书总是一件美好的事,一本好书就是人生的一盏明灯。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文体知识大复盘自学:回忆我们前面的议论文学习,在已有框架上进行补充,完成议论文阅读方法思维导图学习单。【议论文阅读思维导图学习单】论点论点增添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准确真实论据引出中心论点(论题)证明作用中心或分论点,增强说服力特点类型权威论据增加给摆权威性、可靠性简明扼要式论正反对比式论形式相关比较论式式议论文要素论证理解论证论证类比论证立阶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式归纳论证从特殊到一般了解演绎论证从一般到特殊因果论证揭示原因论证结果驳、驳、驳驳论直接反驳法、反证法、归谬法展学:学生代表分享、交流,其余学生补充或更正。预设:任务二:扫清阅读障碍自学:通读五篇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熟悉文章内容,完成课文阅读学习单。【课文初读记录学习单】课文需要完成的任务方法建议《谈读书》有疑惑的字词:存在的问题:通读全文,注意字音,记录重点。《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展学:小组代表分享、交流,其余学生帮助解决疑难。预设:【重点字音】
藻饰(zǎoshì)狡黠(xiá)诘难(jié)聪颖(yǐng)滞碍(zhì)劝诫(jiè)惆怅(chóu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意蕴(yùn)寂寥(jìliáo)契合(qì)海啸(xiào)苟安(gǒu)拘泥(jūnì)寻章摘句(zhāi)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狂妄自大(wàng)身临其境(lín)浮光掠影(lüè)心旷神怡(kuàng)栩栩如生(xǔ)信手拈来(niān)【重点字形(括号内为正确字形)】饴(怡)情炼(练)达狡黔(黠)拮(诘)难要决(诀)惆怅(怅)暄(渲)染估(姑)且拢(笼)统寂寥(寥)歌徭(谣)锲(契)合海哮(啸)拘昵(泥)高谈扩(阔)论寻张(章)摘句吹毛求庇(疵)狂忘(妄)自大开卷有义(益)心犷(旷)神怡朝朝慕慕(暮暮)目不忍堵(睹)信手捻(拈)来【易用错词语】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不能理解成“高声谈论”。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不能理解成“用空话、套话装饰文章”。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注意与“求全责备”区别,不能理解成“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不能理解成“细细品味字词”。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注意与“囫囵吞枣”区别,不能理解成“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强调画家作画时,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不能理解成“胸中有竹子”。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注意与“走马观花”区别,不能理解成“粗略地观察事物”。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注意与“变幻莫测”区别,不能理解成“变化多端,难以揣测”。任务三:初读知大意互学:各小组成员交流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收获。展学:小组代表发言、补充。预设:(本任务不必要求学生能说得全面、正确,能谈出自己的一两点印象即可,教师据学生的
回答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可。)《谈读书》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山水画的意境》主要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并介绍了获得意境的方法,即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苦心经营意匠,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无言之美》通过从美术、文学、音乐、雕塑这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说明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道理。告诉人们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并学会运用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介绍了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指出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三、课堂小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怡情,读书明智,读书长才。我们将随着本单元的学习,进入文学艺术领域,去领略一番新天地。四、课后延学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与文章写作背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文章。2.可以选择本单元课文有意义的语句进行积累并背诵。第二课时《山水画的意境》单篇精读学习任务: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学习目标:任务一:走进国画大师李可染任务二:文艺论文阅读的独特之处任务三:读课文,梳理论述思路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些什么是意境吗?抽生回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作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任务开展任务一:走进国画大师李可染结合课前任务导学单的任务以及所查阅的资料,来进行一个现场访谈活动吧!抽两个小组上台展示,一个小组排一名同学上台,一人作为“主持人”根据采访提纲提问,一人作为“李可染”根据自己收集整理的和小组交流的回答提问。自学快速浏览课文,整理学习任务单上任务一的提纲。互学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整合答案。展学两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修改。预设:(1)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访谈对象及其基本成就。(2)主持人按照提纲向访谈对象提问。(3)访谈对象回答主持人的问题。(主要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回答)(4)结束语。采访提纲参考设计:“走进国画大师李可染”采访提纲采访对象简介李可染(1907——1989),生于江苏徐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当代著名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采访主题了解李可染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提出的意境问题。访谈开场白参考设计主持人:李可染先生,您好!1954年,您为变革山水画,镌“可贵者胆”和“所要者魂”两方印章,行程数万里徒步旅行写生。正是由于追求的高迈,您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补正和突破。这种不正和突破不啻是对传统山水画的一场革命。我们拜读了您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的文章《漫谈山水画》,其中一部分被选编进我们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现在,我们想近距离聆听您的教诲。
采访提问您认为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中国古代诗歌是非常讲究意境的。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是指什么呢?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如何获得意境呢?请您谈谈看法。在创作中国山水画的过程中,画家如何将意境表现出来?任务二:文艺论文阅读的独特之处思考:怎么阅读本单元中的三篇文艺论文?其阅读策略有什么独特之处?自学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导学单上。互学小组交流讨论,整理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修改。预设: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如都需要理解和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但文艺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专业属性、特殊的写作方式,因而其阅读策略。除遵循议论性文章的一般阅读策略之处,还有其独特之处:须注意作者在其作业领域中所提出的观点、核心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作者为表达其观点和核心概念所使用的作业术语的特殊含义。任务三:读课文,梳理论述思路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对中国山水画创作提出了什么观点,并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自学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互学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修改。预设:主要内容: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部分就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作者观点:文章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师‘意境’,意境就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行文思路:作者首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在文中做出解答;然后再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入画作之中才能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作者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二部分(2————4):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借助实例进行理论阐述。第三部分(5————8):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获得意境。第四部分((9————10)):强调意境和意匠相结合,才能打动人心。三、课堂小结挥毫之间有李可染一生的艺术成就;泼墨之时李可染迸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山水有情,笔墨有艺,愿我们的生活有山有水,有诗有话,有情有意。四、课后延学作者在结尾说诗人、画家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请小组合作,课外查阅资料,思考古典诗歌要从哪些方面经营意匠呢?运用今天所学的论证思路特点合作完成一篇小练笔。第三课时《山水画的意境》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3.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学习任务:任务一:填写“核心概念图”任务二:绘制文章思维导图任务三:学习论证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富春山居图》,看一看除了山之外还有哪些景?有哪些人物?他们又在做什么?什么让山水画更富有诗意?什么让山水画更富有生机?生欣赏完后自由分享收获与体会:(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山水画中除了画山以外,还会添加很多景物,比如树、亭、船、鸟等。这些景色的添加,使得画面更加丰富有生机;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画面中还有人物及人物的活动,比如有的在垂钓,有的在远眺等。同学们在分享时还可以代入自己的心境,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山水画的意境》,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认识“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
价值。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填写“核心概念图”文章开篇明确提出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怎样获得意境呢?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请同学们填写导学单上的核心概念图,从文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自学快速浏览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填写导学单上的“核心概念图”。互学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任务二:绘制文章思维导图自学请同学们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梳理文章结构,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面要讲究意境?年份山水画的意境(空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举例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半例互学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什么是空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什么山水学例面要讲究室毛泽东《十六字命三首》境)(空境呈山水齐白石网虾画的页面)要深刻认识对象¥例毛泽东《沁园春·雪》注意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要西检、苏州古柏怎样才能获得空境有强烈、真挚革命的思想感情四川名胜、静和国什么是意图要害心经营单位意境与意匠的关系任务三:学习论证作者为了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三段的论证方法来完成论证。自学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并仿照本段的论证方法来完成论证。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温馨提示:(要点:景与情的结合)第一步,明确本段观点。第二步,找到能够证明本段观点的古诗词例子。第三步,紧扣观点,阐释分析事例。
什么是意境?为什么山水面要讲究意境?年份山水画的意境(空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举例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半例互学小组成员交流讨论,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什么是空境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什么山水学例面要讲究室毛泽东《十六字命三首》境)(空境呈山水齐白石网虾画的页面)要深刻认识对象¥例毛泽东《沁园春·雪》注意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要西检、苏州古柏怎样才能获得空境有强烈、真挚革命的思想感情四川名胜、静和国什么是意图要害心经营单位意境与意匠的关系任务三:学习论证作者为了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为例,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第三段的论证方法来完成论证。自学仔细阅读课文第三段,并仿照本段的论证方法来完成论证。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温馨提示:(要点:景与情的结合)第一步,明确本段观点。第二步,找到能够证明本段观点的古诗词例子。第三步,紧扣观点,阐释分析事例。互学小组互相交流,互相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将自己的答案进行整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修正。预设: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的景色,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舟横这些意象勾勒了一幅意境幽深、萧瑟淡远的画卷,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所谓处处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字字不离眼前之景物,又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三、课堂小结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的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中国诗词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但是山水画的灵魂,而且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味,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好处。四、课后延学1.思考: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2.阅读课文中关于“意匠”的阐述,结合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谈谈诗句里的“意匠”是如何体现的。第四课时《无言之美》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收集文章出现的观点性句子。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任务:任务一:“我为大师作名片”任务二:调动先知促理解任务三:跳读课文填图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宋徽宗赵佶喜欢书画,有一次招考宫廷画师,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的画家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的吸引了他。他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逸之作呀!”(注:魁选即第一名)原来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旁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的含蓄深邃,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这就是“含蓄不露”的“无言之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光潜的《无言之美》。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我为大师作名片”请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和你对课文的理解,大胆发挥想象力,为美学大师朱光潜制作名片。自学:发挥想象,为朱光潜制作名片。“朱光潜”的名片姓名:籍贯:“朱光潜”的肖像画属相:体型:代表作品:经历与地位:美学主张:互学小组交流,整合信息。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修正。预设:
“朱光潜”的名片姓名:朱光潜籍贯:安徽桐城“朱光潜”的肖像画属相:1897年9月出生,属鸡体型:身材矮小代表作品:《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经历与地位: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和斯塔斯堡大学学习,获得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武汉大学任教,并在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曾代理文学院院长。1962年夏,他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担任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社会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中国的美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学主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任务二:调动先知促理解阅读课文时,要收集文中出现的观点,努力理解他们。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把作者给出的知识和你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在脑海中将你正在学习的事实勾画出来、表达出来。自学快速浏览课文,勾画文中出现的观点的句子,结合下表梳理知识。新学的知识+已知的知识=理解想想你已经了解的知识:想想你正在学习的这篇课文: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它们有哪些不同点:此文要探讨的话题是什么?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什么?互学小组交流,整合信息。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文章要探讨的话题是“无言之美”
最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任务三:跳读课文填图找一找,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艺术领域的实例?自学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信息,填写导学单上的图表。??无言文学?互学小组交流,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雕刻音乐无言文学图画三、课堂小结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
最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任务三:跳读课文填图找一找,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艺术领域的实例?自学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信息,填写导学单上的图表。??无言文学?互学小组交流,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雕刻音乐无言文学图画三、课堂小结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文学的言不必尽意,音乐的无声胜有声,以及雕刻的含蓄不露等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阐述了“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一美学观点。四、课后延学你认同朱光潜先生提出的“无言之美”吗?结合你看到的美术作品,听到的音乐作品,或读到的文学作品,谈谈你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提示:认同或者不认同皆可,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第五课时《无言之美》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2.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借鉴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学习任务:任务一: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任务二:让思路不断延伸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同学们,请结合注释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时说说课文引用孔子的话开头有什么作用?生谈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听过天说了什么吗?一年四季运行不已,万物自然生长,天不是什么也不用说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越是基本的、宏大的大道,越是朴实,越是不能用言语来说。作者把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主要是为了引出本文要谈论的话题“无言”。)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借助阅读提示和旁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绘制思维导图。自学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梳理论证思路,绘制思维导图互学小组交流,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文章的结构层次:(1————2)孔子与弟子对话引出“无言”话题。(3————6)阐明“言”与“意”的关系。(7————12)分别从图画、文学、音乐、雕刻四个方面阐释“无言之美”。(13)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论证思路: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名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
美。接着论证言意的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图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加以论证。最后再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思维导图:任务二:让思路不断延伸探讨“无言之美”的路径,结合课文梳理表格中的问题:在同一个话题上不断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我同意/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因为⋯⋯一开始我认为……但是现在我觉得……是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观点?你能说说更多与此相关的事吗?我看到作者说……我觉得……这篇文章说……这让我想到……自学结合表格中的问题,深入探讨“无言之美”互学小组交流,整合答案展学一个小组展示,其余小组倾听、补充或纠正预设:我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的“无言之美”是“意蕴之美”;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的“无言之美”即是“无声之美”;雕塑上的“无言之美”即是“含蓄之美”。从最后一段我明白了“无言之美”指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无言”留下广阔
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东西,也许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不美,差别就在于心境。所以,看似与生活并无直接关联的美学,实际上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每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可乐的就是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到的快慰。……小结:经过探究,我们发现,“无言”的言,并不专指语言文字,而是包含一切艺术所用的“语言”,如绘画的线条、色彩,音乐的乐曲、旋律等。“无言”也不是不用语言来表现,只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猜,而是注重含蓄,避免直露,以免引发欣赏者想象的参与,体会更微妙更深广的内容。如此以来,体会到的美感也更浓厚,更令人难忘,这就是“无言之美”。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借助阅读提示和旁批,梳理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了作者的主要观点。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国,能够触类旁通,体会“无言之美”。四、课后延学《无言之美》是作者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从观点到论述也许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发表近一个世纪了,学术在发展,或许有些认识已经过时了,请从“批判性阅读”的角度,再读《无言之美》,尝试质疑一下,你对哪些观点有疑问?你觉得哪些论述有漏洞?第六课时《驱遣我们的想象》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之间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作者论证思路。2.赏析本文意蕴深刻的语言,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学习任务:任务一:预习检查,感知文本任务二:再读课文,厘清关系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小令《天净沙·秋思》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请同学们描述这首小令呈现的画面。在描述画面时,我们加入了一定想象与联想的语言,在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中,想象同样不可或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学习如何驱遣想象,鉴赏文学作品。二、任务开展任务一:预习检查,感知文本互学小组交流预习所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解释、作者简介等。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再读《天上的街市》,区别想象与联想。展学小组展示课前自学与互学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更正。预设:1.字音字形驱遣(qiǎn)歌谣(yáo)桥堍(tù)契(qì)合旷(kuàng)远海啸(xiào)苟(gǒu)安拘泥(nì)飞掠(lüè)2.词语解释驱遣:驱动,调遣,使用。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刻板: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怅然:失望;不痛快或精神不集中,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拘泥:固执,不知变通。3.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和语文教育。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4.知识链接课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原载1937年《新少年》第3卷,后收入《阅读与写作》(开明书店1938年版)。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5.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
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6.简单区别想象与联想。想象是人脑主观创造出来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虚联想想到的是客观实际,是由此及彼的过程。实任务二:再读课文,厘清关系自学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观点,理清课文脉络。互学小组交流,填写思维导图,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并思考讨论:文章举的两个例子,论证思路几乎一致,会不会显得重复?能否删掉其中一个?你还有其他的论据可以补充吗?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更正。预设:1.作者观点: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③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中心观点: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2.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3.作者在例举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先用字面解释诗句进行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再在想象中睁开眼睛,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分析“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感受到诗中旷远、荒凉、静寂的意境。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高尔基的《海燕》中,写道“白蒙蒙的海面上,风在收集着阴云。在阴云和海的中间,得意扬扬地掠过了海燕……”,作者认为单就字面解释也不能领会诗句的意思。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就可以领会在阴云密布、波涛汹涌的环境中海燕的勇敢飞掠以及对未来暴雨过后一片清明天地的展望。作者用同样的论证方法,认为驱遣想象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对于不同作品,要驱遣想象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鉴赏,从而领会作品的意境。列举王维的诗,侧重论证“接受美感经验”为目的的鉴赏,列举高尔基的《海燕》侧重论证“得到人生受用”为目的的鉴赏。最后一段是对前文两个例子的总结,内容上前后照应。同时,这两个例子虽然都是论述如何想象,具体内容却不同,前者论述想象文字背后的图画,后者则是论述将自己想象成文艺作品中的角色。4.补充论据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就字面意思而言,这几句并不难懂。正值太阳落山时候,诗人骑着马赶路,看见一棵老树上枯藤缠绕,乌鸦停歇,流水小桥旁有一户人家,于是我感慨道:断肠人在天涯。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称自己为断肠人呢?其实稍加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一幅写意山水画:一轮夕阳就快落山,诗人牵一匹瘦马驻足路旁,一边是“枯藤”“老树”“昏鸦”,传递出萧索、凄凉、颓败之感;一边是“小桥”“流水”“人家”传递出温暖美好之感。此刻,设身处地想一想,远离故土之人怎不生出浓烈的思乡之情?于是便有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感慨。补充论据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就字面意思而言,夜晚躺在床上听见外面风雨交加,睡着后就梦到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征战沙场的往事。我们将自己当成陆游,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在暗示作者彻夜难眠,为什么睡不着?是因为想着如何收复国土,然而,现实是我只能闲居乡村,无用武之地。于是,翻来覆去睡不着。听着外面风雨交加,倍感心烦意乱,就算睡着一会儿,也是梦到自己在战场拼杀。由此,我们对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就有了深刻体察。三、课堂小结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说明了“要通过驱遣想象、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受用的目的”,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这一基本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发。四、课后延学1.完成练习册“积累与运用”相关内容。2.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驱遣想象在鉴赏文艺中的重要性,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简单谈一谈。第七课时《驱遣我们的想象》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把握鉴赏方法,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涵养高雅情趣。2.实践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学习任务:任务一:驱遣想象,学以致用任务二:拓展阅读,提升方法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想象力是那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它能让静止的文字跃然纸上,让平面的故事变得立体而生动。在文艺作品里,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领会千年之外古人的心思,体味万里之遥他人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起探索运用想象力,让阅读成为一场心灵的旅行。二、任务开展任务一:驱遣想象,学以致用
互学运用有关文艺鉴赏理论鉴赏一篇诗文和一幅国画。(1)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片段: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助读材料: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2)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3)屈金来《独钓寒江雪》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更正。预设:(1)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的文字因我们的想象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到父亲向上攀爬时一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突起;他的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身子微倾,通过想象,这一形象便如照片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更加真切、动人,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2)诗人将“梅花落”拆用,又以想象中的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读者可以驱遣自己的想象,想象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带着花香撒满关山。这想象的景色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3)就画面而言,枯树站在江边,怪石嶙峋。大江之上一支小船在寒江独钓。对岸一排排枝桠小树,再远处出现茫茫大山。稍加想象,大山之上又好像有皑皑白雪,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自然界山是静的,水是动的。而在这副作品呈现上,画者把水的部分完全留白。使得山石像是一点一点拨地而出的,非常有劲。而反观流水却似乎异常的静,静到人的心里。设身处地想一想,此刻,永贞革新失败被贬的柳宗元面对的是一个无垢的世界,由于无垢所以孤寂冷漠。画者希望通过这种孤寂,告知那些同样孤寂的人,这里有你们的归宿,让观者获得这一刹那的宁静和放松,唤起人们愉悦的生机。任务二:拓展阅读,提升方法互学小组合作,选读文学作品《文艺作品的鉴赏》和《文心》,概括欣赏文艺作品还需要掌握哪些方法。
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更正。助读资料:【选段一】可见文艺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会发见一些晶莹的宝石。这些晶莹的宝石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好的文艺值得一回又一回地阅读,其原由在此。否则明明已经知道那文艺中间讲的是什么事物了,为什么再要反复阅读?可见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吸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取着走马看花的态度的,决谈不到文艺鉴赏。纯处于被动的地位的,也谈不到文艺鉴赏。要认真阅读。在阅读中要研究、考察。这样才可以走上文艺鉴赏的途径。【选段二】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作“语感”。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选段三】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当然要靠读者自己的努力。有时候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别人鉴赏以后的心得不一定就可以转变为我的心得;也许它根本不成为心得,而只是一种错误的见解。可是只要抱着参考的态度,听听别人的话,总不会有什么害处。抱着参考的态度,采取不采取,信从不信从,权柄还是在自己手里。即使别人的话只是一种错误的见解,我不妨把它搁在一旁;而别人有几句话搔着了痒处,我就从此得到了启发,好比推开一扇窗,放眼望出去可以看见许多新鲜的事物。阅读文艺也应该阅读批评文章,理由就在这里。预设:【选段一】————要认真阅读【选段二】————要训练语感【选段三】————要听听别人的话三、课堂小结文艺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领会千年之外古人的心思,体味万里之遥他人的情感。当你学会运用想象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学习效率会提高,记得也
会更牢固。天才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有人甚至认为“想象力是活物和死物的根本区别。”所以同学们要学会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学会享受学习,享受人生。四、课后延学选择以下任意一则材料,驱遣想象进行鉴赏。可模仿本课第8段或第9段的写法,把你的鉴赏过程和体验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②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④朱自清的《春》第四段(“桃树、杏树……还眨呀眨的。”)⑤贺敬之的《回延安》第一部分(“心口呀……扑在亲人怀……)第八课时《短文两篇》整合联读学习目标:1.通读两篇课文,积累读书名句,树立正确的读书观。2.区分观点与材料,把握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读书名句任务二:区分观点与材料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宋代理学家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对于人类发展还是个体成长,读书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关于“读书”这一话题的文章。二、任务开展任务一:积累读书名句活动1读读,说说自学快速默读两篇文章,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边读边画出引发你思考的语句,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悟。互学哪些语句引发了你的思考?或者你对哪些语句有感触?交流集句,简说批注和感悟。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成果,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订正。
预设: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书费时过多易情,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幸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活动2比比,分分自学如果给这些关于读书的经典语句分分类,可以怎么分?(角度提示:可按语言特点,也可依据论述内容)互学将自学中的不解之处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查漏补缺。展学分组展示,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补充。预设:按语言特点分,有整句,有散句。《谈读书》多用整句,句式整齐,用语雅致,精美凝练;《不求甚解》全用散句,语言严谨,简洁质朴,通俗易懂。按论述内容分,可分为:读书目的,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作用。任务二:区分观点与材料互学把这些语句还原到课文中,默读两文,想一想哪些语句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论证观点的材料?请小组讨论、辨析。【回顾旧知】
观点即论点,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话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观点的表述要明确鲜明,常用句式:……是……/……要(应该)……/……能够(将会)……论证观点的材料即论据,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事例或统计数据等,也可以是理论道理、民间谚语、名言警句,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预设: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观点)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材料)读书费时过多易情,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断事乃学究故态。(材料)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观点)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材料)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幸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观点)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材料)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材料+观点)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材料)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材料)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观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观点)三、课堂小结积累的读书警句可以丰富我们对读书的认知;区分观点和材料是读懂论述性文章的前提。四、课后延学1.背诵《谈读书》。第九课时《短文两篇》整合联读学习目标:
1.精读两篇文章,绘制思维导图,把握作者观点及论证思路。2.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任务:任务一:梳理《谈读书》论证思路任务二:梳理《不求甚解》论证思路任务三:统整读书观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学文艺论文,悟写作方法”,是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也是阅读沙龙活动的目标。它要求我们读完文章后,能了解到作者的观点,并明晰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我们弄清楚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会品鉴文艺作品的过程。智慧与挑战之旅,即刻启程。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梳理《谈读书》论证思路自学在《谈读书》中,作者是如何论述“读书”问题的?默读课文,请在文中找出标志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补充下面思维导图。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中心论点:分论点2:分论点3:互学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形成统一信息,完成互学。展学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预设: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读书补①比喻论证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天然之不足,经验②对比论证草……
1.精读两篇文章,绘制思维导图,把握作者观点及论证思路。2.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学习任务:任务一:梳理《谈读书》论证思路任务二:梳理《不求甚解》论证思路任务三:统整读书观点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学文艺论文,悟写作方法”,是我们这一单元的学习主题,也是阅读沙龙活动的目标。它要求我们读完文章后,能了解到作者的观点,并明晰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我们弄清楚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会品鉴文艺作品的过程。智慧与挑战之旅,即刻启程。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梳理《谈读书》论证思路自学在《谈读书》中,作者是如何论述“读书”问题的?默读课文,请在文中找出标志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补充下面思维导图。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中心论点:分论点2:分论点3:互学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形成统一信息,完成互学。展学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预设: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读书补①比喻论证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天然之不足,经验②对比论证草……————“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俗易懂。————“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中,用“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而又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陷,就像运动祛除身体百病一样;————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最后作结:“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任务二:梳理《不求甚解》论证思路自学默读《不求甚解》,把握作者观点,圈点勾画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划分层次,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互学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形成统一信息,完成互学。展学分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更正或补充。预设:————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正面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任务三:统整读书观点自学《谈读书》是一篇警句式的随笔,没有事实论据来佐证观点。《不求甚解》中关于陶渊
明、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事例能拿来论证《谈读书》的哪个观点?试着选择一个事例补充阐述。【知识小贴士】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展学学生代表选择《不求甚解》中的一个事例对《谈读书》的某一个观点进行补充阐述。预设:观点: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事例论述: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唐代李白对这种读书方法极为赞赏,他在《送孟赞府兄还都序》中说:“孔明披书,每观于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览于载百家之书”。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而是分清主次轻重,求其精意、得其神蕴。在勤奋读书中广泛涉猎,对书籍作概括的认识,从中领会要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三、课堂小结本课的两篇短文谈论的都是读书问题,其中诸多观点都能给人深刻的启发。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多贯通思考,全面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灵活使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四、课后延学关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很多名家都有阐述。请尝试把下列论述作为道理论据来补充阐释两文中的某个观点。《读书》[宋]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十课时《短文两篇》整合联读学习目标:1.认识立论和驳论两种不同的论证方式。2.对比《谈读书》《不求甚解》在主题和论述方面的异同,巩固一般议论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学习任务:任务一:再识议论方式
任务二:归纳概括,梳理异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初步了解两篇短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并梳理其论述思路的基础上,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巩固、内化一般议论性文章的阅读策略。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再识议论方式自学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思维导图,想一想:两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样吗?两位作者是怎样摆明观点、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读书补①比喻论证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天然之不足,经验②对比论证草……中心论点:又补读书之不足。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分论点2:读书须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彩,足以长推敲细思;应全神比喻论证同嚼蜡矣。才。贯注、孜孜不倦。分论点3:凡有所①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学,皆成性格;凡缺陷,就像运动祛除身体百病一①比喻论证样:有缺陷,皆有特药②举例论证可医。②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树靶子①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摆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②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论证方法⑧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引用论证不求甚解打靶子(或道理论③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读书态度证)、举例用(诸葛亮)来阐述“不求甚解”论证、对比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论证(对“不求甚解”解释的正确性)立观点⑦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互学小组成员讨论,能指出两文在论点提出上的差异及论证上的不同。展学小组代表发言,其余成员补充或更正。
任务二:归纳概括,梳理异同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初步了解两篇短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并梳理其论述思路的基础上,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巩固、内化一般议论性文章的阅读策略。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再识议论方式自学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思维导图,想一想:两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样吗?两位作者是怎样摆明观点、论证观点的?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读书补①比喻论证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天然之不足,经验②对比论证草……中心论点:又补读书之不足。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分论点2:读书须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彩,足以长推敲细思;应全神比喻论证同嚼蜡矣。才。贯注、孜孜不倦。分论点3:凡有所①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学,皆成性格;凡缺陷,就像运动祛除身体百病一①比喻论证样:有缺陷,皆有特药②举例论证可医。②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树靶子①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摆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②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论证方法⑧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引用论证不求甚解打靶子(或道理论③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读书态度证)、举例用(诸葛亮)来阐述“不求甚解”论证、对比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论证(对“不求甚解”解释的正确性)立观点⑦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互学小组成员讨论,能指出两文在论点提出上的差异及论证上的不同。展学小组代表发言,其余成员补充或更正。【知识清单】1.立论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就是立论。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2.驳论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驳论点是就文章的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与相关基本原则冲突的部分进行反驳。驳论据是对文章的支撑————论据进行反驳,既可以直接反驳,也可以通过归纳论据中的谬误的办法反驳。驳论证是对文章的论证方式进行反驳,针对举例论证可以是找出例子与事实,情理不符的部分,针对排比论证,可以指出排比中不合理的部分,针对道理论证(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采用哲学知识指出其错误的方法进行反驳。常用的驳论方法有直接反驳、反证法、归谬法等。预设:两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谈读书》中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提出了多个观点,并分别进行阐述;《不求甚解》先摆出错误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追溯源头,探求“不求甚解”的含义,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学过的这些议论文,哪些是立论文,哪些是驳论文?《敬业与乐业》《论教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任务二:归纳概括,梳理异同互学除了论证方式不同,两篇还有哪些不同?请结合对《谈读书》《不求甚解》的理解,再次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论述方式论述角度论述思路论述方法论述结构《谈读书》立论论述较为全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求甚解》驳论展学小组代表发言,其余成员补充或更正。预设:
相同之处都是议论文,且都谈及读书方法;都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不同之处论述方式论述角度论述思路论述方法论述结构《谈读书》立论论述较为全面,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分层论述,每一层都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论证。并列式结构《不求甚解》驳论选取一个角度,针对大众对“不求甚解”的误解,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进行探讨。全文先驳后立,层层铺垫、阐发,逐步确立观点,再正反举例,补充解释,最后指出正确的读书方法。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运用较多。层进式结构相同点:都是谈及读书的方法不同点:1.论述角度方面:《谈读书》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2.在写作方法方面:《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解释,最后得出结论。3.在论证方法上,《谈读书》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而《不求甚解》除了比喻和对比论证外,还使用了引用论证。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到了读书的正确方法和态度。最后,我想把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位读书人,让我们一起共勉:“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学们,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四、课后延学在《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一文中,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读书方法。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比《不求甚解》中谈到的读书方法,撰写一篇300字以上的读书感悟。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冯友兰①我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书虽多,有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③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读的古典著作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④在读书的时候,先要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语言文字关。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⑤有句老话“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有些意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⑥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从前有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⑦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⑧知其意之后,还要明其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作者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主观上的反映。⑨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做不到全知全能。他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读书仅至知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所得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就有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还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得出的意就可能比较正确,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⑩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把书读活了,就是书为我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第十一课时读写共生课学习目标:1.复习、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2.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尝试写作文艺论文。学习任务:任务一:完善思维导图
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云想衣裳花想容”,看见云就想起你飘逸的霓裳,看见花就想起你雍容艳丽的容颜。这句诗描写的是一位唐代的倾国倾城的美女———杨贵妃。读书求知、艺术鉴赏就像这国姿一样,让人陶醉。今天,我们就借这句诗来尝试文艺论文的迁移运用。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完善思维导图互学复习本单元课程,以《短文两篇》和《驱遣我们的想象》为例,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更正。《谈读书》: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中心论点:分论点2:分论点3:《不求甚解》:树靶子①摆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②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论证方法⑧不求打靶子甚解③用(④)来阐述“不求甚解”引用(⑤)的话,论证(⑥)立观点⑦《驱遣我们的想象》:
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云想衣裳花想容”,看见云就想起你飘逸的霓裳,看见花就想起你雍容艳丽的容颜。这句诗描写的是一位唐代的倾国倾城的美女———杨贵妃。读书求知、艺术鉴赏就像这国姿一样,让人陶醉。今天,我们就借这句诗来尝试文艺论文的迁移运用。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完善思维导图互学复习本单元课程,以《短文两篇》和《驱遣我们的想象》为例,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展学小组展示互学所得,其余小组认真倾听,并尝试补充或更正。《谈读书》:论证方法论据分论点1:中心论点:分论点2:分论点3:《不求甚解》:树靶子①摆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②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论证方法⑧不求打靶子甚解③用(④)来阐述“不求甚解”引用(⑤)的话,论证(⑥)立观点⑦《驱遣我们的想象》:文字是一道桥梁作者先有所见所将自己融入感作品预设:《谈读书》:论证方法分论点1:①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补天然之不①比喻论证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足,经验又补读②对比论证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中心论点:书之不足。读书足以分论点2:怡情,足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读书须推敲细思;比喻论证同嚼蜡矣。以傳彩,应全神贯注、孜足以长才。孜不倦。分论点3:凡有所学,皆成①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缺①比喻论证陷,就像运动祛除身体百病一样;性格:凡有缺陷,②举例论证②列举了各门学科知识的作用。皆有特药可医。《不求甚解》:树靶子①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摆出曲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②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论证方法⑧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引用论证(或不求打靶子道理论证)、甚解③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读书态度举例论证、用(诸葛亮)来阐述“不求甚解”对比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论证(对“不求甚解”解释的正确性)立观点⑦重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海钢管租赁合同协议
- 上海房屋预售合同协议
- bt总包合同协议
- 马戏团演出协议合同
- 店面代运营合作合同协议
- java打印合同协议
- 合同日期修改协议
- 建筑铝模板采购合同协议
- 合同终止退还保证金协议
- ktv分包合同协议
-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课件-【希沃白板培训结营大作业】
- e-fim otnm2000传输网子网级网管系统操作指南中文版
- GB/T 5231-2022加工铜及铜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
- 白中英数字逻辑习题答案课件
- 强夯监理实施细则
-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井盖管理应急预案
- 鹌鹑蛋脱壳机的设计
- 行为安全观察behaviorbasedsafety研究复习过程
- 动火作业风险告知牌
- 锅炉专业术语解释及英文翻译对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