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24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学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总分评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数量极为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后,某江段中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需对其进行种群数量调查,下列调查方法中,最不合理的是()A.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B.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C.在该江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明显标记后放回原环境,过一段时间后重捕D.在该江段采集水样,通过设备滤过江豚脱落在水里的细胞,分析其中残留的DNA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种群甲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必定增大C.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则种群甲的增长速率比种群乙的增长速率高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通常以种群在200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标准。某小组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A.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B.环境阻力为0.02、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该种群会灭绝C.环境阻力为0、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D.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4.基础生态位(FN)是指在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CN)是指一个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生态学家研究了甲、乙两种藤壶在岩石上的分布情况,得出结论如下:①甲通常比乙在岩石上的位置更高;②若人为将乙从岩石上移除,甲就会扩展到以前乙占领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藤壶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它物种的关系B.若藤壶的FN与CN不同,它可能面临一定的生存困难C.对大多数藤壶来说,FN通常会小于CND.藤壶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都变小5.研究者发现某些响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尸体普遍具有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的急剧下降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内环境稳态的有序调节C.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D.啮齿类种群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6.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例如共同生活在某海岛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食方式的不同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A.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B.黄鹂在林冠层,山雀在中层,林下层生活着画眉C.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D.共同生活在某地区的田鼠和鼹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7.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B.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C.适时适度的森林砍伐有利于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D.人类活动可能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8.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9.海底冷泉中存在以化能自养细菌为生产者的食物链,繁衍着蛤类、贻贝类以及海星、海虾等初级消费者和鱼、螃蟹、扁形虫等次级消费者,它们最终被线虫类动物分解而回归自然环境,形成一套完整的冷泉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能自养细菌→海虾→鱼→线虫类动物构成一条食物链B.扁形虫、海星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与其消费者级别是相对应的C.冷泉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单,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D.螃蟹以化能自养细菌和蛤类为食时,其与蛤类的关系为捕食10.在某湖泊生态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物镉发生了生物富集现象。该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个营养级,各营养级所积累的镉的浓度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据图可得出食物链为丁→乙→甲→丙B.甲可能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绿色植物再利用C.丙为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通过对营养级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11.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数字表示(CO2的排放量或减少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的浓度仍可能会增加C.若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碳中和数学模型,则该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D.图中C、D能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2.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也无需进行重复实验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需对土壤进行灭菌,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13.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导致某高山频发火灾。该高山海拔落差大,从山谷到山顶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落叶常年堆积,形成大量可燃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高山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草甸等,是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B.树木在旱季扩展根系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轻微的地表火能加快落叶分解,并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D.山火增加了CO2的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14.某稻区为了充分利用冬闲田,在9月中下旬水稻收获后,种植豆科固氮植物紫云英,次年1至4月,采摘紫云英嫩梢部分作为菜用,剩余部分继续留在田里,在盛花期翻压做稻田绿肥。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稻田的利用率,还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紫云英与水稻构成竞争关系B.翻压做稻田绿肥后,紫云英不再是稻田生态系统的组分C.紫云英中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了水稻,使水稻产量得以提高D.为了维持该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仍需额外施肥15.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地球能为人类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的总和B.人类的生态足迹总量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盈余增加C.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小D.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应大力建设生态工程使其超越发达国家16.近些年随着黄河口湿地生态“大补”,生物种类大量增加,曾濒临灭绝的黄河刀鱼也大面积出现。下表为被调查区域三个时期动植物的物种数量及黄河刀鱼的同化量在不同生命活动中分配比例的相对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时期竞争消耗的能量逃避敌害消耗的能量繁殖后代消耗的能量物种数I17186549II18602280III65171846A.在描述黄河刀鱼种群数量变化时,常需要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B.黄河刀鱼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另一部分流向分解者C.与时期Ⅰ相比,时期Ⅱ物种数增多,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更强D.为防治某种生物增加引起的危害,可引入其天敌,使能量分配向Ⅱ时期的模型改变17.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减少。可充分利用建筑顶层平台、建筑表面,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施“垂直绿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C.“垂直绿化”的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应注重协调原理,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深等特点18.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湿地修复”。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湿地保护和湿地修复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B.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要禁止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C.湿地修复过程中既要减少对原物种的破坏,又要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D.恢复湿地建设要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19.如图是草原上某两类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曲线,其中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法,选用此方法的理由是。一般情况下,田鼠的寿命只有两年,几乎全年均可繁殖,且种群数量每天可增加1.47%,其属于(填“r对策”或“K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呈“S”型曲线变化。(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填“S”或“X”)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该数量水平被称为。(3)野马等珍稀濒危动物,其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逐渐走向灭绝,对此可采取的保护措施有:①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②建立,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生殖力和幼崽的存活率。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生态走廊”,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20.“竞争干扰假说”认为在食物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群体的增大,个体会增加取食速度以获取更多食物;“群体警戒假说”认为随着群体的增大,群体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导致群体成员的警戒水平下降。白鹤常集群活动,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相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每年冬天,白鹤迁徙到鄱阳湖越冬,此时该地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变化。决定该地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年中决定鄱阳湖白鹤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2)迁徙过程中,白鹤主要靠地磁场定位,地磁场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3)据图1可知,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从幼鹤的生长发育的角度分析,原因是。(4)据图2可知,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说”,原因是;依据“群体警戒假说”分析,原因是。21.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可调节水质和小气候,滞留沉积物、有毒物等,被称为“地球之肾”。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成分;图2是表示该人工湿地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流动值(单位为:kJ⋅m-2⋅a-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成分甲指的是,碳元素以的形式从丙进入甲。(2)图2中的A代表的是,从图中数据可知,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kJ⋅m-2⋅a-1。(3)为减缓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选择了2种植物a、b分别种植于实验池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情况,结果如表所示。组别总氮去除率(%)总磷去除率(%)对照42.638.8植物a92.873.3植物b78.794.3①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设置上的差异是,对照组也能去除一些氮和磷,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②结合表中数据,为进一步探究植物a、b的综合作用,应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22.蚯蚓作为土壤中的分解者,其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好地分解土壤有机物。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某地区建造了以蚯蚓分解处理技术为核心的“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禽畜的粪便和农林废物喂养蚯蚓,又利用蚯蚓产生的有机肥和蚓体作为农林肥料和禽畜饲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2)利用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减少了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这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原理。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农业生态系统较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突出的特点是。(3)该农业生态系统宣称:“该园区能从物质上自给自足,无需额外施肥。”请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上述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4)虽然土壤中存在众多的微生物,但在农业生产中还常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作为肥料。用微生物作为肥料的优点是(答出两点)。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解答】A、长江江豚数量稀少,可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A正确;
B、每一个江豚发出的声呐信号都不相同,则可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B正确;
C、标记重捕法对个体的标记不能太明显,以避免被标记的个体难以在群族中生存;故在该江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应做上不明显标记后放回原环境,过一段时间后重捕,C错误;
D、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可通过在该江段采集水样,通过设备滤过江豚脱落在水里的细胞,分析其中残留的DNA,进行调查江豚数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①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③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答案】D【解析】【解答】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A错误;
B、种群甲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但种群甲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大,因为种群数量还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B错误;
C、种群甲的出生率高于种群乙,但种群甲的增长速率不一定比种群乙的增长速率高,因为种群增长速率还受种群密度的影响,C错误;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特征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和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3.【答案】B【解析】【解答】A、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A正确;
B、环境阻力为0.02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140只,故初始种群规模为160只时,种群可维持存活,B错误;
C、环境阻力为0时,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小于40只,则初始种群规模为80只时,该种群可以存活,又环境阻力为0,该种群可能呈“J”形增长,C正确;
D、环境阻力越大,大熊猫初始种群规模越小,灭绝的概率越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环境阻力中包含影响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实验的自变量为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因变量为灭绝概率,随着初始种群规模的增大,种群灭绝概率越来越小。4.【答案】C【解析】【解答】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叫做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A正确;
B、若藤壶的FN与CN不同,它不一定面临生存和繁殖的困难,如题干信息可知藤壶甲的FN大于CN,但是藤壶甲并没有面临生存和繁殖的困难,B正确;
C、基础生态位(FN)通常会大于实际生态位(CN),可见对大多数藤壶来说,FN通常会大于CN,C错误;
D、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藤壶甲和乙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可能会使二者的实际生态位都变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位的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生态位的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生态位的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5.【答案】B【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体现在所有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的急剧下降,可以使啮齿类种群维持在正常水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
B、种内竞争加剧,说明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种群数量被抑制,降低社群压力,因此不利于个体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
C、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C正确;
D、种群数量的增加属于正反馈,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负反馈调节可以抑制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使种群保持在稳定状态,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最多;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可以猎捕一定数量该生物资源,且获得量最大;过度猎取时,种群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但资源总量减少。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6.【答案】C【解析】【解答】A、鲢鱼喜食水体.上层的浮游植物,青鱼喜食水底的螺蛳,其需求存在错位现象,A正确;
B、黄鹂在林冠层,山雀在中层,林下层生活着画眉,三者有各自不相互重叠的生态位,需求错位,B正确;
C、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属于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征,不是种间竞争导致的,C错误;
D、共同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田鼠和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属于竞争导致的需求错位,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同域共存指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的生物,可以通过摄取食物不同、觅食时间不同、摄食部位不同、海拔不同等方式实现同域共存。7.【答案】B【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A正确;
B、捕鱼时渔网的疏密程度可以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种群密度:渔网网目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B错误;
C、适时适度的森林砍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C正确;
D、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不是一定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8.【答案】C【解析】【解答】A、生产者通过自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通过异养获得物质和能量,A正确;
B、b1表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B正确;
C、b1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是同化量,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没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据图分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只是辐射到生态系统中的太阳能的一小部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可以流向分解者,少量的可以被初级消费者所捕食,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数量该营养级的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是生产者的同化量,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①能量流动是单向的;②能量逐级递减。9.【答案】C【解析】【解答】A、化能自养细菌→海虾→鱼构成一条食物链,线虫类动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环节,A错误;
B、扁形虫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海星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二者所处的营养级级别和其消费者级别是不相对应的,B错误;
C、冷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只有化能自养细菌,物种数量较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而其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C正确;
D、螃蟹以化能自养细菌和蛤类为食时,蛤类也会以化能自养细菌为食,因此二者的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10.【答案】D【解析】【解答】A、每个营养级中可能含有多种生物,根据图中四个营养级无法确定是否只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甲为第二营养级,属于消费者,不可能为分解者,B错误;
C、丙为第四营养级,属于消费者,C错误;
D、重金属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通过对营养级逐级富集过程的研究可认识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止于最高级消费者,食物网是很多生物的食物不仅仅只是一种类型,且往往不是只被一种生物捕食,因而会形成食物网。
镉等重金属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据此可判断图中丁表示第一营养级,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甲表示第三营养级,丙表示第四营养级,而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逐级递减的。11.【答案】C【解析】【解答】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A正确;
B、碳达峰指在某一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受排放和吸收双重影响,故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CO2浓度仍可能增加,B正确;
C、题图中CO2的排放量包括②、④、⑥、⑦、⑧,CO2的减少量为①,而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因此用图中的数字构建的碳中和数学模型是①=②+④+⑥+⑦+⑧,C错误;
D、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关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题图中C和D表示消费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和D表示消费者,①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④⑥表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⑤表示捕食,⑦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⑧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12.【答案】D【解析】【解答】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无需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进行重复实验,A错误;
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性,B错误;
C、“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土壤进行灭菌的组别属于实验组,未处理的一组属于对照组,C错误;
D、在制作生态缸时,要考虑系统内组分及营养级之间的合适比例,使之正常运转,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形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形曲线生长。
实验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丰富度统计时采用有两种统计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但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即生态系统成分齐全,另外比例适中。13.【答案】B【解析】【解答】A、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群落,这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温度、水分的差异决定的,是群落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但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树木通过扩展根系分布空间以获得足够的水分以维持生长,这反映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轻微的地表火能将地面上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快速转化为无机物,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质营养,该过程能加速草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C正确;
D、山火增加了CO2的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会进一步引起全球气候变化,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①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
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不受损害,保持原状)。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原状)。14.【答案】D【解析】【解答】A、紫云英与水稻在不同时期种植,不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紫云英被翻压做稻田绿肥后,成为了稻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B错误;
C、翻压做稻田绿肥后,紫云英中的部分物质可被水稻利用,但其中的能量不能再流向水稻,因为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由于稻田生态系统输出量大,因此为了维持该稻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仍需额外施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根据能量流动规律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15.【答案】A16.【答案】B【解析】【解答】A、在预测和描述黄河刀鱼种群数量变化时,常需要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分别是数学表达式和曲线图,A正确;
B、黄河刀鱼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另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B错误;
C、与时期I相比,时期II物种数增多,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更强,C正确;
D、为防治某种生物增加引起的危害,可引入该生物的天敌,使能量分配向II时期的模型改变,繁殖后代的能量相对减少,其种群数量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近些年随着黄河口生态“大补”,生物种类大量增加,结合图表可知,生态修复期(III期)物种少,黄河刀鱼竞争消耗能量多;修复中期(I期)物种增多,黄河刀鱼繁殖后代消耗的能量多;修复后期(II期)物种数量最多,黄河刀鱼逃避敌害消耗的能量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不受损害,保持原状)。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原状)。17.【答案】D【解析】【解答】A、实施“垂直绿化”需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预防以及避免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A正确;
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B正确;
C、“垂直绿化”的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C正确;
D、根据建筑顶层平台光线强、土壤少,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浅、节水性好等特点,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主要指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8.【答案】B【解析】【解答】A、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即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A正确;
B、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并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B错误;
C、湿地修复过程要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既要减少对原物种的破坏,又要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
D、恢复湿地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搞好湿地恢复建设的同时,还要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以及生活条件,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工程的原理包括循环原理、自生原理、整体原理和协调原理。①循环原理: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②自生原理: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生态系统。③整体原理:充分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②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19.【答案】(1)标记重捕;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r对策(2)S;环境容纳量(或K值)(3)食物和空间;动物园或人工繁育中心;基因交流【解析】【解答】(1)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记重捕法,由题干可知,田鼠的寿命短,繁殖快,故属于r对策生物,这类生物很难消灭,在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2)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
(3)对于珍稀濒危动物,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就地保护,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等;②建立动物园或人工繁殖中心,以提高该濒危动物的生殖力和幼崽的存活率;③在两个种群之间建立绿色通道,便于两地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以保护该濒危动物种群的基因库。
【分析】标记重捕法是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采取的种群密度计算方法,对于体型微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则采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分析曲线图可知,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20.【答案】(1)季节性;物种组成;迁入率和迁出率(2)物理;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3)幼鹤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或幼鹤觅食经验不足,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觅食,以获得足够的能量)(4)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解析】【解答】(1)每年冬季,大量的白鹤在鄱阳湖越冬,生物群落体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即物种组成是决定生物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白鹤主要在我国鄱阳湖越冬,在西伯利亚地区繁殖,因此一年中鄱阳湖白鹤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2)地磁场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迁徙过程中白鹤主要靠地磁场定位,说明地磁场有利于鸟类的迁徙活动正常进行,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幼鹤处于生长发育期,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或幼鹤觅食经验不足,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来觅食,以获得足够的能量),故幼鹤较成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
(4)集群型白鹤较非集群型白鹤花费更多时间觅食,较少时间警戒,依据竞争干扰假说,原因是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觅食;依据“群体警戒假说”分析,原因是同时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上的时间减少。
【分析】图1成鹤觅食所需的时间较幼鹤要少,说明幼鹤觅食经验不足,觅食成功率低,需要花更多时间觅食来获取食物提供足够能量;而成鹤用在警戒方面的时间较多,说明其活动过程中警惕性较强。
图2集群型白鹤觅食时间比非集群型白鹤要长,说明集群型白鹤个体数量多,对食物争夺更激烈,为获取足够食物,会增加时间;同时,集群型白鹤警戒的时间比非集群时要少,说明集群型白鹤发现天敌攻击的概率,增加,花费在警戒的时间下降。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①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②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教练员技能及训练方法题库
- 环保行业绿色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策略
- 植物病理学病原体识别与防治题库
- 直埋施工方案
- 美容美发行业线上线下营销策略推广方案
- 电力行业智能化电网运行与保护方案
- 网络游戏游戏体验提升及运营策略改进计划方案
- 2025年高压电工高级职称考试:高压电器设备原理与应用试题
- 2025年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安全防护试题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新准则选择题与案例分析模拟试题解析
- 电梯电磁兼容检验技术解决方案
- 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范例
- 数学-江西省部分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检测(一模)试题和解析
- 运动营养学(第三版)全套课件第1-10章
- 浙江省温州市2024年九年级数学八校联考学生素养检测中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审定版
- 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物理试题(含答案)
- 雅安建筑垃圾循环利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203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仓储物流合作管理协议
-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考研英语二试卷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