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_第1页
2023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_第2页
2023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_第3页
2023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_第4页
2023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目 次1总则 1术和223基规定 5场和884.210地作和震14般14震用其作组合 15震算17构21基载力 23风机和筒震25般25电256.326风机基抗设计 27般27上电组27上电组28风场电抗设计 30般30上电站 30上电站 33输线抗设计 37般37空路37缆筑物 39本规用说明 42引用准录 43PAGEPAGE101 总则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统一风电场工程抗震技术要求,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止或减轻地震对风电场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6789抗震设防烈度为6高于9(构)于8建()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风电场建(构)筑物,其抗震设防目标应为当遭受到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到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到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相应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应倒塌对330kV提供50年超越概率分别为63%、10%、2%(筑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术语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seismicdesign强震区的工程结构进行的一种专项设计。一般包括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两个方面。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designparametersofground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加速度(速度、位移)时程曲线、加速度反应谱和峰值加速度。designbasicaccelerationofgroundmotion5010%场地site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seismicmeasures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特征周期characteristicperiodofgroundmotion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seismicactioneffect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滑移、裂缝开展等动态效应。seismicliquefaction地震动引起的饱和无黏性土或少黏性土颗粒趋于紧密,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趋近于零的现象。time-historyanalyticalmethod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得整个时间历程内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modalresponsespectrumanalysis求解结构对应其各阶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后再组合成结构总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称为振型分解法。各阶振型效应用反应谱法求得后再组合的称振型分解反应谱法。seismicreservecapacityfactor造成结构倒塌或灾难性系统失效的谱加速度与造成构件或节点屈服的强度水平谱加速度之比。符号FEhk、FEvk——结构总水平、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G、Geq——地震时结构(构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SE——地震作用效应;Sk——作用、荷载标准值的效应;S M KEc——I——Rd——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faE——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设计值;fa——经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后的地基土静承载力设计值。d Le 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tmin α αvmax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γG、γEγwγP、γAd、γQγR ——项γRE——震整数ζ ——构尼ψE——可变作用荷载的组合系数。Fle——液化强度比;其他N vse Ile Xji ——jiIN——抗液化指数;n 基本规定(构3.0.1的规定。表3.0.1风电场变电站抗震设防类别表变电站电压等级主控制室、楼配电装置室、楼继电器室站用电室所有构架、设备支架其他建(构)筑物330kV及以上重点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220kV及以下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注:规模较小的乙类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本规范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可按丙类建筑设防。风电场各抗震设防类别的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GB50223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构)GB50223GB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的有关规定。对风电场工程场地已完成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按相关要求评审通过的地震烈度。对风电场工程场地未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构)筑GB18306基本烈度,对次生灾害严重或重要的风电场建(构)筑物,可将地震基本烈度提高1度作为设计烈度,但最高不超过9度。对已完成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风电场工程场址,抗震设防地震动参数应采用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的地震动参数值。对未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风电场工程场址,抗震设防地GB183063.0.63.0.80.15g0.30g()78表3.0.8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的对应关系抗震设防烈度6789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0.10(0.15)g0.20(0.30)g0.40g注:g为重力加速度。地震影响的特征周期应根据风电场建(构)筑物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GB风电场工程建(构)筑物场地选择时,应根据需要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震活动的调查研究和勘测工作,并应按照场地土、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作场地的综合评价。(构()()构应具有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构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面尺寸和受力钢筋、箍筋的设置,防止剪切破坏先于弯曲()9DB/T64(构)筑物。构)场地风电场场地的选择,应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探及地震活动性调研的基础上,按构造活动性、地基条件和边坡稳定性等进行综合评价,陆上风电场、海上风电场分别按表4.1.1-1、表4.1.1-2构表4.1.1-1陆域风电场抗震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型分级要素构造活动性地基条件边坡稳定性有利地段场址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工程近场区无活动断层较完整的岩体,密实的土层边坡稳定性好一般地段场址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无活动断层。工程近场区有4.7级≤M<6级地震活动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边坡稳定性较好不利地段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场址区有活M﹤56M<71次M≥7软弱土,液化土,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含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边坡稳定性较差危险地段场址地震基本烈度Ⅸ度。场址区有活动断层,并有M≥5级地震的发震构M≥7动地震时可能失稳地震时,可能发生大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危险建筑物安全而又难以处理注:1地段类别中从危险地段开始,向不利、一般、有利地段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2划分每一级抗震地段类别时,符合表中分级要素之一即可。表4.1.1-2海域建筑物抗震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型分级要素构造活动性地基条件海床稳定性有利地段场址基本地震烈度为Ⅵ度,工程近场区无活动断层较完整的岩体,密实土层海床稳定性好一般地段场址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无活动断层。工程近场区有4.7级≤M<6级地震活动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海床稳定性较好不利地段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场址区有活M﹤56M<71次M≥7级强震活动液化土,软弱土海域沟底沟槽、起伏较大的凹凸地、陡坎、沙丘沙坡、含浅层气地层等,海床稳定性较差危险地段场址地震基本烈度Ⅸ度。场址区有活动断层,并有M≥5级地震的发震构M≥7动地震时可能失稳地震时,海域可能产生滑坡、崩塌、地裂缝、浊流、泥火山、活动沙丘沙坡注:1地段类别中从危险地段开始,向不利、一般、有利地段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2划分每一级抗震地段类别时,符合表中分级要素之一即可。20m20m表4.1.2场地土类型按剪切波速划分场地土类型土层剪切波速范围值(m/s)代表性岩土名称和性状硬质岩石vs>800坚硬、较硬且完整的岩石软岩、坚硬场地土800≥vs>500破碎和较破碎的硬质岩或软质岩石,密实的碎石土、砂卵石中硬场地土500≥vs>250中密、稍密的碎石土、砂砾石,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中软场地土250≥vs>150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ak≤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fak>130kPa的填土,可塑新黄土软弱场地土vs≤150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黏性土和粉土,fak≤130kPa的填土,流塑黄土注:1vs为土层剪切波速;2vs3ak(𝑣e=𝑑𝑑0𝑡𝑡#(43−1)𝑛𝑛𝑡𝑡=(𝑑𝑖𝑖𝑣𝑠𝑠𝑖𝑖)(43−2)𝑖𝑖=1sd00mtn——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数;ii(sii(500m/s500m/s5m2.5400m/s500m/s场地类别应根据场地土类型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5划分为I0、I1、Ⅱ、Ⅲ、Ⅳ共五类。表4.1.5场地类别划分场地覆盖层厚度dov(m)场地土类型硬质岩石软岩、坚硬场地土中硬场地土中软场地土软弱场地土dov=0I0I1I1I1I10﹤dov﹤3——3≤dov﹤5ⅡⅡ5≤dov﹤15Ⅱ15≤dov﹤50Ⅲ50≤dov﹤80Ⅲ80≤dovⅣ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根据场址所处地段的地质环境等情况,应对地段抗震性能作出有利、一般、不利或危险的评价,提供场地类别和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对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的风力发电场建(构)筑物,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供土层剖面、场地覆盖层厚度和有关当需要在条形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进行风电工程建设时,除保证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形成的影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地基720m67地面下20m进行地基液化判别时,饱和砂土、粉土(不含黄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初判为不液(Q3)785mm70%0.005mm的颗粒78910、13和16时,可判为不液化土。黏粒含量应采用六偏磷酸钠作为分散剂测定,采用其他方法确定时,按相关规定换算。对于陆域浅埋天然地基的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当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𝑑u>𝑑0+𝑑b−2(43−1)𝑑𝑑w>𝑑0+𝑑b−3(43−2)𝑑u+𝑑w>15𝑑0+2𝑑b−45(23−3)式中:dw——地下水位深度(m),宜按设计基准期内年平均最高水位采用,也可按近期内年最高水位采用;du (m);db (m)2m2m;d0 4.2.3表4.2.3液化土特征深度(m)饱和土类别7度8度9度粉土678砂土789注:当区域的地下水位处于变动状态时,应按不利的情况考虑。当饱和砂土、粉土的初步判别认为需进一步进行液化判别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20m15m(4.2.4-1)N63.5<Ncr#(4.2.4−1)式中:N63.5——未经杆长修正的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cr——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20mN𝑐𝑐𝑐𝑐=N0𝛽𝛽[𝑙𝑙𝑛𝑛(0.6𝑑𝑑𝑠𝑠+1.5)−0.1𝑑𝑑𝑤𝑤]ƒ(3/𝜌𝜌𝑐𝑐)#(4.2.4−2)式中:N63.5——未经杆长修正的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cr——液化判别标准锤击数临界值;N0——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按表4.2.4采用;β——调整系数,设计地震第一组取0.80,第二组取0.95,第三组取1.05;s dw (m)dw0;ρc3。4.2.4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0.15g0.20g0.30g0.40g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710121619注:g为重力加速度对于存在可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探明各液化土层的埋深和厚度,按式(4.2.5-1)逐点Fle(4.2.5-2)Ile4.2.5综合划分地基液化等级。

NN𝐹𝐹𝑙𝑙𝑙𝑙=N𝑐𝑐𝑐𝑐

#(4.2.5−1)𝑛𝑛𝐼𝑙𝑙𝑙𝑙=(1−𝑙𝑙𝑙𝑙𝑖𝑖)𝑑𝑑𝑖𝑖𝑖𝑖(25−2)𝑖𝑖=1式中:Fle——液化强度比;FleiiFlei>1.0Flei=1.0;IleN——标准贯入击数的实测值;Ncr——液化判别标准锤击数临界值;ii(5m时采用10,等于20m时采用零值,5m~20m时按线性内插法取值;n——可液化土层范围内的分层总数。4.2.5液化等级轻微中等严重液化指数0<Ile≤66<Ile≤18Ile>18在同一地质单元内,各孔判别结果不一致时,可按多数孔的判别结果或以各孔液化地基内有液化土层时,可不计该层土的强度,当有经验或经论证可利用该层土的部分强度时,可根据抗液化指数对液化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及桩水平抗力指标进行折减。抗液化(4.2.7)4.2.7采用。式中:IN

𝐼N

=N63.5#(4.2.7−1)NcrN63.5——未经杆长修正的饱和土标准贯入锤击数实测值;Ncr——液化判别标准锤击数临界值。表4.2.7液化土力学指标的折减系数α值INds(m)αIN≤0.6ds≤10010<ds≤201/30.6<IN≤0.8ds≤1010<ds≤202/30.8<IN≤1.0ds≤1010<ds≤201注:ds为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m)地基抗液化措施应根据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和地基的液化等级,参照表表4.2.8地基抗液化措施选择原则抗震设防烈度地基的液化等级轻微中等严重特殊设防(甲类)(1)(1)(1)重点设防(乙类)(2)或(3)(1)或(2)+(3)(1)标准设防(丙类)(3)或(4)(3)或(2)(1)或(2)+(3)注:1表中(1)——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降的措施,如桩基、加大基础埋置深度、深层加固至液化层下界,挖除全部液化土层等;构2表中措施未考虑倾斜地层和液化土层严重不均匀的情况。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风电场建(构)筑物水平向地震验算可分别对两个水平轴方向或对结构作用最不利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2/3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存在偏心的风电场建(构)筑物,抗震计算应采用能反映地震作风电场工程陆上建(构)筑物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可假定结构风电场工程海上建(构)筑物宜采用动力方法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强度、承载力和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风电场建(构)筑物,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风电场建(构)筑物抗震计算应计入的地震作用为建(构)筑物自重和其上的荷重所产生的地震惯性力、地震动水压力和地震动土压力。对风电机组、塔筒及其基础还应计入对已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风电场建(构)筑物,应采用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的场地谱进行抗震计算。对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风电场建(构)筑物,设计反应谱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和《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有关规定确定。风电机组-塔筒-基础系统结构周期大于6.0s时,设计反应谱曲线和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构Tg5.2.3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表5.2.3特征周期值(s)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I0I1IIIIIIV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风电场陆上建(构)筑物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各荷载作用标准GB50009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陆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10311有关规定执行。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风电场海上建(构)筑物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各荷载作用标准())NB/T10105风电场建(构)筑物计算地震作用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竖向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结构自重和各竖向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0;1.01.00.3;0.51.0;0.5;0.75。风电场海上建(构)筑物进行抗震计算时,可采用多年平均海洋环境荷载,计算水位对计入多向地震作用的风电场海上建(构)筑物抗震计算,可在风电机组结构最不利的水平方向取荷载的100%,与此相垂直的水平方向取100%,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取50%。()5%;2%3%;3%,8%;5%塔筒构)可按下式计算:

w=𝐶𝐶𝑎h𝛽W𝐶M−1𝑉s2𝜑𝜑(𝑖𝑖,𝑙𝑙)(10−1)式中PwNC——综合影响系数;βw CM——惯性力系数,由试验确定,在试验资料不足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的有关规定执行;V (m3)γ(kN/m3)φ,)i构件l(构40m经过风电机组厂家地震计算的风电场陆上风电机组基础,可选用厂家提供的地震工12()对于抗震设防烈度8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应按风电机组-塔筒-基础整体进行抗震计算,上部风电机组的风轮(构(图5.3.4)时,结构FFn+ΔFnGnFiGiGjHiFEKHj图5.3.4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简图E𝐸𝐸=𝑎1𝐺eq(34−1)式中: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α1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代表值的85%。𝐹𝐹

𝐺𝑖𝑖𝑖𝑖 ∑= ∑

(1−

)(𝑖𝑖=1,2,⋯𝑛𝑛)#(5.3.4−2)𝑖𝑖

𝑛𝑛𝑗𝑗

𝑗𝑗𝑗𝑗

E𝐸𝐸

𝑛𝑛式中:Fi——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iGj ——别集于点ij的力载表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δn 5.3.55.3.4Tg(s)T1>1.4Tg(s)T1≤1.4Tg(s)Tg≤0.350.081T1+0.0700.35<Tg≤0.550.081T1+0.01Tg>0.550.081T1-0.02n=𝛿nk34−3)式中:ΔFn ——部加平震用,符表5.3.5要风电场建构筑物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所取振型数应能保证90%ji𝐹𝐹𝑗𝑗𝑖𝑖=𝛼𝛼𝑗𝑗𝑉𝑉𝑗𝑗𝑋𝑋𝑗𝑗𝑖𝑖𝐺𝐺𝑖𝑖(𝑖𝑖=1,2,…𝑛𝑛;𝑗𝑗=1,2,…𝑚𝑚)#(5.3.5−1)𝑛𝑛Σ 𝑛𝑛𝑉𝑗𝑗= 𝑖𝑖1 (55−2)𝑛𝑛𝑗𝑗𝑖𝑖Σ 𝑋𝑋2𝐺𝑖𝑖𝑗𝑗𝑖𝑖𝑖𝑖=1式中:F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αj jγj——j振型的参与系数;Xji ——jiGi ——i风电场海上建(构)筑物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按下式计算:𝑗𝑖𝑖=𝐶𝐶𝑎h𝑉𝑗𝑗𝑗𝑖𝑖𝑗𝑗𝐺𝑖𝑖(𝑖𝑖=12,…𝑛𝑛;𝑗𝑗=12,…𝑚𝑚(35−3)式中:Fji——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C 0.3构αh——水平向设计地震加速度代表值,可按本规范表3.0.9采用;βj ——jTj0.9𝑚𝑚𝑗𝑗𝑆k=�Σ𝑆𝑆2(55−4)𝑗𝑗𝑗𝑗=1式中:SE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Sj ——j0.9𝑚𝑚𝑚𝑚𝑆k=�ΣΣ𝜌𝑗𝐸𝐸𝑗𝑗𝑆𝐸𝐸(55−5)𝑗𝑗1𝐸𝐸1𝜌𝜌𝑗𝑗𝐸𝐸=

8𝜁𝑗𝑗𝜁𝐸𝐸𝜁𝑗𝑗+𝜆𝜆T𝜁𝐸𝐸𝜆1.5T(1−𝜆22+4𝜁𝜁𝜁𝜁1+𝜆2𝜆𝜆+4𝜁𝜁2+2T

#(5.3.5−6)T 𝑗𝑗

𝐸𝐸

T T

𝐸𝐸 T式中:SE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Sj、Sk——分别为j、k振型地震作用效应;ζj、ζk——为j、k振的尼比;ρjk ——j振与k振的系数λT——k型与j振的周期风电场建(构)筑物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可以按式(5.3.7-1)和式(5.3.7-2)确定。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可按塔筒及其内部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例进行分配1.5~2.5。Gn FvnGi FviGjHFEvk图5.3.6结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简图vk=𝛼𝛼vmax𝐺ev(36−1) 𝐹𝐹

=

𝐺𝑖𝑖𝑖𝑖#(5.3.6−2) v𝑖𝑖

vk∑𝑗𝑗𝑗𝑗式中:FEvk ——构竖地作标准Fvi——质点i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Hi、Hj——分别为质点i、j的计算高度;αvmax——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采用;Geqv——结构等效重力荷载,可按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75%采用。塔筒基础结构在8度和910%20%0.30g15%。P-Δ2=11𝑚n𝑎ne(38−1)式中:2N·mnns2Le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计算时,应按地震安评提供的地震动参数选择地震动时程,其5.3.10可采用实测地震动记录或反映场地谱特征的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时程。除有特殊说明外,输入地震动时程不应少于3套,各套地震动的各分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不应大于0.3。时程的总持续时间不应少于30s,其中强震动部分不应小于6s。输入激励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采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80表5.3.9时程分析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最大值(cm/s2)地震影响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0.10g(0.15g)0.20g(0.30g)0.40g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设防地震50100(150)200(300)400罕遇地震125220(310)400(510)620注:g为重力加速度。构)GB构𝑆d=𝑉G𝑆E+𝑉h𝑆hk+𝑉v𝑆vk+𝜓𝜓wE𝑉w𝑆wk51−1)𝑉0𝑆d≤d𝑉E(51−2)式中:Sd——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力和剪力的设计值等;γG ——1.3,当重1.0;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γEh、γEv——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按表5.4.1的规定采用;γw——风荷载分项系数,不应小于1.5;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可按本规范第5.2.5条的规定采用;SEhkSEvkSwkψwE——抗震基本组合中的风荷载组合值系数,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取0.7,其他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建(构)筑物可取0.2,风荷载不起控制作用建(构)筑物取0;Rd——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γRE——抗震调整系数,可按现行国家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采用,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组合内力起控制作用时取1.0。表5.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考虑地震作用的情况γEhγEv仅考虑水平地震作用1.40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01.4以水平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1.40.5以竖向地震为主的地震作用0.51.4𝑛𝑛 𝑛𝑛𝑆d=Σ𝑉G𝑖𝑖𝐺𝑖𝑖k+𝑉pP+𝑉d𝑄d+𝜓𝜓E�Σ𝑉Q𝑗𝑗𝑄𝑗𝑗k�(52−1)𝑖𝑖=1

𝑗𝑗=1𝑉0𝑆𝑑𝑑≤𝑑𝑑𝑉E(52−2)式中:γGi——第i个永久作用荷载分项系数,当重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荷载分项系数取0.9,不利时取1.1;γP——预应力的分项系数,当预应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取1.0,不利时取1.2;γAd——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Qj——第j个可变作用荷载分项系数,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10105的规定采用;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Gik——第i个永久作用荷载的标准值;P——结构预应力标准值;QAd——地震作用标准值;Qjk——第j个可变作用标准值;ψE——可变作用荷载的组合系数,取0.7;γRE——抗震调整系数,取1.0。𝑆d=𝑉G𝑆E+𝑉E𝑆k53−1)𝑉0𝑆d≤d𝑉E(53−2)式中:γG——重力作用荷载分项系数,当重力效应对结构有利时荷载分项系数取0.9,不利时取1.1;γE——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1.35;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可按本规范第5.2.5条的规定采用;SEk——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γ0——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Rd——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γRE——抗震调整系数,取1.0。aE=𝜉aa551−1)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ξ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5.5.1采用;fa ——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表5.5.1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地基土ξa岩石,密实的碎石土,密实的砾砂、粗砂、中砂,fak≥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夯实的抛石基床1.5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砾砂、粗砂、中砂,密实和中密的细砂、粉砂,150kPa≤fak<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1.3稍密的细砂、粉砂,100kPa≤fak<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可塑黄土1.1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杂填土,新近堆积黄土及流塑黄土1.0验算天然地基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按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𝑝𝑝≤aE(52−1)𝑝ax≤12aE52−2)式中:p——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平均压力;pmax——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地震状况下桩的垂直承载力抗力分项系数,在一般黏性土和砂土中可降为正常情况下80%塔筒内部平台及设备应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要求,塔筒设计应充分评估内部平台及设风电机组及塔筒的地震作用及结构抗震验算,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GB/T18451.1和《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GB/T31517的有关规定。56.2.272/3;7陆上风电机组的地震设计工况应考虑正常发电+电网掉电+地震和空转+电网掉电+6.2.4𝑉f𝑆d≤d𝑉R(626−1)式中:γf——荷载分项系数,当采用时域全耦合计算时取值1;Sd——荷载代表值的效应;Rd——结构构件抗力设计值;γR——抗力分项系数,当进行风电机组叶片、传动系统及其他设备地震作用验算时取1.0。塔筒位于7度及以上地区的混凝土塔筒、8塔筒可简化成多质点体系进行计算,质点的设置和塔身截面弯曲刚度的计算应符合下10m~20m1/2相邻质点间的塔身截面弯曲刚度可采用该区段的平均截面的弯曲刚度;计算塔身截5.2.9GB50135的有塔筒截面抗震验算时,地震作用标准值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符合本规范5.4.11.0。混凝土塔筒按多遇地震进行抗震计算时,塔身可视为弹性结构体系,其截面弯曲刚度𝐾𝐾=EC𝐼𝐼#(6.3.12−1)式中K ——身面曲Ec ——凝的性/mm2;I ——身面惯mm4。18mm时,宜采用对接焊接或机械连接。7.1.1地震状况下基础抗压以及抗拔承载力可取静态承载力的1.25倍。陆上风电机组基础抗震设计计算除应满足本规范5.5节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多遇地震荷载工况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3,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6。罕遇地震荷载工况下,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0,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不小于1.0。5.525%。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单桩竖向和水平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25%。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及桩的水平抗力应按相关规范折减系数进行折减。基桩承载力与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单桩承载力取用一致,但应扣除液化2m承台埋深较浅时,不宜计人承台周围土的抗力或刚性地坪对水平地震作用的分担作用。1.5m、1.0m7.2.154.2.710%7.2.1第52m摩阻力。1.5m。基础不应直接设在液化土或软土地基上。不可避免时,可采用换填土、加大基底面液化土和震陷软黏土中桩的配筋范围,应为自桩顶至液化深度以下符合全部消除液7.3 海上风电机组基础抗震计算包括:整机频率分析、结构应力分析、地基承载力分析、地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应进行多遇地震抗震验算,主体结构应具有足够强度,在多遇地震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宜进行罕遇地震抗震验算,结构在罕遇地震时不会发生整体倒塌。对于重力式基础,在多遇地震工况下,基底底面脱开面积不允许超过25%海上风电机组基础抗震分析应按5.3节有关规定,选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者时程分8度的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宜按5.3节规定补充进行时程分析计算。5%。筒型基础和重力式基础,体形应简单,避免剧变,尽量选取弧形变截面。宜减轻基对于采用高强预应力钢筋的基础结构,应充分张拉发挥高强预应力钢筋的预应力作用,在有效配置能满足抗裂要求的预应力钢筋数量的前提下,其余承载能力不足部分应配置常规低强度延性好的钢筋,有条件时,宜使不少于30%受。地基中的断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薄弱部位应采取工程处理措施,并适当提高底部混凝土等级。宜采用轻型、简单、整体性好的附属结构,加强附属构件与基础主体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焊接连接、螺栓锚接、卡箍固接、侧面支撑或其他可靠的连接方式。连接设计应当风电场变电站结构体系可有目的地设置强震时易于损坏的结构薄弱部位,其作用应能风电场变电站建筑物端部或转角部位,应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结构体系宜设置电气设施布置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和其他环境条件,并集合电气总布置及电气设备应具有抗倾斜、抗振动、抗震的能力,满足海上变电站运输、吊装、运行等变压器、GIS等大型设备,应加强设备本体与平台基础之间的连接,以防止这些质量陆上风电场变电站、集控中心的建筑物应根据设防分类、烈度、结构类型和结构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应按8.2.1表8.2.1丙类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设防烈度6 7 8 9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度(m)≤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一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高度(m)≤60>60≤60>60≤6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抗震墙三二一一钢结构高度(m)≤50>50≤50>50≤50>50≤50>50框架四四三三二二一框架-支撑注:1。18m50%变电站、集控中心的建筑物宜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24m24mA220kVA设备支架宜与构架的结构形式相协调,宜采用钢管支架、角钢或钢管格构式支架、钢构架应分段按多质点体系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构架地震作用效应计算简图与静力效应计算简图应取得一致,并应分别验算顺导线方向和垂直导线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且应由设备支架应与其上电气设备联合按多质点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当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时,柱重力荷载可按柱自重标准值的1/4作用于柱顶取值;当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柱2/3当计算地震作用时,构架、设备支架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自重标准值、导线自重标准值、设备自重标准值(包括绝缘子串、金具、阻波器及其他电气设备自重标准值)𝑆E=𝑆K+𝜓𝜓C𝑖𝑖𝑆Q𝑖𝑖k(28−1)式中:SGE——重力荷载代表值;SGK——ψCi——可变荷载SQiK的组合值系数,一般取0.5;SQik——分别对应表8.2.8正常运行工况时四种气象条件下各可变荷载标准值,对应本条第2款进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表8.2.8正常运行工况四种气象条件下导线可变荷载标准值及风速取值序号可变荷载代号各可变荷载标准值及对应的风速1SQik大风气象条件下,电气提供的导线张力标准值的垂直分量扣除自重标准值后的可变荷载标准值,此时风速取基本风压对应的风速。2SQik覆冰有风气象条件下,电气提供的导线张力标准值的垂直分量扣除导线自重标准值后的可变荷载标准值,此时取10m/s的风速。3SQik最低气温气象条件下,电气提供的导线张力标准值的垂直分量扣除导线自重标准值后的可变荷载标准值,此时取10m/s的风速。4SQik最高气温气象条件下,电气提供的导线张力标准值的垂直分量扣除导线自重标准值后的可变荷载标准值,此时取10m/s的风速。正常运行工况四种气象条件下,构架、设备支架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S=𝑉G𝑆E+𝑉h𝑆hk+𝑉V𝑆k+𝛹Q𝑉Q𝑆k+w𝑉w𝑆wk(8−2)式中: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等;γG ——1.31.0;S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可按本条第1款采用;γEh、γEv——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采用;γQ——正常运行工况导线荷载水平分量分项系数,应采用1.3;γw——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SEhk——SEvk——wk——(用在构架平面内;除大风气象条件下取基本风压对应的风速计算结构风压10m/sSQk——正常运行工况导线荷载水平分量标准值的效应;ψQ——正常运行工况导线荷载水平分量组合值系数,应采用1.0;ψ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对于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构支架应采用0.2。689GB50260海上变电站选址宜避开不良地质海域,如无法避让,应提出针对不良地质地层的地基海上变电站抗震设计除满足本规范规定外,尚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进行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结构抗震验算。对于设防地震抗震验算中,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的抗力系数宜取1.25,水平向桩位移的1.0。海上变电站建筑宜进行罕遇地震抗震验算,评估系统抵抗罕遇地震能力,宜满足下列罕遇地震抗震验算时,应考虑非线性效应,包括材料屈服、构件屈曲、桩基础破坏等1.0模型和土体宜考虑刚度和强度退化,如轴向、弯矩相互影响,静水压强,由于振动P-CrCr𝐶r=𝐶r𝐶dr(7−1)𝐶𝐶sr=𝛥𝛥u𝛥𝛥LE#37−2�𝐶dr

𝐴𝐴d=1+ (837−3)u𝛥u式中:Csr——反映极限推覆力下结构的极限整体位移与有构件或节点出现屈服时的整体位移之比;Cdr——体现结构整体失稳后的抗力退化机制;𝛥𝛥ELE——体现结构受到强震作用对应的位移值;Δu和Fu——反应结构倒塌点,为结构能承受的极限基地剪力和对应的水平位移;𝐴𝐴d——0u𝛥𝛥P与FΔu图8.3.7地震作用静力推覆曲线罕遇地震验算分析宜采用时程分析法,地震动加速度宜选择实测地震数据或人工合成333Hz对于特别不规则或有特殊要求的电气设备,宜采用时程分析法;对于悬挂设备和带1.4支架动力放大系统不宜小于1.2.安装在平台内二层、三层楼板上的电气设备和电气装置,平台的动力放大系数宜取2.0;对于更高楼层的电气设备和电气装置,应专门研究;2.0。体系特征频率和振型计算,振型个数一般取振型参与质量达总质量90%数;在电气设备、电气装置的根部和其他危险断面处,对地震作用与其他荷载产生的内2%。GB50260输电线路及其构筑物选址宜避开危险地段,如地震时易出现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地基液化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地段,当无法避让时,应采取输电线路地下工程的总体布置应力求简单、对称、规则、平顺。结构体系应根据使用要求、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出入口通道两侧的边坡和洞口仰坡应依据地形、地质条件选用合架空集电线路通过地质灾害易发区时,宜采用单回路架设;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多回输电线路宜多通道架设。杆塔位置选择应避开活动地质断裂带。当架空送电线路的重要大跨1钢筋混凝土高跨杆塔不宜用于地震烈度为8位于7度及以上地区的钢筋混凝土高跨杆塔、8度及以上地区的钢结构大跨越杆塔、7度及以上地区因特殊原因采用的大跨越杆塔的基础,当场地为饱和砂土或饱和粉土(不含黄土)时,均应考虑地基液化的可能性,必要时要采取稳定地基或基础的抗液化措改善液化时的土体内应力应变条件,包括提高有效应力、消散孔隙水应力、阻止孔基本地震烈度为93%5%。2个~31.5s𝑆𝑆=𝑉G𝑆E+𝑉Eh𝑆Ehk+𝑉Ev𝑆Evk+𝜓𝜓Q𝑉Q𝑆k+𝜓ww𝑆wk21)式中: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对结构受力有利时取1.0,不利时取1.2,验算结构抗倾覆或抗滑移时取0.9;γEh、γEv——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本规范表5.4.1的规定采用;γQ1.4;γW1.4;ψQ——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可取0.2;ψ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可取0.35;SGESEvkSQkSwk——风荷载标准值效应。𝑆𝑆≤R𝑉E(91)式中:S——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R γRE9.2.129.2.12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材料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钢跨越塔0.85除跨越塔以外的其他铁塔0.80焊缝和螺栓1.00钢筋混凝土跨越塔0.90钢管混凝土杆塔0.80钢筋混凝土杆0.80各类受剪构件0.80电缆沟、排管、电缆隧道及其工作井等地下电缆构筑物应建在密实、均匀、稳定的地基上,选址时宜避开地层突变、软弱土、液化土及断层破碎带等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输电线路构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的规定选取。9.3.3-19.3.3-2确定。表9.3.3-1明挖隧道结构的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乙类四级四级三级三级丙类四级四级四级三级表9.3.3-2工井的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6度7度8度9度乙类三级三级二级一级丙类四级三级三级二级67ⅠⅡ8、Ⅱ218m2的丙类输电线路地下电缆构筑物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宜依据地层条件和地下结构几何形体条件9.3.5表9.3.5地下结构抗震计算方法抗震设计方法维度地层条件地下结构反应位移法Ⅰ横向均质断面形状简单反应位移法Ⅱ横向均质/水平成层/复杂成层整体式反应位移法横向均质/水平成层/复杂成层断面形状简单/复杂反应位移法Ⅲ纵向沿纵向均匀线长形反应位移法Ⅳ纵向沿纵向变化明显线长形等效线性化时程分析法二维/三维均质/水平成层/复杂地层/含软弱土层线长形、断面形状或几何形体简单/复杂弹塑性时程分析法二维/三维均质/水平成层/复杂地层、含软弱土层、含液化土层9.3.5进行地下结构液化抗浮验算,必要时采取增设抗拔桩、明显不均匀沉陷的软土地带9.3.5地下电缆构筑物纵向地层条件变化较大时,除应进行横向抗震计算外,尚应进行纵Ⅳ地下电缆构筑物断面形状变化较大或与相邻建(构)筑物构成整体时,宜采用时程明挖隧道的地震作用可适当考虑挡土墙叠加效果。挡土墙与结构主体密切接触且受力钢筋互相连接时,可将挡土墙纳入结构共同计算;挡土墙与结构主体没有密切连接或连对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模型的地下电缆构筑物,应同时计算横向和纵向水平地震作用。采用土层—结构时程分析法或等效水平地震加速度法时,土、岩石的动力特性参数输电线路地下电缆构筑物的抗震验算,除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应根据预期的设防目标,进行第一或第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构件截面承载力和结构结构形状复杂、纵向穿越软硬突变等非均匀地层的衬砌结构宜考虑沿结构纵向的水地形起伏较大的浅埋地下电缆构筑物,或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局部区段,或Ⅱ0.15g120.5电缆顶管或盾构隧道不应穿越断层破碎带、地裂缝等不良地质区域,当绕避不开时,应在断层破碎带全长范围及其两侧3.5倍隧洞直径过渡区域内采取相应抗震、减震措施。口部通道和未经注浆加固处理的断层破碎带区段采用复合式支护结构时,内衬结构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初期支护和围岩地层间应密实回填。于砌块石回填时应注浆加强。地下电缆构筑物的顶板、底板及各层楼板的钢筋错入长度应满足受力要求,并应不楼板开孔时,孔洞宽度不应大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30%暗梁。本规范用词说明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执引用标准名录《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GB/T18451.1《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GB/T31517《高耸结构设计标准》GB50135《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260《海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10105《陆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10311《海上风电场工程建(构)筑物荷载规范》(缺标准号)《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JTS145《强震动观测技术规程》DB/T64PAGEPAGE44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风电场工程抗震设计规范CodeforSeismicDesignofWindPowerProjects条文说明NB00000-0000批准部门:国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02000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北京制定说明NB/TXXXX-202XXXXXXXXX号本规范制定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已建风电场工程、水运工程、桥梁工程、海洋石油工程的实践经验,深入、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风电场工程结构设计及计算方面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并向有关设计和科研单位征求了意见。为便于广大设计、科研院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本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规定的参考。1 总则抗震设防应以现有的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当前,由于现有的风电场工程(尤其是)构6~9构66(构对于风电场陆上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继续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构()本条规定330kV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包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50191、《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50260等。基本规定3.0.1风电场工程建(构)筑物与大型建筑工程、水电工程等由于地震失事后果具有显著差异,。构()第1234款、第5款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第6第7GB()()第1(粘结破坏,应力求避免;混凝土结构构第2款提出了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要求。3)4力、变形能力,从而获得整个结构良好的抗震能力。第5款提出了对预应力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要求。()检修。风电场工程附属结构构件是指在基本抗力体系中其强度和刚度的降低与退化基本上不会改变总体强度和刚度的结构。一般来说,在强震的作用中,附属结构构件比主体结构容易遭受更严重的破坏,但附属结构构件发生损坏并不意味着一定影响到主体结构的功能与破坏程度。对于整体的海上风电场工程而言,如桩基础、上部导管架、混凝土承台、过渡段、重力式结构体、筒基础下部筒体、连接件是主体结构;位于主体结构上的附属结构如靠泊构件、电缆管、内外平台、爬梯、栏杆、阴极保护构件等均为附属结构构件。1.0.4GB7、、9160m、120m、80m现阶段,新建海上风电结构的轮毂距离海床面大多超过160m至未来超过80m,对于9度区域要求设置海上强震观测系统。构()构)场地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按区域构造稳定性、地基条件和边坡稳定性及不良地质作用5km25km150m/s。场地土类型划分与GB400m/s5m(的2.5400m/s场地类别是场地条件的综合表征,是抗震计算中选择设计反应谱的依据。对场地进行类别本条中规定的场地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剪切波速随深度呈递增趋势的一般场地,对于有较厚软夹层的场地,对于其对短周期地震动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根据分析结果适当调整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动参数。岩土工程勘察要在详细查明地质、地貌、地形基础上,进行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岩土地本条考虑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所谓局部突出地形主要是指山包、山梁地基66基础、吸力桶基础结构等,可按7度考虑。土的液化判别为两步,第一步为初判,当判别为可能液化土时再进行第二步判别,节省了GB50011-2010(2016)GB50021-2001(2009年版(JTS146-2012)(GB51395-2019)都采用了该方法。1本条第2(GB50287--2016)5mm70%4.2.44.2.4-2GB50011-2010(20164.3.4。本条提供了一种简化的预估液化危害的方法,可对场地的喷水冒砂程度、一般浅基础建筑W具有量纲m-1;权函数沿20m。液化等级的名称为轻微、中等、严重三级;各级的液化指数、地面喷水冒砂情况以及对建筑4.2.5表4.2.5液化等级和对建筑物的相应危害程度液化等级液化指数(20m)地面喷水冒砂情况对建筑的危害情况轻微<6地面无喷水冒砂,或仅在洼地、河边有零星的喷水冒砂点危害性小,一般不至引起明显的震害中等6~18喷水冒砂可能性大,从轻微到严重均有,多数属中等危害性较大,可造成不均匀沉陷和开裂,有时不均匀沉陷可能达到200mm严重>18一般喷水冒砂都很严重,地面变形很明显危害性大,不均匀沉陷可能大于200mm,高重心结构可能产生不容许的倾斜对于液化土层的强度问题,原则上假定该土层已达到全部液化,其强度、摩擦力和桩端承NNcrGB50011-2010(2016数与GB50011-2010(2016年版GB50011-2010(2016年版4.2.7表4.2.8临界承载力特征值和等效剪切波速抗震设防烈度7度8度9度承载力特征值fak(kPa)>80>100>120等效剪切波速vse(m/s)>90>140>200地震时任何时刻都可以将地面运动分解成三个相互垂直的分量,即两个水平向,一个垂直1/2~2/3,有资料,当场址距震中小于10km时,竖向峰值加速度与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基本相同。因此,对于场址10kmGB50135塔筒5.1.6风电场工程建(构)筑物的体型复杂时,将在结构的薄弱部位发生应力集中和弹塑性变形集中,严重时会导致重大的破坏甚至有倒塌的危险。因此本规范提出了检验结构抗震薄弱部位采用弹塑性(即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要求。考虑到非线性分析的难度较大,规范只限于对不规则并具有明显薄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特别是有严重的变形集中可能导致地震倒塌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研究表明:瞬时的地震作用对渗透压力、浮托力的影响很小,地震引起的浪压力数值也不GB50011GB5019167性评价的研究成果,其他特殊情况下,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海上风电场,其设计反应谱可采用《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S146的有关规定。特征周期不仅与场地类别有关,而且还与设计地震分组有关,能更好地反映震级大小、震本条文针对陆上风电场建(构)筑物场地的特征周期,海上风电场建(构)筑物场地的特征周期应采用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研究成果。5.2.615GB501356(》YT0095.2.9第五款对于导管架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可参照《Seismicdesignofwindpowerplants》DNV-RP-0585规范,阻尼值可取5%。5.3.2三维计算模型主要用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抗震计算。5.3.5第2GB500115063%10%2%504752475(增补1》YT000939%10%2001000年。考虑到本规范抗震设计体系主要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为了统一水平向200100047524755.3.9第一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强调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实际强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强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3。考虑到现阶段海上地震记录较少,因此本规范对实际强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数量不做要求。现阶段,风机基础周期约3~5s,时程分析法总持续时间不小于5倍自振周期时间,再考虑一定的时间裕度,取30s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款实际人工合成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需要依照所采用的反应谱进行拟合多组时程曲线,使得平均地震响应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考虑到海上建(构)筑物主要是设防地震验算,表5.3.10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5.1.2-2相比,补充了设防地震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风电场陆上建(构)筑物结构抗震计算时,基本组合采用的极限状态表达式及参数取值参GB50011GB50135。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抗震计算时,基本组合采用的极限状态表达式及参数取值参考《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10105。本规范中结构重要性系数参照《高耸结构设计GB501531.0。风电场海上变电站结构抗震计算极限状态表达式参考《海上固定平台规划、设计和建造的(》YT009塔筒内部平台上放置较多的设备,由于设备的重量较重,因此在进行风电塔筒的抗震设计当前国内外对风电塔筒的抗震验算,不同的规范均做出了要求,其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GB/T18451.1GB/T31517陆上风电机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得到地震载荷之后,还应叠加机组运行(无地震作用其中,额定风速下机组正常发电的平均载荷主要来自载荷计算过程中,对规范规定的DLC1.2工况中额定风速下不同随机风种子时程仿真的载荷极大值取算术平均。陆上风电机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风力发电机组支撑结构的低阻尼比特性。陆上风机机组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计算时,设计地震加速度时程除应满足第5章规定外,还应依据以下条件进行筛选:海上风电机组的抗震计算应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风、浪、流、地质等因素的同时Py6×6Py行Py如果在设计阶段无法获取实测地震加速度记录,建议在地震安全性评价时,对场地相关地6.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