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颜渊篇读书札记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只有做到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人而异。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情、秉性、经历,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对于颜回的提问,孔子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级的定义,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的根本就是管好自己的大脑,控制情绪,达到孔子所说的毋意、务必、毋固、毋我的层面。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凭大脑冲动做决定,要冷静下来思考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合不合礼。孔子说:“哪怕只有一天能够做到克己复礼,那么全天下都能回归到仁德的境界。”生活中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我们眼中的世界就是内心世界的投射。希望周围的环境变好,不是费力的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境。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感受到烦恼,那一定是思维方式错了。有时候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内心就会得到宁静。这就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秉持着“君子思不出其位”,关照内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整个世界就好了。颜渊又问:“请问其目。”“目”是撒网捕鱼时的网眼。这句话是颜回问孔子要想实现克己复礼怎么做?孔子给出简洁有力的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话依然是提醒行动之前停一下,思考该不该做。要做到克己复礼,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有敏锐的觉知力。不以善小而不无,不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的改变,是由微习惯决定的。作为教师,这段话我们要深刻体会,领悟其中的道理,就会为日常的育人中提供帮助。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不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不抱怨。”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仲弓即冉雍,也来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给出的答案与颜回的不一样。他说:“每天出门,就像是见非常重要的客人,像去参加祭祀一样虔诚认真,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衣着端庄,心态积极,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叫我们如何待人,换位思考,自己不愿的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极具力量。无论在哪,做什么事,拥有仁便能安之若素,内心安定。做事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又能遵守礼的要求,更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的理解世界。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讱:(rèn):说话谨慎,不容易出囗。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要忍住表达欲,不要口无遮拦,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就说明没有做到克己复礼。孔子对于三个学生问仁给与不同的答案。司马牛对孔子的回答有所质疑,觉得孔子给出的答案太简单。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意识不到“做比说难”这一事实,往往喜欢呈口舌之快。孔子因材施教,因为司马牛多言而浮躁,所以孔子特别针对他这一缺点,告诉他说话要和缓谨慎,少说话多行动,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希望我们在忍不住说大话、轻易许诺别人的时候,想想孔子的这句话。仁者,其言也仞。我们说话做事要沉得住气。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什么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都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内心不安定。所以孔子提醒他,要不忧不惧。当司马牛发出质问时。孔子告诉他,一个人在反思时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忧惧呢。想要做到坦坦荡荡,就要内省不疚。“内疚不醒”,就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错,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和道德原则,愿意承担后果。当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不至于每天担惊受怕。担惊受怕的根源就是内心缺乏原则,在意外界的反馈。所以,要心胸开阔、坦荡,建立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时刻反省自己,就会不忧不惧。就像王阳明对人生过往的总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司马牛感叹自己没有兄弟,因为自己的三个兄弟在宋国造反,他跑到鲁国跟孔子学习。有点羡慕别人的兄弟之情和思乡之情。子夏告诉他一个人忧虑是没有用的,这都是天命决定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不个人所能决定的,忧虑没有用,要让自己豁达一点。“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就是尽量不要出错,与人交往要细心,礼数周到。只要做到这样,才可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一个人真正做到君子状态,就不用担心自己没有兄弟。所以,让我们以更加开阔,更加豁达的态度面对世界,面对生活。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槊,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槊,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浸润之谮(zèn):像水浸润物件一样逐渐传播的谗言。谮,诬陷。肤受之愬(su):像皮肤感受到疼痛一样的诬告,即诽谤。愬,同“诉”。子张跑来问孔子什么是明智。孔子告诉他要做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浸润之谮”就是像水一样渗透身边的谗言。“肤受之愬”是指贴近肌肤,让人能够有感受的诬告。这两个词能准确生动的描摹出我们被他人的言语影响的内心状态。对于领导地位的执政者而言,这句话显得很重要。有道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能使无孔不入的谗言和诽谤行不通,那可真是明智而且有远见的人了。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的充足,老百姓有饭吃;军队要强大,这样才能维护国家尊严;同时还要让老百姓足够信任政府。”如果条件不允许要去掉一下,孔子给出了去掉的顺序。“民无信不立”,信任是管理的基础。如果失去信任,就会导致老百姓内心惶恐,社会动荡,即使有足食足兵,也可能会出现民变。所以,无论作为哪一阶层的管理者,都要做到诚信待人,才能树立威信。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o)犹犬羊之鞟。”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棘子成说,一个人只要足够有内涵,外在就不要装样子。子贡不赞同。他说:文不是假装,而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所生发出来的良好素养。文和质其实就是一回事,紧密相连。外在的变化是内在的反映。关于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子贡认为应文质兼备,表里一致,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文采和本质同样重要,文采是以本质为基础的,离开了本质,那么文采就没有载体和方法得以彰显;而本质亦须文采来具体表现,离开了文采,本质也就无所依托。两者一内一外,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外在修养至关重要。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彻,西周时流行于诸侯国的一种田税制度。指的是十分抽一税。有若是孔子的弟子。这是和鲁哀公的一段对话。有若阐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提出身为统治者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认为只有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个人利益才可能得到满足。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一个侧面。无论何时,一定要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这是作为管理者最起码的责任。管理国家的底层逻辑,是藏富于民。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子张属于那种雷厉风行的人,有时候思想比较偏激。他问孔子什么是“崇德”和“辩惑”。孔子说:“以忠信为根本,将忠信作为处事的原则,不能太僵化,要有灵活性,要因时而变。如果没有原则,因自身的好恶去判断外界事物,就会陷入困惑。”“崇德”是一个人如何尊崇德行。“辩惑”是指如何分辨令人疑惑的问题。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情感偏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矛盾的心理,就要头脑清楚,不受感情的蒙蔽,虽然不能说做到绝对的客观,但是要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夹杂个人感情。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过去的“三纲五常”。国君像国君的样子,臣子像臣子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每个人都要各安其位的在自己的位置上运转,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正确和谐的关系就是各安其位。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折狱:即断案。狱,案件。宿诺:拖了很久而没有兑现的诺言。这里说子路听双方说几句话,或者听到一半就能把案子断了。他在审理刑狱方面卓有才干,更重要的是说明他信誉卓著,办事能力强,威望高。古时候人际关系简单。但是,面对现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的事情时,不能够片言折狱,这样就太轻率,可能无法解决矛盾,让问题更加复杂化。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孔子当过鲁国的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听讼”是孔子每天要做的工作。孔子的愿景是天下息讼,没有人打官司。要想使老百姓和睦相处,减少纷争,必须依靠教化。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无讼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做人做事要心平气和,减少与他人发生矛盾,凡事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居之无倦”就是为官不疲倦不懈怠。无倦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长期习惯性的待在一个环境中可能会疲倦,做事凭借习惯,减少主动思考。所以,无论在一个岗位上干多久,都要认真恭敬的把事情干好,不懈怠。“行之以忠”就是做事要表里如一。这段话孔子告诉子张,在做官的过程中,要减少惯性思维,做事的时候秉承一颗忠心,认真做好每件事,就是为政之道。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一个人如果只有博学,没有礼的约束,很有可能流于放荡。如果只有约束,没有博学,很有可能导致拘谨。所以,二者要同时修行,才是做学问之道,才是中庸之道。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什么是成人之美?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小人反是”就是做一些不好的成人之美。所以,我们要朝着君子的方向努力,在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要把握原则,成人之美,不能能成人之恶。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询问为政方面的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季康子是季世家族的掌门人,是迎接孔子回鲁国的人。为政者,首先要正派。正派意味着公正正直,没有私心杂念。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领导者要向基层的人保持正直,自己必须要做出表率。孔子十分注重为政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做到正己,就可以不令而行,上行下效,使天下人都归于正道。政治公允是身为管理者的必要条件。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季康子忧患盗贼太多,向孔子请教怎么办。在古代,偷财产的叫做盗,伤人的叫做贼。孔子告诉季康子:“作为领导者,欲望不要那么强烈。”领导者欲望太过强烈,会激发百姓的不合理欲望,最终导致盗贼四起,民生混乱。孔子论述的仍然是“上行下效”的问题,依然强调在上位者要以身作则,所不同的是,这里偏重于要求在上位者要廉洁自律。如果领导能够不贪恋财物,那么下属也会在他的影响下,变得正直廉洁,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季康子想获得一个好名声,得到孔子的肯定,想出杀无道这招,询问孔子的意见。结果孔子用风和草来比喻这件事。一个人做事情向外用功,希望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甚至杀人尚且不足。而一个人向内用功时,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德行影响周围的人。美好的品德像风一样抚慰人。孔子对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层面有很高的要求。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问:“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算得上通达。达是古代儒生追求的一个标准,就像仁、义、君子。孔子反问子张所理解的通达是什么。子张说在诸侯和卿大夫那都有名声,孔子告诉子张这不叫通达,顶多算“有名”。孔子理解的通达是,一个人内心有原则、有立场,对外察言观色,也懂得变通。我们真的需要做到外圆内方吗?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够吗?在这个世界,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妥协的,需要替别人找想,试着理解别人。但通达绝不是巧言令色,牺牲自己利益去迎合别人。子张显然是把“闻”和“达”搞混了。孔子进行了详细论述,认真区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帮助子张端正观念。孔子认为“闻”的本质是“伪”,特指的是那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甚至不惜“色取仁而行违”,欺世盗名之辈。而“达”的本质是“诚”,是指品德高尚,“达人”则是通情达理、睿智练达的人。孔子区分“闻人”与“达人”,告诉子张若能做到“达”,那么必定能够实现“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闻”,就是伪饰做作,成为沽名钓誉的小人。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辩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也?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起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修慝(tè):改恶从善。修,治,指改正。慝,邪恶。“舞雩”,鲁国求雨的地方。樊迟是孔子的车夫,特点是勇敢武断,求知心切。他问了孔子三件事。崇德,修慝,辩惑。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如何改正自己的过失。怎样辨别是非。孔子说:“先事后得,非崇德也。”要想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要努力在先,不能让欲望走在前面。“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要想改变自己的问题,要多反思自己,而不是整天找别人的毛病。挑别人毛病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对自己帮助不大,不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就不会得到任何改变,也谈不上修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一时的暴怒,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祸及父母安危,什么都忘了,这不就是迷惑吗?孔子擅长因材施教,他说的这些情况可能就有樊迟的影子。这既是提醒他,也是叮嘱他。先事后得,莫问结局如何,但求落幕无悔。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学会先事后得,严己宽人,不感情用事,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课件 01 绪论
-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电子政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省洛阳四十五中市级名校2024-2025学年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模拟卷(十四)含解析
- 中国政法大学《园林规划设计(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省辉县市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段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上外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5月)质量检测试题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内科学F》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色彩头像技法解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中学2025年高三高考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宁波诺丁汉大学《水彩半身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化工技术经济(第五版)课件-第7章-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决策-
- 安全扫描漏洞管理方案
- 高级烟草制品购销员(三级)职业资格鉴定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GA/T 527.2-2024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第2部分:通行状态与控制效益评估指标及方法
- 员工工资表范本
- 高中物理必修三《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说课课件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LNG加气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换电站(充电桩)安全风险告知模板
- DL∕T 1753-2017 配网设备检修试验规程
- CJ/T 120-2016 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