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诗意、翻译、中心思想、写作背景、赏析(四年级)_第1页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翻译、中心思想、写作背景、赏析(四年级)_第2页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翻译、中心思想、写作背景、赏析(四年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翻译、中心思想、写作背景、赏析(四年级)《清平乐・村居》南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译文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青草。带着醉意的吴地方言互相逗趣、取乐,那是谁家的一对白发老夫妻呢?大儿子在溪水东面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调皮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边剥着莲蓬。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清平乐”是一种音乐曲调,后来成为填词的格式。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茅檐:茅屋的屋檐,这里指茅草屋。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就是当地话。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这里形容老两口说话声音轻柔,态度和蔼可亲。翁媪(ǎo):老翁、老妇,就是老爷爷和老奶奶。锄豆:在豆地里锄草。织:编织,这里指编织鸡笼。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卧:趴。中心思想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了农家生活的温馨与乐趣。作者通过对一家五口人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质朴和自然。赏析这首词开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环境图,低矮的茅屋、潺潺的小溪、青青的绿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氛围。“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将镜头聚焦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身上,他们操着吴地的方言,带着醉意,相互逗趣、谈笑风生,那种温馨、和睦的老年生活跃然纸上。下阕则分别描写了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子在辛勤地劳作,二儿子也在认真地编织鸡笼,展现出孩子们的勤劳能干。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则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小儿子的天真、活泼、顽皮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横卧在溪边剥着莲蓬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息。整首词语言通俗易懂,通过白描的手法,将乡村生活的平凡场景描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气息。写作背景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然而,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晚年被迫退居江西上饶的乡村。在这段时间里,他远离官场的纷争,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创作了许多描绘乡村生活的作品,《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词写于辛弃疾隐居时期,当时他心情较为平静,能够静下心来欣赏和描绘乡村的美景与生活,表达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他出生在今天的山东济南,年轻时曾参加抗金义军,后来南渡归宋,成为南宋朝廷的重要官员。辛弃疾一生胸怀报国之志,但因政见不同,多次被贬谪,晚年隐居江西上饶。辛弃疾的词风格豪放,气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