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市2022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商代青铜礼器大多造型抽象夸张,纹饰繁缛狞厉,令人心生对鬼神之敬意;西周以来,青铜礼器风格逐渐转向写实简洁。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铸造技艺的进步 B.畜牧养殖的发展 C.审美观念的改变 D.统治理念的革新【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朝重鬼神,政治统治具有浓厚神秘色彩,而西周从商朝灭亡中吸取教训,更加重视人民和现实,强调德对统治的重要作用,正是统治理念的革新,影响了商周青铜礼器的造型,D项正确;造型的变化和“铸造技艺的进步”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畜牧养殖的发展”和青铜礼器造型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审美观念的改变是影响青铜礼器造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公元前200年汉政府规定,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公元前189年又规定,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据此推知,汉代立国之初A.人口政策朝令而夕改 B.奉行男尊女卑的儒家理念C.社会劳动力严重稀缺 D.人头税的负担总体比较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民产子可免役两年”、“女子十五岁至三十岁不嫁,须缴纳五倍算赋”及所学知识可得,汉朝政府重视劳动力,说明当时社会劳动力严重缺失,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政府重视而采取的政策,而不是政策的不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男女之间的差别,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头税的具体情况,轻重无法判断,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协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统C.奉佛成风以致于滥用民力 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功德窟、修建佛像,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体现了北魏政权通过儒佛两教来宣扬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北魏政权对儒佛两教的重视,并没有关于“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滥用民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而材料“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父母之德”则体现了北魏政权的汉化特点,明显没有遵循传统,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4.宋初,在井盐富集的蜀地,朝廷控制大口浅井以垄断盐利。仁宗时,民间开始以新技法开凿小口深井——“卓筒井”。官方屡禁不止后,遂允其兴开并行盐课。蜀地盐井的发展表明A.技术革新推动盐利重新分配 B.政府放弃了盐业专卖政策C.私盐产销兴盛导致盐税锐减 D.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民间开始以新技法开凿小口深井......官方屡禁不止后,遂允其兴开并行盐课”表明,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宋朝政府允许民间开凿盐井,说明技术革新推动盐利重新分配,A项正确;“放弃了”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材料只是允许民间开凿而非政府放弃了“盐业专卖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允其兴开并行盐课”带来的影响,不能得出“盐税锐减”的结论,排除C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5.明初,锦衣卫“御侮防奸,所系甚重”,不时出京作战,甚至征安南、下西洋。仅洪武朝锦衣卫下辖千户所即有19个之多,其中专职的骑兵千户所4个。由此可见,明初锦衣卫A.凸显特务政治色彩 B.折射出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C.兼具军政双重职能 D.遵循了守外虚内的设置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作为皇帝侍卫亲军的锦衣卫,担负“御侮防奸”的重任,参与征战安南和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说明明初锦衣卫兼具军政双重职能,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锦衣卫的特务政治色彩,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排除B项;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的初衷是侍卫皇帝,不是守外虚内,排除D项。故选C项。
6.咸丰年间,清政府允许督抚将人犯就地正法。同治八年,御史奏请“遇有获案要犯”须经刑部、三法司及皇帝“覆核办理,以重人命”;曾国藩等督抚则以匪患泛滥为由反对。就地正法存废之争由此迁延至清末。这反映了A.社会矛盾的缓和 B.洋务运动的进步性C.中央权威削弱 D.中华法系的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获得就地正法人犯特权的地方督抚,长期拒绝将权力交还中央,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央权威的削弱,C项正确;清末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并未得到缓和,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排除B项;中华法系的近代化与地方督抚长期控制地方司法权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1920年,北洋政府将《尚书》中的《卿云歌》重新谱曲作为国歌。但文化界普遍认为《卿云歌》过于“中正平和”,国歌应以“发扬民气”“亟思经武”为主旋律。文化界这一态度反映了A.知识阶层救亡图存的期望 B.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白话文C.社会上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文化界认为《卿云歌》作为国歌过于“中正平和”,主张国歌应该弘扬“民气”“经武”,强调发展与竞争,这从侧面反映了知识阶层对救亡图存、国家强盛的期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界对北洋政府国歌的评价,没有涉及他们对白话文、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C两项;文化界认为国歌应“发扬民气”“亟思经武”,这不能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8.1931年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规定,苏区商业税从资本200元起征,分13个等级累进征收,税率在2%~18.5%之间。这一规定的目的是A.维护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打击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D.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1年,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建立了政权,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是巩固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材料“1931年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规定,苏区商业税从资本200元起征,分13个等级累进征收,税率在2%~18.5%之间”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政权和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1931年是国共内战时期,“维护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征收商业税并不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苏区征收商业税,并不能打击国统区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9.1956年夏,贵州省施秉县在制订生产计划时规定:妇女每月可少出工8~10天,并适当晚出早归;有5个劳动力的农户可留1人不出工。此举旨在A.保障家庭农副业生产 B.缓和工业生产指标的压力C.号召民众响应集体农耕 D.落实男女权益平等的政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妇女每月可少出工8~10天,并适当晚出早归”、“有5个劳动力的农户可留1人不出工”及所学知识可得,让一些劳动力适当晚出早归、不出工是为了让这些劳动力在家做一些农副业,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工业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是集体农耕,而是让一部分劳动力从集体农耕中适度出来进行农副业生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男女之间的关系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0.“价格双轨制”是将价格分为“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计划内”由政府定价,“计划外”由企业自销、买卖双方协定。从1985年开始,“价格双轨制”在我国逐步实行,其范围也从工业品生产资料扩大到其他商品。这一制度A.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源配置C.确定了国企改革的正确目标 D.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价格双轨制”分为“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其中“计划外”由企业自销、买卖双方协定,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与之前单纯计划经济相比,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资源配置,B项正确;“价格双轨制”增强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符合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故“割断了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价格双轨制”仍然有“计划内”,只是部分承认市场,故“确定了国企改革的正确目标”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中国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中国才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公元前884年,伊利斯和斯巴达签订的《神圣休战条约》规定:奥运会期间交战方必须停战;停战期间,凡参加奥运会的人都将得到神的保护。此后,各城邦普遍接受这一条约,违反者则会受到谴责和处罚。这表明古希腊人A.血缘关系密切 B.汲取了自然法的精神C.城邦意识浓厚 D.颇具文化共同体意识【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各城邦普遍接受这一条约,违反者则会受到谴责和处罚”及所学知识可得,伊利斯和斯巴达各城邦普遍接受这这样的观点,在这一点具有了共同体意识,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自然法的平等,自由,公平,理性等精神,代表罗马法的成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城邦内部的城邦意识浓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2.源于古典时代并渐趋形成的狂欢节,15世纪时在意大利城市居民中得以延伸,当时人们或纵酒饮乐、装神弄鬼、嘲讽当局,或男扮女装、表演走钢丝等。这主要反映了人们A.复兴古典文化的狂热 B.追求世俗人生的愿望C.极端个人主义膨胀 D.倡导信仰自由的诉求【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方兴未艾,材料“15世纪时在意大利......当时人们或纵酒饮乐、装神弄鬼、嘲讽当局,或男扮女装、表演走钢丝等”反映了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愿望,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复兴古典文化”,排除A项;“极端个人主义”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追求世俗享乐,并没有“倡导信仰自由的诉求”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3.1785年,小皮特政府提出了议会改革方案,取消36个衰败选邑并将其原有的下院席位分配给伦敦及其他各郡;选民范围扩大到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农民。这一方案在下院表决时被否决。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政府施政理念保守 B.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尖锐C.代议民主制度衰落 D.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工业革命刚刚进行之时,1785年,小皮特政府提出了议会改革方案,主张取消贵族掌握的36个衰败选邑在下院的席位,分配给伦敦及其他各郡,并扩大选民范围,结果在下院表决时被否决,说明下院仍然被贵族所掌握,这主要是当时英国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在下院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的,D项正确;材料中的议会改革方案正是由小皮特政府提出的,故“政府施政理念保守”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议会否决政府的提案属于英国正常的行政程序,不能说明“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矛盾尖锐”,排除B项;议会否决政府的提案符合英国代议制民主程序,不能得出“代议民主制度衰落”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14.19世纪晚期,橡胶和石油成了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原本不值钱的印度黄麻被用来制造麻布、麻绳、麻袋,椰子树因为有制造绳索、船帆、肥皂、蜡烛、人造黄油等用途而在荷属印度尼西亚密集栽培。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世界市场的争夺激烈 B.商品输出是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C.工业技术的革新优化 D.亚洲成为欧美列强角逐的核心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19世纪晚期,石油、化工等新兴部门的发展,带动了黄麻、椰子树等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殖民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体现出当时工业技术的革新优化作用,C项正确;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激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19世纪晚期,西方侵略的主要方式已转变为了资本输出,排除B项;亚洲成为了欧美列强角逐的核心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1950年,在美军驻日最高司令部的支持下,日本政府允许战时领导人重返政治舞台,并解雇1.3万名被怀疑为共产党员的工作人员。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远东政治局势变动 B.日本成为美国争霸的工具C.日本推行民主改革 D.华约组织的建立造成威胁【答案】A【解析】【详解】1950年即冷战时期,美国对日政策从惩罚转为扶植,日本战时领导人即二战战犯重返政治舞台,共产党员遭到打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美日关系变化和日本社会右翼势力抬头的主要原因是远东政治局势变动,即新中国成立和朝鲜战争爆发,A项正确;日本成为美国争霸的工具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推行进步的民主改革并非日本政府允许战犯“重返政治舞台”、打击共产党的原因,排除C项;华约组织直到1955年才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6.由于美国挑起贸易战,2018年美国农民净收人同比下降16%;美国的服装和鞋类协会、消费者技术协会等也纷纷控诉,“提高关税只会惩罚美国的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由此可见,贸易战A.顺应了跨国公司的扩张需求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C.损害了美国社会各阶层利益 D.暴露了联邦政府行政能力缺陷【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挑起贸易战”、“农民净收人同比下降16%”、“提高关税只会惩罚美国的农民、企业和消费者”及所学知识可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美国的贸易战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的美国贸易战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顺应了跨国公司的扩张需求”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各阶层利益”说法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联邦政府行政能力如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大行政区的设置概况时间大行政区的设立大行政区下辖区域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5个省、2个市1949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成立6个省、1个行署、4个直辖市1950年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5个省、1个市1950年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3个省、4个行政区、2个市1950年2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6个省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3个省、4个行署、1个市材料二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取消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各该地区进行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不再作为地方最高政权机关。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华北、东北、西北等六个大区的行政委员会全部撤销,大行政区至此退出历史舞台。——上述材料据华仁康《建国初期大行政区的演变》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大行政区最终被撤销的理由。【答案】理由:大行政区具有军事管制色彩和过渡性特点;辖区广、权力大,影响国家集中统一治理,随着新中国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大行政区逐渐不适用新形势的发展需要。1953年“一化三改”开始后,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国家建设的统一领导,借鉴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经验,减少行政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决定将其撤销。【解析】【分析】【详解】理由:结合所学可知,大行政区只是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而设立的,具有军事管制色彩和过渡性特点;根据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大行政区的设置概况”可知,大行政区下辖数省,具有辖区广、权力大的特点,影响国家集中统一治理;根据材料“1953年1月至1954年11月,华北、东北、西北等六个大区的行政委员会全部撤销,大行政区至此退出历史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新中国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完成和国民经济恢复,大行政区逐渐不适用新形势的发展需要。1953年“一化三改”开始后,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国家建设的统一领导,借鉴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经验,减少行政层级、提高工作效率,决定将其撤销。【点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律是中华法系的杰出代表,其“增损隋律,并集历代之大成”,须行于公元653年的《唐律疏议》更是唐律的典范。《唐律疏议》由《永徽律》的律条和“疏议”两大部分组成。“疏议”是对律文的系统解释,系《唐律疏议》首创。除了贯彻“一准乎礼”“明德慎罚”的原则,“疏议”还通过多样的注律方法使律条“疏而不失”,因此当时“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后人评价“有唐一代,切乎事实,合乎国情,法尊而治”,在历代法典中,“唐律为最善”,后世“皆莫远离唐律之范围”。——摘编自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材料二1804年问世的《法国民法典》由拿破仑领导制定,在历经起草、修订、审议、表决的环环斗争后终得须行。作为法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民法典,它以简明有力的司法语言体现了“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法典以自然法思想为指导,条文逻辑严谨、概念清晰,有效表达法律要求,是公认的“立法起草的标准”。法典明确规定所有法国人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以具体的条款确保绝对的个人私有权和契约约束力,基于过失损害赔偿原则基础上制定的侵权行为的规定,更是被大陆法系各国引为典范。——摘编自李元明《论拿破仑法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唐律疏议》和《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和《法国民法典》作为立法典范的共同之处。【答案】(1)《唐律疏议》背景: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安定和繁荣;儒家思想的影响;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前代的立法积淀和以刑为主的立法传统。《法国民法典》背景:罗马法和启蒙思想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拿破仑的强力推动。(2)共同之处:指导思想明确;立法程序规范,技术完善;立足社会发展需要;继承发扬传统,包容性强;影响深远。【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唐律疏议》)颁行于公元653年”,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可知,《唐律疏议》颁布时,正处于唐朝前期,国家统一安定和繁荣;根据“(《唐律疏议》)贯彻‘一准乎礼’‘明德慎罚’的原则”可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增损隋律,并集历代之大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以及前代的立法积淀和以刑为主的立法传统;根据材料二中“1804年问世的《法国民法典》由拿破仑领导制定”,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法国民法典》是在罗马法和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于法国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拿破仑强力推动下制定。(2)共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中“(《唐律疏议》)贯彻‘一准乎礼’‘明德慎罚’的原则’”,材料二中“法典以自然法思想为指导”可知,两者的指导思想明确;根据材料一中“(《唐律疏议》)增损隋律,并集历代之大成”,联系材料二中“(《法国民法典》)在历经起草、修订、审议、表决的环环斗争后终得颁行”可知,两者的立法程序规范,技术完善;根据材料一中“有唐一代,切乎事实,合乎国情,法尊而治”,结合材料二中“(《法国民法典》)以简明有力的司法语言体现了‘刚刚诞生的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可知,两者均立足社会发展需要;根据材料一中“《唐律疏议》)增损隋律,并集历代之大成”“‘疏议’是对律文的系统解释,系《唐律疏议》首创”,结合材料二中“法典以自然法思想为指导”“明确规定所有法国人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可知,两部法典均继承并发扬传统,包容性强;根据材料一中“在历代法典中,‘唐律为最善’,后世‘皆莫远离唐律之范围’”,联系材料二中“(《法国民法典》)基于过失损害赔偿原则基础上制定的侵权行为的规定,更是被大陆法系各国引为典范”可知,两部法典均影响深远。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女修士阿尔德赛在宁波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女校。此后,“教会所至,女整接轨”。19世纪末,国人开始兴办女子教育。据1907年学部总务司所编《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全国共有女学堂428所,女学生14496人;其中仅直隶、江苏、浙江、四川就有319所,占总数的75%,女学生9962人,占总数的69%。著名的女校有务本女塾、爱国女学、争存女子小学堂、宗孟女学、女子蚕桑实业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等。1911年阁锡山被推为山西都督后,大规模开展“剪辨放足,立学堂”,山西的女子教育很快跃居全国前列。直到1922年,全国1811个县中仍有423个县没有女子初等小学生,1161个县没有女子高等小学生;全国26个省区中仍有13个省区没有女子中学生。——摘编自阁广芬《西方女学的传人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相关史实,围绕“女校与社会发展”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最早在宁波开女校,之后教会会开班学校。19世纪末国人兴办女子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移动端界面设计指南
- 智能种植数据监测与预警系统开发
- 景观毛石施工方案
- 解剖学课件模板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演练评估报告分析误区应用试题
- 征文比赛活动方案大学生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阅读写作能力与技巧训练强化试题)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风险分级管控与安全生产信息化试题集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与医疗法规试题卷
- 2025年乡村医生基础医学知识测试题库汇编试卷
- 2025江西南昌市江铜产融社会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Unit 3 Keep Fit Section A 2a-2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4年重庆两江新区某国有企业招聘笔试真题
- 离婚协议民政局贵州安顺(2025年版)
- 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
- 高校讲师个人学术发展计划
- 2025徽县辅警考试题库
- (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 (一) 卷数学试卷(含官方答案)
- 睾丸切除术课件
- 2025 年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摸底卷英语试卷(含解析无听力部分)
- 职等职级设计理论与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