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20分)【卷首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文字中去寻访地域风情,体会传统风俗,聆听戏曲清音,展现笔墨风华。第一站地域风情(16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9月16日晚,【甲】河南卫视“2024中秋奇妙游”如约而至,通过舞蹈、歌曲、体育、艺术与科技等多样态融合,展现了中秋节从古至今的文化内涵与发展变迁,探寻中秋节在当下的新注解。节目里,舞者们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青年舞者王家鑫化身“云气少女”,“穿梭”于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四神云气图》壁画中,当她舞步戛然而止的时候,观众依然沉醉其中。《秦时明月》这场舞蹈盛宴,让兵马俑在两千年后重见天日,以舞蹈的方式演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震(hàn)_____。观众看后叹为观止。歌手周深则在郑州街头唱响歌曲《少管我》,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现代年轻人的自由与不羁。【乙】不仅节目展现了河南卫视在国潮节目领域的深厚功底和创新能力,更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活力。(有删改)(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震(hàn)________不羁________(2)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约而至 B.翩翩起舞 C.戛然而止 D.叹为观止(3)【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你修改。(4)【乙】处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你修改。2.下面是一副不完整的对联,请你在①②处填入词语使之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上联:爆竹声中听到隆隆①下联:梅花香里迎来②_____春潮A.①惊雷②滚滚 B.①惊雷②汹涌 C.①战鼓②汹涌 D.①战鼓②滚滚3.感受异域文化。阅读下面的讨论,请你补全对话。信天游·《回延安》(选段)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过了一山又一山,前面到了凤凰山。凤凰山上百花开,缺少芍药共牡丹。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小语:信天游和越剧歌词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上面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小文:在情感表达方面,相比于信天游的(1)_____,越剧更显得(2)_____。(填选项字母。A.直白、热烈、豪迈;B.细腻、柔美)小语:读者信天游,让我联想到刘成章写的(3)《_____》里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释放着磅礴的力量。小文:读者越剧,让我联想到长箫短笛,(4)_____。(参照画线句仿写)4.2023年宁波市“盛世·文化”非遗主题晚会即将开幕,甬剧《田螺姑娘》选段和宁海舞狮将前后登场。请参考以下资料链接为主持人创作衔接两个节目的主持串词。字数不少于80字。资料链接: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善于表达真实、含蓄的情感。《田螺姑娘》是其经典剧目,女主人公田螺姑娘美丽、善良而又勤劳。宁海舞狮是一种浙江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唐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2006年6月,宁海的狮舞被列入宁波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站传统风俗(30分)【阅读一】同学们打算探究非遗——“簪花”的前世今生。请你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簪花”新闻速递序号新闻标题出处和时间1“簪花”的姑娘,成了济南府老城一景“新浪网”2024.5.12假期首日超10万人涌入这个古镇洛带簪花为何如此“上头”?《成都商报》2024.5.33穿汉服戴簪花,年轻人大明湖夜游花样多《齐鲁晚报》2024.5.34到哈尔滨“簪花”定格美好瞬间《哈尔滨日报》2024.5.45长沙街头现送花爷爷“簪花郎”《新民晚报》2024.5.9材料二:中国新闻网记者走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蟳埔村,以下是记者和泉州当地一位71岁的蟳埔女(阿嬷)的采访内容。记者阿嬤(1)______?我们这从小就戴花。大概四五岁吧,父母就会帮我们挑花,然后盘头。那时候觉得挺好玩的,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就觉得好看。到了十多岁我们就要自己盘头发簪花了。(2)______?平时我们就戴新鲜(时令)的花,黄菊,红菊,茉莉花,马蹄花,含笑花,觉得好看就选了。像现在一样,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就会戴红花和黄花多。送给家人的都用一个手掌大的大花,送给别人的会用个头小一些的。对于蟳埔村而言,女子簪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我人生苦,习惯了。戴花能使心情好。不管是捕鱼还是卖海蛎,只要天天都能戴不同的花,心情就会特别好,手里的活也不觉得辛苦了。外面的人一看到我们这样打扮,也就知道是我们这边(蟳埔)人了。材料三:朝代相关文字记载秦汉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戚夫人(刘邦宠妃)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西汉刘歆《西京杂记》魏晋南北朝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茱萸生狭斜,结子复衔花。遇逢纤手摘,滥得映铅华。杂与鬟簪插,偶逐鬓钿斜。——南朝梁代萧纲《茱萸女》唐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帝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代著名画家周昉所作《簪花仕女图》中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宋酒五行,预宴官并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与宴官诣望阙位立,谢花,再拜讫,复升就坐。——《宋史·礼志》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元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明文人保持簪花习俗。清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5.下列表述符合材料内容一项是()A.簪花已成为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旅游活动的新宠,成为一种风潮。B.如果外地游客在泉州看到簪花人,他们就知道这些人来自蟳埔村。C.从材料三中可知,簪花是古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D.从古至今,“簪花”群体在不断扩大,从男性簪花扩大到女性簪花。6.请你根据受访者(阿嬷)的回答,在材料二横线处填写相关采访问题。7.某同学梳理“簪花”习俗历史发展时画了下面这张图,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图所表达的内容配上解说词。8.对近期各地兴起流行的“簪花热”现象,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链接材料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中国日报》2024年2月16日【阅读二】【甲】桃花溪①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__流水,洞③在清溪何处边?【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③洞:《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乙】醉乡记唐·王绩

①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无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①,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械器之用。②昔者黄帝氏②尝游其都郡,归而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③已薄矣。降及尧舜,作为千钟百壶④之献,因姑射神人⑤以假道,盖至其边鄙,终身太平。禹汤立法,礼繁乐杂,数代与醉乡隔。其臣羲和,弃甲子⑥而逃,冀臻⑦其乡,失路而道天,故天下遂不宁。至乎末孙桀纣,怒而升糟丘⑧,阶级千仞,南向而望,卒不见醉乡。武王得志于世,乃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⑨,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罚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反,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③嗟呼,醉乡氏之俗,岂非古华胥氏之国乎?何其淳寂也如是!予得游焉,故为之记。(有删改)【注解】①揆:准则。在这里指相同。②黄帝氏:人名,后文的尧舜、禹汤、羲和、桀纣、幽厉(周幽王和周厉王)都是人名或古帝王名。③结绳之政:上古未产生文字时,用绳打结的方法记事治政。④千钟百壶:钟、壶皆指酒器。⑤姑射神人:姑射:仙山名;神人:得道的人。⑥甲子:这里指羲和所掌管的职事。⑦臻:到达。⑧糟丘:酿酒后剩下的糟堆积成的小丘。⑨五齐:这里指各种酒类。【任务一: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意】9.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请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1)联系课文。序号释义课文①数代与醉乡隔_____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②没身不反_____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2)查阅字典。序号释义义项A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_____(填序号)①离开;②除掉,去掉;③距离;④前往B卒不见醉乡_____(填序号)①步兵;②完毕,终;③死;④同“猝”,突然10.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11.对于【甲】诗中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字恰当,有人认为“人”字更适合。你选择“_____”字,理由:__________。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任务二:揣摩文章构思,分析写作手法】13.下面是同学们对【甲】【乙】诗文写法的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小语:上面【甲】【乙】诗文都是唐代作家作品,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小文:是的,诗文都运用了(1)_____的写作手法。【甲】诗从远到近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由实而虚,构思布局新颖巧妙。小语:【乙】文也采用这种手法,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你能结合文章内容,对其作简要赏析吗?小文:(2)__________。【任务三:分析诗文内容,探究作者情感】14.【甲】诗写“洞在清溪何处边”,【乙】文王绩在醉乡“予得游焉,故为之记”,课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写世外桃源“遂迷,不复得路”,他们寄托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第三站戏曲清音(16分)秦腔里的乡音倪红艳①父亲仍然抱着“戏匣子”在阳台上听戏。太阳很暖,父亲愉悦享受的表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从千里之外的关中大地来我家,他的秦腔,是一定要带上的。②我也是喜欢秦腔的。只要听到秦腔的旋律,我的情绪便不由自主地高涨起来,生出无端的愉悦,我甚至还能跟着唱上一两段戏文。我想这与我小时候经常看秦腔是不无关系的。③在陕西,生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孩子,可以说是在秦腔的陪伴中长大的。那时候的乡村文化生活,除了偶尔看几场电影,就数一年数次的秦腔演出了,我们管这演出叫唱戏。一个村子唱戏,十里八乡都会有布告提前贴出来。即使没有布告,消息也会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去方圆几十里,秦腔的魅力也由此可见。④乡村的秦腔演出,都是有讲究的。记忆中,家乡一年一度的“清明会”尤为出名,于每年正月或者二月演出。“清明会”由几个相邻的村庄轮流承办。孩子们是兴奋无比的,跑进跑出看热闹——在刚搭建的戏台子上蹦跳,到临时修建的大灶上蹭吃蹭喝,偶尔会安静地趴在桌子旁看大队文书写戏报。一场“清明会”一般持续三天四夜,第一天晚上“挂灯”开唱。秦腔开唱后,热闹是无与伦比的。十几个村庄的乡亲们在戏场聚会,戏场上必定是人山人海的。⑤孩子们是不专注看戏的,只在戏场跑来跑去看热闹。先是在卖各种吃食的摊位前徘徊,油糕、油饼、粽子、麻花、面皮、豆腐脑……样样看着令人垂涎欲滴,但孩子们终究“囊中羞涩”,只能流着口水离开。又跑到卖杂耍的摊子前东瞅西瞧,拿起一个个杂耍把玩,直到卖杂耍的不乐意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⑥台上的秦腔唱得正欢,戏声通过扩音器在整个塬上回荡,虽然不能激起孩子们看戏的欲望,却令他们觉得很舒畅,于是孩子们继续在戏场荡来荡去。孩子们荡得实在无聊了,便跑到戏台子的后面,钻进幕布看后台的演员画脸穿戏服。孩子们近距离地看着演员梳妆打扮,对演员是充满了羡慕的,觉得演员是那样的荣耀。有些脾气好的演员,会对着我们微笑,或者伸手摸摸我们的小脑袋。倘若遇到脾气倔的后台管理人员,我们就会被轰出来,作鸟兽散。我们于是又钻到了前台侧面拉板胡、敲锣鼓的乐队后边,瞅瞅拉板胡的,瞧瞧打锣鼓的,看看敲扁鼓的。再看那台上唱戏的,一抬手一投足都在眼前,甩袖舞出的风、踩台弄出的响声,一清二楚,感觉比在前台看戏有趣多了。⑦“清明会”的高潮在于社火队的巡游。各个演员扮成不同时代的人物,画着脸,穿着戏服,或骑马,或坐车,或踩着柳木腿绕戏场游行。社火游行时,戏场便沸腾起来了,铿铿锵锵的锣鼓,咿咿呀呀的秦腔混成一片,耳朵听着,眼睛看着,不必分辨什么,只需感受这热闹便是。⑧白天看戏是小孩子和亲戚们的事,主人家是没有多少时间看戏的,趁亲戚们看戏的时间,主人家得准备招待亲戚的饭菜。平时再怎么节俭,唱戏这几天一定要吃得跟过年一样,凉菜、热菜、臊子面是必不可少的。大概下午三点,戏散场了,一个个看戏的人陆陆续续走出会场,散入各家各户。⑨秦腔的韵味,应该在晚上才最足,这是我长大一些后看了几场夜戏感悟到的。白天看戏看的是花红柳绿、热闹喜庆和浸润在乡人们心田的淳朴情感,人们在这种氛围里享受着无与伦比的欢愉。夜戏才是真正享受秦腔艺术的盛宴,戏场安静得只有唱腔响彻夜空,久久地在整个塬上回荡。此时人们的情绪都沉浸到戏里去了。秦腔独特的伴奏或急或缓,或密或疏,时而雷霆万丈,时而水流花谢;秦腔独特的唱腔时而深沉哀婉、慷慨激昂,时而欢乐明快、刚健有力,让看戏的人时时处在音乐的铿锵高亢和剧情的跌宕起伏里。一场夜戏下来,演戏的演得酣畅淋漓、浑身舒坦,看戏的看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真正是两厢皆大欢喜。⑩长大后,我倒是很少有机会听秦腔了,秦腔的旋律就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⑪看父亲对秦腔的痴迷,我潜在心底深处的秦腔情韵突然被唤醒,于是在网上连续找了好几个本戏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使我始料不及的是,每一本戏,竟然都会让我热泪盈眶!在这些唱腔里,无论是老生的苍凉悲壮还是小生的清悦脱俗,无论是小旦的乖巧活泼还是老旦的浑厚圆润,都会让我心生感动,让我仿佛又回到了关中那个小村子,在戏场上跑来跑去看热闹。(选自《重庆晚报》2024年1月8日,有删改)15.文中说“孩子们是不专注看戏的”,而演出时为什么却是“兴奋无比的”?16.仔细比较下面初稿和文中画线的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初稿:戏场便沸腾起来了,锣鼓、秦腔混成一片,耳朵听着,眼睛看着,不必分辨什么,只需感受这热闹便是。17.叶圣陶说,文章最好的结尾一定要有“余音”“余味”。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仿佛又回到了关中那个小村子,在戏场上跑来跑去看热闹”是如何体现“余味”“余音”的。资料卡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最好的结尾。——叶圣陶《怎样写作》18.小语想将本文与鲁迅的《社戏》放在一起进行研读,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为他拟定一个研读主题,并说明拟定这个主题的原因。【链接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第四站笔墨风华(55分)19.诗文名句默写。国风雅韵,自古有之。你听,是“悠哉悠哉,①_____”的绵绵相思,是“②_____,白露为霜”的秋日寻觅,是“微君之故,③_____”的劳役悲歌,是“④_____,悠悠我心”的缠绵心意,是“一日不见,⑤_____”的相思之苦。情谊不断,风声不止。你看,是“手抓黄土我不放,⑥_____”的激动万分,是“⑦_____,⑧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胸襟。20.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观并完成下表。经典“谈”经典①《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是我们第一部通史。②《______》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③《______》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分辨“义”“利”甚严。21.有同学认为,名著是文化的最好载体,阅读经典名著能增进文化自信。请你选择下列名著中的一本,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为这位同学的看法找出依据。A.《红星照耀中国》B.《经典常谈》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情意深浓、意蕴丰厚是本单元课文的突出特点。《社戏》里的童年是那样快乐美好,兴味盎然;《回延安》更是一个“情”字贯穿全篇;《安塞腰鼓》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展现生命的沸腾状态;《灯笼》一文卒章显志,切中肯綮,意蕴悠长……追忆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表达对生活的深情厚谊。请以“留在记忆中的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补全文题,可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作;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相关个人信息。

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站地域风情(16分)【1题答案】【答案】(1)①.撼②.jī(2)C(3)“河南卫视‘2024中秋奇妙游’”中,节目名应加书名号,改为“河南卫视《2024中秋奇妙游》”。(4)此句缺少主语,应将“不仅节目”改为“节目不仅”,使句子主语为“节目”。【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①.A②.B③.安塞腰鼓④.参考示例:在月色朦胧的秦淮河畔吹奏着悠扬的旋律。【4题答案】【答案】精彩的《田螺姑娘》选段让人倍感亲切,含蓄、动人的唱腔是刻在宁波人记忆深处的乡音。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只有甬剧,下面我们要欣赏的一种传统舞蹈,早在2006年就成为了宁波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用热烈掌声欢迎精彩的宁海舞狮表演。(既要谈到上一个节目,又要自然过渡到下一个节目,不能只串一个节目。)第二站传统风俗(30分)【阅读一】【5~8题答案】【答案】5.A6.(1)您从小就开始簪花吗?大概几岁开始的呢?(2)平时和过节簪花有什么不同吗?都选择哪些花呢?7.簪花习俗历史悠久,秦汉时女子用彩丝穿花心作首饰。魏晋南北朝时,阳春百花盛开,女子会将花插在发髻前。唐代,长安春日游赏盛行簪花,皇帝还会给臣子簪花。宋代,城中无论贵贱都插花。元代簪花在重大节日仪式不流行,但部分人仍喜爱。明代文人保持此习俗。清代簪花成为女性特权,男子少见。花盛开,女子会将花插在发髻前。唐代,长安春日游赏盛行簪花,皇帝还会给臣子簪花。宋代,城中无论贵贱都插花。元代簪花在重大节日仪式不流行,但部分人仍喜爱。明代文人保持此习俗。清代簪花成为女性特权,男子少见。8.原因如下:受“新中式”国风元素服装流行影响,年轻人对国风文化兴趣浓厚;簪花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寻心理;簪花能增添生活仪式感,让佩戴者心情愉悦;社交媒体传播,引发大众跟风参与。【阅读二】【9~14题答案】【答案】9.①.“数代与醉乡隔”中“隔”和《桃花源记》中“遂与外人间隔”的“隔”都意为“隔绝”;②.“没身不反”中“反”同《与朱元思书》里“窥谷忘反”的“反”,通“返”,返回。③.“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去”选3距离;④.“卒不见醉乡”的“卒”选2完毕,终。10.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其寝于于”“其行徐徐”结构相似,分别描述醉乡之人睡觉和行走状态,应断开;“与鸟兽鱼鳖杂处”是另一种行为状态,再断开。11.①.选“随”字②.“随”字更能表现桃花轻盈自在地顺着溪水流动的状态,营造闲适悠然氛围,与全诗意境相符;“入”字则略显生硬,缺乏灵动之感。若选“入”字,可答“入”字赋予桃花主动性,仿佛桃花有意进入流水,使画面更具动态美,增添神秘色彩。12.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一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们)就与醉乡隔绝了。“下逮”是到了;“迄”是到;“丧乱”指战乱;“遂”即就;“绝”为隔绝。13.①.虚实结合。②.乙文先描述醉乡的美好景象,如土地辽阔、气候宜人等,是实写;再借黄帝、尧舜等故事,讲述人们与醉乡的联系,这些故事有虚构想象成分,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将醉乡描绘得神秘诱人,表达对淳朴宁静生活的向往,增添故事真实性与感染力。14.都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向往。甲诗探寻桃花源洞口,乙文作者游历醉乡并记录,《桃花源记》描绘世外桃源,都展现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景,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第三站戏曲清音(16分)【15~18题答案】【答案】15.孩子们兴奋是因为秦腔演出时,乡村十分热闹。有各种美食摊位,可满足好奇心;有卖杂耍的摊子,能尽情玩耍;还能到后台看演员化妆、去乐队后面感受表演氛围;社火巡游时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乐趣。16.改定稿添加“铿铿锵锵”“咿咿呀呀”拟声词,生动描绘锣鼓和秦腔声音,增强画面感;强调声音融合,更能体现热闹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17.结尾通过回忆儿时在戏场的场景,将对秦腔的热爱与童年美好回忆相连,引发读者对童年趣事的联想。虽未直接抒情,但眷恋秦腔、怀念童年之情溢于言表,就像嚼橄榄有余味、听音乐有余音,言有尽而意无穷。18.研读主题:“戏中情韵:《社戏》与《秦腔里的乡音》的民俗与情感”。原因:两篇文章都围绕乡村戏曲展开,《社戏》写看社戏经历,《秦腔里的乡音》写秦腔演出场景;都蕴含深厚民俗文化,如社戏演出、秦腔“清明会”;都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主题相似,适合一起研读。第四站笔墨风华(55分)【19题答案】【答案】①.辗转反侧②.蒹葭苍苍③.胡为乎中露④.青青子衿⑤.如三月兮⑥.紧紧儿贴在心窝上⑦.海内存知己⑧.天涯若比邻【20题答案】【答案】①.春秋②.说文解字③.孟子【21题答案】【答案】选A《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这本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