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三 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提升0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部编版)(解析版)_第1页
考点十三 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提升0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部编版)(解析版)_第2页
考点十三 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提升0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部编版)(解析版)_第3页
考点十三 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提升0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部编版)(解析版)_第4页
考点十三 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提升03-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过过过(部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三文言文阅读——模拟提升03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22·甘肃陇南·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妻妾之奉为之(3)适有之(4)药不足辞【答案】(1)同“向”,先前,从前;(2)侍奉;(3)恰好;(4)值得。【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2)句意: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奉:侍奉;(3)句意:正好有这药。适:恰好;(4)句意: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足:值得。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D.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做,接受/介词,对、向;B.连词,就/连词,却;C.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对/介词,对;故选D。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答案】(1)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是非羞恶之心,即“义”)。(2)王安石说:“(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了。”最后没有接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是:这种;已:停止;谓:叫做;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2)亦:也;竟:最后。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答案】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强调不能接受不合礼义的钱财,启发我们应该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乙文“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写王安石患有哮喘需要用紫团山人参,但是他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秉持着“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可见其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点睛】【甲】参考译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乙】参考译文:王荆公(王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当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这病困扰您很久了,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说:“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最后还是不接受。二、(2022·辽宁鞍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①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②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旁有兄弟以为之助,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注】①《李几仲书》是由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写给李几仲的一封劝勉信。李几仲是一个小有成就但又很自负的年轻人,他给黄庭坚写信,并附上自己得意的文章,既是求教,也有炫耀之意。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俟其欣悦(3)窘于衣食

(4)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答案】(1)假:借。(2)俟:等待。(3)窘:穷困。(4)虽:即使【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假:借;(2)句意为:等到他高兴了。俟:等待;(3)句意为:吃的穿的都很窘迫。窘:穷困;(4)句意为: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虽:即使。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答案】(1)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或“我很遗憾没有认识您”)。【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余:我。侍:侍奉。援:提出。质:询问。以:来。请:请教;(2)重点词语:如是:像这样;逾年:过了一年;恨:遗憾;足下:敬辞,用于朋友(多用于书信),在这里指李几仲;面:见面;耳:语气助词,表肯定,不译。7.【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章。【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乙】文中黄庭坚对李几仲提出了什么希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诚信;珍惜时间(或“努力学习”“不要自负”等)。【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1)根据【甲】画线句“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意思“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可以看出他遵守约定,讲诚信。(2)根据【乙】“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指出李几仲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面前称贤,还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根据“惜此日力耳”,可知希望他要珍惜时间,继续努力学习。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乙】我看见您题写的字,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的)。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庭坚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窘迫。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因而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只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我私下看您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面前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岁月感到惋惜啊。三、(2022·陕西·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①。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②,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注释】①斋醮:斋,斋戒。醮,祭祀,祈祷。②符瑞:有祥瑞征兆的物品。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又何间焉()(2)弗敢加也()(3)擢瑞户部主事()(4)市一棺()【答案】参与

虚夸,夸大

提拔,选拔

买,购买【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你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2)句意: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加:虚夸,夸大。(3)句意: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擢:提拔,选拔。(4)句意:买了一口棺材。市:买,购买。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和“待罪于朝”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B.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待罪于朝”中“于”是介词,“在”的意思。A.介词,到;B.介词,从;C.介词,在;D.介词,向;故选C。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2)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答案】(1)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2)(世宗)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惠:恩惠;遍:遍及、普遍;弗:不;(2)顾:回头看;趣:同“促”,赶紧;执:抓;遁:逃跑。11.曹刿主动参与“论战”,海瑞冒死上疏皇帝,你是如何理解他们这种行为的?【答案】曹刿乃非“肉食者”,却积极参与抵御外敌侵入的军事谋划;海瑞在无人“敢言时政”之时冒死上疏沉迷“神明”的明世宗,皆因他们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解析】本题考查人物行为的理解。由甲文中“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剃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判与“其乡人”的对话,可以看出曹刿虽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仍关心国事,主动参与“论战”,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远谋的热爱国家的人。由乙文段中的“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可知,在满朝大臣不敢言时政的情况下,海瑞不顾个人安危,冒死向沉迷于“神明”的皇帝进谏,这是因为他以天下为己任,也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陆光祖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从大臣杨最、杨爵受到处罚后,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四、(2022·广东江门·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愚以为宫中之事()(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4)以彰其咎()【答案】(1)时候

(2)我

(3)将

(3)揭示【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这的确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啊。秋:时候。(2)句意: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愚:我。(3)句意: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以:把,将。(4)句意:来揭示他们的过失。彰:揭示。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答案】(1)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2)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自耕作。【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亲,亲近;远,疏远;此,这;所以,……的原因。(2)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乙】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众皆言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戮谡以谢众。(选自《三国志》,有删改)注:《三国志》,西晋史学家陈寿著,取材精审,良史实录。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除绵竹成都令(拜授官职) B.君其察之(其实)C.而亮违众拔谡(而且) D.以谢众(答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B.“君其察之”意思是:您应审慎考察他。其:作副词,表示愿望,可译为“还是”;C.“而亮违众拔谡”意思是:但是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而:表转折,可译为“但是”;D.“以谢众”意思是:向全军谢罪。谢:谢罪。故选A。15.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戮谡以谢众。B.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戮谡/以谢众。C.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戮谡/以谢众。D.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戮谡以谢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和魏将张郃在街亭交战,被张郃打败,士兵溃散。诸葛亮进军缺乏依靠,只得撤兵退到汉中。诸葛亮将马谡斩首向全军谢罪。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戮谡以谢众。故选D。16.(1)甲乙两个文本表现出来的诸葛亮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有何不同?(2)两个文本两种态度,哪个文本更可信?为什么?【答案】(1)甲文“要广开言路,善于听取意见”,乙文“不听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2)乙文较可信。理由甲文是诸葛亮在主观上从个人的角度对后主提出建议,而乙文是史学家从较客观的角度对事情的实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从甲文中的“诚宜开张圣听(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可知,甲文中的诸葛亮认为应该广开言路,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从乙文中的“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众皆言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军在前(当时有老将魏延、吴壹等,讨论时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但是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统领大军在前)”可知,乙文中的诸葛亮不听取众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乙文选自《三国志》,这是一部史书,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甲文是诸葛亮在主观上从个人的角度对后主提出建议,而乙文是史学家从较客观的角度对事情的实录,所以乙文更可信。参考译文:【甲】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个国家,(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的确是形势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啊。然而,侍奉守卫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忘死的原因,大概是追念先帝的特殊礼遇,想向陛下报答先帝的恩情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勇气,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做忠善之事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判定他们的惩罚或奖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徇私,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他们)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这样以后去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有启发和帮助。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通晓治军之事,在过去任用他(时),先帝称赞他说(他)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荐举向宠担任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询问他,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谐,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都)得到适当的安排。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良的忠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未曾不对桓帝、灵帝叹息(感到)痛心遗憾。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正贤明,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可以计算着日子来等待了。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郡亲身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显达扬名。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拿当代的大事询问我,因此(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委任,在危机患难期间接受任命,自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严谨慎重,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日夜夜忧愁叹息,(只)恐怕托付给我没有效果,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贫瘠、未开垦的地方。如今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振兴恢复汉朝王室,迁回到原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斟酌利弊,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如果)没有功效,就惩治我的罪过,来祭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来询问(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进言,深切地追念先帝临终时留给陛下的诏命。我受恩、感激不尽。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奏表眼泪直流,不知道说些什么话。【乙】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蜀,任绵竹、成都县令。他才能、器量过人,好谈兵法,丞相诸葛亮深加器重另眼相看。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您应审慎!”诸葛亮对这话不大在意,任命马谡为参军。诸葛亮每次召见马谡与他交谈兵法,总是谈到深夜。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兵前往祁山,当时有老将魏延、吴壹等,讨论时都说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但是诸葛亮违背众人意见提拔马谡,统领大军在前,和魏将张郃在街亭交战,被张郃打败,士兵溃散。诸葛亮进军缺乏依靠,只得撤兵退到汉中。诸葛亮将马谡斩首向全军谢罪。五、(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韭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7.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忧谗畏讥(chán) B.岸芷汀兰(ding)C.伛偻提携(yǘ) D.山肴野蔌(shù)【答案】A【解析】考查字音。B.岸芷汀兰(ding)——tīng;C.伛偻提携(yǘ)——yǔ;D.山肴野蔌(shù)——sù;故选A。18.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1)①一碧万顷()

②长烟一空()一:A.一样

B.一片

C.全

D.初次(2)①泉香而酒洌()

②杂然而前陈者()而:A.连词,表承接

B.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修饰

D.连词,表并列【答案】B

C

D

C【解析】考查词语释义。(1)①句意: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一片。故选B。②句意: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故选C。(2)①句意:泉水清并且酒也清。而,连词,表并列。故选D。②句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而,表连词,表修饰。故选C。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2)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答案】(1)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息,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2)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的出游啊。【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沙鸥,沙洲上的鸥鸟。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锦鳞,指美丽的鱼。鳞,代指鱼。游泳,或浮或沉。(2)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指搀扶着走的小孩子。绝,断。者也句式表判断。20.比敞【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说说其中的“乐”有何不同,【答案】【甲】文画线句中的“乐”侧重山水之乐,即以物喜;【乙】文画线句中的“乐”,侧重于宴酣之乐,即与民同乐。【解析】考查比较阅读。联系甲文句中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可知,此处的“乐”侧重于山水之乐。即因为外物的美好而喜悦。根据乙文句中的“宴酣之乐,韭丝非竹”可知,此处的“乐”侧重于宴酣之乐,联系前文提到的滁人随太守一起出游的的描写可知,这种“乐”是与民同乐。参考译文:【甲】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人在游玩。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六、(2022·辽宁葫芦岛·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驎之,高率①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人名)将尽訏谟之益②,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③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受所饷,缘道以乞④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⑤无用,翛⑥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选自《世说新语》)注:①率:率直。②尽訏谟(xūmó)之益: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③贶(kuàng):赐予。④乞:这里指“赠送”。⑤陈:陈述。⑥翛(xiāo)然:洒脱、自由自在的样子。2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村中闻有此人

骥之闻命 B.悉受所饷

悉如外人C.缘道以乞穷乏

缘溪行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征为长史【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闻:都是“听说,听到”;B.悉:都是“全,都”;C.缘:都是“沿着”;D.为:前者“对”,后者“担任”;故选D。2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答案】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的意思是: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23.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答案】(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了鸡做饭(来款待他)。(2)碰到自己缺衣少食时,村中人也同样帮助他。【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要(同‘邀’)、设(摆设)、作(当作)”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值(遇到)、匮乏(缺乏,不足)、亦(也)、如(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4.【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答案】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按题目要求作答。【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做的事,可直接提取“悉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一见冲,因陈无用,脩然而退”作答。参考译文:【甲】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南阳人刘驎之,高尚直率,历史知识很丰富,在阳歧村隐居。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桓冲想尽力实现宏图大略的效益,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和船前去迎接他,赠送的礼物也很丰富。刘驎之只好从命,就上船出发,但桓冲所送的礼物一点也没有收受,沿途拿来送给贫困的人,等走到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他一见到桓冲,便陈述自己没有才能,然后就自由自在地辞去职务。他在阳歧住了多年,衣食向来是和村人互通有无的。碰到自己短缺了,村人也同样帮助他。他是乡邻深感满意的人。七、(2022·辽宁沈阳·统考一模)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溪在点苍山①马龙峰之南。丙辰,又有郡马公元冈、贰守②任公积斋深穷其源。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③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鸦碧色,上潭水光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一至溪上,觳纹璧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尘世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润千亩,人称为德溪云。(节选自《滇南游记——青溪三潭记》)【注释】①点仓山:位于云南大理。②贰守:州府长官太守的副手。③靡:冲荡。2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可亭以赏

其趣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B.丽于宝玉

山门圮于河(纪昀《河中石兽》)C.深穷其源

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D.深穷其源

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A.动词,建亭子/名词,亭子;B.比/介词,在;C.都是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D.代词,指桃花林/难道,表反问语气;故选C。2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2)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答案】(1)泉水涌出,积聚成一个水潭,水深一丈多,(潭水)明净清澈,像针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能隐藏。(2)沿着溪水出来,溪水经过的地方,因为地势不同,形成不同的形状。【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1)涌沸:涌出。为:形成,成为。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明莹:明净莹澈。(2)缘:沿着。因:因为。赋:形成。2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出溪虽涉尘世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答案】出溪虽涉尘世/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解析】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就算离开清溪返回现实世界,但清溪潭水的美景,仍然像在眼前,历久不能忘记。“而”,连词,表转折;故断句:出溪虽涉尘世/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28.【甲】【乙】两文都记叙了作者观览自然景观,请说一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甲】文中作者表达了作者观览小石潭的快乐,也流露出内心的落寞、孤寂、哀怨的心情。【乙】文作者抒发作者陶醉于美景,流连忘返,经久不忘。【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甲文: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看出,作者的情感由游玩的快乐转为落寞苦闷;乙文:从“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累月不能忘”中可以看出,作者流连美景,经久不忘。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清溪位于点苍山马龙峰的南面。丙辰年,又同郡马西元冈、贰守任公积斋去探索清溪的源头。清溪的水源出自山下的石岩,泉水涌出,积聚成一个水潭,水深一丈多,潭水明净莹澈,像针一样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潭底堆积很多小石,形状有的像卵,有的像珠,颜色有黑、有白,有青绿色,比宝玉美丽,又像云霞层层叠叠。离开水潭向东走,只见泉水在石面上不停流动,渐渐侵蚀出一条水道来,最滑处不能停步,一些尝试踏足上去的人,总会跌倒。中潭的水深约二丈许,因为水清见底,人们大多喜欢在这里游玩,而忽视了潭水的深不可测。下潭的水呈深青色,中潭的水呈鸦碧色,上潭的水呈鹦绿色。水和石的颜色互相影响,水的颜色愈轻,石的颜色愈美丽。我每次到清溪,看到像绉纱似的潭水波纹,或是似沉下水中一块碧玉的潭底月影,都有所顿悟,感受深切。就算离开清溪返回现实世界,但清溪潭水的美景,仍然像在眼前,历久不能忘记。沿着溪水出来,溪水流过的地方,受地貌的影响而构成不同形状,有些地方圆圆的像一面镜子,有些地方又弯曲得像初月,姿态处处不同,每一处都值得兴建一个亭子,让人们驻足观赏。马、任两位老先生,曾经建造了一个濯缨亭,可惜现在已荒废了。这条溪水一年四季都不会干竭,灌溉千亩农田,人们叫它做“德溪”。八、(2022·陕西宝鸡·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选自《<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乙】《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①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②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吴融:唐末官员、诗人。②韩偓(wò):唐末官员、诗人,入五代而卒。2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怒而飞()(2)志怪者也()(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4)恐不然也()【答案】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盘旋飞翔

恐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怒而飞”的句意是: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志怪者也”的句意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句意是: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4)“恐不然也”的句意是:恐怕不是这样。恐:恐怕。3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

动梁间之野马B.去以六月息者也

皆以尘为“野马”C.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其视下也

其真无马邪【答案】C【解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B.以:介词,凭借/介词,把;C.为:动词,是/动词,是;D.其:代词,代大鹏/语气助词,加强反诘语气;故选C。31.结合【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限两处)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2)请将【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2)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1)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的意思是:又像水波,佛书上称酷热时的阳焰如野马,就是这种东西。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苍苍(湛蓝色)、其(表示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其(表示选择)、极(穷尽)”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2.有同学认为“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山气”就是【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你是否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示例一]同意。“山气”指山中的云气,如果云气翻滚如野马奔腾,就是【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示例二]不同意。“野马”指的是山野中奔腾如野马的雾气,而不是指傍晚时分山中静止不动的云气。【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开放性试题。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中的“山气”指山中的云气雾气。若这云气表现的是翻腾的景象,那么就与【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是一样的。如果山野中的“云气”是静止不动的话,那么,就与【甲】【乙】两文中所说的“野马”不一样。据此理解可作答。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庄子》书中说到野马也,尘埃也,指的是两种东西。前人即有以为野马就是尘埃的,如吴融说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也说窗里日光飞野马,都以尘埃为野马,恐怕不是这样。野马其实就是田野间的浮气。这种浮气远望如群马,又像水波,佛书上称酷热时的阳焰如野马,就是这种东西。九、(2022·云南昭通·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甲】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虽有嘉肴》)【乙】①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②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③曰:“我有道也。五六月①累丸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B吾处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④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选自《庄子·佝偻者承蜩⑤》)【注】①五六月:练习五六个月。②累丸:累叠圆形小球。③既:登。④株拘:枯树根。⑤承蜩:粘蝉,把蝉黏住。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__

(2)学学半

学:__________(3)有道邪

道:__________

(4)孔子顾谓弟子曰

顾:__________【答案】味美

同“敩”,教导

办法,窍门

看(或:回头看)【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为: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学:同“敩”,教导。(3)句意为:有门道吗?道:办法,窍门。(4)句意为: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顾:看(或:回头看)。3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答案】(1)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2)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而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自反,反省自己;然后,这样以后;强,勉励。(2)虽,即使;唯,只;翼,翅膀。35.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甲】【乙】两文画双横线的A、B两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A句设喻类比,把嘉肴与至道作类比,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B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老人站立时的身体比作枯树根,举竿的手臂比作树枝,形象地写出了老人捕蝉时的专注形态。【解析】本题考查写法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意思是: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这个句子设喻类比,把嘉肴与至道进行类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下文“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关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意思是: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把老人站立时的身体比作枯树根,举竿的手臂比作树枝,写出了老人捕蝉时的专注,显得生动形象。36.联系实际,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答案】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是相辅相成的,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多互动,把教和学融合起来,才能使二者互相促进,学有所成;②要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③无论学什么,都要勤学苦练,目标专一,专心致志并持之以恒。【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做到言之有理即可。【甲】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告诉我们,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实践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乙】结合孔子的话“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说明了凡事只要专心致志,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艰苦努力,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之后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之后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乙】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看见一个驼背老人正用竿子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孔子说:“先生真是巧啊!有门道吗?”     

驼背老人说:“我有我的办法。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那么失手的情况十次不会超过一次了;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也就会像在地面上拾取一样容易。我立定身子,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木,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不能成功呢!”    

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十、(2022·贵州贵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___(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

(4)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同“缺”,空隙,缺口

即使

向上

飞奔的马【解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1)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虽:即使。(3)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上:向上。(4)句意: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奔:飞奔的马。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答案】(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见这山峰也会停息名利之心;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见这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解析】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1)重点词语: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甚,很。(2)重点字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使……平息,使动用法。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通“返”,返回。39.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侧面写出水的清澈。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音韵和谐的画面。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答案】B【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悬泉”“瀑布”是两个名词,“飞漱”是一个动词,所以该句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B。40.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答案】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猿猴的鸣叫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通过对三峡山水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想退世避隐的高洁志趣。【解析】考查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理解。甲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根据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这里通过写猿猴悲哀婉转、长久不绝的鸣叫,渲染了三峡秋天的悲凉气氛。在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根据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那些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行为的蔑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表现其爱慕自然、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十一、(2022·云南昆明·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②,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③,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②髲(bì):假发。③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明旦去()汝但出外留客()【答案】考虑,想到

罢了

离开

只【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为: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耳,罢了;(3)句意为:第二天早晨离开了。去,离开;(4)句意为: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但,只。4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向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空明,透明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43.对乙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同郡人范逵因朴素而出名,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B.同郡人范逵因朴素而出名,举止孝顺清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C.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D.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举止孝顺清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素,素来、一向;举,被推举。句意为: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故选C。44.乙文中范逵“深愧其厚意”,联系前后文,陶侃母子的“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从文中“家酷贫”可以看出陶侃家庭条件非常贫困,但是陶侃的母亲依旧用家中仅剩不多的物品精心款待客人。结合文中“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意思是“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意思是“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都可以看出陶侃母子的“厚意”。45.你认为乙文中范逵回洛阳后,会从哪几方面“相为美谈”?【答案】赞叹陶侃的才华

感叹陶侃重情重义

陶母二人待客细心周到

陶母理解支持儿子(任选三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逵既叹其才辨,又深愧其厚意”,意思是“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倩款待深恋愧疚”,可知范逵既赞叹陶侃的才华,又感叹陶侃重情义;结合“湛头发委地,下为二漫,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意思是“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可以看出陶母二人待客细心周到,同时陶母把头发剪掉换得米的做法也体现了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雪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十二、(2022·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统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责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富贵不能淫》)【乙】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②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惟其:正因为。③庶几:差不多。46.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guān) B.往之女家(rǔ) C.庶几无愧(shù) D.道病卒(zú)【答案】A【解析】考查对字音的识记。A.“丈夫之冠也”的意思是:男子行加冠礼时。冠:guàn,动词,戴帽子。不是名词“guān”;故选A。4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必敬必戒

戒:______(2)与民由之

由:______(3)吾事毕矣

毕:______(4)见闻者无不流涕

涕:______【答案】谨慎

遵从

完结;完成

眼泪【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