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安置房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工程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安置房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工程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详细勘察)目录1 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 51.1 工程概况 51.1.1 任务由来 51.1.2 拟建工程概况 51.2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51.2.1 勘察目的 51.2.2 勘察任务要求 51.2.3 勘察执行的依据和技术标准 61.3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61.3.1 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61.3.2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61.3.3 勘察等级 71.4 岩土工程勘察范围、阶段 71.4.1 勘察范围 71.4.2 勘察阶段 71.5 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81.5.1 资料搜集情况 81.5.2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81.5.3 勘探工作布置 81.5.4 室内试验 81.5.5 勘探测量系统 91.5.6 完成工作量 91.6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91.6.1 勘察纲要执行情况 91.6.2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91.6.3 勘探质量评述 91.6.4 原位测试及物探质量评述 91.6.5 取样质量评述 91.6.6 水文地质试验质量评述 101.6.7 室内试验质量评述 101.6.8 钻探异常情况 101.6.9 外业安全评述 101.6.10 协作与分包 101.6.11 外部监管 101.6.12 内部质量管理 112 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 112.1 自然地理 112.1.1 位置及交通 112.1.2 气象特征 112.1.3 水文特征 112.2 地形地貌 122.3 地质构造 122.4 岩层岩性 122.4.1 岩土层特征 122.4.2 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122.5 水文地质条件 132.5.1 地表水特征 132.5.2 地下水特征 132.5.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132.5.4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132.5.5 岩、土层渗透性 132.6 不良地质作用 132.7 特殊性岩土及有毒有害气体 133 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143.1 岩土测试成果统计与分析 143.1.1 整理分析标准 143.1.2 室内岩石试验 143.1.3 室内土工试验 143.1.4 室内水样试验 143.1.5 动力触探试验 143.1.6 物探测试 153.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153.3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 16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174.1 不良地质作用评价 174.2 斜(边)坡稳定性评价 174.2.1 现状斜(边)坡 174.2.2 环境边坡 174.2.3 基坑边坡 184.3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204.3.1 场地地震 204.3.2 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214.3.3 地震效应评价 214.4 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评价 214.5 水土腐蚀性评价 224.6 特殊岩土及有毒有害气体评价 224.6.1 填土评价 224.6.2 风化岩及残积土评价 224.6.3 有毒有害气体评价 224.7 建(构)筑物 224.8 地基基础评价及建议 234.8.1 地基均匀性 234.8.2 基础形式及持力层建议 234.8.3 成桩可能性及施工条件 234.9 相邻建(构)筑物影响评价 244.10 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 254.11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54.12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255 结论及建议 265.1 结论 265.2 建议 26附件1、图例1张2、工程质平面图(1:500)1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1:200)32张4、钻孔柱状图(1:200)133孔5、岩石试验报告1册
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安置房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工程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直接详勘)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工程概况任务由来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业主”)委托,我院承担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安置房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工程一期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勘察阶段为直接详勘。拟建工程概况本项目场地位于,项目场地占地总面积约72414.08m2,地下室面积29983.52m2,建筑总面积约57489.71m2,主要含住宅、商业等。本项目按设计标高298.53~306.86m平场后,将在东侧、北侧等2侧形成高约1~2m的环境边坡,环境边坡采用绿化与周边既有道路(杨柳西路、景山路、东林北路)顺接;在南侧(CD、DE):CD段按设计标高±000,306.48~303.20平场后,将会形成最大高度约6.2m的环境边坡,为土质边坡,该项目为一期项目,若二期项目近期不实施或超过2年实施,建议按1:1.75进行放坡处理,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若二期项目近期实施或不超过2年实施,建议设计该段边坡结合二期±000标高统筹考虑,并按1:1.50的临时坡率进行放坡处理,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在西侧(黛山大道)按306.380~306.76m平场后,将形成高约5m的环境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若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1:1.75进行放坡处理,若不具备放坡条件,采用抗滑桩对其进行支挡。按设计方案实施后将会形成最大高约5.6m的基坑边坡,其中土质边坡最大高度约5.4m,岩质边坡最大高度约5.6m,建议按强风化1:1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中风化1:0.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土质边坡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安全等级为二级,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拟建工程基本情况详见表1.1-1。表1.1-1拟项目基本情况一览表编号建筑名称层数-*F/*F±0标高(m)占地面积(m2)结构类型基础类型单柱(延米)最大荷载备注11-1#16F/-1F306.48603.96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首层架空+安置物管21-2#16F/-1F306.64617.27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31-3#16F/-1F306.86722.4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41-4#18F/-1F305.82463.02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51-5#18F/-1F304.68463.02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61-6#17F/-2F303.53463.02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首层架空71-7#17F/-2F303.53463.02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81-8#17F/-1F304.94598.46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91-9#17F/-1F303.20598.46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10S1-1#2F/-1F298.531171.86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11S1-2#2F/-1F298.53516.77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12S1-3#2F/-1F298.53532.11框架结构浅基础或桩基础约1000KN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勘察目的针对工程特点和场地岩土条件,根据“详细勘察技术要求”,对本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查明场区内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特殊地质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依据与相关设计参数,提出设计和施工有关结论和建议。勘察任务要求本次勘察的任务要求有:1、取得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布置图,各拟建物及场区的地面整平高程,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可能的基础类型、尺寸和埋置深度,及对地基基础有特殊要求的有关文件;2、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出评价与整治工程所需的岩土参数及整治方案建议;查明特殊岩土分布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3、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岩石和土分类及其空间分布、工程特性等,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4、对需要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岩土参数;5、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拟建工程不利的埋藏物;6、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7、判定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8、提供边坡、基坑稳定性验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评价边坡、基坑施工和使用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9、确定抗震场地类别,并进行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对场地地震效应、地震稳定性进行评价;当场地位于抗震危险地段时,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T-2010)的规定,提出专门研究的建议;10、分析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提出防治措施建议;11、编制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勘察执行的依据和技术标准1、勘察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勘察合同;(2)业主单位提供的设计文件;(3)设计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4)本项目勘察纲要。2、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通用规范《工程勘察通用规范》(GB55017-202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工程测量通用规范》(GB55018-2021)。(2)项目规范《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72-2017);《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T-2010)(2016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标准》(GB50585-2019);《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DBJ50-200-20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50/T-229-2015);《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安全等级划分本项目类型有:主要含住宅、商业等,住宅16F~18F/-1F~-2F,商业2F/-1F,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3.0.8条,本项目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本项目场地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3.0.9条,判断本项目场地类别为中等复杂(详见表1.3-1)。表1.3-1场地类别判定表判定因素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场地复杂程度1地形、地貌地貌单元单一,地形坡度一般小于5°,东侧边坡约40°~50°中等复杂2岩层倾角(°)优势产状为275°∠7°简单3岩体完整性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简单4岩土特征种类多,不均匀,有特殊性岩土复杂5土层厚度(m)场地土层总体厚度小,0~3.0m,西侧边坡最大土层厚度约21.3m中等复杂6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简单7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简单8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边坡高度土质边坡西侧土质边坡约5~12m中等复杂岩质边坡北侧岩质边坡约3~10m简单洞顶覆岩厚度与洞跨之比//采空区影响程度//9对相邻建(构)筑物影响程度中等中等复杂勘察等级本项目安全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基坑土质边坡大于4m,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3.0.10条并结合表7.1.4-1~表7.1.4-2综合判定:本项目勘察等级为甲级。岩土工程勘察范围、阶段勘察范围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建设场地及其影响场地稳定性、对工程可能造成影响的区域,满足《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范围暂行规定》渝建〔2013〕345号文的相关要求,勘察范围判定详见表1.4-1。表1.4-1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对于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大于1倍边坡高度勘察范围满足要求2对于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大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勘察范围满足要求3对于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大于1.5倍边坡高度勘察范围满足要求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勘察范围满足要求基坑边坡及其影响区域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坡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1倍基坑深度勘察范围满足要求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2倍基坑深度勘察范围满足要求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2倍基坑深度勘察范围满足要求勘察阶段依据《重庆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阶段暂行规定》渝建〔2013〕346号文,勘察阶段判定详见表1.4-2,本项目不需要进行初步勘察,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表1.4-2勘察阶段判定—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指标判定结果场地及项目1在复杂场地上建设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中等复杂场地,安全等级为二级无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较为发育,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3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未见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无需进行初步勘察2场地地形坡角大于30°的自然土坡或地形坡角大于60°的自然岩坡,且其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3三峡库区175m蓄水位(吴淞高程)岸线外侧水平距离100米范围内的建设场地。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4存在矿产采空区或地下洞室,且采空区或地下洞顶距离拟建工程最底面小于2倍洞跨的建设场地。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其他建设项目1总建筑规模大于50万m2且高层建筑规模占总建筑规模的比例超过70%的大型住宅小区。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2建筑高度大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3总建筑面积超过10000m2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或长度大于500米的隧道。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4主跨跨径150m及以上的斜拉桥、悬索桥等缆索承重桥梁以及拱桥,立体交叉线路为3层及3层以上(不计地面道路及地道)的大型互通立交桥梁。不属于该类项目无需进行初步勘察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项目采用的勘察方法有:资料搜集、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钻探、山地工程、取样、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资料搜集情况本次勘察主要搜集到以下资料:1、区域地质、水文地质(1)1977年由四川省地矿局南江水文地质大队完成的《重庆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2)1986年~1990年由四川省地矿局二○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1:5万城市区域地质调查(重庆幅)》。2、周边环境资料业主提供的地形、管线资料。3、项目前期勘察资料(1)2018年9月由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重庆绿岛新区北部路网工程—轨道片区—杨柳坝路西延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2)2019年10月由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重庆市璧山区胶轮有轨电车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步勘察阶段)。(3)2019年10月由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的《重庆市璧山区胶轮有轨电车项目千层岩站~景山路站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以1:500比例地形图为底图对勘察范围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面积约0.04km2。勘探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在充分搜集利用既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布置,本次搜集利用工作量详见表1.5-1。本项目勘探工作布置主要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如表1.5-2所示,本次勘察工作布置共布置138钻孔,共计2100m,其中控制性勘探孔数量大于勘探孔总数的1/3,取样+测试勘探孔数量大于勘探孔总数的1/3。表1.5-1利用收集资料汇总表序号工作内容单位数量备注1钻探m/孔63.50/32土样件/组4/43水样件14声波测试m/孔33.5/46剪切波测试m/孔50.0/4表1.5-2勘察工作布置原则建、构筑物类型及勘察等级规范要求本次执行情况取样及原位测试依据勘探点线布置原则线间距(m)点间距(m)勘探深度控制原则线间距(m)点间距(m)勘探深度控制原则建筑物甲级沿建筑物轮廓线及柱列线10~2010~20进入预计持力层下6~10m10~2010~20进入预计持力层下8~15m采取岩石试样的勘察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工程勘察标准》第6.1.12,6.1.8条边坡或支挡结构甲级沿平行和垂直结构轴线(边坡走向)10~2010~15边坡进入潜在滑面不小于5m;根据支护结构型式定10~2010~15进入预计持力层不小于悬臂长度的1.0倍采取岩石试样的勘察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4《工程勘察标准》第6.1.8、7.2.8条、7.2.9条室内试验本项目勘察室内试验拟进行项目如表1.5-3所示。表1.5-3室内试验项目工程类型岩样室内试验建筑物单轴抗压强度、三轴压缩变形、单轴压缩变形、抗拉强度构筑物单轴抗压强度、三轴压缩变形、单轴压缩变形、抗拉强度勘探测量系统本项目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测量基准利用我院在重庆主城建立的CORS系统,每个勘探点测放采用RTK测量。陆域勘探点平面偏差均小于0.25m;高程偏差小于±0.05m;水域探点平面偏差均小于1.0m;高程偏差小于±0.10m。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工作外业于2024年12月13日进场,于2024年12月21日完成外业;本次勘察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5-4。表1.5-4布置工作量与实际完成工作量汇总表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布置工作量实际完成工作量备注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1:500km20.0380.038中等复杂场地2比例尺1:2000km2//3钻探本次勘察m/孔2100/1382016.7/1334利用进尺m/孔63.50/363.50/35土样原状土样(利用)件/46岩样本次勘察件/组136/52136/527水样利用件/18声波测试利用m/孔/33.5/49剪切波测试利用m/孔/50.0/410动力触探试验m/孔44勘察工作质量评述勘察纲要执行情况我院接受勘察任务以后,工程人员在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的基础上,根据勘察目的、任务和现行相应技术标准的要求,针对拟建工程特点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编制了《重庆市璧山区华龙及双龙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一安置房及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工程一期勘察纲要》,纲要于2024年12月12日通过了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复核确认。勘察过程严格按照勘察纲要执行,基本达到《勘察纲要》的目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范围为勘察范围及拟建工程可能影响到的区域。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对象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岩石风化程度,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结构面的性状和发育特征,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人工工程活动对工程地质条件的影响,地下管网和既有建(构)筑物情况等。观测点实际位置与图上位置在图上误差均小于2mm。综上,本次勘察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满足规范及勘察纲要的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勘探质量评述本次勘察钻探方法:一般地层采用回转钻进工艺进行钻进;对于人工填土等孔壁自稳性差的岩土层采用跟管或泥浆护壁钻进;本次勘察的钻探方法选取恰当。钻孔定位满足规范要求,钻孔口径满足采样、测试和钻进工艺的要求,钻进回次及采取率满足岩芯鉴别、分层及勘察纲要的要求。钻孔记录及地质编录均及时按钻进回次逐段鉴定和填写,所有钻孔岩芯均拍照留存。综上,本次勘探质量满足规范及勘察纲要要求,达到了预期目的。原位测试及物探质量评述1、声波本次勘察收集利用了相邻项目的波速测试成果,前期测试成果为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测试;WSD-2A型声波仪,设备状态良好、测试精度满足要求,使用状态正常。本次测试采用一发双收源距0.5m,测点距离0.2m,孔内以水为耦合介质,岩块测试采用单发单收,使用测试段岩芯进行声波对穿测试,测试操作方法、测试仪器设备性能满足要求。2、剪切波本次勘察收集利用了相邻项目的剪切波测试成果,前期测试成果为为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进行测试;采用RSM-SY7智能工程仪进行测试,设备状态良好、测试精度满足要求,使用状态正常。由震源产生压缩波(又称P波)和剪切波(又称S波),经过土层,由在孔中的三分量检波器接收,测量间距一般为1.0米。测试操作方法、测试仪器设备性能满足要求。取样质量评述1、土样本次勘察收集利用了前期相邻项目的土样试验成果,前期勘察采用薄壁取土器采取I级土样,采用岩芯钻头采取III级土样。原状土样在用取土器取出后立即装入土样盒,并采用纱布条蜡封封口;每组土样均粘贴了信息完整的样品签。样品在贴签后统一放置在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的房间内,样品从采取至送达实验室时间均不超过一周。2、岩样岩样为岩芯取样,取样位置、种类及数量严格按《勘察纲要》执行;同一组试样在同一风化程度、岩层、岩性中采取。采样钻孔直径不小于91mm,单节芯样长度大于100mm;岩样从岩芯管中取出后立即密封并粘贴信息完整的样品签,并即时送实验室试验。3、水样本次勘察收集利用了前期相邻项目的水样试验成果,前期勘察地表水样为在场地内地表水体中直接采取,地下水水样为抽水取样。采样容器选用带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或化学稳定性好的塑料瓶,并在采样前用采样点的水连续冲洗三遍,采样时未混入杂物。简分析水样取500ml;拟分析侵蚀二氧化碳的水样按简分析样品采集,并另采200ml并加入大理石粉2~3g,全分析水样取3000ml。水样采集完成后立即封好瓶口,记录好取样时间、孔号、取样深度、取样人、是否加入稳定剂等信息,并粘贴在瓶身送实验室。清洁的水在72h内送至实验室,稍受污染或放射性水样在48h内送至实验室,受污染的水在1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水文地质试验质量评述1、稳定水位观测所有钻孔在完孔后均抽排孔内残留水,间隔24小时~48小时内观测其水位,水位测量采用钢尺水位计量测,量测精度为1cm。室内试验质量评述进行室内试验及物探测试的单位均具有相应的资质并通过计量认证,所用仪器均在检验周期内、使用状态正常,符合规定,测试方法符合规范规定。试验成果加盖CMA计量认证标志,所提交成果合法有效。钻探异常情况本次勘察过程钻探中:填土层塌孔严重;钻探过程中为防止塌孔、埋钻等事故发生,土层均采用跟管钻进或泥浆护壁钻进。未发生设备材料遗留在钻孔中的情况。外业安全评述1、制度保障保证安全是保障生产的根本所在,我单位一贯奉行“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管理理念,在勘察中将采用适合本工程相应的工法,严格执行体系文件和《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标准》GB50585-2019的规定,确保“无伤亡事故发生,杜绝重大安全事故,消灭一般事故”的安全目标。本项目钻探开始作业前,项目现场负责人对所有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安全、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交底。院、部门分管安全领导不定期对项目外业安全进行检查,督促外业工作安全。2、过程安全为保障勘探过程安全,勘察纲要编制前调取勘察范围内的管线、地下洞室等资料,勘探孔布置均避开管线及地下洞室。在管线分布区域,钻探前采用探管仪逐孔核实孔位处地下管线,核实架空电力线、地下洞室等与钻孔的空间关系,对可疑点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合技术要求调整钻孔位置;必要时采取人工挖探,在挖探确认安全后再进行钻探;通过物探、挖探均不能确保安全的钻孔,采取调整勘察方法或取消该勘探点。为确保钻探施工环境安全,所有钻探场地均采用安全警示带或标准围挡封闭施工。本次勘察全过程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3、事后安全本次勘察在钻探、原位测试、水文试验结束后对一般钻孔均采用岩芯或现场岩土封填,对有拟建隧道附近或有特殊要求的钻孔采用水泥沙浆封填,封孔质量满足要求。协作与分包本次勘察土、水室内试验、物探试验委托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集团检验检测有限公司承担。钻探由重庆兴胜劳务有限公司承担。本次勘察所使用的设备、仪器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室内试验设备均在检验周期内。外部监管本项目在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工程勘察项目信息系统登记备案,璧山区建委对项目勘察进行随机抽查。业主委托中建材(浙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承担本项目的外业见证工作,外业全过程均进行了全程旁站见证;见证员:朱朋,印章号:YKJZ-2323094-0003,联系方式业主在项目开始后对现场工作进行多次检查,并在外业结束时组织了外业验收。内部质量管理我院制定了《重庆市勘测院产品质量管理办法》,规定勘察项目实行检查、审核、审定的三级质量检审制度;科技质量办公室还将随机抽查完成项目进行质量检查;内部质量管理可控。本次勘察成果资料的编制绘图软件采用理正工程地质勘察CAD9.5和AUTOCAD2010中文版,文字编写软件采用Microsoftword2016。综上,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勘察目的。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位置及交通本项目位于璧山区境内;勘察区紧邻黛山大道、杨柳坝路、东林北路、景山路;交通条件便利,详见项目交通位置图2.1.1-1。图2.1.1-1拟建项目交通位置图气象特征拟建场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内的气象特征具有空气湿润,春早夏长、冬暖多雾、秋雨连绵的特点,年无霜期349天左右。秋季多绵雨的气候特征,冬季流域受偏北气流控制,气温低,雨量偏少。入春以后,降水天气系统逐渐加强,太平洋副高北跃西伸,副高南部的西南气流,导致孟加拉国湾,南海的水汽不断输入本区,当与高空低槽和地面冷锋相配合,或受副高与西藏高压之间的低压系统控制并持续时,低压系统中的上升运动结合局地对流运动的发展,在本区形成暴雨或大暴雨。每年7月~8月,会出现持续高温,形成盛夏伏旱天气。9月以后,太平洋副高南撤,流域内降雨又显著增加,但一般雨强较弱,形成绵绵细雨。1、气温工程区多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分别偏高1.3℃、1.7℃、1.6℃;近年月平均最高气温和日极端最高气温极值分别是38℃和43℃。2、降水量、蒸发量根据临近气象站近20年(2002-2021年)年最大降雨量约1452.1mm(2014年),年最小降雨量约837.8mm(2011年),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80mm,日最大降雨量约271.0mm(2007年)。从多年平均降雨量的月际分布来看,降雨集中时段为4-10月,最大降雨量出现在6月,其次是7月、5月、9月,8月、4月、10月也相对较多。4~10月、5~9月、6~8月累积降雨量站占全年总降雨量分别约85%、68%、43%。3、湿度根据临近气象站近20年(2002-2021年)年平均湿度为76.5%,平均水汽压为17.6hPa,最热月份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低于50%;最冷月份相对湿度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约88.3%。4、风根据临近气象站近20年的年平均风速在1.4~2.7m/s之间变化,多年平均约2.1m/s;年最大风速在8.5~15.4m/s之间变化,约5-7级;年极大风速在15.3~29.8m/s之间变化,约7~11级。全年主导风向和夏季主导风向均以西北风及其临近方位(NW、NNW、WNW)为主。5、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水文特征经调查,在场地南侧(1-7#、1-9-1#、1-9-2#)分布有水塘,其中1-9-1#、1-9-2#水塘面积约1742m2,水深一般1.0~2.5m;1-7#水塘面积约665m2,水深一般0.1~0.5m。除上述水塘外,未见其他对拟建工程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表水体。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北侧主要为原始地貌,高程在地面高程300~312m之间;其他3侧受周边建设影响,原始地貌遭到破坏,形成居民聚集地等,高程在地面高程294~310m之间,局部边坡较陡40°~50°;四周为市政道路,周边道路地面高程296~310m之间,相对高差小,总体地形坡度一般0°~5°。地质构造本工程位于川东南孤形地带,华蓥山帚状褶皱束东南部,构造骨架形成于燕山期晚期褶皱运动。拟建工程位于璧山向斜东翼近核部,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倾向270°~280°,倾角6°~10°,优势产状为275°∠7°,层面较平直,结合程度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地内无断层,地质构造简单,岩层呈单斜产出,地质构造纲要见图2.3-1:场地基岩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J1:产状180~200°∠62°~70,延伸3~8m,微张1~3mm,优势产状190∠63,舒缓波状,间距1.0~2.0m,局部见泥质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差。J2:产状95~110°∠60~70°,延伸2~8m,微张1~3mm,优势产状105∠60,一般闭合~微张,平直,间距2~3m,偶见泥质充填,硬性结构面,结合差。图2.3-1地质构造纲要图岩层岩性岩土层特征场内上覆土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4ml)素填土,第四系残坡积(Q4el+dl)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各地层岩性特征依新老顺序简述如下:表2.4-1场地岩土特征一览表编号地层代号岩土名称厚度(m)描述1-0Q4l淤泥0.5~4.0(ZK105)灰黑色、褐灰色,有臭味,含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手触有弹性和海绵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主要分布在场地南侧(1-7#、1-9-1#、1-9-2#)区域。2-0Q4ml素填土0.5~21.3(ZK23)杂色,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块碎石、黏性土等组成,偶见生活垃圾,主要来源本平场工程及周边工程,采用抛填方式进行堆填,与人行道接触位置进行碾压,堆填时间为3~5年。稍湿,密实程度呈松散状为主,均匀性差,块石含量25-50%,粒径20~200mm,最大可达800mm。场地内均有分布;该区域原始地貌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3-1Q4el+dl粉质黏土0.5~6.2(ZK112)黄褐色,以黏土矿物为主,含少量的角砾,絮状结构;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可塑状为主;主要分布在场地回填土下部区域。~~~~~~角度不整合~~~~~~9-0J3s-Sm砂质泥岩红色、紫红色为主,局部含青灰色团块;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厚1.0~3.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中柱状,节长5~20cm,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质软。主要分布在回填土下部区域。为本场地的主要地层。9-1J3s-Ss砂岩灰、灰白色,细~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矿物。强风化带厚1.0~3.0m,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柱状、中柱状,节长5~25cm,岩体较完整,多为钙质胶结,局部为泥质胶结,岩质较硬。为本场地的次要地层。特别提示:在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带(基岩面附近),受地下水频繁活动的影响,常形成以软~可塑状粘性土为主、厚度0.20~0.50m(局部原始沟谷地段可达1m以上)的软弱薄层。基岩面起伏情况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地的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具有起伏变化的特征,其起伏变化情况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原始地貌起伏特征及城市建设对原始地貌的改造等影响。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并结合老地形图分析,基岩面埋深0~21.3m,场地整体的基岩面随原始地形起伏,原始地貌为斜坡沟谷地带,基岩面起伏较大,倾角0~25°。在覆盖层与基岩接触带(尤其粘土岩基岩面附近),受地下水频繁活动的影响,常形成厚度约0.10~0.50m(局部可达0.5m以上)的泥化软弱薄层。场地基岩强风化带随基岩面起伏变化,厚度一般1.0~3.0m;但在局部地形较陡的地段,基岩由于侧向风化的影响,强风化带厚度相对较大,最大可达3.0m以上。基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体总体较完整,裂隙较发育,均匀性较好。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特征在场地南侧(1-7#、1-9-1#、1-9-2#)分布有水塘,其中1-9-1#、1-9-2#水塘面积约1742m2,水深一般1.0~2.5m;1-7#水塘面积约665m2,水深一般0.1~0.5m。除上述水塘外,未见其他对拟建工程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表水体。地下水特征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场地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和人工填土层,以上层滞水、潜水形式存在。上层滞水主要分布在人工填土中,水位水量有明显季节变化,无统一的稳定水位。潜水主要位于粉质黏土之上的人工填土中,勘察期间钻孔地下水位分布在较广,勘察期间钻孔水位290.5~297.40m。2、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包括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分布在浅表层基岩强风化基岩中,为局部上层滞水或小区域潜水,水量小,受季节性影响大。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厚层块状砂岩层中,以层间裂隙水或脉状裂隙水形式储存,泥岩相对隔水;水量稍大,动态稍稳定,综合沿线相邻场地勘察成果及地区经验,孔隙裂隙水一般为区域性潜水或局部承压水。3、地下水动态特征根据已有的以往的资料和本次勘察,场地内地下水动态与降雨量关系密切,呈同步化特点;地下水位变动幅度290.5~297.4m;最高地下水位约297.40m。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主要接受降雨、地表水体、地下管网渗漏补给,下渗至岩土界面沿原始地貌沟谷向下排泄,汇入溪沟中。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上层孔隙水及溪沟、水库等地表水体补给;主要沿贯通性结构面向低洼露头排泄,整体循环较缓慢。水文地质单元划分本次水文地质单元分区的原则主要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如含水岩组与地下水类型,地貌类型,地下水的分布,埋藏与出露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同时应尽量考虑水文地质单元的完整性。本项目场地都属于同一个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根据本次勘察结合原始地形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向南东侧排泄,建议施工前应准备相应的抽排措施。水文地质参数详见表3.2-1。岩、土层渗透性根据前期勘察及周边勘察工程的水文测试成果,对各土层渗透系数进行综合取值:填土渗透系数11.54~13.19m/d,为强透水层;粉质粘土的渗透系数0.171m/d,为弱透水层;场地基岩(砂质泥岩、砂岩)的渗透系数0.09~0.15m/d,为弱透水层。不良地质作用通过本次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岩溶、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特殊性岩土及有毒有害气体场地内特殊岩土有:素填土、风化岩及残积土。上述特殊岩土的特征、分布范围、厚度等详见2.4节。沿线岩土主要为人工填土、粉质黏土、砂岩、砂质泥岩,无煤层,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相关评价详见第4.6节。岩土物理力学特征岩土测试成果统计与分析整理分析标准本次勘察根据项目特征,岩土测试成果统计分析按同一构造部位、地貌单元、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划分工程地质单元。根据工程地质单元、岩土层位与参数的差异划分不同的统计单元。本次共划分统计2个单元,分别是砂岩、砂质泥岩。统计方法及过程按《工程勘察标准》11.2节执行。室内岩石试验本次勘察采取52组岩样,其中43组砂质泥岩,9组砂岩。室内岩石试验剔除异常值后进行统计,统计详见附表3.1-1~3.1-2: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4.7Mpa,变异系数0.14,变异性低;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2.6Mpa,变异系数0.16,变异性低;中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25.2Mpa,变异系数0.16,变异性低;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7.3Mpa,变异系数0.19,变异性低。室内土工试验1、物理力学试验本次勘察采取0组土样送试验室作腐蚀性测试,利用相邻工程《重庆绿岛新区北部路网工程—轨道片区—杨柳坝路西延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4组土样测试成果;其测试成果统计见表3.1.3-1~3.1.3-2。3.1.3-1粉质黏土室内试验物理性质统计分析表样号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g/cm3)饱和密度(g/cm3)干密度(g/cm3)比重孔隙比饱和度(%)10mm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ZK1-1525.81.941.981.552.710.75392.831.419.90.5111.5ZK2-1525.31.951.981.562.720.74792.131.219.60.4911.6ZK3-2126.11.941.981.542.730.77392.131.919.40.5412.5ZK3-2924.51.962.001.582.710.71892.530.919.70.4311.2样本数44444444444最大值26.11.962.001.582.730.77392.831.919.90.5412.5最小值24.51.941.981.542.710.71892.130.919.40.4311.2平均值25.41.951.991.562.720.74892.431.419.70.4911.73.1.3-2粉质黏土室内试验力学性质统计分析表野外编号天然快剪压缩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压缩系数a1-2(MPa-1)压缩模量Es1-2(MPa)ZK1-1522.112.50.443.98ZK2-1521.812.70.424.16ZK3-2121.511.10.453.94ZK3-2922.413.10.384.52样本数4444最大值22.413.10.454.52最小值21.511.10.383.94平均值22.012.40.424.15标准值(建议值)19.811.2备注:统计数量不足6组的,应结合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取值。室内水样试验本次勘察采取0件水样进行简分析+侵蚀性CO2试验,利用相邻工程《重庆绿岛新区北部路网工程—轨道片区—杨柳坝路西延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1件水样试验成果,其测试成果见表3.1.4-1。表3.1.4-1水室内试验统计表ZK46阳离子(mg·L-1)K+Na+Ca2+Mg2+NH4+Fe2+Fe3+总计4.8223.1642.611.97﹤0.04//82.55阴离子(mg·L-1)HCO3-Cl-SO42-F-OH-NO3-CO32-总计147.524.1941.53/01.860241.57PH:8.51永久硬度Ρ(CaCO3):0.00mg·L-1侵蚀性CO2、游离CO2分别为0、0mg·L-1暂时硬度Ρ(CaCO3):155.67mg·L-1动力触探试验本次勘察选取3个钻孔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详见附表3.1.5-1~3.1.5-3),对试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详见表3.1.5-1。表3.1.5-1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土类别孔号试验段(m)平均修正击数变异系数密实度均匀性素填土ZK21.5~8.24.720.46松散差ZK231.7~7.64.840.47松散差ZK1142.1~6.84.460.41松散差ZK1191.5~7.04.270.52松散差根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素填土层修正后动探平均锤击数:1.0~15.0击(剔除异常值),变异性很高,这与填土中块石含量不均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场地素填土密实程度为松散为主,均匀性差,总体与现在钻探揭示基本吻合,同时提请设计在使用该层时应注意其密实度。物探测试1、声波本次勘察选取了0个钻孔进行声波测试,利用相邻工程《重庆绿岛新区北部路网工程—轨道片区—杨柳坝路西延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4个钻孔进行声波测试成果;测试结果统计见表3.1.6-1。表3.1-6声波测试成果统计表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m)Vp体(m/s)Kv完整性ZK3-20强风化泥岩6.60~9.6017560.26破碎中风化砂岩9.60~13.6029640.61较完整ZK3-21强风化砂岩5.90~6.4020410.29破碎中风化砂岩6.40~13.4030260.64较完整ZK3-23中风化砂岩5.0~12.5031340.68较完整ZK3-4强风化泥岩1.40~4.4017420.26破碎中风化泥岩4.40~12.9026930.62较完整根据声波测试成果:强风化层完整性系数0.26~0.29,属破碎,砂岩岩体完整系数为0.61~0.68,完整程度为较完整;砂质泥岩岩体完整系数为较完整,完整程度为0.62。2、剪切波本次勘察选取0个钻孔进行剪切波测试,利用相邻工程《重庆绿岛新区北部路网工程—轨道片区—杨柳坝路西延线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4个钻孔进行剪切波测试;测试成果统计详见表3.1.6-2。表3.1.6-2剪切波测试成果统计表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m)Vs(m/s)土的类型ZK3-20粉质黏土0.0~6.0178中软土强风化泥岩~9.0616软质岩石中风化砂岩~13.01040岩石ZK3-21粉质黏土0.0~5.0174中软土强风化砂岩~6.0716软质岩石中风化砂岩~13.01062岩石ZK3-23素填土0.0~4.0148软弱土中风化砂岩~12.01100岩石ZK3-4强风化泥岩0.0~4.0611软质岩石中风化泥岩~12.0945岩石本场地素填土剪切波速度范围为148m/s,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度范围为174~178m/s。根据剪切波测试成果:素填土土为软弱土,粉质泥岩土为中软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1、岩土体的物性及变形指标的代表值取算术平均值;强度指标的代表值取标准值,地基承载力代表值取极限标准值。2、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11.3.3条,岩体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取岩石的弹性模量、变形模量平均值的0.7倍;岩体泊松比取岩石泊松比的平均值。3、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11.3.4条、11.3.5条、11.3.6条,岩体抗拉强度标准值取岩石抗拉强度标准值的0.4倍,岩体内摩擦角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倍,岩体粘聚力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3倍,边坡岩体、洞室围岩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标准值应乘时间效应系数0.95;土层内摩擦角、粘聚力取试验统计标准值;岩层层面及裂隙面的黏聚力、内摩擦角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4.3.1结合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情况选取;岩土界面抗剪强度指标按粉质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地区经验、根据现状反应综合确定。4、地基承载力①《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中11.4.2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中4.2.6条的规定,砂质泥岩地基极限承载力特征值可由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施工或使用期间浸水地段采用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区内基岩为较完整岩体,地基条件系数取1.3,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γf=0.33。②嵌岩桩基础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9条,按下式进行计算:Quk=Qsk+Qrk。5、岩体水平抗力系数与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参照《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11.3.8选用。6、中风化岩石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8.2.3-2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较完整岩层的地基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G.0.1-1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岩土与挡墙基底摩擦系数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表11.2.3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7、风化岩、土体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4.7.4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土体与土钉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表5.2.5并结合地区经验提供。8、桩侧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根据《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DBJ/50-200-2014)表5.3.6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桩侧土的负摩阻力系数根据土体特征结合《建筑桩基础设计与施工验收规范》(DBJ/50-200-2014)表5..4.3,并根据地区经验综合确定。9、渗透系数依据水文试验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10、设计参数建议值:在现场测试、室内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原则确定,各统计单元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3.2-1。表3.2-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岩土参数素填土粉质黏土砂质泥岩砂岩岩土界面结构面强风化中风化强风化中风化裂隙面层面重度(kN/m3)天然21*19.524*25.5*24*24.9*饱和22*19.926.0*25.2*内聚力(kPa)天然2619.8540169818*50*25*饱和16.2*内摩擦角(°)天然611.2324010*18*12*饱和8.2*抗拉强度(kPa)120428抗压强度(MPa)天然3.9-7.017.7-31.64.725.5饱和2.0-4.011.0-22.72.617.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实测120*280*1115400*7420岩体与锚固体粘结强度标准值(kPa)300*900*基底与基底土的摩擦系数0.28*0.25*0.35*0.45*0.40*0.50*泊松比0.390.13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55*140*200*负摩阻力系数0.25*岩体变形模量E0(MPa)4751953岩体弹性模量Ee(MPa)6202368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7*20*40*100*岩体水平抗力系数(MN/m3)45*300*临时开挖坡比1:1.51:1.01:0.51:1.01:0.5永久开挖坡比1:1.751:1.51:0.751:1.51:0.75注:1、带“*”的参数为重庆地区经验参数。2、根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表11.3.8-1,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中水平抗力系数系数的比例系数乘以0.4后采用。3、场地粉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仅代表可塑状粉质粘土,如在遇水等特殊条件下粉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将急剧下降,施工中应做好截排水措施。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根据室内试验、现场测试的统计结果,依据依据《工程勘察标准》(DBJ50/T-043-2024)第3.1.1~3.1.7,综合判定本项目中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划分见表3.3-1。表3.3-1岩体基本质量等级汇总表地质年代岩体名称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基本质量等级J2s砂质泥岩极软岩较完整Ⅴ砂岩较软岩较完整Ⅳ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评价本项目场地及影响范围未发现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岩溶、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斜(边)坡稳定性评价现状斜(边)坡(1)根据现场调查,在场地北侧有3.0~10.0m的岩质边坡,为周边道路修建后所致,边坡长约110m,边坡岩体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坡面未支护,倾向15°~20°,坡角一般35~45°。边坡与边坡岩体内部存在的结构面的关系见极射赤平投影图4.2.1-1,根据赤平投影图并结合剖面20-20~26-26分析可知,该侧边坡为切向坡,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岩体强度控制。边坡类型为Ⅳ类,等效内摩擦角52°。根据现场调查,边坡无开裂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岩质边坡无整体稳定问题,现状基本稳定。(2)根据现场调查,在场地西侧有5.0~12.0m的土质边坡,为周边道路修建回填所致。填土边坡倾向85º~110º,边坡长约190m,边坡坡角25~40º。边坡组成物质主要为松散状的素填土,碎块石含量40~50%,粒径50~200mm,局部可达1m,堆填时间在3年以上。根据1-1~10-10剖面分析可知:该填土边坡在横向上岩土界面较平缓,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由于该边坡未经任何支护,在暴雨等不利工况下,局部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滑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边坡未出现开裂、变形等现象,边坡现状基本稳定。(3)根据现场调查,在场地南侧有8.0~10.0m的土质边坡,为周边道路修建回填所致。填土边坡倾向5º~25º,边坡长约190m,边坡坡角25~35º。边坡组成物质主要为松散状的素填土,碎块石含量40~50%,粒径50~200mm,局部可达1m,堆填时间在3年以上。根据16-16~19-19面分析可知:该填土边坡在横向上岩土界面较平缓,不会沿岩土界面产生整体滑移,由于该边坡未经任何支护,在暴雨等不利工况下,局部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滑动。根据现场地质调查,边坡未出现开裂、变形等现象,边坡现状基本稳定。环境边坡拟建场地北侧主要为原始地貌,高程在地面高程300~312m之间;其他3侧受周边建设影响,原始地貌遭到破坏,形成居民聚集地等,高程在地面高程294~310m之间,局部边坡较陡40°~50°;四周为市政道路,周边道路地面高程296~310m之间,相对高差小,总体地形坡度一般0°~5°。(1)东侧(H2-H3):根据剖面9-9~14-14,按设计设计方案实施后,将会在该侧形成高约1~2m的环境边坡,边坡长约101m,为土质边坡,坡向90°,环境边坡采用绿化与既有道路(东林北路)顺接。(2)南侧(H3-H4、H4-H5):eq\o\ac(○,1)H3-H4段:根据剖面1-1~6-6、20-20~32-32,H3-H4段按设计方案实施后,将会形成最大高度约8.3m的环境边坡,边坡长约375m,为土质边坡,坡向110°~200°,现状地形平缓,回填后不易沿岩土界面滑动,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回填后可能沿土体内部产生滑动。该项目为一期项目,若二期项目近期不实施或超过2年实施,建议按1:1.75进行放坡处理,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并设置相应的截排水措施。若二期项目近期实施或不超过2年实施,建议设计该段边坡结合二期±000标高统筹考虑,并按1:1.50的临时坡率进行放坡处理,并对坡面进行封闭处理。eq\o\ac(○,2)H4-H5段:根据剖面16-16~19-19,H4-H5段按设计方案实施后,形成高约1~2m的环境边坡,边坡长约60m,为土质边坡,坡向200°,环境边坡采用绿化与既有道路(景山路)顺接。西侧(H5-H1):根据剖面1-1~11-11,H4-H5段按设计方案实施后,将形成高约5m的环境边坡,边坡长约188m,以土质边坡为主,局部形成高约1.0m岩质边坡(强风化),坡向282°,该侧边坡岩土界面平缓,边坡开挖后,不易沿岩土界面滑塌,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塌。由于上覆土层厚度较大,若具备放坡条件,建议按1:1.75进行放坡处理,若不具备放坡条件,采用抗滑桩对其进行支挡。北侧(H1-H2):根据剖面16-16~32-32,H1-H2段按设计方案实施后,形成高约1~2m的环境边坡,边坡长约295m,为土质边坡,坡向8°,环境边坡采用绿化与既有道路(杨柳坝路)顺接。 基坑边坡图4.2.3-1基坑边坡分段示意图AB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南侧,边坡倾向20°,边坡长55m左右。根据16-16'~19-19'剖面,按设计标高±0.00=306.48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5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回填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动,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BC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西侧,边坡倾向110°,边坡长130m左右。根据2-2'~10-10'剖面,按设计标高±0.00=306.64~406.86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5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主要回填土质边坡,局部形成最大高度约3.6m的岩质边坡。其中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岩质边坡部分:根据赤平投影图4.2.3-1,边坡属反向坡,组合交线J2裂隙为外倾不利结构面,整体稳定性主要受J2控制。边坡开挖可能沿J2裂隙平面滑动。选择3-3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计算结果见表4.2-3-1,其稳定系数2.65,稳定,但受施工扰动和卸荷影响后,可能出现沿裂隙面的滑塌掉块现象。边坡岩体以砂质泥岩为主,较完整为主,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破裂角取6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议强风化段按1:1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中风化段按1:0.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施工时对坡面松动易滑落块体进行清除或锚固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表4.2.3-1BC段边坡J2裂隙外倾时稳定性计算成果表条块号滑坡体自重或某条块自重外倾结构面下滑力(kN/m)抗滑力(kN/m)剩余下滑力(kN/m)传递系数稳定性系数(Ks)土体重度(kN/m3)滑体体积(m2/m)重量(kN/m)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126.04.61119.89605.115018103.8274.970.002.65CD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北侧,边坡倾向200°,边坡长63m左右。根据16-16'~19-19'剖面,按设计标高±0.00=305.82m平场后,将会形成最大高度约5.5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动,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DE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北侧,边坡倾向200°,边坡长130m左右。根据20~20、22-22'~24-24'剖面,按设计标高±0.00=306.64~406.86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3.6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主要岩质边坡,岩体主要为砂质泥岩,根据赤平投影图4.2.3-2,边坡属切向坡,组合交线BO、J1裂隙为外倾不利结构面,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主要受J1控制。边坡开挖可能沿J1裂隙平面滑动。选择23-23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计算结果见表4.2-3-1,其稳定系数1.89,稳定,但受施工扰动和卸荷影响后,可能出现沿裂隙面的滑塌掉块现象。边坡岩体以砂质泥岩为主,较完整为主,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破裂角取61°。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议强风化段按1:1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中风化段按1:0.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施工时对坡面松动易滑落块体进行清除或锚固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表4.2.3-2DE段边坡J1裂隙外倾时稳定性计算成果表条块号滑坡体自重或某条块自重外倾结构面下滑力(kN/m)抗滑力(kN/m)剩余下滑力(kN/m)传递系数稳定性系数(Ks)土体重度(kN/m3)滑体体积(m2/m)重量(kN/m)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126.07.71200.46636.175018178.61338.070.001.89EF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实施后,根据25-25'~31-31'剖面,该侧不形成基坑边坡。FG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实施后,根据7-7'~11-11'剖面,该侧不形成基坑边坡。GA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实施后,2-2'~6-6、20-20'~29-29'剖面,该侧不形成基坑边坡。ab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北侧,边坡倾向183°,边坡长52m左右。根据25~25'~27-27'剖面,按设计标高±0.00=298.53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4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主要岩质边坡,局部形成高约2.6m的土质边坡,其中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岩质边坡部分:根据赤平投影图4.2.3-3,边坡属切向坡,组合交线BO、J1裂隙为外倾不利结构面,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主要受J1控制。边坡开挖可能沿J1裂隙平面滑动。选择25-25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计算结果见表4.2-3-4,其稳定系数1.93,稳定。边坡岩体以砂质泥岩为主,较完整为主,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破裂角取6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议强风化段按1:1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中风化段按1:0.5坡率分阶临时放坡处理,施工时对坡面松动易滑落块体进行清除或锚固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表4.2.3-4ab段边坡J1裂隙外倾时稳定性计算成果表条块号滑坡体自重或某条块自重外倾结构面下滑力(kN/m)抗滑力(kN/m)剩余下滑力(kN/m)传递系数稳定性系数(Ks)土体重度(kN/m3)滑体体积(m2/m)重量(kN/m)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126.07.43193.18636.065018172.12331.50.001.93bc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北侧,边坡倾向183°,边坡长55m左右。根据28-28'~30-30'剖面,按设计标高±0.00=298.53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5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动,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cd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东侧,边坡倾向270°~290°,边坡长31m左右。根据12-12'~14-14'剖面,按设计标高±0.00=298.53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5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动,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de段边坡:按设计方案实施后,根据8-8'~11-11'剖面,该侧不形成基坑边坡。ef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南侧,边坡倾向20°,边坡长85m左右。根据25-25~29-29'剖面,按设计标高±0.00=305.82m平场后,将会形成最大高度约3.9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动,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gh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西侧,边坡倾向110°,边坡长25m左右。根据8-8'~9-9'剖面,按设计标高±0.00=298.53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6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土质边坡,横向岩土界面平缓或反向,不易沿岩土界面整体滑塌失稳,由于边坡高度较大,可能沿土体内部滑动,建议按1:1.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ha段边坡:该段边坡位于场地北侧,边坡倾向100°,边坡长45m左右。根据10~10'~11-11'剖面,按设计标高±0.00=303.53mm平场后,将会形成高约5.0m的基坑边坡,边坡为主要岩质边坡,根据赤平投影图4.2.3-4,边坡属反向坡,组合交线J2裂隙为外倾不利结构面,整体稳定性主要受J2控制。边坡开挖可能沿J2裂隙平面滑动。选择10-10剖面进行稳定性验算,计算结果见表4.2-3-5,其稳定系数2.65,稳定,但受施工扰动和卸荷影响后,可能出现沿裂隙面的滑塌掉块现象。边坡岩体以砂质泥岩为主,较完整为主,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该边坡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取50°,破裂角取6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议强风化段按1:1坡率临时放坡处理,中风化段按1:0.5坡率临时放坡处理,施工时对坡面松动易滑落块体进行清除或锚固处理,以地下室边墙兼作支挡结构。表4.2.3-5ha段边坡J2裂隙外倾时稳定性计算成果表条块号滑坡体自重或某条块自重外倾结构面下滑力(kN/m)抗滑力(kN/m)剩余下滑力(kN/m)传递系数稳定性系数(Ks)土体重度(kN/m3)滑体体积(m2/m)重量(kN/m)滑面倾角(°)滑面长(m)内聚力(KPa)内摩擦角(°)126.07.45193.7605.875018167.75324.970.001.94场地地震效应评价场地地震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GB18306-2015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T-2010(2016年版),拟建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1、地震液化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T-2010(2016年版)第4.3条,可不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2、不良地质在地震作用下稳定状态根据4.1节分析,场地内不良地质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状态为稳定。3、隐伏断裂场地范围内勘察未发现在隐伏断裂。地震效应评价1、土的类型根据3.1.5节试验统计,场地内人工回填素填土剪切波速148m/s,为中软土;粉质黏土剪切波速174m/s,为中软土;场地内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为坚硬土/软质岩石或岩石。2、场地类别依据场地覆盖层厚度、覆盖层等效剪切波速,地质、地形及地貌特征。按《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第3.1.3条进行场地类别划分、第3.1.2条进行场地地段类别划分。本场地地段类别、地段类别划分详见表4.3-1~4.3-2。(1)工程各房屋按单独结构单元考虑,且车库与房屋建筑结构分离。拟建建筑地震效应分段评价一览表详见4.3-1。表4.3-1场地类别划分表建筑物场平后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后期(s)地段类别备注1-1#0~10.3148II0.35一般地段1-2#4.0~13.2148II0.35一般地段1-3#5.0~14.6148II0.35一般地段1-4#0~3.7148II0.35一般地段1-5#0>500I10.25有利地段1-6#0~3.4148II0.35一般地段1-7#9.0~12.0148II0.35一般地段1-8#7.4~15.0148II0.35一般地段1-9#7.4~18.0148III0.45一般地段S1-1#0~1.5>500I10.25有利地段S1-2#3.0~12.1148II0.35一般地段S1-3#3.0~10.1148II0.35一般地段场地平场完成后(压实处理)应对填土土层剪切波速值进行复测,并校核场地类别及特征周期等参数。(2)拟建主体建筑与地下车库结构不脱开时,根据拟建工程情况,该工程划分为1个地震效应评价单元:即1#~9#、地下车库1F、2F为一评价单元。拟建建筑地震效应分段评价一览表详见4.3-2。表4.3-2场地类别划分表建筑物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后期(s)地段类别备注1#~9#、地下车库1F、2F0~10.5148II0.35一般地段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评价根据勘察,拟建场地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管网渗漏等补给。在雨季,大气降水易于下渗至松散土层中形成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对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76-2025塑料中空成型机安全要求
- 建筑工程门窗分包合同
- 土地买卖合同协议
- 劳动人事合同劳动合同
- 业务代理合同协议
- 建筑清洁劳务合同
- 报社编辑合同协议
- 工程合同中止协议
- 代理饮料保证金合同协议
- 主持协议合同
- 婴幼儿舒适睡眠环境打造试题及答案
- 16J914-1 公用建筑卫生间
- 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管理规程、制度
- 兵团精神讲座-课件
- 红十字基本知识ppt参考课件
- 建设工程招标技术标准和要求模板
- JJF1101-2019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三级上 Toby and the Eagle教学设计
- 腌腊肉制品生产车间工艺布置图
- 警棍盾牌操教案(共12页)
- 电气检测报告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