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教材梳理选择性必修下册

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单元【单元目标】1.深入研读本单元选编的古典诗歌作品,探寻诗歌之美,品评诗歌之味,感受古人通过诗歌表达的哀乐悲欢等种种情感。2.从传统文化经典的角度来理解古典诗歌,把握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古典诗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认识古典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3.结合以前所学,梳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尝试探讨评述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声韵格律、表现手法、审美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总结学习古典诗歌的经验并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氓》【主要内容】《氓》共六章,以弃妇的身份和口吻,依次写了相识与允婚、相思与成婚、相爱与新婚、遭弃与离婚,以至忆苦自伤、情断义绝等内容,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全诗叙事线索清楚,情感变化明晰,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鲜活,读来凄婉动人,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篇幅较长,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有的学者认为此篇“可作为短篇小说读”(陈子展《诗经直解》),同时又仍然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物:(1)弃妇:她面对男子的追求,热烈回应,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她遵守婚嫁礼法,表现出端庄的一面;她好言劝慰男子,善良体;她涕泣言笑,沉醉爱情,颇具性情;她不乏警觉,自我反思,聪明伶俐。诗的最后一句“亦焉哉”的呼喊,更表现出她倔强刚强的一面。诗歌第一人称的叙述,更有利于从正面塑造弃妇的形象,是明写;(2)男子:通过女子的描述间接呈现的,是暗写。他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为了追求爱情,可以置生意于不顾,表现出对爱情执着的一面;他急于成婚,至于发怒,表现出急躁的性格特征;而婚后的暴躁,“二三其德”,又表现出他品德的败坏;婚前的热烈,婚后的离弃,两相对照,则揭示了他的虚伪。总之,隐现于诗句之中的男子,是一个性情狂暴、违背诺言、始爱终弃的负心汉。【写作特点】1、孔子论诗,有“兴、观、群、怨”之说。以此来观照《氓》,它首先是一首“怨”诗,是女主人公因不幸婚姻而生出的感伤与怨诽。因为真情流露,不加粉饰,而又表现出人生的某些永恒的真相,也就足以感动世人,敦美风俗,从而兼有了“兴”“群”的意义。2、《诗经》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以叙事为主,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女子的婚姻悲剧,正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体现了“赋”的手法。中间两章分别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开头,是“比而兴也”“比显而兴隐”融为一体。采桑养蚕,应该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比兴的运用,表面上中断了叙述,舒缓了节奏,实则往往暗示了故事的走向,起到了过渡作用。

《离骚》【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而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写其“美政”理想和坚贞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表现其苦闷、彷徨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主要内容是其美政理想和身世之感,“美政”主要指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主张两美必合,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写作特点】首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其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再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此外,《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孔雀东南飞并序》【主要内容】《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长篇叙事诗以女主人公被遣、抗婚、殉情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当作小说或戏剧来读。全诗结构宏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细腻而平实流畅,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人物:1、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礼、自尊,忠于爱情,又有着蔑视礼法、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性格特征。当婆婆的役使指责与厮守爱情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她毅然选择了离开,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反抗精神。她深爱仲卿,依依惜别,表现出温婉柔情的一面;她拒抗再婚,最后以死明志,又表现出性格刚烈的一面。她面辞折磨她的婆婆,有礼有仪;告别一起嬉戏的小姑,珍重情谊。她含泪乞求母亲拒绝再婚,柔弱可怜;又“仰头”面对“阿兄”的逼婚,刚强可敬。在她身上,闪耀着美丽、真情、善意的光辉,表里澄澈,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少有的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2、焦仲卿:谨于职守,忠于爱情,正直纯朴。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在母亲的威势之下俯首帖耳,不敢断然反抗。表示不再婚娶--这是他所能做到的最激烈的抗争,然后“默无声”地告退。他的行为举止,完全符合礼教规定。有善良软弱的顺从,也有苦苦抗争的坚韧,更有为爱而死的忠贞不渝,表现出性格的多面性。3、焦母: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蛮横无理。衔恨在心,耿耿于怀,表现出一个封建家长的强势和暴戾。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礼教给了她这样的权力。她无视仲卿和兰芝相亲相爱的事实,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行事,坚决拆散了他们。4、刘兄:一个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市井小人。他斥责兰芝“作计何不量”,逼她再嫁,既不想让妹妹居家增加他的经济负担,又想让她嫁到豪门,使他得以攀附权贵,捞取利益。他的逼婚,最终把兰芝送上了绝路。【写作特点】1、这首长篇叙事诗以人物对话为主体,体现出民歌的特点。同时,人物的对话,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了矛盾冲突。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论道:“历叙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如刘兰芝说“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表明了她放弃幻想毅然离去的决心;焦仲卿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表现了他的软弱和无可奈何;焦母说“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活画出她的蛮横无理。这些人物语言,都声口可闻,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诗句的口语化、大量叠词的使用,以及一些互文句子(如最后一段里“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等),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2、诗中的叙述语言,大都是白描式的,精警凝练。如“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等。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诗句,往往出现在情感发展达到高潮之处,起到了点睛的作用。3、诗中赋、比、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民歌自身的特点。第2段开头兰芝自述种种技能修养,颇含自夸之情,即是赋的写法,有很强的冲击力。4、剪裁精当,也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诗的开头,并没有赘叙两家的家世,而是让人物直接出场;结尾也并没有写两家的悔恨悲伤,而尽在不言之中。清代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入手若叙两家家世,末段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慢拖沓?故竟以一二语了之,极长诗具有裁剪也。”其他例子,如兰芝拜别焦母、小姑,皆无答语,为读者的想象力留足空间,可谓“无声胜有声”。

选择性必修下

第二单元单元目标1.深入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追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当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赏方法,多角度、多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3.尝试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选择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学写文学评论;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阿Q正传》【主要内容】《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描写了这个人物可怜、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人物:阿Q是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雇农,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能靠打零工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剥削和压迫。这本已十分可悲,更可悲的是他对自己的处境完全没有意识,而是麻木健忘,自轻自贱。白欺欺人,在受到欺侮时反倒以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的不平之气。阿Q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嘲自的方式,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这就是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盲目排外,愚昧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妹的国民的代表。小说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深刻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危害,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深刻和文学家的敏锐,感受着时代的脉搏,以笔为刀,刻画出了“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这篇小说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扬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但它没有完成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深入到广大农村。广大农民仍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之下,思想上没有得到根本的启蒙和解放。从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精神奴役的痕迹和伤疤。“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正是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而鲁迅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鲁迅创作《阿Q正传》,就是要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写作特点】1、《阿Q正传》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人们读《阿

Q正传》,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因为他的一生是悲惨的,下场更令人唏嘘。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构成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2.杂文笔法的灵活运用,也为这篇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文中语言幽默、诙谐,运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挖苦,其最终目的都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如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之后,作者这样写道: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者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Q,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这段话中幽默夹杂着诙谐,调侃中蕴含着批判,对国人趋炎附势的奴性心理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揭示了这种性格的可笑可怜。3、鲁迅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他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一主旨表现在小说语言上,就是抓住对象的关键特征,用经济、简练的笔墨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比如小说写阿Q被假洋鬼子打时“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抽紧筋骨,耸了肩膀”这一系列动作,既说明阿Q地位的低下,也展现出他性格的卑微,含义十分丰富。作者高超的描写语言,使得阿Q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典型题目:《阿Q正传》体现了“以文见史”的传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传统的。

《边城(节选)》【主要内容】《边城》以小城茶峒为背景,围绕着靠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歌颂了人性的纯净美好,也展现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撑船老人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撑船老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撑船老人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沈从文曾经说过,他的理想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习作选集代序》)。《边城》就是这样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有着桃花源般幻想的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理想。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减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攀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针对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面言的;在边城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中,隐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边城人的活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少女翠果是美的化身。翠翠是个在山水间自然长大的纯真少女,得山川之灵秀,秀外慧中,清新可爱又健康活泼,纯真和率直,是大自然的女儿。乡村女孩特有的那种腼腆、羞涩、矜持,以及恋爱期女孩的温柔,可爱在小说中表现得特别婉约动人。【写作特点】1.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边城》是一部散文化的小说,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在看似散漫的叙述和描写中,自然而然地塑造人物。小说中有大量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向人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面这些温柔的黄昏、啼声婉转的鸟鸣、苍翠的山林,又对人物性格和心理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小说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揭示也很有特点。作者较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而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2、三美:(1)环境美:山明水净、民风淳朴(端午赛龙舟捉鸭子、中秋赏月对歌、元宵舞龙灯耍狮子、傩送托人送翠翠回家、祖父和商人互不要钱)。(2)人性美:翠翠是一个美丽善良、纯真可爱、情窦初开的山村少女。傩送是一个英俊善良、勇敢能干、风趣幽默的茶峒汉子。爷爷是一个淳朴善良、勤劳尽职、重义轻利的苗家阿公。(3)语言美:小说的语言朴素、饱满,不晦涩、不雕饰,非常适合表现边城人古朴、自然的生活,并且从中透露出田园诗情。且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例如: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3、对比阅读:关注中国的乡土社会和普通民众,思考历史转折中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阿Q正传》和《边城》都属于这个传统,但在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上又各具特色。(1)两篇小说都塑造了鲜活、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但对人物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这表现出两部作品的不同思想主旨。鲁迅着眼于国民性的批判,塑造了“说不尽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成为反省国民性的一面镜子。沈从文通过描绘以翠翠为中心的一系列人物的形象,力求从“乡土”和“民间”发掘其永久的生命力,探寻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习作选集代序》)。(2)《阿Q正传》大量运用正话反说、大词小用、庄词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意在撕下假面,揭露人物精神的丑陋、可笑,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让读者在笑声过后,又感到深深的同情与悲哀。《边城》则将“社会风俗画”和“田园风景画”融合为一,在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展现湘西社会特异的“生命形式”,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内容】《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诗人艾青1932年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而被捕人狱。1933年在狱中写下这首充满深情的诗。诗人赞美养育了自己的农妇大堰河,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真诚的颂歌。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像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迫使她早早地就“含泪的去了!”大堰河是旧中国劳动妇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亲。【写作特点】1、艾青的诗形式上十分自由,它在形式上不拘泥干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2、在意象的使用上,这首诗几乎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性意象。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星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持人炮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叙事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3、这首诗中有许多真切、具体而又富于情感感染力的细节描写。4、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爱。全诗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水。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的深情。【典型题目】(2021新高考《石门阵》T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再别康桥》【主要内容】《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抒情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各个时期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就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写作特点】1、三美:这首诗极为工整而又灵动自然,有着完美的形式。首先是具有和谐的音乐美,韵脚整齐,节奏灵活,抑扬合度,回环反复,宛如一阕精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次是具备建筑美,《再别康桥》共七节,节与节,行与行,既工整匀称,又有巧妙的变化,给人以美感。最后是富于绘画美,诗中用了“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大量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词语,带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鲜明印象。2、结合具体诗句把握其中内在情绪的发展、变化,以及与情绪相和谐的诗歌的节奏。例如,诗歌首末两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但相似中又有不同,首节的两个“轻轻”末节改成了两个“悄悄”,首节是“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末节是挥“袖”不带走“云彩”,所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进了一层,让人惆怅不已。诗人通过这种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的意境3、诗人善于把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多少复杂情绪包含其中,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留恋、怅惘的情绪,如有余音袅袅不绝。

《秦腔》【主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初,陕西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作家。贾平凹便是其中之一。他主要以家乡陕西商洛为中心,书写秦地的人事风物,格调独树一帜,在小说,散文创作领域均卓有成就。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曾在贾平凹的笔下多次出现。这篇散文以真实饱满的情绪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秦腔与秦川百姓之间的血肉联系呈现至读者面前,广阔深远,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使人读来如同作者所言,“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写作特点】文章的写法很有特色,有以下几点值得重点品析。1、场面描写有声有势。作者说,“我羡慕那种横空排浪式的汪洋场面,……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通过细节描写和结构安排,作者将几处不同风格的秦腔场面展现得各具特色,依一定的次序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台上演出的正面描写与各式观众的侧面描写相结合,则将秦腔根植于人民、得宠于百姓的环境氛围描绘得令人信服。2、语言丰富形象,情绪饱满。作者行文语言也讲究一个过瘾。单是描绘听了秦腔的爽快、狂喜、激动、雄壮这层意思,就有若干种传神的表达。作者的比喻也似有着声音和画面的质感,不动声色又惊天动地。3、打破了形容词的界限。“秦腔是最逞能的,它的艺术的享受,是和拥挤而存在,是靠力气而获得的”。“逞能”“拥挤”用在这里,将秦腔的情绪与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4、借助新颖、准确的动词。如“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等,使文字画面感十足。5、语言是地域性的,散发着质朴的泥土气息。“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只要喊一声我是某某的什么。司机也便要嘎地停车”,读来觉得爽快有味道。6、书面语和口语结合。“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营造出一种反差强烈的幽默感。7、语言具有音乐美,短句长句错落,对话式语言穿插,和谐搭配的众多虚词,重叠反复的手法等,让文章语言在生动准确之余,读起来利落而有节奏感。8、从主题上来说,作者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充满女人气……小,巧,甜腻”的文风,讲求“张扬、大度、力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