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知识清单第15课魏征《谏太宗十思疏》1、背景本文是贞观十一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数年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在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的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唯独他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幡然悔悟,从谏改过。2、文章思路、论证方法第一段:中心观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论证、排比论证,正面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点。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反面论证、排比论证,正反对比,突显主旨。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扣住君主的作为,再度从反面论证指出人君如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则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并照应第二句。第二段: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②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第三段:“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活方面:劝皇帝知足节俭,不要劳民伤财。待人方面:劝皇帝加强修养,不要骄傲自满处事方面: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沉迷懈怠用人方面:劝皇帝亲贤远佞,不要受到蒙蔽执法方面:劝皇帝赏罚有度,不徇私情除十思外,还要:弘九德、选拔任用人才、听从善言【思路】提出问题: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分析问题: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解决问题: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3、写作特点分析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2)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表明观点。语言特点:①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论题,达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②巧用虚词,语言活泼。本文在句式上已突破了骈体文“骈四俪六”的局限,大胆在句首或句尾加上虚词,如“虽、终、斯、岂、诚能、何必、而况、乎、也、哉”等,或转折,或推论,或感叹,或假设,或设疑,或反诘,使语句更加活泼、通俗、浅显,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③整散结合,行文错落有致。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排比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第15课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自幼饱读诸子百家之书,21岁进士及第,历任多处地方官,后拜相,力主革新,在宋神宗支持下,主持变法,积极推行新法。后遭保守派猛烈攻击,辞官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奇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他作的有些诗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2、写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保守派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读了司马光的第一封信,颇不高兴,出于礼节,只回了一封短信,没有就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
,进一步阐明变法(青苗法)的不当之处,其意仍在说教。王安石接信后,又回了封信,就司马光第一封信作了较为具体的答复,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答司马谏议书》。3、梳理思路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明确】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恕也。)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明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明确】①人:“习于苟且”②士大夫:“不恤国事”③上:“欲变化”4、名实之辩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司马光】以致天下怨谤也①侵官——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而称施之。(扰乱职权)②生事——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违背无为而治)③征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
(与民争利)④拒谏——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比较)斧钺鼎镬如无也。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百辄艴fú然加怒。或诟gòu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抗谏违言)【王安石】①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②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③征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④拒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5、“名实之辩”的辩驳艺术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确定辩驳的理论根据;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辩驳前提)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辨析概念)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是沿袭美政),下利国家百姓,不是“生事扰民”。(改换概念)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为国谋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扩展概念外延)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远离奸佞小人,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辨清对象)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第16课杜牧《阿房宫赋》1、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23岁就创作了《阿房宫赋》。年轻时有兴邦济世的远大抱负,怀抱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但为人耿介,不屑逢迎,仕途颇不得意。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自号“樊川居士”,著有《樊川文集》。文、赋、诗皆负盛名,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用写作古文的方法作赋,形成了独特文体“文赋”。《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①形式上: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比喻、夸张渲染语言:讲究词藻和用典,声律和谐,朗朗上口句式:以四、六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追求骈偶②内容上: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咏物说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背景】《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与宦官嬉戏终日,贪好声色,大兴土木,不视朝政。朝廷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番、南诏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愤慨而又痛心。《上知己文章启》:“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2、行文思路①第一段: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铺叙——体物)建筑之大②第二段: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铺叙——体物)宫女之众
珍宝之富体物: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为下文的议论和秦国的灭亡作铺垫。③第三段: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议论)④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蹈覆辙。(写志)教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作者借古讽今,奉劝当时的统治者要避免这样的结局。总结教训警告当世戒奢爱民。3、主题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亡国的历史经验,不爱人民的统治者必将导致灭亡。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报,讽喻当朝统治者切勿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第16课《六国论》1、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下笔顷刻数千言,深得欧阳修的赏识。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论”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政论: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朝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六国破灭之论,即“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借古讽今。【背景】宋太祖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结果造成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真宗景德元年,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两次企图收回幽州,均遭败绩。宋仁宗庆历二年,辽两次要挟,又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在西夏威胁下,又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金,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2、论证思路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论点1)——对比、引用、比喻论证②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2)——举例论证、假设论证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应聘剪辑师面试题及答案
- 园艺师亲身实践与反思试题及答案
- 新大象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5.2《杠杆》教学设计
-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十一课 现代文学、艺术和体育教学设计 岳麓版
- 花艺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mes基础业务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园艺师考试涉外园艺业务试题及答案
- 完善知识框架福建事业单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 当前农艺师考试各科目的强化复习方法试题及答案
- 热点类事件面试题及答案
- 玉盘二部合唱正谱
-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放射性核素暂存库建设项目报告表
- 2025年官方策划标准离婚协议书(民政局版)
-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度离婚协议书有子女抚养权及财产分割协议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英语试题含答案
- 《临床急救》课件
- 2024年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标准卷
- 安保服务智慧安防平台构建及管理策略实施计划
- 江铜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道德经与职业生涯管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