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_第1页
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_第2页
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_第3页
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_第4页
SJG 192-2025 绿色渔港设计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JG192–2025绿色渔港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greenfishingport2025-03-17发布2025-07-01实施联合发布2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渔港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greenfishingportSJG192-20252025深圳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发布2022年度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结合深圳市的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空间布局;5.污染防治;6.资源利用;7.生态保护;8.节能与能源利用。本标准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联合批准发布,由深圳市海洋发展局业务归口并组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实施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留仙大道与创科路交汇处创智云城一期A4栋,邮编:518055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标准主编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徐洪涛俞露袁振江梁妍聂婷张亮李亚汤钟代金文李晓君何广英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彭世瑾刘建栾胜基陈伟元管运涛周文川樊行4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空间布局 4.1一般规定 4.2功能组织 4.3设施布局 5污染防治 5.1一般规定 5.2水体污染 5.3大气污染 5.4噪声污染 5.5固废污染 5.6光污染 5.7应急安全 6资源利用 6.1一般规定 6.2水资源利用 6.3岸线资源利用 6.4废弃物资源利用 6.5渔文化资源利用 7生态保护 7.1一般规定 7.2生态保护修复 7.3景观绿化 7.4生态监测 8节能与能源利用 8.1一般规定 8.2渔获装卸 8.3配套建筑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2Terms 23BasicRequirements 34SpatialLayout 44.1GeneralRequirements 44.2FunctionalOrganization 44.3FacilityLayout 55PollutionPreventionandControl 75.1GeneralRequirements 75.2WaterPollution 75.3AtmosphericPollution 85.4NoisePollution 85.5SolidWastePollution 95.6LightPollution 95.7EmergencySafety 96ResourcesUtilization 6.1GeneralRequirements 6.2WaterResourcesUtilization 6.3ShorelineResourcesUtilization 6.4WasteResourcesUtilization 6.5FisheryCultureResourcesUtilization 7EcologicalProtection 7.1GeneralRequirements 7.2EcologicalProtectionandRestoration 7.3LandscapeGreening 7.4EcologicalMonitoring 8EnergySavingAndEnergyUtilization 8.1GeneralRequirements 8.2CatchHandling 8.3AncillaryBuildings 8.4ElectricitySupplyandLighting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执行节约资源和低碳环保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深圳渔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渔港可持续发展,规范和指导绿色渔港设计,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市范围内(含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绿色渔港工程和兼容渔业功能的码头等相关工程设计。1.0.3绿色渔港的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广东省、深圳市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绿色渔港greenfishingport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降碳,为渔业生产提供健康、便捷、舒适的使用空间,为渔业船舶提供安全、高效运行的环境,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渔港。2.0.2绿色渔港设计greenfishingportdesign在确保渔业生产安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高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围绕空间集约、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节能与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渔港设计。2.0.3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自然环境为人类持续不断提供有用能量的物质,其产生和使用具有持续不断或循环往复的自然特征,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2.0.5海绵城市spongecity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33.0.1绿色渔港设计应与国土空间规划及渔港定位相协调,集约利用海域、岸线、陆域等资源,体现布局合理、组织高效、功能复合、空间集约、生态良好。3.0.2绿色渔港设计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应适合渔港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绿色渔港设计内容应包括空间集约、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并宜符合表3.0.2规定。表3.0.2绿色渔港设计内容绿色要素构成绿色设计要求主要技术要求空间集约用海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明确海域陆域优化渔港岸线、水域和陆域区域范围功能组织岸线及水域布置保护利用、功能齐全;陆域布置用地合理、流线顺畅功能合理、布局紧凑,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物流与人流避免交叉设施布局设施完备、定位匹配、功能复合;配套设施宜集中设置、协同设计依据工艺参数,优化设施设备设置及设计污染防治污水、废水、固废减量化、无害化和再利用污水严禁排入港池、废水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固体废弃物按不同类型分别处置废气、噪声、光污染源头控制、减量排放、有效治理防护采用动力清洁能源,注重异味消除;采用新工艺新机械避免噪声,强化隔声相关措施;合理设计照明,减少眩光资源利用水资源节约、循环、合理利用节约用水、循环用水、非常规水源利用岸线资源合理、集约、节约利用岸线集约利用、有效管理;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避免干扰,各得其所废弃物资源分类回收、循环利用一般废弃物、海洋固废资源利用;宜选择可再生或易回收材料生态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注重对现状生态的保护,最大程度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宜采用天然材料或生态友好型材料景观绿化因地制宜、低维护充分利用可绿化用地打造宜人舒适空间;植被选择和搭配适应本土条件生态监测自动化、风险评估、跟踪监测对陆域和水域同步开展生态监测节能减排船舶绿色环保、节能高效船舶选择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渔业船舶;船用燃料宜选用清洁燃料渔获装卸节能、清洁能源优化装卸工艺流线设计、选用现代化装卸设施配套建筑节能、降碳建筑布局和设计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高效节能选用节能产品和设备,可配置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岸电设施3.0.3绿色渔港设计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44.1一般规定4.1.1绿色渔港空间布局应坚持陆海统筹,应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重点海域详细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禁占用生态红线。布局涉及海域、陆域等使用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GB/T42361的有关规定。4.1.2渔港建设不得占用自然岸线,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渔港应严格进行论证和审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应明确提出占用自然岸线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结论,并应按占用大陆自然岸线1:1的比例整治修复海岸线。涉及自然岸线占补的可采取项目就地修复占补、本地市修复占补和购买海岸线指标占补等方式。4.1.3渔港按特征可分为综合性渔港和休闲型渔港,功能配置可符合表4.1.3-1的规定。各类渔港用海、用地、岸线利用及服务能力规模可符合表4.1.3-2的规定。表4.1.3-1不同类型渔港特征与功能配置渔港类型渔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陆海空间支撑条件主导功能综合性渔港高一般基本可满足综合性渔业生产休闲型渔港一般高相对较差渔业基本生产服务和休闲服务表4.1.3-2各类渔港用海、用地、岸线利用、服务能力规模分类水域面积(万m2)陆域面积(万m2)码头长度(m)渔港岸线(m)渔获物年卸港量(万吨)可容纳锚泊渔船数量(艘)综合性渔港≥400≥2000≥4≥600休闲型渔港≥10001-2≥2004.1.4渔港避风能力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SJG146的有关规定。4.1.5渔港选址和总平面布置应避免噪声对周边居住区的影响,内部高噪声作业区域宜远离居住区等敏感区域。4.2功能组织4.2.1渔港应划定渔港港界、明确渔港管理的水域和陆域范围。水域、陆域功能区布局应遵循集约节约和保护利用原则。4.2.2水域功能区应满足渔船运营期水上生产作业、休渔期和台风期避风停泊需求,并应为执法船艇提供靠泊、避风服务,可为休闲渔船提供接驳、停泊服务。水域功能区应根据生产规模、自然条件和使用要求,合理布置防波堤及其口门、航道、码头、港池、锚泊地、护岸、滑道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波堤及其口门布置应使港内水域满足泊稳标准,并使防波堤轴线最短;2港池水深应根据渔港服务能力,综合考虑设计船型吃水、船舶航行下沉量、航道底质、水体密度、回淤强度和维护周期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的有关规定;53进港航道的宽度、水深和弯曲半径,应根据进出港渔船的船型、密度、航速、波浪、土质和回淤等情况设计,并进行方案比较后确定。4.2.3陆域功能区应满足渔获卸货、外运、冷藏、交易、存储、加工等渔业生产,渔港管理办公以及休闲渔业配套设施等需求。陆域功能区应根据渔港级别、渔港类型、渔船类型及数量、水产品卸港量、生产工艺等要求确定陆域各区的规模和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陆域功能区应合理分区,满足生产需求和运输要求,各功能区布置应集中、紧凑、协调;2渔港生产和辅助建筑物、构筑物布局和设计,宜采用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等相关技术,优化功能空间布局;3休闲型渔港应在陆域功能区预留渔业文化景观设施用地。4.3设施布局4.3.1绿色渔港应综合考虑渔港价值禀赋、现状陆海空间条件、区域规划定位等因素,遵循设施功能完备、空间集约节约、全面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则,建设与定位相匹配的基础设施。4.3.2绿色渔港基础设施宜包括水工建筑物、生产补给、市政基础设施等必要性设施和渔业文化景观等休闲类建议性设施。各类渔港配套设施可按表4.3.2配置。表4.3.2不同类型基础设施配置功能类别基础设施综合性渔港休闲型渔港水工建筑物设施码头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港池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防波堤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防风锚地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滑道及船台必要性设施建议性设施生产、补给设施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冷藏加工区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综合物资区必要性设施建议性设施加油区必要性设施建议性设施修船区必要性设施建议性设施渔港市政基础设施三废处理设施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通信照明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管理及辅助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船舶交通管理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应急处置设施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消防安全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渔业文化景观设施旅游观光建议性设施必要性设施餐饮服务建议性设施必要性设施文化科普建议性设施建议性设施停车配套必要性设施必要性设施4.3.3水工建筑物设施选址应利用天然海湾和深槽等现状自然条件,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的有关规定。64.3.4陆域设施选址应统筹区域分工,满足工艺流程和环保需求。各设施布置应集中、紧凑、协调。4.3.5渔业生产、补给设施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1卸鱼及水产品交易区、冷藏加工区宜紧邻码头集中布局;冷藏加工区的生产性冷库及水产品加工厂应设置冻结、冷藏、制冰、贮冰设备;2综合物资区应便于渔需物资供应及港外运输;3应利用周边现有加油设施,周边无加油设施时宜将加油区布置在渔港尽端;4码头、卸货区等可采用资源分时共享模式。4.3.6渔港陆域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可与城市相关市政设施通过工艺流程改进、立体空间利用等方式合理衔接、共建整合、协同设计。75.1一般规定5.1.1渔港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并应满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生态保护要求,渔港应配备污染防治物资储备库。5.1.2船舶向海洋排放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体物质的污水和船舶垃圾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的有关规定。5.1.3进港船舶应符合下列规定:1船舶污水排放应满足受纳水体的水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得向海湾、半封闭海及其他自净能力较差的水域排放污染物;2不得排放有毒液体物质及其残余物或者含有此类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者其他混合物;3使用柴油机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中第四阶段的有关规定;4应做好船舶声响装置监管,在港口、通航水域航行、停泊时严禁使用高音喇叭,宜采用静音柴油机、混合动力或电力推进等低噪声动力系统;5应文明使用照明灯具,减少射向天空的溢散光。5.2水体污染5.2.1渔港设计应优化水工建筑物布局与形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综合考虑渔港作业和避风要求以及波浪、潮流、泥沙冲淤等情况,确定平面布置;2应根据渔港水深、波浪、潮流、地质等自然条件,确定水工建筑物结构形式;3应根据渔港水体半交换周期,采取水体交换工程措施。5.2.2渔港应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宜采用重力流排水,污、废水处理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应纳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有关规定;如港外无污水管网时,应自建污水处理系统,且处理标准应达到现行深圳市标准《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规范》DB4403/T64的有关规定;2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应节约用地,并应适应水质、水量变化;3现状有污水排放的入海雨水排口应进行整治,防止污水通过雨水排口入海。5.2.3渔港卸货区及交易区污水收集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1码头直接卸货区域地面应进行硬化处理,并应设置污水收集沟池,污水中固体物在沉淀后宜作为固体垃圾处理;2已设置单独水产品交易区的,其污水处理宜按照生活污水要求进行处理。5.2.4渔港应具备含油污水的接收处理能力,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沿海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总体要求》SC/T6105的有关规定。5.2.5码头输送含油污水的管道应按可燃、易燃液体管道标准设计。对于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道,其管材应满足防腐等级要求。85.2.6港口码头宜配套建设含有毒液体物质的压载水和洗舱水的接收设施。5.2.7渔港可配备具有围油栏布放和浮油回收功能的清污船。5.2.8渔港应同步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排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布局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维持原有水文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防涝安全;2应合理布局海绵城市设施,宜使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设施;港区内硬地铺装周围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设施,控制和消纳雨水径流;建筑屋顶可采用绿化屋顶;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路面,透水铺装率不宜小于70%;3港区竖向设计应以总体布局和控制高程为依据、营造出有利于雨水分流引导的地形,并应与相邻用地相协调。5.3大气污染5.3.1在满足渔港总体生产工艺的前提下,渔港各生产设施和功能区的布置应考虑所在地区的气候、气象及地理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渔港、渔船大气污染类有害物质的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GB150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的有关规定。5.3.2渔港码头应规划、设计和建设岸电设施;已建成的渔港码头应当逐步实施岸电设施改造,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05和现行行业标准《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JTS155的有关规定。5.3.3渔港交易区应通过空间处理与内部硬件设施消除异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采用高标准材料,墙体和地板可使用不锈钢等耐腐蚀、易清洁材料;2应建立有效的污水排放系统;3应配备良好的通风系统;4绿化区域宜种植吸收污染气体能力强的植物和芳香类植物。5.4噪声污染5.4.1渔港的办公楼等建筑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渔港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的有关规定。5.4.2渔港宜针对客货流集中区域设置隔声设施。5.4.3根据渔港不同区域要求,渔港内部道路运输噪声控制应采取下列措施:1渔港道路周边应设置声屏障、绿色隔离带;2渔港道路宜采用低噪声沥青路面或低噪声水泥路面;3渔港道路应设置车速限制、鸣笛限制标志牌。5.4.4渔港局部空间内噪声的治理宜符合下列规定:1分散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罩;2集中布置的高噪声设备宜采用隔声间;3露天噪声设备宜在受声处设置隔声屏障;4传播噪声的管道宜作阻尼、隔声处理或布置在地下;5空气压缩机站、大型泵站等间歇性运行的站房宜设置隔声集中控制室。5.5固废污染5.5.1渔港接收的船舶垃圾和陆域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纳入城市市政固体废物接收处置系统。一般固体废物的贮存和处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的有关规定;属于危险废物的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有关规定。5.5.2渔港应配置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设置不少于1个进港船舶垃圾接收点;2宜按照不低于陆域面积每500m2配置1个垃圾箱;3宜设置不少于1座固废收集站;4委托环卫部门处理垃圾的渔港可不设置垃圾清理转运功能区和配套用房;5自行处理垃圾的渔港,应采取购买、租赁等方式配备与垃圾清理需求相适应的清扫工具和垃圾转运车,并应配备不少于1辆清洁能源转运车。5.6光污染5.6.1渔港照明和光环境应根据被照对象的特征、饰面材料和环境合理设计,减少眩光,防止光污染,不宜使用影响渔港作业安全的彩色光。5.6.2位于暗夜保护区周边海域的渔港码头应对光污染进行管控。5.7应急安全5.7.1渔港污染防治设计应根据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防备目标,配置相应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应急避难场所。5.7.2加油区和油码头应配置防止溢油扩散及回收、清除溢油的设备和器材等应急设施。5.7.3渔港宜规划存储围油栏、吸油毡(吸油机)、油拖网等防油污设备的专用场所。5.7.4渔港应配齐、配足消防设施,并充分利用后方陆域消防力量。6.1一般规定6.1.1渔港资源利用应与区域自然条件、周边环境、功能要求、施工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相协调。6.1.2绿色渔港设计应满足渔港所处区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充分利用水、岸线等自然资源和渔文化等历史人文资源,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6.2水资源利用6.2.1渔港应统筹利用各类水资源,合理配备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设施。6.2.2渔港应开展节水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市政水压,供水分区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的有关规定;生活用水管网地面以上的最小水头应根据建筑物层数确定;2宜采用分质供水;3用水器具应选用节水型器具;4港区绿化浇灌宜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方式。6.2.3港区宜采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并宜配置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智慧化监控与管理系统。6.3岸线资源利用6.3.1岸线设计应符合渔港规划,坚持深水深用、节约高效、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原则。6.3.2卸货区、码头等岸线宜开展集约化利用。6.3.3渔港宜配置岸线动态监视监测系统。6.3.4海岸建筑退缩范围内的渔港改、扩建应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管控。6.4废弃物资源利用6.4.1渔港建设宜使用可再生或易回收材料。6.4.2渔港宜设置废弃物回收存储区域。6.4.3渔港可开展海洋固废资源化利用,配置贝壳、浒苔、水母等海洋资源高效高值利用设施。6.5渔文化资源利用6.5.1渔港应传承传统渔文化、丰富现代渔文化,宜将渔文化作为公共景观设计的核心元素。6.5.2渔港宜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渔文化资源打造标志性渔文化空间与展示场所。7.1一般规定7.1.1渔港设计应遵循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7.1.2渔港生态保护应符合区域生态保护规划要求,并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合理衔接。7.1.3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时应注重对现状生态的保护,在建设过程中宜降低对生态环境影响。7.2生态保护修复7.2.1渔港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的有关规定,并应达到良及以上要求。7.2.2渔港生态保护设计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港区宜保留自然岸滩,设置湿地、水系等港内生态保护设施;2码头、防波堤、护岸等工程的生态保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生态保护修复与景观设计指南》JTS/T183的有关规定;3防护建筑物宜采用生态型结构、柔性缓坡、潜堤等形式;4防护建筑物可与文旅、休闲功能相结合布置亲水空间。7.2.3渔港防护工程宜采用天然材料或环境友好型材料,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混凝土等硬质材料时,宜在材料表面采取表面糙化、多孔化、外覆植被等措施;2非生产岸线采用柔性缓坡护岸时宜符合现行广东省标准《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DB44/T2499的有关规定。7.3景观绿化7.3.1渔港景观绿化设计应与渔港所在区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特点相协调,遵循生态、功能、安全、景观协调统一和节约资源的原则。7.3.2渔港景观绿化设计应包括绿化位置、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7.3.3渔港的可绿化区域宜全部绿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渔港建筑绿化应满足功能和美学要求,可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形式;2渔港道路、停车场宜采用遮荫效果好、不影响交通安全的植物,并宜与周边绿化环境相协调;3护岸、护坡宜采用耐盐碱、耐水湿、防风固土的植物,可设置防护林带;4生产补给设施区域宜选择具有抗污染、防尘降噪能力的植物;5休闲区结合休闲设施进行景观营造,可采用多种绿化形式。7.3.4渔港绿化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取乡土植物和滨海适宜植物;2植物配置应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使用功能和观赏特点,宜选择易养护管理的植物;3可增加高固碳植物品种配置,提升碳汇效率;4不宜采取针叶树。7.4生态监测7.4.1渔港生态监测宜配置自动化监测设备,建立生态管理信息系统。7.4.2渔港生态管理信息系统宜包括以下内容:1水域生态监测宜包括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大型藻类、附着生物和底栖生物等;2陆域生态监测宜包括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等;3生态风险因子监测宜包括外来有害生物、病媒生物等。7.4.3渔港生态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和现行行业标准《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的有关规定。8节能与能源利用8.1一般规定8.1.1渔港节能设计应遵循统筹兼顾、综合利用、减少碳排放、资源共享的原则。8.1.2渔港宜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8.1.3渔港应配置能源计量器具,并宜选择取得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的设备。8.1.4港作船舶和进港船舶应符合下列规定:1港作船舶配置应与渔港总体布置、系泊建筑物形式、被拖带或顶推船型特性、环境条件和拖船操作方法相适应,并宜选用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渔业船舶;2进港船舶的船用燃料宜选用清洁燃料;小型渔船、短途用船舶宜采用电力驱动,对具有长距离航行需求的船舶可考虑采用清洁燃料与电力驱动结合的形式。8.2渔获装卸8.2.1渔获装卸流程设计应采用节能方式。8.2.2渔获装卸设备应选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能耗低和效率高的现代化装卸设施。8.3配套建筑8.3.1渔港配套建筑节能设计宜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用能系统、施工工艺和管理技术,宜发展绿色建筑。8.3.2渔港配套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和平面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夏季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等,并应合理利用主导风向确定建筑朝向、间距等。8.3.3渔港配套单体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设置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8.3.4大跨度或大进深的渔港配套建筑宜采用顶部天窗采光或导光管采光系统等装置,可采用反光板或棱镜玻璃等侧面采光装置。8.3.5渔港配套建筑节能设计应提高设备系统能源利用效率。8.3.6渔港范围内新建公共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JG44的有关规定,其能耗指标应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公共建筑能耗指标》SJG34的有关规定。8.4供电与照明8.4.1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高效节能,选用技术先进、损耗低、谐波发射量少和能效高的节能产品。8.4.2港区建筑屋面等空间宜布置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港区道路照明宜利用风光互补发电设备。8.4.3新、改、扩建渔港工程应同步设计、建设岸电设施。岸电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05和现行行业标准《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JTS155的有关规定。8.4.4港区应设置设备和车辆的充电设施,可配置电动渔船充电设施。8.4.5照明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的有关规定。8.4.6渔港卸货区、码头等室外大面积照明应设计为分组控制,宜采用光控、定时等自动控制或集中控制方式。8.4.7大型机械装卸作业区域宜利用机上照明。8.4.8导助航设施应选用性能良好、维护简便、高效节能的设备,应采用光效高、能耗低的节能型电源。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的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16引用标准名录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3《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4《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35525《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6《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一、二阶段)》GB15097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8《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9《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10《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11《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1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13《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GB/T4236114《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工程技术标准》GB/T5130515《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JTS15516《水运工程生态保护修复与景观设计指南》JTS/T18317《沿海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总体要求》SC/T610518《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SC/T910219《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20《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1《海堤生态化建设技术导则》DB44/T249922《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规范》DB4403/T6423《公共建筑能耗指标》SJG342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JG4425《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SJG14617深圳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绿色渔港设计标准SJG192-2025条文说明1总则 2术语 203基本规定 214空间布局 234.1一般规定 234.2功能组织 254.3设施布局 255污染防治 275.1一般规定 275.2水体污染 275.3大气污染 295.4噪声污染 295.5固废污染 305.6光污染 305.7应急安全 316资源利用 326.2水资源利用 326.3岸线资源利用 326.4废弃物资源利用 326.5渔文化资源利用 327生态保护 337.1一般规定 337.2生态保护修复 337.3景观绿化 337.4生态监测 338节能与能源利用 348.1一般规定 348.2渔获装卸 348.3配套建筑 34 341.0.2结合深圳市渔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适用范围拓展至兼容渔业功能的码头等相关工程设计。202.0.1绿色渔港建设需涵盖节约资源、环境友好、低碳节能等绿色发展理念。其中,节约资源体现在用海、用地、用岸线、用水、用能等多方面。依托渔港发展休闲渔业和现代化渔业等绿色经济产业,可有效促进渔港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化。2.0.3绿色建筑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的资源类型,包括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213.0.2全面对标现行行业标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JTS/T105-4、《港口工程绿色设计导则》JTS/T189等国内绿色渔港相关规范,参照国外澳大利亚悉尼港所实施的《GreenPortGuidelines》,通过梳理新时期渔港绿色设计相关要求,确定本标准所指的绿色要素覆盖空间集约、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等多方面:一是集约节约的空间布局。深圳市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十分紧缺,高度重视国土空间(包括陆域和海域)的集约节约利用,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绿色渔港在空间布局时需合理用海、用地、用岸线,构建布局合理、组织高效、功能复合、空间集约的绿色渔港新格局;二是系统全面的污染防治体系。现行绿色渔港相关规范对污水、废气、噪声、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提出了具体的管控要求,本标准在“水、气、声、渣、光”五大污染要素防治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应急安全方面的保障要求;三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渔港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绿色发展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兼用,而渔港生态保护更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标准对于渔港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也提出了相关要求;四是水陆全域范围低碳节能。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于渔业管理领域,“双碳”目标最直接体现在绿色渔港建设上,因此本标准提出要紧扣“双碳”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建设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绿色低碳渔港,在节能和能源利用上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3.0.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将不断涌现。凡是在国内普遍推广、行之有效且有完整可靠科学数据的新技术,均可积极纳入。因此,本标准鼓励积极采用经过鉴定、节地节能且经济高效的新技术,特别是在渔港安全、环境保护、低碳技术、智慧渔港建设以及新型渔船研发等领域。同时,也可重点关注并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渔港管理效率,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渔港可采用的绿色低碳技术如表1所示。表1渔港可采用的部分绿色低碳技术技术分类先进技术适用性先进性渔港安全热成像动态监管适用于渔港内部的安全监控和管理,可提高渔港安全防范水平具有高清晰度、高灵敏度的特点,可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实时监测渔港内部的人员、车辆、设备等动态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和隐患大型救援船+无人化设备适用于海上救援和灾害应对,可提高救援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高速、高效、高稳定的特点,可搭载无人机、无人艇等设备,实现多维度的海上救援无人机巡航巡检适用于低空巡航和监测,实时获取船只分布、渔港水质变化等具有实时监测和反馈,实现高效和经济的渔业监测,并降低人员的风险和安全隐患22续表1技术分类先进技术适用性先进性环境保护海上垃圾桶适用于渔港附近的海洋垃圾收集和处理,可改善海洋环境和生态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可利用太阳能驱动,通过水流吸入海洋垃圾并进行分类存储,实现无人值守的海洋垃圾回收智能水下清洗机器人适用于船舶、海洋工程以及其他水下设施的清洗和维护工作具有高效、准确、安全等特点,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技术实现高度自动化作业,减少对人工干预的依赖;通常配备有多个自由度的机械臂和灵活的移动装置,能够适应不同的船体结构和复杂的水下环境,进行精确清洗低碳技术渔港流态制冰技术适用于渔港冷链物流和食品保鲜,可提高渔产品质量和价值具有节水、节能、节地的特点,可利用流态制冰技术,将水分子分散在冰晶中形成流态冰液,具有良好的冷却效果和灵活性智慧渔港渔港能耗监测与绿色节能适用于渔港能源管理和节约,可降低渔港运营成本和碳排放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渔港能耗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供节能优化方案和措施渔港数字孪生技术适用于渔港航运物流优化、港口设施维护和管理、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能源管理和环境监测,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管理具有实时性、动态性、优化性和可视化,利用数字孪生技术的预测和预警能力,优化和决策系统的运行,提高渔港的运行效率,降低风险和环境影响渔获无人机物流配送适用于陆岛联运物流、渔船空运至陆地港口、渔获“最后一公里”配送等低空物流服务具有快捷、高效等特点,短时间内将海鲜产品从渔岛、或渔船输送到渔港和消费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保持海鲜产品的新鲜度新型渔船LNG动力新能源渔船适用于近海和远洋捕捞业,可降低渔船运营成本和排放污染具有清洁、低碳、节能的特点,可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主要动力源,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排放234.1一般规定4.1.1深圳市内无大江大河,渔港均为沿海渔港,因此渔港的空间布局主要涉及用海、用地等。绿色渔港空间布局需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中关于用地审批、用海审批、节约用地等有关规定,需按照规定要求,办理相关用地用海审批手续。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绿色渔港建设需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法律底线和资源安全红线的前提下,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用地用海保障。根据《深圳市申请批准使用海域目录》,渔港属于渔业基础设施,包括渔业码头、引桥、堤坝、渔港港池、渔港航道以及渔业安全监督、消防等设施,可通过申请批准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根据《深圳市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审批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用地用海项目需通过“多规合一”信息平台进行论证,涉及海域使用的,需提供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表)、宗海图等图件、利益相关者处理协议或解决方案,并由市政府审批。“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其核心是打造“绿色标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根据《深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深圳市建立了“1(陆域)+1(海域)+11(区)+78(街道/镇)+257”的市-区-街道-单元四级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全市陆域共划定220个陆域环境管控单元,包括91个优先保护单元,面积占比26.04%;28个重点管控单元,面积占比8.11%;101个一般管控单元,面积占比65.85%。全市海域共划定37个海域环境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20个,重点管控单元9个,一般管控单元8个。绿色渔港需按照所在管控单元的相关指标要求,完善空间布局。根据《自然资源部关于<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国家标准实施有关事宜的公告》,自2023年7月1日起,各级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受理的海域使用申请,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需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GB/T42361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已通过用海预审的海域使用项目如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已过有效期,在后续办理用海手续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需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GB/T42361的有关规定予以修改完善。渔港用海的海域使用论证需符合该技术规定要求。4.1.2渔港建设需严格落实原国家海洋局《海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占用自然岸线,确需占用自然岸线的渔港建设项目需严格进行论证和审批,不能满足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和要求的建设项目用海不予批准。根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岸线占补实施办法(试行)》有关要求,深圳市属于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高于国家下达广东省管控目标的地级以上市,按照占用大陆自然岸线1:1的比例整治修复海岸线,占用大陆人工岸线需按照经依法批准的生态修复方案、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及实施计划开展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4.1.3结合深圳市渔港建设的核心需求,综合考虑各渔港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现状及规划陆海空间支撑情况、渔港所在片区中心性和主要功能,突出渔港主导功能,将渔港分为综24合性渔港和休闲型渔港两类。结合深圳渔港现状和发展定位,确定深圳市综合性渔港和休闲型渔港相关指标建议如表2所示。综合性渔港指年卸货量、渔船数量较多,渔业经济价值较高、港区陆海空间基本可满足渔业综合生产设施配套需求的渔港。其主导功能为保障综合性渔业生产,满足渔船卸货、渔船补给、渔船维修、渔获冷藏交易等渔业生产需求,重点保障渔获上岸规模。同时,满足渔政、边防等集中办公需求,实行渔港、渔船、渔民规范管理。休闲型渔港指文化价值突出、年卸货量和渔船数量较少、港区陆海空间支撑条件相对较弱,在保障渔业生产的基础上强化文化旅游等休闲服务功能的渔港。其主导功能为渔业基本生产保障、文化旅游和渔业文化展示,强调渔港绿色环保的软硬件环境和渔文化元素打造。休闲型渔港按照地理位置可分为都市型和小镇型。都市型休闲渔港毗邻城市中心,宜满足渔业生产服务、优质水产品消费体验、休闲观光等活动。小镇型休闲渔港毗邻城郊地区,宜满足一般性渔业生产和小镇休闲渔业服务。表2深圳市不同类别渔港现状及指标建议相关指标综合性渔港休闲型渔港南澳渔港鲘门渔港蛇口渔港盐田渔港小漠渔港东山渔港水域面积(万㎡)现状5.18—2927——规划3147.629.333.943.9建议≥30≥10陆域面积(万㎡)现状6.383.1/8.8规划10.614.713.241.72.5建议≥10≥1码头长度(m)现状79400500954060规划1000778500250525600建议≥400≥30渔港岸线(m)现状720847133089028151265规划350837942414358445532390建议≥2000≥1000渔获物年卸港量(万吨)现状6121规划221建议≥41-2可容纳锚泊渔船数量(艘)现状32369116575306160规划6481035288400300204建议≥600≥2004.1.4渔港防台要求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根据《广东省现代渔港建设规划》《广东省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需将渔港建设作为构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港水域需满足一定数量渔船在港区安全避风的要求。陆域设施需符合现行深圳市标准《建筑工程抗风设计标准》SJG146的有关规定,满足建筑工程抗风设计和结构安全。根据《深圳渔港防台抗风程序》《深圳市渔业安全生产工作方案》《深圳港船舶防台风预案》,渔港需按照深圳市防台预案要求,对照现行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GB/T1920125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清晰的海洋灾害分级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建立渔业防台避险工作制度,并开展防台避风区域疏浚清淤工作。4.1.5深圳市正在进行“宁静城市”建设,由于深圳市渔港处于人口密集区域,因此本标准提出要降低渔港噪声对周边的影响,打造“宁静城市”。对已建设在居住区附近的渔港,需在其改造过程中注意完善隔音和吸音措施、优化作业时间、更新渔业噪声设备、安装噪声监测设施。4.2功能组织4.2.1渔港管理范围包括水域和陆域两部分,需按规定明确管理范围,并符合下列规定:根据《沿海渔港等级认定标准(试行)》,渔港港界需清晰反映渔港边界、港界图需以渔港总体平面布置图或渔港总体规划布局图为基础绘制。渔港港界是渔港水域和陆域范围的界线,港界以内的水域和陆域属渔港的管理范围。港界的绘制需符合自然资源部门对界线与不动产测绘的要求。渔港港界需适应不同时期渔业产业的发展要求,定期更新。渔港水域范围的划定需符合《深圳市海域管理范围划定管理办法》规定,并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要求规范海域和海岸线管理,促进海域的合理使用。渔港内的航道、锚地和防波堤的建设和维护需按照《深圳市海域管理范围划定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划定管理范围进行管理。渔港建设需严格落实《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要求,对渔港范围内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调查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同时需保护海岸线,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严格按照海岸线分类保护制度进行开发建设。4.2.2渔港管理部门需根据渔港生产规模、自然条件和使用要求,划定港池水域功能分区,并对港池水域面积进行确权。根据港池水域功能区,划定港池水域范围线,港池水域范围线为海岸线向海一侧,含码头、护岸、航道、系泊设施、避风水域、防波堤及口门等。渔港水域范围需针对不同设计代表船型及渔港空间形态,规划建设适宜的渔船系泊设施及系泊空间。水域范围停泊区需设置标记和标识,引导渔船有序停放,确保停泊区的有效和安全使用;2进港航道、港池及锚地水深是渔港水域功能区的主要设计内容,需根据设计服务能力确定。渔港服务能力包括可靠泊渔船能力、可容纳锚泊渔船数量和渔获物年卸港量。根据《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海洋渔船按船长可分为以下三类:海洋大型渔船(船长>24m海洋中型渔船(12m<船长<24m);海洋小型渔船(船长<12m)。根据《沿海渔港等级认定标准(试行)》和《广东省现代渔港建设规划》,综合性渔港的可靠泊渔船能力可按照大型渔船确定,休闲型渔港可靠泊渔船能力可按照中型渔船确定;3为保持良好的水深条件,渔港需对进港航道、港池、锚地进行定期清淤与维护。航道、锚地需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JTS181的有关规定,定期测量地形冲淤变化情况,制定疏浚维护计划,确定维护频次、方式和时机。4.2.3渔港需根据陆域配套设施功能需要,划定陆域范围线。1陆域范围线需以现有及规划建设的生产服务、安全避风、绿化环保、综合管理等必要性设施和休闲文化等建议性设施为主,以保障渔港基本生产功能和整体空间格局完整,确保渔港价值和特色得到充分保护。4.3设施布局4.3.6渔港市政基础设施可通过兼容用地的方式达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分层合建三种(图1)。分建为不同功能设施或建筑在同一用地平面分开建设的状态;合建为不同功能设施或建筑合建在同一座建筑内的状态;贴邻共建为不同功能设施或建筑在同一用地平面符合相关安全生产及防火规范要求时贴邻建造的状态;分层合建为不同功能设施或建筑在同一用地竖向空间分层建设的状态。渔港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兼容适应性程度可符合表3的规定。00分建贴邻共建合建分层合建图1兼容用地示意图一强弱弱强强一强强弱弱强一强弱弱强强一强强弱弱强一275.1一般规定5.1.1国家制定了环境空气、地表水、海水、声环境、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保护规定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国家和地方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的规定。渔港建设涉及海域部分内容需满足《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的相关要求。5.1.3进港船舶需满足渔港污染防治相关要求。3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成品油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作业渔船需要使用成品油的,成品油使用者需建立成品油管理和使用台账,如实记录成品油来源、使用情况等信息,并实时上传至本市成品油智慧化监控信息平台。《深圳经济特区成品油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在本市管辖海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需使用符合规定和标准的成品油或者其他船用燃料油,并按照要求保存燃油转换记录、燃油供受单证、油类记录簿、轮机日志等燃油使用的文书资料,以备查验。根据《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深圳市提前实施国家第四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的通告》规定,自2022年5月1日起,在本市生产、进口和销售的560kW以下(含560kW)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须满足《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标准》要求。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深府规〔2024〕2号)规定,低排区范围为深圳市行政区域内。自2024年4月1日起,低排区内禁止使用国Ⅱ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低排区内鼓励使用电动、氢能等非道路移动机械;4根据《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建议渔船机械设备发出的噪声不宜致使周边居住区环境噪声超过限值: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晚上22点至次日6点钟)。5.2水体污染5.2.1防波堤设计需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防波堤与护岸设计规范》JTS154的有关规定,并尽可能减少对水体交换影响,改善水域环境质量。不同类型防波堤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式的对比如表4和表5所示。1防波堤的平面形式可采用与海岸连接的单突堤、双突堤、不与海岸连接的岛式防波堤、突堤与岛式防波堤相结合等形式。在满足港内泊稳的情况下,宜采用不与海岸连接的岛式防波堤或突堤与岛式防波堤相结合等形式;2防波堤结构形式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使用要求、材料来源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结合水利防洪要求,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宜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兼顾亲水、生态或景观要求等进行设计。宜根据水深、波浪、地质和地形等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段设计,不同区段可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3渔港水体半交换周期的具体要求需结合渔港的自然条件、工程措施等因素来确定。合理的水体半交换周期有助于改善渔港的水质和环境质量。提升水体半交换周期的措施有建设28和改造具有海水交换功能的防波堤、建设换水通道、渔港内生态修复、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水体排放等措施。表4不同平面布局类型对比类型主要特点优点缺点适用范围单突堤一端与岸相连,另一端突出于海中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只能掩护一侧水域,口门处波浪绕射大水深小,波浪小,输沙量小双突堤两道与岸相连的突堤,形成一个口门可掩护两侧水域,口门处波浪绕射小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水深大,波浪大,输沙量大岛式防波堤两端都不与岸相连,独立于海中可掩护两侧或多侧水域,对水流沉积影响小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水深大,波浪大,地基好混合堤突堤和岛堤共同组成,形成多个口门和港池可灵活布置防波堤的位置、方向、长度等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水深大,波浪大,输沙量大表5不同结构形式类型对比类型主要特点优点缺点适用范围斜坡式斜坡面堆筑块体消波性能良好材料量大,造价高水深小,地基差,石料多直立式直墙结构砌筑沉箱或方块节省材料,造价低消波性能差,反射波大地基好,水深大,无破碎波混合式下部抛石,上部直墙消波性能较好,造价较低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水深中等,波浪中等,地基中等透空式支墩和没入水中挡浪结构消波性能较好,对水流沉积影响小结构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对波浪掩护较差水深大,波浪中等,持力层较深浮式消波浮体和锚系设备不受地基水深影响,修建拆迁容易锚系设备复杂,可靠性差局部水域的临时性防护5.2.2渔港排水系统设计需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渔港总体设计规范》SC/T9010、《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165的有关规定,并满足《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相关要求。渔港需按照深圳市污水系统相关规划,就近排入市政污水处理系统,在建设初期无接入市政系统条件时可临时设置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5.2.3渔港卸货区及交易区需配置污水收集设施。第1款,码头直接卸货区域包括直接卸货并交易的区域。5.2.7清污船可用于打捞海上漂浮垃圾、收集渔业船舶上的生活垃圾、污油和污水等废弃物。5.2.8根据《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但由于《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2019年修订版)》未规定渔港设施用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本标准建议渔港海绵城市建设结合自身建设需求,以削减面源污染及提升渔港环境为重点。渔港海绵城市设施设置建议如表6所示。29表6渔港海绵城市设施设置建议渔港区域海绵技术说明渔船停泊区生态护岸利用植物、石笼等材料构建生态护岸,增加岸线的生态价值,减少波浪对岸线的冲刷,提高渔船停泊区的安全性和美观性渔获交易区、加工区污水净化设施在渔业交易/加工区铺设污水收集管网,并配置污水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需与渔业加工规模相匹配;同步考虑污染雨水的收集和处理;雨水储存设施在渔业加工区设置雨水储存设施,如雨水桶、雨水塘等,收集屋顶和道路的雨水,用于灌溉、清洗等非饮用目的,节约水资源生活区透水铺装使用透水铺装,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等,增加地表的渗透能力,降低径流系数,缓解内涝风险雨水花园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对雨水进行吸收、滞留和净化,减少径流量和污染负荷,同时提供景观效益5.3大气污染5.3.1渔港气味的重点控制地点主要有水产品加工区、卸货区、废物和垃圾收集区。深圳市的主导风向主要为东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其中东北风和东南风较为常见,西南风主要出现在夏季。因此,建议渔港的朝向以东北或东南为主,形状以长方形或梯形为宜,避免设置死角或封闭空间。5.3.3渔港常见降低气味污染技术措施分析见表7。表7渔港常见降低气味污染技术措施技术措施优点缺点适用条件生物滤池技术环境友好,有效减少气味排放建设和维护成本高,需定期更换生物滤料适用于有稳定污染源的区域,需足够土地空间活性炭吸附技术高效吸附异味分子,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成本较高,需定期更换活性炭,对某些化学物质吸附效果有限适用于小面积或局部区域的气味控制臭氧氧化技术迅速分解异味分子,无需添加化学试剂臭氧对人体有害,需严格控制浓度,设备成本高适用于封闭或半封闭空间的快速除味垃圾和废料及时清理从源头上减少气味产生,操作简单需频繁操作,劳动强度大适用于所有渔港区域,尤其是垃圾废料堆积多的地方植物吸收法利用植物吸收异味,美观环保效果较慢,受植物生长周期和气候影响大适用于有足够空间种植植物的渔港周边区域5.4噪声污染5.4.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结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及《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的有关规定,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于2020年正式印发《深圳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划分声环境功能区,并提出了明确的间距控制要求。渔港周边声环境功能区建议见表8。其中,相邻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时,距离40m以内的区域(含40m处的建筑物)划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相邻区域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时,距离25m以内的区域(含25m处的建筑物)划为4a类声环境功能区。30表8渔港周边声环境功能区情况渔港名称周边声环境功能区蛇口渔港2类盐田渔港3类南澳渔港2类东山渔港2类小漠渔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功能区标准鲘门渔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功能区标准5.4.4渔港的降低噪声措施需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后进行选择,常见降低噪声技术措施见表9。表9渔港常见降低噪声技术措施技术措施优点缺点适用范围隔声罩有效地隔离噪声源;易于安装和移动;可以针对特定噪声源进行定制。可能影响设备的散热;占用空间;对某些大型设备可能不适用。适用于分散布置的高噪声设备。一般建议隔声罩内壁与设备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得小于10cm。隔声间可以包含多个高噪声设备;对内部设备提供全面的隔音保护;可以设置通风和散热系统。建设成本较高;占用较大空间;对已建成的设施改造难度大。适用于集中布置的高噪声设备。隔声屏障易于安装和维护;占用空间较小;可以有效阻挡高频噪声。对低频噪声效果较差;可能影响景观;对噪声源的散热可能有限制。适用于以高频噪声为主的露天噪声设备。管道阻尼隔声处理有效减少管道传播的噪声;可以应用于现有管道系统;对设备运行无影响。改造和维护成本可能较高;对某些特殊管道可能不适用。适用于传播噪声的管道。隔声集中控制室有效保护操作人员免受噪声影响;可以集中控制多个设备;可以设置舒适的室内环境。建设成本较高;对设备远程监控和操作有一定要求。适用于空气压缩机站、大型泵站等间歇性运行的站房。5.5固废污染5.5.1渔港陆域固体废弃物和接收的船舶垃圾需按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的有关规定进行贮运和处置。固体废物中属于危险废物的部分,需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进行鉴别,并需按有关规定处置。5.5.2本条参照现行行业标准《沿海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总体要求》SC/T6105的有关规定制定。第5款,根据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印发的《2024年“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的通知》,新增和更新的环卫车辆需使用清洁能源。5.6光污染5.6.2渔港码头可通过控制照明亮度、照明方向、照明时间、安装灯罩等方式对光污染进行管控。315.7应急安全5.7.1渔港需配备消防、救生、供电、照明等设施以及引导渔业船舶进出渔港的航标和监控设施。渔港需根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的有关规定和《广东省渔港(停泊区)渔船消防安全设施配备指引(试行)》相关要求,配备消防设施,中心、一级、二级渔港的消防、救助、应急供电设施需满足应急需求,三级及以下渔港也需有应急管理设施。5.7.3本条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沿海渔港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总体要求》SC/T6105的有关规定制定,渔港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更高标准的污染防治设施设备配备5.7.4渔港需按规定配齐配足消防设施,划定明火作业区,严格管控动火作业、燃放烟花爆竹、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严禁在加油区、油罐区燃放烟花爆竹,擅自电气焊等动火作业。渔港可配备消防船、消防无人机等装备。326.2水资源利用6.2.1渔港需选用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设施,配备非常规水资源收集或利用设施。非常规水资源主要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6.2.2绿色渔港设计需同步开展节水设计。第2款,当采用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时,需按不同用途水质标准进行分质供水,并满足卫生、安全要求。渔港生活用水宜选用市政自来水,喷洒、降尘、冲洗、绿化、消防等用水可采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资源。6.3岸线资源利用6.3.1为集约利用岸线资源,渔业设施和空间需集中、复合布置多种功能,鼓励组合式码头、分时共享卸货区等,鼓励渔港生产和渔文化、休闲渔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