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青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5.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信息技术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人类的智力活动,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是稳固的。人工智能这种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被人类单一垄断的智力工作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介入或替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特征,使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得到了改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是对人文素材的阅读理解,甚至对于人类始终保持高贵优雅地位的写作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也由此深刻动摇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能力非凡,人类无法深入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人类设计出基本的网络结构体系,然后由人工智能对人类标注过的海量数据进行吞吐和修正,最终实现智慧的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到底是如何涌现的,每个神经网络参数是如何确定和被使用的,人类基本无法理解。准确地说,目前人类对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理解近似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程度。人类基本可以了解到人类大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的相互连接形成的自然神经网络,也大概知道人脑的功能分区和粗浅的作用机制,然而对于进一步的运作细节却无从得知。众所周知,人类在人文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伦理导向。在这方面,人类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约束。然而,从目前进展来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和法律的约束。例如,对人工智能提出违法信息或者宣扬严重违背社会价值体系的对话要求时,人工智能会发现并拒绝。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是能够执行伦理规则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人性,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实际上人类对于人性的内在机理也并未十分清楚,如性善论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而性恶论认为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那么现在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做到经过训练能够部分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历来存在着两种基础性的惯性思维,这在人文学科研究者中更为常见。一是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二是认为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自人类,其上限不能超出人类知识的范围。这两种惯性思维,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是沿着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蹒跚模仿和算法优化而来。但这两种思维的根源依然表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体系底层逻辑的不了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在任何领域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工智能参与和引发的根本变革。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与人类越来越紧密的协同工作,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同时,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问题:这都需要人文学科研究者做好积极的应对。(摘编自何哲《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坚守与发展》)材料二:DeepSeekV3这类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模型,它们拥有强大的文献综合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根据设问快速地生成合乎逻辑的文本,轻而易举地完成日常公文写作和演示文稿创制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果人们总是不受限制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作为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的能力必然会被削弱,可能导致人文学科的异化。先从作品角度看,人文学科以探寻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为目的,人文作品是创作者个人感受、生命体悟的个性化表达,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有普遍性贡献,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写作风格输出的“创作物”,只不过是将人类思想分解为不同的部件,再以看似合乎逻辑的方式制作出的内容,是基于数据运算的结果,缺乏人文精神和人的真实感受,不具备独属于人自身生存经验的亲身性和唯一性,这必然会侵蚀人的主体性价值。再从读者角度看,沉溺于人工智能的文本内容,会导致阅读者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浅层化和同质化。诚然,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已经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但依然是人类设计的产品和工具。人工智能依赖既有的数据和人类训练作为强化学习的基本方式,目前尚无自我建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在深度解读和归纳推理方面,其能力也还非常有限。总体上,它还是一种文字处理和日常工作的辅助性工具,在主观思维的独特性上,人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可以断定,无论人工智能显得多么地智能,它也不可能像先贤圣者一样以一以贯之的精神阐述思想和观念,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容取代,探寻人之存在的价值意义、创造和更新规则依然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使命。(摘编自邬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文科无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够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的结果。B.对人工智能的分析,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惯性思维表现出人类的无知与傲慢。C.人工智能强大的文献综合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D.人工智能基于数据运算生成的“创作物”会导致读者认知结构浅层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并不意味着它已具有人类主观思维。B.人类对人工智能和大脑的理解程度相近,说明人工智能与大脑的运作细节相似。C.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文学科的异化,从而带来了伦理上的风险。D.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促进作用,与材料一的侧重点不同。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一第二段“人工智能动摇了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的主体性地位”观点的一项是()A.在苗族纹样保护领域,AI通过分析数千种传统图案生成的蝴蝶纹、牛纹等新样式、被民族学者认为比现代人类在此方面的传承更贴近原始文化基因。B.“阿尔法折叠2”模型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已预测几乎所有已知的2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C.在利用DeepSeek快速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检索出相关文献后,课题研究者梳理出课题研究现状,并确定研究方向。D.ChatGPT3.5生成的诗歌在盲测中被63%的参与者误判为莎士比亚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且其直白的语言风格更符合现代读者偏好。4.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请依据材料一列出反驳的理由。5.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该何去何从?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藏朱强山路像一枚弯钩,轻轻地甩进深山。我有意把车玻璃摇开,连绵的绿色连接了古老的岁月。群山荡漾的色彩在暮色中快速沉陷,山的起伏在车轮底下逐渐显现。偶尔一个急转弯,汽车喇叭在山道上发出一声吼,夜被撕开了,而多少峥嵘的岁月就隐藏在这起伏与转折里。满目的丘陵,将大地团团围住。当年,为了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留守在苏区的战士们已毫无退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向导,将有多少突围的战士误入敌人的包围圈。千钧一发,有一个声音在战士们中间小声地传开了:翻过前面的山梁,就到了油山。那里有负责与大家接应的当地同志……当夜,我们住在距离油山墟不远处的一家民宿。次日正逢油山墟日。墟,是赣南的乡村集市。相比起日子的藏,墟就是日子里的显,显山露水,大显于市。城里人的早晨刚被一声哈欠撞醒,但墟已开张了好几个时辰。人们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街面上摊位随意布置,仿佛即兴之作。摊子普遍都小,小至一两个簸箕,里面盛着藕、山桃、荸荠、山芋、干笋或白条。客家人喜欢把各种食物晒干或腌制保存,这与他们勤俭持家的传统不无关系。历史上客家人饱尝过战乱与饥荒,居安思危、克己节欲的思想也就在潜意识里沉淀下来。时间往前推,回到20世纪30年代。1935年4月,敌人清剿的重点已转向油山。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被严格控制,他们企图将山中红军游击队活活困死。①凝重的树影从空中落下,阴森森的。敌人派出了搜山队和探子潜伏于各处,游击队员一声咳嗽,立马就会有大量蛆虫般的敌军围上来。紧接着机枪在林中一阵乱扫,②子弹在叶片上发出嗖嗖狂叫,寒光凛凛的刺刀也向着草垛里一阵猛刺。敌人还想出了更阴毒的招数,让地主婆拎个饭菜篮子满山叫喊:“同志哥,我是翠花,给大伙送饭来了。”但这种拙劣的伎俩,在游击队面前往往不攻自破,因为村民们送粮食向未都是悄无声息的,他们把行迹藏在大雾或者夜色中。山里缺衣少粮,所幸资源丰富,春笋、蕨菜、苎麻叶、鼠曲草……条件允许,野菜可以水煮;情况紧迫,直接干嚼。有经验的战士,一眼就能认出路边的鼠曲草。每至清明时节,女人们将篮子里的鼠曲草洗净晾干,然后剁碎蒸熟,和上糯米粉,揉成一颗颗翡翠般透亮的青团。单调的餐桌上,多了一抹亮色。不过,③战争把原本平静的生活都搅乱了。孤灯下,一个年迈的母亲在思念他久出未归的儿子,一个将要分娩的女人,正心心念念着她深爱的丈夫。可这个被情感牵系的人,却毅然地选择了扛起枪。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战士来说,他们岂忍心与亲人割断联系?但如果不勇敢地奔向战场,他们又怎能够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日当正午,热闹云散,墟市只留下环卫工人在街心挥动扫帚。扫帚的沙沙声应和着田野里的鸟鸣与风声。楼上的窗户里传出小儿的啼哭,人们把买来的肉烹饪成一道道客家美食,远近已经听得到乡亲们在一张桌子前划拳行酒令了……午饭时,当地人端来了一盘油炸马蜂。马蜂凶猛的性情早已经被沸油滤去,剩下的是金黄酥脆的外表,佐以用姜丝、蒜泥、腐乳调制的辣椒酱,味道特别爽口。后来,我从陈毅元帅当年的回忆录中,读到了这道别具一格的菜品,④惊喜莫名:“大树棵里,马蜂多得很,搞个竹篾背斗,护着头脸,把蜂窝一烧,马蜂飞去了,然后将幼虫搞下,把来一炒,跟蚕蛹一样香脆……”在前途未卜、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想到革命者的内心仍然这么从容,这需要多少勇气和定力!断粮以后,游击队员们只能靠山吃山了。大山对人的恩情从来都是不分厚薄的。山把这些失散之人接纳下来,锤炼他们的筋骨和意志。苦难让人变得更加坚强,也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迎接革命的波澜壮阔。历史通常存在于书本或人的记忆里,油山把原本光滑平坦的土地变得皱褶纵横,像一部书。当年,红军依托油山周围的几个屋场,秘密地进行地下活动,谁也说不清山里到底潜然;多少游击队员。有人说,凡有树木摇动之处,就有游击队。红色故事也就在当地百姓中口耳相传。老朱的奶奶李桂花把红色往事作为遗产传给了老朱,老朱成了油山往事的一名精彩的讲述者。老朱说,他的奶奶李桂花救了一个人的命。当时那人脸色青紫,衣服上补丁摞补丁,但帽子上的红星却光彩熠熠。那人显然是被毒蛇咬伤了,也不知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到了村后面的这片竹林,他想再多走一步,但眼前的天地迅速地黑了下来。李桂花看在眼里,一切都看明白了,她的心怦怦直跳。难道村里正在搞连坐法,私藏游击队员要杀头她会不知道?然而,她没有迟疑,是客家人本性里的善良与仗义让她奋不顾身。死生虽大,但如果丢了立身的“义”,活着的意义又在哪呢?这个陌生人最终被一间漆黑的阁楼接纳下来,草药与食物,让他的体力得以恢复。在最艰难的时刻,他被客家人持续的暖意包裹。这些热情洋溢的面孔也因此构成了深藏他身份的另一重深山。山色在明艳的阳光中呈现出花岗岩的纹理,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脸,脸上的皱褶里嵌满了远行者的苦难与坚毅。那些留守在大山里的红军战士,尽管没有随红军主力奔赴漫漫长征,但在精神的层面上却堪称另一种远行者。他们潜伏在敌人重兵围困的内部,高擎革命的烛火在人间赶路。整整一天,我在油山漫游。墟镇后面流淌的绿色中蓄满了山的力量,无数劳作者在山里忙碌,绿色中,他们的背影摇曳出诗的浪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山中环境描写,既呈现出了山区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特征,又营造了一种萧索苍凉的氛围。B.文章对墟市上人物情绪、摊位的布置、食物的种类进行描写,展现了油山人的愉悦、自由、淳朴。C.文章既写了战争时期红军战士在山中的艰难困苦,又写了当今山民们的恬淡安宁,引发读者思考二者内在的关联。D.本文和茹志娟的《百合花》,都表现了战争年代老百姓善良、深明大义的品质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情。7.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用凝重的树影写出了环境的阴森,将读者带入敌人即将清剿搜山的紧张氛围中。B.句子②运用比拟的修辞,赋予子弹以其它物象的情态,生动形象,增强了感染力。C.句子③是行文思路的跳转,由眼前平静的生活跳转到战争带来的亲人的别离与思念。D.句子④中“我”惊喜的是,当年苦难中的战士们在生死攸关时内心的从容与淡定。8.文章的标题“山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有作家评论说《山藏》打破常规,叙事时在历史与现实间自如穿梭。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事的艺术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合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节选自赵蕤《反经·论士第七》,有删改)材料二:且世主莫不愿得尼、轲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自非题榜其面曰“鲁孔丘”“邹孟轲”,殆必不见敬信。何以明其然也?此二者善已存于上矣。当时皆见薄贱而莫能任用,困厄削逐,待放不追,劳辱勤瘁,为竖子所议笑,其故获也。夫淳淑之士,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耻乡原之誉,绝比周之党,必待题其面曰“鲁仲尼”“邹孟轲”,不可得也。而世主凡君,明不能别异量之士,而适足受谮润之愬,前君既失之于古,后君又蹈之于今,是以命世之士常抑于当时,而见思于后人。以往揆来,亦可容易?向使贤不肖相去如泰山之与蚁垤,策谋得失相觉如日月之与萤火,虽顽嚣[注]之人犹能察焉。常患贤佞难别,是非倒纷始相去如毫釐而祸福差以千里故圣君明主其犹慎之。(节选自崔寔《政论·昌言》)[注]顽露:愚昧。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是非A倒纷B始相去C如毫釐D而祸福E差以千里F故G圣君明主H其犹慎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整个,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B.“蹇叔之哭”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C.穷,处境困顿,与《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D.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高祖虽然为人英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但他却未采纳谋士姿敬的计策,终致平城战事失利。B.黄石公认为,英雄豪杰和士人百姓都十分重要,若君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国家就会政通人和。C.品德美好的人,不会歪曲正道、违背德行去赢得表面上的赞誉,虽名显当世,但仍受到君主冷落。D.材料一指出君王对忠臣谋士的建言要善听善察,材料二则认为君王应慎重地辨别贤能与奸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2)且世主莫不愿得尼、轲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14.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致政杜公以迁职惠诗韩琦满岁穷边喜未还,飞尘犹拟助高山。一年愿借虽惭寇①,万里思归却笑班②。紫塞风烟长冷淡,赤松③光景正安闲。何时少奉挥金宴,免役劳魂梦寐间。[注]①寇:东汉寇恂。他离任后,百姓曾请求再留他治理一年。②班:东汉班超。他在西域多年,年老思乡,上疏请求归乡。③赤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守边生活写起,“飞尘”“高山”暗含诗人虽身份低微但期冀仕途显达之意。B.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巧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C.颈联上句“冷淡”二字意寓边境安定,与下句的“安闲”和尾联的“挥金宴”相绾合。D.这首七律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用典精切,含蓄蕴藉,深沉咏怀,表现力强。16.请简要分析本诗情感的矛盾之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谈到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应避免《石钟山记》中提到的“______,______”的做法。(2)周邦彦《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写出了晨鸟初出、檐下欢鸣的生动情景。(3)唐诗经常用“大漠”这一意象营造荒凉、孤寂或壮美的意境,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开花的石榴树下,我们仰见了逼在半空的小雁塔,我立刻决定要攀登绝顶。导游说,很抱歉,按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准攀爬。我在世界各地旅行,几乎无塔不登,于是我对导游说,何妨先陪我爬到第三层,如果见我余勇可贾,就让我一路仰攻到顶如何。他答应了,陪我登上第三层,见我并无异状,索性让我放步登高。小雁塔内一层比一层的内壁缩紧,到了十层以上,里面的空间便逼人愈甚,登高客只能缩头缩颈,收肘弓腰,谦卑起来。兴致勃物,一路攀登,塔外的风景也不断地匍匐下去,我终于钻到了塔顶,全西安都在脚底了。18.下列句子中“仰”和文中加点的“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科学家。B.这个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仰赖丰富的自然资源。C.我们应仰承先辈遗志,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D.林冲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19.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句,将序号填入文中画横线处,并阐述理由。①我怎么能拒绝唐代风云的号召呢?②我绝不能错过这个攀登的好机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嗑瓜子”这件事儿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有健康隐患。嗑瓜子时难免会吃到有些发苦的,很多人会多吃几颗把苦味压下去,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如果吃到这种瓜子,A。因为这种有苦味的瓜子大多由于贮藏时间太久或贮藏环境不当,已经变质发霉。①发霉的瓜子极有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Ⅰ类治癌物。②长期低剂量接触或一次性接触过多黄曲霉毒素都可能增加患癌。③黄曲霉毒素分子结构在一般的光、热状态下都比较稳定,分解温度高达280℃以上。④黄曲霉毒素大部分只能通过高温灭活,日常烹调的温度并不能将它分解掉。⑤所以,吃炒瓜子的时候,只要有霉苦味儿,就赶紧吐掉并及时漱口。B,比如奶香瓜子、五香瓜子、焦糖瓜子、海盐瓜子等,其实这些口味都不推荐,如果有个别发霉有怪味的,会被各自独特的口味掩盖,让你很难吃出来,容易误食危害健康。此外,这类瓜子普遍高糖、高盐,对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并不友好。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个错别字,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其序号并做修改,22.请分别分析文中第三段加点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四、作用。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往往很难移除。面对这个世界,你会不会经常被成见裹挟而失去主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2025.03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历代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以往的信息技术只是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加速了人类的智力活动,人的主体性地位始终是稳固的。人工智能这种新信息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被人类单一垄断的智力工作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工智能介入或替代。人工智能从根本上具有了人类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机器的特征,使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得到了改变。无论是自然科学的模型设定、数据分析是对人文素材的阅读理解,甚至对于人类始终保持高贵优雅地位的写作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也由此深刻动摇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人工智能能力非凡,人类无法深入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人类设计出基本的网络结构体系,然后由人工智能对人类标注过的海量数据进行吞吐和修正,最终实现智慧的涌现。在这一过程中,智慧到底是如何涌现的,每个神经网络参数是如何确定和被使用的,人类基本无法理解。准确地说,目前人类对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理解近似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程度。人类基本可以了解到人类大脑是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的相互连接形成的自然神经网络,也大概知道人脑的功能分区和粗浅的作用机制,然而对于进一步的运作细节却无从得知。众所周知,人类在人文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价值和伦理导向。在这方面,人类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无法形成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约束。然而,从目前进展来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和法律的约束。例如,对人工智能提出违法信息或者宣扬严重违背社会价值体系的对话要求时,人工智能会发现并拒绝。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实际上也是能够执行伦理规则的。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人性,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实际上人类对于人性的内在机理也并未十分清楚,如性善论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而性恶论认为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那么现在人工智能至少可以做到经过训练能够部分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分析,历来存在着两种基础性的惯性思维,这在人文学科研究者中更为常见。一是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过人类,二是认为人工智能根本上来自人类,其上限不能超出人类知识的范围。这两种惯性思维,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确是沿着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蹒跚模仿和算法优化而来。但这两种思维的根源依然表现出人类对人工智能体系底层逻辑的不了解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我们必须承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在任何领域方面,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工智能参与和引发的根本变革。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与人类越来越紧密的协同工作,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同时,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问题:这都需要人文学科研究者做好积极的应对。(摘编自何哲《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坚守与发展》)材料二:DeepSeekV3这类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自然语言模型,它们拥有强大的文献综合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根据设问快速地生成合乎逻辑的文本,轻而易举地完成日常公文写作和演示文稿创制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果人们总是不受限制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作为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的能力必然会被削弱,可能导致人文学科的异化。先从作品角度看,人文学科以探寻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为目的,人文作品是创作者个人感受、生命体悟的个性化表达,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有普遍性贡献,人工智能模仿人类写作风格输出的“创作物”,只不过是将人类思想分解为不同的部件,再以看似合乎逻辑的方式制作出的内容,是基于数据运算的结果,缺乏人文精神和人的真实感受,不具备独属于人自身生存经验的亲身性和唯一性,这必然会侵蚀人的主体性价值。再从读者角度看,沉溺于人工智能的文本内容,会导致阅读者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者的认知结构浅层化和同质化。诚然,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行为方面已经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但依然是人类设计的产品和工具。人工智能依赖既有的数据和人类训练作为强化学习的基本方式,目前尚无自我建构语言和思想的能力,在深度解读和归纳推理方面,其能力也还非常有限。总体上,它还是一种文字处理和日常工作的辅助性工具,在主观思维的独特性上,人类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可以断定,无论人工智能显得多么地智能,它也不可能像先贤圣者一样以一以贯之的精神阐述思想和观念,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不容取代,探寻人之存在的价值意义、创造和更新规则依然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使命。(摘编自邬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文科无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够遵循伦理与法律规则,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的结果。B.对人工智能的分析,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惯性思维表现出人类的无知与傲慢。C.人工智能强大的文献综合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发展。D.人工智能基于数据运算生成的“创作物”会导致读者认知结构浅层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人工智能改变了知识体系主客体分离的状态,并不意味着它已具有人类主观思维。B.人类对人工智能和大脑的理解程度相近,说明人工智能与大脑的运作细节相似。C.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文学科的异化,从而带来了伦理上的风险。D.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促进作用,与材料一的侧重点不同。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一第二段“人工智能动摇了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的主体性地位”观点的一项是()A.在苗族纹样保护领域,AI通过分析数千种传统图案生成的蝴蝶纹、牛纹等新样式、被民族学者认为比现代人类在此方面的传承更贴近原始文化基因。B.“阿尔法折叠2”模型能根据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已预测几乎所有已知的2亿多种蛋白质的结构。C.在利用DeepSeek快速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检索出相关文献后,课题研究者梳理出课题研究现状,并确定研究方向。D.ChatGPT3.5生成的诗歌在盲测中被63%的参与者误判为莎士比亚等诗人的经典作品,且其直白的语言风格更符合现代读者偏好。4.材料二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在人文学科中的主体地位”,请依据材料一列出反驳的理由。5.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该何去何从?请结合两则材料提出建议。【答案】1.A2.A3.C4.①人工智能运作原理人类难以理解,其智慧涌现和参数确定机制不明,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方面存在不确定性。②人工智能虽能执行伦理规则,但本质是强化训练结果,并非真正具有人性,在人文学科核心的价值和思想领域,无法与人相比。5.①积极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利用其文献综合和文本生成能力提高工作效率。②坚守人文学科使命,强调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导致主体性价值被侵蚀。③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研究方向和问题,深入探讨其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影响。【解析】【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影响,材料一强调人工智能在知识发现和艺术创作中的介入,动摇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并指出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缺乏了解。材料二则指出人工智能虽能提升工作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在人文领域的独特价值。两则材料共同呼吁人文学科研究者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保持人类在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中的主导地位。【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都是经过强化训练的结果”错误,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一“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人性,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实际上人类对于人性的内在机理也并未十分清楚,如性善论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本质,而性恶论认为道德是社会训练的结果”可知,人类遵循伦理规则并非仅是强化训练的结果,还可能涉及人性、道德本质等因素。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B.“说明人工智能与大脑的运作细节相似”错误,材料一只是说人类对大模型人工智能的理解近似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与大脑的运作细节相似。C.“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文学科的异化”错误,材料二说“如果人们总是不受限制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作为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的能力必然会被削弱,可能导致人文学科的异化”,造成了人文学科的异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受限制借助”,并非一定造成人文学科异化。D.“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人工智能对人文学科的促进作用”错误,材料二既阐述了促进作用,也重点论述了人工智能在人文学科领域可能带来的弊端,如削弱人的思想创造能力、导致人文学科异化等,并非只侧重于促进作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二段观点是“人工智能动摇了人类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领域的主体性地位”。A.AI生成的图案被认为比人类更贴近原始文化基因,可以证明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B.人工智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能力已经超越了人类,可以证明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C.人工智能只是辅助人类进行文献检索,最终的研究方向和梳理工作仍由人类完成,不可以证明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D.说明人工智能在人文艺术构建(诗歌创作)方面已经达到了难以与人类区分的程度,可以证明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①从人工智能的运作原理看,“人工智能能力非凡,人类无法深入理解它是如何运作的……智慧到底是如何涌现的,每个神经网络参数是如何确定和被使用的,人类基本无法理解”,说明在知识发现和人文艺术构建方面,人工智能存在不确定性,有可能会超越人类,动摇人类主体地位。②从人工智能的伦理和人性方面看,“人工智能已经能够被赋予一定的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人性,其更多只是强化训练的结果”,人文学科核心是价值和思想,人工智能虽能执行伦理规则,但并非真正具有人性,然而随着其发展,有可能在人文学科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威胁人类主体地位。【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从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面,结合材料二“它们拥有强大的文献综合能力和文本生成能力,可以根据设问快速地生成合乎逻辑的文本,轻而易举地完成日常公文写作和演示文稿创制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人文学科应积极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利用其能力提高工作效率。②从人文学科自身使命方面,结合材料二“人文学科以探寻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为目的,人文作品是创作者个人感受、生命体悟的个性化表达,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有普遍性贡献”以及“如果人们总是不受限制地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作为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的能力必然会被削弱,可能导致人文学科的异化”,人文学科要坚守自身使命,强调人的思想创造和价值更新,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③从对新问题的关注方面,结合材料一“同时,人工智能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问题:这都需要人文学科研究者做好积极的应对”,人文学科要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研究方向和问题,深入探讨其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影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藏朱强山路像一枚弯钩,轻轻地甩进深山。我有意把车玻璃摇开,连绵的绿色连接了古老的岁月。群山荡漾的色彩在暮色中快速沉陷,山的起伏在车轮底下逐渐显现。偶尔一个急转弯,汽车喇叭在山道上发出一声吼,夜被撕开了,而多少峥嵘的岁月就隐藏在这起伏与转折里。满目的丘陵,将大地团团围住。当年,为了配合主力红军长征,留守在苏区的战士们已毫无退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向导,将有多少突围的战士误入敌人的包围圈。千钧一发,有一个声音在战士们中间小声地传开了:翻过前面的山梁,就到了油山。那里有负责与大家接应的当地同志……当夜,我们住在距离油山墟不远处的一家民宿。次日正逢油山墟日。墟,是赣南的乡村集市。相比起日子的藏,墟就是日子里的显,显山露水,大显于市。城里人的早晨刚被一声哈欠撞醒,但墟已开张了好几个时辰。人们兴致勃勃,情绪高涨,街面上摊位随意布置,仿佛即兴之作。摊子普遍都小,小至一两个簸箕,里面盛着藕、山桃、荸荠、山芋、干笋或白条。客家人喜欢把各种食物晒干或腌制保存,这与他们勤俭持家的传统不无关系。历史上客家人饱尝过战乱与饥荒,居安思危、克己节欲的思想也就在潜意识里沉淀下来。时间往前推,回到20世纪30年代。1935年4月,敌人清剿的重点已转向油山。粮、油、盐等生活必需品都被严格控制,他们企图将山中红军游击队活活困死。①凝重的树影从空中落下,阴森森的。敌人派出了搜山队和探子潜伏于各处,游击队员一声咳嗽,立马就会有大量蛆虫般的敌军围上来。紧接着机枪在林中一阵乱扫,②子弹在叶片上发出嗖嗖狂叫,寒光凛凛的刺刀也向着草垛里一阵猛刺。敌人还想出了更阴毒的招数,让地主婆拎个饭菜篮子满山叫喊:“同志哥,我是翠花,给大伙送饭来了。”但这种拙劣的伎俩,在游击队面前往往不攻自破,因为村民们送粮食向未都是悄无声息的,他们把行迹藏在大雾或者夜色中。山里缺衣少粮,所幸资源丰富,春笋、蕨菜、苎麻叶、鼠曲草……条件允许,野菜可以水煮;情况紧迫,直接干嚼。有经验的战士,一眼就能认出路边的鼠曲草。每至清明时节,女人们将篮子里的鼠曲草洗净晾干,然后剁碎蒸熟,和上糯米粉,揉成一颗颗翡翠般透亮的青团。单调的餐桌上,多了一抹亮色。不过,③战争把原本平静的生活都搅乱了。孤灯下,一个年迈的母亲在思念他久出未归的儿子,一个将要分娩的女人,正心心念念着她深爱的丈夫。可这个被情感牵系的人,却毅然地选择了扛起枪。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战士来说,他们岂忍心与亲人割断联系?但如果不勇敢地奔向战场,他们又怎能够找到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日当正午,热闹云散,墟市只留下环卫工人在街心挥动扫帚。扫帚的沙沙声应和着田野里的鸟鸣与风声。楼上的窗户里传出小儿的啼哭,人们把买来的肉烹饪成一道道客家美食,远近已经听得到乡亲们在一张桌子前划拳行酒令了……午饭时,当地人端来了一盘油炸马蜂。马蜂凶猛的性情早已经被沸油滤去,剩下的是金黄酥脆的外表,佐以用姜丝、蒜泥、腐乳调制的辣椒酱,味道特别爽口。后来,我从陈毅元帅当年的回忆录中,读到了这道别具一格的菜品,④惊喜莫名:“大树棵里,马蜂多得很,搞个竹篾背斗,护着头脸,把蜂窝一烧,马蜂飞去了,然后将幼虫搞下,把来一炒,跟蚕蛹一样香脆……”在前途未卜、生死攸关的时刻,没想到革命者的内心仍然这么从容,这需要多少勇气和定力!断粮以后,游击队员们只能靠山吃山了。大山对人的恩情从来都是不分厚薄的。山把这些失散之人接纳下来,锤炼他们的筋骨和意志。苦难让人变得更加坚强,也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迎接革命的波澜壮阔。历史通常存在于书本或人的记忆里,油山把原本光滑平坦的土地变得皱褶纵横,像一部书。当年,红军依托油山周围的几个屋场,秘密地进行地下活动,谁也说不清山里到底潜然;多少游击队员。有人说,凡有树木摇动之处,就有游击队。红色故事也就在当地百姓中口耳相传。老朱的奶奶李桂花把红色往事作为遗产传给了老朱,老朱成了油山往事的一名精彩的讲述者。老朱说,他的奶奶李桂花救了一个人的命。当时那人脸色青紫,衣服上补丁摞补丁,但帽子上的红星却光彩熠熠。那人显然是被毒蛇咬伤了,也不知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到了村后面的这片竹林,他想再多走一步,但眼前的天地迅速地黑了下来。李桂花看在眼里,一切都看明白了,她的心怦怦直跳。难道村里正在搞连坐法,私藏游击队员要杀头她会不知道?然而,她没有迟疑,是客家人本性里的善良与仗义让她奋不顾身。死生虽大,但如果丢了立身的“义”,活着的意义又在哪呢?这个陌生人最终被一间漆黑的阁楼接纳下来,草药与食物,让他的体力得以恢复。在最艰难的时刻,他被客家人持续的暖意包裹。这些热情洋溢的面孔也因此构成了深藏他身份的另一重深山。山色在明艳的阳光中呈现出花岗岩的纹理,这是一张有故事的脸,脸上的皱褶里嵌满了远行者的苦难与坚毅。那些留守在大山里的红军战士,尽管没有随红军主力奔赴漫漫长征,但在精神的层面上却堪称另一种远行者。他们潜伏在敌人重兵围困的内部,高擎革命的烛火在人间赶路。整整一天,我在油山漫游。墟镇后面流淌的绿色中蓄满了山的力量,无数劳作者在山里忙碌,绿色中,他们的背影摇曳出诗的浪漫。(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对山中环境的描写,既呈现出了山区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特征,又营造了一种萧索苍凉的氛围。B.文章对墟市上人物的情绪、摊位的布置、食物的种类进行描写,展现了油山人的愉悦、自由、淳朴。C.文章既写了战争时期红军战士在山中的艰难困苦,又写了当今山民们的恬淡安宁,引发读者思考二者内在的关联。D.本文和茹志娟的《百合花》,都表现了战争年代老百姓善良、深明大义的品质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情。7.对文中画线部分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用凝重的树影写出了环境的阴森,将读者带入敌人即将清剿搜山的紧张氛围中。B.句子②运用比拟的修辞,赋予子弹以其它物象的情态,生动形象,增强了感染力。C.句子③是行文思路的跳转,由眼前平静的生活跳转到战争带来的亲人的别离与思念。D.句子④中“我”惊喜的是,当年苦难中的战士们在生死攸关时内心的从容与淡定。8.文章的标题“山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9.有作家评论说《山藏》打破常规,叙事时在历史与现实间自如穿梭。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事的艺术效果。【答案】6.A7.B8.①“山藏”指油山隐藏着当年红军游击队员的战斗故事和英勇事迹,如游击队员在山里艰苦战斗、村民冒险救助游击队员等。②“山藏”也指油山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战争时期为游击队员提供生存物资,如今滋养着当地百姓。9.①丰富文章内容,将战争年代的艰苦与当今的安宁进行对比,展现历史的变迁。②使主题更深刻,凸显油山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延续。③增强故事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让读者更易感受那段历史。【解析】【导语】《山藏》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油山的自然风貌与历史记忆,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交织,展现了红军战士在战争年代的坚韧与牺牲,以及当地百姓的淳朴与善良。文章以“山”为象征,既藏匿了革命者的奋斗与苦难,也承载了人民的温情与希望。叙事在历史与现实间自如穿梭,既增强了时空的纵深感,又引发读者对历史与当下的深刻思考。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对革命精神的讴歌,也有对人性光辉的赞美。【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又营造了一种萧索苍凉的氛围”错误。文章开篇“山路像一枚弯钩,轻轻地甩进深山。我有意把车玻璃摇开,连绵的绿色连接了古老的岁月。群山荡漾的色彩在暮色中快速沉陷,山的起伏在车轮底下逐渐显现”,这段对山中环境的描写,呈现出山区自然风貌和地理特征,营造的氛围是宁静、幽远的,而非萧索苍凉。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语句的能力。B.“赋予子弹以其它物象的情态”错误。句子②“子弹在叶片上发出嗖嗖狂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子弹“狂叫”这一人类的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子弹飞过的声音,增强了感染力,并非赋予子弹以其它物象的情态。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山藏”,“山”是指油山,而“藏”既有隐藏之意,也含蕴藏之意。①藏历史故事:油山隐藏着众多红军游击队员的战斗故事和英勇事迹。如当年红军依托油山周围屋场秘密进行地下活动,游击队员在山里艰苦战斗,面对敌人清剿,缺衣少粮仍顽强抵抗;村民们善良仗义,冒险救助游击队员,像老朱的奶奶李桂花救助被毒蛇咬伤的游击队员,这些故事都被油山所藏。②藏自然资源:油山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战争时期,春笋、蕨菜、苎麻叶、鼠曲草等野菜,以及马蜂幼虫等,为游击队员提供了生存物资,帮助他们度过艰难时光;如今,这些自然资源依然滋养着当地百姓,如当地的墟市上有各种山货售卖,体现了油山对人们生活的馈赠。【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效果的能力。①丰富文章内容:文章在历史与现实间自如穿梭,既描写了战争年代红军战士在油山的艰难战斗,如敌人清剿,游击队员缺衣少粮、被搜捕等,又描绘了当今油山墟市的热闹、百姓生活的恬淡安宁,如墟市上人们的交易、享用美食等场景,将不同时期的画面展现出来,对比鲜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深化主题:通过这种叙事方式,凸显了油山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意义,它见证了战争年代的苦难与抗争,也见证了如今的和平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延续,过去百姓冒险帮助红军,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这种情感在岁月中传承,使主题更加深刻。③增强故事性和感染力: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不断制造悬念和冲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比如从当今的宁静生活突然转到战争时期的紧张危险,让读者更易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历史,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合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皆有忠臣谋士也。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节选自赵蕤《反经·论士第七》,有删改)材料二:且世主莫不愿得尼、轲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自非题榜其面曰“鲁孔丘”“邹孟轲”,殆必不见敬信。何以明其然也?此二者善已存于上矣。当时皆见薄贱而莫能任用,困厄削逐,待放不追,劳辱勤瘁,为竖子所议笑,其故获也。夫淳淑之士,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耻乡原之誉,绝比周之党,必待题其面曰“鲁仲尼”“邹孟轲”,不可得也。而世主凡君,明不能别异量之士,而适足受谮润之愬,前君既失之于古,后君又蹈之于今,是以命世之士常抑于当时,而见思于后人。以往揆来,亦可容易?向使贤不肖相去如泰山之与蚁垤,策谋得失相觉如日月之与萤火,虽顽嚣[注]之人犹能察焉。常患贤佞难别,是非倒纷始相去如毫釐而祸福差以千里故圣君明主其犹慎之。(节选自崔寔《政论·昌言》)[注]顽露:愚昧。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是非A倒纷B始相去C如毫釐D而祸福E差以千里F故G圣君明主H其犹慎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整个,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的“举”意思不同。B.“蹇叔之哭”与《师说》“句读之不知”的“之”用法相同。C.穷,处境困顿,与《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D.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高祖虽然为人英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但他却未采纳谋士姿敬的计策,终致平城战事失利。B.黄石公认为,英雄豪杰和士人百姓都十分重要,若君主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国家就会政通人和。C.品德美好的人,不会歪曲正道、违背德行去赢得表面上的赞誉,虽名显当世,但仍受到君主冷落。D.材料一指出君王对忠臣谋士的建言要善听善察,材料二则认为君王应慎重地辨别贤能与奸邪。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2)且世主莫不愿得尼、轲之伦以为辅佐,卒然获之,未必珍也。14.材料一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试举一例并简要分析。【答案】10.BDF11.B12.C13.(1)由此看来,不能说事情成功是因为有出计策的人,失败是因为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2)况且世上的君主没有谁不希望得到孔子、孟子这样的人来作为辅佐,(可)突然得到了,也不一定会珍视他们。14.例如汉高祖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通过这一成功与失败的对比,论证了君主对臣子计策的采纳与否会产生不同结果,强调君主应精审地听取和考察忠臣谋士的建议。【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则材料,分别从君主善用贤臣和辨别贤能的角度展开论述。材料一强调君主对谋士意见的采纳与否直接影响国家兴衰,通过历史典故对比,指出成功与失败并非取决于有无谋士,而在于君主的审察能力。材料二则批判君主对贤才的忽视,指出即使有贤才也未必能得重用,强调了辨别贤能的重要性。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君主用人之道对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是非颠倒纷乱,开始时相差像毫厘,可是祸福的差别却有千里那么大,所以圣明的君主,对此仍很慎重。“是非”作主语,“倒纷”作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在B处断开;“始相去如毫釐”与“祸福差以千里”前后形成对比,在语义和结构上都相对独立,“而”表转折,应在D处断开;“故”表示因果关系,引出结论,“圣君明主”作主语,“犹慎之”作谓语,句子完整,应在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整个/尽。句意:拥有国家的君主,不能说全国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杀人惟恐不能杀尽。B.错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蹇叔痛哭。/不懂得断句。C.正确。处境困顿。句意:收罗敌国的英雄,敌国就会陷入困境。/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D.正确。意动用法,以……为耻/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以乡里那些没有原则的人的赞誉感到羞耻。/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虽名显当世,但仍受到君主冷落”错误。材料二指出“夫淳淑之士,固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耻乡原之誉,绝比周之党”,但他们“常抑于当时”,说明品德美好的人不迎合世俗,也没有名显当世,反而受到君主冷落。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济”,成功;“覆败”,失败;“深谋”,深谋远虑。(2)“世主”,世上的君主;“尼、轲之伦”,孔子、孟子这类人;“卒”,同“猝”,突然;“珍”,珍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例如“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汉高祖是善于听取意见的君主,采纳陈恢的计谋,就攻下了南阳;不采用娄敬的计策,就被困在平城。通过这一成功与失败的对比,鲜明地展示出采纳谋士计策与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论证了君主对臣子计策的采纳与否至关重要,进而强调君主应当精审地听取和考察忠臣谋士的建议。参考译文:材料一:《论语》说:“拥有国家的君主,不能说全国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整个朝廷没有充满智慧谋略的士人,关键在于君主听取考察是否精细、审慎罢了。”拿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从前汉高祖是善于听取意见的君主,采纳陈恢的计谋,就攻下了南阳;不采用娄敬的计策,就被困在平城。广武君是善于出谋划策的人,韩信采纳他的计策,就攻占了燕、齐之地;陈余不采用他的谋略,就在泜水战败。由此看来,不能说事情成功是因为有出计策的人,失败是因为没有深谋远虑的臣子。虞公不采用宫之奇的谋略,被晋国灭掉;仇由不听从赤章的进言,被智氏灭亡;蹇叔痛哭(却)不能挽救崤渑之战的失败;赵括的母亲(虽然进言)不能拯救长平之战的失败。这些都是君主听取意见不精细、不审慎的缘故。天下的国家,没有一个没有忠臣谋士的。黄石公说:“收罗敌国的英雄,敌国就会陷入困境。英雄豪杰是国家的栋梁;士人百姓是国家的根基。得到栋梁,收服根基,那么政令就能推行而没有怨言。能了解、识别人才就是明智,连古代帝王都把这当作难事。”要慎重啊!材料二:况且世上的君主没有谁不希望得到孔子、孟子这类人来作为辅佐,(可)突然得到了,也不一定会珍视他们。如果不是在他们脸上写上“鲁孔丘”“邹孟轲”,大概一定不会受到敬重和信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这两个人的美德已经存在于世上很久了。但当时他们都被轻视、贬低,没有人能任用他们,他们遭受困窘、被削减封地、被放逐,等待被任用却不被召回,辛苦劳累、身心憔悴,被小人嘲笑,这就是他们得到的待遇。品德淳朴美好的人,本来就不会歪曲正道来讨好世俗,不违背德行来追求名声,以乡里那些没有原则的人的赞誉感到羞耻,杜绝结党营私,一定要等到在他们脸上写上“鲁仲尼”“邹孟轲”才被任用,那是不可能的。而世上平庸的君主,他们的明智不足以辨别不同的人才,却恰好足以接受谗言,前代的君主在古代已经犯错,后代的君主又重蹈覆辙,因此闻名于世的贤才常常在当时受到压抑,却被后人所追思。用过去来推断未来,难道还不明白吗?假使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相差像泰山和蚂蚁洞上的小土堆一样悬殊,谋略的得失相差像太阳月亮和萤火虫的光亮一样明显,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人也能察觉。常常让人担忧的是贤能的人和奸佞的人难以辨别,是非颠倒纷乱,开始时相差像毫厘,可是祸福的差别却有千里那么大,所以圣明的君主,对此仍很慎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致政杜公以迁职惠诗韩琦满岁穷边喜未还,飞尘犹拟助高山。一年愿借虽惭寇①,万里思归却笑班②。紫塞风烟长冷淡,赤松③光景正安闲。何时少奉挥金宴,免役劳魂梦寐间。[注]①寇:东汉寇恂。他离任后,百姓曾请求再留他治理一年。②班:东汉班超。他在西域多年,年老思乡,上疏请求归乡。③赤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守边生活写起,“飞尘”“高山”暗含诗人虽身份低微但期冀仕途显达之意。B.颔联与杜甫《登高》的颈联都运用时空对举的手法,巧妙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C.颈联上句“冷淡”二字意寓边境安定,与下句的“安闲”和尾联的“挥金宴”相绾合。D.这首七律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体,用典精切,含蓄蕴藉,深沉咏怀,表现力强。16.请简要分析本诗情感的矛盾之处。【答案】15.A16.①诗人满岁穷边却“喜未还”,表现出守边的责任感,又用“思归”笑班超,体现出思乡之情,两者矛盾。②诗人渴望像寇恂一样被百姓挽留建功立业,又向往如赤松般安闲,在进取与归隐之间存在矛盾。【解析】【导语】本诗是韩琦在边疆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仕途期望与对归乡的渴望之间的矛盾情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意象,如“寇恂”“班超”“赤松”等,既展现了边疆的冷清与安定,又抒发了对功成名就的向往和对安逸生活的憧憬。【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A.“‘飞尘’‘高山’暗含诗人虽身份低微但期冀仕途显达之意”错。“飞尘”是诗人自谦,喻指自身力量微薄;“助高山”则指愿以微薄之力辅佐国家(或杜公),体现责任担当,而非“期冀仕途显达”。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诗人情感的能力。①诗句“满岁穷边喜未还”中的“喜未还”表达了韩琦在边疆任职一年后,虽然条件艰苦,但他并未因此感到沮丧或急于离开,反而有一种愿意继续留守的喜悦,这种喜悦来源于他对守边责任的认同和坚守;紧接着的“万里思归却笑班”中,“思归”直接表达了韩琦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笑班”则是对东汉班超年老思乡、上疏请求归乡的典故的反用,既表达了对班超思乡之情的理解,也暗示了自己也有思乡之情。韩琦一方面表现出对守边责任的坚守和喜悦,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两种情感在诗中并存,形成了鲜明的矛盾。②诗句“一年愿借虽惭寇”中的“寇”指东汉寇恂,他离任后百姓曾请求再留他治理一年,韩琦用“惭寇”来表达自己虽然也希望像寇恂一样被百姓挽留、继续建功立业,这体现了韩琦的进取之心和对仕途的渴望;“赤松光景正安闲”中的“赤松”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象征着归隐山林、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韩琦用“赤松光景”来形容自己内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憧憬。韩琦一方面渴望像寇恂一样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被百姓挽留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向往如赤松般安闲的归隐生活。这种在进取与归隐之间的抉择困惑和矛盾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和多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谈到要“大兴务实之风,抓好调查研究”,为此我们应避免《石钟山记》中提到“______,______”的做法。(2)周邦彦《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写出了晨鸟初出、檐下欢鸣的生动情景。(3)唐诗经常用“大漠”这一意象营造荒凉、孤寂或壮美的意境,如“______,______”。【答案】①.事不目见耳闻②.而臆断其有无③.鸟雀呼晴④.侵晓窥檐语⑤.大漠孤烟直⑥.长河落日圆(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臆”“雀”“窥”“檐”“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开花的石榴树下,我们仰见了逼在半空的小雁塔,我立刻决定要攀登绝顶。导游说,很抱歉,按规定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准攀爬。我在世界各地旅行,几乎无塔不登,于是我对导游说,何妨先陪我爬到第三层,如果见我余勇可贾,就让我一路仰攻到顶如何。他答应了,陪我登上第三层,见我并无异状,索性让我放步登高。小雁塔内一层比一层的内壁缩紧,到了十层以上,里面的空间便逼人愈甚,登高客只能缩头缩颈,收肘弓腰,谦卑起来。兴致勃物,一路攀登,塔外的风景也不断地匍匐下去,我终于钻到了塔顶,全西安都在脚底了。18.下列句子中的“仰”和文中加点的“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他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科学家。B.这个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仰赖丰富的自然资源。C.我们应仰承先辈遗志,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D.林冲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19.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一句,将序号填入文中画横线处,并阐述理由。①我怎么能拒绝唐代风云的号召呢?②我绝不能错过这个攀登的好机会!【答案】18.D19.选择①,使用拟人手法,轻松愉悦,有幽默感;反问语气突出想要攀登小雁塔的急切心情。选择②,简洁直白,语气坚定,直接体现作者想要攀登小雁塔的急切心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仰”指“抬头向上看”,是具体的动作。A.“仰慕”指“敬仰”,是抽象的心理活动。B.“仰赖”意为“依靠”,是抽象的心理活动。C.“仰承”指“遵从”,是抽象的心理活动。D.指“抬头向上看”,是具体的动作。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和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句并能阐述其效果即可。示例一:选择①。从修辞上看,这句话使用了拟人手法,将“唐代风云”赋予了人的特性,仿佛它在召唤作者去攀登,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文本的文学性;从句式上看,反问的语气使得这句话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