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2高三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国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苏洵《六国论》)(3)在《离骚》中,屈原用“,”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追求美好的德行纵死不悔。【答案】鼎铛玉石杜牧弊在赂秦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鼎”“铛”“弊”“赂”“秦”“善”“犹”。2.按要求选择。(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人工智能依托大数据,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和舒适的代价,却是不可避免地扼杀了信息不对称的随机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固化了的信息不对称的经济体里,是没有公平可言的。①毫无议价能力的数据提供方②信息优势自然集中到了政府和商业巨鳄等强势集团手里③公众和弱势群体就成了透明体④智能时代因为高端技术对人力、物力和政治力量的依赖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①④②(2)下列句子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答案】(1)C(2)D【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衔接与排序的能力。根据“因为”“自然”这一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及②④句句意可知,④应在②前。而③“公众和弱势群体就成了透明体”则是②“集中到了政府和商业巨鳄等强势集团手里”的对照和进一步结果,因此③应在②后。而①“毫无议价能力的数据提供方”和③中“透明体”都是“公众和弱势群体”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故应为③①。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内涵,概括要点的能力。“差序格局”简要解释就是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由亲到疏或由近及远,向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发挥影响,越往外影响越小。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与“差序格局”中以自己为中心的特色相反。B.“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坏别人的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这里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不符合“差序格局”的亲疏之分。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不分别关系的亲疏,不区分地位的尊卑,一切用法律来判断。完全违背“差序格局”的原则。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意思是: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含义“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由亲到疏或由近及远,向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群发挥影响”。故选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散文的情感王冰①在散文写作中,情感被无端强调得厉害,甚至有人直接告诉年轻一辈散文写作者,说只要写出了你心中的真情实感就是散文了,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况且,如果艺术包括文学不是首先以技艺比高下,而是以情感强弱为标准,那么艺术家和一般读者之间又有什么差别?②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陆机《文赋》中有“缘情而绮靡”的话,白居易也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一个作家如果能把情感写好了,确实可以写出好作品。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枚的《祭妹文》、林觉民的《与妻书》等,都是因为文章中的真实情感才流传下来的。前几日又读平凹先生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觉得也是这样的文章。③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成为散文家最为熟悉的一个概念,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谆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这个教导确实有好处,可以促使我们写出情感浓厚、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④一个正常人的情感肯定是自发的,不会那么理性,那么文字中的情感是吗?并且我们写出的散文是要表现这些自发的情感吗?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比如一个散文家在写高兴的时候,我们并不要求他一定高兴,这个散文家也没有必要一定高兴。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文章中直接写“我愤怒”这句话,就是描述,但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在文章中要表现“我愤怒”的意思,应该基本不会直接用这三个字来表达。就是在现实中,人悲伤了,几乎也没有人大呼“我悲伤”,只是愁容满面、流泪满面、啜泣或者号啕大哭吧。因此,在文学创作中,情感表现是要有载体的,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如“柳”和“留”就是典型的一种,于是也才有了“灞桥折柳”的千古吟唱,也就是说这个载体是可以将情感呈现为表象的东西,空喊绝对不是散文写作中所说的情感。宋人魏泰曾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道:“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写作中,有了理智把控的情感,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验到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⑥一般说来,情感具有家族相似性这样的特点,而且大多数被我们贴上了“喜怒哀乐愁”的标签,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我们表达出的有限的感情往往不过是其外在的表现罢了,我们能抓住的所谓的情感,不过是它与人相同的部分,又是被定义好的一面,而且必须是言语能够加以表达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文章高下的标准,是有很大的问题和难度的。而且情感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情感背后的道德取向才使之具有了高尚与龌龊之分。比如人的悲伤高兴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什么事情悲伤高兴才具有了道德的判断。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善良可以造就一个诚实的人,却不能造就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当然,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进入作品和在作品中完成的情感首先都是作为审美的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⑦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理论上说情感都是可以来表现的,但是真正的写作实践中,情感又确实是有适于被作家表现和不适于表现的。而且如果说散文家的写作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这对于谁来说都很困难,因为这首先要求他必须绝对坦诚和坦率。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所以一个作家能找到一种能够进入审美的情感,并有能力把这种情感放进自己的文字中,就已经是很大的奢望了。(选自《散文的传统》,有删改)3.第③段加点词“溺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情感类型无高低优劣之分。B.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C.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D.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B.理性有助于散文写作的情感表达。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D.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6.第②段画线部分列举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请运用本文相关观点分析其情感处理。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3.消失4.A5.B6.《项脊轩志》,情感真实而浓厚,感人至深,而其情感处理仍然是理性化的。作者善于通过写轩中生活琐事来表现情感,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有严密的组织;作者还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如其结尾处用枇杷树之茂盛来表现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7.本文在承认情感对于散文写作的重要性的同时,批驳了教条地以情感本身为准绳且将散文情感与作家现实情感混为一谈的散文写作观,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溺毙”:淹死。语境说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准则时,会导致散文也只能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消失,所以“溺毙”在文中的意思“消失”。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作家表达情感时要绝对坦诚”错误,由文中“如果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我想他是无法完成对于情感写作的选择和抒写的,这既在理论上说不通,又在实际中行不通,不可能实现”可知,作者认为要求一个作家在绝对坦诚的时候才进入写作的状态,他是无法完成的,所以“绝对坦诚”说法错误。C.“情感越强烈,越是好散文”错误,由文中“情感人人都有,作家的情感不一定比一般人更强烈,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情感也并不会使一个作家在写作中更加出类拔萃”可知,不是“情感越强烈”,散文就“越好”。D.“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各不相同”错误,由文中“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基本是一致的”可知,人与人的情感类型应是“基本一致”而不是“各不相同”。故选A。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能力。A.“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错误,由文中“艺术对于道德是有所要求的,没有什么豁免权,但是,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肯定首先不会是在道德上论上下、比高低”可知,“散文情感不需要经受道德的评判”说法过于绝对。C.“表现情感失去了描述情感的真诚”错误,由文中“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可知,现实情感和艺术情感不是一回事,结论曲解文意。D.“抒情性成为散文发展的最大桎梏”错误,由文中“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然后就沉浸在情感的海洋里,直到溺毙”可知,文中说“抒情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对散文的发展的有害处,但不是“最大桎梏”。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项脊轩志》通过记叙父辈分家、追忆母亲与祖母的遗事、追叙与亡妻的共同生活、记叙项脊轩遭火及其修缮之事,来表现对亲人的怀念和对亡妻的痛悼之情,所写之事经过精心筛选并严密的组织;文章结尾实通过写妻亲手所值枇杷树已长大茂盛来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可见作者善于以轩中之物为载体来寄托深情。作者选择典型故事以及生活细节来抒发感情,读来情感真挚,令人动容。该文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其艺术魅力也远远超出了道德层面的判断。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题目要求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由第二段“在散文写作中,情感当然很重要”、第三段“但问题是,当散文的抒情性慢慢被确定,并成为散文写作的圭臬之后,情感就在散文创作中成为怎么也逃不脱的东西了,……也成为被前辈作家一遍遍谆淳教导的散文写作的要素。……同时它也有害处,会导致散文也就只能在情感这个圈子里跑来跑去了,脱不出去”可知,第二、三段首先指出情感对于散文写作具有重要性,但以情感本身为准绳则是有害的;由第四段“现实情感并非艺术情感,现实情感的真实也并非艺术情感的真实”“我们对他的要求不是对他的情感要求,而是对他写出的作品有所要求、第五段“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描述情感与表现情感是不一样的”、第六段“在文学创作中,作品中的情感首先是作为审美的情感,而不是作为道德的情感”可知,文章从散文的情感是艺术情感而非现实情感、散文写作是表现情感而非描述情感、散文的情感首先是审美情感而非道德情感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由第七段“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所写的情感,原则上要经得起任何人去体验它,因此它是有组织的、可以塑造出来的具体化的情感,或者说是理性化的情感”可知,文章最后明确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散文中的情感是有组织的、理性化的情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15分)寒风吹彻刘亮程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②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③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④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⑤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⑥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⑦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⑨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⑩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⑪“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⑫“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⑬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⑭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⑮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⑯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亲人们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冬夜里跋涉着的人的岁月,终将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8.第④段画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9.请从构思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10.有人认为,路人和姑妈有重复,可删去姑妈的内容。你认同这个看法吗?从选材角度,加以分析。11.有哲学家认为,理解生命的悲剧意识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因深藏的爱意而更珍惜的活着。请结合全文,评析本文是否体现这一生命观。【答案】8.将寒风人格化,将“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表现沙漠的空旷以及寒风的凛冽,全部地对付“我”生动的表现寒风的威力,对我的强力侵袭,“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寒风发现我”,形象的表现我在寒风面前弱小的无法抵御、无处可藏的窘迫;整句话用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风的凛冽以及我的极致寒冷,将寒风塑造成无所不在、威力无穷的威严形象符合广阔沙漠中寒风的特点,与弱小的我形成反差,形象而巧妙。9.运用拟人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寒风巨大的杀伤力;连用四字短句,节奏急促层层递进,由实而虚,凸显了寒冷对人由肉体到精神的侵蚀的急迫。是下文一系列事与情的概览,既引出下文我被冻坏腿、老人们熬不过冬天而故去等一系列叙事,又表达了人生艰难、暮年的孤独等富有哲理的人生议题,耐人寻味,引人遐思。10.我不认同。虽然他们都是老人,都在“冬天”中死去,老年经历都很孤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生命的孤独渺小,但是,对路人采用详写,描写与其相遇的细节,并对其死展开追问与联想,将老人设定为路人,意在老人身上寄予更多普遍性,表达身为旁观者的我强烈同情与悲悯之情;对姑妈采用略写,但她与我是血亲,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我谈论她死亡时的平淡形成反差,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因而深化主旨。从选材对主旨的表现程度来看,两者各有作用,不能删去。11.本文体现这一生命观。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收留满是冰霜的老人最终被冻死,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真切的表达了我对极端寒冷、生活艰难,以及人最终要孤独面对生命终点的悲叹,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但在文中分明闪烁着温情的光华:父母早起为“我”拉柴火作准备、“我”和弟弟哥哥结伴过河看望姑妈、儿女回家陪伴日益衰老的母亲的亲情;“我”请老人喝茶的善良与老人的感恩,面对死亡,姑妈和母亲仍然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这些都是帮助人们走出精神“寒冬”的动力和希望。【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富含意,品味修辞手法的能力。“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收拾掉”将寒风当成人来写,“寒冷”“收拾掉”“一切”突出表现沙漠的空旷荒凉以及寒风的凛冽凄寒;“全部地对付我”,“对付”将寒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寒风的威力无比,“我”在寒风的强力侵袭下毫无招架之力;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整句话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风的料峭刺骨以及“我”的寒彻骨透心凉,突出寒风力量之大、威力无比、无所不至的强大震慑力和令人生畏的威严形象,抓住了沙漠特点,黄沙漫漫、广阔无边、毫无遮拦,强劲的寒风与弱小无助身单力薄茕茕孑立的“我”形成鲜明对比,悬殊的反差之间,形象而巧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寒风的深刻认识。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语段艺术特色的能力。从句式上看,“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连用结构一样的短语,节奏感强,短促有力,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写沙漠中寒风对“我”的侵袭,寒冷对“我”的威胁,“一个人”到“整个人生”,范围由小到达,程度由轻到重,突出冬天寒冷的震慑力,不但严重的伤害人们的身体,而且摧残人们的精神,凸显了寒冷对人由肉体到精神的侵蚀的急迫,极具感染力;从修辞手法上看,“弄冷”运用了拟人,“一年一年”运用了的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风的强大,寒风对人体巨大的伤害;“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由原文“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以及“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可知,此处内容既引出下文我被冻坏腿、老人们熬不过冬天而故去等一系列叙事,又表达了人生艰难、暮年的孤独等富有哲理的人生议题,耐人寻味,引人遐思。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选材特点和理解语段作用的能力。由原文“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以及“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可知,对路人采用详写,描写与其相遇的细节,并对其死展开追问与联想,将老人设定为路人,意在老人身上寄予更多普遍性,表达身为旁观者的我强烈同情与悲悯之情。由原文“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以及“你姑妈死掉了”可知,对姑妈采用略写,但她与我是血亲,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我谈论她死亡时的平淡形成反差,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因而深化主旨。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原文“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和“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可知,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收留满是冰霜的老人最终被冻死,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真切的表达了我对极端寒冷、生活艰难,以及人最终要孤独面对生命终点的悲叹,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由原文“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可知,文中分明闪烁着温情的光华,人们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这些都是帮助人们走出精神“寒冬”的动力和希望。(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________温庭筠(唐)小山重叠金明灭①,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②。【注释】①小山:一曰古代流行的一种眉形。“小山重叠”意思是眉头蹙起的样子;“金”:眉间的装饰。②鹧鸪:鸟类的一种,常成对出现。③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屡试不第,终生不得志,恃才不羁。12.请你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
)A.沁园春 B.念奴娇 C.菩萨蛮 D.扬州慢13.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懒起画蛾眉”写女子闺中晓起,其眉蹙锁,鬓发散乱的慵懒之态。B.“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女子起床后精心化妆,心情大好,惆怅全无。C.“花面交相映”写花色与人面交互重叠,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以及自我欣赏之态。D.“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借衣物和衣上的装饰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14.前人评价此词写“怨”“却不着一字”。请你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答案】12.C13.B14.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沁园春”,以苏轼词《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毛泽东《沁园春·雪》等。B.“念奴娇”,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调以苏轼《念奴娇·中秋》为正体,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字,前片九句四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等十一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等。C.“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代表作有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D.“扬州慢”,以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为正体,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八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九句四平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郑觉斋《扬州慢·琼花》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女子起床后精心化妆,心情大好,惆怅全无”错误,结合原文“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可知,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此句写女子懒起梳妆的情景,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因丈夫远游,孤寂无聊的惆怅倦怠之情态。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作一二句写画屏上重叠的小山风景,闪露出时明时暗的晨光,闺中思妇初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三、四句写主人公起床后的行动:懒懒地打扮,慢慢地梳洗。其中的“懒”字和“迟”字,生动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惆怅倦怠之情态。过片两句承接上片写妆扮的具体情形:簪花时,置放前后双镜,非常细致、讲究,花容和人面交相辉映,更觉人面如花,娇俏艳丽。此处写女主人公的“细致”“认真”,与前面的“懒”“迟”,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因情人不在,无人欣赏,而懒起迟妆,但少妇的爱美天性又使她本能地进行细致妆扮。最后两句写她更换衣服时,忽然看见上面绣有的双双鹧鸪,不禁更添了一段新愁。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含而不露,构思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①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累中进士,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①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②安禄山反,玄宗入蜀,百官解窜,华母在邺,欲间行辇母以逃,为盗所得,伪署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司户参军。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③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之。华喟然曰:“乌有隳节危亲,欲荷天子宠乎?”称疾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大历初,卒。④初,华作《舍元殿赋》成,以示萧颖士,颖士曰:“《景福》之上,《灵光》之下。”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因著《吊古战场文》,极思研摧,已成,污为故书,杂置梵书之庋②。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⑤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及为元德秀权皋铭③、四皓赞④,称道深婉,读者怜其志。(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①支娅:此处指亲信。②庋guǐ:放东西的架子。③为唐代诗人元德秀和唐朝大臣权皋所作墓志铭。④为秦末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隐者所作赞语。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劾按不挠()
(2)乌有隳节危亲()16.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1)为权幸见疾()A.嫉妒
B.痛恨
C.疾病
D.迅速(2)赍金帛往请()A.赠送
B.凭借
C.携带
D.购买17.为第④段画线句断句。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1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擢检校吏部员外郎。苦风痹,去官,客隐山阳,勒子弟力农,安于穷槁。19.第④段写李华以文示友,其态度经过了从到的转变。(用自己的话概括)20.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结尾“读者怜其志”中“怜”的依据。【答案】15.考查毁坏16.BC17.华文辞绵丽/少宏杰气/颖士健爽自肆/时谓不及颖士/而华自疑过之。18.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19.自以为是(恃才傲物、自视甚高)心悦诚服(自愧弗如)20.(1)为人旷达,处事公正严谨,却为权贵所痛恨;(2)遭逢乱世,担任伪职而毁节,以致抱惭退隐;(3)晚年专心佛事,为他人作传写颂,才华不展;(4)奖掖后进,使他人名重官显,而自己却默默无闻。【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劾按不挠”翻译为: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按”,考查。(2)“乌有隳节危亲”翻译为: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隳”,毁坏。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为权幸见疾”翻译为:因而被权贵所痛恨。“疾”,痛恨。故选B。(2)“赍金帛往请”翻译为: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赍”,携带。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为: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华文辞”的特点为“绵丽”“少宏杰气”,所以应分别在“丽”“气”后断开。“颖士”的谓语为“健爽自肆”,所以应在“肆”后面断开。“谓”的宾语为“不及颖士”,所以应在“士”后面断开。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领”,主持;“擢”,提拔;“苦”,苦于;“去”,离开;“勒”,督促。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它日,与颖士读之,称工,华问:‘今谁可及?’”可知,有一天,李华把书送给萧颖士阅读,萧颖士称赞文章精美,李华问道:“当今谁的文章可以比得上它?”可见,李华很自以为是。由原文“颖士曰:‘君加精思,便能至矣。’华愕然而服”可知,萧颖士说:“如果你加以精细研思,就能到达它的境界。”李华十分惊讶,深表佩服。可见,这时李华心悦诚服。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挠,州县肃然,为权幸见疾”可知,李华为人旷达,处事公正严谨,却为权贵所痛恨。由原文“华自伤践危乱,不能完节,又不能安亲,欲终养而母亡,遂屏居江南”可知,李华遭逢乱世,担任伪职而毁节,以致抱惭退隐。由原文“晚事浮图法,不甚著书,惟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时时赍金帛往请,乃强为应”可知,李华晚年专心佛事,为他人作传写颂,才华不展。由原文“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后至执政显官。华触祸衔悔”可知,李华奖掖后进,使他人名重官显,而自己却默默无闻。参考译文:①李华字遐叔,是赵州郡赞皇县人,年轻时为人旷放通达,外表看似坦率放任,内心却严谨持重。经过逐级科考,进士及第,天宝十一年,升任监察御史。当时宰相杨国忠的党羽亲信在任所骄横奸猾,李华出京行使职责,对权贵严加弹劾查办,毫不屈服,州县上下十分敬畏,因而被权贵所痛恨。②安禄山谋反,唐玄宗进入蜀地避难,百官四散奔逃,李华的母亲在邺县,他打算从小路用车载着母亲逃离,被叛贼抓住,被迫担任凤阁舍人的伪职,叛贼被平定后,李华被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李华感伤自己陷入危险祸乱的境地,不能保全名节,又不能使母亲安定,想要为母亲养老送终,但是母亲不幸亡故,于是退居江南。③上元年间,朝廷征召他担任左补阙、司封员外郎。李华感叹地说:“哪里有毁坏名节并使母亲陷入危险的不忠不孝的人,还想要承受天子的宠幸呢?”就以生病为由不去任职。李岘在江南一带负责选拔官员,上表请求将李华安置到幕府任职,提拔他担任检校吏部员外郎。李华苦于身患风痹疾病,辞去官职,客居归隐到山阳县,督促子弟致力于农业生产,安于困窘生活。他晚年研究佛法,不很用心著书,只是写点天下士大夫家传、墓版及州县碑颂之类的文章,人们常常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请求他写传作颂,他才勉强答应。大历初年,李华死了。④当初,李华写成《舍元殿赋》,把它拿给萧颖士看,萧颖士曰:“你的文章在《景福》一文之上,《灵光》一文之下。”李华的文章言辞绵密华丽,而缺少宏大杰出的气象,萧颖士的文风刚健爽朗放任洒脱,当时人们认为李华的文才比不上萧颖士,但李华自认为超过他。于是他创作《吊古战场文》,竭尽才思反复研磨推敲,作成之后,故意将它污损成旧作,把它混杂在摆放梵书的架子上。有一天,李华把书送给萧颖士阅读,萧颖士称赞文章精美,李华问道:“当今谁的文章可以比得上它?”萧颖士说:“如果你加以精细研思,就能到达它的境界。”李华十分惊讶,深表佩服。⑤李华乐于奖掖读书人,许多人的名气也因为他的缘故而显著,像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这些人,后来都发达到在显耀的官职上执掌政事。李华遭受祸乱,心怀悔恨,等到替元德和权皋撰写墓碣铭、撰写四皓赞,他文中用深情委婉的笔调表达对笔下人物的称颂,令读到文章的人同情他的心志。(选自《新唐书》)(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11分)玉版居记(明)黄汝亨①钟陵民俭,境以内,山川城郭半萧瑟,绝少胜地可眺览。独城南山寺名福胜者,去城里许,径窅而僻,都无市喧。惟是苔衣树色相映,寺殿亦净敞可望,前令于此集父老或诸生五六辈,说约讲艺。而寺以后方丈地,有修竹几百竿,古树十数株,为松、为枥、为樟、为朴、为蜡、为柞、为枫,及芭蕉细草间之。四面墙不盈尺,野林山翠,葱茜苍霭,可攀而望。六月坐之可忘暑,清风白月,秋声夜色,摇摇堕竹树下。②间以吏事稀少,独与往还,觉山阴道不远,亦自忘其吏之为俗。借境汰情,似于其中不无小胜。因出馀锾,命工筑小屋一座,围棂窗四周。窗以外,长廊尺许,带以朱栏干。薙草砌石,可步可倚。最后隙地亦佳,覆树似屋,据而坐,亦近乎巢树凿坯之民。而总之以竹居胜,即榜竹为径,题之以小淇园①,颜其居曰玉版。里父老诸生,未始不可与集。高客韵士与之俱,更益清远;间觅闲孤往,亦复自胜。③不佞令此地,无善状,庶几此袈裟此片居为政林下者云尔已□。昔苏子瞻邀刘器之参玉版和尚,至则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欣然有悟,盖取诸此也。寺僧一二,每见多酒态,不知此味。【甲】子瞻亦不可多得。【乙】列一石刻《玉版居约》,戒杀,戒演戏,戒多滋味,戒毁墙壁篱落,砍伐摧败诸竹木。愿后来者共呵护之。【丙】有越三章者,不难现宰官身而说法。【丁】工竣,为壬寅秋九月。(选自《文章辨体汇选》)【注】①淇园,殷纣之竹箭园,是我国第一座王家园林。21.可填入第③段□处的虚词是(
)A.者 B.矣 C.也 D.乎22.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嗟乎!情境旷眎,雅俗都捐,亦乌知世无子瞻玉版其人也。A.甲 B.乙 C.丙 D.丁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钟陵县城南的福胜寺环境幽美,前任县令喜欢在此与家里的长辈、晚辈一起研究学问。B.在公务少的时候,作者会独自来福胜寺欣赏美景,可以暂时忘记世俗公务,放松心情。C.作者修建的玉版居四周围着雕窗,窗外建有一尺多宽的长廊,用朱漆栏杆连在一起。D.寺僧好酒而不好笋,作者感叹世上像苏子瞻那样能够从竹笋中体悟禅意的人确实少有。24.结合《玉版居记》和链接材料有关内容,简要分析黄汝亨命名小屋为“玉版”的理由。链接材料:(东坡)又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欣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要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之大笑。——《冷斋夜话》卷七【答案】21.B22.B23.A24.①“玉版”是竹子的别名,这里景物以竹子为主,因此,命名为“玉版居”。②“淇园”即指竹园,具有文化意味,命名“玉版居”也在于突出屋子的文化渊源。③希望能够像苏东坡那样能启发人们感受参禅的乐趣。④寄托作者与人共享美景的志趣。⑤表达作者对先贤的追思、纪念。【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结合语境“不佞令此地,无善状,庶几此袈裟此片居为政林下者云尔已”,此处是说“我本不才,在此为官,全无善政,所能做的,大概也只是在山林中这小小的寺庙的居室里处理政事罢了”,此处句末的虚词应该是表示陈述语气的。A.“者”,用作句末的虚词表示疑问、停顿或祈使,可以排除。B.“矣”,助词,表示陈述,用于句末,与“了”相同;也可以表示感叹。可以使用。C.“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可以排除。D.“乎”,用作句末的虚词表示疑问、感叹或祈使,可以排除。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句意:唉,身处此间,俯仰纵横,这样的情景,超越了平时说的雅与俗,又怎么知道世上就没有像苏东坡那样视竹笋为和尚的人呢?联系前文“昔苏子瞻邀刘器之参玉版和尚,至则烧笋而食……子瞻亦不可多得”,作者借苏子瞻参玉版和尚“烧笋而食”的趣事生发议论,说明好山好水也须有人领略,不然山水空自好,不仅不能被认识、发现,还会遭到踏践破坏。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玉版居戒约三章,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玉版居小屋的珍惜和喜爱。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与家里的长辈、晚辈”错,应为“县里的父老和学子”。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译文:(东坡)又曾经邀刘器之一同参见“玉版和尚”,刘器之常常厌倦走山路,但一听说“玉版”,就高兴地跟着一起参见了。到了廉泉寺,他们烧笋吃,刘器之觉得笋味美好,问道:“这笋叫什么名?”东坡说:“这就是玉版啊。这位‘老禅师’善于说佛法,要让人获得参禅乐趣的兴味。”这时,刘器之才省悟东坡的戏言,为此大笑不已。从材料“‘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可知,苏东坡戏言竹笋为“玉坂”,这是竹子的别称;而原文当中写到“而寺以后方丈地,有修竹几百竿,古树十数株……”“而总之以竹居胜,即榜竹为径,题之以小淇园,颜其居曰玉版”可知,作者因为这里以竹子为主的特殊景色给这里起名“玉坂”的。从注释①“淇园,殷纣之竹箭园,是我国第一座王家园林”可知,“淇园”即指竹园,具有文化意味,命名“玉版居”也在于突出屋子的文化渊源。结合原文最后一段“昔苏子瞻邀刘器之参玉版和尚,至则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胜,欣然有悟,盖取诸此也”“有越三章者,不难现宰官身而说法”和链接材料“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要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之大笑”可知,苏东坡借竹子讲的是领悟佛法的乐趣,苏东坡戏说竹子的典故是命名小屋为“玉版”的原因之一,作者希望能够像苏东坡那样能启发人们感受参禅的乐趣,表达作者对先贤的追思、纪念。从原文“列一石刻《玉版居约》,戒杀,戒演戏,戒多滋味,戒毁墙壁篱落,砍伐摧败诸竹木。愿后来者共呵护之”可知,寄托了作者与人共享美景的志趣。参考译文:钟陵地方民风简朴,县内城市、山水大半萧条冷落,很少有风景优美的地方可供纵目观赏。只有城南有所名叫福胜寺的寺庙,距城一里多,通往那里的小路深远僻静,全然没有街市的喧嚣。唯有青苔绿树的碧色互相映衬,寺中殿堂也清爽敞亮,能够眺望远方。前一任县令曾经在此邀请了县里德高望重的父老和才识出众的学生,聚集在一处,讲说经义。这寺庙后面的一小块地里,有几百竿高高的竹子,十余株古树,有松树、枥树、樟树、朴树、蜡树、柞树、枫树,还有芭蕉细草杂错其间。四周矮墙高不足一尺,林木饶有野趣,山色青翠动人,山间岚烟雾霭,可以登山远眺。六月坐此间,能忘暑意,仿佛月白风清、秋声夜色,自修竹古树间摇曳而下。(我)偶尔在公事不忙的时候,就独自在这里流连,觉得这风景情致和(《世说新语》里写的)山阴道相去不远,也怡然自得忘了自己身在官场的一切俗事。借山水风景陶冶性情,似乎在这里也并不是没有小的美景。于是我拿出一点钱,让工匠们建了一间小屋,四周围上雕窗,窗外建有一尺多宽的长廊,用朱漆栏杆连在一起。剪去乱草,堆砌山石,既可闲步,也可倚坐。最后面的一小块空地也很好,树冠层层遮盖就像一间屋子,席地而坐,也就有些像树上筑巢土里凿穴而居的隐士了。因为竹子最美又贯穿这里,就依着竹林当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综合自测试题大全附答案
- 植保员考试资料整合的重要性与实效性分析试题及答案
- 加速农作物种子国际化的试题及答案
- 跨界融合的篮球裁判员试题及答案
- 安全生产合同范本
- 高效练习 篮球裁判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足球裁判员的职业发展与考试挑战试题及答案
- 足球裁判员资格考试改进建议试题及答案
- 农业植保员考试要则试题及答案全面解析
- 2025年中国出口型苦丁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网络安全服务项目服务质量保障措施(实施方案)
- 溺水病人的急救护理课件
- 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深度分析
- 世界近代武器革新图鉴(1722-1900)英国篇
- 安标受控件采购管理制度
- 亚低温的治疗与护理
- 危险化学品企业设备完整性 第2部分 技术实施指南 编制说明
- 防高坠自查自纠台账
- GB/T 4437.1-2023铝及铝合金热挤压管第1部分:无缝圆管
- 市政工程消耗量定额 zya1-31-2015
- 《高等数学下册》(资料全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