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广东卷02)(参考答案)_第1页
语文(广东卷02)(参考答案)_第2页
语文(广东卷02)(参考答案)_第3页
语文(广东卷02)(参考答案)_第4页
语文(广东卷02)(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2(广东)语文·参考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答案】1.D(3分)2.A(3分)3.B(3分)4.①《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但比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更强的普遍性,能引发读者的共鸣;②《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明清社会的时代产物,能如实地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4分)5.①是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作为唯一的创作源泉;②能否使读者感奋起来,推动时代的发展;③是否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的艺术真实;④能否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出典型人物。(4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从而帮助读者提高艺术审美水平”错误,根据材料二,“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可以“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但原文没有提及其对读者艺术审美水平的影响。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克服生活的混乱状态,把复杂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改造成艺术真实的完整体,……,这是作品走向优秀的关键因素。”错误,由原文“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是作家对生活混乱状态的一个克服过程。”可知,原文没有提及克服生活混乱状态与表现主题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因此推断克服生活混乱状态是作品走向优秀的关键因素;C.“只要……就……”要素不全。根据材料二“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可知,要塑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并非只安排情节即可,还需使情节成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构造人物最稳定的性格特征;D.“两者论述角度一致”说法错误,由原文“……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可知,材料一是从作品的角度论述的;由原文“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从而构造某种令人信服的、不可摇撼的东西”可知,材料二是从创作的角度论述的,两者论述角度不一致。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文艺作品能帮助群众改造自身环境,推动历史前进。A.强调的是作品反映出的创作者的思想;B.奏响时代的强音,激励无数年轻人奔赴大西北,改造自身环境;C.强调的是作品对社会生活的表现;D.强调的是个人经历对作品的影响。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由原文“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学的真实比个别事实、现象更多”“或某种非常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质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由于它具备了事物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可知,《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但比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更强的普遍性,能引发读者的共鸣;由原文“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既体现某个阶级、集团、人群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但又富有个人特征的人性,成为最具稳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称‘典型是一种时代现象’,人们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变迁”可知,《红楼梦》中的人物是明清社会的时代产物,能如实地反映当时的整个社会生活。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内容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原文“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可知,从是否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作为唯一的创作源泉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由原文“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可知,从能否使读者感奋起来,推动时代的发展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由原文“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复制原物和画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让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内在,它的‘血液’,它的‘洋溢出来的丰满的生命力’‘灵魂’‘生命之花’。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这个说法十分精彩,它道出了艺术真实的精粹处。”可知,从是否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的艺术真实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由原文“要创造出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的艺术真实,就必须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因为唯有这种‘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艺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可知,从能否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出典型人物,评价一部文艺作品。【答案】6.D(3分)7.C(3分)8.①是指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忧愁,没有灾祸,永远停留在美好的童年;②是指人们可以做最美的梦,可以实现最期待的理想。(6分)9.①极具“天真”的想象,这里的人们可以永远25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永葆青春。②极具“梦幻”色彩,这里的人们可以在梦中轻松地复仇,在梦里成长。③具有哲理思辨,启示人类要在时间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回到人类的本真状态。(6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D.“流露出了他内心的失落”说法错误,他很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还去把躲起来的莽古斯的头砍了,可见他不是失落。故选D。7.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C.“二人形成对比”说法错误,他们父子俩都是本巴的瞭望人、守护人,文中并无对比之意。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意的能力。“那里”是很多不愿长大的孩子们的居所,他们都停留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意味着没有灾害,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忧愁,没有灾祸,永远停留在美好的童年;“太阳和月亮”意味着人类的梦想,一度是不能实现的,在这里“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表明是这里的人们可以做最美的梦,可以实现最期待的理想。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小说特色的能力。极具“天真”的想象。“本巴国所有人约好在25岁里相聚,谁也不再往前走半步”,这里的人们可以永远25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永葆青春。极具“梦幻”色彩。“藏在山洞的江格尔却迅速长大,那个漆黑的山洞让江格尔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场一场地做梦,在梦中学会父亲乌仲汗打仗治国的所有本领,并在梦中把一辈子的仗打完,赶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来”“那些蛮狠的莽古斯,白天在本巴草原上横行霸道,每到夜晚,眼睛一闭,江格尔便提刀跨马出现在他们梦中。江格尔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捕捉他们。那些可怜的莽古斯,大白天睁开的眼睛,天黑后再不会合上。江格尔把他们统统消灭在梦中”,这里的人们可以在梦中轻松地复仇,在梦里成长。具有哲理思辨。“在人们纷纷离去的童年,还有好多不愿长大的孩子,他们或孤独一人,或成群结队,留在变成往事的白天黑夜里。那里树不往高长,河水不往两岸上荡漾,太阳和月亮,在人们的念想里发光”,童年的时光最能安放灵魂和理想,还有很多能够回到过去去弥补曾经的缺憾,这些启示人类要在时间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回到人类的本真状态。【答案】10.ADF(3分)11.C(3分)12.B(3分)13.(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4分)(2)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4分)14.(1)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2)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3)虚心纳谏,闻过则改。(4)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3分)【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故其子孙”中“其子孙”作后文的主语,较长,可在其后A处断开;“亡国”是“足以”的宾语,D处断句;“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语是“天”,后文主语是“此”,所以在F处断句。故在ADF三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统一;意动用法,以……为一,把……等同起来。句意:统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B.正确。皇位;福分。句意: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门庭衰微,福分浅薄。C.错误。大概因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D.正确。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错,由原文“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可知,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人”,超出常人;“盖”,超过;“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审”,周密。(2)“察”,知晓,明了;“宜”,适当,适宜;“去就”取舍;“因”,根据。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由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知,要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可知,要虚心纳谏,闻过则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参考译文:材料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大概因为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材料二: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答案】15.C(3分)16.①陶诗中的“桃李”是实写,指屋前种植的桃树和李树,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②刘诗中的“桃李”运用虚写,比喻科举中第的举子,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6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错误,结合“指示青云借羽翰”可知,应该是赞扬王侍郎愿意青睐晚辈,借自己的翅膀以帮助举子青云直上。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情感的能力。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知,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桃李”是对院中桃树梨树的实写,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结合“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可知,一日内榜上有名的学子扬名天下,而这满城的得意门生皆有王起之功。“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这里指新榜进士。运用虚写,意在赞扬王侍郎善于选拔人才的功绩。【答案】17.(6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徘徊于斗牛之间芙蓉泣露香兰笑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嘈嘈切切错杂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卑、谀、徘、徊、蓉、暖、依、嘈。【答案】18.A.相辅相成(1分)B.深入的生活经验(2分)19.②可修改为:但更为本质的是认识深刻。③可修改为:感受真切。⑥可修改为: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3分)【解析】18.本题考查填写成语及补写语句的能力。A.根据前面“并不……”以及“而是……”可知,该句为转折关系复句,因此横线处句子的意思是与“对立”相反的,又由于限定填成语,因此可以填写“相辅相成”。“相辅相成”的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B.根据“既有……”和“又有……”可知,该句为并列关系复句。全段是对“生活”相关知识的讨论,所以横线处可以填写“深入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切实的生活经验”等。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中“固然……”以及②中“更为……”等可知,两句为转折关系,而非并列或递进关系,因此②中“也”应改为“但”。③语序不当,“真切感受”与②中“认识深刻”可知,两者应为并列关系,同为主谓结构,故③应为“感受真切”。由下文“才能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生活素养”可知,没有在广度基础上加上“深度和密度”,就既不“立体”,也不“完整”,因此只能局限于“平面”的层次;而“侧面”显然和“正面”对应,前后都缺乏与“侧面”对应的词语,故⑥可修改为“广度仅仅是一个平面”,与“立体”相对应。【答案】20.“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与“不能!”“不能受!”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不能!不能!”反映了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思索和承担,比“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责任感;“不能受!不能受!”表意上比“不能受!”程度更重,表现出瑞宣对做亡国奴的不甘和对北平陷落的痛恨,更突出瑞宣的爱国之情以及照顾大家庭与辞家抗日不能兼取的矛盾心理。(6分)21.(6分)示例一:改前的表达更好。“不愁吃穿”和“无灾无难”运用含否定意义的词语,着眼生活的最低限度,更切合瑞宣这个家庭勉强度日的情况。“有吃有穿”和“快活”则表明生活相对优裕,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实际。示例二:改后的表达更好。“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有吃有穿,过一份快活的日子”着眼于将来,只要天下太平,生活水平就可能会提高。相比改前的表达,更能和日本入侵打断日常生活形成强烈反差。22.D(3分)【解析】20.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和表达效果的辨析能力。原文中“不能!不能!”反复出现,起强调作用,是瑞宣在思考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后做出的坚定回答,不能离家而去,不能甩手而走,体现出瑞宣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比一个“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责任感。原文中的“不能受!不能受!”重复两次,更能突出瑞宣对在敌人脚底下做亡国奴的抗拒、不能忍受,表现出他对北平陷落的痛苦、仇恨、不甘。再结合原文“可是”一词以及上下文语境,可以看出瑞宣此刻内心的矛盾挣扎,一方面不能弃家人不顾,一方面又不甘做亡国奴,体现出瑞宣对家庭的责任与离家抗日不能兼顾的矛盾,起到了强化作用。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考生可选择原句好,也可选择改句好,只要能结合语段内容合理分析即可。分析时要结合语境比较替换词语的差异,进而比较表达效果。如果认为改前的表达更好:改前使用的词“不愁吃穿”和“无灾无难”是含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强调不为吃穿发愁,没有灾祸,属于生活的最低限度,承接上文瑞宣家庭的实际情况,更符合瑞宣家庭生活拮据、勉强度日的情况。而改后的词“有吃有穿”和“快活的日子”则体现出生活优渥,日子富足、潇洒,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实际情况。如果认为改后的表达更好:改后的词为“有吃有穿”“快活的日子”,是对没有战争的生活的设想,写出了天下太平时,人们生活和乐,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会提高,过快活的日子,体现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原句相比,更能与日本入侵、北平沦陷、太平生活被打断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段中的“仿佛”意为“似乎,好像”,接近于心理错觉,也可以是生活经验的相近,但并非比喻。A.此处“仿佛”理解为“似乎”,指锣鼓声在阿Q耳朵里似乎在十里之外,并非比喻。B.此处“仿佛”理解为“似乎”,指阿Q对自己头上的癞头疮感到光荣,是一种心理感受,并非比喻。C.此处“仿佛”可理解为“似乎”指作者认为这古园就是为了等他,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受,并非比喻。D.该句是普希金《致大海》中的句子,根据课本所学内容可知,此处是将海浪的声音比喻成人的絮语和招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文段中句子用法不同。故选D。23.(60分)例文:向前·走米兰·昆德拉说:“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向前,得观一路彧彧花繁;走,收获旅途风景迤逦。风雨过后,眼前便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会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眼前的名利会过眼云烟,生命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前,是前方,是生命的方向。前方,花开半夏,灯火可亲;前方,梦想在熠熠生辉;前方,是山登绝顶我为峰,是家国兴旺、天下太平。《雅克和他的主人》写道,“往哪走,都是往前走”,前方,就是我们的理想希望,就是我们木铎之心,素履之往。于个人,前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与境界;于社会,前方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讲信修睦,天下太平;于国家,前方是物阜民丰,国泰民安,民族复兴。“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为山凿井,铺路架桥,心之所向,目之所往。向前,才能踔厉奋发,青衿志远。孔子说,“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向前,是明确自己的方向,是起跑前的蓄力助跑,是路漫漫其修远时的上下求索。是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向前,是呐喊也是行动,是鼓足干劲去创造辉煌。曾经,向前的信念,才有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后来,向前的力量,才有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弃医从文;如今,向前的追求,才有了“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春风采。“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向前走,用行动实现梦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向前走,要中道而走,是要走得踏实,不拖沓,不冒进;向前走,要循礼而动,是要尊重规律,不蛮干,不乱来;向前走,要有始有终,是要持之以恒,不骄虚,不泄气。《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向前走,没有“择善固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