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_第1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_第2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_第3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_第4页
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年中考物理总复习《声现象》专项测试卷(带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蝉叫声是噪声,鸟鸣声不是噪声2.以下关于某同学弹奏乐器时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音乐能表达情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弹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总是乐音 C.乐器演奏的声音很大,属于超声波 D.弹奏前关闭窗户,是在声源处减小音乐声3.为了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需要控制噪声。下列各个图都能够有效的控制噪声,但从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来说,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是()A.在车子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B.在飞机旁工作的人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 D.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需要戴耳塞4.如图是城市道路旁常见的标志,其目的是()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5.有关如图所示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琴发出声音时琴弦在振动 B.图乙:上下推拉活塞,哨子的响度就会改变 C.图丙:B超检查身体,声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摩托车的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6.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A.图甲:小区里安装噪声监测仪 B.图乙: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图丙: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图丁:练琴房墙壁铺上隔音材料7.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它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朗读声一定不是噪声 B.朗读时声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音响可以增大朗读者声音传播的速度 D.现场观众听到的朗读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8.2024年10月22日下午,河南豫剧二团一级演员赵京在封丘县黄陵镇现场表演了《五世请缨》精彩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 B.表演者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5m/s 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D.禁止现场观众大声交谈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9.关于图所示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人发出声音时声带在振动 B.图乙: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 D.图丁:建设“隔音蛟龙”的目的是防止噪声产生10.下列关于声学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实时显示噪声响度的大小 B.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D.录播教室的墙面用粗糙多孔的吸音棉,可以有效减弱噪声11.春节临近,我们倡议:在禁燃禁放区域,坚决不能燃放烟花爆竹。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也能减少噪声污染。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A.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12.世界充满了声音,校园里就有很多关于声音的现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声音的响度 B.我们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校园内禁鸣喇叭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上课铃声响起是声传递能量的实例13.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这是()A.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14.噪声已成为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关于这个“隐形杀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高铁轨道采用无缝焊接技术,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在道路两旁植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弱噪声的传播 C.噪声虽使人烦恼、分散注意力、妨碍工作休息,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日常生活中,噪声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15.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下列方法中有效、合理的是()A.在教室周围植树 B.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二.多选题(共5小题)(多选)16.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红歌比赛,亮亮班同学在音乐教室内排练大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嘹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嘹亮的歌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关闭音乐教室的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多选)17.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如图所示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 C.工人使用防噪声耳罩 D.禁止鸣笛(多选)18.针对下面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所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把石块放在水中敲击能听到石块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C.改变小卡片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色 D.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减小声音的音调(多选)19.如图是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配图。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C.“遥招手”——不敢说话仅采用招手的方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D.“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多选)2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所示的B超利用了超声波检查身体 B.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发出的次声波,人耳能听到三.填空题(共5小题)21.如图是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的场景,起飞时,舰载机以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减弱噪声。22.三月三,唱山歌。如图所示,表演者演唱时使用话筒,目的是增大声音的,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现场观众保持安静,这是从减弱噪声。23.某市公安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汽车在市区的街道行驶,不准鸣喇叭;棉纺厂的职工工作时,需要戴防护耳罩。从减小噪声的方法来看,前者是在处减小噪声的,后者是在处减小噪声的。24.(1)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处控制噪声。(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的声音响度大,说明了越大,响度越大;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音调(选填“相同”或“不同”)。25.在汽车发动机周围安装吸音棉是在减弱噪声;汽车的倒车雷达系统是利用(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传递信息来工作的。四.作图题(共2小题)26.如图所示的两个声音的波形图,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选填“甲”或“乙”)属于噪声。27.将下列声现象与对应的声学知识画线连接起来。听铃声回教室声音的响度大鞭炮声震耳欲聋物体振动发声教师讲课发出声音声可以传递信息上课时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听课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8.常见的隔音材料有聚酯棉、实木、泡沫、海绵。为了比较这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小明还准备了其他器材:音叉、机械闹钟、手机、鞋盒。(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填字母代号)A.振动的音叉B.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手机C.持续响铃的机械闹钟(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填字母代号,下同)方案二: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A.此处距鞋盒的距离B.所听见声音的响度C.所听见声音的音调D.所听见声音的音色(3)小明采用方案二,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材料种类聚酯棉实木泡沫海绵距离/m0.21.80.51.2分析数据可得:四种材料中最适合作隔音墙装修材料的是。(4)在声源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其目的是控制所用隔音材料的相同。(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2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特性”的实验中,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1,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重敲同一音叉,听到的声音变大,同时发现。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如图2,甲、乙是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敲击同一个音叉时,发出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由此可知:轻敲和重敲同一音叉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叉发出的声音(选填“是”或“不是”)噪声。(3)如图3,用小锤敲右边的音叉时,发现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小塑料球会一次次被弹起,这个实验除了能够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外,还可以说明。六.计算题(共2小题)30.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已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高铁具有适用性强、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1)高铁车厢的车窗采用的是双层玻璃,这是在减弱噪声的;小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站台位置不变,于是判断他们所乘坐的列车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的。(2)G2213次列车时刻表如下,该次列车从洛阳龙门站行驶到阿房宫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车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洛阳龙门10:0210:07320华山北11:0711:10581西安北11:4911:54696阿房宫12:0712:09718成都东15:30终点站1181(3)途中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完全穿过一条长度为3400m的隧道,用时1.5min,求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m?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多少s?31.小程看到有些路段设置有禁鸣和测速标志,他查阅资料后得知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传播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1)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传入人耳的传播的;设置禁鸣标志是为了在减弱噪声.(2)上述测速路段限速为50km/h,则被测汽车是否超速?七.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32.如图(a)是发音齿轮,在同一转动轴上固定有齿数不同的齿轮(同种材料制造,由上到下齿数增加),现使齿轮匀速旋转起来。用硬纸片接触最低端的齿轮,听其声音,该声音在示波器中显示的波形如图(b)所示。(1)用硬纸片接触齿轮听到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用硬纸片依次接触上端的齿轮,听到声音的不同,且越往上听到声音的;(2)观察图(b)中的声波图形,该声音是否属于噪声?对于正在写作业的同学来说该声音是否属于噪声?请写出判断的依据;(3)某同学在长空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的同学能听到几次声响?并解释该现象。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BAAAABDDDBA题号12131415答案ABCA二.多选题(共5小题)题号1617181920答案ABABABBDAC一.选择题(共15小题)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关于蝉叫声和鸟鸣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蝉叫声和鸟鸣声是人耳鼓膜振动产生的 B.人们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 C.鸟鸣声响度大,所以鸟鸣声传播得更快 D.蝉叫声是噪声,鸟鸣声不是噪声【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4)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是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乐音是由发声体的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休息和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解答】解:A.蝉叫声和鸟鸣声都是由它们各自的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故A错误;B.人们是根据音色来辨别蝉叫声和鸟鸣声的,故B正确;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与响度无关,故C错误;D.蝉叫声和鸟鸣声如果影响人们正常学习、生活、工作、休息和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和声速及噪声的判断,属于基础题。2.以下关于某同学弹奏乐器时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音乐能表达情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弹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总是乐音 C.乐器演奏的声音很大,属于超声波 D.弹奏前关闭窗户,是在声源处减小音乐声【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2)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3)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音乐能表达情感,体现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B、弹奏乐器时发出的声音如果对他人造成干扰,就不是乐音,故B错误;C、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人声听不到超声波。乐器演奏声音人能听到,不属于超声波,故C错误;D、弹奏前关闭窗户,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声音的利用、噪声的概念、超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等的理解与应用,有一定综合性。3.为了不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需要控制噪声。下列各个图都能够有效的控制噪声,但从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来说,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是()A.在车子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B.在飞机旁工作的人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 D.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需要戴耳塞【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在车子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飞机旁工作的人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需要戴耳塞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在公路旁设置声音屏障,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但从控制噪声的三个环节来说,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4.如图是城市道路旁常见的标志,其目的是()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图中是“禁止鸣笛“标志,其目的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对禁鸣标志的认识,知道其作用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即可顺利解答。5.有关如图所示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琴发出声音时琴弦在振动 B.图乙:上下推拉活塞,哨子的响度就会改变 C.图丙:B超检查身体,声可以传递能量 D.图丁:摩托车的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4)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琴发出声音时琴弦在振动,故A正确;B、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空气柱的长短,这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C、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摩托车的消音器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6.下列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A.图甲:小区里安装噪声监测仪 B.图乙: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C.图丙: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D.图丁:练琴房墙壁铺上隔音材料【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A、小区里安装噪声监测仪,不能减弱噪声,只能监测噪声强度,故A错误;B、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属于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练琴房墙壁铺上隔音材料,属于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防治噪声的途径,比较简单,属基础题。7.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它用朗读的方式来传达一种精神力量。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朗读声一定不是噪声 B.朗读时声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音响可以增大朗读者声音传播的速度 D.现场观众听到的朗读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分析】(1)噪声是由发声体的无规则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3)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朗读声影响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是噪声,故A错误;B、朗读时声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音响可以增大朗读者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现场观众听到的朗读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音的响度、音调和噪声;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8.2024年10月22日下午,河南豫剧二团一级演员赵京在封丘县黄陵镇现场表演了《五世请缨》精彩的片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舌头振动产生的 B.表演者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5m/s 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 D.禁止现场观众大声交谈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4)防止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途径进行防止。【解答】解: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B错误;C、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禁止现场观众大声交谈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速度、声音三个特征,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9.关于图所示的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人发出声音时声带在振动 B.图乙: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 C.图丙: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 D.图丁:建设“隔音蛟龙”的目的是防止噪声产生【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3)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4)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故A正确;B.倒车雷达上的超声定位系统主要利用了超声波来传递信息,故B正确;C.用同样的力拨动时,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隔音蛟龙”是从“阻断噪声传播”的方面着手控制噪音,即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利用、防治噪声途径等,是一道声学综合题。10.下列关于声学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噪声监测装置可以实时显示噪声响度的大小 B.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D.录播教室的墙面用粗糙多孔的吸音棉,可以有效减弱噪声【分析】(1)噪声监测装置起到监视作用;(2)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3)声音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4)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噪声监测装置起到监视作用,可以实时显示噪声响度的大小,故A正确;B.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不能改变音色,故B错误;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身体的信息,故C正确;D.录播教室的墙面用粗糙多孔的吸音棉可以使声音在孔内不断反射、吸收,从而减少声音的反射,有效减弱噪声,起到吸音降噪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声音的利用、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11.春节临近,我们倡议:在禁燃禁放区域,坚决不能燃放烟花爆竹。这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也能减少噪声污染。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A.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C.从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解答】解:防治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结合三种途径进行分析判断。12.世界充满了声音,校园里就有很多关于声音的现象。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声唱国歌,其中“高”指声音的响度 B.我们根据音调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C.校园内禁鸣喇叭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上课铃声响起是声传递能量的实例【分析】(1)(2)声音的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接收处;(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解:A、高声唱国歌,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B、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是不同的,故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故B错误;C、禁止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上课铃声响起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治、声音的利用是一道基础题。13.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这是()A.阻断噪声的传播途径 B.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分析】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防治噪声的途径,比较简单,属基础题。14.噪声已成为污染环境的公害之一。关于这个“隐形杀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高铁轨道采用无缝焊接技术,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B.在道路两旁植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弱噪声的传播 C.噪声虽使人烦恼、分散注意力、妨碍工作休息,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D.日常生活中,噪声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分析】(1)噪声可从两个角度下定义:①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②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2)防止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中、在人耳处。【解答】解:A、高铁轨道采用无缝技术,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正确;B、在道路两旁植树,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吸收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C、噪声使人烦恼、分散注意力、妨碍工作体息,也会影响身体健康,故C错误;D、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均属于噪声的来源,故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防治噪声途径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15.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下列方法中有效、合理的是()A.在教室周围植树 B.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C.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解答】解:A、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故B不符合题意;C、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防治噪声的具体做法的理解情况,是中考的常考题型。二.多选题(共5小题)(多选)16.为了迎接学校举行的红歌比赛,亮亮班同学在音乐教室内排练大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嘹亮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嘹亮的歌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关闭音乐教室的门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大小影响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嘹亮的歌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C、歌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C错误;D、关闭音乐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B。【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难度不大。(多选)17.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如图所示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A.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 C.工人使用防噪声耳罩 D.禁止鸣笛【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D、安装双层中空玻璃、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B符合题意;C、工人使用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点评】本题考查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一般就是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这三个方面考虑,在分析时要牢牢抓住这三个方面。(多选)18.针对下面的四幅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所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 B.把石块放在水中敲击能听到石块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C.改变小卡片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色 D.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减小声音的音调【分析】(1)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3)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解答】解:A、甲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振幅越大,所发声音的响度即越大,故A正确;B、乙图中,把石块放在水中敲击能听到石块发出的声音,说明水(液体)能传播声音,故B正确;C、丙图中,改变小卡片在梳齿上划动的速度,卡片的振动频率就发生变化,即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故C错误;D、丁图中,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减小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故选:AB。【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深入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减弱噪声的途径可做出正确选择。(多选)19.如图是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配图。全文如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蓬头稚子”是根据响度辨别“路人”是陌生人 B.“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 C.“遥招手”——不敢说话仅采用招手的方式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D.“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分析】(1)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解答】解:A.“蓬头稚子”是根据音色辨别“路人”是陌生人的。故A错误;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借问”是“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故B正确;C.噪声的减弱途径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以及人耳处;“遥招手”不敢说话是为了不发出声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怕得鱼惊不应人”是怕水中的鱼听到声音而受惊,水是液体,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故D正确。故选:BD。【点评】本题通过对一首古诗的理解,考查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难度不大。(多选)2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所示的B超利用了超声波检查身体 B.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D.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发出的次声波,人耳能听到【分析】(1)超声波应用广泛:B超、除去结石、清洗钟表和眼镜片。(2)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3)波形可以表达声音的三个特征,波的高度表示声音的响度,波的疏密表示音调,波的形状表示音色。(4)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伴随次声波的产生。【解答】解:A、B超的原理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故A正确;B、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所以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故B错误;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下面的音叉音调低,故C正确;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不在人的听觉范围,所以人耳听不到,故D错误。故选:AC。【点评】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理解波形表达声音的三个特征,可解答此题。三.填空题(共5小题)21.如图是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的场景,起飞时,舰载机以飞行员为参照物是静止的;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2)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1)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飞时,舰载机相对于飞行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2)航母上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飞行员;人耳处。【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减弱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22.三月三,唱山歌。如图所示,表演者演唱时使用话筒,目的是增大声音的响度,使远处的观众也能听清。现场观众保持安静,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解答】解:表演者演唱时使用话筒,目的是增大声音的大小,即增大声音的响度;现场观众保持安静,这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响度;声源处。【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响度和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基础题目,难度不大。23.某市公安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汽车在市区的街道行驶,不准鸣喇叭;棉纺厂的职工工作时,需要戴防护耳罩。从减小噪声的方法来看,前者是在声源处减小噪声的,后者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的。【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三是从人耳处减弱。【解答】解:汽车在市区的街道行驶,不准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小噪声的;棉纺厂的职工工作时,需要戴防护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小噪声的。故答案为:声源;人耳。【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生活中的实例,理解防止噪声的途径是解决本题关键。24.(1)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填声音的特性),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2)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甲的声音响度大,说明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音调相同(选填“相同”或“不同”)。【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减弱噪声的途径:从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耳朵中;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小号内空气柱的长度,改变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声源处控制噪声;(2)根据波形图可知甲声音响度大,说明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甲、乙两个音叉振动的频率相同,发声的音调相同。故答案为:(1)空气;音调;声源;(2)甲;振幅;相同。【点评】本题考查声现象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难度适中。25.在汽车发动机周围安装吸音棉是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汽车的倒车雷达系统是利用超声波(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传递信息来工作的。【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倒车雷达利用了超声波来进行定位,声音能够传递能量能够传递信息。【解答】解:在汽车发动机周围安装吸音棉,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汽车的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就能判断周围情况,这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故答案为:传播过程中;超声波。【点评】要求掌握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及辨别,以及超声波的应用,难度不大。四.作图题(共2小题)26.如图所示的两个声音的波形图,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乙(选填“甲”或“乙”)属于噪声。【分析】从物理学角度,乐音是发声体有规则振动产生的,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波形杂乱无章,由图可知,乙是噪音。故答案为:乙。【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噪声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读懂波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27.将下列声现象与对应的声学知识画线连接起来。听铃声回教室声音的响度大鞭炮声震耳欲聋物体振动发声教师讲课发出声音声可以传递信息上课时关闭门窗以免影响听课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3)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解答】解:听铃声回教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鞭炮声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讲课发出声音,是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声,上课关闭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涉及到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响度、减弱噪声的途径等多个知识点,是一道声学综合题。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28.常见的隔音材料有聚酯棉、实木、泡沫、海绵。为了比较这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小明还准备了其他器材:音叉、机械闹钟、手机、鞋盒。(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C。(填字母代号)A.振动的音叉B.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手机C.持续响铃的机械闹钟(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B。(填字母代号,下同)方案二: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A。A.此处距鞋盒的距离B.所听见声音的响度C.所听见声音的音调D.所听见声音的音色(3)小明采用方案二,通过实验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材料种类聚酯棉实木泡沫海绵距离/m0.21.80.51.2分析数据可得:四种材料中最适合作隔音墙装修材料的是聚酯棉。(4)在声源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其目的是控制所用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分析】(1)解决此题要知道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有节奏的声音;(2)实验方案中要能直观的比较,靠听到声音的响度来直观感觉不恰当,而测量听不到声音的距离较为直观,具有可靠性;(3)根据距离可以判断隔音效果,距离越长说明隔音效果越差,距离越短说明隔音效果越好;(4)根据控制变量思想分析;(5)“隔音”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解答】解:(1)实验声源应该选择声音稳定,不会随着时间减弱的声音;A.振动的音叉发声不稳定,长时间会停止发声,不适合作为声源,故A不符合题意;B.播放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手机,播放一会,就停止,不适合做声源,故B不符合题意;C.持续响铃的机械闹钟发出的声音稳定,适合做声源,故C符合题意。故选:C。(2)根据转换法,为了比较这几种材料的隔音性能,可以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听见声音的响度来比较隔音效果,听到的响度越小,说明材料的隔音效果越好,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方案二: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来比较隔音效果,具有直观和可测性,距离越近,说明隔音效果越好,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由表格中数据得,使用聚酯棉作为隔音材料时,听不见声音的距离与鞋盒的距离最近,说明使用聚酯棉的隔音效果最好。(4)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还可能与材料的厚度有关,因此根据控制变量思想,在声源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其目的是控制所用隔音材料的厚度相同。(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故答案为:(1)C;(2)B;A;(3)聚酯棉;(4)厚度;(5)响度。【点评】本题通过比较材料的隔音情况考查了对声源的选择、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理解与掌握,会设计合理的方案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29.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与特性”的实验中,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了如下实验:(1)如图1,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把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重敲同一音叉,听到的声音变大,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2)如图2,甲、乙是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敲击同一个音叉时,发出的声音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由此可知:轻敲和重敲同一音叉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相同(选填“相同”或“不同”)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叉发出的声音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噪声。(3)如图3,用小锤敲右边的音叉时,发现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小塑料球会一次次被弹起,这个实验除了能够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外,还可以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音叉的振动转换成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这里用到转换法;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时,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据此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2)在距离一定时,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解答】解:(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与乒乓球接触时,会把乒乓球弹起;实验过程中通过乒乓球弹开的幅度,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易于观察,用到转换法;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被弹得更远;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由甲、乙两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内音叉的振动次数是相同的,则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同一个音叉轻敲和重敲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相同的;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噪声,乙图声波属规则振动,因此对应的声音不是噪音;(3)用小锤敲右边音叉时,左边的音叉把竖直悬挂的小塑料球弹起,这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表明了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答案为:(1)振动;把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2)相同;不是;(3)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是一道基础题。六.计算题(共2小题)30.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猛发展,已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高铁具有适用性强、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1)高铁车厢的车窗采用的是双层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小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站台位置不变,于是判断他们所乘坐的列车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2)G2213次列车时刻表如下,该次列车从洛阳龙门站行驶到阿房宫站之间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车站到达时间发车时间里程/km洛阳龙门10:0210:07320华山北11:0711:10581西安北11:4911:54696阿房宫12:0712:09718成都东15:30终点站1181(3)途中列车以14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完全穿过一条长度为3400m的隧道,用时1.5min,求该列车的长度是多少m?列车全部在隧道中行驶的时间是多少s?【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2)从表格中得出列车从洛阳龙门站到阿房宫站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其平均速度。(3)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动车行驶的路程,减去隧道长度即为动车长度;动车全部在隧道中的路程为隧道长度减去动车长度,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时间。【解答】解:(1)高铁车厢的车窗采用的是双层玻璃,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小明透过玻璃窗观察到站台位置不变,于是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