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主题征文_第1页
健康知识主题征文_第2页
健康知识主题征文_第3页
健康知识主题征文_第4页
健康知识主题征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健康知识主题征文TOC\o"1-2"\h\u29258第一章健康生活理念 3226641.1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 3293091.2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3316841.3健康生活与心理健康 3253221.4健康生活与家庭关系 319259第二章营养饮食 412652.1平衡膳食的重要性 4235552.2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4301112.3食品安全与营养搭配 425592.4营养不良与疾病预防 512337第三章运动与健康 5160883.1运动对健康的益处 5198693.2不同运动方式的选择 5301613.3运动与心理健康 5126993.4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52877第四章睡眠与健康 663404.1睡眠对健康的影响 673254.2睡眠质量与生活习惯 6227094.3睡眠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699054.4睡眠养生与保健 627239第五章心理健康 7145865.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7225455.2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747465.3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 8131375.4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 823060第六章职业健康 975406.1职业病防治 9295816.1.1职业病定义及分类 9314986.1.2职业病危害因素 9184096.1.3职业病防治措施 9300066.2工作与生活平衡 9142686.2.1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性 9159586.2.2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方法 9306496.3职业健康与人际关系 10319806.3.1职业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关系 10200796.3.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 1058876.4职业健康促进策略 1093996.4.1政策法规层面 10105656.4.2企业层面 1098946.4.3个人层面 104308第七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10248377.1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0253947.1.1呼吸系统疾病 10265267.1.2心血管系统疾病 11204667.1.3消化系统疾病 11130237.2传染病防控 11747.2.1传染病概述 1160507.2.2传染病防控措施 11277147.3慢性病管理与预防 1146317.3.1慢性病概述 1167647.3.2慢性病预防措施 1195087.4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1197957.4.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2229777.4.2健康教育措施 122726第八章药物安全 1215488.1合理用药的原则 12227948.2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125598.3药物依赖与滥用 1329018.4药物安全与家庭保健 1324912第九章环境与健康 13198479.1环境污染与健康 13141129.1.1大气污染与健康 13178069.1.2水污染与健康 13304059.1.3土壤污染与健康 14212579.1.4噪声污染与健康 1477329.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4199019.2.1环境保护政策 14146459.2.2环境保护措施 14166449.2.3环境保护教育 14249959.3自然环境与身心健康 14213889.3.1自然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4201459.3.2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 15179399.3.3自然环境与养生保健 15212959.4环境健康与养生保健 1523119.4.1环境健康与生活习惯 15274329.4.2环境健康与心理健康 15102979.4.3环境健康与养生保健方法 1515191第十章健康教育与宣传 15127710.1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任务 151464910.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52314810.3健康宣传与媒体传播 161044610.4健康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 16第一章健康生活理念1.1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健康生活理念是指导我们日常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原则。以下为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均衡饮食: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素,减少油脂、糖分和盐分的摄入。适量运动: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心理健康:注重心理调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少压力和焦虑。社会交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环境适应: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合理调整生活方式,适应不同环境。1.2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自我约束:树立健康意识,自觉遵守健康生活的基本准则。习惯养成:通过持续的训练和习惯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识普及:通过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家庭支持:家庭是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的温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和媒体应积极引导公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1.3健康生活与心理健康健康生活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以下为健康生活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生理基础: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保持生理健康,从而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情绪调节:健康生活有助于情绪的稳定,减少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自我认同:健康生活使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满意和自豪,增强自我认同感。1.4健康生活与家庭关系健康生活对家庭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谐氛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共同目标:家庭成员共同追求健康生活,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增强家庭凝聚力。教育引导:家长通过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对子女进行健康教育的引导。疾病预防:健康生活有助于预防家庭中常见的疾病,降低家庭医疗负担。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健康生活理念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第二章营养饮食2.1平衡膳食的重要性平衡膳食是指各类食物的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平衡膳食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这些营养物质在食物中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因此,平衡膳食要求我们在饮食中摄入多样化的食物,保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2.2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和劳动强度的人群,其营养需求存在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增加能量摄入,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铁、钙、叶酸等营养素的供给;老年人由于代谢减慢,应适当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体力劳动者需要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以维持肌肉功能和体力。2.3食品安全与营养搭配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种植、养殖、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害。在饮食中,我们要关注食品安全,避免食用有毒有害物质。营养搭配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搭配食物,可以充分发挥食物中的营养素互补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例如,将富含蛋白质的肉类与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粮食搭配,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2.4营养不良与疾病预防营养不良是指由于摄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或营养素缺乏等原因,导致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代谢异常的一种状况。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体健康,降低免疫力,增加患病的风险。为预防疾病,我们要重视营养不良的防治。具体措施包括: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素的摄入;加强营养教育,提高人们对营养知识的认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觉和治疗营养不良。第三章运动与健康3.1运动对健康的益处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供血能力,降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热量,预防肥胖,降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概率。运动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抵抗力,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3.2不同运动方式的选择针对不同年龄段、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选择高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篮球等,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对于中老年人,可以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散步等,以保持关节灵活性,预防骨质疏松。对于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3.3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改善心理健康。运动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提高情绪,缓解压力。长期坚持运动,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运动还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3.4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运动损伤是运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为预防运动损伤,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分热身:在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活动,以降低肌肉和关节的损伤风险。(2)合理规划运动负荷: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3)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在教练或专业人士指导下,学习正确的运动姿势和技巧。(4)使用合适的运动装备: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具等,以保护关节和肌肉。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以下处理:(1)冷敷:在受伤部位敷上冰袋,以减轻疼痛和肿胀。(2)压迫: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适度压迫,以防止肿胀。(3)抬高:将受伤部位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4)及时就医:对于严重损伤,应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第四章睡眠与健康4.1睡眠对健康的影响睡眠,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研究表明,睡眠对于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睡眠能够促进身体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睡眠对于大脑功能的维持和提升同样,它可以促进记忆的巩固,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睡眠还能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维护心理健康。4.2睡眠质量与生活习惯睡眠质量的好坏,往往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合理的生活作息、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适度的运动,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临睡前过度刺激的活动,如剧烈运动、饮酒、咖啡等,有助于顺利进入睡眠状态。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柔和,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4.3睡眠障碍的识别与应对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过度嗜睡等多种类型。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因此,识别和应对睡眠障碍。对于睡眠障碍的识别,可以通过观察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和白天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一旦发觉睡眠障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也有助于缓解睡眠障碍。4.4睡眠养生与保健睡眠养生与保健是维护健康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良好的睡眠。注重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如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噪音降低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临睡前过度刺激的活动等。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通过这些睡眠养生与保健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身心健康。第五章心理健康5.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状态。它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反之,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互影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生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生理疾病之间存在关联。同时生理疾病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功能受损。5.2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预防心理疾病的关键在于提高个体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增强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是一些建议:(1)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通过学习心理调适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增强心理承受能力。(2)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3)学会倾诉与沟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增进彼此的了解,减轻心理压力。(4)寻求专业帮助: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治疗心理疾病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下是一些建议:(1)药物治疗:针对症状明显的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2)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恢复心理健康。(3)康复训练:针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3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心理调适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压力时,通过调整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建议:(1)增强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需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期望。(2)学会放松:通过呼吸训练、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压力。(3)培养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学会从中吸取经验。(4)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支持和帮助。压力管理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降低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建议:(1)制定合理的目标:明确自己的目标,分解任务,逐步实现。(2)增强应对能力: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4)寻求专业帮助:当压力过大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5.4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建议:(1)增强沟通技巧:学会倾听、表达,尊重他人,增进彼此的了解。(2)培养同理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关心他人的需求。(3)保持良好的人际距离: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过分依赖他人,保持适度的人际距离。(4)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展人际关系,提高社会支持。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第六章职业健康6.1职业病防治6.1.1职业病定义及分类职业病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有害物质、因素,导致的疾病。我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分为十类,包括尘肺、职业性肿瘤、中毒等。了解职业病的定义及分类,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6.1.2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害气体、蒸汽、粉尘等;物理因素包括高温、低温、噪声、振动等;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了解这些危害因素,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6.1.3职业病防治措施(1)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力度。(2)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提高员工防护意识。(3)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觉和治疗职业病。(4)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6.2工作与生活平衡6.2.1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工作与生活平衡是维护职业健康的重要环节。保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职业病。6.2.2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方法(1)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加班。(2)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3)注重家庭关系,关爱家人。(4)学会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6.3职业健康与人际关系6.3.1职业健康与人际关系的关系职业健康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反之,紧张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职业健康。6.3.2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1.尊重他人,关爱同事。(2)沟通交流,增进了解。(3)培养团队精神,共同进步。(4)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创造良好工作氛围。6.4职业健康促进策略6.4.1政策法规层面(1)制定和完善职业健康相关法规,加强监管力度。(2)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意识。6.4.2企业层面(1)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职业健康管理。(2)改善工作环境,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3)开展员工培训,提高职业健康素养。6.4.3个人层面(1)自觉遵守职业健康法规,关注自身健康。(2)积极参与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觉和治疗疾病。(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第七章疾病预防与控制7.1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7.1.1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过敏原等。治疗方面,应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对症治疗。7.1.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预防措施有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治疗方面,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7.1.3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炎、胃溃疡、脂肪肝等。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等。治疗方面,应根据病因和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7.2传染病防控7.2.1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7.2.2传染病防控措施(1)加强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完成疫苗接种。(2)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严格隔离制度:对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4)环境卫生: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除病原体滋生环境。7.3慢性病管理与预防7.3.1慢性病概述慢性病是指病程长、病因复杂、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管理的关键在于早期发觉、早期干预。7.3.2慢性病预防措施(1)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2)定期体检:及时发觉慢性病早期症状,早期干预。(3)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治疗。7.4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7.4.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健康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素养、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知识、掌握预防方法,提高生活质量。7.4.2健康教育措施(1)开展健康讲座:邀请专业讲师进行健康知识讲座,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2)建立健康宣传栏:定期更新健康知识,方便人们随时了解健康信息。(3)利用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传播健康知识。(4)开展健康活动:组织健康体检、健康促进活动等,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健康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第八章药物安全8.1合理用药的原则合理用药是指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合理用药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明确诊断,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2)遵循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盲目用药;(3)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和病理状态等因素调整药物剂量;(4)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联用药物;(5)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8.2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生理功能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1)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2)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等;(3)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失眠、嗜睡、抽搐等;(4)心血管系统反应:如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等;(5)泌尿系统反应:如肾功能异常、尿路感染等。8.3药物依赖与滥用药物依赖是指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后,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药物滥用是指非医疗目的使用药物,包括非法使用和过度使用。药物依赖与滥用可能导致以下问题:(1)身体损害:如肝脏、肾脏损害,营养不良等;(2)精神障碍:如幻觉、妄想、焦虑、抑郁等;(3)社会问题:如家庭破裂、犯罪、失业等;(4)药物耐受性增加,剂量逐渐增大,导致药物中毒风险增加。8.4药物安全与家庭保健家庭保健是药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建议,以保证家庭药物安全:(1)遵循医生建议,合理用药;(2)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3)妥善保管药物,避免儿童误食;(4)定期清理过期药物,避免使用过期药物;(5)关注家庭成员的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敏药物;(6)加强家庭药物安全教育,提高家庭成员的药物安全意识。第九章环境与健康9.1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得环境中某些物质的浓度或状态发生变化,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等方面。9.1.1大气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燃烧和自然灾害等。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9.1.2水污染与健康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排放和地下水污染等。水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方面。9.1.3土壤污染与健康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弃物、农业化学品、生活垃圾等。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中毒、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9.1.4噪声污染与健康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建筑和生活等方面。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心理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9.2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9.2.1环境保护政策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以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9.2.2环境保护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工业污染治理、农业污染治理、生活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恢复等。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9.2.3环境保护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生活习惯。通过环境保护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9.3自然环境与身心健康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对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9.3.1自然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直接关系到人类身心健康。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助于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9.3.2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优美的风景等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9.3.3自然环境与养生保健自然环境中的山水风光、温泉、森林等资源,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行康养、疗养等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9.4环境健康与养生保健环境健康是指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有利影响。环境健康与养生保健密切相关,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