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诗词20首(原文+译文+解读)_第1页
王阳明心学诗词20首(原文+译文+解读)_第2页
王阳明心学诗词20首(原文+译文+解读)_第3页
王阳明心学诗词20首(原文+译文+解读)_第4页
王阳明心学诗词20首(原文+译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心学诗词20首(原文+译文+解读)王阳明(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出身名门,弘治十二年进士。曾因忤逆刘瑾遭廷杖冤狱,谪官贵州龙场时顿悟“格物致知”道妙。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受封新建伯。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创立“姚江学派”,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哲学命题,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推向巅峰;力主兴发经济,谋略用兵治军,曾平定南赣盗乱、宁王之乱等,文治武功皆有所成。其“心学”思想在明朝以后的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均有深远影响,与孔子、孟子、朱熹一道被后世尊称为“孔孟朱王”,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译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像孔子那样的智慧和道德本性,只是自己用各种听闻和见识的东西,苦苦地将那原本纯善的本心遮蔽迷惑了。如今给你们指明那真正的本来面目,其实就是良知,对此不要再有任何怀疑了。【解读】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个个人心有仲尼”,表明王阳明认为人皆有天赋的善性和良知,具备成圣成贤的内在基础,这是心学对人性本善的基本认知。“自将闻见苦遮迷”指出人们往往被外界的各种知识见闻、世俗观念所干扰,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则是王阳明强调要拨开迷雾,回归到内心的良知,认为良知就是道德的根本准则,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依据,鼓励人们相信并依靠自己内心的良知去行事和认知世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译文】我想问一问你,为什么每天总是心神不定、忙忙碌碌的呢?你在充满烦恼的事情中,用错了功夫呀。不要说圣人的学问没有关键的诀窍,“良知”这两个字,就如同道家的《参同契》(蕴含深刻道理的经典)一样,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啊。【解读】“问君何事日憧憧”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人们常常处于心神不宁的状态这一现象。“烦恼场中错用功”指出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于烦恼的境遇里错误地耗费精力,没有找对方向。“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王阳明认为圣学并非没有关键要领,“良知”就是关键所在,如同道家炼丹之书《参同契》一样,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掌握了良知,就能把握圣学的精髓,强调了良知在道德修养和认知世界中的重要性,点明了通过致良知来摆脱烦恼、获得心灵安宁和正确认知的路径。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译文】每个人自身都有一根衡量是非善恶的定盘针,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的根源总归是在人的内心之中。可笑自己从前认识错误,本末倒置,总是从外在的细枝末节之处去寻找事物的本质和答案。【解读】“人人自有定盘针”,这里的“定盘针”比喻良知,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能判断是非、指引行为的准则。“万化根源总在心”,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的观点,认为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于人的内心,外在世界的变化源于内心的认知和感受。“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批判了以往人们舍本逐末的做法,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良知,而从外在的表面现象、琐碎事物中去探寻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错误的认知方式,呼吁人们回归内心,依靠良知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四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译文】在那无声无息、只有自己内心清楚知晓的状态下(指良知发动时),这就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人们却抛弃了自己内心这无穷无尽的宝藏(良知),像那拿着钵盂挨家挨户乞讨的穷人一样,去外在寻求。【解读】“无声无臭独知时”描绘了良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无形无迹,却在人内心深处暗自作用,只有自己能真切感知。“此是乾坤万有基”点明良知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基础,突出了良知的重要性和根源性。“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以形象的比喻,批评人们不珍视自身内心的良知这一宝贵财富,反而向外在盲目追寻,如同乞丐般舍弃了自己本有的富足,强调了人应回归内心,发掘和依靠良知,而不是舍近求远。整首诗进一步深化了对良知的尊崇和对人们应重视内心良知的劝诫。答人问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译文】肚子饿了就吃饭,身体疲倦了就睡觉,仅仅这样的生活方式,其中的修行道理就玄妙得很。把这个道理说给世上的人听,他们全然不相信,却总是要从自己的身体和内心之外去寻觅所谓能带来解脱或超凡力量的“神仙”。【解读】“饥来吃饭倦来眠”描述了日常生活中最自然、最平常的行为,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只此修行玄更玄”点明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方式其实蕴含着深刻、玄妙的修行之道,强调修行并非一定要追求奇特、高深的方法,而应在日常生活中去体悟。“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则批判了世人的观念,人们往往不相信平淡生活中的修行真谛,反而舍近求远,到外界去寻找虚无缥缈的“神仙”,也就是追求外在的、不切实际的东西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提升,进一步突出了王阳明倡导的从内心和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践行真理的思想。中秋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译文】去年中秋节的时候,天气先阴后晴,今年的中秋节,天空却又是阴沉沉的。人活百年,像中秋这样美好的景致也没有多少能遇到,更何况岁月流逝,白发渐渐爬上头顶。我的心中自然有一轮光明的明月,它从古至今都是圆满的,永远不会有缺损。山河大地都被这心中的光辉所拥裹映照,能让人心情愉悦、感到满足,又何必非要在中秋节(看到天上的明月)呢。【解读】诗的前四句通过描述去年和今年中秋不同的天气状况,感慨人生短暂,美好的景致难遇,岁月催人老,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忧伤。后四句笔锋一转,体现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强调内心的光明和圆满,认为心中的“明月”超越了外在自然景象的阴晴圆缺,是永恒不变的。只要内心光明,心怀美好,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不必执着于外在的特定情境(如中秋节看到天上的明月)。这表达了一种对内心力量的高度自信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倡导人们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安宁和快乐。啾啾吟智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译文】智慧的人不会感到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有忧愁,你为什么总是满脸忧愁、心事重重呢?只要你能坚定地秉持本心,随意行走,所行之路都是平坦大道,事情的发展往往是由上天决定的,并非人力所能完全谋划。【解读】“智者不惑仁不忧”化用自《论语》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强调了智慧和仁德对于人的重要性,拥有智慧能明辨是非而不迷惑,怀有仁德能内心安定而无忧愁。“君胡戚戚眉双愁”以反问的语气,对那些总是愁眉苦脸、忧心忡忡的人提出疑问,引发思考。“信步行来皆坦道”表达了只要遵循内心的良知和道德准则,行事光明磊落,那么人生之路即便有坎坷,也能视作坦途,体现了一种对内心力量的信任。“凭天判下非人谋”则指出很多事情的结果是由客观因素和命运决定的,人力无法完全掌控,劝人不要过分纠结于谋划和担忧结果,应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同时也传达出一种顺应自然、安于天命的思想,这也与王阳明心学中对内心修养和顺应天理的观念相契合。书汪进之太极岩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译文】我如今才开始坚信,人心并不像那“明镜台”一样(能够时刻保持清明),要知道,即便是明亮的镜子,也会沾染尘埃。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圆满自足的“天理”(就像一个完整的圆圈),不要只是一味地枯坐在蒲团上,让自己的心如同死灰一般(毫无生气,不做实践)。【解读】“始信心非明镜台”化用了禅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说法,表明人心并非天然就能保持纯净、不受污染,不是像明镜台那样始终光洁。“须知明镜亦尘埃”进一步强调,即便将心比作明镜,这明镜也会落上尘埃,说明人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杂念,需要不断地进行修养和磨炼。“人人有个圆圈在”中的“圆圈”可理解为天理、良知,象征着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圆满的道德本体和智慧根源。“莫向蒲团坐死灰”则是批判了那种只注重形式上的静坐,而不将内心的认知付诸实践,让内心变得死寂的修行方式,倡导人们要在生活中去体悟和践行良知,积极地去做事,在事上磨炼,而不是消极地枯坐冥想。整首诗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关于人心的认知、良知的修养以及实践的重要性等思想。示诸生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乾坤是易原非尽,心性何形得有尘?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译文】你们每个人自身都拥有自然纯真的本性,无需向外人寻求,却偏偏还要去问别人(如何做)。只要努力去践行、发扬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能成就品德和功业,不必枉然地在那些古书典籍中耗费过多精力。天地间的变化规律虽然蕴含在《易经》里,但也无法完全穷尽(世间的道理),人的内心本性本无形体,又怎么会真正沾染尘埃呢?不要说我讲的这些话像是禅家的言语,这些话确实是我真诚地讲给你们听的。【解读】“尔身各各自天真,不问求人更问人”强调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纯真本性和良知,无需舍近求远,向外人寻求真理,应向内求诸本心。“但致良知成德业,谩从故纸费精神”突出了王阳明心学中“致良知”的核心观点,认为通过致良知就能成就道德和事业,而不应过度依赖对古书的钻研,体现了对实践和内心体悟的重视。“乾坤是易原非尽,心性何形得有尘”指出经典虽蕴含道理,但不能涵盖一切,同时人的内心本性本是纯净的,不会轻易被污染,只要善加守护和发扬。“莫道先生学禅语,此言端的为君陈”表明自己所说并非如禅语般玄虚,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领会,传达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对自己心学思想的坚定信念。王门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译文】心的本体是超越了善与恶这种二元对立概念的,是一种纯净无染的状态。当意念产生活动的时候,就有了善和恶的区分。能够觉察、知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良知的作用。去做善事、去除恶事,这就是在践行格物的功夫。【解读】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认为心的本质是一种超越世俗善恶观念的绝对本体,它是纯净、空明的,没有先入为主的善恶之分,是万念未起时的本然状态。这体现了心的超越性和本体性。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产生意念活动时,就会有善恶的倾向。意念是心的发用,一旦意念发动,就会与外界的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善或恶的行为动机。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人心所固有的一种道德判断力,能够自然地分辨出善与恶。它是心的一种内在能力,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学习和教导就能知晓善恶,是道德行为的内在依据。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就是在具体的行为和事物中,通过实践来实现善、去除恶。这是将良知落实到行动中的过程,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王门四句教”高度概括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从心的本体到意念的发动,再到良知的判断以及格物的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译文】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平坦顺利,原本就不应在心中滞留,这和浮云飘过辽阔的天空又有什么不同呢?在宁静的夜晚,脚下是波涛汹涌、广袤无垠达三万里的大海,我在明亮的月光下,手持锡杖,乘着天风吹拂,自在飞行。【解读】“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开篇便点明主旨,体现出王阳明豁达超脱的心境。他认为人生的顺境逆境都不应长久留在心中,就如同浮云掠过天空,不会真正停留,不应让其过多影响自己的内心,传达出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这两句通过描绘壮阔的海上夜景,展现出一种空灵、超脱的意境。“夜静海涛三万里”描绘出大海的浩瀚与宁静,给人以广阔的空间感。“月明飞锡下天风”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诗人仿佛如仙人般手持锡杖,在月光与天风的陪伴下自由飞行,象征着他摆脱了尘世的束缚,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强大与自信,即使面对艰险的环境,依然能保持从容和自在。整首诗将哲理与意境完美融合,充分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精神追求。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译文】当山离我们近,月亮离我们远的时候,就会感觉月亮很小,于是便说这座山比月亮还要大。如果有人的眼睛像天空一样大,那么他应当能看到山虽然高,可月亮却更加广阔。【解读】这首诗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揭示了认知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描述了人们基于直观感受和片面认知就轻易下结论的情况,仅凭借距离远近造成的视觉差异,就认为山比月亮大,这是一种主观、短视的判断。“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则通过假设,指出若能突破自身局限,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认知境界,就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模样,认识到月亮实际上比山更为广阔。整首诗以小见大,告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判断事物时,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狭隘的视角,而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宽视野,这样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早期思想中对客观世界与主观认知关系的思考,与他后来提出的“心学”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和思想萌芽。赠阳伯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译文】阳伯你就如同古代的伯阳(老子,字伯阳),但古代的伯阳如今又在哪里呢?那宇宙间的大道理其实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从古到今,千万年来都未曾改变。想要获得身心的长久安宁(长生),关键在于追求仁德,而不是向外去寻求金丹妙药。过去三十年我都弄错了呀,到现在我才开始感到后悔。【解读】“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开篇将友人阳伯比作古代的伯阳,引发对古人的追问,暗示古人虽有智慧之名,但也难寻踪迹,为后文引出对真正大道的思考做铺垫。“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鲜明地提出了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的观点,强调大道就在人的内心,且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是对传统思想的一种创新认知。“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进一步阐释了获得长久安宁(精神上的“长生”)的途径,在于内心对仁德的追求,而不是依赖外在虚无缥缈的金丹,体现了对道德修养和内心精神世界的重视。“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往认知的反思和忏悔,表明自己曾经也在错误的方向上探寻,如今才领悟到正确的道理,这种自我反省也传达出思想的转变和成长,更增强了其观点的说服力。整首诗围绕对道的认知、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展开,展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内涵。题四老围棋图人人有个圆圈在,莫道无生却有生。莫向蒲团坐死灰,且于棋局论交情。个中黑白知多少,身外功名付有无。却有梅花傍竹开,也应曾识地行仙。【译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圆满自足的天理(如同一个圆圈),不要说一切都是虚无的,实际上在看似虚无中却蕴含着生机和真实。不要只是枯坐在蒲团上,让自己的心如同死灰般毫无生气,不妨在围棋的棋局中谈论彼此的交情。这棋盘上的黑子和白子之间的变化,其中的道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知晓呢?把身外的功名利禄就看轻些,不必太在意它们的有无。看那梅花依傍着竹子开放,这情景应该只有那些自在逍遥如同地行仙般的人才能领略吧。【解读】“人人有个圆圈在,莫道无生却有生”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关于人心本具天理的观点,“圆圈”象征着圆满的天理、良知,同时也指出看似虚无的表象下实则蕴含着生命的真谛。“莫向蒲团坐死灰,且于棋局论交情”批判了那种只注重形式上的静坐修行,倡导在实际生活(如棋局)中增进情谊、体悟人生,强调实践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个中黑白知多少,身外功名付有无”借围棋黑白子的变化,表达对人生道理的思考,劝人看淡身外的功名利禄,不要过于执着。“却有梅花傍竹开,也应曾识地行仙”以梅花和竹子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高雅、清幽的意境,暗示只有那些超脱世俗、心境豁达如同地行仙般的人,才能欣赏到这样美好的景致,进一步传达出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的情怀。整首诗结合对画作的题咏,巧妙地融入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人生态度。题四老围棋图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译文】商山四皓在山林中享受那远离尘世的自然风光也有一段时光了,他们超凡脱俗的风度韵味至今仍让后人怀念追思。回想起当年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还比不上山中四老下的这一盘棋有意义。【解读】“世外烟霞亦许时,至今风致后人思”,开篇点明商山四皓(“四老”)远离世俗,在山林间度过了一段悠游时光,他们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气质风度,一直为后人所怀念。“世外烟霞”描绘出一种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衬托出四老的高雅与闲适。“却怀刘项当年事,不及山中一著棋”,诗人将刘邦和项羽当年激烈的争霸战争与山中四老下棋的情景进行对比。刘项之争虽轰轰烈烈,充满了权谋与厮杀,但在诗人眼中,这种为了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争斗,远不如四老在山中下棋那般自在、悠然且富有深意。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追逐功名利禄行为的一种否定,以及对超脱宁静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一种重新审视,认为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远比外在的功名更为重要。书梅竹小画寒倚春霄苍玉杖,九华峰顶独归来。柯家草亭深云里,却有梅花傍竹开。【译文】(画中之人)在料峭春寒中,拄着那如苍玉般的手杖,从九华峰顶独自归来。柯家的草亭隐匿在深深的云雾之中,却有梅花依傍着竹子悄然开放。【解读】“寒倚春霄苍玉杖,九华峰顶独归来”,描绘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形象和情境。“寒倚春霄”点明时节和环境,春寒料峭,“苍玉杖”给人一种古朴、珍贵之感,暗示持杖之人的不凡。“九华峰顶独归来”则营造出一种孤独却又充满力量的氛围,九华山是佛教圣地,“独归”更显其遗世独立的姿态,可能象征着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探索后的回归。“柯家草亭深云里,却有梅花傍竹开”,进一步描绘了画面的景致。草亭藏于云雾深处,增添了神秘和清幽之感。“梅花傍竹开”中,梅花和竹子都是高洁、坚韧品质的象征,二者相伴开放,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谐,也暗示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和精神追求,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宁静、高雅且富有精神内涵的生活和境界的向往,也反映出王阳明心学中对内心修养和精神超脱的重视。整首诗通过对画作的描述,巧妙地传达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山中懒睡四首·其一竹里藤床识懒人,脱巾山麓任吾真。病夫已久逃方外,不受人间礼数嗔。【译文】竹林里的藤制睡床最了解我这个慵懒闲适的人,我摘下头巾,在山麓间自由自在地展现着真实的自我。我这个多病之人早已逃离尘世之外,不再受到人间那些繁文缛节和礼数的约束,也不在乎别人因我不拘礼数而产生的责怪。【解读】“竹里藤床识懒人”,以轻松诙谐的语气开篇,表明藤床与自己“惺惺相惜”,体现出诗人慵懒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竹里”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脱巾山麓任吾真”中,“脱巾”这一动作象征着摆脱束缚,“任吾真”则直接点明诗人在这山间能够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追求一种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病夫已久逃方外”说明诗人自认为已远离尘世的喧嚣,“病夫”可能是一种自谦的说法,也暗示自己身体不佳,更需要远离尘世的纷扰。“不受人间礼数嗔”进一步强调诗人摆脱了世俗礼数的羁绊,不在乎他人因自己不拘泥于礼数而产生的不满,突出了他对自由和自我的追求,以及对世俗规范的一种超脱态度,也反映出王阳明心学中注重内心的自由和本真,不受外在教条束缚的思想。山中懒睡四首·其二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松风不用蒲葵扇,坐对青崖百丈泉。【译文】清扫干净石头,点燃香火后便随意地躺下安睡,醒来的时候正好有客人来谈论玄妙的道理。山林中阵阵松风带来清凉,根本不需要用蒲葵扇来扇风纳凉,就这么悠闲地坐着,面对着那高耸百丈的青崖和飞泻的泉水。【解读】“扫石焚香任意眠”描绘出一种极为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扫石”体现出对环境的一种打理,“焚香”营造出静谧、祥和的氛围,“任意眠”则突出了诗人无拘无束的状态,尽显悠然惬意。“醒来时有客谈玄”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醒来后有客人一起谈论高深玄妙的道理,体现了其精神生活的丰富,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松风不用蒲葵扇”强调了山林中自然环境的美好,松风带来的凉爽让诗人无需借助蒲葵扇,侧面烘托出山林生活的舒适。“坐对青崖百丈泉”描绘了诗人静坐时所面对的壮丽景色,青崖高耸,泉水飞泻,这样的画面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传达出诗人融入自然、陶醉于自然的心境,体现了他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亲近自然、充满诗意生活的喜爱与享受,也反映出其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超脱的心学思想内涵。山中懒睡四首·其三古洞幽深绝世人,石床风细不生尘。日长一觉羲皇睡,又见峰头上月轮。【译文】古老的山洞深邃幽静,与尘世隔绝,里面的石床旁微风轻拂,洁净得不会扬起一丝灰尘。在这漫长的白日里,我像远古时代的伏羲氏那样酣睡,一觉醒来,又看到山峰之上那明亮的月亮。【解读】“古洞幽深绝世人”,开篇便点明了所处环境的特点,“古洞”给人一种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